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用--沉底

[复制链接]
楼主: pan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08: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潘氏受姓始祖季孙公,周毕公高之四子也, 毕公高历相文武成
康封于毕,世子袭爵, 季孙公食采潘地,从而得姓,是为潘氏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09: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9: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潘基文祖籍泉州潘山有族谱可证

    泉州潘氏后裔潘秀南老先生告诉记者,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祖籍是泉州潘山,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中韩两国的潘氏族谱中都有明文记载的。
    不久前,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原韩国忠清北道忠州市副市长)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文节兄弟的父亲名字中有一个佑字。
    潘秀南告诉记者,潘文节和潘佑这两人在泉州的潘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根据《笋江炉内潘氏族谱》记载:潘佑字廷佐,南唐时任翰林学士、太师,宋赠太师中书令,生四子,分别为文焕、文振、文节、文壮。潘佑长子文焕仕宋迁升金紫光禄大夫,次子文振仕宋迁升银青光禄大夫,三子文节、四子文壮迁高丽国为官,为高丽潘姓开基祖。
    那么,潘氏先祖是在什么时候来到泉州并定居下来的呢?潘秀南说,根据族谱记载,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东齐太守潘源将军随开漳圣祖陈元光将军入闽平乱,其子孙定居福建泉州潘山。潘源生潘殷公,潘殷公生潘谊,潘谊生潘武原,潘武原生潘崇胤,潘崇胤生潘承叙,潘承叙生潘处常,潘处常生潘佑,潘佑生潘文节和潘文壮。从开闽潘氏一世祖潘源算起,潘文节和潘文壮应该算是开闽潘氏的第八代后裔,并迁高丽国为高丽潘姓开基祖。而潘基文就是潘文节和潘文壮这一支的后裔。
    可见,潘基文的祖籍在泉州潘山当无任何疑义。
    泉州西门外潘氏宗亲会潘文忠也告诉记者,潘山的得名即来自潘姓先祖来泉开发、定居的地方。大潘山即今泉州北峰潘山糖厂附近,小潘山则在泉州浮桥笋江附近。至今大潘山仍然保存有一方唐代的双眼古井,早年淘井时还曾在井下发现一方刻有“潘”字的石头。此外,泉州清源北山潘厝口,至今仍留有开闽潘氏祖潘源的陵墓。
    他还透露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选之际,泉州潘氏宗亲曾联名全国潘氏宗亲总会发贺信一封,潘基文秘书长还曾复函感谢。此外,潘基文秘书长至今仍可用汉语通话或通信。

②潘文节为何到高丽为官?

    在荥阳潘氏宗谱中,也有“潘文节流落高丽”的记载。那么,潘文节是因何原因跑到高丽去做官的呢?他的生平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记者翻阅了潘氏宗谱中的相关记载,发现这件事要从800多年前的宋末忽必烈崛起开始说起。
    因蒙古(元朝)凶悍,高丽王元宗畏惧单于忽必烈南侵,于是向蒙古求和纳贡,并以世子谌做为人质送往蒙古,并入赘为蒙古驸马。此时,曾仕宋为翰林学士的潘文节因饶州被元攻陷,遭俘羁留燕京,得识高丽世子谌,结成患难之交。
    后来,高丽国发生了一场叛乱,高丽王元宗受胁迫,王位不保,于是向蒙古求援。世子谌就向父亲元宗推荐文节,说他文武双全,当可平定叛乱。在蒙古公主的帮助下,潘文节易名阜,混入随从军中,随元宗带领援军赴高丽。
    潘文节来到高丽国的江都,招兵买马,并让胞弟文壮也到高丽帮助自己。其后,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不单单平定了叛乱,迎元宗入朝复位,并且先后征伐百济、新罗,完成高丽王朝的统一。其后,潘文节晋封高丽忠烈王,弟文壮封匡靖大夫、判密直司门下右侍中、济城府院君。   
    几年后,高丽王元宗驾崩,因为世子谌还在蒙古当人质,就由其弟禑接任高丽王位。潘文壮曾随高丽新王禑在西海打猎,有只受惊的野猪突然跑了出来,触伤了高丽新王禑乘坐的马匹,在野猪将要伤害到高丽新王禑的一瞬间,潘文壮一箭射出,杀死了野猪,高丽新王禑大喜特加爵赏。侍臣并做诗称赞:绿鬓将军豪气多,秋风侍猎海西涯;张兵夙夜随龙御,跃马须臾制豕牙;一箭奇功书国史,千龄贵姓接王家;请君努力扶鸿业,宠遇如斯孰不夸。
    戊辰年,高丽新王禑的宠臣崔莹讨伐日本,潘文壮将破敌方略告诉他,可崔莹并听不进他的意见。后来崔莹打了败战,又在高丽新王禑面前捏造事实,进谗诬陷潘文壮。潘文节听说后,马上率兵诛杀了崔莹和高丽新王禑,从蒙古迎回了世子谌,接任高丽王位,自此,高丽朝野政治清明,奸邪绝迹于朝庭。之后,举凡国家大事,如和议日本、蒙古,高丽王谌都交给潘文节去承担。
    从此,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位极人臣,死后葬高敞郡(今巨州郡),当地现仍保存有文节祠及陵墓。其后世孙裔均为重臣,在高丽传衍下无数子孙,发展为韩国巨济望族。

③宋元时泉州与朝鲜往来频繁

    泉州海交馆地方史专家刘志成告诉记者,宋元之际,曾有不少泉州商人前往朝鲜半岛经商贸易,甚至留在当地安居。古代朝鲜的不少佛经、书籍都是从泉州刺桐港过去的。
    他说,五代时高丽僧人元纳曾来到泉州,被王审知之侄、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延彬安置在现泉州西郊的福清寺(今北峰潘山糖厂通往翠平山附近)任住持。几年前,还有韩国学者到福清寺访问、考察,并题词为念。
    此外,五代南唐时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集过一部我国禅宗现存最早的灯录,名为《祖堂集》,共二十卷。原书中保留了很多泉州的方言,在我国久已散佚,却在上世纪20年代被日本学者在朝鲜发现。从这一方面,也可证明历史上泉州与朝鲜往来之频繁。
    关于宋、元时期泉州与高丽之间通过海道进行贸易的情况,在朝鲜李朝史学家郑麟趾编纂的《高丽史》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高丽史》的记载来看,北宋泉州商人、水手到高丽者,有19起之多,最多时一年达数百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宋泉州人”或“大宋泉州温陵人”者有欧阳征、林仁福、陈文轨、怀贽、陈亿、李颠、卢遵、林禧、王易从、黄文景、林宁、黄慎、徐戬、刘载、徐成等人。
    据了解,在这19起从泉州到高丽的通商记载中,3起“来投”者是在国内不得志想另找出路的儒生,而其余16起“来献方物(或土物)”者则必为商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曾说:“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福建狡商专擅交通高丽,引惹牟利,如徐戬者甚众”“泉州多有海舶入高丽往来买卖”等等。这些话与《高丽史》的记载相互印证,足以证明当时泉州商人的舶船曾多次前往高丽。
    刘志成说,在这种情况下,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到高丽为官,并不足为奇。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潘存实
  

