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代长乐人物传

[复制链接]
楼主: 无事一身轻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5: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字廷礼,三山人。永乐间官翰林典籍。〕
  高廷礼集《唐诗品汇》,大有功于诗教。尝拟唐诗数首,为时所称。《拟苏许公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诗云:“飞构云边帝子家,宸游天上驻香车。玉杯春醉平阳馆,银汉秋行转望槎。万朵仙花迎日吐,千条弱柳向风斜。皇情爱物欢无极,能使群心恋翠华。”《拟岑补阙奉和早朝大明宫》之作云:“明光漏尽晓寒催,长乐疏钟度凤台。月隐禁城双阙迥,云迎仙仗九重开。旌旗半掩天河落,阊阖平分曙色来。朝罢佩声花外转,回看佳气满蓬莱。”《拟崔司勋登黄鹤楼》云:“武昌楼下白云飞,黄鹤何年去不归?千古登临悲故国,空余陈迹吊斜晖。清川雨歇巴山出,大泽天寒楚树微。久客他乡摇落暮,秦关回首泪沾衣。”《拟高常侍送王李二少府贬衡巫》云:“晓钟寥亮雁声哀,俟馆鸣鸡曙色催。两地送君双别泪,西风驻马一衔杯。巴山落月啼猿断,楚水孤帆暮雨来。莫怨异乡成久隔,汉庭还忆贾生才。”
发表于 2009-4-18 15: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怎么没有一个我认识的啊
发表于 2009-4-18 19: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姚广孝(1335~1418)
  文岭镇姚坑村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
  《明史》记载:
  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经北固山,赋诗怀古。其侪宗泐曰:“此岂释子语耶?”道衍笑不答。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宗泐时为左善世,举道衍。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至北平,住持庆寿寺。
  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建文元年六月,燕府护卫百户倪谅上变。诏逮府中官属。都指挥张信输诚于成祖,成祖遂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道衍辅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袭大宁,李景隆乘间围北平。道衍守御甚固,击却攻者。夜缒壮士击伤南兵。援师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成祖围济南三月,不克。道衍驰书曰:“师老矣,请班师。”乃还。复攻东昌,战败,亡大将张玉,复还。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败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出振苏、湖。至长洲,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十六年三月,入观,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睡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广孝少好学,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衡亦推奖之。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识者鄙焉。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广孝惘然。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
发表于 2009-4-18 19: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谢肇淛(1567~1624年)
谢肇淛,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长乐江田镇漳坂村人。后随父居福州。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奉命治理河流,一年大功告成,并写成《北河纪略》,记载河流本末和历代治河利弊。天启元年(1621年)任广西按察使,升广西右布政使。亲理政事,力革积弊;在边境,置官增兵,防止外患;能较好处理少数民族矛盾;整顿盐政,活跃经济,人民生活随之好转。肇淛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徐熥、徐火勃、曹学佺等结社论诗。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其诗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家富藏书,肇淛曾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一生勤于著述,写作大量笔记小品。所著《五杂俎》,多记掌故风物,为明代一部有影响的博物学著作。另著有《文海披沙》、《吏考》、《粤东末议》、《泊台余墨》、《百粤风土记》、《晋安艺文志》、《鼓山志》、《雪峰志》、《史觽》、《滇略》、《长溪琐语》、《小草斋诗话》、《小草斋集》、《方广岩志》、《太姥山志》、《支提山志》等;还助修《福州府志》和《永福县志》。
发表于 2009-4-18 19: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怎么没有一个我认识的啊
什么颜色 发表于 2009-4-18 15:24


如果你认识,那不是把你吓死了。
