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李姓源流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09-11-29 13: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蜚声海内外的陇西“李家龙宫”

2008.6.2


    陇西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李氏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而李家龙宫作为这个圣地最为直接的载体,数百年来一直是李氏族人膜拜的中心。李家龙宫亦称李氏宗祠,始建于唐初期公元627年,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位于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陇西县旅游局副局长马云飞介绍,李家龙宫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宗祠,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依托载体。
  
  1、唐时陇上最兴盛之地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之一,唐天子重视在李氏的发祥、繁衍、迁播之地的陇西建立宗祠,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之意,钦准当地官员经数千能工巧匠用三年零三个月时间的苦心营造终于完成。李家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占整个县城的三分之一。“高耸的殿宇和红色宫墙,象征与日月同辉。而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太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大字。后人形容为“遒劲凝重,神采飞扬”。

  马云飞副局长告诉记者,古代建筑中能“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寺庙”,宫内建筑分前、中、后三组,楼阁林立,殿堂巍峨,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龙、凤、狮子、天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引什),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主祭堂落在十八级台阶上,高悬“陇西堂”巨额金匾,堂内供奉着三皇五帝、皋陶、李利贞、李耳、李昙、李斯、李信、李日高、李广等李氏先祖牌位和唐高祖李渊的画像;侧墙高悬《大唐疆域图》,李氏的达官显贵和各地的李氏后裔前来祭祀祖先,朝廷文武百官亦频频巡视,陇西一时成为西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2、香火旺盛的“北极宫”

  宋朝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元代建筑仅保存一座,名曰戍边楼。唐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五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体式分为“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

明万历五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其总体建筑体式是“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主殿及两侧殿均飞檐翘角,群龙盘脊。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吕仙祖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李府仙祖真人李白、托塔李天王(毗沙门天王)李靖、梨园祖师爷唐明皇、济公菩萨李修缘、李仙翁铁拐真人李玄和中坛元帅哪吒太子爷李罗车等李氏先祖,每到初一、十五人潮涌动,香火甚旺。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中。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甘州副将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反清复明”,率军压境,直逼巩昌(今陇西县城),进入东、西、北三郭,攻城70余日未克。清政府派兵援救,米喇印败退时,李家龙宫遭到火烧,北天第一门牌坊留存。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人们常称“北极宫”,香火甚旺。

  3、陇西郡望与“陇西堂”堂号

  “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辞海·郡望》)。李世民登基后,下诏天下钦定李姓郡望为陇西,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者称陇西”。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中称:“李氏族繁衍布于四方,人口之多,为各姓氏族之冠,且吾族源出于一,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源出于同血系,殆无疑义”。由此看来,世界各地均认为李氏的“根”在陇西,共尊“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名称,而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无怪乎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对“陇西”二字怀有如此深切的亲情。

由于战乱、灾害、迁调、贬谪、游学、经商、避仇等多种原因,李姓人曾频繁地迁徙,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先从陇西迁往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迁到福建,再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徙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当数量的远涉重洋迁到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李氏南迁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是闽西南和南方陇西李氏一大宗系,其后裔名人辈出。火德公八世孙李崇诚,任明渊阁大学士,十七世孙李光地任清朝宰相,二十三世孙李嘉诚为海外华人首富,二十六世孙李登辉是原台湾国民党主席,二十八世孙李光耀是新加坡前□□。李火德后裔遍布海内外,不仅福建、广东、浙江、香港、台湾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其后裔,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也不少是其裔孙。据1990年7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全世界累计超过一个亿,为中国第一大姓。

  4、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解放后龙宫改造成学校,殿宇上的椽檩修建了教室,龙宫的大树被做成了桌椅板凳,只留下西北角的四座建筑和后花园的部分树木,其他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或改造,三座假山夷为平地。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宣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以来,县旅游局多方筹措资金,对其进行了维护保护,付出了大量心血,2006年正式向游人开放。