  潘存实(生卒年未详),字镇之。唐漳浦县甘棠(今长桥乡马口附近)人。少年时期与龙溪县人周匡物相友好,同在天城山读书,后回乡修业于梁山。
  元和十三年(818年)潘存实登进士第,漳浦县中进士,由存实开始。自此与周匡物齐名,时人称周、潘二先生,并把天城山读书处称为“周潘书堂”。宋蔡如松诗云:“周潘书堂在何许,名第山头横紫烟。”潘存实在梁山下筑室为读书处,后人则尊称为“良山书院”。“良”者,贤良的意思。
  潘存实善文学,初应乡试,就以《晨光丽仙掌赋》和《双陆子赋》出名。元和十三年(818年)庾承宣侍郎主试,试题为《修礼耕情田赋》及《玉声如乐》诗,存实诗赋及格,登进士第。初任东宫左庶子,成为漳浦县第一位任京官的著名人物。
  潘存实有佐政大志,希望日后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笃信晋郭璞《闽城记》所言“南台(地属今福州市)沙合(即沙洲),即出公辅。”每遇见从福州来的人,就询问闽江水浅了没有,有的答道:“还没有呢。”存实觉得很失望。晚年官至户部侍郎,主管全国户口、赋税、薪饷、财政收支等要务,基本实现其早年的愿望。
  潘存实是唐代中后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赋具有高深的造诣。如《晨光丽仙掌赋》把清晨的景色描绘得维妙维肖,文采斐然:“仰熙熙之旭将吐,见高高之掌呈形”;“写乾坤之丽色,先觉朦胧;廓烟雾之余姿,转见明白”;“下映而千岩同晓,上照而丹霞共舒”……又《玉声如乐诗》诗句:“静将金并响,妙与乐同声。杳杳疑风送,冷冷似曲成”;“不独藏虹气,犹能畅物情……”意境高雅,寓意深邃。《晨光丽仙掌赋》和《玉声如乐诗》被选入《文苑英华》,另一篇作品《四公子赞》被选入《唐文粹》。遗著有《良山存稿》。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9: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祖籍在莆田

--------------------------------------------------------------------------------
莆田新闻网 www.ptxw.com  2009-10-15 [来源:湄洲日报]



潘真进
  莆田潘氏的几位宗亲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祖籍在莆田。因为,整个韩国潘氏的祖先是从莆田迁过去的。为此,笔者特地查了史料,并同“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组团的韩国参访团共赴韩国潘基文家乡了解,得出的结论是:韩国潘氏和福建潘氏的祖先同属河南荥阳郡,而且韩国潘氏先祖是从莆田潘氏的祖先分迁出去的。
  据史载,周成王封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的第三子季孙为荥阳侯,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潘,潘姓自此开始。
  荥阳郡潘氏望族到了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有潘勖、潘岳、潘尼居荥阳之中牟,他们文采斐然,有“建安才子”、“潘陆”、“西晋两潘”之称,荥阳潘氏遂驰名遐迩,故“荥阳”郡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由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迁居江西饶州,其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根据《笋江炉内潘氏族谱》记载:潘佑字廷佐,南唐时任翰林学士、太师,生四子,分别为文焕、文振、文节、文壮。潘佑三子文节、四子文壮迁高丽国为官,为高丽潘姓开基祖。潘基文为巨济潘氏后裔,南韩巨济潘氏之源在福建,福建闽侯南通潘氏及莆田潘氏与韩国巨济潘氏家族最亲。
  从潘基文家乡的潘氏祠堂“崇慕祠”的外墙上石刻着潘氏世系表上所刻着先祖的名讳得知,潘基文先祖与莆田潘氏的祖先都是“潘源”和潘佑。其序列为光州潘氏潘佑→潘阜→潘忠→……潘基文。

  从《荥阳潘氏》等资料上查考,潘季孙世居河南荥阳,为潘氏荥阳一世祖。传至56世祖潘源,住在河南光州固始县,任唐朝东齐太守。唐高宗仪凤二年,潘源随陈元光将军进入福建平乱,不幸两人同时殉难,葬于南安。潘源的后代59世祖潘武原,从南安迁到兴化(今莆田)。传至63世祖潘佑,为南唐翰林学士、太师。潘佑生有四个儿子:潘文焕、潘文振、潘文节、潘文壮。文节、文壮后来迁到江西饶州,随后又迁到高丽,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在传有后代10万余人。
  从以上史料和潘氏族谱的记载里显示,入闽潘氏始祖在莆田,韩国潘氏先祖也属于入闽潘氏始祖。所以,潘基文祖籍在莆田!


1.jpg
图为潘基文故乡潘氏祠堂“崇幕祠”外墙上石刻的潘氏世系表。


转自http://www.ptxw.com/wenti/xhws/200910/15/76077_0.shtml

PAN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9: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潘氏族谱(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潘氏历史文化资料)
  
