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闽通志 】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南安县
  葵山在三都。山有叠石如葵,号叠经石。 鹏山在四都。谓其形如鹏之张翼,故名。 四瑞山在五都。其上多产芝、兰、梅、竹,人以四瑞名之,亦名瑞峰山。 明心山在六、七都。其山高大明秀。 卓云山山势极高,云雾腾滃,竟日不散。 乐山上有福祐真君祠,乡人岁以鼓乐赛祷,故名7。(上二山在八都。) 胡洋山在九都山下。皆胡氏田塘,故名。 高盖山在十一都。山顶方平如盖,唐欧阳詹母葬其下,詹拜墓有诗云:“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归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道早归。”后人因詹诗,又呼此山为诗山。按韩愈《欧阳生哀辞》,詹殁时其父母俱在,而郡志载詹哀母诗,殊不合。窃详愈与詹为友,而哀辞作于詹初殁时,其言必可信无疑也。哀母之诗岂好事者假托而为之欤? 郭山在十二都。上有威镇庙,其神郭姓,故名。 天竺山在十四都。 洪岩山十五都。岩石嵯峨而大。 城山在十六都。山势环抱如城。 卧龙山状如龙之偃伏。 香炉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十七都。) 龙源山在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以上十五山俱县北。) 半月山在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涌泉尊者尝祷雨其上。 晏然山山势巍然,时有云雾拥其上。 三绢山三峰并立,奇秀可观。 留旆山双麓如旆之带。 丽碧山峰峦秀丽,而其山之后,多洁白可爱。(上四山在三十七都。) 桂山旧多产桂故名。山畔古有郑氏居之,又名郑山。雄山山甚高,邑诸山皆出其下,一名大雄山。(上二山在三十八都。) 大半山山势丰隆,下临大溪,又名太湖山。 留相山旧传尝有杨肃者,遇仙对奕于此山。 鸡暮山(上三山在三十九都。) 覆鼎山在四十都。山四围平坦,如鼎之覆。 杨山在四十三都。昔杨肃尝游此山,因名。又名杨子峰。 华表山在四十四都。双峰夹拱如华表状,山之麓旧尝产芝,亦名灵瑞山8。 黄渐山界于同安、南安二县间。山土脉枯瘠,草木不甚荣茂。其麓多产*屏蔽字眼*,又名*屏蔽字眼*山。 象陷山山势如象之隐伏,因名。(上二山在四十五都。以上十五山俱县南。) 武荣山唐尝改县为武荣州,疑因此山得名。 吴亭山上有吴氏墓亭,因名。其下为县学。佛迹山唐光启中,忽夜有光现山上,刺史王潮,令踪迹之,得石,上有巨人迹,长二尺四寸,广半之,今见存山之旁。又有灵秀山,屹然特立,秀丽可爱。其后又有灵秀岩,中有石室,祀宾头卢尊者;岁旱,祷雨多应。 龙山其势如龙,伏而复起者凡九,又名九跃山。按同安县亦有九跃山,其所记形势与此相似,盖二县接界山也。 狮子山状如狮子。(上五山俱在县东三都。) 九日山连跨晋江县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无等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大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趺座四十年。庵今废。 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翻经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罗陀尝翻译《金刚经》于其上。 一眺石。在莲花峰之巅。高广皆丈余,登其上,则四方万境举在目中。故名。 小清凉石。方广丈余,古木数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于此。 石灶、石盆、石碾、石砚四石。皆在秦君亭侧。相传唐隐士秦系遗物也。 自然磉石。圆如弹丸,周围丈余,出于天成。碧玉峡。二石相并,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从事表闻一重浚之,陈知柔为铭。 白云井。泉味甘冽,相传,唐进士傅荀尝旦汲井,见云覆水涌,有龙跃其中,又名钓龙井。(已上皆九日山、延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姜相峰。在九日山之东。唐丞相姜公辅贬为州别驾,卒葬于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隐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张光道诗:“淡淡梨花寂寞春,一声啼鸟隔花闻。高峰影射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莲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开八石若莲花然。宋朱文公诗:“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紫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金鸡山俗传尝有金鸡栖其上。上下有渡。(上二山在一都。) 西山在三都。与佛迹、灵秀诸山相连属,去府城仅有十五里,以其在府城之西,故曰西山。有佛刹十六区,为郡郊胜概。 齐云山在二十都。高与云齐,故名。 双溪山在二十二都。下有双溪夹流。 凤凰山以形似名。 武城山山势矗立环抱,其状如城。一名京峰。(上二山在二十三都。) 御看山在二十四都。其山高下环拱,林木苍翠可爱。 大宇山在二十六都。下有大禹铺,今改禹为宇。 九仰山在二十七都。众山九面环仰,故名。下有石泉院,邑人多于此祈保佑其父母,又名报恩山。 大罗山山高而险,下有小溪,西南与同安县接界,又名灵水山。 象运山以形似名。按同安县亦有此山,盖二县接界山也。(上二山在二十六都。) 囷山山势峭拔秀锐,其状如囷,每风雨雷声多出其下。昔留从效刺郡时,航海者率以此山为标准。岁大旱,祷于山下,雨随至。其坛尚存。 荣第山附山居民子弟多业儒,故名。 蟹坑山山下有坑,产鱼蟹,因名。(上三山在二十九都。) 小郡山山旧多人烟,四民辐辏,如郡邑然,故名。 蔡岭山山之西与安溪县接界。昔有蔡翁者庐于此,常以汤茗给行人,人德之,因其姓名山。 鹅眼山其麓有阜,如累石而成者。宋庆元春,道人陈大受刳其下为洞,名曰开化。 大帽山延袤十余里,山顶巨石九层,亦有如帽者,故名。按同安县东大帽所记形势,与此大同小异,盖亦二县接界山也。 梅花山山多产梅。(上五山在三十都。) 平洋山山下田畴宽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四马山势若马之奔骤,故名。(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云台山五代时,刺史王延彬构别馆于此。延彬尝为云台侍中,故名。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双象峰。 堆美山上有数石堆迭,秀丽可观。 罗水山下有罗水渡。 福泉山中有流泉,又名龙泉山。(上四山在三十二都。) 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为名。其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山下有石高三丈余。中有石室,像观音于其内,号观音石。又有一石如香炉,高二丈余,号香炉石。山之东有龙水岩,相传有龙潜其下。岩有三峰,多石穴,为虎豹所宅。旁有石室,可容二百余人。其西有九州岩。 宝盖山山形如张盖然。(上二山在三十三都。) 凤栖山在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秀拔,百里之外四望皆见。天欲雨,其石辄水出如泉。 柏峰山在三十七都。山多产柏树,又名云秀山。(已上三十山俱县西。) 朋山两山并立如朋字,故名。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 九峰山其山九峰突起。(上二山在县东北三都。) 高田山山最高,其顶有田数十亩。 梁山昔有梁姓者种松于其上,阴森可爱,因以为名。(上二山在十三都。) 