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会说福州话的长乐人请来这个网站

[复制链接]
楼主: 天涯
发表于 2004-4-28 05: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6][emb6][emb6][emb6][emb6][emb6][emb6][emb6][emb6]
发表于 2004-4-28 05: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楼主[emb6][emb6][emb6][emb6]
发表于 2004-4-29 14: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2][emb2]
是不是很多人都忘记讲长乐话了呢?
管理员这里可以设语音聊天吗?
大家有空就来聊聊啊~~
[emb2][emb2]
应该是没办法吧~~否则海外的可以到这里听听乡音也是不错的~~
发表于 2004-4-29 15: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看基本上没有那么先进了,,

如果可以语聊,早就执行了,,

[emb10][emb13]
发表于 2004-4-30 08: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强烈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闽东方言(福州话)

福州方言(即福州话)是现代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它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分支(或曰地方变体)。福州方言又叫闽东方言,主要分南北两大片,北片包括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各县:福安、宁德、周宁、寿宁、霞浦、福鼎;南片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各县市:福州、长乐、福清、闽清、平潭、永泰、古田、罗源、连江、屏南。抗日期间,福州两度沦陷,大批福州人向闽北“走反”。这样,福州话的通行范围就逐渐向南平和建瓯、建阳、永安、沙县等地扩展。
  福州方言和汉民族共同语一样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方言的形成和社会的分化、人民的迁徙以及山林沼泽的天然阻隔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福州方言的形成同历史上中原汉人迁徙入闽是很有关系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迁移入闽发生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史书上就有所“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如闽八族”的记载。这次入闽的汉人带来了当时中原(即今河南中州一带)的口语。难怪乎今天福州话词汇、语法还保留着魏晋时代汉语的若干痕迹。中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是在唐末,当时中国北部又一次发生战乱,于是,河南中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知起兵南下,占据福建全境,大批河南中州人随军入闽。于是第10世纪中州话对福州话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至今福州话还保留古汉语语音特点(如有七个声调),保留大量古语词和古汉语语法痕迹的历史渊源。
  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汉语方言将逐渐向普通话靠拢,普通话为全民族服务,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服务,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很长一个时期。福州方言(即福州话)长期以来一直在很好地为我们方言区人民群众的日常交际和社会生活服务,尤其是社会文化生活方面(如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剧和评话、尺唱等)福州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些用福州话唱出的乡音曲调不仅为家乡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还深深地打动海外赤子思乡爱国的心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论对离乡背井还是远涉重洋的闽东游子来说,福州话的乡音,听起来,说起来,都是那样亲切,那样温馨,那样令人陶醉,因而成为联结乡情、乡思的强有力的纽带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 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 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词汇方面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⑤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本报马祖专电“蜀螺穷,两螺富,三螺开酒库……”“晦书包,去学问,看见先生著借问……”昨天上午,走访马祖社区的马尾元宵慰问团成员在马祖中小学听到了熟悉、亲切的福州乡音。

    祖籍多为福州长乐、连江的马祖乡亲为了让孩子们不忘乡音,马祖中小学曾在去年选派了30余名教师前往福州学习福州话,还请回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州方言研究专家梁玉璋教授等人前往马祖辅导福州语教师,讲解福州话拼音和语法,并请专家帮助编写教材。马祖元宵慰问团的成员们发现,经过教师的认真教和孩子们的专心学,小学生们不仅能用标准的福州话流利地对话,而且还能朗读很多福州方言的儿歌和童谣。

    马祖中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将来孩子们更好地与福州乡亲进行交流,亲近乡土,追根溯源,马祖教育界积极推动福州语教育,让孩子们能用福州话听、读、写。目前,马祖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福州话教材已经陆续付印,四至六年级的福州话教材也已经开始编写,并已着手初中福州话教材编写的规划。

    马祖的福州语教师在今年7月还将到福州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福州话的教学水平,为推动闽台的文化交流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http://www.blue-online.net/cgi-bin/ubb/ultimatebb.cgi?ubb=get_topic&f=1&t=001274

