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连载(百家姓的由來)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田与陈本一家 田横王留大名田

           
《姓纂》说:“妫姓,舜后,陈厉公子完,字敬仲,仕齐,或号田氏,至田和篡齐为诸侯,九代至王健为秦所灭,……儋子市,儋从弟

荣,弟横,弟子广羽,时并裂地称王,北平。”

《通志氏族略》曰:“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逐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

也。”

《姓氏考略》:“陈公子完奔齐,以陈氏为田氏,田陈相近,故可互称,望出北平。”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采于田,又为田氏。”

由上面的四项记载,当年田氏之分自陈氏的情形,便已一目了然了。原来,当初从陈国出奔到齐国的公子完,起初还是以陈为氏的,后

来,却由食邑于田,以及田、陈二声的相近等因素,才改换了自己家族的姓氏,使得这个著名的姓氏开始出现。这样推算起来,田氏的

历史至少也在2500年以上。

田姓人还可以把自己跟上古圣君虞舜的渊源关系,追溯得一清二楚。依照《姓纂》的考证,周朝初年被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是虞舜

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春秋时代奔齐的田姓始祖公子完,是胡公满的第十代孙,而头一个以田为姓的,却是公子完的第七代孙。由

此可知,田姓的始祖应该是虞舜的第五十四代后裔,真是脉络分明。

不过,后来的田氏却也跟大多数的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根据《列卿录》的记载,明朝初年辅佐惠帝废削诸藩

之权,结果却引起靖难之祸的大臣黄子澄,在他被燕王磔死之后,他的儿子为了避祸,曾经改名换姓为田终,使得田氏增加了一支新的

血脉,阵容更加的庞大。

历史上,田姓的知名人士不少。田横和他五百壮士的事迹,更是壮烈感人。田横是齐国的公族,是齐王田荣的弟弟。田荣死后,田横代

领其众,击项羽,收复齐地,并且迎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任相国。后来,田广被汉将韩信所掳,他就自立为齐王,并于刘邦取得

天下之后率领从属五百余人逃亡入海岛,然后,就谱成了下面一段记载于《史记》的可歌可泣壮烈史诗:

“高祖召之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乃与二客诣洛阳,未至三十里,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

孤,今奈何北面事之?’遂自杀。高祖以王礼葬横,拜二客为都尉,二客皆自刎。居海岛中之五百余人,闻横死,亦皆自杀。”

  这是何其令人感动的一首史诗,难怪千百年来只要有人提起田横的大名,都会令人肃然起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陶


  
        
姓陶的人的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

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

“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

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

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

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

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

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

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

《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

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

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

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

国。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

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

有的就姓了唐。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

内。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

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

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汤氏商汤之后 家族历史悠久汤

  
    
商汤,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殷商的开国之主成汤拥有天下之后的号。成汤,是帝喾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

天乙,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后来,夏桀无道,他就兴兵伐之,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代有天下,并且定国号为南,因此,后世

才会称他为商汤。

那么,何以见得商汤就是三千多年以来汤姓人的始祖呢?这一点,可以在唐朝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找到证据,该书是这样说的:

“殷汤之后以谥为姓,宋有道人汤惠林,中山,范阳。”同时,汤姓还有一个比他姓更为幸运的地方,那就是天下的汤姓是“仅此一

家,别无分号”,只要是姓汤,就是商汤的后代,‘三千年前是一家’。当然,他们的家世渊源更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轩

辕氏,因为,商汤是契的十四世孙,契是帝喾高辛氏之子,而高辛氏正是黄帝的曾孙呢!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后世的汤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山和范阳两个地方,那么,现在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也大多来自河

北省的中部,因为,在唐代时,中山指的是今河北定县,范阳则指的是现在河北大兴县一带。

为汤姓扬眉吐气的汤悦,最初是一位以文章出名的才子,曾经仕南唐为宰相,凡是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都出自其手,后来,随其主归

