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闽通志 】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永定县
  卧龙山在溪南里。自茫荡山一脉蜿蜒而来,实县治主山也。 铜鼓山高数十仞,周回数里,山有岩窦、井泉,石壁上有倒书“千年”二字。旧传尝有铜鼓坠山中。谚云:“铜鼓声闻则岁大稔。”山下左右各有湖,皆广袤数丈;其一或涸,一虽大旱不涸。 笔架山以形似名。高出群山,为邑之望。 虎冈山两山相合,林木阴翳,旧传烟雨晦冥,辄有虎咆哮其上,又名虎光山16。山凹中有坑如巨舰,名金船塘。每急雨,山之土四流,略不淤塞。(上三山俱在于太平里。) 黎袍山蓊郁苍翠,远望如画。 茫荡山17盘据上杭、永定二县间。山势崭绝,人迹罕至。(二山在胜运里。已上六山俱县北。) 挂榜山邑之前山也。横方如屏,正对学宫,故名。 龙门山峰峦连属,与贵人峰并峙,为邑之左镇。(上二山在县南溪南里。) 印匣山在县西溪南里,为邑之右镇。平夷方正,若印匣然。 莲花山在县东北太平里。峰峦丛峙,状如莲花。 满山红山在县西南溪南里。森耸雄丽,与潮州接界。 三峰自梌山嶂发脉,萦纡起伏,至于卧龙山。 双髻峰两峰并耸,状如双髻。(上二峰在溪南里。) 凉伞峰在胜运里。岗峦崒嵂,亭亭若盖。故名。(上二峰俱县北。) 水珠峰两山相向,奇秀特出。上有瀑布泉,又名“双飞蝴蝶”。 雪竹峰陡峻插天,为邑之胜。(上二峰在县南溪南里。) 贵人峰在龙门山之左。峭峻端重如人形。 新村岭在梌山嶂下。延袤十余里,路通胜运里田。 缘岭在县东丰田里,接漳州界。岭脊有圆墩,故名,盖误以“圆”为“缘”也。 分水岭在县西北溪南里。石径险隘,一水分流南北,入胜运溪南二里,一名猪槽凹。 三层岭在县东南金丰里。层岗三折,最号险隘,今设巡司18于上,以察是非。 龙显岩在黄田山麓。昂然一石如龙,奋足掀爪,鳞甲具备。岩壁间有笋突出如牛首,今结小庵于其下。 狮子岩形势庞厚,状如狮子。 石钟岩中有石乳。(上三岩在县北太平里。) 吴坑岩在县南丰田里。空洞深窈,中有石如龙蟠。 梌山嶂在县北胜运里。山势峻特,绵亘百里,林木笼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谣云:“石马鸣则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合军士毁其首而碎之。 松柏嶂界饶平、永定二县间19。迭巍峨,林木蓊郁,昔人多避寇于此。 桃坑嶂山高林茂,乡民尝建炉冶于此。(上二嶂在县南溪南里。) 杨梅在金丰里。高峻磅礴,盘亘数十里,多产杨梅,故名。 牙梳在胜运里。以形似名。界上杭、永定二县间,水分南北。(上二俱县南。) 伯公坳在县南溪南里。路通潮州。 寒水坳在县西胜运里。路通上杭县,石径岩险。行者以为病。成化十七年,知县王环凿石开道,人颇便之。 横龙石 头巾石上二石俱以形似名。(在县北太平里。) 莲花石在大溪中。郡石丛生,状如莲花,溪湍怒激,舟行稍失势,辄有覆溺之患。上有石壁,隐然有文,如女妇逐一鹅。又名“渔矶石壁”。 蓝盘石雄据水涯。 九磴石巨石层迭为阶级者九,故名。 蜡石色如蜡,居民因以蜡石名乡。(上四石在县南溪南里。) 马迹石在胜运里小涧中,广二尺余,厚四之一,面背皆有马迹。每大水,巨石皆浮离故处,惟此石不动。 鳌石在平田中。杭陂水绕其下。(上二石俱县西。) 晏湖在儒学县。周围约百丈余,陂水来注,潴而为湖,春夏泄以溉稻,秋冬闭以畜鱼。 涵水湖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澄湛萦环,中起一阜,旁有温泉迸出。 大洲溪在县南溪南里。源出龙岩火地20,经高陂,由丰田过县治西趋,折而南流至广东潮州入于大海。 文溪在县北太平里。源出孔夫,至深度合武溪。 武溪在县东丰田里。源出寒袍,经缘岭下,由龙潭深度合文溪。 金砂溪在县北金砂村。源出分水岭南,分流经金谷寺,出古溪桥。(以上三溪皆流入大洲溪。) 丰稔溪在县北胜运里。源出龙岩县界,经上杭黄潭过丰稔寺前,会跳鱼溪水,合流至汉际崆,入于大溪。 跳鱼溪在县南胜运里。源出梌山嶂,经丰朗至丰稔寺前。 信丰潭在丰稔寺西。其深莫测。 齐头潭旁有民居,因以潭名村。(上二潭在县南胜运里。) 龙潭在大洲溪。旧传有龙居焉。 鸬鹚潭在县西。常有鸬鹚群聚捕鱼,故名。 县溪诸滩磨石滩。在县北太平里江沿隔。水势澎湃,舟人至此加谨。 箭滩。水急如箭。 罗滩。湍流奔急,居民因以滩名村。(上二滩在县南溪南里。) 憔滩。在县西。水势奔激,舟人过此有惧色。 箭滩汤泉在溪南里。源出小涧不涸。 下洋汤泉在金丰里。自石壁流出,四时不竭。(上二泉皆可盥浴。) 里田汤泉在胜运里。其汤最热,可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上三泉俱县南。) 大洲汤泉在县东隔溪。泉出池中,可盥浴。 双井在县南溪南里吴坑。其水澄澈不涸。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延平府
  

南平县
  
     龙山一名龙骑山。城壁环其巅,山之半,道南祠在焉。 西山旧南剑州治之西,郡学据其绝顶。(上二山在府城北隅。) 九峰山在剑津里。九峰岧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展旗山在□□里21,以状名。宋黄裳诗:“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上二山俱府城南。) 衍仙山在府城东衍仙下里,旧名含源山。晋衍客结庐炼丹其上,传以为仙去,因名。山有支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名石佛山。衍,一作演。 虎头山在县治之右,形如虎踞。旧县学在其下。 莲花山在天竺里。重峰迭嶂,如莲花然。 溪源凤山在剑津里。山上一泉井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天柱山在大源里。屹立凌空如柱。 筼筜山在安福里。旧多竹。 宝云山山势秀拔,时出云气。 文笔山一峰耸秀,如卓笔然。(上二山在资福里。) 天马山在太平里。刘禹锡诗:“山如天马奔。”(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百丈漈山在府城东北新兴里,高峻临水。 云顶山高与云齐。 宝龟山平田突出,一石如龟形。(上二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龙山在长安北里。九峰蜿蜒如龙。又有石如狮子状,号狮子岩。左有石,壁立峭耸,号禅岩。下有书院,祀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废址就存。 金山在余庆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相传昔有仙居之。 龙湖山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 虎掌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保福里。) 群山在晋安里。群峰竞出,故名。(以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家其下。 金凤山在太源内里。高出群山,其形如凤。 金宝山山形高耸秀丽。 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山下道庵赖以给日食。后有吴释子者,大其窍,米遂绝。(上二山在开平里。以上四山俱府城西南。) 文笔峰在府城南罗源里。高出群山,摩切霄汉。 小鹫峰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祐间,漕使曹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莲花峰在崇福里。层峦迭嶂。状若莲花。(上二峰俱府城东。) 紫芝岭在北隅。岭道逶迤,民居稠杂,通郡学之西山。下有忧水井22,水清冽,汲之者甚众,不竭,至炎月愈甘美,故名。 石鼓岭在梅南里。其山高耸绝,方圆数丈,中心尺余,以石扣之,其声如鼓,故名。(上二岭俱府城北。) 湖头岭在府城东衍山下里。昔张觷设伏败张彻于此。23 梧桐岭在府城西资福里。多产梧桐。 黄源岭 白沙岭上产白沙。 清风岭高出群山。(上三岭在府城东南金沙里。) 美岩在云盖里。唐刘圣者于此坐化,遗庵尚存。 麂坑岩在寿山里。相传山多魔,故名。(上二岩俱府城西。) 容照岩 百花岩剑溪之东,石壁峭立,方春,百花鲜丽,故名。下有碧云洞。(上二岩在崇福里。) 中岩在衍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在汾常里。常有云气冒其上,故名。(上四岩俱府城东。) 西岩其石崔嵬。相传唐宝历初,有蔡、柳二禅师创庵,山神示现,二师拔松倒植于地,而松倒生,山神乃归向。 天井岩山石中一窍通明,故名。(上二岩在大源外里。) 圣泉岩在天竺里。当道旁有岩泉清而甘,岁旱不涸,夏日行人竞饮之。相传有圣僧道此,凿以济渴。 碧岩在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岩在梅东里。四时青色隐隐,故名。(已上五岩俱府城西。) 白土岩在府城东北新兴里。山产白土,人取以制粉。 郭岩在府城西北寿岩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又云,上有仙翁庵,仙翁郭姓,故名。 举岩在长安北里。 虎掌岩在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名。 紫岩岩石皆紫色。 文笔石岩尖峰如笔。(上二岩在晋安里。以上四岩俱府城东南。) 闻猿洞在城南玄妙观之右。昔有方士袁深尝炼丹其中,二白猿住来而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故名。□深诗:“闻猿何似不闻猿,闻得终妨一夜眠。息个心猿如了得,洞门深锁月明天。” 莲花洞在府城北梅南里。岩石赤纹,状如莲花。 隐鳞洞在崇福里。左依百花岩,右旁藏春峡,直抵双剑化龙之浒。宋隐士吴仪尝渔钓其中。 石觜洞在衍仙下里。(上二洞在府城东。) 花心洞在剑津里。上有九曲,似花心焉。 金源仙洞在梅东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隐其姓名,修真于此,赐号“显迹道场”。(上二洞俱府城西。) 平寇颂石李先锋系降寇坐此。郡人刻颂。 花纹石有五采纹。 虾蟆石临水如虾蟆状。居迩此石者,夏月无蚊,今铁冶是也。 笏石 幞头石上二石皆以状似名之。