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州乌龙江流蜞一年更比一年少 长乐和马尾的流蜞几乎绝迹

[复制链接]
楼主: 蓝色多瑙河
发表于 2012-8-29 12:5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听过没吃过争取吃一回
发表于 2012-8-29 2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来自: 中国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谁叫你没有规定休鱼啊。绝迹了找你麻烦。
发表于 2012-8-31 09: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来自: 中国福建
流蜞蛋


图片:流蜞.jpg

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00.43 KB)




  传说长乐县城高隍巷有个习武的人,16岁官拜总兵,英勇善战,奉命镇守云贵边疆。一次番国发生叛乱。总兵奉命前去平叛,不幸以身殉国。番国百姓感总兵恩德,用肉身塑了尊神供在庙中,朝廷封总兵为太尉国公,但国公思念乡土,不愿留在番国为神,托梦给他的亲人,让他们砍下神像脑袋装在麻袋中用粗铁链拴在船底下运回长乐。船到闽安镇,亲人把国公爷从船底捧出。只见他脸上流着浓浓的蓝色的血,血涌到闽江中,就成了流蜞。《八闽海错录》中第一次出现流蜞的名字。每年阴历六月廿八“国公诞”期间,闽江水面蠕动着一种水虫,很像蚯蚓,成团成团浮在江海之上。闽江两岸百姓纷纷驾起小舟到江中或稻田里捞流蜞。从吴航到东门兜,十里长街弥漫着煎流蜞的香气。至今长乐仍流传着一句谣谚:“国公诞,吃流蜞。”

  流蜞 据民国版的《长乐县志》记载:流蜞本名“禾虫”,形状像小蜈蚣,腹下两旁紧密地生着软脚。只在夏末秋初大潮的暗夜,趁着北风涌到水田里。形态较小的叫“本港流蜞”。另外还有一种形态大一点的,栖息在沙洲里的叫“洲蜞”。村民们事先就在稻田和沙洲下网等待。潮退起网,每每大获丰收,百试不爽。因而人们把这种天气叫“流蜞北”。在本地上长乐出流蜞--下长乐出玛蛭之说。

  “流蜞”是方言里的叫法,它的学名叫疵吻沙蚕。广东称之禾虫,是南方沿海一带的特产。其生活在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为自断自生的环节动物,以腐烂的禾根为食。身体扁平,须状肢,比蜈蚣体形略小,体色有红、红黄、淡黄、绿、黑褐等色,随流水自稻田流动。农历八、九月最肥美。 加盐、蒜即可吐出膏状物,蒸熟如蛋糊,含丰富的蛋白质,入口鲜甜,不肥不腻,还具有滋阴、健脾、暖身、去湿之功效,为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有一首禾虫诗:“小虫出禾根,潮退游莘莘;误投薯莨网,农家席上珍。”概括了禾虫成为席上珍的过程。

  清人檀萃所著的旅游见闻录《楚庭稗珠录》描写它“其状可恶,似百节虫、蚂蝗、蚯蚓”,比较逼真。但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就不够确切了。至于说禾虫“大者如筯(筷子)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禾虫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四月和八月是禾虫出海的高潮期,称为春造和秋造。民谚云:“天红红,沤禾虫。”“灯光闪闪似火龙,清明夤夜装禾虫。”还有一首《竹枝词》描写捕卖禾虫的情景:“夏云积雨暮天红,落网安兜趁晚风;晨早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诗人黄廷彪有《见食禾虫有感》,诗曰:“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之;庖制味甘真上品,调来火候贵中和;王侯佳馔何曾识,让与农家鼓腹歌。”品尝过巧制的禾虫,方知其甘美确非鲈鲙鲥鱼可比。

  人们把捕到的“流蜞”用清水洗净,装入木桶,用鲜蛋清饲养。当“流蜞”吃饱喝足,肚子鼓胀时,加入少许精盐和醋,用小木棒搅拌。把“流蜞”和蛋清拌匀后,放到油锅里,用温火烤熟,压成扁饼状。煎熟的“流蜞蛋”,在淡黄色中,微显红、绿线条,煞似缎锦;在浓烈的蛋香中,微带蚶蛤气味,配酒下饭均宜。

图片:流蜞蛋.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30 收起 理由
pan3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31 18: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来自: 中国福建
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东西
发表于 2012-8-31 19: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没吃过,见都没见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