  潘氏渊源有五种:(一)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都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县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立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二)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姬荀(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楚灭潘,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三)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家传者始祖为潘祟。潘祟官拜楚穆太师。《通志.氏族略三》: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祟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四子季孙食采于潘,潘祟仅是潘姓的一支分支。(四)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为姜姓潘氏,开基者为潘威。(五)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顺归,被赐姓潘。海南潘氏族谱认为潘季孙是海南的得姓始祖,但有可能不是,而是出自芈姓,因为海南的最远始祖是潘瑾。潘岳家谱记载是芈姓。因此海南潘氏只能是说出自姬芈姓。海南省三亚市古称崖州,因此迁居住在此地的潘姓族人称为崖州潘氏。崖州潘氏迁移路线是:荥阳(中牟)-广宗-广平-莆阳(福建)-潮汕-海南(文昌)-崖州(三亚市)。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河北省境内发展,汉时公元160年后潘乾的儿子潘瑾迁至中牟县,真正开创了荥阳潘氏,谱称他为中牟公,被认为是荥阳的二世祖。今河南中牟县城关镇大潘庄为潘氏始居地。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荥阳潘氏六世潘其迁广宗,荥阳十世潘聪迁广平,据荥阳潘氏入闽族谱世系推断潘氏入闽有二支派系,即潘源节和潘殷皇。他们都是荥阳潘第十六代潘求仁的后裔。潘求仁生二子:炎、祖。潘炎生潘孟阳,孟阳生殷皇;潘祖生潘源节,潘源节生潘殷景。他们从广宗郡迁入南安潘原(今福建泉州潘山)。潘序(武原)由南安迁人莆田延寿常太里。潘康(朝奉)于唐懿宗时(860年至874年)任潮州教官,主持州学,定居海阳县龙溪都潘陇(今广东潮安)。潘姓入琼(海南)始祖为万春、万秋、万里、万全四人,他们系潘康(朝奉)的九世孙。潘万春原籍广东省潮州府榕邑,于元朝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渡琼,任琼州文昌学正,任期满后,安居于文昌来龙村,卒元朝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1年),距生年宋理宗宝裕五年(公元1257年),亨寿七十五岁,葬文昌青山岭东来村北,后迁琼山桃园地美毛尾村南(现咸来镇双井村附近)。崖州潘氏的开基始祖是潘世科,字隆,监生,恩赐知县,妣邢氏,派男黄昌、黄炽,他们世居琼海福田上试村及万宁等地。公经商入崖州居保平村,后续妣冯氏,派男惠贤、惠兰、惠甫。崖州潘氏唯有惠贤有传男。潘世科卒归葬琼海,因珠崖奇功,恩赐知县,赐给田地。但崖州潘氏的一世从惠贤算起。崖州潘氏的第一次分房是万州训导潘澄长子海浩居祖地,次子河浩迁乐东一带繁衍。第二次分房是化州教谕潘桂的儿子:大子潘士珍居祖地保平;二子潘士美迁居乐东乐罗村一带繁衍;三子潘士杰迁居港门村繁衍。第三次分房是潘士杰的儿子:大子宏仁一脉部分迁天涯镇;二子宏德仍在港门繁衍发展。崖州潘氏世系:直系荥阳中牟:乾-瑾-勖-满-尼-直系广宗广平:其-才-信-崇-聪-光-平-灵乾-永基-乐-晃-仪-求仁-炎-孟阳-直系莆阳:殷皇-谊-武原-自力-承佑-慎修-全-伯禄-永清-昌-必谦-茂卿-元二-文彦-南墀-直系潮汕:康(朝奉)-三-喜-伯野-彦中-衡-梦龙-廷爵-直系:海南:万春-荣翁(嗣祖)、耀翁-宏儒(嗣祖)、宏子-朝达-世科-直系崖州:惠贤-纶完-澄-海浩-桂-士杰-其渊-治泰-宏德-润光-元会-振邦-天启-宗茂-桂享-开球-家明-在勇-…海南潘氏郡望堂号:荥阳堂、广宗堂、懋德堂。海南春祖派序:万翁宏朝世,保王廷中文。水木火土宇,大有光于先。正家在孝德,辅国纪显勋。祥书泰孚日,昌明应运兴。安全开盛会,纯厚福乃成。修善荣华美,才尤业树嘉。万春祖二十三世孙崖州潘氏潘在勇整理编写。2010年3月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b0e2200100hi24.html) - 潘氏族谱(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潘氏历史文化资料)_巨流归海_新浪博客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9: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潘氏志略简述
收藏 | 分类: 潘氏知识 | 查看: 699 | 评论(0) | 删除
概述
潘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的黄帝时期。西周时黄帝后裔的一个分支封在潘邑,潘姓的历史就从此开始。潘姓是以邑为姓的,据今人考证,潘邑即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周代为三等爵的伯国,出土的清铜器物铭文多有“番白乍”(潘伯作)文字。
潘姓的族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出自姬姓后裔,周文王的后代,是用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的,始祖是毕公高。毕公高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封自己的儿小子季孙于潘地(今陕西北部)。其族人后来以国名命姓,成为潘姓。二是出自楚公族的后裔,始祖为潘崇,是用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三是出自北魏时鲜卑族的破多罗氏,把破多罗氏改为汉字“潘”,其子孙亦称潘氏。
潘姓主要有我国北方和南方两支族系,但推溯起来原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据有关资料证实,出自楚国公族子弟的后代潘氏,后来成为潘姓的主要来源,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河北省境内发展;汉时,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三国魏晋时成为当地一大望郡,其开基始祖为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勋之后;南迁至溧阳(今江苏)的,其开基始驵为东汉灵帝时的潘乾,此后也发展为潘姓的一大族派。晋时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落籍,后又发展为潘姓的第二大郡望。同时,鲜卑族的潘氏加入,使潘氏族派更壮大。魏晋时北方连年乱战,有的迁到南方,潘姓在南北都有大举的繁衍。隋唐时,潘姓在河南、江西、陕西等省境都有潘姓著名的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以南方为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迁于福建,始于初唐,是自河南固始迁来的。据史书载,唐高宗时有固始人潘源节,随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此后,子孙繁衍旺盛,分成漳浦、南安等地。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另据有关资料查证,潘姓入广东,是西晋时有叫潘茂名的人,是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可见潘姓进广东可能在西晋以前。另外,潘姓在越也常见,明清时,潘姓已遍及全国各地,还有不少移居海外。
潘姓在百家大姓中人口排名第52位,其分布很广,名人不少。最早是楚国太师潘崇,崇之儿孙皆为楚国大夫。晋国有潘父,东汉有任溧阳长的潘乾、尚书左丞的潘勋,三国时东吴名将潘璋,还有被孙权立为皇后的潘夫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人称会稽潘。而最盛的是中牟潘,东汉献帝初平潘阳谷,由上谷潘县迁荥阳郡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为中牟潘祖。
阳谷子孙皆当大官,如左丞、太守、内史等。西晋有文学家与陆机齐名的潘岳,才貌双全,人称潘郎,著名《躬耕籍田赋》、《潘黄门集》等,官河阳令,命全县遍植桃李,人称“花县”。还有潘尼,才华与潘岳齐名,人称“二潘”,有说尼为岳侄。之后有官晋广宗太守的潘才,官南燕左光禄大夫广平大守的潘聪,官北齐征东将军、封河东王的潘相乐,官唐礼部侍郎的潘炎。中牟潘的19世潘殷皇,官唐潮州别驾,自广平迁南安,摄取莆田县事,再迁莆田县常太里茅洋,卜地定居,为中牟潘入闽居莆始祖。据荥阳藩氏入闽族谱世系推断,潘氏入闽有二支派系,即潘殷景和潘殷皇。他们都是荥阳潘第十六代潘求仁的后裔。潘求仁生二子:炎、祖。潘炎生潘孟阳,孟阳生殷皇;潘祖生潘源节,潘源节生潘殷景。