白龟山在十六都。上有怪石如龟,其色白。一名白蒙山,又呼白岩山。 文笔山在十八都。尖秀如笔,故名。(上四山俱县西北。) 琼山在二十一都。中有龙潭,祷雨多应。又名龙潭山。 三公山旧传江、杨、林三姓卜筑于此。 谢墓山有谢氏墓,因名。(上二山在三十四都。) 谷口山在三十五都。众山森列其中,盘邃如谷。 壶公山在三十六都。形如倒壶,又名太平山。(上五山俱县西南。) 金石峰在二十都。山上迭石有赤痕,类丹书。又有石刻“金石峰”三字。 石鼓峰在三十一都。山之阴有石状如鼓,旧传有鹳巢其上,乡人以其鸣卜水旱,故又名鹳石峰。(上二峰俱县西。) 高镇峰9在县西北二十六都。一名鸡髻山。蔡真人祖父夔尝居其下。又有翠峰屏大成洞。昔詹道者尝居洞中,俗号詹道岩。东有小穴,宋僧法盛居之。吕夏卿尝与之游,题其室曰“晏默”。法盛道行高洁,出入或骑虎,今见祀岩中。 天柱岩在县北十都天柱峰上。极高峻,有石佛长丈余,云烟常覆于其上。 栖真岩在二十二都大安山下。有大石穴,可容数百人,泉一脉自石窦中出,岁旱不竭。 龙须岩在二十八都翔云山下,石罅有泉。 池溪岩在翔云山之西南。宋蔡襄尝游此山。山背有石若碑状,长二丈余,面平如削,下有石趺,浑然天成。 北阳岩在十三都。巨石嵌空,横广而深,旧名鬼岩。有徐道人者,为农家饲牛,夜栖其中,乡人始未信之,授之以鼓,约以声闻为证,已而果然。乃披荆棘,攀石磴,从至其地,架屋宇以居,更其名曰阳岩。 阳调岩在三十四都松崎山。山有坦平地,可三百余丈,气常温和,其上有岩,乡人祷雨多应。(上五岩俱县西) 虎厅岩在县西北十九都杨梅山下。岩中有石如虎形。 五峰岩在三十五都。上有石室,色如银,俗号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余人,唐僧道岑居之。宋祥符间,尝建石塔其上,世传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其后又有狮子岩,大石突起,状如狮子。石下有穴,可容数人。 白云岩上有盘石,中虚如屋,时有白云栖其上。下又有小身瑞迹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之,上一石长二丈余,室中一石长丈余,各镌佛像于其上,长略与石称。(上四岩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乌石在县北二里许。其石高大突出平地,群乌常集其上,因名。 秀才堤在县西。唐黄晔有文声,郡守乌仲儒以女妻之,为筑沙堤十里,直抵其庐,号秀才堤。 黄龙溪在县南半里许。源出永春、安溪二县界,合两为一,自是渐大,南流经金溪桥,入晋江县界。宋王十朋诗:“清源太守鬓蓬松,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 金溪在县西一都。古谚云:“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建炎初,县令江慎置小桥,是年梁克家生,即今金溪桥。 寿溪在县南四十都。源出覆釜山,萦纡二十余里,溉田三十余亩。昔有王氏居其旁,人多寿考,故名。 九溪在县西南三十七都。源出柏峰山,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龙潭,经通济桥、大盈桥,达安海镇,过安平桥。(上三溪俱入于海。)一本又有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考之旧志不载,此溪询诸邑人,亦未之识,姑记于此,以俟知者。 洋平龙潭在县北四都平洋中10。其水深黑,俗呼龙潭。 赤井龙潭在县南三十八都山边赤石罅间。其深如井,祷雨多应。 石硿龙潭在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深不可测。山顶又有小潭。时或龙现。 吴潭在十三都。两山夹峙流注石壁间。其泉湛深,里人目为海眼。时有龙现。 乌石山龙潭在三十三都。有水一泓,出石罅间,虽旱不竭。相传有龙潜于其下。 剑潭在三十四都。相传宋元符间有两剑从空飞下至潭化为龙,故名。 留旆山下龙潭在三十五都。其深无底,疑有龙潜其中。(上五潭俱在县西。) 溪潭在县西北七都。上中下三函如窦,三泓如瓮,水各入泓中,其声如钟,又名弓潭。 囷山龙窟在县西二十九都。其中泉冷如冰,或云有龙居焉。 龙泉在五台龙泉庵。石窟深二尺余,泉出其中,汲之不竭。 温泉在城山前。凡四池,三热而一温。(上二泉俱县北。) 泊泉在黄渐山,出石罅间。祷雨多应。山腰又有石窟,其水盈缩与潮相应。 清水泉在扬山之顶。泉自石罅中出,祷雨多应。(上二泉俱县南。) 圣泉在御看山之巅。水自高石凹处出,能疗眼疾。上有圣泉庵。菩提泉在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盘石中,其源莫测,湍流奔激有声。(上二泉俱县西。) 周井在三清宫之侧。深不及数尺,虽亢旱不竭,相传周氏所凿。 仙人石井在高盖山下大盘石中。相传渔人尝以石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 仙人井在仙人漈侧。石窟天成,深不可测。 小石井岁旱,乡人祷雨有小蛇见水面,则雨立至。 昆仑井在道旁。虽旱其泉常溢。(上二井在十五都) 隔头井在县西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竭,其地临海,随潮消长,而味独淡。 六龙井在县东甘棠顶侧。井甃六角,旧有巨榕蟠井上,其根下垂如龙状,故名。 夜光井在三十一都。宋绍兴间有夜汲者,见井中有光如半月状,投以汲器,光彩焕发,因名。 龙井在报岩院内。天将旱则水溢,将雨则水涸。(上二井俱县西。) 圣井在县西北二十六都。相传蔡如玉所凿。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同安县
  大轮山在长兴里三、四都。群峰环列如异人奇鬼;或乘车张盖,或露冕峨冠,或如带甲,或如跃马,或如奔轮。 九跃山在同禾里五都。自大轮分脉而来,九起九伏,如龙之跃。余见《南安县志·山川》。 三秀山在长兴里三都。三峰秀拔,邑之北镇也。又名仙人亭12,山上有石榻、禅床及仙人迹。 斗拱山其势上摩星斗,故名。上有石岩,西有高齐山,重岗迭翠,山之涧出九节菖蒲。 应城山旧有寺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上二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已上五山俱县北。) 昆山上有石如盘,盘有巨人迹,祈雨多应。 金鞍山形若马鞍,上有泉自石罅出,虽大旱不竭。(上二山在从顺里一、二都。) 宝伞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形若伞盖,又名宝盖山。(上三山俱县南。) 卧龙山以形似名。 孤卿山宋少卿林裴居其下,故名。 东大帽山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上有巨石,如阶九级。(上三山在同禾里六都。) 黄渐山《大明一统志》作“峰”,在民安里十一都。卓然秀出,冠于群山。 象运山在长兴里三都。旱岁:此山若带云气,必先得雨。(上三山各详见《南安县志·山川》。) 三魁山在民安里十二都。三峰奇秀可爱,故名。(上六山俱县东。) 夕阳山在安仁里十五都。以其常带落日,故名。山之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于此,尝与黄蘖同观瀑布13,黄蘖云:“穿云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之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云。 天柱山危峰屹立,若擎天之柱,因名。 西大帽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从顺里二都。已上三山俱县西。) 北辰山在县东北长兴里三都。高拱北辰,故名。 莲花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峰峦秀茸,状若莲花,又名金冠山。 三重山在安仁里十五都。复岭重岗,高耸千仞。 万石山在西安里十六都。其山众石错综。 大凤山形如凤之展翼。 龟洋山其状如龟。 吴淮山高耸霄汉。(上三山在感化里七八都。) 洪岩山顶有石岩极高大,相传邑士洪姓者尝隐于此。 大尖山界安溪县。