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连载(百家姓的由來)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蔡祭古时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蔡
 
      
关于蔡氏的姓氏来源,历来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而肯定的记载,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

蔡,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望出济阳,蔡、祭,古通用。”

《姓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续封,是为蔡仲,后因氏焉。”另外,还有一项明代的归震川《华亭蔡氏新谱

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为清楚。该序文是这样记载的:“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乱迁,其

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为鲁卿土,复封之蔡,尚书,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来,

今寿州也,后二十六年灭于楚。”

由上述的记载,有关蔡氏的来源便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了。他们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

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国所夺,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有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阴魂不散”又动脑筋到蔡国

的头上,他们不得已,只好又迁徙到下蔡,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不过,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却仍然不能使楚国“感

动”,最后还是难逃被强楚所灭的命运。于是,曾经在周朝初年一度掀起满天风云的蔡国,自此在历史上消失,而他们的后裔,却世代

繁衍,同时表现卓越出色,终于成为了一个族大人众的著名姓氏。

蔡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当得上“杰出卓越”四个字而无愧。汉代的数百年间,蔡氏的表现更加不得了,造纸的蔡伦,至孝的蔡顺,以

及定六经文字的蔡邕,都是在历史上闪耀着无比光华的名字。他们的大名,千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他们的事迹,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一位宦官,由于有才学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后来并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所发明的纸,

被称为“蔡侯纸”,其制作方法依照《本草纲目》的记载,是这样的:“东汉和帝时,桂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鱼网、麻缯,煮烂造

纸,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当时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说是如日之中天,《后汉书》还记载有他的另一段故事说,当董卓当了汉献帝的司空之后,为了树立自

己的声望,曾经强迫他出来做官,并且“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董卓虽然不是好人,后来在王允诛董卓之后,他甚至被连累而冤枉死

于狱中,但当时蔡邕的响亮声誉,却已足令后世子孙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归汉”的女主角蔡文姬,则是蔡邕的女儿,她在离别胡夫及胡子时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当着曹操的面,诵忆所读四百余

篇文籍的故事一样有名。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来源

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周

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

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因为,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

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

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毕万的后代既然曾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的著名姓氏。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

多年以后的今天。正由于这样,现在的毕姓跟魏姓的,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

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

毕阳”。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毕氏远远地迁徙到山东的东平,并且繁

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历来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 譬如,三国时在曹魏跟创立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毕轨;南北朝时一

家四代皆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就统统都是山东省的东平县人士。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卞、曹两氏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来源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随。据该书的记载,这位

卞随的事迹是这样的:“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

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到了大约3000年以前的周代,现在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又出现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记载的:“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

卞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以为氏,鲁有卞庄子,楚有卞和”,以及《广韵》上所同样指出的:“周曹叔之后,曹之支子封于

卞,遂建族。”曹叔振铎,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后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这么说来,曹、卞两氏很显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

人了。相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联姻的习俗,看来倒的确是“事出有因”的。

“和氏之璧”,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当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它

创下了那一页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史实。而这件至宝,正是由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所以才会被名之为“和氏之

璧”。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白姓来源诸多 寻根确是不易来源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

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印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

帝后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因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到了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

陕西等地。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

历史还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

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姓氏的历史,远远超过了五千年。不论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后来白氏

家族发展确是相当复杂的。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

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

“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像这样错综复杂的情形,现在的白姓人要想找出自己血缘的真正所出,除非拥有完整的族谱,否则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朱氏系承曹挟 望出吴郡沛国朱


朱,实际上一直就是南方的大姓。古时候的吴郡,朱姓人家历来都是当地的望族。

根据《姓纂》记载,朱姓是颛顼帝的后代、《姓纂》说的:“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一云:舜臣朱

彪之后……”

由此看来,朱姓的最早始祖是颛顼帝后代曹挟,在3000年前周武王的时候被封于“邾”这个地方。最初,附庸于鲁国,春秋时进为子爵

之国,亦称“邾娄”,后来并改称为邹。《公羊传》上面有一段话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指的正是这个国家,邾国当时的位