(以上五石俱在府城南剑津里。) 金星石其色黄莹如金,故名。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凤肉。”击块煮而食之,疾愈。(上二石在任州里。) 仙书石在崇福里萧坑之前。或指以为仙书。(以上三石俱府城东。) 卤水石 玳瑁石如玳瑁状。(上二石城在府城东长砂上里。) 盘陀石在府城东南杜溪里。一石坦夷,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其旁,嘉禾阴森,景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 马鞍石在府城西南。状如马鞍。 归云峡在府城北衍仙下里。雨后常有云气。 峡在府城南长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 藏春峡在府城东崇福里剑溪之东。两山崇拥,繁花杂卉生其间。 筼峡在府城西天竺里。山多产竹。 大洲在寿山里安济铺前。其地多民居。 雝洲在长沙上里,水中平地,民多居焉。(上二洲俱府城南。) 濛洲在汾常里。仙洲有山介二水之间。(上二洲俱府城东。) 黄龙洲一名黄龙沙。在府城东南张司空祠前。每春水后,土人视洲之沙多寡,占岁丰歉。宋黄裳诗云:“看取黄龙沙斗起,满城歌吹入丰年。” 金沙 白沙(上二沙在金砂里。) 小沙在崇福里。(以上三沙俱府城南。) 鳖湖在府城南罗源里。 龙湖在府城东保福里 三溪在府城南。西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县,东流至顺昌县,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沙溪口,与沙县溪合,四十里至剑潭,东溪源出浦城、崇安、松溪三县,凡五派合流,会于建宁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剑潭,遂合流而下。俗呼为丁字水者,曰南溪,又九十里与尤溪水合,直抵福州而入于海。 大芹石桥溪长沙里二小溪,发源尤溪县界丹岭下,约三十里至此。 太平里溪溪源自沙县界黄泥隔,约三十余里至筼筜。 开平里溪发源自大原里,流五十余里至汉口,又十余里抵大溪。(上三溪俱府城西。) 罗源里溪发源自咸溪,流经本里,至寿山里。 云盖里溪发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小涧,又二十里经罗源里,至寿山里,合罗源溪。 大源里溪发源自本里,经大地,历岩头蔡坑口,至伏溪口,约二十里,至大芹石桥下。 杜溪发源自坑柄岭下,十里会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东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在府城东南。发源自建安界小溪,流经本里小演溪,约五十余里,至黄源。(以上八溪皆流入三溪。) 常坑在府城东演仙下里。坑即涧也。 小常村坑 小湆村坑 大湆村坑 凿滩坑 小凿坑 大凿坑 峰溪村坑(上七坑俱发源演仙下里山谷间。) 马坑在府城西。发源自小浴岭后兴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龙桥下。 西门坑发源小浴岭下,至旧县尉司前石桥下。 花心洞口坑源出溪源,经大浴岭下,约十余里,至罗源镇口镇安桥。(上二坑在府城西剑津里。) 水磨坑源出剑津里尤坑,约七里至坑口。 田坑在府城南。源出广教寺之东西坑,至中岩合流,经水云村至府城西四鹤桥下。 林塘坑在府城南寿山里。(已上一十四坑水俱注入三溪。) 万丈潭在府城南剑津里灵源庵之前。其深莫测,潭上有亭,以潭名名之。 九里潭在府城东南金砂里。上下皆急滩,惟潭九里澄碧,其平如掌。 百丈漈在府城北新兴里。 罗源漈在府城南罗源里。 东溪诸滩曰汾,曰竹林后,曰高桐,曰凿,曰黯淡。此下直至剑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滩,古称最险。宋天圣中,郡守刘兹开其港道。元丰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岁度僧一人导湮塞。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谦之、范同、通判吴逵、知县吴叔虎谋以义财,募闲民,凿其险为港,阔三丈,又为二乾港,阔减三之一,官复以钱三十万付院僧收以佐用。于是东溪之险悉平。 西溪诸滩曰石柱,曰扛猪,曰张八嫂,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 南溪诸滩曰剑鞘,曰嵩口,曰大伤,曰小伤,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同场,曰龙窟。其中大伤、天柱、龙窟诸滩,古亦称最险。宋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等既开黯淡滩,愔复议大开诸滩。有僧祖日者,能相滩势,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凿此滩。愔复请于朝,愿益助费。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钱一百五十万,而南溪之险悉平。 剑津在府城南。建宁、邵武二水合流之所。晋雷焕子所佩剑,跃入水化为龙,即其处也。唐欧阳詹诗:“想像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空余昔日凌霜色,长与澄潭生昼闲24。” 放生池一在府城东迎思亭之前,旧为宋南剑州放生池;一在溪南玄妙观下,旧为宋剑浦县放生池,即剑潭25上下水深处。禁渔捕。 绿净池在府治东。地名天河,古放生池也。 莲花山在田坑南山之阳。 叶家池在府城梅山麓。 茯苓泉在府城北中岩畔。旧有古松,根下结茯苓,泉出其侧。故名。 槃涧泉在剑津里。源出山巅,盘回石涧,泓深清洁,其味甘美,土人饮焉。 育德泉在延平书院横翠楼之右。其泉寒冽,宋罗从彦、李侗、朱熹三先生讲道于此,饮此泉,取蒙象卦之语名之。(上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在西府城二里许。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在开平寺方丈之后,极清冽,遇旱不竭。 谯楼门内井味甘而美,遇旱不涸。 七星井水味甘美,夏月不竭。 双井在府仪门前左右。成化初,知府郑时凿,泉味甘冽,四时不竭。(上四井俱府治南。) 学粮仓街井在府治东。俗呼夏郎仓井,水带铁气。 南山下井在衣香巷。其泉自下涌上,漫溢平地,色清洁而味甘美,酿酒尤佳。 河泊所前井(上二井俱府城西。)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将乐县
  西台山一名钟楼山,邑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台,因名。山之麓有真济洞。 封山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山。南有王隆万寿宫,昔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上二山在龙池都。) 龟山实封山之支峰。其状如龟。宋杨时世居山之下,因以为号。今有书院在焉。 百丈山在崇善都,与江西南丰分界。悬崖绝壁,高出群山,苍藤古木,高翠拂云,昔越王尝于此建置台榭。 五台山在永吉都。峰峦环拱,林木森然。(以上五山俱县北。) 翠帘山苍翠高耸,如垂帘状。上有天湖山,三面峰环,中夷而旷,有龙窟承天潴水,曰天湖,山因以名。 大阶山一名“蹬”26。屴崱高若升天,相传赤松子采药处。有玉华洞,洞有二石门相去一二里许,中分二路,会于后门。初窥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石泉合为涧而出,怪石奇伟万状。内产药石,品类颇多,若石英、寒水、禹余粮、井泉砂、钟乳、石燕、龙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八。其邃处有一小窍,上通天光。洞之外苍藤古木,鸟韵蝉声,清人心目,游者忘归。洞之阴曰宝华洞,其中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冽,不涸不盈。其阳曰南华洞,石室方平,景物尤胜。昔人称为三华。 灵泉。遇旱祷之辄应。 龙井。泉极寒冽。 石泉。其泉微温。(已上俱在玉华洞中。)马鞍山两峰突兀,状若马鞍。(上三山在玉华都。) 石壁山苍崖壁立,周回三、四里,险阻难登。 金泉山《建安记》云:“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淘之得金。” 五马山五峰森列如驰马状。 东宝山在南胜都。其山高耸,甲于诸山,朝暮尝有光焰,如宝气烨烨,因名。 天柱山在三溪都。其山孤特撑云,望之若天柱然。(以上八山俱县南。) 九仙山重冈叠陇如龙翔凤翥。相传尝有九异人炼丹其上。 石帆山耸峰如帆,故名。《坤元录》云“将乐石似张帆”,即此也。(上三山在忠孝都。) 孔子山层峦矗起溪滨,山半有石窍,深邃玲珑,遇水涨则巍然孤立,如石垒然。旧传山有兽人形,名曰27。扶味切,又谓切。 仙桥山山势横截如飞桥然。(上二山在富谷都。) 云衢山在高滩都。势高木茂,时生云气。(以上五山俱县东。) 含云山朝暮间常有云气氤氲。其山下有寺,宋杨时尝筑室读书于此。 凤山两峰对峙,状若飞凤。(上二山俱县治西。) 三石山在县西南。山上有三石,色红白如人形,俗呼为三郎石。 太阳峰在万安上都,高插霄汉。日初出,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山门峰在永吉都。高耸云霄。下有两石,对峙如门,其中小径可通往来。(上二峰俱县北。) 羊角峰在隆安都。两峰并秀,如羊角然。 丫峰两峰对峙如角状。 塔峰其峰岧出云汉之表,绝类浮屠,故名。(上二峰在中和都。) 君子峰在南胜都。宋政和间,邑人汤岩居筑室隐居于下。其人文行修洁,时称君子,因以名山。(上四峰俱县南。) 笏峰在县东高滩都。卓立如笏。 太灵峰在县东北上衢都。峰峦峭拔,树木阴翳,人迹罕到,岩穴嵌宝。相传有灵物藏其间,故名。 马岭在龙渡都。峻绝难跻,如怒马奔跃,故名。 张源岭在张源都。岭路盘曲十余里。(上二岭俱县北。) 亭岭在玉华都。其岭崔嵬,难于行步。岭半旧有亭,以为行人休憩之所,因名。 三崎岭在胡管都。其岭陡峻三崎,顶有山泉一脉,清澈可爱。 湛岭在蛟湖都,又名蛟湖岭。岭道仅一里许,极险峻,上有古木数株,俯视大溪。