(上二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已上八山俱在县西北。) 文圃山在县西南积善里十九都。上有花圃,唐文士谢翛与其弟脩尝读书于此。 烈屿在县北积善里二十都。居民有鱼盐之利。 丙洲屿在仁德里十一都。居民二千余家,以其地当县之丙方,故名。 嘉禾屿在嘉禾里二十二都。延袤五十余里,居民二千余家,上有场老山,唐文士陈黯累科不第,遂隐居读书于此,故名。 古浪屿14在嘉禾里二十四都。居民二千余家,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上三屿俱县南。) 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 大担小担二屿在积善里二十都。 浯洲屿十七都至二十都之民,皆处其上,凡二千余家,多产鱼盐。上有海印岩,一名太武山。岩有十二奇,曰太武岩,曰玉几峰,曰醮月池,曰眠云石,曰偃盖松,曰跨鳌石,曰石门关,曰古石室,曰蟹眼泉,曰倒影塔,曰千丈壁,曰一览亭。士大夫多题咏。有曰:“要知海印分明处,一点青山下大江。” 夹屿在浯洲、小登二屿之间。 小登屿在翔风里十六都。丘宋葵居其上。 大登屿在翔风里十五都。(上二屿,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涪州屿在翔风里,居民千余家。(已上八屿俱县东南。) 东溪在朝天门外。源出长兴里三、四都罗山,流过大师桥与西溪会。 莲溪源出黄渐山。自萧村外经蔡塘村,一源出大帽山,与蔡塘溪水会流,至董水村,过通济桥。(上二溪俱县东。) 西溪在县西厚德门外。源出安溪县界,流与东溪会至丙洲。 曾溪在县东北。源出同禾里六都曾溪岭下,流入第一溪,与东溪合。 苎溪源出莲花山。流过苎溪桥,与小同溪会。 沙溪源出长泰县界,流至安仁里林埭村。(上二溪俱县西北,已上六溪俱入于海。) 石马潭 漈坑潭(上二潭在县西归化里。) 北山龙潭 广济岩龙潭(上二潭在县东北长兴里。) 侯山龙潭(在县东南同禾里) 龙湫潭在县西南嘉禾里。 兴福岩泉一人汲,则足供一人;百人汲则足供百人。 西源温泉在平田中。(上二泉在感化里六、七、八都。) 圣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白云山上。宋绍兴中乡人因山为岩,忽一童子披缁衣,蓬首危坐石上,有泉涌出,所坐石下尤清甘可饮。(上三泉俱在县北。) 董塘温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溪水中。 洪前盐泉在仁德里十三都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但风日睛明,辄有小盐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可煎成盐。(上二泉俱县东。) 汤兜温泉在县西积善里十八都。 小崎温泉在民安里十一都。泉有二所,俱涌出石孔中,石池天成,不假修砌。 瑞泉在翔风里十六都海岸。有石如臼,宋隆兴中泉始涌出,适有久病者饮之即愈。邑士陈彦先因屋而覆之,名曰瑞泉。(上二泉俱县东南。) 含光井在县北梵天寺内,相传尝有红光现其上,故名。 南门井在铜鱼门内。 城边井在登龙坊内。(上二井俱县南。) 东井在东市。 前街井在名卿坊内。 临溪石井较他水最重,俗传能愈瘴疠。 岭下井在岭下。(上四井俱县东。) 西井在西市。 市曹井在桂林坊内。 蛟井在积善里道旁。有穴横穿极深。 豪山龙井在仁德里豪山之巅,每天将雨,辄闻龙击水声如钟磬,有五色蟹出焉。宋朱熹,真德秀祷雨于此,其应如响。(上四井俱县西。) 仙人井在小登屿。有三石如品字,泉涌其中,潮来则没,潮退则清甘如旧。 虹井在县西南嘉禾里小山上。有石盘,自然成穴。相传虹尝饮之。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德化县
  龙浔山在坊隅。突起数仞15,状如龙蟠,县之主山也。 绣屏山在新化里阔层崖峭壁,若巨屏然,上有仙人迹。 九坐山在□□里,重峦迭嶂中有石龛,广阔数丈,唐正觉禅师由九仙山来,宴坐其间。(上三山俱县北。) 琼山一名囷山,为县之前山也。上有石堂、石灶焉。 双鱼山自琼山发脉,两峰并趋如双鱼然。 凤翥山秀出诸峰,如凤之翥。一名鹞山。(上三山在县南永丰里。) 灵山奇峰峭壁,常兴云气。岁旱,祷雨辄应。 石牛山上有石如牛。(上二山在县东清泰里。 五华山在永丰里。旧名根山。五峰并峙,状如莲花。上有五峰寺。唐咸通间,无晦禅师凿石为室,与虎同居。室前有虎蹲之迹,故又号虎蹲岩。 太湖山四面崔嵬,其顶平广数丈,上有池,阔丈许,影涵太空。 金鸡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小尤中团。以上三山俱县西。) 九仙山在东西团。《大明一统志》云:“九峰耸起如笔。”《郡志》:“昔有隐士九人经此,后皆仙去。”山势高广,甲于诸峰。上有仙洞、龙池、石井、石棋盘、仙人迹,及有丹炉、丹灶之类。 笔架山 石鼓山上有石如鼓。(上二山在汤泉上团。) 钟山其山四面皆石壁,形如覆钟。相传有僧道徽者跌逝于此,因即其身塑像祠之。 莲花山16攒峰峻拔,如并蒂之莲,故名。(上二山在杨梅上团。) 戴云山在新化里。山顶峭拔,雄跨十里许,其上常有云气。(已上六山俱县西北。) 南台山一名台阁山。其势高耸,上平如掌,下有巨石如盘,石上有仙人迹。 微阳山山之上有岩曰像山。昔有僧刘姓者化于此,因像而祠之。凡雨旸、疾病祷之多应。(上二山在县西南黄认团。) 汤岭在下涌团汤头村,有温泉出焉。 姑恓岭在杨梅上团,与钟山对峙。(上二岭俱县西北。) 伏虎岭在县东清泰里。状如伏虎。 大尖岩在□□里。昔有崔法兴者结庵居此,戒行精勤,后化去,乡人祠之,凡有祷辄应。 龙湖岩在小尤上团。昔有僧林自起者居此,后化去,祈祷多应。(上二岩县西。) 灵馨岩在县东北□□里。相传昔有樵人于此采杉,获异者,故名。 狮子岩在汤泉上团。昔有黄头陀者化于此,乡人祠之,颇有灵应。 金鸡岩在新化里。(上二岩俱县西北。) 金液洞在纯阳雪山中,深仅丈许。洪武初,有吴、徐二道士羽化于此。洞前有真武祠。 紫云洞洪武初吴隐山学道于此。每旭日初升,辄有紫云覆其上。石上有仙人迹,长二尺许。(上二洞在县西南坊隅。) 丁溪在县南。俗云“水出丁,罗簪缨17。”宋时一夕雷雨决流,一纵一横宛然丁字,程扬休果登高第。林应龙诗:“水从鳌顶分丁派,人向蟾宫占甲科。”又邑人传颂一联云:“水向丁溪分地脉,人从甲第破天荒。”大意与此相似,而句差胜,因并志之。 丘店溪在县西北新化里。源出戴溪□云寺18,流至涂坂头,并入本县大溪。 大云溪在县东南坊隅。源出双髻山,至此迤逦达于平埔下仑,与县下溪合流。 下岼溪在县南小尤中团。源发小三峰寺,流至尤溪县姜口,并入大溪。 佐溪龙潭在县东清泰里。 石山龙潭在县西北新化里。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永春县
  高镇山在十九、二十都。高出群峰,为一邑之镇。 三贯山在十八、九都。三峰秀拔,若贯云表。 羊岭山地名黄羊,故岭以羊名。 武极山形如步武。火焰山数峰耸立,形如火焰。(上三山在十八、九、二十都。) 双髻山自龟龙洋迤逦而来,巨石排立,形如烈焰,耸结二峰,若双髻然。上有水一泓,名仙人池。余见《晋江县·双阳山下》。 浮空山一峰突耸,若浮空然。(上二山在二十都。) 向龙山起伏屈曲,若龙蛇之拱向。 悬钟山界德化县。峭峻如悬钟,人有声则谷应。 御兰山其山产兰,或一茎三十花,异于常植,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二都。) 大鹏山突起万状,形如鸟翼。 康山顿伏而起,为县之障卫。 高田山其山夷平,泉水四时流注。昔有高姓者,田于其上,故名。(上三山在二十四、五都。已上一十三山俱县北。) 朝拜山县治前山也。峰峦苍翠,若人之朝拜然。又名应龙山。 马岭山势若马之奔驰。下有龙潭庙。 塔口山界南安县。旧名大姑山。 笔架山三峰并立,形如笔架。(上四山在十三都。) 灵山在四十一、二都。山外一呼,崖谷响应,人谓神灵,故名。(已上五山俱县南。) 白马山势若奔趋,过汤洋,耸立一峰为留湾,南唐留从效故居也。 留安山留从效尝居此,因名。 水口山县治水口山也。 龙卧山山势回环,若龙之卧。 石谷山迭石峥嵘,而中盘回幽辽,故名。 谷平山山势平夷,上有田数亩,半衍宜谷,故名。(上六山在十四都。) 乐山周回数十里,时有音乐之声。 昆仑山山势峻拔,盘踞数里,人以拟于昆仑仙山焉。(上二山在十五都。) 万岁山在十五、六都太平寺后。上有一石,刻“万岁山”三大字,磨之不动。 蓬莱山山势回环秀丽,与锦绣山对峙,有金龟桥横截于外,人以拟于蓬莱仙境焉。 马德山旧传有马仙者尝采药于此。