宋,被赵匡胤封为光禄卿,他的才华也深受宋朝皇帝的器重,曾奉敕撰“江西录”十卷。

宋代以后,汤姓的杰出人物就多得不胜枚举了,汤乔年,汤梦觉、汤鹏举父子,汤莘叟等等,都分别在各方面十分有成就。

明代,汤氏也是名人辈出,除了跟从明太祖平天下,被封为信国公的汤和以及那位大胆指责朝廷信私人,塞言路的名气响亮的汤显祖

外,还出过一位了不起的爱国学者汤文琼,据传,当明末满清攻陷京师时,他慨然叹说:“吾虽布衣独非大明臣子耶!”并且在其衣襟

上写下“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缳殉国。汤文琼的爱国表现,何其可敬!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谭国为齐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谭

  
  
谭氏,发源于山东,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这个家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谭国。关于得姓源流,明代苏平仲所作的一项谭氏家谱序记述得十分清楚:“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

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

遂以国为氏焉。”另外,《姓纂》和《姓谱》等书也都分别有同样的记载。前者指出:“谭子国在济州平陵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

宫,子孙以为氏焉”;后者则指出:“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

由这些文献看来,谭氏家族的祖先,本来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也许由

于国势一直不很强盛,所以不久之后就沦为强邻齐国的附庸地位。到了春秋时代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十四年,也就是公

元前683年,干脆把谭国并吞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以谭姓世代相

传,对故国表示缅怀之意。

另外,在四川的南部也有许多姓谭的人家。据《万姓统谱》的考证,这一支谭氏的源流又有不同,该谱指出:“巴南大姓谭氏,盘瓠之

后,望出弘农。

始见于春秋时代的谭氏,是很早以前便赫赫有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谭夫吾,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孙氏祖先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孙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

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

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

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

将,其后也。”《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

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

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

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

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

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苏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

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

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

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

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

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

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

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

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

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

(舜钦)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时姓是高士伯夷的后裔 

       
时之为姓,目前在全国各地似乎比较少见,但他们的源远流长,却是无可否认的——他们是3100多年之前的高士伯夷的后裔,但其得姓

经过,较为曲折。 原来,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双双殉殷而死之后,周武王深受感动,为表彰他们的高风亮节,就把伯夷的后代封在申国,

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县以北的地方,列为诸侯之一。这个申国,后来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变成了楚国的一部分,而伯夷的后裔也按

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地姓了申。当时的申家,在楚国的地位甚为显赫,曾世为公卿,后来的时姓,正是出自一位叫做申叔时的

楚大夫,以王父字为姓。

关于时姓的这段来龙去脉,是记载于“《姓氏考略》一书上,该书是这样说的:“世本,姓,出于殷,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望出陇西,

陈留。”

在战国时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赵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书的时姓杰出人士。汉代天下统一之后,

时姓的名人不时出现,汉代有“去官留犊”的寿春令时苗;晋代,有跟随许真君学道,并且同时得道上升,被宋朝皇帝封为洪施真人的

时洪;五代,有破黄巢第一功,后兼中书令,并被封为钜鹿郡王的徐州人时谋;唐代,有以孝行见称的时惠询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苏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

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

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

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

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

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

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

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

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

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

(舜钦)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02: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时姓是高士伯夷的后裔 

       
时之为姓,目前在全国各地似乎比较少见,但他们的源远流长,却是无可否认的——他们是3100多年之前的高士伯夷的后裔,但其得姓

经过,较为曲折。 原来,伯夷和叔齐两兄弟双双殉殷而死之后,周武王深受感动,为表彰他们的高风亮节,就把伯夷的后代封在申国,

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县以北的地方,列为诸侯之一。这个申国,后来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变成了楚国的一部分,而伯夷的后裔也按

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地姓了申。当时的申家,在楚国的地位甚为显赫,曾世为公卿,后来的时姓,正是出自一位叫做申叔时的

楚大夫,以王父字为姓。

关于时姓的这段来龙去脉,是记载于“《姓氏考略》一书上,该书是这样说的:“世本,姓,出于殷,楚大夫申叔时之后,望出陇西,

陈留。”

在战国时代,像被孟子所推崇备至的齐国贤人时子,以及赵国的谒者仆射时轨等,都是见诸史书的时姓杰出人士。汉代天下统一之后,

时姓的名人不时出现,汉代有“去官留犊”的寿春令时苗;晋代,有跟随许真君学道,并且同时得道上升,被宋朝皇帝封为洪施真人的

时洪;五代,有破黄巢第一功,后兼中书令,并被封为钜鹿郡王的徐州人时谋;唐代,有以孝行见称的时惠询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