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溪系列一(三溪历史文化名村简介)

[复制链接]
查看: 53139|回复: 12
发表于 2008-3-6 21: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第一章 村貌村政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三溪也叫鼎溪。上游叫潼溪,下游分为北、南两溪,北溪又名祠堂溪,南溪又名街当溪,村名也因三溪汇聚而得名。古代外海驳船进北溪经塔兜、塔下、双塔(引航标志),货船直接靠泊柏山下(棋园村)的“驿道廨院”码头。过去江田洪水泻经长林湖入海,由于地理变化,长林湖淤积,出海港道倒流,溪水向西流经漳流、三溪潘定洋、东港斗门,由文武砂18孔水闸入海。
  三溪村庄比较集中,后背山坡,前面平原,雨量充足,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8.8℃~19.8℃,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达332天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石料资源丰富,主要是大花岗石,质地坚硬,畅销福州、闽侯、连江、平潭等地
一、山 丘
   (一)屏 山
  主峰从南向北居高临下,势如率领群山奔向大海,为主村之屏风,故名。宋理学家朱熹结舍讲学于山旁,因此又叫贤人山。古时还叫魁山,唐代以前,山的前面一片汪洋,民居只能沿山建屋,唐末至两宋间,这里人才辈出,高魁蝉朕,故得名魁山,境为魁山境。山旁路边大崖面上勒有楷书“魁山”二字,后因建设水渠被打掉,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在原处补书“魁元”二字,里面有一处山峪,地名叫魁山里,故屏山、贤人山、魁山,三名并传。
  该山海拔500米,面积约1000亩,北面临鼎溪,与柏山对峙,东面一片平原,万亩良田,距山三公里就是大海。西面是蓄水一千万立方米的三溪水库,以及环山诸村。南面与邦上村、犰仑山及福清七社诸村交界。山巅罗列大小不一、千姿百态、挺秀而出的奇峰怪石,犹如万笏朝天,生长有两面针、凤尾草等多种药材,种植地瓜(甘薯)、果树等,并储存大量优质花岗石。有天龙井、豸石、龙嗡泉等名胜古迹和邑十二大景之一“屏嶂铺霞”,千年古刹——朝元观,朱熹讲学处——紫阳阁,香梅轩,钟秀毓英牌坊等古建筑,明代陈省崖刻等亦在其旁。近年来在山上新建观海亭、望月亭和各种休闲场所,通往各个景点道路都铺上石条。岩石中有华国锋、贾庆林、田纪云、王兆国、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陈明义、袁启彤、游德馨、何少川、张家坤、潘心城、陈奋武等省领导和书法名家的书写岩刻。
  山脉分出五支,俗称五蛇落洋。
  第一支 蛇头山,其形似猛蛇夺食,在阴雨天其形态更为逼真。山上古时住有王姓近百户人家,境,叫首山境,土名叫山头王,蛇头向左,旁边人造垒起二个土墩,象征二个青蛙(青甲),叫做蛇戏甲;向右边有一座桥叫观音桥,离桥不远一处平地突起几块岩石,形似莲花开蕾,故称莲花潭,还有一座小山叫羊尾山与潭相伴,这里有一条古道叫大岭,又叫爬岭,是军事要地。史载,明代倭寇三次进占三溪,有两次都是首先占领此道的,因为它可通往福清、闽侯等地。
  第二支 既象蛇形又似飞鹫坠地。山头有千年古庙——鹫岭祠,庙内供奉尊王(土谷神),香火鼎盛,有清乾隆间进士陈济昆修著的签谱,灵活应变,信者说是有求必应,求签者络绎不绝。庙旁还保留着宋代崖刻和古石碑等。近年建有鹫峰楼、五龙亭、怡和亭、毓秀亭等。庙的对面有块特大岩石,像一只凤凰,周围众多的岩石都似鸟形,故有百鸟朝凤凰之说,山上景色清幽,令人神往。
  第三支 山脉形貌狰狞,如蛇下山,叫蛇赶甲(指青蛙),甲指是下面一汪青甲潭,蛇耳葬有董姓古坟,今属前董村祖墓。山上有灵石庵、山头寺二座古庙,山坡下古时有宋进士、殿中丞潘仁杲建的福兴寺,清康熙乙卯(1675年),乡人陈则襄重建,后何时何因被废不详。
  第四支 因山头被挖土采石,变成破脑蛇,这个地方古时住有花、柳、薛、蓝、刘、张、曾等姓人家,很早就已迁走,现在仅存一口水井,叫“蓝刘井”。而今三溪第二小学建在此处。