(上二山在十八、九都。) 齐云山在十九都。峭拔高耸,时与云接。 翰文山东接仙游县,亘数十里,岗峦回伏,如禽鸟飞舞之状,故名。 谷山界南安县。下有腴田数亩,宜谷,因名。 玉柱山一峰突起,状如玉柱。 石鼓山其山有声如鼓,鸣则天降霖雨。(上四山在十八、九、二十都。以上十六山俱县东。) 贵湖山与德化县贵湖相邻。 文章山宋陈光读书于此,后登进士第,有文章,因以名山。(上二山在一都。) 白岩山在二、三都,山势峻拔,下有白石岩。 雪山在四都,界德化县。岭极险峻,穷冬积雪,连月不消。 陈岩山在六、七都。中峰尖耸,东西二峰屹立,名曰二台,东台之半,有棋局文。又有瀑布泉,飞落数百丈。昔有萧姓者,开路于左,通龙岩、尤溪,凭虚架石,下瞰深涧。过者股栗。 达里山在八都。与马德山相接。峰峦苍翠,障于县学之西,又号笔架山,下有达理仙祠。 碧溪山在十都。下有清溪澄碧,与山相映。 大羽山在十九、二十都。重岗迭障,若鸟张翼。下趋平夷处,始为县治。盖县之主山也。 东平山邑诸山皆险峻,惟此独夷平。故名。 洪步山与陈岩山相接。高耸凌空,巍然独秀,若步武状。 周山在达里山之东北。形势雄壮,绵亘三十余里。(上三山在九、十都。已上十一三俱县西。) 吴田山山顶平处有四十余亩,昔有吴姓者,耕隐于此,因名。 石狮山上有石如伏狮之状。(上二山在十五、六都。) 锦绣山在十八、九、二十都。旧名鬼岫山,宋侍郎庄夏筑墓山麓,光宗更今名。 高岭山在二十都。山顶平夷,超于众山之上。(已上四山俱县东北。) 文笔山在九、十都县学之西。三峰峙立,圆尖如笔。 大湖山在二、三都。峭拔摩空,苍翠可爱。 陈田山在二十一、二都。昔有陈姓者耕于山麓,因名。(上三山俱县西北。) 长安山在县东南十三都。今名小姑。 瑞云岩石屋天成,其形如船。 大池岩山势屈曲。凡九十九峰,前向大池。(上二岩在县西二、三都。) 泰山岩在县东南十三都。宋显应普济大师祖居之地。淳祐间,无为道人辟为岩室。 魁星岩在县西南十一都,与县学相对。宋乾道中,僧觉圆庵于此。次年登进士第者二人。因名。 桃溪在县西四、五都。其源自县西北,南流与山踝水合,过漈溪桥。又有一水由登瀛桥来会,名肥潮溪。又过逵口村,有桥名芳桂,其下为卓埔溪;复有白象坑、达理山、龙堀、马氏山、石漈山,凡五水来会,溪流始大。自是而往,又有苦竹、竭漈头、徐流三水来会,至县东知政桥,流入南安县水江村,历经双溪口,以达于泉州大海。 龙潭在县东十四都。旁有雩坛。 三清潭在县西一都。澄澈,深数丈。 龙窟潭在县西南二都。潭形如龙,不时云腾水涌。(已上三潭,岁旱,祷雨辄应。) 钟山滩滩势险阻,浪涌冲突,日夜水声如雷,即桃源咽喉之处。 山门滩亦名石门滩。(上二滩俱县东十五都。) 汤泉一在县东十四都龙洋桥下,一在县西二十五都真武殿后,一在县西南七都登瀛桥之北。其汤较热,泉源始出,可熟生物。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安溪县
  凤山在坊,乃县治之镇山。又名凤髻山。 双髻山 雪山(上二山在感化里。) 覆鼎山以形似名。 高盖山形如张盖。 高旗山形如旗。(上三山在常乐里。) 鲎山在来苏里。其状如鲎。(已上七山俱县北。) 黄龙山在□□里。又名登高山。上有石如帽、如床几,下为黄龙渡。其东又有三公山,中峰差低如公字,故名。 象山在永安里,界南安县。又名象运山,盖山形如象,故名。(上二山俱县南。) 高田山在长泰里,界南安县。 宫山山腰有□石可坐数十人,石中空如宫室。 旗山山势逶迤,若旗之掩映。(上二山在永安里。) 北观山距县五里。 罗汉山在长泰里,下为罗汉渡。(已上五山俱县东。) 白菊山山多白石,望之如菊。故名。 荷叶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依仁里。) 龙踪山在新溪里。石有龙迹,故名。 石鼓山在龙涓里。旧传有仙人抱一石如鼓置石盘上。下有穴广丈余,又有石如兔,仰首望如鼓,俗谓玉兔望月。鼓上有仙人手抱迹及脐迹。 南斗山在还集里。上有六小山,布列如南斗。(已上五山俱县西。) 大眉小眉山在县东北长泰里。与南安县连界。 大帽山上有岩其形如帽。 铁山山产铁。(上二山在还集里。) 驷马山在崇善里。其势若驷马奔腾。 佛天山在□□里19。五代詹君泽因爱佛耳山,来监小溪场。至请置县。县成,遂隐此山。以山形如佛,故名。(以上四山俱县西北。) 金龟山其状如龟,县之水口山也。 牝牡山在罗渡之西。俗呼公母林。(上二山在县东西永安里。) 黄檗山在□□里20。一名南山,一名午山,堪舆家目为廉贞山。 龙塘山在新溪里。下有龙祠。 阆山在□□里21。俗名浪来山,以其山势之来似浪然。(上三山俱县西南。) 月峰岩在县北来苏里,旧名东林岩。 达摩岩在还集里。一名玳瑁岩。 泰山岩在感化里。 慈济岩在依仁里。一名铁砧岩。 阆苑岩在永安里。其下有月娘潭,或曰形如半月,故名。相传下有大钟,阴雨则浮。(上五岩俱县西。) 五峰岩在黄檗山之半。五峰尖秀,因名。 仙姑岩在阆山、五峰二岩之间。 虎跳石在县北崇善里蓬溪中。有石四,俱高丈余,一石有巨人迹及虎迹,俗名仙人跳。 蓝溪在县治南。即龙津渡。发源万山中,环绕一邑,水清而碧。 白濑龙潭在县北来苏、感化二里界。旧传潭或时鸣,声闻二、三十里,旱鸣则雨,雨鸣则晴。 龙塘庙潭在依仁里。潭上悬瀑数十尺。相传昔尝祷雨,有龙现焉。今遇岁旱,祷之辄应。 龙纵庙潭在新康里。潭侧巨石上有龙迹。(上三潭俱县西。) 龙潭在县东北长泰里参洋村。水流为三潭,上有龙祠,岁旱祷之,鱼蛇现则雨,龟鳌现则旱。 放生池在县南永安里。旧名陈塘。 横山汤在感化里。石砌有亭。 小横汤在常乐里。(上二汤俱县北。) 金汤 华汤(上二汤在县西依仁里。) 蓬溪汤在县西北崇善里。旧名便材汤。 井泉在县南□□里。泉极甘冽,异他井。 甘泉在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绝甘,邑人多汲以煮茗。 圣泉在隘门外。泉涌道旁,砌小池潴之,刻石曰“圣泉”。(上二泉俱县东。) 瀑布泉在永安里。雨后奔泻如瀑布状。 汤泉在龙兴里。(上二泉俱县西。) 欧宅林井在县北凤山之麓,旧云主山之井,又名后田井。 县庭前井在县治中东廊下。宋绍兴中,县令龚□□凿22以资民汲。 县内井在东廊。天顺间知县杨纪凿以资民汲。 下市井在县南路傍。湮塞已久,成化八年里人共浚之,味清甘。 曹主簿井在下尾。石阑上有“主簿曹公”四字,故名。 县前井在兴贤坊外,味甚清冽。(上二井俱县东。) 佛泉井在县西新溪里。相传昭应禅师尝过此,天暑渴甚,无井可汲,一老妪汲涧饮之,师感其意,以杖锡卓地,泉出,民随甓为井。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惠安县
  螺山县治后山也。旧名罗峰23,相传唐罗隐尝寓于此,后以山形如螺髻,故更今名。 卧龙山自东平山分一脉,东行二、三里,凡十盘九曲,中一峰昂然如龙首,故名。(上二山在三都。) 三髻山在十四都。山势连亘,中起三峰,若三髻然。傍有灵湫,岁旱祷雨多应。 大帽山在四都。屹立千仞,其巅平地百丈余,中有龙井,县诸山皆祖于此。 大圣山在九都,崖壑幽绝,东临大海,堪舆家谓之大象卷湖,亦邑中之胜也。(已上五山俱县北。) 楼山在二都。自登科山发脉,回拱县治。 龙泉山在二十八都。下有龙窟,深尺许,泉水涌出,居人时见龙出之状。 九峰山在二十九都。山势蟠踞翔伏,其峰有九。 文笔山在二十八都24。秀耸如卓笔,县之前山也。 香炉山在二十九都。以形似名。 马山在二十都。其形若马饮泉,又若眠牛,故山之左曰牛坑,右曰马坂。 陈平山在二十九都。相传唐时有陈平者,精地理术,乘牛过此,遂暝目而化。从者至,见其土自涌,尚留一峰示之,后人因谓山曰陈平,墓曰牛客。 獭窟山盖海岛也。上有巡检司。 杨崎山东汉末,将军杨大眼居山之阳,故名。(上二山在二十五都。已上九山俱县南。) 螺蚽山在二十八都。上有盘石,大十丈许,圆如螺蚽。按《韵书》“蚽,薄碑切。虫名。”此云螺蚽,则音如否塞之否,盖泉人呼螺掩为螺蚽,而借用其字也。 尖山在三十一都,其山尖圆秀净,又名净山。 香山上三山俱县东。 登科山在三都。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于此,乾道间举八行科,三山郑青子为书“登科山”三大字勒于石25。 鹤堂山在二十一都。旧传留从效葬时,有二鹤来止于此26,因名。 覆船山在十九都。以形似名。常有异云覆其上,岁旱祷雨辄应。(上三山俱县西。) 五公山山石壁立,上刻“五公山”三大字,及五公符五道。相传梁时有唐公、宝公、至公、化公,朗公居于此。 龙盘山山势逶迤,如龙之盘。(上二山在三都。) 东平山在十三都。一名北山。群山联属,东有平原,三四里许复突起一峰,因名。(以上三山俱县东北。) 锦田山在二十五都。