蛟湖在其下。 铁场岭在兴善都铁场铺,一名铁岭。岭道险峻。可五六里。(上四岭俱县南。) 星窟岭在龙池都。路出山巅,下有落星穴,故名。 五岐岭在积善都。岭道峻绝难跻,其岐有五,故名。(上二岭俱县东。) 藤岭在县西二里。其岭高峻,起伏萦回。岭侧多藤蔓,故名。 油云岩在县北龙渡都。岩石礧砢,瀑泉流其间。每天欲雨,则云气油然而生,故名。 瑞云岩在桃源都。一名补陀岩。下有石室,中立观音像。 永兴岩在兴善都。岩石峭然,藤萝垂绿可玩。 春岩在水南都,又名春谷。林谷阴翳,花卉繁植,四时如春,故名。 金溪岩在石壁山之巅。旁有惠应禅师庵,右有亭翼然,俯瞰溪流为邑人游乐之所。(上四岩俱县南。) 甘露岩在高滩都。相传尝有甘露降其巅,故名。 龙津岩在龙池都。岩石森耸,下临龙潭。(上二岩俱县东。) 白云岩左有石室,杨道真君尝炼丹于此,丹灶尚存,祷雨多应。旁有马仙祠。 圣水岩岩穴中有泉一脉,病疫者饮之辄愈。 仙井岩在阳岸都。孤峭崔嵬。岩畔有泉一泓如井,深不可测,故名。 普照岩在隆兴都。巉岩耸立,一览之际,景物无穷。 圣者岩其岩最绝处有灵泉,祷雨辄应。 花岩多产佳茗。(上二泉在隆荫都。已上六岩俱县西。) 虎头岩在玉华都。一名龙池头岩。峰峦秀绝。旁一石形类虎,有石门自山下通山顶,其中明爽可居。下有佛刹,重楼复阁,为一邑胜处。 东岩在龙安都。岩窦出泉,或谓神龙窟宅,岁旱祷雨多应。(上二岩俱县东南。) 石门洞在龙池都。相传嵩真人炼丹于此。 石燕洞在崇善都。崖壁陡绝,洞方广可丈余,中有数石如燕。 油云洞在龙渡都。洞门划然,泉清石洁。相传宋淳熙间有萧公者遇异人于此,遂得道,至今有庵存焉。(上三洞俱县北。) 金华洞在永康都。山高数十丈,洞口风出甚急,内多蝙蝠。宋有僧普盈结庵居之。遇旱祷雨多应。 铁华洞在大里都。不甚深广,其中云气吞吐,泉声清亮,亦一佳境也。 龙居洞在君子峰之巅。岩谷幽邃,石泉清泚,常有云气蒙洞外,或疑有龙居之,故名。(上三洞俱县南。) 灵源洞在县东忠孝都。山峦秀绝,由石径而上一里许,苍崖陡壁,泉响如雷。一石室广可六、七丈,旁一窦,俯伛而入,其中深邃微明,多小石奇润,好事者采归,植菖蒲以供清玩。下有泉水,遇旱祷雨辄应。 星穴在县南蛟窟之右。旧传村民一夕闻震声如雷,起视之,见一星大如屋,黎明地陷为圆穴。 蛟窟在县溪南。相传昔一小儿见溪旁一巨螺,拾归,穴地潴水畜之,未竟日,其地横溃,水势汹汹。民惧以经卷铁器投之,方息。今周回宽亩许,水清澈不涸。 三公石三石峭立,俨如人形。 金鸡石相传昔人凿石,一金鸡飞出,石穴尚存。(上二石在县北龙都。) 麻子石在县南翠帘山下,其石散碎,色斑斓如麻子然。 龙津岩石光润可为砚。 石剑石鋩刺类剑,故名。 雷公石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清莹,土人祷雨,汲之即有雷声,故名。(上三石在龙池都。) 圣石相传尝有僧祷雨于石,顷之雨澍,故名。 石门隔石光润可为碑为砚。(上二石在忠孝都。) 七贤石在高滩都。里人余氏世居其旁,相继登科者七人,因名。(已上六石俱县东。) 石狮石在县西北大里都铁场山。屹立如狮之蹲。 竹洲在县南竹洲都,当溪之中。林竹深茂,故名,亦因以名都。 饭箩洲在县东龙池都。每值诏岁,溪中或涌出小洲,形如饭箩,则邑士有预荐者。 浮洲在县西蛟湖都渡溪中。其洲高峙广袤,民居十数家,上有佛庐。相传昔人尝立寨避兵于此,俗呼水砦。 蛟洋湖在县北阳源都。孤峰绝顶,水光澄澈。相传尝有巨蛟于此化为龙。 西湖在县南桃源都。一名野水,自桃源漈而下,至此汇而为潭,深碧如镜。 大溪在县南水南都。发源南自清流,北自建宁、泰宁,合流至县金溪,萦纡经县前折而东,至顺昌,会邵武溪,至府城入三溪。 安福口溪在积善都。源出泰宁县界,经万安寨前。 龙池溪在龙池都。源出泰宁县张源岭下。 小莫溪在高滩都。源出沙县界。 小常溪在富谷都。源出常源村涧。(上四溪俱县东。) 水口溪在永康都。源出沙县黄源岭下,经南胜都,与龙安都石牌场溪合流,至此抵大溪。 莫溪28在睡龙都。 竹洲溪(上二溪发源俱自泰宁县分水而来) 常溪源出宁化县。(上二溪在竹洲都。) 将溪在义丰都。源出石牌场。 桃源小溪在桃源都。源出桃源口。(已上六溪俱县南。) 望江小溪在子教都。源出本都山谷,会诸涧之流。 獬村小溪在桃源都。(上二溪俱县西。已上十二溪皆流入大溪。) 海溪29按《大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八十里,询诸邑人皆不之识,姑志以俟知之30。 黄坑口涧源出顺昌县盖竹村。 石帆小涧源出灵源洞。(上二涧在高滩都,俱注大溪。) 白石潭在县南蛟湖都,下连黄竹滩。洲多白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龙池都。二水夹流,汇而为谭,灵物潜焉;每风雨晦冥,则波涛汹涌可愕。 金溪潭在县西南石壁山下。湛碧静深,崖畔有亭。 白水漈在池湖都。一水自高崖而下,可百余丈,望之如白虹。 桃源漈在桃源都。飞瀑悬崖。(上二漈俱县南。) 重滩在阳源都。乱石岏,湍势迅驶如注。 摇溅滩在义丰都。滩势曲折,巨浪惊涛,舟过则摇曳然。 黄竹滩在桃源都;乱石龈腭,水势奋涌约一里许。(上三滩俱县南。) 三涧滩在积善都,滩中聚沙成洲,春涨一分为三,萦纡而下,约一里许,复合为一。 白渡滩怪石屹立,水势奔泻,如建瓴然。 常滩中有沙洲,二水分流,浅水急31仅一里许,较之他滩是为常焉32。(上二滩在富谷都。) 濑口滩在高滩都。石濑险驶,其声潺潺。(已上四滩俱县东。) 硿头滩俗呼谢家硿,又名林滩口。左列乱石,右峙沙洲33,当中一石岿然。 延涧滩遇暴雨辄涛浪掀轰,晴明则可厉而涉。(上二滩在县西睡龙都。) 将溪滩在县西北竹湖都。怪石屹立其中,水势迅急,舟师患之。 仙池一名仙塘。在县南大里都陇竹山之上,大旱不竭。 龙池在县东龙池都。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之曰龙池。后因以名都。 灵泉在封山之巅。相传昔人祷雨于此,有泉涌出,汲而洒之,辄雨,故名。今有石穴无泉。 金泉在石壁山下。其山如金星,泉出其下。 汤泉在池湖都灵山寺东崖之巅。其泉混混而出,气温如汤。 仙泉在大里都仙塘之侧,其泉时盈时涸。(上三泉俱县南。) 蟹眼泉在高滩都。岩上有两石窍如蟹眼状,泉出其中。 藤岭泉在藤岭之下,泉味甘美,长流不竭。 古井在儒学前。(上二井众汲不竭。) 龙井一在玉华洞内,一在宝华洞后岩石上,一在县南兴善都一石穴,大如盘。三井泉味甘美,遇旱不竭。 含云井在县西含云寺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校 注
  1 “磜”疑为“漈”之误。
  2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蛾眉山”,并谓:“一中峰正对县门若蛾眉然。”
  3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笔架山”,谓:“在县西三里。”
  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兴善里”,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北三十里”。
  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五里”,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城东北六、七里”。
  6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南八十里”。
  7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城西二十里之永安铺”。
  8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西北二十里”。
  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归下里”。
  10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黄陂”。
  11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县东二十五里之瀚淫中”。
  12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门限石”,谓:“在石珩之太平桥下,如门限然。”
  1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岩前溪中”。
  1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称:“百丈漈有二:一在县南五十五里之邝坊;一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之谢地。均石壁峭立,水势湍激。”与此所载不同。
  15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在城西十余里之新兴铺”。
  16 民国《明溪县志·地理》作“又名斧光山”。
  1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茫荡洋山”。
  1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巡检司”。
  1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绵亘永定、大浦二县间”。
  2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源出龙岩大池”。
  2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府城之南”,嘉庆《南平县志·山川》作“在资福里”。
  2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夏水井”,谓:“在郡城紫芝岭下。”嘉庆《南平县志·山川》则作“夏井”。
  23 据《宋史·张佳》,“张彻”应作“叶彻”。
  24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嘉庆《南平县志·山川》均作“昼寒”。
  2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嘉庆《南平县志·山川》均作“剑津”。
  26 “蹬”疑为“磴”之误。
  27 “”为“”之误,亦作“”或“□□”。即狒狒。