第一节  源流
闽潘始祖望出荥阳。闽潘以荥阳之汉安平太守潘瑾公先君潘乾为一世祖,潘系季孙之后,汉末潘溧阳长,迁荥阳中牟令,至晋自荥阳迁广宗,自广宗迁广平,至唐迁福建南安、漳浦等地而播迁各地。
迁入福建南安的是第十八代的潘源节。另一支是第十九代的潘殷皇。《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氏入闽入莆的第一代从潘殷皇算起。殷皇是入莆始祖唐潮洲别驾摄莆田县事,择居于常太里茅洋山之阳,娶方氏封宜人,合葬于平洋山坐向,生二子,莹、璜。
莹原名谊,唐大理丞,迁莆田延寿居之,配方氏,有子名序。璜官唐刑部郎中,居南安。此为入闽入莆潘姓第二代。
第三代潘序,原名武源,唐永春尉,摄抚州事,升古田令,居兴化,配王氏,全葬苦竹院左,有子三人、崇胤、自力、崇钧。
第四代潘自力,仁唐古田县山长,居兴化,享寿83岁,配花氏,合葬东岩山大将军石下,生子潘承祐。崇胤官唐太仆寺少卿,居兴化,有子潘承叙。
第五代潘承祐(中牟潘23世),字乾休,号溪山逸叟。初官吴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以直言谏争夺职,勒归私第。南唐军破建州,以礼聘请,南唐中主李理璟(943-960)署用为卫尉少卿,迁鸿胪卿,委任以南方事。凡升降人物,制置郡县,多采用其言。以刑部尚书上章致值仕(一说为礼部尚书)。后隐莆田常太里豫章山下,享年82岁,配王氏继郑氏,俱封夫人,合葬于常太里长兴寺之东。宋太宗五年令有司建祠于广化寺(南山)中峰庵。生三子:慎修、慎淑、慎原。潘承叙(贵北)官燕检讨司徒行军节度使,自兴化迁北燕。
第六代潘慎修,字成德,少以父荫官南唐秘书省正字,水部郎中。唐开宝末(975)年,南唐遣正使李从镒、副使潘慎修入贡于宋,求缓兵,至汴京而宋军破南唐的捷报适至。京邸吏促贡使向宋主行庆贺礼,慎修说:“国已亡矣,当于此侍罪受处分,何贺也?”宋太祖赵匡胤,嘉其能守国体,任为太常博士,直秘阁。
宋真宗爱其儒雅,留之任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先是寇准不喜慎修,屡于帝前说他的坏话,后寇准出守邓州,有告其不法者。诏命慎修往验治,慎修密疏荐寇准才堪将相,民所告事皆小诖误,不足治罪。人皆敬重其有长者风,具知人鉴。配郑氏,合葬常太里南峰院左。生子4人:元成、元亮、全、会。称学士房,是入莆田昆山、狮江(今笏石)潘姓的世祖。
潘慎淑官至宋建安令升湖北道运判,享年60岁,配伊氏,葬洋山路北,是水南芦峰潘姓世祖(莆田黄石一带)。
潘慎原,宋以孝廉辟典书记,不就太宗嘉之,乃赐号南溪隐士,称孝廉房,在潘厝一带,享年68岁,配李氏,合葬于龟山寺西峰庵,为港西世祖。
到这个时代,入闽入莆的潘姓开始在笏石大仑、水南芦峰、潘厝定居繁衍,逐渐扩大潘氏宗族人口,并在莆田各地迁播后代,还建立宗庙,经念先祖。有的迁秀屿月塘东潘,潘厝、埭头潘垞、湄洲岛潘厝等地。
仙游的潘姓是从泉州迁入的。据《南安炉内潘宗祠纪念刊》记载入闽潘姓始祖为潘源节,二世潘殷景。潘源节、潘殷景父子是入闽最早的潘姓世祖。潘源讳节,荥阳世家,河南光州固始县人,文韬武略,智勇出群,曾任东齐太守。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间山民滋事,朝廷令卫左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唐将李靖之孙李伯瑶为先锋,统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入闽,镇守绥安,讨三十六寨之贼。进军受阻,以兵少请援,朝廷再令陈政二兄长引兵举家南下,陈母魏氏统军入闽。677年潘源节应召,为府兵校尉;进军闽南,助陈元光。大军先驻扎南安唐安乡修文里(潘山),历经数年战斗,文治武功,节节胜利。南北二军会于漳水龙山,讨平三十六寨。陈元光开辟漳地,建议泉、潮间建州。686年,武后批准在今云霄县治建漳州,命陈元光任剌史,潘源节任司户参军,佐陈治漳,获朝廷多次勋奖,为忠勇校尉、忠义将。潘源节晚年,由其子潘殷景承父业。元光子垧,明经及第,继任漳州刺史,潘殷景为先锋,进剿山寇。715年治平潮乱,稳定漳境。后潘殷景第宅在梁山下甘棠村,部分族人居此地。潘源节四世孙,元和进士潘存实晚年亦居此地。建漳后,潘源节授本州司马参军,剪雉荆棘,开拓村落,招辑散亡,营农积谷,深入险阻,扫荡骜桀,功臣勋烈,宋绍兴二年,朝廷追念前勋,赠封竭忠辅国昭德将军,列祀陈元光祠内。
开闽始祖潘姓的五世孙潘维(即潘存实之次子,长子纲),兄弟避地各散居福、兴、泉漳间,维之子孙独卜筑于泉之驷行下径(潘径),历经九世,至宋绍熙二年,潘贻徽避仇,携家归漳之龙溪。潘维官唐衡州司户迁南安,生子二人:大正、大本。潘大正官太常少卿,居南安;潘大本官谏议大夫,亦居南安。此后,南安一带封潘贻徽为一世祖。潘姓在泉州、漳州、南安、晋安、惠安、永春、东山等地定居迁播、繁衍后代。
另据安溪留山族谱记载,潘聪为海檀山太祖公,潘聪之孙潘良福开基留山。十世孙潘荥,明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登彭明榜进士,景泰元年授吏科给事中,天顺六年赐一品服,成化六年,阶南京太常寺少卿,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寻改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吏,阶南京户部尚书,考满赠太子少保。其子孙繁衍于南京、北京、日本琉球等地。
潘氏播迁南洋,明代在交趾发现许多潘氏官民在此繁衍。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有潘氏官民,随军而落籍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地。十九世纪以来,在东南亚的潘氏族人,远至欧美、中东、非洲、澳洲等地定居,台湾屏东、台北市县、高雄、莲花、漳化、新竹等地有潘氏数万人聚族而居。
仙游的潘姓是奉泉州浮桥潘世贵为始祖。潘世贵,号致政,由漳迁泉,称银胡公。二世子玉传六子:仲修、仲德、仲贤、仲友、仲仁、仲颀。子孙开基永春桃源→晋江莒溪→仙游大济→仙游郊尾三十丘→华亭郊尾郊溪等。
从泉州迁去兴化的是十四世潘斐理,这是十二世的如福房天赐派。天纵派的十七世永业、永基、永祉均住兴化。禄房世忠派的十五世楠、桐居仙游枫亭。十六世新式迁兴化。于是,莆仙两地的潘姓遍布许多村落发展繁衍。
明崇祯年间修谱时指出,迨唐末五代相继避乱,潘姓迁居吴奥间,入闽住在福州、惠安、泉州等地,星布于外省别郡者,鳞鳞而是。尤其是明清时代,潘贻徽的曾孙彦玫、彦斌、彦琇称为福、禄、寿三房,该三房的子孙甚多,这时期外迁更多,几乎遍布全国及海外各地。