山前有田数顷,相传唐张西湖居此27,后任漳州刺史,还乡,乡人以为昼锦,山因以名。 嘶山在二十六都。相传五季时,其山忽嘶,声闻十余里。山之巅有石如笠,上有巨人迹,入石六七寸许。 大蚱山在二十七都。特出海中,有洞可容数百人。 小蚱山28在三十都。山之阳,多怪石,中穿一洞。洞之中,豁然明朗,可容四五百人。旁有小石门,仅可单人而入。门内丈许,折而右转,有巨石如屏风,以蔽内外。一人持戟守之,虽千百人莫敢犯。永乐间,海倭入寇,民多匿洞中,倭寇百计攻之不克,遂舍而去。 黄崎山在三十二都。旧名宁崎山。三面濒海,风涛卤气之所浸蚀,草木不茂,土色微黄。因呼今名。 峰崎山在三十四都。以地名。(上六山俱县东南。) 盘龙山在一都东北。七峰相属而来,其势蜿蜒,若龙之盘。 危石山在十七都盘石。 上有危石崭然,高三丈余。 城山在二十八都。东连大海,西接长江,延袤如城。(上三山俱县西南。) 登龙峰在县北十六都。宋崔拱偕二子正则、丽则读书于此,后父子相继登第,因名。 美女峰在县南二十五都。旧名龙秀山。唐末锦田黄氏立有容色,闽王审知纳为妃,人谓美女峰之应。后妃卒,葬于此。 太白峰在县西北十六都。一名莲花峰,有石方直如碑碣,宋蔡襄大书“太白峰”三字于其上。 陈店岭在县西十七都鹤堂山之东北。东属惠安,西属晋江。唐末晋安陈转运使居此。 曾师岭在县东北四都。五代时有巫师曾姓者居此 因名。 三台岭在□□都。山势连延万迭,三峰耸起,峭绝不可攀,上有云湫仙迹。 天开岩在□□都。初没蓁莽间,人莫知者。宋熙宁中,县令吴克见其顶,烟萝蓊郁,疑有异境,攀缘而上,遥望山海,历历如指掌,因名曰天开。宋王献臣诗:“小石大石皆罗列,造化安排非力设:覆者如轩深者洞,方者如屏平者席,可以安尊罍,可以横琴瑟。天边乌兔眼前飞,海上波澜掌中白。” 伏虎岩在□□都。相传宋祥符中,僧道养庵于此,与一虎同寝处甚驯,因名。(上三岩俱县北。) 清水岩在县南二十二都29。有泉一泓,澄澈不涸。 赤石岩在县东□□都。峭立如赤壁。 白马岩在县西□□都。相传天色晦冥之时,樵牧者见时有白马出于林下。 虎岩在县西北□□都。上有石窦,可容三十人。相传尝有虎处其内,人莫敢窥,后有佺道者居于此,虎随遁去。 白云岩在县东南□□都。昔有高人道渊者庵于岩下,白云常覆其巅。因名。 松洋洞在县东南□□都。洞有石门,仅容一人,侧身而入,中极宽广,唐宋间里人,多避寇于此。洞门石缝自有藤根,直三丈许,入洞时执以缒下。故老相传云:自古有之,不枯亦不萌。 乐屿在县北十都。 竿屿在县东三十三都。(上二屿在海中。) 龙湫沟在雷山之左畔。其水迤逦至学宫前,注于凤池,岁久湮塞,或侵为田圃。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桓命工浚之,以复其旧。 县后溪发源东平山,出南岭桥,过草马埭。 茭布溪源出柯溪岭,过居仁浦前桥。(上二溪在三都。) 驿坂溪发源禅静寺后,出驿坂桥。 李林溪发源竹林寺后,出旧铺桥。 下田坑溪源出山半坑,过王孙埭。(上三溪在四都。) 玉田溪在十三都。源出悬钟岭,折而东流,过茭溪桥。(已上六溪俱流入峰崎港以达于海。) 西充溪在十二都。发源角山前,过白水铺桥,入布埭、庄埭以达于海。 白岩溪在十四都。其源有二:一自三髻山后大山坑出;一自柯岭山出,为澳溪,西过谷口桥,达洛阳港,以注于海。 澄果东溪发源定光寺后,过无量桥。 真如溪一本作真女溪。发源横溪岭,历涂岭,官桥会于柳青宫前,过林田。(上二溪在十二都。已上十溪俱县北。) 南坑溪在县西十六都。发源马陇坑,过陈公桥,会于上林溪。(以上三溪俱流入添崎港以达于海。) 黄坑溪在十八都。发源鹤岭坑,过九斗丘桥。 下曾溪在二十都。其源有二:一出上曾溪,过上田小桥,一出上范溪,过上田大桥,会于充口溪。(上二溪在县南,俱由马山埭以入于海。) 左潭在县东二十四都。潭侧有五龙庙。 济龙潭在县西北十七都报劬山下。 放生池一在县北七都大湖岩前,一在县治南门内旧学前。 金莲池在县南十九都。产花茗莲,其色如金。 凤池在县治东南。宋县令赵汝□禀以县治有龙蟠凤舞之势,故凿池于此,浚龙湫沟水灌之。

  
校 注
  1 “鼊”系“(权俱切)鼊(比激切)”之误。鼊,异种龟。
  2 万历《泉州府志·山川》作“舟行二日始至”。
  3 乾隆《晋江县志·舆地》作“唐宣宗叹曰‘大类吴洛阳’”。
  4 乾隆《晋江县志·舆地》作“在义成门内”。
  5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琼”字应为“冽”字之误。
  6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晋江县志·舆地》均作“在仁风门外”。
  7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上有通远王庙,以神来自永春乐山,故沿其名。”
  8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亦名芝瑞山”。
  9 民国《南安县志·舆地》作“高镇山”。
  10 康熙《南安县志·疆域》作“龙潭凡五,一在四都平洋中”。
  11 据康熙《南安县志·疆域》应作“雨立至”。
  12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一名仙人掌”。
  13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与黄檗断际和尚观瀑”。
  14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有大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古浪”应作“鼓浪”。
  15 乾隆《永春州志·山川》作“山势峻拔数千仞”,乾隆《德化县志·山川》作“屹立千尺”,互不相同。
  16 乾隆《德化县志·山川》作“莲花峰”。
  17 乾隆《永春州志·山川》及《德化县志·山川》均作“水画丁,罗簪缨”。《德化县志》谓:“宋元符中,林程捐资凿流,其子扬休登高第,吴达老贺以诗云:水向丁流通地脉,人从甲第破天荒。’”
  18 据乾隆《德化县志·山川》,应为“戴云寺”。
  19 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
  20 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1 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2 据嘉靖《安溪县志·舆地类》,应为“县令龚时可凿”。
  23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又名罗山”。
  24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在二十九都”。
  25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嘉熙间,邑令郑清子勒‘登科岩’三字于石”。
  26 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作“下有唐留鸿胪卿坟,相传葬时有二鹤来止”。与此不同。
  27 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五代漳州刺史张清溪居此。昼锦归,号其山为锦山,溪为锦溪。”《闽书》:“唐工部侍郎黄讷裕亦家于此。”
  28 “虾”字为“岞”字之误。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与乾隆《泉州府志·山川》均作“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而此处所言山阳有洞则属于大岞山,不知孰是。
  29 嘉靖《惠安县志·山川》作“在二十一都”。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卷之八
  
地 理
    
山 川

漳州府
  
龙溪县