  2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漠溪”。
  29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梅溪”。
  30 “知之”当为“知者”之误。
  3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浅而急”。
  3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视为常然”。
  3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右峙沙洲”。
  34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在九都”。
  3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飞升岩”。
  36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云开并蒂莲”,“间”当为“开”之误。
  37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雨随注”。
  3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自北而来”。
  39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长安里”。
  40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七都”。
  4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青印溪一源发于此”。
  42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在九都木溪桥侧,一名马蹄岭”。
  4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南长安里”。
  44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进溪里”。
  4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乾隆《尤溪县志·山川》均作“僧智将寓岩中”。
  46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十五都”。
  47 据乾隆《尤溪县志·山川》所载原诗于删节处加删节号。
  48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形家以为县山应龙,故名”。
  49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在九都。两岩巉岩怪石,绿波泓渟”。本志作“在十都”,存疑。“缘波”宜改为“绿波”。
  50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所述与此同。乾隆《尤溪县志·山川》“逶迤会山坑溪、皇会溪、牛皮溪、郭坑溪、渡源溪、胡鳖溪、飞溪、湆头溪、松坑溪、岭后溪、小溪、七尺溪,凡十有三溪,经县前入湖头溪。”与此稍异。
  51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凡二十一溪”,水流稍异,有仙丰溪、尤亭溪,无黑藤溪,并附议其溪源:“何乔远谓一出德化,一出龙岩。邓志仍之。刘志谓一出大田,一出本县一、二都。各就所见,彼此不一。”
  5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山氓放木筏至此”,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山民放木筏至此”。
  53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无“连乾”二字。
  54 乾隆《尤溪县志·山川》作“绘”。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顺昌县
  华阳山在仙源都。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门,高广数丈,虽盛夏,寒气凛然。中峰顶有仙水坛,石常润,岁旱祷雨多应。一名仙水岩。 九龙山在松溪都。其山九垄,蜿蜒若游龙然。(上二山俱县北。) 五马山五山跃起,如五马然。 龙山 宋黄裳云“南望一峰若游龙者”,即此山也。余良弼尝创庵山下,为游息之所,自号“龙山居士”。今遗址尚存。(上二山在石豆都。) 贵人山在水南都。堪舆家谓宅基面此山者,必生贵子。因名。(已上三山俱县南。) 板山相传尝有得道者于此上升。山之巅,故庵遗址存焉。 鱼袋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县东石豆都。) 大明山孤特峭立,旭日初升,先被其光,故名。山之左,有岩名“白鹤”。山之巅,有石高丈余,如马状,名“石马”。 岩山山巅石岩岩然。故名。 金笼山与大明山相属。山巅夷旷,旧有坛,岁旱祷雨辄应。茹荤者不敢至其处。(上三山在西峰都。) 凤山五峰迭翠,高数百仞,势如翔凤然。 景灵山与凤山对峙。时有云雾蒙其顶,岁旱祷雨辄应,盖神物栖焉。山之左有耳殊岩,多生异草。相传唐耳珠先生尝采药于此。山之下有黄家洞,宋建炎中兵乱,邑人黄氏族数百指避其中。 圆山形如覆釜。(上三山在靖安都。) 寨山在宁安都口昔有伪常侍游姓者,尝于此立寨。 幹山在大幹都。周回二十里。 山之巅有石洞,可容数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鉴。晋太康中,道士陈紫幹炼丹于此,因名。 芹山在莒口都。泉甘木茂。山多产香芹,故名。里人以为定光佛第二道场。(已上九山俱县西。) 超华山在白水都。周围甚广,西北入邵武境。山顶有庵。下有泉出石罅中,分为五涧:东出者一、北出者二,俱入顺昌溪;西北二涧,亦入邵武境。山之幽旷处有田园,居民数十家,鸡犬之声在烟霞竹树间,有超出纷华之意,故名。山有岭,名宝岭,旧时出光焰,人以为宝气,故名。 梅仙山在兴贤都,界瓯宁、顺昌二县之间。相传梅福尝炼丹于此。有细石,圆如药粒;又有累为塔,危若累卵而未尝坠者。 七台山高峰峭壁,几至千丈。山有微云即雨,土人以为候。唐会昌中,有惠应大师于此山乘虎出入。师刘姓,今山有刘圣者庵。 钵盂山与七台山相望,如钵盂然。(上二山在慈悲都。) 西岩山在寿荣都。山之巅,石岩礧砢,故名。鱼山在大幹都。二水夹流,山形如鱼。 吴地山在驿砧都。旧有邑大家吴姓者墓此山,故名。 鼓山在仁寿都。 屏风山在桂溪都。(上二山俱以形似名。) 洪山在杉溪都。山势宏壮,故名。(上十山俱县西北。) 宝山在县西南娄山都7。峭拔秀丽。绝顶一庵,梁柱椽瓦之类皆斲石为之。 狮子峰在石豆都。以形似名。 七宝峰在长寿都。七峰奇峭可玩。(上二峰俱县南。) 祥云峰宋绍圣中,里人余君锡率乡民抵七台山,奉刘圣者象,祷雨于此。寻有祥云来覆,雨随注,乃创庵祀之。今废址尚存。 丫峰两峰并峙,故名。(上二峰在县东石豆都。) 旗峰以形似名。 君子峰高特端重,故名。或云,堪舆家谓宅墓面此峰者,必生贤达子。(上二峰在县西驿砧都。) 吴道峰在县西北仁寿都。相传吴道者修道其上,因名。 高峰在县西南靖安都。一峰拔出群山。宋廖刚九世祖镇自将乐徙家其下,自号“高峰居士”。 松林岭在县治之北。甃石为道,夹道松荫郁然。 石湖岭在石湖都。 佛岭在仙源都。岭上旧有佛庵。(上二岭俱县北。)徘徊岭岭旁竹树阴翳,鸟声在苍翠间,行者徘徊不忍去。一名亨龙岭。 范家岭岭下居民多范姓。 泗洲岭与范家岭相望。(上三岭在县南水南都。) 蜚沙岭在县东石溪都。上有草庵。 赤岭在县治西北。山之土赤色。 交槎岭在县西南靖安都。以其近交槎8,故名。 吉岩在吉舟都。相传尝有神珠见,人逐之莫能得。 龙兴岩在驿砧都。旧名豸角山。有泉出岩罅间。洪武中,知县张缙开渠引水至县,民享其利。 乌石岩在仙源都。上有水一泓,不以旱潦盈涸。一名仙水坛,乡民祷雨辄应。(上三岩俱县北。) 龙头岩在县南石豆都。山巅怪石礧砢,泉出石罅中,清冽可饮。 柏木岩在县东石豆都。旧多产柏。 白鹤岩在西峰都。陡绝摩云。 饶公岩在靖安都。相传饶公尝祷雨于此。岩顶烟霞起辄雨。 合掌岩两石如掌相合。岩前旧有小庵,庵侧一泉极甘美。 凌云岩旧有小庵,今废。(上二岩在驿砧都。已上四岩俱县西。) 寒岩在县西北兴贤都。烟雾蒙罩,虽盛夏犹凛凛焉。 赤松洞在县西驿砧都。乔木阴郁,一石室可容十数人。旁有花石,如人物鸟兽之状。 洋沽洞在县南长寿都。 白岩洞在县西北寿荣都。 灵龟洞在县东南石溪都。洞有灵龟石,紫色如金。又有石如钟磬鱼鼓状,叩之,其声清越。旁有通天、藏云、莲花三洞。 龟石在县北仙源都。初隐于沙中。宋崇宁间,有术士云:“石龟见,朱紫满。”大观初,洪水推积沙而石龟见,自是邑人登科出仕者寝盛。今沙壅石又隐矣。又县西有石龟捍于水口,首尾皆见。 幞头石在县南水南都亨龙庵之侧。 虎跳石在石豆都溪中,一石窦通水道,舟楫往来其间。 郎官石在石溪都兴国寺,石上有“郎官”二字,不知所自。(上二石俱县东。) 试心石在七台山。石高数丈,其下空虚,相传茹荤者不敢入。 庄濠石在县治前溪南水滨。石上有“庄濠”二字,大径数尺,旧隐于沙。 仙字石秋江澄净,则字形隐隐如篆书,世以为仙书云。 盘石 浮玉石与仙字石对,有“浮玉”二字。秋水澄净,则字见焉。(上三石在县西南安靖都。) 蒙谷在县南长寿都。四面山高,日影不照,常如将雨之状。 龟屿在县西门外,形如龟。 洑洲在县东□□都。 上下垄在县西驿砧都。其地上下高起二凸,故名。 西南溪一名大溪。源出将乐县,至县治,与灌砧溪合流至南平县建兴里。又六十里会沙县溪,东流至剑津。 竹步溪在县东石豆都。源出瓯宁县境。 棋溪 石溪二溪在县东石溪都。源皆出沙县桃源洞。 沙溪在县西安富都。源出邵武县境,至沙口与顺阳溪会。 富屯溪在县西富屯都。源出邵武县境。 娄杉溪在县西娄杉都。源出邵武县境。 大幹溪在县西大幹都。源出幹山下。 洄村溪在县南水南部。源出沙县境,至亨龙岭为瀑布,倾泻而下。 水南溪在县南。源出长寿都明源,流与苏源小溪合。 交溪在县西南。源出沙县交槎岭,流与衢村小溪合。 顺阳溪在县西北。源出建阳县境,至白芒畲,始通小舟,流会沙溪,又会密溪。 密溪在县西北仙源都。源至瓯宁县境,流与顺阳溪会。(已上一十二溪,皆流会西南溪。) 明溪在县南长寿都。 鳀溪在县治南山下。相传其水产鳀鱼,味甘美。 溪水潭在县东石溪都济川桥南。 谾水潭在县西西峰都。潭有洑洲,岁荒则涌出,人以为异。 钓潭在祥云峰上。宋咸平中,里人余起以隐德自高,常扁舟渔钓其中。后人高其风,因以名潭。 蜚人潭在县东南石溪都。相传旧有蜚蜚,故名。按《山海经》:“蜚,兽如牛,白首一目蛇尾。”又有,亦音蜚,蠹鸟名9,如枭,人面一足,冬见夏蜇。此云“蜚蜚”,未知孰是? 李将军漈在县南沙县界。李将军提兵陷于此。遇风雨晦冥,辄闻金鼓之声。 西溪三滩牛轭滩。溪自光泽来,迤逦至县吉舟都,一滩屈曲如牛轭,故名。 相公滩。自牛轭滩下流至驿砧都,一滩水急难于牵挽,虽公相亦须下舟,故名。 水磨滩。相公滩之下一滩,弯环如帽旋”,故名(已上三滩,虽皆险峻,然少石崖冲激,舟上下视它滩为安流。) 西南溪五滩 娄杉滩。在娄杉都。 幕坂滩。 交溪滩。 桂岭滩。(此三滩联属,俱在靖安都,飞湍激石,或能败舟。 下此,会西溪水磨,流经县治之前,东注。) 石柱滩。在石豆都。 下此三十余里,则接南平扛猪滩矣。虽滩势陡峻,而峡东滩石冲激而涛吼,然而舟楫往来持慎,则可免破溺之患焉。放生池即县前大溪。宋时以上下五里为池,禁渔捕。旧在正识院前。 灵泉在县北兴贤都梅福炼丹坛边。 瀑布泉在县南水南都两山之间。 冰壶泉在县西北寿荣都再升院方丈之右。 古龙井在县南水南都瀑布泉下。 刘氏井在县治西旧吏隐坊。宋时,每天欲雨,其井辄生云气。后有道士曰:“此孽龙也。”投以铁符,有片云飞出,井泉遂枯。 鳜鱼井在县西北莒口都。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永安县
