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市志)古城 炮台

  [复制链接]
查看: 10604|回复: 7
发表于 2014-8-10 10: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自古长乐为省会福州的门户,明代以来建有长乐城、梅花城、石梁蕉山城、松下城、垄下城、水师城,建有首祉寨等寨堡及炮台。
  长乐城 在今吴航镇。明弘治三年(1490),知县潘府拓地建城,土石结构,广袤仅里许,号珠城。城门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各门之名因所向山川、市井而命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作乱,巡抚王抒、巡按赵孔昭请扩建长乐城,知县詹莱督造,10个月建成。城高5米,厚3.3米,周长3483.3米。水关5处,窝铺57处。门五,东曰镇海,西曰清江,南曰阳春,北曰拱极,西南曰平政。嘉靖四十年,知县戴时望凿城南河,西引江潮,东接溪水,环城一带藉以为固,舟航可至东门。崇祯十四年(1641),知县夏允彝扩城,城周长增加933米。北段城墙移上蟹山、龙台山巅;建览胜亭,造城楼1、敌台4、水关1、石桥1、窝铺20。开河766.7米,引水到外浦,环绕城南,与城隍溪水相接,暗渠通于学宫内泮池;又引浦水向东与鳌头之水合,与观音溪水相接,大小舟航可入城;疏通二水达东门城外。于是城外有池,城内有水,守备益固。清乾隆二年(1737)、十一年、二十一年重修。城门5、水关1、水闸4、炮台13、窝铺24、垛口938,一切完固。民国初年,城墙尚完好。民国17年(1928),将南、西两段城墙拆除修路。抗日战争爆发,为抵御日舰入侵,拆城墙石填堵闽江口航道,城墙大部被毁。1958年大炼钢铁时又拆去汾阳溪水关门两侧城墙。古城墙现尚存残迹:北门顶地段长36米,高1.2米,北门石门臼;汉口巷西段,石砌城墙长12米,高5米。
  梅花城 位于梅花镇,距市治26公里。明洪武十年(1377),由江夏侯周德兴奉旨督造,是一座石头城,三面临海,南建于沙岗,城周长2160米,高处6米,城墙顶厚2米,垛口1220个,战楼24座,窝铺20所,东、西、南三向辟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海潮涨,舟航可达城下。城内梯岩架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最称雄峙。曾经4次重修。最后一次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并标“梅城弄笛”为长乐十二景之一。现存东门城墙10余米,高3.4米,厚2.26米。城门呈拱形,仍可通行。东、西、北残墙或基址尚断续可寻。
  石梁蕉山城 位于漳港镇仙岐村,距市治18公里。依山濒海,东有滋澳,为倭寇出没之冲。明洪武六年(1373),设防倭巡检寨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围攻福州一月而去,生员郑暹、郑时华等请拓寨为城,工程久拖不成。隆庆三年(1569),知县蒋以忠捐俸,发动民间输助,把蕉山寨拓建为蕉山城。城周长1200米,高3.8米,厚2.7米,设4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今仍存西门和残墙一段长9米,城门呈拱形可通行,门拱上镌刻“戴恩”,落款“嘉靖壬寅年知县戴时望立”。
  松下城 位于松下镇松下村,距市治41公里。明洪武六年设防倭巡检寨司,嘉靖三十九年生员陈志玉、耆民吴齐礼等呈请拓寨为城。城周长1053.3米,高4米,厚2.67米,辟4门,水关1个,基定工程中止。崇祯九年(1636)扩建,知县夏允彝捐助三百金。上包山,下塞海,城周长1600多米。清乾隆元年、二十四年,知县殷凤梧、贺世骏分别重修。民国期间,拆城墙石用于砌筑炮台,现存东门上段城墙基础。
  垄下城 位于松下镇垄下村,背山临海。明嘉靖四十年,居民为防御倭寇建造。城周长623.3米,高4米,厚2.7米,南门设城楼1座,署3间。清代改城为寨。民国期间,拆城墙石用于砌筑炮台。
  水师城 位于航城镇琴江满族村,距县城5公里。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先建一面城墙;清乾隆五年(1740)又增三面城墙,城周长约1000米,高3米,厚1米。光绪间,城墙年久失修而损坏。1950年拆除城墙建公路,现存城墙残段和南门。
  南岸炮台 位于猴屿乡象屿村南雁山,与北岸炮台隔江对峙。清顺治十五年(1658)筑,光绪十年(1884)中法海战中,被法军所毁;光绪三十四年重筑,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飞机轰炸。现余炮台2处(一处有3个炮位、另一处有4个炮位)。炮台用三合土筑成,之间地道相通,炮台炮位、炮洞多依岩石凿成。炮台群后建有地下弹药库等设施。附近有原驻防官兵墓葬两座,年代分别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宣统二年(1910)。1986年4月29日,经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石炮台 位于潭头镇文石村,尚存。
  里岸炮台 在象屿。与南岸炮台同时建,抗日战争时期毁。