当地导游告诉我们,龙宫主殿屋脊正中为子牙楼,关于子牙楼的说法,在《封神榜》一书最后的结局中有记录:传说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每一位神各得其位,当他把所有的神位都封完以后,他发现自己却没有了神位,即便如此,他有管众神的神鞭,所以姜子牙一下子跳到殿顶,被称为“塑塔神”,也就是在房子上塑塔位,是神上之神。其门上有副楹联:“师兄莫要心寒,苦心万古流传”,背面同样有一副楹联:“三星旺北斗,十星造祚功”。两边分别是凤踩牡丹、龙戏莲花、龙凤呈祥,再两边为登天龙和游龙,登天龙的爪子朝上,是等级最高的龙,寓意为“凤踩牡丹龙戏莲,龙登宝殿臣举贤”。南北两侧殿脊上是两组不同风格的雕饰物,中间为狮子驮宝瓶,两边为鸽子与鹤。狮子驮宝瓶为招财进宝之意,鸽子意为传递佳音的使者,鹤为益寿延年之意。屋脊上雕饰物的意思是“国运亨通,财宝永进,佳音常传,江山永固”。北侧殿的殿角上是龙之三子朝凤,它平生好险,一般在殿角最险处,南侧殿的殿角上是龙的九子嗤吻,他平生好吞,大家看到他吞在殿角上。关于屋脊上的雕饰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霞曾来李家龙宫时经过专门研究和考证后指出,此类砖雕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最为有名,一个是秦朝,一个是北宋,李家龙宫的砖雕出自北宋,砖雕的工艺分为两种,一种是镂空,另一种浮雕。镂空的工艺复杂,浮雕的工艺简单,龙宫的砖雕属于镂空砖雕,材质优良,工艺精美,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仍未变形,完好如初,且正面和背面的造型不同,比如正面看是狮子驮宝瓶,而背面为暗八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

  近年来,陇西县充分依托李氏文化来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而李家龙宫是陇西李氏文化旅游的龙头景点,当地官员称“是凝聚血脉亲情、民族感情,激发爱国之情的平台。”2006年,李家龙宫被省委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香港李钜能夫妇追念先圣之德,谨怀族人之愿,慷慨捐资二十万元港币,重建钟楼鼓楼,铸铜钟、置大鼓,2007年10月正式完工,这对于加快修复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开发旅游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8月8日,由福建航龙置业公司投资13.5亿元的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立足于表现大唐文化特色和陇西地域文化,再现盛世繁荣景象。陇西李氏文化综合产业开发项目位于陇西县城北关,占地面积约846亩,总投资13.5亿元,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首期投资3.5亿元,主要包括投资1850万元重修李家龙宫、投资560多万修建李氏文化博览馆,投资600多万建设龙宫广场、龙宫路步行街。拟建集文化、旅游、娱乐、商业、餐饮、博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商业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陇西文化旅游观光的中心,成为甘肃乃至西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进而成为海内外李氏宗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寻根祭祖和观光旅游的圣地。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10 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2-2 12: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仙路李氏宗祠、座落城区城隍庙西、明建、清未圯。后以秀野堂为宗祠。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08-9-3 23:53

应该是
十洋仙路
            李氏宗祠
胜德南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2-26 0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李氏网全球最大的李姓网2010全新改版
李氏网全球最大的姓氏网  希望热爱姓氏文化以及李姓宗亲登录本网站 为文化姓氏探讨提供宝贵经验
宗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根土文化教育. 目的:弘场李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打造中华品牌,促进社会和谐. 口号:和谐族群.惠我宗亲. 网站性质:公益 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官方网站 创办和出资人:李正 编纂出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总谱)母谱第一。二部,子谱七百七十卷 《中华祠堂圣典》第一部 开展李氏活动:第一届国际李氏文化论坛北京峰会 第二届国际李氏文化论坛上杭峰会 第三届国际李氏文化论坛深圳峰会 小型研讨会二十余次 联系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18号414室 邮编100053 联系方式:13910273676 010-83556245 63356297 官方qq号:李氏网954822926 邮箱dbsrlz@126.com dbsrlz@163.com 网址:www.lsw.cc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9: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一、李伯瑶传