  第五支 就在屏山上,天龙井旁,一块岩石直插云霄,称仰天蛇(其实就是豸石),明时被雷电轰去四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又被人打去四分之一,今存一半。附近有一岩洞,面积约二十米见方,供人栖息与躲雨,洞顶部有田纪云书勒“顽石生花,山注成韵”的题刻,这里前观海,后看山。远眺长乐南北乡之山、水、村庄。向前有岩石成斜坡而下,地名叫后路,三溪潘氏始祖首迁地就在于此。原有报先祠、东壁精舍(二难进士读书处),已废,东壁石刻有“东壁”二字尚存。明嘉靖间抗倭殉节的三溪潘氏二十三世崇简墓就在此山脚。沿山伸展,古时的沃前套、南溪两岸、后洋已成万人集居的主村。向后即屏山低谷处,叫魁山里,这里盛产优质大岩石,是建筑的特产地材,在“文化大革命”中每天均有几百人开采,因而变成破残不堪之地。文化名村成立后,特别是在福建省副省长、乡人潘心城关心指导下,将这块废墟山坡加以整治,还将中央文化部交办、国家图书馆旧存本五百罗汉雕像刻在岩石上,成为永久性档案与精美艺术品。美籍华人谢心坦、林辉、郑建华三位先生献资将一块高9米大岩石刻为释迦牟尼佛像,侨属潘凤英捐刻1尊2.5米高岩石观音菩萨像。企业家潘福安石刻一尊7米高弥勒佛像。在大佛背后特大岩石上刻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佛像前挖一口放生池,使这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佛殿。此间,周边有几个好去处:1、七柱厝,由几块大岩石垒成一间大厝,外观峭壁绝岩,其石大无可比(七柱之屋,指古屋,形容再大也没有),此厝通道神秘,极少人进去。清末民初有人在洞内私办“衡仔厂”,造假银币。2、观音三姐妹,在众多的岩石中有三块岩石直竖而上,其形态十分像女人,中间大姐高,三妹最矮胖。3、三奇坟,说的是在清咸丰年间的三位奇人,一个是来自福州的新城禅寺主持、释通化法师在三溪朝元观作客,这位法师手指甲长1.2尺,可算一奇,一个是三溪乡绅潘孝郁,胡子4.2尺,也是一奇,再一个是三溪乡耆陈维春,头发长7.2尺,又是一奇,这三人结为好友,相约将坟墓建在一起,为死后继续结缘,这三坟墓确是相邻,而今传为佳话。4、十八洞,在屏山之旁,水电站后,有100米长的大岩石结成崖洞,洞内呈现大小、弯曲、高低、光暗等不同状态,洞大的可容几十个人,小则仅可挨过一个人。在洞内侧耳可闻涧水之声,仰首听得枝头鸟语。夏天,不少老人在此乘凉。还有一口池水从石缝涌出,叫源泉,清甜可口。洞内岩石上刻有十几尊罗汉佛像,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书写“登山观海,积健为雄”、老书法家赵玉林书写的“三溪风月”等都刻在岩石上。5、金花石,或叫单牌,在三奇坟对面一座小山上,从村庄方向看上去成塔形,故叫塔山坪,顶端又似一顶古代官帽,帽旁一块牌石,有十多米高,插在右边,酷似金花。6、中丞石,又号悬钟,是一块巨石,形似纱帽,潘氏始祖潘肇墓在此前方,潘肇子孙四代连出五个中丞,故三溪潘谓中丞潘,此石叫中丞石,有贾庆林楷书“中丞石”三大字刻在上面。7、犰头石,在屏山西边半山中,有二块大石重叠,上石一块活似犰头,所以叫犰头石,下面有一条古道可通往环山、福清。宋时,状元郑性之墓葬在三溪阮山,他的墓葬神道碑就在此处。8、三溪水碓,就是古时的碾米坊。
  (二)柏 山
  柏山在三溪主村西南,古时以盛产松柏而得名,主峰叫箲手崙,又叫仰天狮。山脉自西南向东北伸展,靠近大海。东起杨朱村,南临鼎溪并三溪水库区,西与竹田交界,北至溪西洋。棋园村亦位于此山旁。山高700米,面积2000多亩,这里开发较早,据史载,南朝梁时这里就建有灵源寺、唐有当阳寺、南观音寺(后改瑞云庵),五代建瑞峰院等古刹。钓鳌石和苏才翁、蒋之奇、张伯祥等北宋崖石题刻,理学家朱熹的“鸢飞鱼跃”题刻至今都保存完好,宋驸马林舍人继室暨次子硕曼、明知府庄维春等名人墓葬也在此。在钓鳌石旁古有亭子,因苏才翁刻字,书法为垂露体,故叫垂露亭,还有一个叫高亭,在当阳寺前,由宋嘉祐中县丞王企建(两亭俱废)。山上盛产优质花岗石,岭奇峰异,有狮头峰、八戒头、三杯酒等,无奇不有,山中土质肥沃,可以种甘薯、果树等。建有山楼,有人长年居住山中,以栽种与放牧为生,而今已是旅游好地方。
  (三)鼎 山
  在三溪西面。此山高陡险峻,形似覆鼎,故称覆鼎尾,右旁一峰大岩石称石山尾。东南面是三溪水库,西南与南溪西园村交界,北面旧时曾住有二十几户人家,叫廷满村,现已是三溪水库库区。
  (四)犰崙山
  在邦上村之后。海拔高500米,山上岩石多似犰形,故名。南面有一大湖叫鸭牳湖,湖中有一块近千吨岩石,形如鸭牳在湖中戏水。
  (五)新田山
  在新田村后,东北临新田溪,南与阮山村交界,西和南溪寺相接,高300米。山上多林木覆盖。山前一片平洋有百亩良田,居住70多户人家,山后有个三重岩瀑布,雄奇秀美。
  (六)阮 山
  距三村约13华里。东至东岭,西与福清七社山交界,南与福清七星营山相连,北和新田山相连。山高林密,海拔近千米,山脉延伸范围大,山上储存大量青石,形状千姿百态,称下山象、双狮把水口、鸡角、蛇崙、狼犬上山、黄蜂出巢、仙人侧掌、弥勒腹、勒马饮泉等,据说有十八种动物之多。山上园地多,至今住有李、潘等姓村民。山里还有三溪潘氏始祖唐著作郎潘纲、宋状元郑性之等名人墓葬。有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颇佳。有东湖里、南湖里、茶园顶、华墩楼等众多山楼住户人家在那里垦荒放牧