  
后塘寨.jpg


首祉寨二十都(今松下镇首祉村)明洪武六年土木石明崇祯癸酉年撤销,仍设塘汛
大祉寨二十都(今松下镇大祉村)明崇祯六年土木石今无存
东山寨十八都(今文武砂镇东山村)洪武十一年土木石今圮
文石寨大宏里(今潭头镇文石村)洪武十一年土木石清初撤寨,遗址犹存
石龙寨          航城镇石龙村土木石即长福寨,遗址犹存
鸡笼寨          猴屿乡联新村土木石遗址犹存
黄岐寨二十四都(今梅花镇)洪武十一年土木石遗址犹存
圆山寨洋屿江左里土木石
后塘寨光俗里湖里山之下


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地情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0 10: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长乐陈氏乡情3  
第三辑 营前篇
白  石  桥
    长安村辖自然村。旧属光俗里,洽浦境。北邻湖里村,西、南连营前村,东靠长安本村。清初建有通营前的白石桥。
    近村有与浮峰并峙的高峰山,出为金鸡山。山岭险峻,通湖里,俗称湖里岭。清代岭下筑有后塘寨。
发表于 2014-8-16 09: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现将相关于光俗里白石桥与湖里金鸡山部分图片发布于下:


右边为光俗里浮峰山,当地人俗称“尖峰山”,又可写为“金峰山”,因其山形与连接山脉似为“金”字。左边第一座电塔下方便是“金鸡山”,相传在古时山下有座“尼姑庵”,庵内设有一些抵御的防卫机关。古时有一次长乐几位某乡人进入欲破此处机关,在准备动手之时,忽然出现山崩外加倾盆大雨。吓得当时这些人夺命而逃。历史上的这些近似于传说的故事,只能当作乡人茶余饭后的攀谈罢了。

白石桥:


[/img][img]


玄帝亭



上写:洽浦 玄天上帝
[/img][img]


刻有“石匠 陈迪 造”







这边还有许多历史的故事,“村夫”现在正努力收集。或记于脑海中,或抄与本上。希望将来能将有限的历史知识与来此的访客一同分享~
发表于 2014-8-16 10: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白石桥不是清朝才有,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林郎 发表于 2014-8-16 10:41
白石桥不是清朝才有,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灵乐寺东堂石庵□圣舍钱重修愿起景福□□四年时”、“石匠陈迪造”,此外还有明洪武、清等字样。明代、清代两个朝代重修过。
 楼主| 发表于 2014-8-16 18: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长乐六里志卷七终:
桥梁

登瀛桥 在伯牙潭。清康熙间县丞王廷锦建。
石龙桥 在石龙后山。前为龙峰胜境。
磐石桥 在高安磐石坑下。
尚书桥 在猴屿。宋尚郑丙造。
五竹桥 在五竹。凡三门,高一丈九尺三寸,阔一丈零。原为长乐闽县分界处。清道光九年已丑冬重建。题名碑有九,有石亭盖于石碑之上。
浮桥 在泮野浮峰山前,故以名浮。通龙门。
新桥 在洋屿,旧桥亦在其处。
朝狮桥 在下洋。
登龙桥 在下洋龙潭溪上。民国二十年重造,题名勒石。有亭盖之。
高楼桥 在东屿。桥头有碑,岁久风雨剥落不可辨。抗战时拆石桥,改为活动板桥。
山田桥 在高详里山田溪。桥下传有藏金窟古迹。
双龙桥 在黄石。
白石桥 在光俗里通营前。清初倪三娘所修造。
福星桥 在仙坡。宋绍兴二十九年建,明弘治间里人重修,有石刻。
大王桥 在玉田。明天启元年建,清雍正三年重修。
九龙桥 在唐屿。宋嘉祐间建,明万历时里人林材重修。又名唐峰桥。
龙首桥 在上元。有碑刻。
万安桥 在玉田。元至顺元年造,明弘治六年重修。
发表于 2014-8-16 2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4-8-16 18:51
“灵乐寺东堂石庵□圣舍钱重修愿起景福□□四年时”、“石匠陈迪造”,此外还有明洪武、清等字样。明代、 ...


九狮兄,欢迎有时间过来看看。是“灵泉寺”,而不是“灵乐寺”。
发表于 2014-8-27 16: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没有写马山旧炮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