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李姓源流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09-10-12 17: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眉山来自: 中国四川眉山
发表于 2009-11-1 2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我老爹是勤字辈的,我自己不知道什么辈`
发表于 2009-11-3 21: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很好啊
发表于 2009-11-3 21: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来自: 中国河北唐山
本人也李家的
发表于 2009-11-4 20: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来自: 新加坡
168# 最美
发表于 2009-11-29 13: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陇西十洋李
中国长乐陇西李姓之声创会十周年纪念册(1998---2008)是去年20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国长乐陇西李姓海内外宗亲联谊会建会十周年暨戊子年祭祖大典时发的,介绍的蛮详细的
发表于 2009-11-29 13: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陇西堂李氏家谱字派(部分)收集网络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3、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4、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5、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10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29 13: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根据陇西郡李氏世系手抄本等资料


代祖
名公
经历

一世祖
  利贞       公
  于公元前1049年21岁时与母避难苦县伊候之圩(今河南安阳地区)摘食木子果得以生存,从此改理为李,妣简氏契和氏,生子:昌意,又名昌祖。

二世祖
  昌祖      公
  原名:昌意,任周朝陈大夫生一子,彤德。

三世祖
  彤德      公
  原名:蛴,任周朝检巡尹大夫妣杨氏生一子,庆

四世祖
  庆        公
  原名:莲,任周朝掌邦衔史博侍郎,妣黄氏继姬氏生子宏隆。

五世祖
  宏隆      公
  原名:承,妣姬氏。继甘氏生子硕宗。

六世祖
  硕宗      公
  原名:勉之,任苦县周大夫妣方氏生子 显。

七世祖
  显        公
  原名:和,任狭道候兼理朝政妣简氏生子爽。

八世祖
  爽        公
  原名:通佐,任周朝升拔主簿侍郎妣康氏生子环鼎。

九世祖
  环鼎      公
  原名:重,妣失考正生子爵。

十世祖
  爵        公
  妣失考正生子寅龙。

十一世祖
  寅龙      公
  妣失考正生子熙宏。

十二世祖
  熙宏      公
  妣失考正生子尧性。

十三世祖
  尧性      公
  妣失考正生二子辉、煌

十四世祖
  辉        公
  妣失考正生子建、顺、连、利。

十五世祖
  连利      公
  妣失考正生子乾

十六世祖
  乾        公
  字名敬一,任周朝上衔史大夫妣精敷氏生子耳。

十七世祖
  耳        公
  名耳,号伯阳,又名老子,是楚国苦县历仁乡曲仁里人,生于公元前604年9月14日,其母怀孕81年,生下时头发须均白,故名老子,称为太上老君,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成为道德之宗。妣何氏,生下六子:宗、室、宋、究、宁、字。

十八世祖
  宗        公
  又名:顺贞,周穆王封为保驾大将军,妣田氏生四子:注、滋、洗、涤。

十九世祖
  同        公
  原名:滋,赵国封为赵大将军、扶国元帅,妣张氏继汤氏,生子克。

二十世祖
  克        公
  字兖,拜赵国宰相,妣周氏、杨氏生子跻

二十一世祖
  跻        公
  原名:珉,赵国封为阳安君衔史,后入相,妣潘氏生下二子云、恪。

二十二世祖
  恪        公
  原名:落,赵国封为佐相,妣万氏生子洪。

二十三世祖
  洪        公
  原名:道洪,秦国封为太子傅妣耳氏生子兴族。

二十四世祖
  兴族    公
  原名:汪,秦国封为秦大将军元帅,妣潘氏、刘氏生子县。

二十五世祖
  县     公
  字:贵远,使赵封为伯人候,后使秦封衔史大夫妣窦氏、周氏生四子,崇、辨、昭、玑。

二十六世祖
  崇      公
原名:伯佐,周封为陇西太守,妣许氏、朱氏生二子平燕、平瑶。

二十七世祖
平瑶      公
字:尚德,汉朝任南郡太守,妣杨氏、陈氏生二子:信、尚。

二十八世祖
信       公
原名:有发,任秦始皇大将,汉追封为狄道候和陇西公妣石氏、继张氏生子超。

二十九世祖
超       公
字:仁高,任秦朝大将军妣邱氏生二子元旷、仲翔。

三十世祖
仲翔      公
原名:大齐:任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妣周氏生子伯考。