二、溪 流
   (一)潼 溪
  发源于与福清交界的王母山麓,在破石潭处分为南溪和北溪。溪流蜿蜒曲折在深山密林中,绵亘数十里。两岸奇岩怪石,或像人物、或似鸟兽,惟妙惟肖。在群山环抱中,零散分布有20多个村庄。1958年,在屏山堵溪截流,修建三溪水库和水力发电站,解决周边群众用水、用电等问题。2002年,利用天然水源新建3个深浅不一的游泳水库。
  (二)北 溪
  溪中有金刚磹、止风磹(已毁)景致。西岸有塔下(古塔已毁)、相公埔(传说古时有三位举子乘船至此,船翻人亡,故名)、杨朱、棋园等村庄。东岸,起大桥头,过坝头、甲头、池头、鳌头、出洋头,溪水流向南陂坝,出洋头斗门、经古槐、文武砂、鹤上、漳港、金峰注入陈塘港,再出阜山三门闸,克风五门闸、闽江口,注入东海。其流域横贯南北,是水路交通航道。溪上还保存有宋代石砌大桥、平桥2座。
  (三)南 溪
  溪宽且直。唐宋间建有小桥、当桥、下桥等3座古石桥,现保存完好。南岸即屏山,屏山支分五脉,号为“五蛇落洋”,北岸旧街,已辟为农贸市场,景况繁荣。溪水流至前塘旋转太极后出上港,经港西、仙桥、文武砂十八孔入海。溪水清澈碧蓝,灌溉万顷农田,又可供万民饮用。1960年,当地群众建成幸福桥,1995年扩建,时福建省省长贾庆林为之亲书“幸福桥”三大字。溪旁保存着宋二难碑(北宋祥符元年,潘循、潘衢兄弟同登姚晔榜进士,故改其乡名安时为二难)、监察御史潘文卿故居、明南昌知府庄维春宅第。由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方便,这里历来商贾云集。盛夏时节,儿童戏水,百姓纳凉,其乐无穷。每逢端午佳节,男女竞渡龙舟,尤其夜划龙舟,两岸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蔚为壮观。
第二节 建置区划
   唐朝前,三溪建置不详。唐时,划长乐为七乡,三溪属安时乡归义里。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潘循、潘衢同榜进士,乡人以此为荣,改安时乡为二难乡,改归义里为同荣里。二难乡辖二、三、四、五、六、七、八都。八都辖二图八村:一图有石门、岭兜、岭寺、硋窑,二图、三溪有邦上、新田、阮山。元、明、清至民国初期沿用宋制。民国23年(1934年)7月,福建省设十个行政督察区,第一督察区行署驻长乐,时称长乐专署,长乐县属之。三溪设联保处,驻三溪营田陈氏宗祠,辖溪南保、溪北保,三溪警察所设在潘氏宗祠,附设监狱(闸仔)。联保处后改称保甲处。抗日战争前后,溪南保一度改称棋山保,辖境稍有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设立五个区,三溪为第二区驻地,辖古槐至松下各村。1952年3月,全县第二次调整区划,增设2个区。全县划为7个行政区,原来的第二区改为第七区,驻地由三溪迁往江田,后又改为江田区。原三溪区分为三溪镇和石门乡,三溪镇辖三溪、东岭、心田、满山4村。1955年8月,全县第三次行政调整区划,将9个行政区合并成6个区,各区以驻地冠名,即鹤上、金峰、营前、东渡、潭头、江田区,三溪属江田区。1956年4月,第四次调整区划,江田不变。1958年6月,第五次调整行政区划,撤区设乡,江田区委改为江田乡,三溪划为感恩乡管辖。但不久人民公社化,又划归江田公社管辖,溪北、溪山、石门、港西4个高级社为三溪镇,后三溪镇被撤销,直属江田公社管辖。1984年9月,公社改乡,江田人民公社改为江田乡,辖江田、三溪、长林、溪山、邦上、石门等14个村。1990年12月,江田乡改镇。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溪山、三溪、邦上定为历史文化名村,统称为三溪文化村。
第三节 人口姓氏
董、陈、潘诸姓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代三溪曾居住王姓人家几十近百户,传说有富翁“王百万”因犯法被斩,财产没收,此后王姓人家日渐衰败。民国初仅余王永光1户,其子迁福州,下落不明。今尚有王氏宗祠遗址。古时尚有廖姓20多户,迁往金峰集仙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有的姓氏迁出,有的姓氏迁入。三溪文化村现居住有潘、陈、杨、林、丁、刘、曹、周、蒋、王(另地迁入,与原来王氏不同族)、董、侯、郭、李、谢、姜、吴、戴、郑等姓。其中潘为大姓,有2060多户,主要分布于莲池、潘上厝、南潘、后路、大王埔、前潘、南溪北畔、上中街、大桥头、池头、爱溪、玄坛亭、塔下、邦上以及阮山、新田等地;陈姓有430多户,分布于莲池、后路、大王埔、前陈、大桥头、池头、洋头尾等地;杨姓有189户,分布于塔下、杨朱;丁姓在棋园;戴姓和郑姓户数最少,都仅1户。1949年底,全村4800多人。2002年,全村1.3万多人。
第四节 经济概况
   (一)农 业
