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代长乐人物传

[复制链接]
查看: 32747|回复: 73
发表于 2009-4-18 13: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高 棅(1350~1423)

初名棅,字彦恢,号漫士,后名廷礼,龙门人,元至正十年(1350)生。高棅自幼秉性敦厚。孝敬父母,博览群书,尤其擅长作诗、书法、绘画。明洪武年间(1368~1398)高棅与陈亮、王恭等文人学士结为至交,并与郑定、王锡等文士诗酒唱和,与林鸿、陈亮、王恭、郑定等十人时称“闽中十才子”。

永乐二年(1404)高棅和王恭被荐入京城参与纂修《永乐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诏。永乐六年十二月,《永乐大典》编纂成功,部分编纂人士遣归故里,高棅仍留在翰林院,并于永乐十年升为典籍。他在京城除了例行公务外,常赋诗作画,也常替别人画的画卷题诗。他的诗、书、画时人称为“三绝”,艺术成就甚高。他的书法推崇米芾,山水画学元人高房山,笔力苍古,墨气秀润,自成一家。他临摹方壶的烟云山水画,尤其精妙绝伦,求画者甚众。

高棅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尤精于五言古诗。他首倡诗歌以唐诗为典范,入京前所写大量诗歌,大多描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写得好的可与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柳宗元诗歌相媲美。入翰林以后,多作应酬诗文,无复清思。他和林鸿被后人称为明代闽中诗文的开创者。

高棅总汇唐人诗作,著《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分体编排,卷首有诗人小传。他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提倡以盛唐诗为宗,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颇有影响。《小草斋诗话》写道:“明诗所以知宗乎唐者,高廷礼之功也。”对高棅在诗歌上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高棅还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玩宇楼诗文集》、《拾遗》10卷。

永乐二十一年,高棅卒于南京官舍。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3: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2.王 恭(约1350~?)

王恭,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隐居七岩山,自号“皆山樵者”。王恭善诗文,与高棅、陈亮等诗文唱和,名重一时。明永乐二年(1404),年届60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回乡。解缙称其“布衣萧然,不慕荣宠。强起决志,若朝阳孤凤”。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及《凤台清啸》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3: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3.陈洵仁(1355~1416)
陈洵仁,字思允,江田人,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刑科给事中。诗学精深,立朝敢言,文章政事望重一时。父伯鼎,官英山教谕,以冤戍大同。洵仁以讼父冤遭严谴,削籍回乡。明洪武三十一年,邑侯王遵道具礼延聘讲学于六平山东溪精舍。令泮生吴实、马铎、林应、周瑶、李马(即李骐)、谢复进、高沂、高淮、陈全、林山乔等10人从之学,不数年相继登显贵(马铎,永乐十年状元;李骐,永乐十六年状元;陈全,永乐四年榜眼;吴实,永乐九年进士;谢复进,永乐十三年进士;高沂,永乐三年亚魁,丙戌会试副榜;高淮,永乐十五年举人,善画山水;林应,永乐七年贡生;周瑶,永乐十五年贡生)。邑之文风为之大振。著有《黄门集》,卒于永乐十四年(14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4.陈 全(1359~1424)

陈全,字果之,江田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第二人,授翰林院编修。陈全为人至孝,入翰林院几天后即上疏请求回乡探母。他回乡后作贞寿堂侍奉母亲,乡人称道。陈全回京后参加编修《永乐大典》,此书修成后,又参加编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永乐十五年朝廷公布上述三部著作,陈全升任侍讲署翰林院事。陈全工五言律诗,作诗崇尚韦应物、柳宗元。母丧,陈全强撑病体回乡奔丧,行到南京病逝。著有《蒙庵集》。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3: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5.柯尚迁(1500~1582)

柯尚迁,原名文迁,字时益,号乔可,又号阳石山人,南阳(今柯百户村)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初三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贡生官邢台县丞。尚迁通算学,于万历六年(1578)写成《曲礼外集》,其中《补学礼六艺》附录《数学通轨》,该书在日本广为流传,书中引有“九歌总歌法语”、“撞归法语”、“还原法语”,对珠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书中还初定算盘图式为十三位算盘。珠算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尚迁是第一个对珠算算法及算盘图式作全面叙述的人,对珠算发展有突出贡献。还著有《周礼全经释原》12卷及附录2卷、《三礼全经释原》、《曲礼全经类释》14卷。万历十年卒。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6.郑世威(1503~1584)

郑世威,字中孚,号环浦,阳夏(今首占村)人,弘治十六年(1503)正月初五日生。幼聪颖,阅书一遍能诵。嘉靖八年(1529)进士。适台省缺员,诏从新科进士中推选。诸进士都想方设法入选。世威说:“才离开文章,就想得台省御史之职。岂不有些急于仕进。”遂不往。初授户部主事,出监通州仓。一日忽动思家念头,上疏乞南徙,便于养亲。未得旨,父死,丁忧归。