  栟榈山在县治北二十七都。多产栟榈木,故名。宋邓肃居其下,自号栟榈居士。旧传尝有神仙往来其间。峰峦岩岫,不可胜数。神刓鬼划,高下相属,烟云出没无时,草木蒙茸,四时一色。宋李纲尝目为小武夷。 天柱峰。与狮子岩并耸,百余丈如削。 射垛峰。 旧传仙人尝射于降仙台,以此峰为垛。宋明道中,耕者尝得数十箭于台侧。 观音岩。在野云洞侧,石壁万仞。 集仙岩。 头陀岩。相传唐有裴头陀者,铁履渡江,来居此山。披荆榛,创小庵,坐侧石罅日涌米二升以赡之,客至则随增。后人大其窍,米遂绝。野云洞。其中日夕云雾吐吞。 降仙台。在山之上,一石高大,平如台然。旧传仙人时降其上,足迹尚存。台下一石室,棋局界划分明,有黑白数子。左右苍石可坐,名爛柯石。 步云台。 走马埒山。绝顶宽广而砥平,相传仙人走马其上,蹄迹尚存。 铜盘涧。流十余里,潴而为潭,泓渟涵碧。 接仙桥。 天池。在山之上,广一里许,水澄澈不涸。 金刚石。 宝盖石。 试剑石。(已上俱为栟榈山之奇胜也。) 东山去县一里许。 三台山三峰并列,故名。(上二山俱县治东。) 庄山 大庄山 龙会山山极高峻,其巅群峰簇聚如龙会然。(上三山在二十四都。) 大宝 小宝二山在十四都。产铁矿最佳,因名。 雪山在四十一都通天岩侧,与狮子峰对峙。(已上六山俱县东。) 金星山在县治西门之外。 大秀山在县东北□□都11。巍然秀拔于群山之表。 斗山一名天斗山。其山高峻,自顶凹下,广可五里,状如斗。山阴一石穴,名风穴。一洞名云洞,每云生即雨。石窦中有一石龙,介风穴、云洞之间,石磴险巇,人迹罕到,惟樵者攀缘而上,得睹其头角鳞介之异。上有白云庵。 文笔山形如卓笔。(上二山在县东南崇仁里。) 吉山在吉溪之旁。 天台山(上二山在县西南二十九都。) 卓笔双峰去县五里,双峰并耸如卓笔然。 羊角峰在二十四都。遥望如羊角然。 狮子峰在四十一都,以形似名。(上三峰俱县东。) 翠竹峰在县东北二十六都。宋秘书少监陈世卿筑室读书其下。 合掌峰在斗山。 黄田岭在县南二十八都,抵漳州龙岩县界。 牛岭 九龙岭(上二岭在二十四都。) 陈平岭在四十都。元至正中,平章陈友定开此岭通尤溪县。 铁山岭在四十二都,产铁矿。(已上四岭俱县东。) 大望岭在县西二十七都。 新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都。上有小庵。 梨子岭在三十一都。 根隔岭汀州旧志作“艰隔岭”。在三十二都。(上二岭俱县西南。) 黄杨岩在二十五都,界永安、归化二县间。岩上多产小黄杨木,故名。又名万寿岩,又名鳞峰岩12。岩四壁如削,周回可十里,角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连属:一在岩下淳化寺旁。洞户空阔,秉炬而入,萦纡二里许,路狭风驶,炬随灭,不能进。旧传有龙居其中,土人尝得齿牙骨角之类。每云气氤氲,洞户外辄雨。有龙井,又有石龙,鳞瓜皆具。一在岩半,名“碧云”,怪石仿佛如狮子。洞极幽邃而路险,人迹罕至。有穴名“虚白”,上通天光。有僧庐其外。一在绝顶,有石井,下透两洞,深不可测。又一穴名“天窗”,或投以石,震响久之,其深莫测。岩之南有梅斋,东有石门。岩顶数峰突起,奇怪万状。宋清流县尉郑域诗:“高山如逸民,不肯近人迹。孤峭尺五天。空洞容数百。不招龙自来,其下为窟宅,天下待霖雨,胡乃耽睡癖。我今唤飞廉,驾汝上空碧。吾鞭不妄施,慎勿惮劳瘠。” 侍郎岩在黄杨岩北二里许,亦界永安、归化二县间。旧名翠云岩。宋熙、丰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司谏陈瓘读书于此。相传三君子肄业时,不置卧榻,歠粥饮水,终岁不到岩下。其旁有观音洞,深可里许。内悬石多仿佛观音、罗汉之象。又有石室,广可六、七丈。前数十峰如卓笔。下有石鼓及试剑石。绝顶怪石罗列。好事者多采以供清玩。 黄龙岩在二十六都。(上三岩俱县北。) 甘乳岩在县南二十九都。下有甘乳洞,广袤约五十余丈。洞口怪石森列。洞之中,一石突出如莲花,泉自石中迸出,滴巨石上如甘乳。人或以秽器承之,泉脉即断。旁一石穴,风自穴出。昔尝有人秉烛入,越三日乃返,至深处闻溪声澎湃可怖。既出,因以石窒之。洞右一石罅,深不可测。出洞过石桥,缘小径至山巅,有小亭名“看经”。亭之后有小庵。由庵前行,转数十步,一小洞如覆鼎,石光璀璨。洞后又有一洞,名“透天”,相传神仙窟宅。游者必斋戒,否则辄遇怪物云。 百丈岩在二十五都。高约百丈,周围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径,陡绝难跻。其巅常冒云气。 莲花岩去县五里,状如莲花。 瑞龙岩在二十四都。 通天岩崖壁峭绝,山半一巨石,横跨如梁。由石梁仔过13,仅容一人闯首而入14。其中夷旷,泉石幽洁。石梁后阻高山,因以为门。其上如窦,仰见天光。 苏岩岩直起千余尺。土人郭氏依岩架层楼 遥望如神仙居。岩中有石龙头吐水注石穴中,名滴乳井。近岩一池,方广可一亩。鳞类虽夥,惟鲫差大。每三岁,水遽红,而鱼辄死。(上二岩在四十一都。已上五岩俱县东。) 官寨岩在县东北二十七都。旧为官寨。岩石峻绝,幽花异草,四时芬馥。 赫灵洞在县北二十五都。 曹岩洞在县西崇仁里。空旷可容千余人。 安沙在县西南三十都。聚沙成岸,溪水舂激15,其岸不崩,因名。 大湖在县西二十七都小坑之中,积水成湖。 燕水溪在县治西。其源凡三派16;一派出汀之宁化县境,流至吉溪;一派出汀之连城县境,经吉山下龙湾,历鸬鹚溪,会吉溪;一派出漳之龙岩县境,入扫溪口,过俞皇,历张坡,出车坂,至县治西,与吉溪合,是为燕水。东北流,会梅溪、郁溪、固发口溪17、黄沙溪,下流经沙县,直入剑溪。 吉溪在县西南一里许。 九龙溪18在县西。源出汀州清流县,有九龙滩。其流下接燕水溪。 大淘口潭在县南大淘口石岩之下,深不可测。 石壁潭在县西一里。岩石如壁,下为潭。 九龙滩即九龙溪之滩,曰长龙,曰安龙,曰阳龙,曰马龙,曰三十吴龙,曰五白龙,曰兴龙,曰暮龙,曰下长龙,乃溪水最险处,过者必遵山径空舟而行。内六龙属清流县。下此,又历三十九滩至沙县,曰牛皮,曰狗濑,曰茅镰,曰郁平,曰铜盘滩,曰雷霹雳,曰锤峰,曰大陂墙,曰五港,曰紫阳,曰牛栏角。凡十有一滩在县境,余属沙县。湍石悍利,舟师畏焉。 汤池一在热水口,一在苫竹村,一在上村,池水尤热,俱县南二十九都。 仕洋汤池在四十都。注为三池,创屋覆之。泉涌如沸,患疥癣者浴之辄愈。 清水池在黄假山前。池水极清,桡之不浊。或有兵火之灾,池底水辄先变红,水草皆赤色,池面之水不改。灾平,则池仍清澈底,水草还绿矣。 温汤池(上二池在四十一都。) 龙峰汤池在四十三都。(已上四池俱县东。) 澄清井在县治前。 大义井 贡川井(上二井在县北崇仁里。)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邵武府
  
邵武县
  象山与熙春山对峙,状如伏象。 万峰山其山据诸峰之会,故名。 苍山与万峰山相属,旧名米仓山。 石鼓山下有石,状如鼓。 金山状如金字。或曰,昔有人得金于此,因名。旧名中山,亦以其状名。宋饶方诗:“地将云气吐林峦,至宝曾淘瓦砾间。若把图经重校定,此山宜唤作金山。”上有大漈。 丫头山其顶两起若角然。(上二山在五十二都。) 旗山在五十一都漠口。又月山之右及青云溪边,亦各有旗山,俱以形似名。 麻姑山在四十都。俗传麻姑尝寓此修道。(已上八山俱府城北。) 鹅峰山在二十五都。以形似名。 祥云山在二十九都。上常有云气。 南午山山有三峰,俱当午位,与郡治相对。一名华寮山19。 高嶓山上有风洞,深不可测,时有风自洞出。又有岭路通泰宁,以达汀、广。(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道峰山又名“道人峰”,在三十二都。负长溪,面樵水,跨将乐、泰宁二县界,广八十余里,高出群山之上。郡人每即其上云气验晴雨。宋黄希旦诗:“雨欲泽人间,云霞先掩映。”上有池,冬夏不涸。又有棋盘,香炉诸石。软池冈龙井。井如螺壳,旋转而下。时有云气其上,深不可测。山之测,有罗汉岩,深数丈,俯视诸山,皆出其下。岁旱,祷雨多应。昔有道人号龚圣者结庵于此,颇有异迹。岩前有试心石,长可三丈许,迥出岩外。下视空谷,巇险不测。旧志云:“释氏之徒,巧造此名以诬世,或从而试之,一失脚则骨肉齑粉矣。” 凉伞山以形似名。 殊山双峰笔耸,高插霄汉,亦号“文笔山”。宋上官均诗:“高标秀色掩群峦,尘境纷纷意独闲。欲识旱天时雨候,孤云一片起山间。” 小殊山在殊山之侧,视殊山小而尤奇。宋上官愔诗云:“双岫西南耸,东山小更殊。”又云:“气清秋色早,地迥夕阳闲。”(上三山在三十五都。) 翠云山在三十八都。上有石泉。 五马山在四十八都。五峰环拱县治,状如马。 伏虎山状如伏虎。 丹台山旧名灵台山。上有炼丹台。世传隋卢真人、唐樊真人、宋支离子、黄希旦皆炼丹于此。元黄镇成同御史郑彦昭登丹台诗:“晨登炼丹台,云磴互盘曲。遥峰明晚翠,近濑漱寒玉。联镳得聪骑,杖策偶驰逐。坐久独归迟,鸣驺出空谷。”下有灵台坳,今为市廛。(已上十二山俱府城南。) 文笔山以形似名。 泉山山之麓,有宋黄中游息之所曰蒙谷。 旱山上有田数顷,旱则少收。(上三山在一都。) 幞石山上有石,状如幞头。 仙亭山诸峰环列,挺然特秀。山岩深邃,中有龙湫,岁旱,乡人祷焉。(上二山在二都。) 白鹿山俗传唐樊东师筑坛炼丹于此,后乘白鹤20而去,故名。 青云山其土白腻堪陶器。(上二山在四都。) 鸡笼山以形似名,上有龚、颜二师祠,水旱祷之,有飞蜂至则应。 鸡鸣山宋开宝间贼卢绛入闽,居民不知也。