  三溪属长乐八大古镇之一,有稻田3000亩以上,60%以上为双季稻。由于水利条件好,双季稻每亩年产量800多斤,而单季稻只有400斤,这些稻田的70%以上属于地主和众田(注“众田”属寺、社、祠堂等所有)。分布在山地的旱园地有近千亩,种植甘薯、药材、油菜等;厝边平园有500亩,种植甘薯苗、蔬菜、茉莉花。原来从事农业的占人口总数60%以上。近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所占比重逐步缩少,大量劳动力向外求发展,从事农业的只占25%,所生产粮食绝大部分是自给的,专业种粮的也只有几十户。
  (二)商 贸
  三溪村背山近海,地处长乐南乡,古时就是商贸重镇。罗联、福清、东山、感恩、华元、洋下等地的人都来三溪买卖,因而贸易繁荣。当地和周边村镇人烟稠密,每逢节日神诞,大小街巷摩肩接踵,主街闹市水泄不通。梅花、漳港、东山、江田的小海贝类、藻类、鱼虾蟹都集中到三溪销售;环山、罗联等镇的茶叶、苎麻、水果、竹木柴炭、家禽家畜都运到三溪;古代福清龙田、海口一带上省也必经三溪,福清的麦、豆、花生、粉面、油料,也聚到三溪;长乐城关、金峰各处,要买福清货的必来三溪盘市;从而为集市形成具备人流物流旺地的条件,三溪也成为长乐南乡主要贸易市场。民国年间,这里京果店、苏广店、布匹店、染坊、木柴店、桶石店、金银首饰店、铁店、钢店、锡店、饭店、药店、医馆、鱼丸店、豆腐店、皮店、衣裳店、鞋帽店、陶瓷店、木工店、雕刻店、照相馆、肉铺,牛场、酒库、茶馆等应有尽有,店摊多达200多家,年营业额1亿多元,货物琳琅满目,品种花色,一应俱全。每日人口流动达3000~4000人次,最高峰时达60000人次,形成南乡商贸重镇,古镇新城的中心地位日益稳固。寿记是三溪一家批发商,世代善于经营,潘妹官为店主时期,常设茶水香烟招待过往客商,本钱雄厚,贱价屯积,好价抛售,买卖两便,少取多来,薄利远销,生意红火,有伙计20多人,店前十人,店后加工粉面糕饼的10多人。如今,据不完全统计,三溪境内有各种店面500多家,在外从事经商活动者亦200多家,长富集团董事长陈学坤就是三溪人。
  (三)运输业
  三溪自古就是商贾大乡,人货往来流量颇大,为民间运输必经孔道。现三溪运输市场也相当繁荣,拥有一支庞大的运输车队,其中有5~20吨长途货车200多辆、中巴客车和短途华运车100多辆、手扶拖拉机200台。长途货运线路辐射到全国各地,还在金峰、福州、广州等地开辟接货运输专业车场,对安排就业、促进流通、传递商贸信息、疏通人流物流起到很大作用。
第五节        村镇建设
    三溪盛产青石,村民通常采用石头建房。经过长期的山林采伐,水土流失严重,山地蓄水能力降低,河道积淤堵塞严重,只要一场暴雨,就有“三溪合一溪,洪水爬满街”之患,几乎连年都有洪水灾害。民国7年(1918年)发生的一场洪水就有十几人死亡,有人临难前把头发系在石榴树上,以免尸体漂浮入海葬身鱼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58年,在屏山山腰堵溪截流,兴建长乐蓄水面积最大的三溪水库,灌溉万亩良田,洪水灾害显著减少。1966年,境内创办水电站,装机容量6600千瓦,年发电量130万度,融发电、灌溉于一体,解决了农民用电问题,促进工农业生产。至1983年,三溪修建了学校、敬老院、医疗站、自来水厂、村庄道路等。村驻地面积228655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00158平方米,公建建筑面积28497平方米,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居住面积约9.8平方米,人均公建建筑面积2.8平方米。1983年5月,连续三天暴雨,三溪街水深约1米,县委书记亲自指挥抗洪抢险。事后,县人民政府决定治理三溪水库下游,成立三溪泄洪工程指挥部。1984年5月至1987年2月,三溪水库下游泄洪工程共清淤19463立方米土方,使用劳动力87742工日,清除占溪违章搭盖及厕所4633.88平方米。经过整治,溪床坦平,港道流向顺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得到发展。但少数村民忽视环境保护,占溪违章搭盖现象严重,溪道积淤堵塞,加上污水随意排放,不仅脏、乱、臭,更严重的是一遇山洪,水库排洪,水势凶猛,水道不畅,易成灾害。曾在1989年、1999年分别冲走一名中学教师和一位村民。后在副省长潘心城关心下,制定了治水方案,将影响排洪的违章搭盖全部拆除,清去积淤30多万立方米,基本解除水患。三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新建楼舍林立,环村道路纵横交错。