三十一世祖
伯考      公
原名:逢,任陇西河东郡太守,妣巫氏、叶氏生二子尚、成。

三十二世祖
尚       公
原名:贾湘,妣邹氏、杨氏生三子文、广、刚。

三十三世祖
广       公
原名:李广,任西汉将军,妣郑氏、刘氏生三子:陵、椒、敢。

三十四世祖
敢       公
字:幼卿,任汉朝郞中令封关内候,妣杨氏生二子:禹、忠。

三十五世祖
禹       公
字:子通,任河南太守,妣包氏生子承。

三十六世祖
承       公
号:修文龚父职任河南太守,妣刘氏生子先。

三十七世祖
先       公
字:敬忠,任蜀郡北平太守,妣袁氏生子长宗。

三十八世祖
长宗      公
任北平太守,妣钟氏生子君况。

三十九世祖
君况      公
原名:叔干,任汉朝博士议郞太中大夫,妣薛氏生子:本

四十世祖
本       公
原名:政本,官拜郎中侍御史大夫,妣崔氏生二子恣、洛(恪)。

四十一世祖
恣       公
字:仲君,任汉朝巴郡太守,妣许氏生二子:轨、潜。

四十二世祖
轨       公
字:文逸,任巴郡太守,妣窦氏生一子:龙

四十三世祖
龙       公
原名:隆,官拜长安令精驽将军,妣冯氏生一子:艾。

四十四世祖
艾       公
字:世积,任晋骁骑将军,妣简氏生一子:雍。

四十五世祖
雍       公
字:隽照,拜官济北东莞二郡太守,妣匡氏生二子:伦、柔。

四十六世祖
柔       公
字:德远,官拜北地太守,妣刘氏生子:奄。

四十七世祖
奄       公
字:季子,官拜前凉太守,妣周氏、邹氏生子:昶。

四十八世祖
昶       公
字:伯坚,官拜西凉太守,妣潘氏生子:皓。

四十九世祖
皓        公
字:克嘉,公身高丈二日食粮一斗,肉二肘酒量如海,英雄盖世,公在后凉吕光末年建立西凉武昭王政权,妣元氏生十子:潭、歆、让、音、翻、恂、豫、宏、晋、亮。

五十世祖
歆        公
字:士业,公为西凉后主,继父王帝位,建都甘肃的酒泉,后与北凉的战争中失败,酒泉失守而亡。妣包氏生八子:勋结、重耳、宏、文、崇明、崇彦、崇庸、崇佑。

五十一世祖
重耳       公
字:景顺,官拜宏农太守为后魏安南将军,妣辛氏生二子:献、熙。

五十二世祖
熙        公
字:孟良又名、仪,后魏金门镇将军后追封为献宗皇帝,妣龚氏、周氏、猫氏。生子天赐。

五十三世祖
天赐       公
字:德真,唐代追封为懿祖光皇帝,郑氏、陈皇后生三子:起显、起摩、起虎。

五十四世祖
起虎       公
字:文彬,被封为陇西公,任北周柱国大将军,唐朝追封为太祖皇帝。妣欧氏、杨氏、赵氏,皇后生八子:延伯、冈、真、漳、绘、讳、亮、炳。

五十五世祖
炳       公
又名:光华,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朝追为世祖元皇帝,妣独孤氏、继周氏生六子:渊、源、波、涛、海、了。

五十六世祖
渊       公
字:淑德高生于公元566年公爵为唐公,新任陇州刺史,任荥阳楼烦太守,公元617年封为大丞相,公元618年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为高祖,神尧皇帝,在位9年,享年70岁葬于陕西献陵,皇后窦氏,生四子、二女:建成、世民、元吉、元霸、柴绍公主、霞花公主,继张氏、继尹氏、杨氏,生19子:元景、元昌、元享、元芳、元懿、元礼、元嘉、元则、元轨、元凤、元庆、元裕、元明、元晓、元祥、元婴、灵夔、皎民、知灵共23个子,三个女。

五十七世祖
世民      公
是唐朝太宗皇帝,字爵政,渊公之二子,生于公元599年幼聪睿,玄监称远,临机果断,能屈下土,公元617年劝父起兵反隋,同年11月攻占长安,626年8月高祖称太上皇,传位于太宗,时年28岁,即位后,锐意经藉,开文学馆罗致人才,训练土卒,东征西讨、南征北伐,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功盖天下,名扬远播,成为大唐帝国贞观之治,在位23年,享年51岁葬于昭陵,妣孙氏、魏氏、生14子乾、宽、恪、泰、佑、音、惲、貞、治、慎、简、福、明。