忽中夜鸡鸣山顶,人皆起,而贼适至,遂得免于害,因名。《一统志》作“山”,《郡志》作“峰”。 壶山与鸡鸣山对峙。(上三山在五都。) 三台山又名杨源山,界建阳、邵武二县间。自武夷盘礴而来,形有三级,如台状。旧有广福庵,祀杨圣者。 四角山四望皆有角。(上二山在六都。) 五台山在九都。 龙山在十都。山大而高,抵建阳县书坊界。 龙须山在十二都,当顺昌、建阳二县界,周围三十余里。冬有燕子聚其上以万数。多产药品。 白水山在十五都。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泉飞流数十丈,如素练然。 九台山与白水山相对。上亦有瀑布泉。 莲花山群峰层出如莲花状。(上二山在十六都。) 宝山旧产铁矿。 东山与宝山相属,高百余丈。上有瀑布泉。(上二山在十七都。) 龟山其状如龟。 观音山(上二山在十八都。) 天池山山高大而顶宽平,有池方广数亩,冬夏不涸。 北崖山 清凉山(上三山在二十二都。) 云岩山在二十六都。高出群岫,俯瞰长川。上有岩,吞吐云气。宋严羽常游咏其间。 纱笼山在二十九都。群峰攒抱,中一峰独高而直,号“通天蜡烛”,故名。又号“三千贵人峰”。(已上二十七山俱府城东。) 登高山一名“熙春”。自潮鱼、白鹤山冈峦连属,迤逦至此。一峰特耸,势如猊踞,宋时在郡城之内。旧志云:“山有三峰,谓之灵泉三峰,此其一也。”宋叶仪凤诗:“溪上千峰碧玉环,瞰溪台榭紫云间。鸟啼花落非人世,似此金鳌山上山。” 西塔山在登高山南。一名金鳌峰,亦灵泉三峰之一也。 樵岚山在西塔山后,俗名钟家岐,又名金莲峰,樵水出焉。宋龙图孙谔居其地,故又名“三谏”。中有马鞍、石崇二岭。(上三山俱府城西。) 冠峰山在府城东北三都。上有摇石,高广丈余,推之辄摇动。 象牙山在四十一都。山接光泽县界。 黄柏山 天马山山势如马,从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上二山在四十九都。) 龙湖山山势峻拔,深谷盘回,绝顶有湖,溉田三万余顷。相传有老蛟穴其中。下有宝乘院,唐僖宗子圆觉道场。 西乾山一名大乾山,自乾方来,故名。隋泉州守欧阳祐墓在焉。(上二山在五十都。) 印山在乾滨溪。山形圆小如印。下有石潭(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福山旧名鹫峰,又名腰带山。元黄清老读书其中,有听雨轩、云在寮、翠微阁,近废。 七台山跨汀、延、邵三郡境,高二十余里。上有七台,曰台星,曰文殊,曰普贤,曰会仙,曰狮子,曰云,曰月。有庵祀真济刘大师。庵前有百花洞。洞畔有石穴,常干。每旱疫祷之,辄有水,以洒田中则雨,以饮病者则瘳。宋黄本仁诗:“登陟最高顶,四围山尽低。星辰可手摘,杉桧与天齐。只觉风生腋,恍如云作梯。何当谢尘事,来此共幽栖。”山之麓,有通判泉,在通判何兑宅前。其泉清冽。兑居官有清节,乡人以拟之,故名。(上二山在十八都。) 石岐山一在府城东南浮桥头,一在王塘渡头,又名“胡孙岐”。两山互抱,势如龙蟠。 凌云山在二十三都。高一千三百余丈,势如狮子仰天。 浮潭山在二十八都。三峰秀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寿山有三台峰。 丹山在寿山之前,形如半月。 潮鱼山21在三十九都。三峰鼎立,高出云表。 狮子山在四十三都。状如狮子,前有山如球。 云锦山在四十四都。有三十六高峰。 白鹤山在四十五都。高峻如孤鹤冲天。又名天帝峰。 潭山平田中有潭山寺。一名古山。 紫云山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元黄镇成诗:“甘泽中霄下建瓴,一帘秋意枕边生。名山有祷神如在,听取村村打稻声。”(上二山在四十六都。) 白壶山在四十七都。一峰独秀凌云。 锦幛山在四十九都。端平苍翠,望之如玉几然。又名覆船山。中有七宝坑,其泉清冽,祷雨多应。(已上十山俱府城西南。) 莲花峰与石鼓山相连,峰峦迭秀,状若莲花。旧有吴梅轩所创漱玉挹爽亭。梅轩旧失其名,惟峰下有墓题曰“梅轩教授”,它无可考。 祥云峰在三十八都。山势如奔马伏狮之状。 官尖峰在四十二都。一名展旗,一名龙楼宝盖,一名太常。 双台峰在四十六都。上有二级。(上三峰俱府城南。) 石人峰山上有石,状如人立。 兴云峰(上二峰在八都。) 合掌峰在十都。两峰尖秀相向,状如合掌。 天笔峰在十一都。状如卓笔。又名君子峰。 金字峰在十五都。 兴元峰在二十九都济川桥头。山麓有奉议泉,其泉清冽,冬夏不涸。元延祐间,郡倅靳某除道得泉,乃甃为井,以饮行者。构亭其上,亦以奉议名,今废。(已上六峰俱府城东。) 玉龙峰在府城东北一都。上有白石,状如龙首。 石鼓岭在府城北。 垓岭去府城三里,路通泰宁县。 白石岭在三十二都。 刘师岭在三十八都。旧传尝有刘姓者结庵于此,故名。路通盱江,鸟道崎嵚,绵亘六、七里,人以为病,戏名“愁思”。宋上官端义募众甃道,行者便焉。宋上官彦宗诗:“远望轻云绝顶浮,泉声山色破牢愁。当年闻有幽栖客,坐对春风万壑流。” 黄土岭在四十五都。 羊角岭在四十八都。(上五岭俱府城南。) 黄冈岭在一都。 苦竹岭在二都,接建阳县界。 窑岭 水车岭 倒槎岭有阜如笏倒原中,长可三百步。(上三岭在五都。) 分水岭在六都。岭之东,水趋建阳;岭之西,趋邵武。 洪家岭在林墩驿前。(上五岭路通建阳县。) 吴师岭在十都,与建阳接境。 溥泉岭在十一都。俗误为虎蹲岭。 朝天岭在十二都。 五通岭在二十二都拿口。佥岭在二十六都。昔有元姓者,夹道植松千株,今犹存。又名千岭。 天湖岭在二十七都。下有万松庵。(上五岭路通顺昌。已上十三岭俱府城东。) 飞猿岭在府城西三十九都。其地产纸衾。 望州岭在府城西北五十一都。高耸,望见府城。 星窟岭在二十都。旧传尝有星陨于此,为三穴,其大如屋,其光如玉。 磨岭石 官际岭路入大竹。(上二岭在二十九都。已上三岭俱府城东南。) 碎石岭在四十都。 桃花岭在四十一都。(上二岭俱府城西南。) 西岩在府城北五十二都。中可容百余人。 会圣岩在三十五都。石壁峭立。岩内宽广可数十丈。前有池,四时不涸。 东岩在三十六都。方平可坐十余人。乡人祷雨于此。(上二岩俱府城南。) 桃花岩在府城东二十六都。自小佥岭溯涧流而入十余里,在山之绝壑处,可容百余人。 罗公岩在府城东北一都。旧传有罗姓者隐于此。岩有龙井,岁旱,乡人祷焉。 蒙谷在府城东一都。谷口仅通单骑。循涧而入,其中深邃夷旷,有田可数顷。宋黄中归休日,筑精舍于此。山之麓有石泉,澄滢可爱。因取《易蒙》卦义,命曰“蒙谷”。 桐树坳在府城南四十七都,通古山。坳,凹同。 三望坳在府城东二十都,通将乐县。 鹤林坪在府城南四十八都。宋孝子黄桓庐墓于此,时有鹤来巢,故名。 龙斗坪在府城西五十一都。宋谢师稷墓在焉。 铜青石壁在府城东□□都。上有“魁”字,信斋谢绍祖书。 鼓石在鼓石溪侧,状如鼓。唐监镇廖懋镌“石鼓”二字于上。 巨石在五十三都。石甚大,下有小石搘之,推之似欲坠者。(上二石俱府城北。) 印石在府城东六都。方如印。 珓杯石在府城西樵溪一曲,以形似名。 双鲤石在十九都溪涧中。双石状如鲤。 狮子石在四十七都乌羊尾溪中。状如狮子。(上二石俱府城西南。) 紫云溪在府城北。发源自光泽,西北二溪合流,带勋、漠诸水至此,东下,合郡中诸溪至顺昌之富屯,流入剑津,俗名大溪。因樵水入焉,又名樵川。宋郡守苏为诗:“树红云白处,寒濑自渔舟。” 樵溪22一名“九曲溪”。一名“秀水”。出樵岚山,经城内,逶迤九折,绕泮宫东北流。 鹿口溪源出潭山,经芹田,南折到白渚下,北流出鹿口。 将溪源出建阳县界,来合诸涧水,循芙蓉陂经此出步云桥。 青云溪在青云山下。源出旱坑,合招屯诸涧水出洒溪。洒溪在五都。即青云下流,经溪竹东南流,与壶山溪水合,出洒口。 莫溪源出大木演,与诸涧水合流。 壶山溪又名九里溪。在五都。源出分水岭,西流经林墩九里至山下,又数里与洒溪水会。 分水溪即壶山溪之源。 交溪在七都。源出六都坑源,至八都,两水相会而来。 平洒溪在八都。合余分漈、台山众水,聚为大湖。在平洒高顶,溉田数五亩,自东南而来。 洋尾溪在九都。源出黄竹阜,至太平桥。 廖坋溪在九都,源出溥泉岭,合拿口水。 泽里溪在十都。源出大垆坑,会大白溪诸水出卢田。 大白溪在十一都。源出上山坊。 下黄溪在十五都。源出建阳县界,合白水。 绣溪23在十五都。溪中有巨石,宋谢源明镌“绣溪”二字于其上。 桃溪在十八都。源出将乐县界,合七台水。 水口溪在十六都。源出建阳县连何源。 密溪在二十一都。源出天池山,会密中、密西诸保水并流。 大拿溪在二十二都。源出建阳县界,东北流,出拿口。 大竹溪在二十五都。源出曾坑。经杨圳,会濑源水至溪下。 莒溪在二十七都。源出板阳,至严坊,合沧浪水东北流。 黄溪源出西坑,会扁岭诸水至新铺。 鹤冲溪源出山坊,东北流出鹤冲桥。 铜青溪源出高蟠岭至铜青山下。(上三溪在二十八都。已上二十五溪俱府城东。) 三涧溪在五十都。源出濑源,东流入勋溪。 勋溪在四十九都。源出龙湖至大乾庙前。 义溪源出鹤笼山。 西峡溪源出光泽县界,与龙斗诸水合。 漠口溪源出仁丰茭洋。(上三溪在五十一都。) 药村溪在五十三都。源出郭前。(已上六溪俱府城西。) 石鼓溪在府城北二里。源出洞木关24。(已上凡三十二溪,皆流入于大溪。) 三溪在府城南三十三都。源出将乐县界,西北流三十里,又转西南流,入泰宁县大溪。 太和溪在三十四都。源出殊山。 将石溪在三十五都。源出新城县界西南流。 官坊溪在四十二都。源出太常官尖西南流。(已上三溪皆流入于三溪。) 麀溪在府城西北。《建安记》:“邵武县众山西北来。溪源出县西乌岭抚州南城界,谓之麀溪。东流下与密溪合,东南至万福亭入县界。”据《大明一统志》如此。而《方舆胜览》及《郡志》皆不载此溪。县境虽有密溪,亦不言与此溪合。或疑即鹿口溪,而传写之误。然考其源流,亦不合也。《光泽志》云,岂即西溪之源,特因时变更而易其名欤? 县境诸滩泉山滩。在一都。 乌马滩。在五都王塘。 吴公滩。在二十八都。 大孔滩。在二十七都危家渡下。 曲赛滩。在三十三都,又曰铁炉。 小湖操滩。在二十一都。 大湖操滩。与小湖操相连,水石冲急,舟人病焉。 褊孔滩。在十四都。 高坊滩。在十五都。(上九滩在府城东。) 麻仓滩。在四十九都。狮子滩。在五十一都。 蒙洲滩。在五十三都。 一郎滩。一名“陈家”,在钓鱼台下。(上四滩俱府城西。) 磨车滩。在府城东北。又名“大石”,与石鼓相对。 白垣漈在府城南三十一都天平岩左。凡三崖,飞泉如练。崖下石冲激成穴。 芹光漈上有田数顷,居民十数家。 危家漈(上二漈在六都。) 天乐漈在天乐山顶。 余分漈在平洒墟。(上二漈俱产纸。) 白水漈在十五都。 上官漈在二十五都。 三漈在二十九都。 伽蓝漈在二十都。上有燕子崖。(已上八漈都在府城东。) 龙湖漈在府城西北五十都。 九龙池在玄妙观内。相传唐贞观间有九龙见于此。 秀水池在县学内。旧志谓“自西南引樵水纡曲而入。”今故道湮塞,池底自有泉,四时不涸。 水南泉在水南庙右。 瀑布泉在十五都。泉自山岩喷激,直下数十丈。(上二泉俱府城东。) 吴泉在熙春、西塔两山间。唐未,僧大沩驻锡于此,有泉涌出,又名“大伪泉”25,味甚甘。 龙湖泉在四十九都。世传龙爪石成穴,涌泉一泓,溉田十余顷。(上二泉俱府城西。) 府堂井在府堂阶西南。 铁阑井在东南大街。其泉清冽不竭。井口铸铁为阑。 仙源井在县治前。相传宋熙宁间,有徐熙春者居此。遇武夷道人,后仙去,井因以名。熙春诗云:“天钟秀气魁文陛,地涌仙源接武夷。” 乌龙井在东隅乌龙巷。相传元皇庆初旱,郡守祷雨,井有乌龙升天,大雨七日,因名。 四孔井在东北隅。石盖为四孔以汲。 古井在三十三都和平市东溪之源。水本甘,俗误呼“古”为“苦”,故又名“苦井”。宋上官均诗:“澄寂应无暗浪翻,何年穿破碧云痕?谁人为引千寻绠,三伏炎蒸洒渴烦。”市又有张家井。
  