置,大致是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

邾国,后来被楚宣王所灭,曹挟的子孙就“去邑以朱为氏”拿掉了原字右边的邑旁,单单留下左边的朱字,当了这个家族的姓氏。这段

渊源,还说明了中华文字的奥妙无穷;因为,在华文字中,放在左边的“阜”旁,或放在右边的“邑”旁,往往有代表“地方”的意

思,像朱姓的“去邑留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历史上,朱姓的出人头地,最先见诸《史记》的朱亥。朱亥是战国时的魏国人,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一只四十斤

重的铁锥,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到了六百年前的元末,一名贫无立锥之地的穷和尚朱元璋,推翻了元王朝,建立明朝,把朱姓带上巅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周姓悠久历史 文王以国为氏周

曾经统治中国达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这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现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与周姓之间又有什么连带关系?根据《姓

纂》的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原本姓姬的周文王,当初也跟其他有封邑的人一样,拿封

地的名称当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来。

由此,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汉人的血缘,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文王以国为氏。当时周国的位置,就在现在陕西省的岐山县一带。后来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国都设在镐。镐的位置,是在现在陕西省长

安县的西方。到了懿王的时候,国都迁往槐里。槐里在今陕西省兴平县的东南方。由此可见,周姓的最初发源之地,应该是在陕西这个

地方,以后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应该是自西而东,也就是从陕西逐渐地迁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为周氏的始祖,是历来被普遍采信的说法。不过,周姓之见诸史书,并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过周姓的出

现。

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黄帝有一位大将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分散在汝南、庐江、浔

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等地。

这段记载,虽然指出财周氏的姓源并不仅仅为周文王的一脉,然而却提供了一个可贵的事实——周姓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汉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传统上的一个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认为周姓汉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对历史

的影响之大,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这正是数千年来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荣耀。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钟氏系承微子 古与钟离同源钟


钟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算起来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的地

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言之,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

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间没有丝毫分别。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得最清楚:“钟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

楚有钟仪、钟钟、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接,单姓钟氏,始居颍川长社。”

钟氏在先秦时期所发射的光芒,详见于当时的史籍,譬如,春秋时代有伯牙为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后世留下了“知音”、

“高山流水”等佳话的钟子期;被晋国范文子称赞为“仁、信、忠、敏”的钟仪;乃至战国时代齐宣王那位其丑无比,却又贤德无双,

宣王曾因她的建议而毅然“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使得齐国大安的王后“无盐君”钟离春等等,都是

备受后世称颂的人物。

钟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张怀ㄨ所著的《书断》称为“隶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气随着传统文化而

永垂不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郑氏系自周友 源起河南荥阳郑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

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

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

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

荒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赵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处赵



《姓氏溯源》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 据说,这是由于《姓氏溯源》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

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

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

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这是赵姓的由来。而这个家族,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

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

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

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由此可见,现在所有姓赵的人,

最早都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赵的人来说,如果像这样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而已?

在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早期最负盛名的,是战国时代的平原君赵胜。

再如,在汉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营平侯赵充国;唐代被大文豪韩愈聘为士子师的“天水先生”赵德。到了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那是

更不必说了。还有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赵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书画家赵孟頫等等,都是足为引以自傲的伟大历史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20: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胜枚举章


黄帝轩辕氏,据民间相传,他总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以德为姓,以后不计其数的不同姓氏,正是从最初的这12个“基本”姓氏所分

出。

这12个基本姓氏之中,有一个任姓,据《左传》的记载: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此等十个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关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证》对于章姓的姓源,是这样介绍的:“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姜

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传到姜太公的时候,因为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就被封在齐国,后来并成为春秋一霸。同时,姜太公

的另外一支子孙,又被封在鄣国,最初是杞国的附属,后来则被同宗的齐国所灭,子孙也跟当时其他姓氏一样去掉原来国名旁边代表地

方的邑字,而以章为姓。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来并在豫章繁衍为一个大族,豫章,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在历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满载于历代的史书,真是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宋代最称人才济济。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

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

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伟大人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