李伯瑶(612-672年),字昆宗,始祖河南,唐开国名将卫国公李靖之孙,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东北)。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李伯瑶以前部先锋、府兵分营将,从归德将军陈政入闽平“蛮獠啸乱”。在入闽平定泉潮间蛮獠啸乱的十多年中,李伯瑶领会陈政、陈元光父子镇抚蛮獠啸乱“奠皇恩于绝域”的宗旨,率部主动、勇敢、机智地打击蛮獠啸乱势力,平蛮獠十八峒,多立奇功。唐军入闽后势如破竹,连克数座“蛮獠”盘踞的峒寨,抵达龙溪县北侧今漳平一带,“蛮獠”酋领苗自成、雷万兴纠集各峒寨兵力,与唐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唐军由于连日征战,将士们十分疲乏。贼兵来势汹汹,虽经唐军将士奋勇抵抗,但终因地形不熟,敌众我寡,陈政无法抵挡,退守九龙山,并派李伯瑶突出重围,上书朝廷,奏请增派援兵以解危难。在队伍行至九龙江时,两军对峙。李伯瑶令部下沿江插柳,佯装不进,以骄兵之计,使敌懈怠,最后取得渡江成功,擒杀其首领,后来扫平三十六寨,擒伏敌酋,战功卓著。      

      在盘陀岭鹅头山娘子洞围剿蛮獠主力的攻坚战中,用反间计断绝敌军水源,“断鹅平洞”,切断敌之后路,而后里应外合,消灭了蛮獠主力军,取得了平乱的决定性胜利,伯瑶智勇双全,功居第一,被封为威武辅胜上将军,谥定远将军。在今漳浦大南坂农场的管区内,你若站在金岗山麓眺望,整座飞鹅山真像一只大白天鹅正展开双翅在飞翔,在鹅颔处真有被凿断的痕迹。娘子寨建在鹅头处,进村口迎面见一块天然巨石,说是“鹅冠”,两边各一块小石,是“鹅眼”。石寨只有一个低矮的寨门,门框虽己倾斜,但历久不倒。石寨结构独特,皆用三角形石块砌成的,整齐坚固。寨中有一小庙,奉祀金菁娘子和她的母亲。老者端坐,少者站立,身披盔甲,手执青锋,英姿飒爽。庙的香火旺盛,寨内居民视为村社的保护神。但而今的居民己非畲族人了。建立漳州后,李伯瑶任司马,执行维护陈元光治州措施;在安置蛮民、开荒、均田、兴修水利等一系列举措中,带部尽心尽力督办诸事。《云霄县志·秩官》记载:李伯瑶“处己方严,临事果断”。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封为殿前点检使,威武辅胜将军。夫人邵氏封为平德妙顺夫人。并配祀于威惠庙。明洪武帝勒封“辅信任王公”,民间称其李辅胜或辅胜王公,俗称“李王公”。“竖柳为营操胜算,断鹅平洞扫妖氛。”这幅对联表达了民众对他一生功绩的颂扬。

二、李伯瑶氏族

李伯瑶为唐卫国公李靖之孙;李靖,唐有史载。新旧唐书李靖传记载:靖,字药师,三原人。三原古为庸州关中道,今是陕西西安之北之原县。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李靖行军总管领兵安定楚地,“江汉列城”尽属唐,官加检校荆州刺史;其后平丹阳辅公祐反,置车南道行台,为行台兵部尚书,“赐物千段,奴婢百口,马百匹”,行台废,检校杨州大都督府长史;“吴、楚皆安”。八年(625年),李靖领“江淮兵一万”北上,击败突厥南祀;又西驰,平定吐谷浑,爵进卫国公。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薨,年79岁,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景武。旧唐书记李靖子德骞,孙向令。两书皆记世袭嗣子,未记庶子;记孙宋国公向令也不一,一记是靖弟客师孙,一记是靖孙。李伯瑶在唐史中未记,而李靖在楚吴之地征战、生活数年,楚头吴尾之名邑固始有其子孙,原由寓在史迹中。