嘉靖十三年,父服满,补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恤刑陕西,出死囚96人。嘉靖十六年,擢广西按察司佥事。部大吏知其处事公正,改注广东,迁江西。大学士夏言时家居,巡抚、布政司、按察使皆造府问候,都由旁门进内,独世威不入。对司门的人说:“相国虽尊贵,但奈何使省大夫由旁门出入?请还我名刺!”司门者大惊异,为其开中门,乃入。

巡抚汪玄锡托言往上清宫为皇帝祝寿,各官皆随从前往,世威视祝词,不过为夏相国祈子,乃语同僚曰:“我们不是夏相国私党,为什么要来?”及焚《上神疏》,强迫世威署名,乃拂衣而出。夏言愈怒,思报复。

嘉靖二十四年,世威迁浙江布政司参议。翌年夏言再入相还朝,道经杭州,文武官员皆争先恐后迎接,独世威托言公务忙,不往。夏言益怒,阴使巡按御史杨九华寻事劾之。九华考察世威未有失职,置不论。

嘉靖二十六年夏,倭寇宁、台,巡盐御史鄢懋卿系一小人,受夏言指使,劾世威失律,后夏言败,事乃止。时临海中津桥增盐额,岁以千计,世威议削商籍,以所增税与民,台州士民皆称颂。翌年冬,诏起江西按察司副使。时严嵩当国,族党布满朝廷,威严比夏言更为厉害。副使熊楫,乃严嵩之戚,用廉价买废寺田千亩,世威以市价出售,赈救饥民。楫持严嵩书信示世威,世威置之不理。入京朝觐,谢绝下属所有赠送。时丰城县知县韩弼、安福县知县黄履新、新城县知县陈温皆以强项得罪豪强,考绩得下下。世威为他们申辩,得改移中上。返任,益议馈遗之禁,他说:“罚款用储谷,备水旱及其他灾患,今用以赠送上官,是违反国法也,如境内有数千里之灾,一旦欲储三月粮,救数千万人之命,岂能办到?”这提议被搁置,未实行。

世威在江西曾署提学使,两次监分试事,所得多才俊之士,以谭纶最著名。

嘉靖三十年,迁四川参政。嘉靖三十三年冬,念严嵩父子终必害己,乃致仕归。家居教授生徒,著书。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严嵩败,大臣交章举荐世威,诏起南京右通政司。

隆庆元年(1567),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升右副都御史。隆庆三年,迁南京吏部右侍郎,改北京刑部右侍郎。时张居正为相,威权无比,役使九卿。世威叹曰:“吾方壮时,得罪夏言、严嵩,几乎丧命。今老矣,安能再事新贵人。”遂谢病,致仕归。

世威历官数十年,态度平易,一本至诚。崇尚理学。虽以侍郎家居,环堵萧然,仅留二三个苍头灌园耕作。有时亲自荷锄,参与劳作。客有访公,遇公于田间,以为仆人,对他说:“请代我通报主人。”公应诺而入。俄而衣冠出待客,即田间耕作人也,宾主相与一笑。

万历二年(1574),修县志。十二年二月病卒于家。赐祭葬,赠刑部尚书,谥恭介。大学士叶向高为其撰墓志铭,墓在岱峰麒麟山。入祀乡贤祠。著有《岱阳汇稿》2卷,自订《年谱》1卷,《四书问答》、《诗经问答》10卷,《长乐县志》8卷。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4: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7.陈振龙(约1543~1619)

陈振龙,青桥人。约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生于书香家庭。他自幼饱读诗书,年未二十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寓居福州达道铺,随众商人乘船往吕宋(今菲律宾群岛)经商。他在吕宋见当地人民种植朱薯,当时福建沿海一带旱涝无常,常闹饥荒,振龙想到福建多山,若在山上及旷地种植朱薯,可以救荒,决心把朱薯带回国内引种。

当时吕宋政府严禁薯种外传,振龙爱国爱乡心切,不顾当地政府禁令,用高价向当地人密购薯藤数尺,装在竹筒中,用绳系于船舷浮在海中,避过检查,经过七天航行,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返回福州,即在达道陈屋纱帽池边隙地试种。当年福建大旱,陈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且易栽种,不怕水旱,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金学曾阅后,即批示:“夷国之薯气味平甘,可补粮食不足,该生涉险带种而归,事属义举。速觅地种植,俟收成后,将朱薯呈验。”同年,振龙父子试种朱薯成功,金学曾闻讯大喜。金学曾传令推广,“教民种之,以当谷食”。此后,赖此解决粮食不足,他们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名金薯,因该薯系由外国引种,民俗称番薯。

清乾隆十四年(1749),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将金薯推广到山东胶州。乾隆二十一年又推广到河南、河北。乾隆四十一年,他编成《金薯传习录》2卷,在福州刊印出版。

《金薯传习录》上卷记载陈振龙引种朱薯经过和朱薯种植、防虫、贮存方法、在全国推广始末、推广招贴、通令等资料,下卷辑录有关朱薯的题咏,是一部有价值的科学专著。乾隆四十一年陈世元又著有《除蝗传习录》一书,惜已失传。

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灵石峰建“先薯祠”,祀陈振龙父子、金学曾诸先贤。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4: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8.陈念祖(1753~1823)