校 注
  1 民国《沙县志·山川》作“陈”;又谓将军山“俗呼牛押山”。
  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道光《沙县志·山川》均作“龙山”。
  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洛阳里”。按一都至十都宋时属洛阳、感义二里。
  4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道光《沙县志·山川》均作“在县西七十里”。
  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其泉汹涌”。
  6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道光《沙县志·山川》均作“丈余”。
  7 光绪《顺昌县志·疆域》作“娄杉都”。
  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近交槎村”。
  9 “蠹”字为“橐”之误,下尚漏一“”字。全句应为“又有,亦音蜚。橐,鸟名”(见《山海经第二·西山经》)。
  10 嘉靖《延安府志·地理》作“弯环如磨旋”。
  11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在县东北十五里”。
  12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一名麟峰”。
  13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由石梁行过”。“仔”应为“行”之误。
  14 民国《永安县志·山川》作“仅容二人俯首而入”。“闯”应为“俯”之误。
  15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民国《永安县志·山川》均作“溪水冲激”。
  16 同治《延平府志·地理》、民国《永安县志·山川》均称“源凡四派”。
  17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作“发口溪”。“固”字疑衍。
  18 嘉靖《延平府志·地理》、民国《永安县志·山川》均以“阳龙”为“伤龙”,“锤峰”为“缒峰”;县志又以“三悮龙”为“三悟龙”,“下长龙”为“不长龙”。
  19 嘉靖《邵武府志·地理》作“叶寮山”。
  20 嘉靖《邵武府志·地理》作“白鹿”。
  21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湖鱼山”。
  22 亦称樵水。
  23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谢坊溪”。
  24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桐木关”。
  25 咸丰《邵武县志·疆域》作“大沩泉”。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卷之十一

地 理

山 川

邵武府
  
泰宁县
  钟石山在福兴下保。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上有泉及鹅髻石。 南石山在将溪下保。石皆南向。(上二山俱县北。) 鼓楼山在县南水南保。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状若楼阁。 应声山在梅林保大溪之西。山圆谷空,呼则声应。 凉伞山在龙湖东保。高数丈,顶平,四面赤石峭壁,层层圆转,黑溜间下,状如凉伞。(上二山俱县东。) 炉峰山1在县治西五十步。圆峙如香炉,为邑之胜。 虎头山在梅口保。怪石巉岩,状如虎头。其巅夷旷,有流泉竹木之胜。又名鹤鸣山。 南会山延袤数十里2。 风栖山又名“凤栖”,石壁崭峻,中有鸟道,萦纡可登。山麓之南,旧有池,广数顷,深甚。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既至,旷然平野,可容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又有南会岩,三石鼎立。旁有数岩,俱有小径可登。上有流泉竹木之胜。(上二山在南会保。) 蓬源山在大田东保。高六七里,延袤十余里。 青帘山在瑞溪保。高广十余里,石崖壁立,林木苍翠,如帘幕然。(已上五山俱县西。) 旗山势如展旗,延袤五里余,与炉峰对峙,盖县治来山也。 古灵山在长兴保。圆下锐上,高约百余丈,苍松蓊郁,有茯苓。(二山俱县东北。) 金铙山山最高大,周回四百余里,跨建宁、宁化、泰宁三县界,多产药村。上有龙湫瀑布、仙池、仙棋枰、马迹石、腰带石、跏跌迹石。《九域志》:“昔越王无诸尝游猎于此,遗金铙其上,故名。”旧名大戈山,又名大历山。宋陈轩诗:“突兀几千仞,孤高难比伦。巨为三县镇,雄据众山尊。”。 石仙山高耸而峭,如人形。(上二山在善溪下保。) 云盖山在龙安保。山势峭拔,云气常冒其顶。上有龙潭,入有瀑布泉3,垂三十余丈。(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峨眉峰在县北安仁保。周回四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眉峰、因名。峰之左有三仙岩,岩势甚高。石中一小穴,仅容三人。夏月凉飔袭人。石乳滴泉,旱亦不竭,祷雨多应。岩之前有三峰,状如笔架,峰之西接建宁县界。 宝阁峰在县南永兴上保。状如楼阁。 卓笔峰在县东长兴、将溪二保间。其峰圆锐特立,宋蒋之奇持节过之,固名之曰“卓笔”。 君子峰在县西南龙安保。山势高耸,苍翠可爱。下有泉,亦以“君子”名,又名“圣水。” 大洋嶂在县北福兴下保。特立高耸,前有三峰;多产药品。上有池,虽旱不涸;下有人迹石,广丈余,上有巨人迹。嶂之东,又有小坑嶂,山势稍平低,县治之后山也。中有小坑村。 金鸡嶂在县西南善溪下保。一名阎王嶂。山高林深,人迹罕到。 鬲岭在水南保。两山耸峙,岭当其坳,仅百余步,又名甲岭。 九盘岭在大田东保,纡回九曲。 藤岭在龙安保,通宁化县。地多产藤,因名。(上三岭俱县西。) 大杉岭在县西北福兴上保,路通江西。地多杉木。昔闽王遣邓植防冠,屯兵于此,因家焉。乡无异姓。 挽舟岭“舟”或作“丹”在县西南梅口保,接建宁县界。高十三里,上有留云亭。 栖真岩在县北长兴保。相传汉梅福修炼之所。中有朝斗石、采药涧。 天神岩在龙湖西保。 瑞庆岩在将溪上保。岩上有泉,乡人恒祷雨于此。 宝盖岩在朱口保。岩如屋,东西五十丈,南北三十二丈,一径自半山入,高旷幽邃。西有石穴,东有漱玉泉,泉出峰顶,冬夏不竭,其声冷冷,如漱玉然。(上三岩俱县东。) 齐云岩俯瞰大溪,登之如在半空,故名。其右为狮子岩,下临清溪,有鸟道绿石而登,中一石状如狮子,岩之巅,又有百尺岩,前俯清溪,其下峭削,鸟道萦纡,人迹罕到。 甘露岩高十余丈,石门夫成,一径仅通单骑。飞瀑垂岩而下,内有石乳滴水甘甚,因名。宋绍兴中,有僧倚岩架重楼迭阁,不假片瓦。梯栈萦纡而上,俯瞰溪流,澄碧数十顷,寻幽者以不到为恨。邑人梁淮诗:“久闻胜地到无由,今日追随雪满头。石髓香生甘露乳,岩檐影落梵玉楼。人愁石径苍苔滑,鸟语山风碧树稠。一缕炉烟飞不断,共谈清话对茶瓯。” 醴泉岩上有石泉,其味甘冽。因名。(上三岩在南会保。) 圣水岩岩中有三石乳下垂,大四五围,祷雨多应。又名东岩。 瑞丰岩高四丈,广十五丈。按《方舆胜览》:“瑞丰岩有院,初辟时得龙骨,以其牙刻观音像。”又有丹霞岩,高三丈余,深广十丈。罗汉岩在瑞丰、丹霞二岩之中,高三丈,深五尺,广十丈许。(上二岩在瑞溪保。) 宝云岩在梅口保。时有彩云浮其上,故名。宋邹应龙归老,尝游憩于此。又名“西岩”。(已上六岩俱县西。) 南谷在县东南水南保,有古涧迭之胜。宋邹应龙归休,日遨游其间。理宗御书“南谷”二字赐之。有南谷亭,应龙神道碑在焉。 蓦芜坳在县治西。一名麦湖坳。邑之孤贫及客死者瘗于此。 乘风石在县北长兴保。石一穴。高广二丈许,深五丈余,有风从穴出,可乘凉焉。 鼓石在□□保。以形似名。 双峰石在□□保。顶有洞,中有棋杆石,乡人多梯险祷之以求嗣。(上三石俱县西。) 筲箕石在县东北将溪下保。周围峭壁,状若覆箕。南一石穴,人迹不可到;内有截木,望之若箱然。 猫儿石在依口保。状如猫之蹲踞。 笔笏石在善溪下保。二石对峙,一峭立尖锐,一平正稍曲,远望如卓笔植笏之状。(上三石俱县西南。) 麒麟洲在县西南一十五里。旧传越王戏马于此。 大溪在县南。源接邵武县三溪,西南流至梅口,在建宁县濉江之水,是为双溪渡。迤逦径青洲渡,合众水,入将乐县竹洲而东下。 龙湖东溪在龙湖东保。源出林阳西北,至龙湖桥下。 龙湖西溪在龙湖西保。源出邵武县三十五都,西南流至于颜坊。 交溪在交溪保。源出邵武县道峰山下,西北至安济桥。 梅林溪在梅林保。源出道峰山麓,西北至梅林保黄公桥。 将溪源出□□□□4,西南至朱口保。 朱口溪在朱口保。源出李家源,西北至朝夫桥下。 黄溪在水南保。源出将乐县台山,西北至安泰桥下。 山夹溪在福山保。源出太坪坑5,西北至山夹桥下。(已上八溪俱县东。) 均福溪源出大坑坳,西北流。 福冲溪源出福冲山西北。(上二溪在水南保。) 永兴溪在永兴上保。源出宝阁峰,西北流至梅口保,为均渎,抵泥坑。 铺溪在开善下保。源出宁化县柳洋里,北流至合口滩。 仁寿溪在仁寿保。源自萧坑来,北至善溪下保。 开善溪在开善上保。源出将乐蓦源,西北至竹洲6。(已上六溪俱县南)。 城步溪在城步保。源出大嶂7,西南至县西揭潭。 瑞溪在瑞溪保。源出峨眉峰下,西南至南会保临江寺前。 二十四溪源出南会保赤坑。两旁夹以石山,曲折二十四渡,西南流至梅口。 双溪又名建宁溪。源出建宁县洛阳保,经大田西保至梅口。 冯家漈溪源出挽舟岭,南流。(上二溪在梅口保。) 石塘溪在南会保。源出大田东保,西南至南会保。 善溪在善溪上保,源接建宁县赤上保,南至龙安溪,又南流。(已上九溪俱县西。) 杉溪在安仁保。源出茶花岭,西南至县治北。 龙门溪在上高保。源出大杉岭,西南至福山保。(上二溪俱县北。) 龙安溪在龙安保。源出君子峰,下循开善下保,与铺溪水合流。 