发表于 2009-4-18 19: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黄参,长乐市首占镇黄李村人。明永乐七年(1409),郑和第三次驻长乐下西洋,黄参从征有功,授忠武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及郑和总管府中军。……在其举荐下,从征者众,随师远航。每次下西洋都有相当一批人留居海外,经“举荐”的新应征者一次次补充船队,于是像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多的福建人成为海外华侨。因郑和下西洋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信,福建的海外移民潮延续了数百年,是华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据1947年出版的《长乐六里志,人物武功》记载:“黄参字求我,至德里黄李人。明永乐七年太监郑和驻长乐下西洋,参从征有功,授忠武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及和总管府中军。”这是公开出版志书中,唯一较全面简要记载有具体姓名、籍贯、时间、事迹和功名官街的,随从郑和下西洋的长乐人。查阅族谱有关资料,初步有稍多的了解。
  黄参,生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先祖为长乐青山黄氏,十三世祖为朱熹理学主要传人、宋大儒黄干(字勉斋)公。外曾祖李三峰是朱熹的老师李侗的后裔,乃理学渊源世家。黄参自幼生长在耕读兼习武的家庭中,不仅练就一身武功技能和健壮的体魄,更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良好教育,仁义之风潜然。
  明永乐七年(1409),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驻泊长乐,伺风开洋。这一年22岁的黄参受前两次下西洋壮举的鼓舞,毅然应征入伍,放弃平淡安隐的农耕生涯,成为郑和船队水军中的一员。开始时虽只是普通一兵,但他牢记忠君爱国。忠于职守的祖训家教,在漫长寂寞的茫茫海航征程中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险境,他总是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沉着机敏地勇担抢险排难的重任,屡立战功。特别是在第三次下西洋的1409年在锡兰,挫败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攻击船队谋夺财宝的自卫反击战和第四次下西洋的1413年协助苏门答腊平定内乱中,战功显赫,受到郑和的器重,委以重任。从忠武尉(六品)到游击定远将军(三品)直至郑和总管府中的军卫要职。
  明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下西洋返航时,生擒锡兰国王及其妻子等头目,明成祖奖赏提拔了一批作战有功的将士,黄参从一名普通士兵提升为忠武尉。永乐二十年(1422)九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胜利返航,也就是在明成祖在位的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圆满成功。永乐帝龙颜大悦庆祝他六次下西洋盛举的辉煌胜利,在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活动,重奖晋升有功人员,黄参也被升迁为游击定远将军,同时,他的父亲师古公也被诰封为中议大夫。第二年黄参奏准回乡省亲祭祖。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华构门庭,轰动了四里八乡。
  黄参的将军府建在他外曾祖父李三峰祖宅的前面,是典型的福州明代古民居二迸四扇三,纵深20多米,有前后天井,回廊过水披榭,大厅两边有前后房等。黄参为什么要新建将军府在外曾祖父的老宅前呢?原来黄李村古称唐峰境,是黄李两姓联姻,为承嗣续祚而联族聚居的独特现象,堪称中华传统美德一大奇观。元朝末年,闽理学家李侗的后裔李三峰,避乱隐居在唐峰境,设馆授业颇有声望,培养了不少科举人才。李三峰将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的得意门生黄佑采,俗称“黄公、李婆,”开创了唐峰境黄李联姻合谱联族聚居的始祖,佑采字明章号慕宾谱称耀公,是宋大儒黄干公(字勉斋)的十一世孙。因他品学兼优,明洪武三年福建参政驸马王恭奏准承袭裔生,授予人品学正冠带,诰封中宪大夫。因李三峰没有生男,佑采便将次子师古承母姓李,长子济才承父黄姓。黄参乃师古所出,理应随父姓李,但史书、族谱却用黄姓,应征入伍功名也用黄参,这也许是中国传统父氏观念较强的缘故,也有人称他李参应该也没错。数百年来黄李两姓联姻承继嗣祚,合谱联族聚居,和睦相处,情深义重,故唐峰便有了黄李村的名称。正如谱序所云:“吾乡黄李之合谱,黄子谓李吾所出不可不亲也,李子亦谓吾本黄出,而后李不敢于黄有外也,谓合谱非制李之子宜复姓黄。李姓主奉其祀,使香火不绝,则于礼于义两全。”黄李合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民国18年(1929)第四次续修。主修人黄良安序曰:“黄李二氏播迁于兹卜世三十(代),历六百瓜绵,椒衍联族而居百十家,休戚相关,情敦友爱,可谓悠且久矣。”黄李两姓联族和睦相处数百年,传承普及读书之风蔚然,明清有秀才23人,赠大夫2人,进士5人。引来历代名人纷纷为之撰序、赋诗、赞词等,如状元李骐、陈谨、刑部尚书郑世威,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黄钟英等。宰相叶向高赞李三峰:“斯文硕望,旷世之才,道德诣归,学者赖哉。”
  靠寒窗苦读取得功名求出路毕竟成功的机会少之又少,但读书能提高人的素质,为不期而来的机会创造良好的条件。黄参就是这样走上成功之路,他是许多成功者中功名最显赫又载入史册的幸运者。《黄李合谱》又载曰:“黄参……。在其举荐下,从之者众,随师远航”。黄参应该也是在前二次先行者的举荐下从征的,每一次返航的人都会举荐新的一批人应征加入远航,就象接力跑和滚雪球,持续了近30年,黄参是这场接力跑的承前启后者。随着每一次返航者带回成功的喜悦和异国他乡的信息,鼓动并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应征者。