第二节   分布
    潘姓在全国百家大姓中以人口多寡论排名第52位,全国约有潘姓人口一百四十多万人。据《中国荥阳郡潘氏通系史》记载,潘氏派裔散处五大洲,大约人口近150万人。在莆田市的潘姓人口约二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秀屿区、仙游县。
荔城区的潘姓人口比较少。过去在英龙街、长寿街、镇海处以及黄石、北高也有少数潘姓,黄石水南芦峰有早期入闽到潘姓迁入。
城厢区的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华亭、常太等地。华亭镇的郊尾村岭头有40多户,近200人,郊溪村后塘10户,约50人。常太镇茅洋村等部分村庄有姓潘的人口居住。兴安、太平、筱塘等有少数潘姓人口。
涵江区潘姓主要在庄边、秋芦、梧塘等乡镇,庄边的潘刘下自然村比较多,约有千人。
秀屿区潘姓人口最多。笏石、忠门、埭头、湄洲、月塘、山亭等乡镇均有潘姓人居住,秀屿区共有19000多潘姓人口。笏石的昆山、狮江最多,顶大仑、下大仑全村都姓潘,炮厝村260户,秀山村、篁山村等约有13000多人,月塘的东潘、安前、忠门的安柄潘厝80户、主厝、定固、东店约有前埔、后郑、朱厝、龙谷、下社等近5000人。埭头潘垞村潘姓人口约1000多人,湄洲岛潘庄也有近千人。
仙游县潘姓主要分布在大济镇、郊尾镇和枫亭镇、赖店镇及城关等地。大济镇埔已头、东井村,有近千人,郊尾长安村三十丘约有一千多人,赖店、象岭、盖尾镇等有数百人。枫亭赤岭等地也有潘姓人居住,龙华上余也有潘姓人,仙游县大约有二千人潘姓人口。


第三节    谱牒
潘氏的谱牒甚多,却大多散失。据有关史料载,最早的潘氏族谱应在宋代,有高齐颜公作之《景维潘氏世谱》,由朱熹作序。朱熹在《潘氏族谱序》中说,高齐颜公始作,其后随时得人而续修,有总图,详以传,世数远、族属大,人文盛,略述了修谱特点和意义,及写序之由来。写序年间是淳熙年丁酉春三月。
宋熙宁五年壬子春正月谷旦,赐进士及第寿溪、徐锋也为《崐阳潘氏族谱》作序文。该序文从无话谱的弊处谈起,说到有族谱的利处。
元代的潘氏19世孙潘信也于元至正二年丙子仲春作了《荥阳潘氏家世启迪图》序,序文中概述了潘氏来源,也简论了修族谱之意义。
还有明代的潘氏第24代潘伟于明成化十年七月作《重修族谱引》一文,先概述修谱之意义,再简述潘氏源流和潘氏远祖名人事迹,又谈到重修族谱的缘由。
明代隆庆丁卯年还有潘继美也写有《重修宗谱序》,概述潘氏源流和修谱原因及意义。
《莆阳崐山潘氏族谱》的最早序言是由清朝的潘堪重修的,潘堪是潘殷皇始祖的第28世孙。他在序中概括了潘氏的几支派系。莆阳昆山潘氏的始祖之第29世孙潘弘源也于清代雍正四年夏作了《重修潘氏总谱序》一文。该文概叙了莆阳潘氏的来源以及修谱的过程,也说了潘氏入莆与外迁的情况。
比较详细的有《莆阳潘氏族谱》,从第一代一直列举到第35代。该书从最远祖列起,分支派进行列举列图表,细致而全面地展现莆田阳潘氏的来源和播迁以及各支系的衍繁图。本谱还由现当代的潘顺锦重修,修谱于1986年。潘顺锦的先祖也是从笏石迁去南安的,他在族谱中属厚壮潘氏后裔,还作了《重修莆阳潘氏族谱后记》一文附谱末。后记里简述潘氏入闽源流,修谱困难以及修谱过程和意义。
《莆阳潘氏族谱》集中了朱熹、徐锋等古代人的序文,也集汇了潘氏后代修谱人的序文,如潘伦、潘伟、潘继美、潘堪、潘弘源等人的修谱序言。该谱分为比较详细的支系派流,一代一代一宗一宗一系一系地罗列,有人名官职居住地葬地和繁衍情况,是目前莆阳潘较详细的族谱。跨越时间几千年。
另外,在莆田市外潘氏的族谱版本不计其数。
在仙游,潘氏主要居住地也有潘氏族谱的民间保存者,详谱很难发现到,但民间藏谱以手抄形式居多。目前有流散一本仙游郊尾长安村三十丘一位老者收藏的清代潘渭春进士所撰的《潘公族谱》手抄本。用毛笔小楷抄在自订的宣纸簿上。
建国以后的族谱大多以手抄个别族公的世系为主,只能算是家谱,还有些宗族也只是宗系支派的族谱。全国潘姓有一套六大本的族谱体系,每本近600页,大16开本精装的。目前莆田、仙游分别编写潘氏世系大族谱。笏石大仑的潘红生、潘文森请潘顺锦同修谱,仙游大济的东井村的族长也在修编族谱。