1998年,三溪被福建省列为入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后,村镇建设日益发展,文化村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园林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在山上种植3万多株的风景林和花木,在魁山里雕刻了中央文化部交办的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旧本形像为依据五百罗汉石雕、美籍华人谢心坦献资雕刻的9米高的如来佛像,企业家潘长福出资雕刻的7米高的弥勒佛像及其周边大崖石上的五千字《道德经》,使魁山里成了天然的佛殿。在村庄建设方面,加强规划,统一布局,建有可观海、看日的观海、望月亭、屏山亭等15个亭阁。在屏山和柏山上,还刻有中央领导、省市领导及书法名家赞扬三溪山水的题词,给文化村增添了文化意蕴。如贾庆林、田纪云、王兆国、贺国强、方毅、陈明义、黄瑞霖、何少川、冰心、潘主兰、陈奋武、周哲文等人的墨宝。同时,加强水利建设,拓宽防汛道路;在潼溪上空兴建长170多米、宽4米的引水渠,并在渠面建城楼;在潼溪与北溪两岸石彻800多米长的防洪堤、1200米长防浪堤、3条500米长的溢水坝,将溢水坝辟为涧泉游泳池。经过治山治水,2001年8月,三溪经受住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峰。而今文化村风景更加优美,成为人们夏日休闲、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0 收起 理由
pan3 + 50 UP!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1: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第二章        名胜古迹
第一节名胜
三溪山川俊秀,人杰地灵,风景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蕴藏着众多的历史名胜。
  (一)屏嶂铺霞
  是吴航十二景之一,在潼溪之畔。鼎水分流,人民夹岸以居。溯溪而上,历搏纱、破石诸潭,有朝元观、天龙井、紫阳阁、九仙阁、皈愚洞诸景点。目注天边,群青攒翠,绵亘数里者,屏嶂也。朱文公赏其胜概,勒以“溪山第一”四字。当夕阳渐微,明霞舒艳,或一抹在山,万叠映水,齐薄汉之孤鹜,映垂天之彩虹,仿佛赤城建标,澄江散绮。不独王子猷山阴道上叹奇绝也。清邑令贺世骏有诗赞曰:“列嶂如屏挂望中,流霞晚罩气熊熊;斑斓五色迷苍洞,盘郁千层拥碧穹。散绮遥连江练净,腾辉斜接日华红;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崖上勒有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所题“屏嶂铺霞”四大字。
  (二)皈愚洞
  位于屏山北侧,为天然岩石形成,顶盖大岩石长25米,宽6米,厚2.5米,重约600吨,下面有三石鼎立,呈半悬空之势。洞内广阔平坦,分上下两层,其中有静坐莲台与石佛。旁一小洞,为佛事场所。洞四周古树参天,花香扑鼻,盛夏入洞,清风习习,如临仙境,乃幽雅休闲之地。前人有诗;“入门无限景,归宿道应同。颜子虽明睿,如愚一径通。”幼溪(陈省)题赞:“不必寻仙路,山林怀抱开,皈愚愚岂是,明哲蚤归来。”还有现代书法家潘主兰楷书“皈愚洞”三字和陈奋武草书“佛”字。
  (三)豸 石
  位于屏山之顶的天龙井旁,巍然矗立,中间石门,可憩百人。因有此石,故而乡名豸石乡。民间相传“豸石鸣,大魁出”,预兆祥瑞。潘姓迁此第四代到第七代,连出五中丞,故有“二难进士,四叶中丞”之誉。明初,石被雷击中,部分破损。癸未之后,潘桂父子和潘恒玉相继登科。陈省诗:“一自雷轰角豸残,居然峰迥贵人冠。须知天意期英哲,莫负簪缨世代看。”明长乐教谕李硕言诗:“豸石能鸣谶复回,中丞孙子擢高魁。九重天阙新陈策,万丈云梯蹑俊才。蠢筒三年窥夜雪,龙门一旦动春雷。冲霄东壁临鳌水,数见祥光几度来。”翰林检讨陈淮诗:“天成豸石屹峥嵘,毓秀钟灵几度鸣?昔日一鸣初有兆,今朝复振复为祯。曾符宗祖驰芳誉,还验儿孙播美名。先后彬彬诸俊彦,海天盛世受恩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石又破损四分之一,今剩半截。
  (四)搏纱潭
  又叫浣纱潭,在潼溪之上,与朝元观山门对峙。潭口有石,大如屋,半露水面。因长年流水冲刷,溪潭深不可测。古人曾用一纨线测不到底,又叫“纨潭”。陈省诗云:“管窥蠡测海天难,底事投纱欲测潭。遂使潜龙惊欲起,至今烟雾出弥漫。”真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概。当天气突变,大雨将降,可以看到有床板大的溪鱼游于水面。传说古时有一农夫在溪边种菜,看见有溪滑趁夜爬上菜园食菜,便用草木灰断其归路,用两齿锄钩住鱼背,结果反被其拉入水中。农夫掉入水中后,发现溪涧有一黑洞,可以存身,靠摸鱼虾充饥。几日后家人以为他溺水身亡,遂请道士溪边“招魂”。农夫听到号角声音,认定方向,从水中奋身游出,合家转悲为喜。近年由于开山采石,潭中岩石被打掉,其溪涧也受堵塞。
