搜索

福州话的悲哀

[复制链接]
楼主: watsontop10
发表于 2004-4-11 20: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州话比广东话。闽南话难学的多[emb13][emb13]
 楼主| 发表于 2004-4-11 2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不过再怎么难学,还是不能丢啊
发表于 2004-4-12 1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对,福州话,不能丢啊~~
否则海外的游子回国以后都没太大的亲切感了~~~~~
[emb6][emb6]
 楼主| 发表于 2004-4-12 11: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其实我们回来,能听到普通话就是觉得很亲切了。福州话只是我们福州文化的象征,丢了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啊!!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4-12 12: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4-4-12 12: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幸福的人啊!在纽约怎么好的地方,瞧瞧这个墨尔本,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发表于 2004-4-16 22: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寻根访祖固始行
未去王氏故里是一大遗憾唐末王氏三兄弟入闽,一开始就有义军及其亲属5000人,后又有“十八姓勤王”之说。据当地史料记载,先后入闽的有57姓之多,是历史上中原人入闽人数最众,影响最大,留下遗迹最多,对福州人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动身去固始之前,我首先想去看看的就是王氏故里故居。可是没有做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时间紧是未去的主要原因,同时又看了内刊,其中有篇文章说:“王审知是固始人,故里旧居在分水乡王堂(塘)村,历经千载沧桑,庐舍宅垣久已颓废无存,只见断墙旧砖等……”既已“颓废无存”,去也无用,但我还是觉得遗憾。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没有放过王氏三兄弟入闽治闽的话题。我向当地乡亲讲述福州有保存完好的闽王祠、闽王墓和供奉王审知的白马王庙,传诵着王氏三兄弟的许多美好的传说故事。陈学文先生则送我一本由他主编的《固始文史资料专集》,书中详尽地记载着王氏三兄弟入闽的经过。对于书中有关史实的记载,与其他史书上的记载大同小异,所以我们交谈的中心还偏重于民风民俗的传承,特别是母仪、孝悌等家风对闽疆的影响。我们的祖籍地自古孝道之风盛行。农民义军首领王绪视王氏三兄弟为难得人才,他施计谋,先将其母董氏“请”入军中,才逼得兄弟三人“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从义军入闽”。当时义军中还有许多人携父母,带妻儿随军而行。后来王绪竟要杀害随军家属,引起公愤,三兄弟据理力争,得到了士兵们的拥戴。