五十八世祖
治       公
字:为善,是世民之九子高祖皇帝,贞观23年太宗率遂即帝位,时年22岁,在位34年享年56岁葬于乾陵,生八子,皇后生:弘、贤、旦,继后肖氏生:琳、玮、琨,继后武氏生:显、境、女:太平公主。

五十九世祖
旦       公
是睿宗皇帝治公之八子,在位二年享年56岁,葬于桥陵,妣胡氏、王氏、申氏、窦氏、生子迪、进、隆基。

六十世祖
隆基      公
旦公之三子,公元712年睿宗让位即皇位为玄宗皇帝,时年28岁在位43年,享年78岁,妣孟氏生子:亨。继杨氏。

六十一世祖
亨       公
初名嗣屏后改为凌,为      ――――宗皇帝,在位5年享年52岁葬于建陵,妣吴氏生子:豫。

六十二世祖
豫       公
原名:倜,即位为代宗皇帝,在位17年享年54岁,葬于元陵,妣沈氏生子:适。

六十三世祖
适       公
是德宗皇帝于公元779年即皇帝位时38岁,在位26年享年64岁,葬于崇陵,妣黄氏、崔氏生子诵。

六十四世祖
诵       公
是顺宗皇帝,公元805年即皇帝位时45岁,在位二年享年46岁葬于丰陵,妣万氏、王氏生子:纯。

六十五世祖
纯       公
是宪宗皇帝,即皇帝位时28岁,享年43岁,葬于景陵,妣郭氏、郑氏生13子:忱、恒。余子失考正。

六十六世祖
忱       公
原名:怡,是宣宗皇帝,在位14年享年50岁,葬于贞陵,妣陈氏、晁氏生子:崔。

六十七世祖
崔       公
原名:温,是懿宗皇帝在位14年享年41岁葬于简陵,妣王氏八子:――、苯、杰、晔。余子失考正。

六十八世祖
晔       公
改名为:敏,是昭宗皇帝,在位16年享年38岁葬于和陵,妣黄氏、何氏生九子:祠、祝。余子失考正。

六十九世祖
祝       公
原名:祚即昭宣皇帝于公元906年禅位朱全忠,朱称帝迁都开封,改国号为梁,葬于温陵,妣余氏生子熙照。

七十世祖
熙照      公
朱全忠夺帝位后蓄意斩草除根,幸由堂叔公――开来公将熙照公暗中救出,弃城逃回福建邵武(开来公原籍)开基。并认开来公为义父,妣丁氏生子:韬云。

七十一世祖
韬云      公
俗世处士隐居农村,妣林氏生子:英亮。

七十二世祖
英亮      公
俗世处士于农村,妣吴氏生子:新成。

七十三世祖
新成      公
原名:海,妣甘氏生二子:干、株。

七十四世祖
训教      公
原名:干,妣朱氏、钱氏生子:薰。

七十五世祖
泰春      公
原名:薰,任宋朝朝散大夫,后赠中奉大夫,妣胡氏,温氏、王氏生二子:宽、惠。

七十六世祖
泳定      公
原名:宽,任云南俯尹解组归居邵武,妣饶氏生二子:仁、仕。妣朱氏生二子:纲、维。

七十七世祖
纲       公
字:伯纪,溢中定居福建邵武,宋朝宰相,享年58岁葬于怀安县,妣张氏、何氏、余氏生八子:仪之、宗之、集之、润之、望之、茂之、秀之、申之。

七十八世祖
仪之      公
纲公长子,任宋宣抚使之职,妣饶氏生四子:贵、贯、宾、赏。

七十九世祖
贵       公
又名:显潘历任左修职郞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葬于河南归德州,妣邹氏生三子:奎、泗、清。

八十世祖
奎       公
又名:燔,又名:文宿,官拜宋枢密副使,被奸臣陶罪,更名奎逃回河南归德州隐身。于公元1160年携五子孟佑九岁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基。葬于石城,妣甘氏、许氏生九子:益丰、益昂、泰、裕、奇、梅、教、政、芳。

八十一世祖
奇      公
又名:孟佑,随父迁居江西石城开基居住,后因金兵入侵不得安宁,于1181年带珍、珠二子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开村开基,妣甘氏生四子:珍、珠、珂、球。