  隆寿山在府治北。盖登高山之左支、府治来山也。旧志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负城址。 禅月山登高山左臂第二峰也。旧传尝有光如月,照耀于其上,故名。(上二山俱东北隅。) 登高山自天宝山一脉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山顶旧有临漳台,山半又有半漳台。宋郡守危稹撤临漳台构亭,匾曰“登高”,后守黄朴复匾曰“碧玉千峰台”。国朝洪武中,建亭山顶曰“威镇”。 日华峰,登高山左臂第一峰也。旭月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净安山登高山右臂耸起一峰,复耸一小山而下,为府治来山也。其下旧有净安寺。(已上三山俱府治西北。) 腾龙山旧名龙亭山。奇石攒凑突起,有亭翼然,俯瞰溪流。旧传尝有龙腾于溪,因名。 起凤山旧名高亭山,与腾龙山对峙。宋儒吴勋构亭读书其上。(上二山在府治西南县学前。已上四山俱西隅。) 名第山在二十一都。旧名天成山,为州前山。唐郡人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匡物登元和进士第,因名。 石狮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者,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然亭、宝月岩、南泉岩及圆明、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岩为最胜,故以名山。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叶榈,云擎佛屋出岩幽。秋光不到迟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太平岭山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上二山在十二、三都。) 九龙山在二十五都。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溪水。宋陈尧佐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 龙际山在十一都。下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之前有龙祠,祷雨多应。(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观音山一本作岩,在十一都。与凤凰、水头二山品峙,下有观音寺。 水头山在十二、三都。由太平山而下至溪滨,耸拔奇秀,与凤凰山对峙,夹于郡东之水口。按旧志有浮山,在龙溪、龙岩之间,和溪之上,有聚落田水头,盖泛舟溯流至是而止。官盐场之北一里许,有山当路,圆如覆瓯,在两山之间,而不相接,故曰浮山,疑即此山也。 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三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 石禅床。凿石为之。宋胡梅所诗:“空山危石平如掌,云锁苔封自昔时。不识山僧曾坐处,几回弹舌两龙归。” 题诗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灭,可识者数字而已。 桃源口。胡梅所诗:“洞门无锁白云深,洞口闲来一问津。安得当时种桃者,相逢花下说前因。” 诵经坛。有石斜迭,色如银,击之有声。一作诵经石。胡梅所诗:“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樊香礼碧空。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一人泉。在虚白岩。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冽可爱。以其水仅足供一人,故名。 潜翁岩。隋唐间,有潜翁者修炼于此。 石棋枰。 虚白岩。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华照耀,洞然虚白。 千人洞。在桂练石下。洞口狭而暗,其中宽朗,可容千人。黄巢之乱,郡人多避于此。胡梅所诗:“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深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劫,洞门依旧锁闲云。” 谦师岩。僧从谦坎石为室,居四十年,因以为号。(已上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尝即景为十咏。) 石室岩。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统初,有僧绝尘者,修行于此,因作楼岩前以居。尝刳竹引水入厨,竹节间生笋,遂成丛竹,今号瑞竹岩。 瑞龟岩。 屏风石。石壁峭削如屏。 青云洞。在山之阴,峭壁岩,有石室。深广丈余,其上时有云气氤氲。按《方舆胜览》谓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咏》。考之旧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谓潜翁、虚白、谦师三岩,俱在鹤鸣山。盖岐山与鹤鸣山本一山也。今依旧志移置于此,以足十咏之数。 鹤鸣山层峦峭壁,高矗云霄。相传潜翁修炼于此,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 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奕,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郡人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胡梅所诗:“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冯善诗:“鸟啼芳树野花落,龙起寒潭山雨来。”陈孟光诗:“风回万壑松声壮,泉落双崖水气清。” 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风动石。在山巅,高五丈,围一十八丈,下有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 凤凰山1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之展翼,故名。 好景山纡回起伏,风景奇胜,故名。(上四山在二十七都。) 仰盂山在二十八都。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 金鸡山在二十九、三十都。山顶有石,赤色,如鸡之展翼,故名。与长泰县钦化里连界。(以上八山俱府城东。) 望高山在西厢。明秀耸特,出于众山,故名。 铜钵山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 罗汉山五代唐天成中,王延休憩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山因以名。 尼姑山山旧有尼寺,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都。已上四山俱府城西。) 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北来诸山,此为最秀。 天宝山五峰峭列,周回百余里,郡诸山皆祖于是。宋时山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贡,因名。 旧志作三峰。 天公山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石蠔山在二十五都,尖耸千仞,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来山也。其顶石多粘蛎壳,故名。 望月山秀出群山之表,每海月初升,此山辄先见,故名。 鹫峰山下有鹫峰寺。(上二山在二十六都。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云盖山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山多奇石,岩峭拔。上有石室。可容百人。云气常覆其上。宋天圣中,勅名云盖山大悲岩。 圆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形如覆釜。