1、伊蜀听面就变咯    (他一听就变了脸色)
    2、老王今旦病咯    (老王今天病了)
    3、蒲扇破咯    (扇子破了)
    4、厝瓦顶漏咯    (屋顶漏了)
    5、煤暗咯    (煤火熄了)
    6、汝最近肥咯    (你最近胖了)
    7、伲囝大咯就伾听嘴    (孩子大了就不听话)
    8、天晴咯未?    (天晴了没有)
    9、冰箸都烊咯    (冰棍儿都融化了)
    10、只题郑咯,快改囇    (这一题错了,快改一改)
    11、日头出来了,地兜焦咯未?    [10]
    12、饭、配都冻咯,熥囇介食罢    [11]
    13、我告汝半前日都无应,汝耳聋咯啦?    [14]
    14、我睏仂久就清醒咯    [16]
    1.1.2  “咯”附在不及物的动态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已经开始,主题事物从原来的静止状态进入了活动状态,也是一种状态变化的实现。
    15、鸟囝听见声音都飞咯    (鸟儿听到声音都飞了)
    16、电铃响咯    (电铃响了)
    17、汽车开咯未?    (汽车开动了没有)
    18、伊啼咯    (她哭了)
    1.1.3  动态动词的否定形式,即“否定词+动态动词”后附上“咯”,如:
    19、伊讲半半伾讲咯    (她说到一半不说了)
    20、伊作业伾做咯,去看小说    (他作业不做了,去看小说)
    20、者钟勿会行咯    (这钟停了----原来在走)  
    21、只头鸟勿会飞咯    (这只鸟不能飞了----  原来能飞)
前两句中,“咯”表示原动作状态的结束;后两句中,“咯”表示主题事物原动作能力状态的改变。
    1.1.4  福州话表示“快要”“将要”的副词是“卜”“卜+动词(形容词)”的结构也可以后附“咯”,表示主题事物进入了一种临界状态。例如:
    23、腰野酸,真象卜断咯    (腰很酸,好象要断了)
    24、者墙歪歪势,卜倒咯    (这墙歪歪的,快倒了)
    25、伊昨冥晡食够卜醉咯    (他昨晚喝得快要醉了)
“卜+动词(形容词)”构成一种临界状态,后附的“咯”表示这种临界状态的实现。“卜”和“咯”在语义上、句法结构上都不处于同一层次,相互间没有矛盾。
    1.1.5  汉语句子中动词与补语的结合十分紧密。《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把简短的结果补语与动词的结合体称为“动结式短语词”,作为动词的附类。福州话中,“咯”可以附加在“动词+补语”的结构后面。例如:
    26、水缸碰必咯    (水缸碰裂了)
    27、头发剃光咯    (头发剃光了)
    28、两缸饭都食完咯    (两大碗饭都吃完了)
    29、桌面拭澈咯    (桌面擦干净了)
    30、腹佬寒疼咯    (肚子冻疼了)
    31、讲郑咯无要紧,介讲蜀头就是了    [8]
    32、汝衣裳洗完咯未?----洗完咯了    [20]
    33、黑板礼字拭代咯    [22]
    34、者乇无能碍<丢>代咯    [23]
以上例句中补语都是简短的结果补语。如果动词后的补语较长.结构较复杂,“咯”也一样加在补语后面。
    35、伊告遘声音都嗄咯    (她喊得声音都哑了)
    36、伊输遘转去搭车都无钱咯    (他输得连回家乘车的钱都没有了)
    37、汝共伊比差遘天地咯    (你和他比起来,差得太多了)
    38、衬衫破两三空咯    (衬衫破了两三个洞)
    39、侬有肥十把斤咯    (人胖了十几斤)
    40、  三粒梨乞我食两粒咯    [30]
    1.16  趋向补语后面不再加“咯”,这显然是因为“咯”本来就是由趋向动词“去”虚化而成的。实际上,福州话中复合的趋向动词“上去、落去(下去)、转去(回去)、出去、里去(进去)”等中的“去”也总是读轻声,语音形式与“咯”一样。
    普通话中“走了进去”“说了出来”等“动词+了1+趋向动词”的句式在福州话中没有相应的完成体表示方法。
    1.1.7  “咯”在分布上最大的特点是与动宾结构不相容。“咯”一般不出现在“动词+宾语”的短语后面,也不能插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不论动词本身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也不论“动词+补语”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后附上“咯”就不能再带宾语。如果一个句子中必须出现动词(或动补结构)的受事而且必须用“咯”作为体标记,表受事的名词性成分就必须放到动词前面去,构成受事主语(大主语或小主语),或者用类似普通话“把字句”的处置式表达。例如:
    41、我碗做破蜀隻咯    [1]
    42、张三共伊厝许头鸡治咯    [2]
    43、黑板礼字拭代咯    [22]
    44、衬衫扣宕咯    (衬衫掉了扣子)
    45、伊药食郑咯    (他吃错了药)
    46、字典翻破咯    (翻破了字典)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州方言谜语和修辞