  (五)破石潭
  亦称龙潭,原有两块岩石相对,犹如双笋露出水面,又好似蛟龙双眼。一块曾被雷击破,上有宋太守潘斌勒的一米见方“龙”字,水下勒有“献疏所”3字,唯溪水下降至岩石处,方显露出来。此乃古时祈雨焚牒之处。明兵部侍郎陈省有诗:“汲女蛟吞入水深,雷轰尸出见天心。相传阅历年如许,灵气犹存会作霖。”破石潭潭水湛蓝,清澈如镜,青天彩霞、山峰倒影尽收潭底,景色迷人,过往行人常为之驻足留连观赏,摄影留念。
  (六)天龙井
  在屏山之巅,于方圆约300平方米的岩石中,自然形成一个圆井。明朝陈省为之勒书“天龙井”三大字。井内有水生动物。相传此井无底,古时有一小牛伸头向井中喝水,不慎跌入井中,后发现牛尸由东山尾边(今文武砂)浮出。于是朝元观法师用铁棒遮住,以防人、畜坠入。井径80厘米左右。游人到此,不仅可以看到龙井,也可凭高远眺,观赏漫无边际、海天一色的自然景象。
  (七)九仙洞
  在屏山,位于朝元观左后侧,有大岩石天然成窟。有一块二丈见方的大石覆在上面,叫“一片瓦”。下有天成石门供人出入,又是一个奇绝之处。洞内约有15平方米大,为币方形洞府,供奉着九尊仙君塑像,香火鼎盛,不少善男信女在此祈梦。周围有醉翁石等奇岩怪石以及和尚墓等,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咏。还刻有陈省题作“紫阳过化”及明进士长乐知县卢龙云九仙洞二绝:“闻道鲤湖胜,仙都自彼开。似怜幽绝处,亦向此中来。”“浮生真是梦,但未与仙同。若遇求仙者,凭将觉路通。”清顺治庚子(1660年)春,邑令姚琅题有:“天下山水奇绝处,多为缁衣黄冠所有。独长乐诸名胜,则皆崇事晦翁夫子。过三溪朝元观、瞻龙井、望海潮,历九仙、皈愚诸洞,飘飘欲仙。及登紫阳阁,巍然独出其上,益知吾道之尊也。居恒想结书院武夷,此宁不足迟梦思耶!”又诗:“晓入三溪路,岚光向日开。高山吾道化,代旷几人来。石秀藏丹洞,松香落翠台。宁知武夷胜,清梦此中回。”
  (八)中丞石
  三溪水库东畔的山巅上有2块巨石重叠,石下有三溪潘氏始祖潘肇墓,他的子、孙、曾孙、元孙在唐末宋初出了五个中丞,故名墓后巨石为中丞石。巨石上楷书“中丞”二字,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书。
第二节 古建筑
  三溪古建筑众多,第宅民居成群。有唐宋桥梁13座,现保存完好的有5座;有唐、五代、宋三个时期修的庙宇13座,其中有的废而仅存其址;有的废而不知其址,现存3座。历代累计建有五显、五帝、土谷等地方神庙26处,留存22处,其中二、三处每年都举行庙会。
一、楼阁堂祠
  (一)紫阳阁
  位于屏山旁。俗称朱子祠,建于宋淳熙初。朱熹因爱三溪山水秀丽,人才辈出,曾游此地讲学,勒“溪山第一”于石,因年久剥脱,今所存乃陈省补书。原阁前一方绰楔,诗云:“但来朱子楼此迟,已是溪山第一奇。绰楔存亡何必论,登时谁不景行思。”里人进士张一渔与朱熹为知交,为了方便朱熹讲学,特建紫阳阁。宋淳熙间,乡中子弟多受业于朱熹,受其影响,连续十二年都有人中进士。前人诗云:“万山飞翠映檐阿,过壁烟岚湿薜萝,地俯沧溟分沆瀣,阁低霄汉接星河。紫阳过化留遗迹,髦士披风饮太和,不必更论仙佛事,吾儒名教乐应多。”阁周围有庠生潘世璧“山光潭影”等摩崖石刻。阁旁岩石有墨竹,相传朱熹居此时练书法,常将余墨泼在竹上,此竹遂成墨色。
  此阁历来为培育人才之所,明兵部侍郎陈省于阁前立有“钟秀毓英”石牌坊,民国间被毁。为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弘扬宋代理学宗师遗风,三溪文化村应群众要求,经省政府文化厅批准,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村民热心资助,特别是得到副省长潘心城关心和指导,按古建筑设计以土木结构重建紫阳阁,其面积比旧址扩大三分之一,自2000年3月动工,至2001年10月紫阳阁主体竣工。阁内建有书香轩1座,铺上200米长通道,使屏、柏两山相连;利用通水天渠石砌城垛盖城楼,新增1座古城堡,还刻《百家姓》1套,临溪作一清泉公园,供人游览观赏。
  (二)潘氏宗祠
  明景泰六年(1455年),潘氏二十世潘仲晋更立宗祠。由于族众旺盛,原宗祠显得湫隘,嘉庆二十二年(1543年),族人重建1座坐北朝南土木结构的祠堂,为明式六扇、二落双天井,至今已450多年,保存相当完好。
  (三)鹫岭祠
  又叫首庙。由宋进士陈景傑建。该庙处在一座山脉居高临下处,似飞鸟落洋,人们称之灵鹫降驾,故名鹫岭祠。供奉土谷神。远近信奉者、尊神灵感求签者、和游客朝供不绝。庙周围奇岭怪石,山峰环峙,殿前有金印、乌龟、仙桃、元宝、笔架五大巨石天然罗列。庙前有三处宋代石刻:一是宋元祐九年,郑、林等捐资修庙芳名;一是宋淳熙十五年,里人潘锦等组织乡社,撰“尤岭祠莲社记”;一是里人潘锐为亡人黄氏超渡及里人潘津(潘锐侄)为父设坛增寿,一义一孝的记载留于后世。这里风光优美,是旅游或渡夏的好去处。
