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代长乐人物传

[复制链接]
楼主: 无事一身轻
发表于 2009-7-20 12: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发表于 2009-7-26 09: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李兆珍(1846~1927年),原名邴,字星冶,长乐县沙京乡人,是明代永乐状元李骐十五世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曾3次考进士,均落第。光绪六年(1880年)大挑,被选送直隶,以知县候补。不久,任天津漕船局委员。办漕运得力,以直隶知州候补。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望都知县。清军入关之初,因望都县抗清甚力,清廷不予免除附加田赋,因而望都县赋役繁重。兆珍上任后,上奏蠲免附加赋,朝廷准减五成,举县欢庆,为兆珍立生祠,时称“李望都”。翌年,调任武宁知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回任望都知县。兆珍施政有方,为直隶总督裕禄所重,调任清河知县,署天津知府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实授河南省汝宁知府。任上劝农种桑,创办师范学堂,整肃吏治。宣统元年(1909年),调任开封知府。不久,迁汝南光浙兵备道。民国元年(1912年),任豫南观察使。后历任中华民国司法筹备处处长、内务部司长、参政院参政、国会议员、安徽巡按使、安徽省省长等职务。民国5年离职,晚年闲居天津秋山里。兆珍工书法,深得王羲之神髓。民国8年8月,长乐县北乡陈塘港被海啸冲溃,从厚福村至南乡江田村一带百余户民房、农田尽遭水淹,兆珍向海外侨胞募银3.2万余元,但被外务部扣压挪用,无法解决;兆珍只好在天津鬻字筹款,得银万余元汇回家乡赈济灾民,深得乡人称赞。卒后归葬故里莲峰山。
发表于 2009-8-10 21: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我期待的宋杨梦斗既然没有在!
长乐玉田镇东渡村天马山下有座杨公祠,是为了纪念杨门忠烈杨梦斗、杨琦、杨叔济、杨次郑而建。


  杨梦斗,字子仰,号山甫,东渡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与兄杨琦、弟叔济、侄次郑同登文天祥榜进士。一门四进士,古来罕见。理宗深为惊讶,当殿称杨梦斗兄弟叔侄四人为“河东四凤”。


  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长驱南下。南宋赵氏朝廷岌岌可危。扬州都统使杨梦斗与兄杨琦、弟叔济、侄次郑带领扬州军民全力把守要塞抗击元兵。可惜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兵败城陷。杨梦斗赴义扬子江,杨琦、杨叔济、杨次郑在元兵重围中凿舟自沉,壮烈殉国。


  杨公祠建于元朝初,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县夏允彝诣寺行香,并亲书“宋室忠烈”匾,原匾尚存。杨公祠现存上座大殿重修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保留部分明代构样,大部分是清代的建筑风格。正殿面阔18米,进深10.8米,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大殿横梁是根珍贵的柚木,是从暹罗进口的。中下座于“文革”中被拆毁。1987年拨乱反正后,东渡村民自愿捐款重修,基本恢复原貌。祠内存有里人陈萼芬(云南阿弥州知州)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杨公祠时撰写的碑文,他还将传家之宝乾隆年间画家郑开源四幅画“八爱”赠给杨公祠。画今存,由祠管委会保管。另,闽浙总督谭钟麟,状元王仁堪撰写的石柱联对,至今保存完好。


  此外,还有杨成武将军撰写的对联:“公凭江北孤城,铁骨冰心,且藐狂飙存劲柏;祠缅河东四凤,高风亮节,长留浩气启来人。”祠内还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原国务院副□□方毅的题词。


  名祠、名匾、名碑、名联,使杨公祠成为闽中祠宇中的“四绝”。1987年,该祠被列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端彬
发表于 2009-8-10 2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仰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