陈念祖,字良友,一字修园,又号慎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生于江田溪湄村。祖居廊,字天弼。乾隆二十二年贡生,博学群书,尤通医理,在书塾执教。父廷启,号二如,修园四岁丧父,自幼随祖父习文学医。乾隆三十三年祖父弃世,修园白天采樵奉母,夜晚攻读诗书、医书,乾隆三十六年中秀才,后设馆授徒于该村三官庙,兼理医业。乾隆五十二年,受业于福州鳌峰书院,甚得山长孟超然器重,学业精进,业余继续行医,著《伤寒浅注》、《长沙方歌括》两种。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翌年赴京会试未第,寓居京师,曾为光禄卿伊云林治风疾,名震京畿。时中堂和珅得足痿病,不能朝。延修园诊治,教以日杀一活狗,取狗皮和药裹之,旬日即愈,狗皮膏之制,得传于世。时和坤诱以太医院使的肥缺,念祖鄙其为人,托病返闽。主讲南山吴航书院,并授医学。嘉庆三年(1798)应泉州知府张大本之聘,主讲清泉书院,并师事蔡茗庄学医理。嘉庆五年,修园再度上京应试,未第。翌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用,签分直隶,差次于保定府保阳。是年夏,关中各地大水,瘟疫流行,修园以勘灾到其地,审天时,问土俗,相人体之肥瘠、寒暖、制药丸三品,散给城乡,存活无数。自己因劳致疾,得寒厥症几死。迨夜半阳回,神智稍清,自定汤液二剂始愈。嘉庆七年秋,丁母忧,回籍守制,专心著书治病以济世。所著12种医书,皆托名叶天士之作。直至嘉庆十三年服除赴京受职,仍候命于保阳。时河北妇女,因劳而常患“阴挺”(子宫脱垂),修园亲授医理于诸医,制方剂以止病发。在保阳候补三年间著有《伤寒浅著》12卷、《金匮浅注》等书。嘉庆十五年奉命到高阳办理赈务,路过天津,攀龙来访,修园见他气色青黑,警告他:“你得的是水肿病,要赶快医治,再过20天便来不及了。”丁攀龙不信,到期果然病作,过中秋更见严重,才来请修园诊治,修园说:“根据病情,现在只有用《金匮》十枣汤。”群医不赞同他的看法,乱投药剂,结果丁攀龙终于病死,修园特地记录此事以临床辨症不精者戒。

嘉庆十七年,修园改署磁州。翌年,转任枣强知县。嘉庆二十一年,升同知。嘉庆二十三年,代理正定知府。虽公务繁剧,公余仍撰写医书,为人治病。嘉庆二十四年,修园已67岁,以年老乞休回福州,在嵩山井上草堂讲学,并继续研究医学,为人治病和培养医学人才。

当时有琉球国主患风病,医治无效,适中山国使吕凤仪路过福建,看到修园所作《伤寒论浅注》等书,得到启发,便拟一药方差送琉球国主,一服而愈。

道光三年(1823年),修园病卒,终年71岁,归葬江田乡溪湄村山前,所遗医学著作有《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新方八阵砭》、《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30种,为医家所重。

修园重视继承古代医学传统,能在古代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印证补充,特别是对于《伤寒论》研究最深,对六经病症概括出辩症纲领及演变规律、用药法则,对中风痹症、水肿、淋病、奇恒痢、盗汗等医案也有独特见解。他鉴于古代医书词句艰奥、义理深邃、初学者望洋兴叹,便运用浅显通俗语言改写古医书节要,采用歌括、三字经简明表达医理和处方,让读者易于理解和记忆。
发表于 2009-4-18 14: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太多了吧  说也说不完 古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4: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9.高应松(1212~1276)

高应松,字筼亩,屿头人,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举人,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

理宗死,历度宗,至恭帝赵。赵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国政。元统帅伯颜领兵攻宋,从襄阳顺汉水入长江,沿江宋将不战而降。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被动应战,大败于丁家州,元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于同年十二月进逼宋行都临安,挟宋降。谢道清采纳右丞相陈宜中之言,奉表求封为小国,命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

德祐二年正月,谢道清屡遣使臣赴元营奉表称臣求和,伯颜不肯答应,于是,又出传国玺求降,令陈宜中出议降事,陈宜中却弃位逃归老家温州清澳。伯颜发兵攻陷临安,自涌金门入,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散,留者仅应松等九人。即日,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令草降表,应松泣辞。接着,又改权工部侍郎,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应松谦辞之,赵手诏写道:“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当国乱身危之际,正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遂由冬官之职,径擢斗枢之贰。……无事呜谦,所辞宜不允。故兹昭示,想宜知悉。”但其时国势已颓,独木难支,南宋江山已无挽回余地。

三月,伯颜虏太后、帝等北行,应松随往,四月二十七日抵达大都北京,应松绝食不语七日,于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葬溪湄山,明洪武间(1368~1398),谥其为“文忠”,奉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间,知县王遵道题其木主曰“不草降表忠节死国之臣”。著有《筼亩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