二、寺庙宫观
  (一)朝元观
  又叫三台庵,位于三溪村屏山之麓。宋绍圣间由进士张一渔建。观之名称,因朝向为水之源头,取易经“元”字之训,为始为大,有万物始生之义。历年久远,屡损屡葺。观内的天王殿、大悲欢离合宝殿、观音殿、文昌阁等,建筑仍保护完好。明兵部侍郎陈省幼年读书于此,万历甲午上元,陈省题赞朝元观诗:“三溪汇合水云联,乘兴御风访列仙。故土尽容舒览眺,此身兼已属林泉。灵潭俯瞰蛟龙卧,高阁危凭豸石悬。万户弦歌真佛国,更于何处学逃禅。”后又有游朝元观诗:“仙人绛节昔朝天,观号朝元驻列仙。读史诸公分太乙,科名先后故蝉联。”朝元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旁新建一座古香古色三层禅房及屏山亭、思祖亭,近来新立1尊高7米、宽5米,由整块大崖石刻成弥勒佛,千年古刹更加壮观,香客、游客络绎不绝。
  (二)植柱庙
  又名显应庙,坐落于屏山脚下。明弘治《长乐县志》载:“植柱庙在县治南八都,唐开元中,渔人林生渔于潭,有木逆流而上,心异之,取而置诸石室中,望之若植柱然,因名石室为植柱庙。侧有潭,洪氏女汲水潭中,见有若银卮浮于水面,女褰裳探之,卮渐远而水益深,遂为蛟所吞。洪氏妪诉于神(植柱),俄而震雷破潭石(故称破石潭),刳蛟于水滨,获女尸蛟腹中。洪氏感泣,虚其居为庙,遂刻所取木为像祀焉。宋景祐中,县尉王巽以祷雨获应,倡里人面魁山更立庙宇。绍兴三年,赐额‘显应庙’。”据《福建金石志》记载,《魁山显应庙碑记》乃宋嘉定间真德秀所书。民国29年(1940年)此庙毁于日寇飞机轰炸,只存前座覆道亭。后在旅美华人倡导下,村民集资重新修建,亦以纪念抗日。
  (三)小佛厝
  在三溪通往巴头古时连接官路的巴头铺。明弘治十六年,知县王涣设周桥、沙迳、巴头、沙岭、梅花5个铺,于中段以石板材建高3米、宽4米的佛厝,内供奉1尊青石刻佛像,门口左边墙角也刻1尊小石佛。佛厝边造有1座2个桥墩的佛厝桥。这里四面有千亩良田,港溪圳形成良好水利网,溪水聚会于佛厝前,再绕转过桥经东西二港出海。厝旁立3块古石碑,其间记载水利管理、乡规民约等。该厝是行人避雨憇息的极好场所,也是端午观赏龙舟竞渡的中心地方。此厝现仍保留完好,但石佛已被盗。
  (四)瑞云庵
  又叫尼姑庵,古名南观音寺。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年),座落在柏山旁,俯临升水、龙潭、面朝紫阳阁、朝元观,仰头就是天龙井。庵内大岩石上有宋理学家朱熹手书“鸢飞鱼跃”行书4字,是珍贵文物。古时庵前有一大道,通往环山村及福清。现该庵已圮,还保存有2块碑,是清道光己巳年(1845年)重修瑞云庵纪事,乡内捐资募缘者题名。
  (五)阮山寺
  在阮山蛇崙山山头。始建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后又建天王寺。宋时阮山寺废,后重修,明洪武二十五年并入天王寺,统称阮山寺。其寺距三溪村15华里。沿山涧溯溪以上,那里万山飞翠,峰峰相印,溪流蜿蜒曲折,涧水历落,虽高山极顶,亦有开阔之地。该地岩石大小不一,形如勒马、下山象、双狮等十八种动物,历来有人归隐山里,过田园生活。此寺废于何时何因不详。
  (六)灵源院
  在三溪,始建于宋开宝二年(968年),该寺早就被废,无人知道其遗址所在和废因。
  (七)海云寺
  在柏山一带,始建于元至顺年间(约1330~1322年),废于何时何因未详。
  (八)南福兴寺
  在屏山南,宋殿中丞潘仁杲始建于宋。清康熙己卯年(1675年)里人陈则襄重建,壬辰年(1712年)重修,该寺今已废。
  (九)观音佛殿
  在三溪的古街坊——三义街。始建于明初,由原来堆放死鸡、死兔的臭水池改建成观音佛殿,其地处在三溪村居出集地段,从屏山天龙井正面俯视像个金字形,佛殿就在金字头顶与字反背处建造,面积约20平方米,供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门前墙脚左、右刻有石佛像。殿虽小,但香火很盛。
三、古 桥
   (一)大 桥
  位于三溪村。桥长30米,宽2.6米,墩高4.4米,石构。桥面石板刻有“宋宣和己巳、咸淳己巳秋重修”。桥栏缺损,保留宋代桥梁风格,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珍贵文物。桥东头有一棵千年古榕,平伸向溪中生长,堪称一奇。1986年4月29日,此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小 桥
  位于三溪村。建于宋淳熙十年,为三墩四孔石构梁桥。全长33米,宽1.68米。船型桥墩,各孔间横架石梁,梁长6米,宽0.64米,厚0.34米。
  (三)首 桥