顶有石池天坛,每云气冒其上辄雨,郡人恒以为候。旧传尝有人货药于市,自言姓康,家在琵琶坂,语竟不见。今山麓有康仙祠。 万松峰在府城内西北。丰衍夷平,乱松蓊郁。 丹霞峰在府城南一里许南厢。其峰土石皆赤,每晨夕日照,望之若丹霞然,故名。下有南山寺。 蔡公岭在二十四都。旧名揭鸿岭。为安溪、龙岩通道。因其高峻,元末,于其岭南畔少低山腰,别开新岭为道。唐慕容韦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新岭在二十五都天宝山之东南。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有亭。(上二岭俱府城北,今废。) 九龙岭在府城南十二、三都。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湖广,巡检司在焉。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 龙门岭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上刻“龙门”二字。 万松岭在岐山、鹤鸣二山间。旧名马岐,路通泉福,上有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上二岭俱府城东。) 白云岩有层峦迭,上薄苍旻。岩壑间时有白云来往。 紫云岩岩前诸峰甚奇,其巅常有紫云覆之。宋僧雪山尝创庵其上。 乌石岩在石狮岩山。宋淳熙间,有僧陈圣者居此。(上三岩在二、三都。) 龙泰石在二十三都。 据龙溪、长泰二县界,故名。上有佛庵。(已上四岩俱府城东。) 水西岩在府城西北二十三、四都。上有佛庵。山明水秀,左右环抱。 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 荆屿多生荆木,故名。 梁屿上有水豹水人。(上三屿俱在府城东海中。) 丹霞屿在府城东南海中。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宋林宗臣诗:“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 宝珠石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北溪大濑之下。高大丈余,中一穴,径二寸。旧传渔人所贡之珠,时或飞入其穴,故名。 西湖在府城西西厢。发源自金仙院,南流折而东,遂潴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宋绍兴初,统制陈敏令军士运薪木填塞几平。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宋张成大诗:“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九龙江在府城东二十五都,历二十三、四都及二十二都。旧名北溪。源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沙县界,合龙岩、安溪、长泰诸水,经蓬莱峡,是为柳营江。过虎渡桥,抵到河,会南门溪之下流而注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历代见宝珠辉莹其中而不可得,宋时渔人网得之。江中有潭,潭有五曲,深不可测。夏秋间,时有龙潜跃其中。 柳营江。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之界。蔡如松《十辨》云:“漳州东偏之险要也。”到河,今名福河。 南门溪在府城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界,故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南,圆山之北,绕府城西转抱南门,弘澄静深,吞吐潮汐,由薛公桥而出,逆绕城东,折旋西浦,迤逦出镇门,抵到河,会九龙江县境。又有苦竹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都。源出龙岩,历南靖县深渡硿头浦,至龟洋浦下塔,与西上溪合,沿木场双溪,与西下溪合,其流亦入南门溪。 南溪在府城东南六、七都。源出三平山分水岭,历百丈漈,从渐山何浔,沿泰江丰田市出港,入于海。 龙须水在府学前。按旧志,棂星门内有石沟,出门外,分为两道,达于龙骇瀛池,谓之龙须水。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重浚治之。 更鼓水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天宫溪中一石漈,高丈余,其水倾泻潭中,激成水泡,自底滚出水面,泡散有声如击鼓,良久复然。春夏水大声细,秋冬水小声洪,夜闻其声,次第不停,故名。 龙潭在府城南六、七都。由渐江、何浔二溪合流至北,汇而为潭。尝有龙起潭中,故名。 茭洋潭在府城东南四。五都、源出龙漈及澄溪,周围四里许,深四丈余,溉田六百余亩。 金龟漈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塘头山绝顶。树木阴翳,岚雾霏微,深不可测。岁旱,祷雨多应。 丽藻山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绝蛙声。 满月池在开元寺。池上有松百余株,号松关。蔡襄有诗。 盐仓池在府治东马平街之左。旧传池有神物,遇云雨晦冥,或腾跃而起。 惠民泉在府城北门外。泉甚清冽。《泉郡志》作井。 卓锡泉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大悲岩前。相传昔怀真禅师卓锡于此,泉因涌出,清澈而甘。 天庆观井在府城中。相传漳南水土薄恶,初至者饮其水即病,惟此井水极甘美,且可辟瘴疠,凡仕宦者至,必先汲此泉。 开元寺井在府治西北开元寺登高山右肩下为井泉第一。今呼为东井。 天宫井在西湖天宫院2。泉极甘美。 石眼泉井在府城北净众寺口。相传井初凿,深丈余,遇石盘,坚不可入,一夕雷震石裂,泉迸出,故名。 龙井在府城南六、七都。相传井底有穴,通大帽山。泉极甘冽。岁旱祷雨或应。其上有亭。 龙须山中井在府城东北一、二、三都吴真君祠内。其水同海潮消长。相传真君炼丹,取水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漳浦县
  罗山在七都。环邑诸山,皆此山发脉,罗列拱邑,故名。山之上有东罗岩。 大帽山在县北二十八都。高大圆秀,自泉而下,远见此山。(上二山俱县北。) 良山高数百丈。东接潮界。宋贤良潘存实读书于此,故名。 梁山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秀丽而崇圆,又名圆山3。山有大峰十二:曰莲花,山之中峰也,相传为齐武帝所赏,更名齐帝石;曰狮子;曰金刚;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在莲花峰之西,相传葛洪常居之;曰青阁。古记云:“梁岳,闽中之望也。”《图经序》云:“梁山记董奉之游。”唐吴明伟诗:“梁山重回首,翠峰三十六。”张登诗:“孤高齐帝石,潇洒晋亭峰。”宋潘存实诗:“根盘来楚、蜀,作镇表瓯闽。”山之上有中峰岩,又有瀑布泉。宋蔡希遽诗:“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今古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山之东南盘石上,有穴屈折上穿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山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 棋山高百尺许。旧志云:“乡人入山采药,因得棋子,故名。”(上三山在八都。) 鼓雷山在九都。亦作古雷山。其山瞰海,潮声如雷。相传葛洪炼丹其上,丹灶尚存。(上四山俱府城南。) 印石山去县数十步。山顶有石高丈余,端方如印。上有仙人足迹。 海云山在七都。顶有石如龟。下有清泉,大旱不竭。又有威德行祠及海云岩。 台山高数百尺,平坦如台。自近视之,与诸山齐;海上舟人自远望之,则特出乎诸山之上。 灯火山距海一里许。海中乘舟夜行者,或见山上有火,光焰如灯,故名。 