  说起《拜剑》的故事,当地的乡亲似乎未听说过。故事说三兄弟入闽稳定闽疆才4年,大哥王潮就因病逝世。在谁接替王潮的位置上的问题上,审邽、审知两兄弟互相谦让,遂有了《拜剑》的传说。审知坚持按顺序由二哥审邽继位,但审邽说论武艺、才能、谋略,他都不如审知,因而不肯接受。兄弟二人相持不下,众人建议用拜剑来决定。即把宝剑插在香案前,由两兄弟焚香礼拜,谁拜时宝剑会动就由谁继位,兄弟二人接受大家的建议照办了。审邽拜时宝剑不动,审知拜时宝剑发出响声,并不断抖动。围观的将士们鼓掌欢跃,拥护审知上台继位,并报朝廷恩准。这只是个传说,但从中可反映出以王氏兄弟为首的义军中孝悌之风盛行。
说到母仪和女性在固始人南迁中作用时,不禁令人想起了前文所述陈政兄陈敏、陈敷奉母魏氏命入闽参战,后病故军中的故事。故事说魏氏足智多谋,代子率军,继续南下,与陈政的军队会合后,节节胜利,从而奠定了开漳治漳的基础。
总之,唐末王氏三兄弟带领乡亲入闽的人数多,所牵涉的姓氏也多。许多福州人问:“我(某姓)是不是从固始来?”据《固始文史资料专辑》记载的主要有:王、陈、李、张、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包、袁、赖等。这里所列的33姓之后有个“等”,这个“等”字之后到底还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记载不全。王氏三兄弟带来的姓氏,《专辑》所记载的不如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时,有87姓之多。有的姓氏先到闽南后再迁闽中,这完全是可能的,比如我这“方”姓,只能在陈氏父子入闽时的记载中找到。这说明不是没有,而是更早。“靖康南渡,十室九空”北宋末年,固始人南迁又出现一个高潮。当时钦宗朝廷迁至江南,中原战乱,百姓大部分因避乱而南迁,其中以固始为甚,有“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之说。可见这次大迁徙数量之多,且带有家族、亲友群体性。这次大迁徙在历史上著名的,对闽疆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文明的传播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寻觅乡音里韵
时间太紧,我们不可能对两地的历史作进一步的研究,只是尽可能去寻觅一些民间文化传承的痕迹。
动身之前,有人说固始有个地方说的话和福州话一样,地点在大山乡的全河铺。我问了许多人,他们都说没有这回事。为了证实,我们下决心去探个究竟。县委宣传部领导为我们派了一部车,驱车30多公里,并走了约500米的泥泞小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找了好几户人家,与乡亲们进行交谈,令我们失望的是,没有一点“共同语言”。我说的“食饭”、“去睏”等福州话,他们都听不懂。
时过千年,乡音有变,这也难怪。不过,我们还是从固始的方言中找到了许多福州话的痕迹。
首先,一些词义语意的表达,两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福州人说的“老妈”(妻子)、“老货”(老人,这种称呼在福州带有贬义,固始则无)、“日头”(太阳)、“公亲”(为矛盾双方说公道话者)、“上昼、下昼”(上午、下午)、“过世”(去世)、“天光”(天亮)、“共”(连接词“和”),等等,都和固始一样,只是发音不同而已。同时,在发音方面也能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如“科”,福州、固始同发kuo音。“杏”,两地也同发类似hen的音。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深入下去作调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其次,寻觅相同的乡俗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为此,我要求寻找我方姓的亲人。在东道主和摄制组王导演的支持和安排下,于旧历年腊月廿三,到方集乡方集村旱庄队族亲方崇舟(小我10岁)家里过“小年”(福州称祭荤灶)。族弟一家三代,按当地过年的习俗隆重地接待了我们一行。过小年先是祭灶公灶婆,和福州基本相同,在厨房灶台处贴一张灶公灶婆像,供上几道菜肴,烧香点烛少顷即告结束。福州廿四还要祭素灶,还唱祭灶歌谣,固始则比较简单。
为了让我们体验除夕的习俗,这小年就按大年过了。在厅堂的横案桌前摆满十多道菜肴,拜天地后供祖宗。我以大哥、大伯的身份,带领“全家人”行跪拜礼。陈学文先生高呼“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此前,在场的人见我年纪大了,力劝我只要行鞠躬礼。但我说:“千里迢迢来拜祖宗好不容易,我一定要下全礼!”他们拗我不过,只好依从了。不想这一跪竟起不来了。后在侄辈们搀扶下才勉强起来,此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紧接着,我们和陪同我们的陈学文先生,以及乡领导一起吃了一顿象征团圆的年夜饭。整个过程就和在福州家里过年一样。我很注意还有什么跟福州相似的习俗,发现他们饭后也煮“隔年饭”,让全家人正月初一还吃去年“有余”的饭。更奇特的是他们初一早晨也吃线面,也是为了象征长寿。族媳提前煮了一碗线面给我吃,吃时摄像师小林抢拍了镜头。看来福州正月初一吃线面的习俗是从固始来的,只是到了福州加上了太平蛋而已。这是在传承过程中的发展,不足为怪。
此时,在乡政府吃午饭时竟吃到了鱼丸,问其配料和做法,都和福州相似,不过名称叫“鱼圆”,而且无馅。在几次宴席中,我们都吃到酷似福州春饼的薄饼。还有和福州马蛋(也称烰油)一模一样的小吃。我把马蛋带回来,许多人看了都说和福州无异。
从《专辑》和跟乡亲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两地一样的习俗。如他们说小孩换乳牙(福州称换人齿)时,大人必会叮嘱:下牙脱了要扔到屋顶去,上牙脱了要扔到床底下去,这样,新牙才长得快。福州不也一样吗?据了解,此类习俗,除固始和福州外,其他地方是绝对没有的。
在民间文体方面,舞龙、舞狮、高跷、陆地行舟(旱船)等,也是两地共有的。但限于时间,对当地的戏曲、武术、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都未能涉及,只得抱憾而归了。
○方炳桂

  

发表于 2004-4-16 23: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看了我的族谱  我的祖先也是从固始搬过来的   长乐姓陈的有19万都是...........现在在高级中学旁建了一个虞舜堂------长乐所有姓陈的祖堂,不知建好没有[emb6]
发表于 2004-4-17 12: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转贴)            宗祠寻根   
寻亲访友的陈氏族亲一行,11时左右都聚集到了台湾宗亲捐款修建的岭南陈氏宗祠前。林传立先生在这里了解到了自己家族的渊源。原来,陈氏家族是在约1000年前从河南迁移到长乐的,先祖万卿公繁衍了他们这一支,已经有三十几代了。现在陈氏家族分为6支,各支都建有自己的家庙。                                    



  我是第36代,鹤上新览村的[emb2][emb2]

[本贴已被 天涯 于 2004-4-17 12:28:49 修改过][/COLOR][/ALIGN]
发表于 2004-4-17 1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2][emb2]
我们村里基本上都是姓林的~~
所以,我看到一本很厚的林氏族谱~~~~
[emb2][emb2]
里面也有俺的名字,还有很多亲人朋友的名字,真是好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