据《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著绩于漳,子孙居龙溪、华安、漳浦诸邑,其后裔代有闻名。”唐韩愈所撰《授印剑大军师主谋开漳辅胜将军武侯公碑记》(宋白猿洞李侗重修、明新宁李骐抄镌)载,李辅胜有13个儿子,其中11位随征闽南,平定绥安,俱有汗马功劳。长子袭父职,佐父坐镇漳郡,为宣慰监军,其余概授防御团练使,分戍闽中郡县。另据《漳浦姓氏丛谈》所载,辅胜将军儿子13人自京师来闽助征,皆以军功授职为团练使,分守福建各地:长子李莅,袭职为宣慰监军。次子李董,以水师都统□□海防。第3子李萌,镇守新宁(今长乐),兼理水务。第4子李筵,镇守延平(今南平),兼巡闽江。第5子李苐,镇守永贞(今罗源),兼督造兵器。第6子李苼,镇守绥城(今建宁)。协理兵器。第7子李莳,镇守清溪(今安溪),兼司积储。第8子李著,镇守武平,兼理水务。第9子李英,镇守浦城,兼司转输。第10子李华,镇守长溪(今霞浦),兼督造战船。第11子李莲,镇守永泰,兼司粮食。第12子李苍,镇守龙岩,兼理棕、麻、竹叶、油、灰等造船用料。第13子李菁,镇守建州(今建瓯),协理船务。这13子的后裔遍布各地。(各处族谱对这13子的排行次序和镇守地点的记载大同小异)。

李伯瑶开基于漳州。陈元光殉难后,李伯瑶率军歼灭寇乱余部,便在云霄火田定居,卒葬漳浦北山,州治移龙溪后,迁葬于浦南渡东虎形山。云霄火田李氏后裔今已传至49代,村中李氏宗祠门上写着:“祖自河南固始县”。今云霄、漳浦、龙海一带李姓尊李伯瑶为入闽始祖。

随陈元光入闽开漳的李姓还有营将李茹刚、府兵队正李仙客、李宏、李彪等。开漳李姓后裔子孙繁衍漳属各地和泉州以及粤东潮汕,并迁播台湾及海外。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在台湾属第六大姓。早在明清两代,李姓族人即一批批自闽粤一带渡海入台湾开基立业。早期入台的李氏家族,其在大陆的祖先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唐初随陈元光入闽开漳和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派。一是宋末原唐室李氏的后裔子孙,为避元兵从中原南下入闽的陇西派。

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李氏开基祖李善明(属固始派李伯瑶裔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生于诏安县秀篆乡大坪村,乾隆年间率妻黄氏及五子先火求、先琏、先洛、先极、先抓渡台。李氏父子登陆台南,辗转迁到今桃园县境内杨梅镇,后迁到今大溪镇美化里的小角仔垦田耕作谋生。因家境贫困,第5子先抓再迁月眉,传下3子;先务农,后经营粮业来往台北至大溪之间,成为月眉名号“金兴”店东;又经数代传衍,形成月眉李氏大家族。

南投县草屯李姓是由来自漳州府平和、南靖和漳浦的3支同姓移民组合。平和李姓最早移入,开基祖李创带着儿子李元光、李元钦进人草屯,他们先盖草厝栖身。垦地有成后回到平和小溪西林村呼亲引友,把家人接来,建一大厝叫“元光堂”。原住在彰化的南靖、漳浦李姓移民,也前来投靠。南投县的李氏大宗祠,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40多位李姓先民开垦南投草屯一带后,共同兴建的。除供奉周代的老子李耳为始祖外,亦供奉开漳祖李伯瑶,并分别奉祀各自大陆祖居地的祖先。

新竹著名的李氏望族的开台始祖李锡金,是清代自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入台开拓新竹的大功臣。台南兴办“李胜兴糖业”的李元,是清代康熙年间自漳州府到台湾兴业的。

闽南、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李姓,俱以他们的总发祥地“陇西”为郡望。开漳李姓后裔所聚居之地多建有祠庙,敬祀开漳祖辅胜公李伯瑶。



营将李伯瑶墓

《漳州府志》与《李氏族谱》均记载迁葬在虎形山,即今浦南渡东村虎仔山,该墓保护完好。民国年间漳人黄仲琴有《唐漳州司马李伯瑶墓》诗:“浦东山势猛如虎,司马一抔荒冢古。古墓藏骨已千年,墓门荆棘锁寒渊。神物护持须记取,长依玉钤栖石鼓。福地不容归陈举。”
发表于 2010-4-27 11: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发表于 2010-6-1 2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来自: 中国上海
俺也姓李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10 欢迎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7-8 2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来自: 澳大利亚
偶姓李。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08-9-1 23:17



    原来传说中的李叔公就是您啊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7-8 2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来自: 中国福建三明
发表于 2010-7-8 2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来自: 澳大利亚
九狮兄我错了
发表于 2010-10-9 10: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李氏在唐朝最牛了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