八十二世祖
珠      公
原名:德,号宝珠,于公元1176年生于江西石城随父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于公元1198年至1226年任宋副榜县令尹等职。因宋元兵乱,劝其子:木德、火德、均随大流而南迁,并写十六字作为子孙以后联系“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公因不愿放弃在石壁村开创45年基业,故夫妻仍守于此,公76岁时,公元1251年由木德、火德二公接回上杭赡养,享年80岁。原葬于上杭丰朗榕树坝庚山。于1300年公的骸骨由广东程乡三二郞公(贤德公)后裔私迁,葬于广东松口至倒车之间的佛子高(手奉金钟形)乾山兼戊。妣潘氏(于公元1231年与水德公迁于广东程乡开基,葬于广东蕉岭兴福乡)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养子田德、女:云姑、七娘。

八十三世祖
木德     公
公于1199年正月初七是卯时生,从宁化石壁村迁居上杭丰朗村开基后看到弟火德家室已成,便带妻儿迁居龙岩浪车村开基(今福建漳平市永福镇龙车村)。妣曾氏生三子:骏、驹、骑。

八十三世祖
火德     公
妣伍氏、陈氏生下三子:三一郞名:乾培,三二郞名:坤培,三三郞名:翼培。妣钟氏生下二子乱邦时失散他邦,或战死待查。妣王氏生下二子:文珑、文凤元末战乱失散流落广东。文珑后裔在钦州,大直和周边圩镇亦有文珑后裔待查。文凤,妣倪氏后裔在广西桂平市木根镇古城屯(村)待查。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10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29 13: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陇西李家龙宫:世界最大的李氏族谱收藏中心(图)

    陇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秦置陇西郡,汉设襄武县以来,陇西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是陇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华夏文明史册,尤以天下李氏的“郡望”和“故里”而名扬海内外。其文化底蕴丰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1995年,省政府原省长张吾乐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的全球频道,向海外发表以《诚邀五洲宾朋,共同开发甘肃》为题的广播讲话时,向全世界宣布:陇西李氏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旗帜的陇西李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代有伟人。李姓是华夏诸多家族种姓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巨族大姓。”陇西县旅游局副局长马云飞说。而以姓氏文化为主要内涵的陇西李氏文化,眼下已经成为当地发展地方旅游和振兴区域经济最有力的名片了。

    李姓溯源以官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姓出自嬴姓,李氏得姓,源于皋陶。皋陶为尧帝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官,子孙世袭其职为理官,以官命族,称为“理氏”。至殷纣时,理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地区),食木子充饥维持生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恩及躲避纣王追缉,同时古代“理”、“里”、“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春秋时期李耳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流芳百世,成为道家学派始祖,李姓始显。下传到九世孙李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长子李崇仕秦被封为陇西太守,即陇西房始祖,传下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自李崇开宗立派;四子李玑定居河北赵郡(今河北赵县),传下赵郡一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汉朝飞将军李广、西凉武昭王李、柱国大将军李虎、唐太宗李世民等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做出了杰出贡献。

    “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辞海·郡望》)。李世民登基后,下诏天下钦定李姓郡望为陇西,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者称陇西”。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中称:“李氏族繁衍布于四方,人口之多,为各姓氏族之冠,且吾族源出于一,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源出于同血系,殆无疑义”。由此看来,世界各地均认为李氏的“根”在陇西,共尊“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名称,而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无怪乎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对“陇西”二字怀有如此深切的亲情。

来源:兰州新闻网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10 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29 1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关于李氏发源地的陇西堂(整理)

陇西堂位于陇西县城南郊,渭河之滨的仁寿山公园内。穿过山腰中间的花圃,上行即到陇西堂。陇西堂分置堂号牌楼、太白酒楼及迎宾区、朝祖区、祭祖区等建筑群。现已建成的主祭堂在中院,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陇西堂已成为海内外李氏后裔寻根访祖梦寐以求的圣地。广大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到大陆寻根、敬祖、认宗的活动越来越多,这充分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近年来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李姓同胞不远万里,多次来陇西寻根敬宗。荣幸的是经过探根、认寻,他们均称根在陇西,共同尊陇西郡为郡望,唯一的宗亲堂号为陇西堂。广大的李姓人士热切要求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复陇西堂。