第四节   文物
在莆田和仙游,潘氏的历史文物不多,有些珍贵的祖遗有关姓氏的文物可能只珍藏在民间收藏者中,或在有关的潘姓个人家庭中,很少公之于众。比较明显的主要是祠庙等。
最大的祠庙是位于秀屿区笏石镇炮厝村丙仑村,有一座占地6亩的“入闽始祖潘氏宗祠”。这座宗祠最早是宋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潘慎修为纪念先祖潘承祐尚书而建,明末潘武原学士曾欲修建,现重建是历经二年多的比较壮观的潘氏宗祠。
“入闽始祖潘氏宗祠”横刻石匾镶在场院大门上,由广西师大教授百岁寿星潘文经书写。场院之后是三排双进共10柱架的大宗祠,大门上方石刻匾为“潘氏宗祠”,由福建省副省长潘心诚书写,大门走廊大柱联对为:
壶山一峰朝祠阙    回澜三曲育凤雏
大门联为:
派衍何阳绵世泽    基开闽疆启后贤
庙内柱联有:
百世衣冠长济美    千年山水永朝宗
定居各处归宗认祖兴甲第  重建祠堂接代继承耀门楣
入莆开基崐山风情宿彩凤  首祖创业翰苑地处卧青龙
乔木发千支岂非一本  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
飞凤朝天先祖入莆居此地  回澜流泽后昆衍派耀八方
文冠六朝变骥犹传花县  武穿七札威名久播荆州
宗祠重修座笔架    裔胄再振案壶山
安平作传家声远,荥阳留芳世泽长
宗祠内的横匾有:“朝州别驾”、“刑部尚书”、“谏议大夫”、“复州刺史”、“孝廉书记”、“银青大夫”、“永春尉”、“太师中书”、“佐命太师”等等。
宗祠内还挂有潘氏祖宗的历代公像、牌位等。宗祠有天井,左右各立块石碑刻文,分上下二堂,又僻左右两舍,还有花园、菜园等。
在秀屿月塘东潘村,也有一座“潘氏家庙”,规模比昆山狮江的小些,只有一个厅堂,内置潘氏历代祖公神位牌位。横匾是:河阳潘氏宗祠,联对有:“东山世泽宗祖功德长在,翰苑流芳子孙维业永存。”
在湄洲岛潘厝、忠门东店、安柄潘厝等地,也有潘氏家族的宗祠,只是以老厝房为供奉祖公牌位。
在仙游县,最大的“潘氏家庙”是在大济镇东井村,这座潘氏宗祠最早是在道光年甲辰进士潘渭春修建的。原名“潘氏宗祠”,前几年经重修改建,大门上横牌标为“潘氏家庙”。这座家庙还作为该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占地约3亩,庙内有天井,上下厅堂檐上挂有“四代一品”、“进士”、“举人”、“文魁”、“明经”等。
在“潘氏家庙”柱联、门联有:
科名宦迹相辉列祖列宗垂美范  工艺人文并重佳儿佳女蔚多才
唐宗以来名宦乡贤宗世祀  漳泉分脉经文纬文耀宗门
唐初入闽泽分漳水  元季迁泉派衍炉峰
声应气求联海外  水源木本溯河阳
御笔龙袍荣四世  春帏秋榜联五科
守令为士民父母泽行西北  总戍分方面屏藩威壮东南
银光裔胄由昭德  季祖启基在光州
仙游县郊尾镇长安村三十丘自然村里也有一座潘氏宗祠,现已改为三一教祠。在赖店、象岭、盖尾等地,也有潘姓祖厝的旧厅房。华亭郊尾岭头有一座潘姓的旧厝厅堂。仙游城关城南镇下苑有“潘山宫”,设有潘山王神位,就在霞山书院旁。在大济东井坪塘天桥头有一座潘祖墓。
潘姓堂号:后汉,荥阳郡
潘姓望族类:居河南、广宗(河北威县东)、荥阳。
潘氏部分宗支昭穆字行:
①文永世德尔光士彦道作式:元子教养有以曰可仲孙基,乃胎斯翼用展大成尚其修之延于奕世,承先启发品德才智振作有为人文科技。
②福禄寿宁用永宜君文卿道志孕侯懋敦淑德奕世嗣岁天徽孝友绳家诗书种美科甲联盛缨继起杨昭代际会盛时长延景右合庆纯神禧。
③永孟仲圣,汶缘藏任,伯子兴尧,舜禹汤政(潘谓春增)聿修念典,敦本守恒,启锡嘉名,迪光有庆。
④英俊开皇运乾纲赖以扶成仁为大道正己是真师
⑤凡明斌名仪兆锡尔作灰时广贻孝道慈敦来慈仁义志达治学兴国
⑥迁琮昭继志贤哲实作则天子维君万邦百官承式。
⑦启景朝宗舜惟于文元亨科贞仲季世盛光,永昌安,定吉祥礼让忠良克振家声继赞纲常钟灵毓秀子孝孙贤富贵荣华福长春。
⑧存伯国朝盛时光显续懋著以和文绍武成勋德振膺翼世筹。
⑨欲朝尧云汝天成光桂兰呈香克昌永福世泽绵长绵德传芳。
潘氏在莆田各地的昭穆表德排行字不一致,以各宗支祖公流传为准。