香山有五峰,如马驰凤翥。其麓有灵顺宫,乡人祈祷甚众,香烟时散山谷间,故名。(上三山在十七都。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大武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都。高数十仞,周回一百八十里,东邻大海。《图经》云:“山有大武夫人坛。记云:‘大武夫人者,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旧亦名大母山。”蔡如松《十辨》云:“世传越王建德避兵于此。按《史记》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未有名建德者。惟汉元鼎中,南越相吕嘉反,立述阳侯建德为王,城守番禺。后人误指为越王云。” 好景山在县治西北,而县治居是山之麓。其巅有石,状若蹲虎,俗呼虎子山。 峰山在县东南八都。山势尖耸秀丽。又名鳌峰。山巅有亭曰“连鳌”,宋时黄克宽所居之处也。 云霄山以其高耸云霄,故名。按县志有此山,而郡志不载。郡志有大神山,亦在六都,而县志无之,恐即此山也。 将军山唐将军陈元光初征蛮寇,筑城居之,故名。今有将军父墓在其麓。宋《祥符图经》云:“将军山,蔡如松辨之,以为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使之南据险要以距汉。今自南抵潮梅界,又有将军山,而大海之滨北岐有将军澳,鸿儒屿有将军礁,岂皆元光之迹乎?”(上二山在六都。) 九侯山在二都。山半有石室及清泉。郡志谓九侯传夏后之绪,似指夏之子孙。而蔡如松《十辨》云:“九峰之神,各主其一山。”其说不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大桑屿在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 小桑屿与大桑屿连属。 大潵屿在井尾港口,聚沙成之。产车螯。(上三屿在十七都。) 小潵屿与大潵屿连属。 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鸟。沙澳屿与镇海卫相近。 茅屿以产茅得名。 浮沉屿潮长则仅露小尖,潮退则大,若浮沉焉。(上五屿在二十二都)将军屿在十五都。盘石迭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取蜡于此。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蔡如松辨见“将军山”下。 石城屿其石巍峨,远望若城壁。(上二屿在十五都。已上十屿俱府城东。) 竹屿在港门之内。居民百余家皆业海。 鱼肠屿在海门之中。潮通鹿溪。(上二屿在县东南七都。) 仙迹石在县之东山路口。左右有二大石,紫色,上有两足迹,长尺许,指踵分明,世传为仙人迹。 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 漳江在县南八都。 蜡湖在县西口都4。旧名淡溪,忽有一蜡鱼在其中,因改今名。《郡国志》:“漳浦蜡湖,随潮盈缩。”傅公河在府学前。河通鹿溪潮。宋县令傅漺始开5。绥安溪一名绥女溪,在县南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入海。 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6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7,俗谓之乌脚瘴。 火田溪溪之西向皆山,罕有平地,便于畲田,多产黍稷。 李澳溪亦名李澳川。源出良山北,灌田千顷。县境又有石峡溪,源出县界东流入于北溪。(上三溪俱在县西。) 鹿溪在县东南。源接李澳溪。旧谶云:“梁山啸,鹿溪平,此地出公卿。”溪旧波流浩荡,自天顺、成化以来,地拥沙合,溪流日浅,时或暴雨,则其水泛溢,上溯梁山之麓。乡人多堰陂溉田。陂流交响,其声如啸,由是邑人登科甲为显宦者多。或谓古谶之言符于此云。温源溪在县西南。两泉涌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欲,投十钱8,泉为涨溢。浴毕,泉复如故。”(上四溪在八都。) 放生池在县治东门外。 龙湫井在县治北门之旁。泉源不竭。 龙井在县东北七都9。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龙岩县
  天宫山在县北万安里。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吹之声。顶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唐初有山贼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又名天公山。 奇迈山在县南龙门里,与县学对峙。峻参天,旁有小峰,形如席帽,尤为奇秀,故名。 东宝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之夜,上有火光,人以为宝气,故名。”其左一山,怪石峭峙。山巅有一孔,状如牛角,可容一人。内宽平,可一丈许。有水清冷,四时不竭。岁旱祷雨辄应。成化十年,知县韦济竖表于上,匾曰“天瓢灵源”。 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在坊。) 紫金山在县西龙门里。层崖迭嶂,壁立千仞。上有石池,泉出石罅,有鱼游泳其中。山石皆紫色,每旭日初升,夕阳返照,恍惚如金之紫,故名。 九猴山10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筯山。 三台峰11在县东□□里,旧志云:东宝峰在右。凉伞峰在左,屏风峰在中,三峰并列,故名。 砚石岭在县东北节惠里。峰峦秀丽。其石可为砚。 龙川在县南。源出汀之上杭古田里,历龙门,越虎岭,环绕县西,会曹溪小溪,历雁石,合众川而东出华峰三硿,注九龙江。 曹溪源出表政里。 小溪源出龙门里茶洞,流抵县治来会。(上二溪俱在县南。) 硔溪在县东节惠里。源出万安里。滩流箭急,多石硿,故名。 罗桥溪在县西。源出龙门里大小池,二水合流而下,春夏雨涨深急。 罗溪在县北集贤里。源出延平沙县界,合众流而下。 藿溪在县东北万安里。源出汀州连城县界。(上四流俱流入龙川,注九龙江。) 三井在县西□□里。以泉味高下,分为上、中、下三井。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长泰县
  良冈山12在石铭里,县治主山也。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山麓有良冈寺。 鼓鸣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则闻鼓声。” 董奉山旧传仙人董奉尝游于此,今丹灶、棋枰、琴室犹存。(上二山在旌孝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登科山在县南。拱对县治。又名登高山 石鼓山在彰信里。石上有足迹,世传为仙人迹。 曷山在恭顺里,县治左山也。即吴田尖。(上二山俱县东) 西峰山在县西北人和里,县治右山也。 双髻山双峰突起如髻。 天柱山顶有一石柱,高二丈余。旧传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忽夜见灯明天柱上,遂移住此山。岁旱祷雨辄应。又有巨石如屏,高九丈,阔五丈,上有“天柱岩”三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有东、西、南、北四石门。又有石室、石库、百丈岩、观音岩、势至岩、象鼻岩、海湛岩、应潮岩、一线泉、忘归石、盘陀石、香炉石、大帽山、仙人亭、剑脊桥、超凡阁,为二十奇。(上二山在县东南钦化里。) 朝天岭在县东钦化里,跨天柱、金鸡二山间,乃县人适京之路,故名。上有巡检司。 佛手岩在县东彰信里。石形如覆手,其下可容百人。 龙津前溪在县治南七十步。源出善化里,流绕县治,入龙溪县。 高层溪在县西北□□里13。源出安溪县界,过高层与絃濑合。(上二溪俱流入九龙江。) 西湖池在县治西。宋嘉熙中,县令郑思申凿,因亭其上。 义泉井在县治南,旧环珠楼西。宋时凿,虽大旱不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