  据《明实录》记载,仅三下西洋出发时是27000人,归来者只剩20754人,少了6000多,除少数伤亡外,有相当一些人留在当地。正如《瀛涯胜揽》所载:“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这自然福建人居多,福州又以长乐、福清沿海最多。据《闽都记》载:“明永乐时福州商人赴麻喇国者,有阮、芮、扑、樊、郝等姓氏,往麻喇国多年,娶番妇生子,率之返国。”长乐人在船队任军校的还有不少,大多没有留下姓名,陈寿祺主编《福建通志》记载,当时参加郑和下西洋的将士,出航回国后,都受到不同的嘉奖,“永乐七年春,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师返,闽中从征将士升赏有差”。其中还有闽县的严观。《闽书·武功志》载,从征升擢的弁兵,福州中卫和福清东卫有16人。还有随船队五下西洋当了20多年“阴阳官”的福清人林贵和。因长乐从事航海者代代相传,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人数众多,历史悠久,故素有“海员之乡”的称号,长乐和福清都是著名“侨乡”。
  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东南沿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移民热潮,华侨发展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也和郑和下西洋达到“耀兵”、“示富”目的有很大关系,由于中国的威望大振,华侨的社会地位也大大提升,有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如《瀛涯胜揽》所载:“天书到处多崇敬,蛮魁酋长争相迎,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显欢庆”。船队所到之处,不仅“耀”仁义之师的“兵威”,而且“实行自愿互利、诚信互惠的贸易原则,甚至还“贵买贱卖”让利于人。《名山藏》记载,在菲律宾的华侨1517年150人,1588年就增加到1万人,1603年已达到3万多人。东南亚各国出现了许多华人聚居的“中国村”“华人街”,他们将中国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带到侨居地,如马来西亚的槟城,福州华侨很多,槟榔屿就有一座著名的极乐寺,是鼓山涌泉寺的下院,香火旺盛。
  黄参所在的黄李村,李姓占90%,黄姓占10%,这是因为自郑和下西洋后,黄姓不断移居海外,仅新加坡就有400多人,还有东南亚各国及美国、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黄李村华侨经常回来寻根问祖,修祠堂续族谱,还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由于历史原因《黄李合谱》在十年动乱中散失。改革开放后由民国修谱人黄良安的儿子黄忠惠从新加坡复印二套分别送给黄、李两姓各一套。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李一家亲的历史渊源,两姓更加团结友好。近十几年来李姓也有200多人移居海外。
发表于 2009-4-18 1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刘彝
  [公元一〇一七年至一〇八六年]字执中,长乐潭头人。刘若思之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哲宗元祐元年,年七十岁。幼从胡瑗学。登庆历进士第,调高邮簿,移朐山令。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神宗时,除都水丞。寻知处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使易为医,俗遂变。加直史馆,知桂州。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公元一〇八六年)复以都水丞召还,病卒于道。彝著有七经中议一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阳集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为入闽第五世(从隋刘晋算起为第十三世)。从小读书就名列前茅,在宋庆历六年(1046年)中进士。初任邵武县尉,调高邮主簿,升海州朐山令,转升湖北路转运判官,又留三司条例司,因王安石主持三司,刘彝不满其变法被免职。后神宗任刘彝为都水丞,奉命协同程灏巡视、治理各地农田水利。升都官员外郎,为两浙转运判官,又改知虔州。在各任上勤劳公事,体恤孤老,兴修水利,劝教种艺,平衡役赋,抑制奸滑,凡是有利人民的事,他都尽量做到,被称为“治范”。七十岁那年朝廷又任命他为都水丞,不幸途中病故。著书立说达200余卷。绍圣初(1097年),福州郡守立五先生祠于庙学,刘彝为其中一人,即最早树立为乡贤之一。
发表于 2009-4-18 19: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长乐(福建闽侯)人。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亦遭贬逐。绍兴元年(1131),以将作监致仕,日福州。绍兴八年,秦桧当国,力主和议,胡铨上书请斩秦桧等以谢天下,时李纲亦反对和议罢居长乐,元傒赋《虞美人》词赠纲,对纲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胡铨被除名送新州编管,元傒持所赋《虞美人》词送行。后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傒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
发表于 2009-4-19 14: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不是还有很多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3: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当然还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