居于渭水河畔的陇西古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陇西人民责无旁贷地挑起了修复陇西堂的重任。陇西县委,县人民政府报经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一九九二年正式批准同意修复陇西堂,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既保存古代文化遗产,又可供游人观赏,还可把它作为一个连接海内外李姓同胞的纽带,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强对祖国、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的李姓宗亲组织,有关知名人士及国内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在内)的李姓人士取得了联系。澳门、台湾及国内五百多人先后捐款资助修复陇西堂。修复后的陇西堂选址在仁寿山三清宫以东地带。初步规划建设的陇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势、随峰就险,顺山而建。计划建设迎宾区、朝祖区、祭祀区等,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在迎宾区内的陇丰渠上架设汉白玉雕花栏杆的仿古拱桥,连接316国道。沿中轴线修建陇西堂堂号牌楼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楼,两边配建接待厢房,为宾客服务。朝祖区设有六馆一堂,即肖像馆、忠烈馆、名人馆、金石馆、陈列馆、博览馆、功德堂。同时,根据地势,修建楼台亭阁,竖向拾级登道,横向爬山长廊。祭祀区为该建筑群的主建筑,拟建纪念堂--陇西堂、祭祀塔、钟鼓楼、观戏台等。



李氏之源



陇西,指的是陇山以西之地,陇山即今日六盘山。据《辞源》注释,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区,那就是说,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郡治在秦、西汉、东汉时期,均在狄道(今日临洮),三国、魏、晋、隋时期,均在陇西,即今日之陇西县。


木有本,水有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谓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为显贵之氏族,且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汉袭秦制,这就为郡望一词打下了基础。汉高祖统一中国,采用了“休养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生产,“文景之治”,全国空前的繁荣了起来,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创建这些伟业的过程中,各郡都会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谓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汉朝四百多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发展,这就为其后的各姓氏郡望称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辞海.郡望》:“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此时李姓早已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李世民登基以后,下诏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为陇西,则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氏称陇西”。翻开甘肃史料,足可予以佐证。


既然是陇西郡的显贵氏族,必然要做出不辱门第的功业,今天看来,陇西等地的李姓族裔,确实为国家民族卓有贡献。1988年中国中央组织全国各省市编辑了一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甘肃卷叫《陇原物华》,在其“历史名人”栏,列出了48位历史名人。其中李姓人氏有9位,他们是李暠、李渊、李世民、李广、李陵、李冲、李晟、李愬、李彦仙,占历史名人总数的18.7%;在“著名学者”和“著名文学艺术家”条下,列出的27位名人中,李姓占了7位,他们是李翱、李白、李益、李约、李公佐、李复言、李梦阳,占名人总数的25%。这么大的两个比例数字,说明两千多年来,李姓确实是陇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们的郡望为陇西,也为我们陇原人民增光添彩。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迁、天灾人祸的转移、人口不停地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号,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留守太原。他所统率的十万军队,号称关陇军。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军旅也贯以“陇”字为荣。凭藉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以后,便封其爱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可见他和陇西故土的亲缘之深了。也算巧合,时隔三百多年以后,南唐后主李煜也被赵匡胤封为“陇西郡公”,这绝不是随便的敕封,大概赵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对陇西有着很深的亲情,使李煜安心就范罢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振兴百业,姓氏传统,也为他所关注,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从史料看,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为国姓,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与此同时,太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天下李姓是一家,还分什么派和系,同为陇西籍,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



天下李姓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在今天全中国可考的9000多个姓氏中,李氏人口达一亿之多,成为全中华民族最大的姓氏,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姓。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 相传黄帝五世孙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尧时担任国之刑狱的大理职务,因断案有方而子孙世袭大理职务,以官名命族为理氏。商末时理氏后裔理徵,因执法刚正不阿,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幼子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因母子俩钱粮不济,饥渴交困,幸逢当地李树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饥,遂得以活命,后利贞唯恐诛连后代,又不忘活命之恩,于是改理氏为李姓,理利贞遂为李姓之一世始祖。

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为世人所仰望,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始自,陇西遂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李氏人丁兴旺,遍及海内外,李镐九世孙李白诗赞道:我李白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迁,以至李家龙宫数度遭毁。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知县李汝相倡导筹资再建,基本恢复了龙宫原貌。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清末及明初李氏族人陆续增建一新。



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遗址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叶在这里建有上、中、下三组雄伟的建筑,称为李家龙宫,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且规格较庙为高,自古李姓后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 殿门上高悬陇西堂巨匾;堂内供有李姓始祖利贞公(理利贞)、李氏先祖泊阳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汉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场所。   



陇西台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现存于古建筑物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绕梁盘脊,雄姿昂然,同龙形树一样,刻上了岁月流逝,记述着中华陇西李氏文化发祥地的变迁。



陇西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文化是陇西宝贵的文化遗产。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中共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政府一直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陇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后,我们将继续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为纽带,加强同海内外的交往联谊,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凝聚海内外李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力量,积极投身陇西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陇西经济发展献计出力,重振巩昌雄镇,再创陇西辉煌!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10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