均溪在梅口保。源接永曲溪水,至泥坑。 依口溪在依口保。源出金铙山,南至小溪口。(已上三溪俱县西南。) 大田东溪在大田东保。源出九盘岭,下至山坊。 大田西溪在大田西保。源接建宁县楚溪下保,水西南流入濉江(上二溪俱县西,皆入建宁县濉江。已上凡二十有八溪,其流皆入于大溪。) 钴鉧潭在县北上高保。深不可测,下流为龙门溪。 鮷溪8在县南开善下保。深不可测,中有旋涡,舟人恒病焉。 何潭在县东一里。一名龙潭。黄溪、杉溪二水合流至此,汇而为潭。潭之下有滩,状如斗角9,俗传云:“何潭流斗角,此地状元生。”宋叶祖洽、邹应龙大魁天下,似为应。《方舆胜览》云:“滩江之水,自何山下环绕县治,遂潴为潭。10以今考之,泰宁无滩江,而建宁有濉江,疑即濉误;而何山亦在建宁,故建宁亦有何潭。 揭潭在县治西三里。 水帘漈在南会保。又名白水漈,泉直泻百余丈,势如垂帘。 冯家漈在海口保。(上二漈俱县西。) 县溪二滩大夹滩”。在县西梅口保。溪乱石巉岩,两旁石崖壁立,奔湍激浪,其声若雷,舟楫至此不通。 合口滩。在县西南善溪下保。大溪与铺溪合,故名。滩甚险。 放生池在县治南利步桥下。去溪一里。 醴泉在南会保。味甘如醴。 县东井在县厅前左。洪武九年知县定定凿。 县西井在主簿厅前。石刻志绍兴四年凿。 天王井在天王寺内。唐会中凿。 昼锦井在昼锦桥头。 崇仁井在东隅街崇仁坊。 朱紫井在朱紫巷内。宋熙宁元年凿。 圣公井在南隅溪岸上。 普劝井在普劝寺内。唐天祐中凿。 保安井在保安寺内。宋天圣中凿。 集庆井在集庆庵内。元至正十一年凿。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建宁县
  龙归山在县北永城保。山势蜿蜒,若龙归然。上有大乾惠应庙。 金铙山在铙村保。据长吉、将屯、洛阳、赤上、赤下六保间,跨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境。山之绝顶,有圣嘴石,常有云气出其上,邑人每以占晴雨。又有石燕岩,一石罅仅容人身,深二丈许,盘折而入。至正岩,深三丈许,横阔半之。岩之中有石屏,屏后数步,一石窦通天光,俗谓之“石天窗”,有石凳、石床、石廨,位置向背,皆天成;泉瀑清此11行采木杪,而注于绝壑,一胜处也。山之半有龙潭,清澈无底。跨洛阳保有东西岩,上旧有巨藤横亘,可通往来。昔何白旗之乱12,邑人多避地于此,后藤绝,路遂隔。跨将屯保有长岭山,曲折起伏,长亘数里。 青山在迎熏门外,旧有宋陈瓘所书“青山”匾刻,及练江亭。(上二山俱县南。) 何山一名东山。循石磴而上,其巅有跨鳌亭,盖邑人岁时游赏之所也。下有何潭,环绕县治。详见《泰宁县志·山川》。 平山山形如龟,怪石巉岩,其巅平坦,可坐百余人。山之下,濒江有米洲。邑人岁以沙之涨否占米价。(上二山在在城保。) 开山在开泰保。宋嘉定间,寇平,父老相贺曰:“泰运自此开矣。”因名其保曰“开泰”,山曰“开山”。 屏山在洛阳保。山方峙如屏,上有棋盘石。(已上四山俱县东。) 凤山状若翔凤。或传宋元丰间有樵者见五色禽翔集其上,故名。上有东岳行祠、迎厘观、极乐寺。岳祠内有王母池,又有放生池,邑人多游观于此。 西山形势耸峭,上有战坪。相传五代宋齐邱尝督战于此,故名。(上二山在在城保。) 宝山在都下保。其土可陶器,乡人资以为生,故名。 登高山形如覆钟。重九日,邑人多于此登眺。 望君楼山层迭高耸,状若楼阁,又若人之企望者。(上二山在里心保。) 云盖山山势高峻,时有云气覆之。上有石岩悬绝,泻瀑如帘。 金龙山山有潭,旧传龙见于此,故名。又有钧鳌岭、堆谷峰、马尾漈。 五龙山(上三山在客坊保。) 白鹿山在安吉保。昔人见白鹿游食其间,因名。(已上九山俱县西。) 白云峰在县北永城保。常有白云出其上。旧有三峰亭。 王仙峰在铙村保。旧传有王姓者修炼其间。故名。 仰天峰在长吉保。(上三峰俱县南。) 器村峰峰势峭拔,旁有山如马鞍,又有三峰如笔架。 鸡笼峰以形似名。(上二峰在洛阳保。) 金斗峰在楚上保。上有三台、七星石,大石三,小石七,皆圆如星。 双仙峰在楚下保。两峰对峙,如人拱立。(已上四峰俱县东。) 严峰在客方保。高峻端重,因名。 禅顶峰在大南、上查两保间。(上二峰俱县西。) 龙归嶂13在县北蓝田、安仁、黄溪三保间。势如万马奔骤,有石如门限。 严嶂在县南赤上保。 北山嶂在将屯保。自仰天峰而来,突起一嶂,高出云表。 楚阳嶂在楚上保。俗讹为楚王冈乡人垦艺其间,往往得古器如瓶盎、炉、铫然,盖地气融结而成,既出,随复消毁。 浮沙嶂在周平、安仁二保间。山壁立而多沙。(上三嶂俱县东。) 仙湖嶂在县西都下保。中有仙女湖,故名。 百丈岭在县北蓝田保。岭极高峻,乃江、闽分界处。昔越王无诸尝猎于此,因筑台焉。故址犹存。 狮子岭在县南都上保,以似名14。 蟠湖岭在县西上黎保,抵江西南丰县界。上有湖潴水不涸。 华盖岩在武调保。石磴萦纡而上,上有水名“仙塘”,四时不涸。 五龙岩在楚下保双峰石髻之下。岁旱,乡人祷雨于此。岩有“山水石”,石壁上有“山水”二字,出于天成,故名。(上二岩俱县东。)云谷在县南。宋俞丰尝读书于此。有云谷书院,及怡云、来熏、致爽、浮青、舒啸诸亭,皆其所筑也。 桐树坪在县东武调保。地势平夷,多产桐木。 馆前洲在县东水心。状如游鱼出水,杨柳生其上,有游鱼出鬣侍郎生之谶。 九仞石在县南赤上保。凡九石列峙。 仙人石上有人足迹,故名。 雷鼓石击之镗然有声。(上二石在楚上保。) 狮子石在溪潭中。高丈许,状如狮子。 马迹石亦在溪中。石方而平,上有马蹄迹。 禀石圆正而高,状如米禀。(上三石在黄舟保。) 笏石在武调保。直方如笏。(已上六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客坊保龙溪口潭中。方正如印。 濉江县古名“绥城”,后误“绥”为“濉”。曰江者,邑人侈其称也。俗名“大溪”。源出宁化县中顺山,经龙下保,曰宁溪;东北流至县治南,曰濉江;自是,又东北会泰宁县水东下将乐,出顺昌,达于剑津。 都溪源出江西广昌县云盖山,东南流。 篮溪源出篮田保百丈岭,东南流。(上二溪俱入于宁溪。) 洛阳溪源出金铙山下,东北流经洛阳、将屯、长谷保,至县东南二里。 漠溪源出安寅保何家山,经开山黄舟保,至县治东南流。 楚溪源出楚上保界,东南流。(上三溪俱入于濉江。) 桃源15在县西大南保。众山环秀,一溪三级,中有居民,人以方桃源云。 九流漈在县东楚上保楚溪黄澜滩。中有龙潭。 龙归潭 龙潭在黄坪山巅,广数丈,深不可测,溉田可千亩。每风则晦冥,人以为异物潜焉。岁旱,乡人辄祷于此。按《大明一统志》:“建宁县南有龙潭,相传旧有异物潜其中。宋时,其旁居民有享年百余岁者。”疑即此潭也。(上二潭在县南铙村保。) 鱼潭在县东黄舟保。深数丈,下有穴,鱼常聚其间。 石印潭在县西客坊保。深广数丈,旁有巨石如印,因名。 县溪诸滩牛轭滩。在县北在城保。滩屈曲如牛轭状。 金滩。在洛阳保。 金鼎滩。乱石砑,湍水冲激,中有一石如鼎。 黄澜滩。上二滩在楚上保。已上三滩俱县东。) 南街井在清平坊。其水清冽,四时不涸。 兴贤井在县学前。(上二井俱南隅。) 水巷井在东街。 刘家井在西隅熊家岭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光泽县
  昂山在县北二十九都。山势秀拔,乡人遇水旱多祷于此。 管蜜山在五都山。两峰相望,前后皆石壁。宋淳祐中,有管姓者取蜂蜜于山中,坠岩而死。因名。山有洞光岩,横阔数丈余。 云岩山去县一里。宋李方子讲学其下,有云岩书院。虞集记云:“崇冈似壁,人迹罕至,最为清致。”宋李月洲诗:“乌君之山山北楼,高兴凭空浩不收。万里风云长入梦,百年诗酒只生愁。依稀远树连寒廓,苍莽残阳落暮洲。闻道登临爱诗客,仲宣何必问荆州?”(上二山俱县南) 石螺山在八都。两山相合,大石犄角对峙于溪上,曰“石门”。仅通单骑。有石如狮子,昂踞水中。旁有石如螺,因名。 莲花山前有五峰,号笔架山。 黄华山山势蜿蜒,旁支与止马诸山相连属。(上二山在九都。) 徐公山在十都。乡人为徐仲仙立祠于此,故名。(已上四山俱县西。) 乌君山去县五里16。山高二千一百余丈,顶有两石峰,各高二十丈,人谓之双石笋,又谓之“珓杯山17”。《寰宇记》云:“秦汉间,有徐仲仙于此采药,遇神仙,其妃偶多假鸟皮为羽,飞走上下,山因以名。”江逌诗:“洞中烟锁五云楼,洞口寒泉今古流。见说秋高风雨夜,徐郎骑鹤更来游。”徐彻诗:“杭州雄镇乌君山,山头古迹仙人坛。仙人骑鹤去不返,药炉丹灶留人间。至今鬼神与守护,洞口时时起云雾。玉清台殿常依然,缥缈仙踪无觅处。” 珠寮山在十八都。又名“诸母岗”,谓其为诸山之母。跨邵武、光泽及江西铅山三县,盖邑之巨镇也。 大和山在二十七都,抵江西南城县界。山有铁牛岭,岭旧有铁牛关。 小和山与大和山相连。旧有大寺寨巡检司,今徙于杉关。(上四山俱县西北。) 大里峰在县北二十都。 白云峰 聚云峰(上二峰在三都。) 里人峰在四都。 顿笔峰在八都。状如卓笔。 毫居峰兴龙峰(上二峰在九峰。) 佥竹峰在□□都。(已上七峰俱县西。) 象牙峰在县西南□□都,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 盘肩岭18在二十三都。东抵县西弋阳县界,西抵江西贵溪县界。山高径险,盘曲而登,故名。 云际岭在二十五都。接弋阳、铅山二县界,路通浙江。(上二岭俱县北。) 乌石岭在兴东。与乌君山接。高二千六百六十丈有奇。 杉关岭19在县西九都。为福建江西之界。 会仙岩岩口有穴,名“石斗”,内方而深,清泉常满。相传宋嘉定间,有醉者亵渎其地,火从斗中烈焰四起。岩上有桃,实丹色,熟时即坠,人莫能得。 黄茅岩有石楼20七重,高下相连,后有石壁,水自穴去21。岁旱,乡人常祷雨于此。 七仙岩高入云际。(上三岩在县北二十二都。) 乌洲在县东二里。又名月洲。当西北二溪合流之会。 杭川俗名大溪。发源自六都极高岭,分水至四都,合杉岭、止马诸水,曰西溪;至县治西,纳杭溪与徐源诸水,曰杭川;至县北乌洲,与北溪合,曰交溪。又东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大明一统志》:“府城西北有麀溪。”旧志载于县境,而云疑即西溪之源。详见《邵武县志·山川》。 北溪源出县北二十五都云际岭,会二十四都诸涧水。 县溪诸滩 交溪滩。当西北两溪之合。 龙孔滩。(上二滩在县东。) 黄龙滩。在县西北一里。 搪石滩。在一都。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水涸则舟不能进。 雷公滩。在四都。滩声若雷,舟行者止此。(上二滩俱县西。) 锡杖泉在十六都崇安寺后。 过夏泉在二十七都招禅寺西。(上二泉俱县西。) 七星井县治有井曰庙前,在县东张王庙前;曰司前,在建宁道前;曰澄清,在澄清坊;曰县前,曰八角,在卓行坊;曰五通,在五通庙前;曰光禄,在光禄坊。凡七,因命曰“七星井。” 六角井在县北种德坊。 城隍井在县治南城隍庙内。 杭头井在县西北杭头市。有二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