  福州话的谜语也是很有特色的,不但文人墨客喜欢编谜语、猜谜语,连一些小孩,甚至目不识丁的老依伯、老依母嘴里也会念出很巧妙的谜语来。如:一个老人七十三,嘴须(胡子)又长背又弯,昧(未)死先戴孝,死了一身红丹丹。谜底:虾。又如:远觑一头马,近觑马没头,观音钻进去,小鬼拍拍跑。谜底:花轿。字谜也很有意思。如:说是清来不是清,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骑牛牛没角,草木中间一个人。这四句的谜底是“请坐奉茶”。类似这样的谜语,上年纪的福州人大多能念上几条,大都妙趣横生,惹人喜爱。
  福州话的修饰,评话先生作了巨大贡献,使福州话的色彩更加鲜艳了。很多评话先生都是福州话大师,他们形容一个人身高体大时说:手腿和钵一样,脚腿和中柱(顶梁柱)一样,站着和白塔一样,倒着和大桥一样,脚邦起来(叉开来)和卷隆穹(旧时街坊防火的墙门)一样。他们形容女人身上所穿衣服的色彩,说:白是白,红是红,白的会通笼(透明),红的会捏(引)人,一色谈(比)一色,莽(越)谈莽出色。以上两例都是夸张的说法。福州话的比喻也非常恰当。人们形容一个人遇到突如其来的袭击,表现出不知所措时往往用“一厝摸都是壁”或“满厝摸没门”。批评某人拿优厚的报酬而只作很少贡献时说:“他这个人呀,吃大猪料叫猪仔声。”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汪曾祺说福州话


  福州话是一种很难“破译”的地区方言,除了喝闽江水长大的本
地人。有些北方人在榕城里住了几十年,还听不懂妻儿们叽哩咕噜说
得是什么“家庭里的外国话”(笔者父亲即是一例)。然而,著名作
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没在福建生活过,居然会说福州话,而且语
句成份还挺复杂:“驾栏索拉索拉咚呀利(福州方言谐音)。”

  1939年夏天,18岁的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成了闻一多、
朱自清、沈从文诸大师的得意弟子。有位同学是福州人,和汪是“室
友”,他睡双层木床下铺,汪睡上铺。当时,日本鬼子的飞机三天两
头来昆明轰炸,汪曾祺便随着联大师生们一起往郊外“跑警服”。小
日本飞机像屎克郎虫拉屎似的投下一颗颗炸弹,这位同学就说:“驾
栏索拉索拉咚呀利。”天长日久,汪曾祺先生就学会说福州话了。

  这段经历,是1991年7月24日,汪夫人施松卿奶奶(福州人)亲口
告诉我这“半个小老乡”的,她慈眉善目微笑着又补充道:“汪先生
会说的福州话不多,也就这一二句吧。”

  现在,让我来翻译此句福州话的意思吧:“炸弹一粒一粒掉下来。”

[emb2][emb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