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浅析群众举报下滑的原因

[复制链接]
查看: 2850|回复: 1
发表于 2004-4-9 17: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原贴]中国廉政监督网

 
  
腐败是侵蚀党和政府机体的“毒瘤”,群众对此最关心,反映最强烈,也最添恶痛
绝。谁清正廉洁,谁奢腐化,老百姓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但是近年来,通过调查
的情况显示,群众参与打击经济犯罪的主动性普遍不高,主要反映在提供犯罪线索的热
情下降,案源由前些年的群众举报为主演变为现在的司法机关自我为主,有的群众知情
不报,有的甚至在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提供假证、伪证。而群众举报是检察机关开展的
腐败斗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群众参与打击经济犯罪的积极性,已经成为
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首要问题。
    近几年,老百姓看到了太多的揭而不露的贪官,也看到了许多“好打抱不平者”受
到残酷的打击报复。于是敢于当面提意见者越来越少了,忍全吞声,明哲保身者越来越
多了。举报线索呈日渐下降趋势。细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群众所举报的人大抵都是权倾一方的贪官、恶人,至少比自己有势力,因此,
老百姓都是“三、思而后行”,为什么要“三思”,主要是“担心”他的举报能否得到
及时的查处,他本人及家庭的人身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检察机关目前实施的诸如举报
箱,24小时值班电话等改善举报的措施,只是从操作环节上便利举报,但这远远不够,
群众所担心的是:有多少不属于或被认为不属于检察机关、不属于本院管辖的举报信被
一转3元?其中有没有、有多少被转到被举报人手中?有没有举报人因此受到打击报复
?若从举报人的角度进行思考,相信群众更需要看到的是检察机关查处犯罪,保障公民
举报权益的实际行动。
    2、群众对被举报人定罪判刑的期望值产生怀疑,认为经举报一立案一侦查一起诉
一审判几道程序后,定罪判刑受到惩处的为数不多,对打击经济犯罪缺乏信心。通过调
查有关统计数据也确实表明,从立案到侦查到起诉到审判的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涉案
人员数和案件数递减的比例不够正常,且定罪判刑的案件大多是没有影响的小案,之所
以如下,原因大致如下:
    A、犯罪手段狭窄,证据难落实,耽搁了案件。由于犯罪手段日趋多能型、智能型
,调取证据的难度加大,从而便一些案件难以查下去,只好暂时阁下来。
    B、名亡实存的小金库,虚假发票。白条视为合法,演变了案件,一些单位的领导
把非正式收据和发票报上合法外衣,便部分犯罪案件变成了违规违纪案件。
    C、少数辩护律师和辩护代理人,利用律师提前介入和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
放宽,帮助犯罪嫌疑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引诱证人变更证言,便部分案件无
法查办下去。
    D、由于部分侦查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强,侦查不力,加之工作作风不扎实,所
取证据不能认定,便一些明显的犯罪案件只能拖下去。
    E、名司法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以收(没收非法所得)代法,以罚(罚款)代刑的
现象,便一些本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从轻得到了发落。
    当然,检察机关为了鼓励群众举报,也想尽了办法:例如每年的举报宣传周,设立
奖励资金,公开举报电话,以及每月的检察长接待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
了广大人民群众举报犯罪的积极性。但是,了解一下我们就会知道,举报人举报,既不
图方便,也不图奖励,更不会去省8角钱的邮资,他们是处于义愤,处于对检察机关的
信赖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因此,有举报就要有查处,有查处就要有答复,为举报人保
密,为举报人撑腰,这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殷切期望,我们检察机关是取信于民还
是失信于。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对管辖内举报线索的查处力度,并且保证查处的质量
和做好结果告知的答复反馈工作。
    而作为我们检察机关内部,在着重培养提高检察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应顺应形
势要求,努力提高办案水平和效率,尤其是中国假如世贸组织以后,各干警更要注意学
习世贸知识,转变执法观念,及时了解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我国的承诺,强化公平、公
正、公开的司法意识,培养站在国际关系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
懂外语、熟悉世贸规则和知识、精通国际私法国际经济贸易法的办案骨干。

  
     游军利 张敏勇

 

发表于 2004-4-9 18: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9]长乐的贪官,上有保护伞下有帮派势力,故宋立诚式的贪官还逍遥法外.难怪呼,人们敢怒不敢言![emb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