第五节  人物
潘勋(?—215)河南荥阳中牟人,字元茂,初名芝。汉献帝时为尚书郎,升为尚书右丞,有才华,善长文辞,才思敏捷,处事能力极强,熟悉典章制度,屡受皇帝特赐表彰。著名作品有《册魏九公锡文》。潘勋儿子潘满为平原太守,擅长文学。
潘尼(250—311),字正叔,潘勋之孙。少年时即显露出文学方面的才能,与其叔潘岳文名远播。尼文章清丽,文辞优雅,性好静,淡泊名利,为太常博士。西晋惠帝时,尼出为宛令,他宽刑法,严诉讼,体恤百姓,治新安定。历官至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的官员),后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永嘉(307—312)时,尼升为太常卿。后人专门为他辑录了《潘太常集》。他与潘岳是太康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文学家。少时以才智聪颖称名于乡邑,称奇童,早举秀才。他才貌双全,“挪果盈车”的贼就是说他。晚出任河阳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太命傅主簿,受牵累,后又提为长安令,升为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在西晋文坛上,潘岳与陆机齐名,并称“潘陆”。岳既善文又工诗,现存有《潘黄门集》。
潘存实,隋唐时福建云霄人,为入闽潘氏派系先祖,为潘炎、潘孟阳的入闽始祖的后裔。因其擅长写赋而闻名于当地。元和(806—820)中登进士第,累升为户部侍郎,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职。
潘承祐,入莆潘氏始祖第五代,中国100名相之一。曾任吴国尚书,国平章事,南唐时为卫尉少卿,鸿胪卿。后隐于常太里豫章山下,葬本里长兴寺之东,宋太宗5年令有司建祠于广化寺中峰庵(今笏石丙仑重修其宗祠),传子慎修、慎淑、慎原,皆在兴化繁衍后代。
潘慎修,字成德,南唐时为秘书省正字迁水部郎中,因其擅长下棋,屡被宋太宗召进宫中对弈。宋真宗时擢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为太子右赞善大夫。他风度翩翩,涉猎至广,通晓文史,尤爱读道家书籍,在士大夫中有名望。他的弟弟慎淑,仕宋建安令,升湖北道运判;另一弟慎原,宋以孝廉辟典书记不就,太宗嘉之乃赐号曰南溪隐士。
潘从善,字择可,至正(1341—1368)时进士,擅长于诗文,尤善写小楷,著有《松溪集》。累官承直郎、同知制造、塑料国史编修,福建儒学提举。
潘渭春(嘉庆丙辰——同治十年,1796—1871),清赐进士,特授江西省萍乡县知县,改授兴化府学教授,有一说特受贵州印江县知县,历署荔波、铜仁等县知县,改受漳州府学教授。字宇德,号璜浦,先祖仙游大济徙郊尾三十丘。少受业于国子监学正,甲辰会试大挑一等,中试进士,殿试以知县,为官时不避权势,不受私昌。1819年以母老靠养回籍。1825年母逝家又遭寇贼,他避乱他处,却乐天知命。平寇后,他宿得重望,掌教金石书院。1865年,改教漳州府学正堂,兼理左堂,又监院丹芝书院。
潘涛(1911—1937)仙游城东仙安人。中学时接触新文化、新思想。1929年,在榜头坝下中学任教,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31年加入中国(屏蔽字眼),被选为互济会常委。他变卖家产田地作革命活动经费,以自己家作为地下党活动联络站和印刷厂。1932年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1934年,国民党派军队下乡征粮,时适春荒,潘涛率游击队在莆田忠门一带发动千多名群众开仓放粮。同年12月,他又率济南队奇袭枫叶塘乡公所,缴枪20多杆,数千发子弹,打响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第一枪。后组织几次大规模的抗捐抗税抗粮活动,任闽中特委委员,兼闽中工农红军第二支队政委。1937年被捕,6月23日被福州宪兵队杀害于福州西门外鸡角弄,年仅26岁。
还有潘忠芹,莆田明末抗清领袖;潘沐、潘云为黄廉部主帅,攻打仙游城、莆田城,组织农民起义;潘红干,辛亥革命时杨治平部下;潘文辉,参加地下活动,学生英年就义于北高吴城;潘文瑞,地下革命者,参加大洋战斗、黄石化龙庵战斗,建国后任十六区武装大队长;潘金波闽中司令部地下劳动保险……

http://bbs.pans.cn/space/viewspacepost.aspx?postid=20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7-28 19: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19: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泉州谱牒研究发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祖籍泉州潘山


--------------------------------------------------------------------------------

来源:侨乡科技报     2008-12-18  浏览量:338


   近日,泉州谱牒研究有了重大发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祖籍泉州潘山。这是怎么一回事?

①潘基文祖籍泉州潘山有族谱可证

    泉州潘氏后裔潘秀南老先生告诉记者,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祖籍是泉州潘山,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在中韩两国的潘氏族谱中都有明文记载的。
    不久前,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原韩国忠清北道忠州市副市长)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文节兄弟的父亲名字中有一个佑字。
    潘秀南告诉记者,潘文节和潘佑这两人在泉州的潘氏族谱中都有记载。
    根据《笋江炉内潘氏族谱》记载:潘佑字廷佐,南唐时任翰林学士、太师,宋赠太师中书令,生四子,分别为文焕、文振、文节、文壮。潘佑长子文焕仕宋迁升金紫光禄大夫,次子文振仕宋迁升银青光禄大夫,三子文节、四子文壮迁高丽国为官,为高丽潘姓开基祖。
    那么,潘氏先祖是在什么时候来到泉州并定居下来的呢?潘秀南说,根据族谱记载,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东齐太守潘源将军随开漳圣祖陈元光将军入闽平乱,其子孙定居福建泉州潘山。潘源生潘殷公,潘殷公生潘谊,潘谊生潘武原,潘武原生潘崇胤,潘崇胤生潘承叙,潘承叙生潘处常,潘处常生潘佑,潘佑生潘文节和潘文壮。从开闽潘氏一世祖潘源算起,潘文节和潘文壮应该算是开闽潘氏的第八代后裔,并迁高丽国为高丽潘姓开基祖。而潘基文就是潘文节和潘文壮这一支的后裔。
    可见,潘基文的祖籍在泉州潘山当无任何疑义。
    泉州西门外潘氏宗亲会潘文忠也告诉记者,潘山的得名即来自潘姓先祖来泉开发、定居的地方。大潘山即今泉州北峰潘山糖厂附近,小潘山则在泉州浮桥笋江附近。至今大潘山仍然保存有一方唐代的双眼古井,早年淘井时还曾在井下发现一方刻有“潘”字的石头。此外,泉州清源北山潘厝口,至今仍留有开闽潘氏祖潘源的陵墓。
    他还透露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选之际,泉州潘氏宗亲曾联名全国潘氏宗亲总会发贺信一封,潘基文秘书长还曾复函感谢。此外,潘基文秘书长至今仍可用汉语通话或通信。

②潘文节为何到高丽为官?

    在荥阳潘氏宗谱中,也有“潘文节流落高丽”的记载。那么,潘文节是因何原因跑到高丽去做官的呢?他的生平又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记者翻阅了潘氏宗谱中的相关记载,发现这件事要从800多年前的宋末忽必烈崛起开始说起。
    因蒙古(元朝)凶悍,高丽王元宗畏惧单于忽必烈南侵,于是向蒙古求和纳贡,并以世子谌做为人质送往蒙古,并入赘为蒙古驸马。此时,曾仕宋为翰林学士的潘文节因饶州被元攻陷,遭俘羁留燕京,得识高丽世子谌,结成患难之交。
    后来,高丽国发生了一场叛乱,高丽王元宗受胁迫,王位不保,于是向蒙古求援。世子谌就向父亲元宗推荐文节,说他文武双全,当可平定叛乱。在蒙古公主的帮助下,潘文节易名阜,混入随从军中,随元宗带领援军赴高丽。
    潘文节来到高丽国的江都,招兵买马,并让胞弟文壮也到高丽帮助自己。其后,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不单单平定了叛乱,迎元宗入朝复位,并且先后征伐百济、新罗,完成高丽王朝的统一。其后,潘文节晋封高丽忠烈王,弟文壮封匡靖大夫、判密直司门下右侍中、济城府院君。   
    几年后,高丽王元宗驾崩,因为世子谌还在蒙古当人质,就由其弟禑接任高丽王位。潘文壮曾随高丽新王禑在西海打猎,有只受惊的野猪突然跑了出来,触伤了高丽新王禑乘坐的马匹,在野猪将要伤害到高丽新王禑的一瞬间,潘文壮一箭射出,杀死了野猪,高丽新王禑大喜特加爵赏。侍臣并做诗称赞:绿鬓将军豪气多,秋风侍猎海西涯;张兵夙夜随龙御,跃马须臾制豕牙;一箭奇功书国史,千龄贵姓接王家;请君努力扶鸿业,宠遇如斯孰不夸。
    戊辰年,高丽新王禑的宠臣崔莹讨伐日本,潘文壮将破敌方略告诉他,可崔莹并听不进他的意见。后来崔莹打了败战,又在高丽新王禑面前捏造事实,进谗诬陷潘文壮。潘文节听说后,马上率兵诛杀了崔莹和高丽新王禑,从蒙古迎回了世子谌,接任高丽王位,自此,高丽朝野政治清明,奸邪绝迹于朝庭。之后,举凡国家大事,如和议日本、蒙古,高丽王谌都交给潘文节去承担。
    从此,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位极人臣,死后葬高敞郡(今巨州郡),当地现仍保存有文节祠及陵墓。其后世孙裔均为重臣,在高丽传衍下无数子孙,发展为韩国巨济望族。

③宋元时泉州与朝鲜往来频繁

    泉州海交馆地方史专家刘志成告诉记者,宋元之际,曾有不少泉州商人前往朝鲜半岛经商贸易,甚至留在当地安居。古代朝鲜的不少佛经、书籍都是从泉州刺桐港过去的。
    他说,五代时高丽僧人元纳曾来到泉州,被王审知之侄、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延彬安置在现泉州西郊的福清寺(今北峰潘山糖厂通往翠平山附近)任住持。几年前,还有韩国学者到福清寺访问、考察,并题词为念。
    此外,五代南唐时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集过一部我国禅宗现存最早的灯录,名为《祖堂集》,共二十卷。原书中保留了很多泉州的方言,在我国久已散佚,却在上世纪20年代被日本学者在朝鲜发现。从这一方面,也可证明历史上泉州与朝鲜往来之频繁。
    关于宋、元时期泉州与高丽之间通过海道进行贸易的情况,在朝鲜李朝史学家郑麟趾编纂的《高丽史》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高丽史》的记载来看,北宋泉州商人、水手到高丽者,有19起之多,最多时一年达数百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宋泉州人”或“大宋泉州温陵人”者有欧阳征、林仁福、陈文轨、怀贽、陈亿、李颠、卢遵、林禧、王易从、黄文景、林宁、黄慎、徐戬、刘载、徐成等人。
    据了解,在这19起从泉州到高丽的通商记载中,3起“来投”者是在国内不得志想另找出路的儒生,而其余16起“来献方物(或土物)”者则必为商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曾说:“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福建狡商专擅交通高丽,引惹牟利,如徐戬者甚众”“泉州多有海舶入高丽往来买卖”等等。这些话与《高丽史》的记载相互印证,足以证明当时泉州商人的舶船曾多次前往高丽。
    刘志成说,在这种情况下,潘文节、潘文壮两兄弟到高丽为官,并不足为奇。






找的头晕。、。。不知道有没有重复了。。

明天继续整理。。玩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荥阳潘氏

东汉、三国、西晋时期(约公元160-311年间),潘姓迁徙到中牟(今河南郑州市中牟县)。这支潘氏经历乾、瑾、勖、满、尼五世,以才学著称,文章蜚声海内。魏晋时中牟属荥阳郡,遂称荥阳潘氏。

荥阳郡的始祖是潘乾(公元110-181年)。他是陈国长平(今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人,春秋楚太傅潘崇的后裔。汉灵帝后期,潘乾任溧阳长(今江苏溧阳县),着重整顿社会秩序,打击豪绅。最值得称道的是,潘乾重视办学。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潘乾逝世,溧阳县属官为颂扬他兴学等德政,特立《校官之碑》(《溧阳长潘乾校官碑》)于县学(汉制郡国置学,县学曰校,故校官即指官立学校),颂扬其惠民德政。


该碑青石质,圭形,碑额有圆形大孔,孔上额题篆书“校官之碑”4字。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共470字。碑文虽多漫漶难识,但整体方正古厚,气韵沉雄,字形古拙,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碑,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公元160年前后,潘乾的儿子潘瑾迁到中牟县,真正开创了荥阳潘氏。谱称他为“中牟公”, 被认为是荥阳潘氏的二世祖。

荥阳潘氏三世,潘勖(约163~215年)曾任尚师左丞,东海相。四世潘满出任平原太守;潘释为侍御史;潘岳出任著作郎、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潘豹为燕令;潘據为司徒。五世潘尼任职太常卿、中书令、封安昌公,潘滔曾任河南尹。其中,潘勖的《九锡文》天下闻名;潘岳才思浩瀚,有“潘才如江”之誉;潘尼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三潘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也奠定了荥阳潘氏作为潘姓最重要郡望的地位。

注:荥阳潘氏家族是潘姓子孙的主发源地。如,广宗潘氏(开基祖潘才)、徐州潘氏(开基祖潘永基),以及唐代的冯翊潘氏、京兆(今陕西西安)潘氏、杭州潘氏,都是荥阳潘氏的分支,以上资料都是从网上下载而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