  位于三溪村。建于宋、坐落三溪之首,故名。石构桥,高3.2米,长8.3米,宽1.75米,梁石厚0.4米,桥梁石长9米。
  (四)龙 桥
  又称当街桥,坐落三溪当街。桥高4米,长16米,宽2.8米,梁石厚0.4米,由2个桥墩,9条大石梁组成。据桥梁石刻记载:由营田陈居扆和当阳寺主持、瑞峰院僧净远及海月、甘泉寺僧同修此桥。
  (五)下 桥
又称夏桥,坐落在三溪中街。有2个桥墩,13条石大梁,一个孩儿堵。由营田陈九世、陈景述等筹建。
第三节 摩崖石刻
 三溪风光名胜众多,历代文人荟萃,留下不少摩崖石刻。由于开山打石,现存古代摩崖33处,其中宋代17处,明代13处,清代3处。较为珍贵的有朱熹与苏才翁的题刻。现在屏山和柏山上,还刻有中央领导、省市领导及书法名家来三溪游览时的题刻,有“顽石生花,山注成韵”、“中丞”、“思源、思进、崇德尚学”、“开源节流”等,这些都增添了文化村的文化意蕴。
  (一)仙字岩摩崖石刻
  位于溪北柏山燕岭,仙字岩又称钓鳌石,为上下两块巨岩重叠而成,上面一块勒“钓鳌”两大字楷书,每字约8厘米,下面一块勒“庆历丁亥,飓风起,余涉步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篆书,二十字分四行,字径约40厘米。巨岩上方还有一方篆书诗刻,诗题为“游参村山”,下刻五律诗二首,一首为宋熙宁间福州知府兼转运使张徽题;另一首为宋代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所题。其石刻字迹结体端整,气势浑雄,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为研究宋代书法篆书风格提供了珍贵材料。这一石刻记述了宋时当地海水灾情,又是研究长乐历史及地理变迁的可靠资料。1986年,该石刻被长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朝元观摩崖石刻群
  位于溪山村屏山旁。在层岩叠石之中,一幅幅古代石刻分布有致,较为珍贵的有明兵部侍郎陈省、明宰相叶向高、长乐知县卢龙云、彭哲等诗刻。1986年4月29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出土文物
  
  (一)隆武铜印
  1985年1月,在排洪清溪时,在溪中发现1枚铜质印,呈方形,长8.31厘米,宽8.21厘米,体厚1.42厘米,印柄呈楔形,高8.93米。正面篆刻“行在刑部江西司”,背面楷书“隆武元年八月廿八行在福建礼部造”。经考证,隆武系明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朱柽后裔朱聿键在福州称帝的年号。据《三溪潘氏族谱》记载:当时处于战争状态,清兵侵占江南,潘氏二十二世潘舜厚(明刑部主事潘桂的次子),邑庠生,隆武中任兵部司(或为刑部与兵部之误),退居家乡,等待时机反清复明,最后,满清统一中国,大势已定,只好将带回金印沉入溪中。1989年9月,此印移藏长乐文化馆。
  (二)宋墓出土文物
  1999年2月,在三溪水库东北畔山上,发现地下墓穴。穴内四方为高40公分、宽35公分的陶砖,上部两斜角与下部插柄之间记载:大宋国福州府长乐县依福里林三十二娘。墓内仅存10个高约35公分的陶俑、16个大小五福瓮及1个釉白碗。
  (三)二难碑
  碑高1.25米,宽0.53米,楷书字大40公分。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三溪潘徵(御笔改“徵”为“循”)、潘衢兄弟同登姚晔榜甲科进士,美称“二难”,将当时乡名改为二难里,兄弟二人在进乡路旁立下此碑。元代,乡人为避战乱,将“二难碑”沉入溪中。1985年,盛世清溪,“二难碑”重现,复立桥旁。此碑已历近千年。
第五节 古航道
  
  唐代以前三溪地方是一片汪洋,沿山港澳溪流密布,是古航道之所在,前面可通大海,五湖四海鸢飞鱼跃,后面古山道有四,一是通往尚书岭、过乌江达福州城;二是通腊海岭、往闽侯,永泰、闽清等县,三是小岭,通福清县城,往闽南各地,四是大岭,经东下岭七社,到福清、海口、龙田、高山等平潭方向。
  一、在主村西南的杨朱与棋园之间,有一地名叫“廨院”,这个名称属古代设置官府地方,棋园村则可能是古代官衙树立旗号地方,故叫旗(棋)园,此间当时未有民居(南宋时丁姓始由平桥头迁入棋园),惟有港岸,“廨院”应是当时的运使所在地。而且在山上钓鳌石旁就有北宋福建运使蒋之奇的崖刻。
  二、在廨院前有一条港湾(今叫北溪),其东西两岸各立1塔,东叫塔兜,西叫塔下(塔虽不在,其名称和重建塔碑还在)。这个塔应该是古航道引航的标志。
  三、溪边有一小庙,叫“相公埔”庙,相传,古时不少过往船只至此,有三位上京应试学子乘船经过此处,翻船溺水,后人为其立庙,叫相公埔庙。
  四、村中有2个澳,一叫澳里,一叫沃前澳,都属靠泊船只地方。前不久,农民在溪沟积肥挖土时还从深层挖出小腿粗的用竹篾打成的锚缆索。
  五、三溪有南溪与北溪,从古以来就有水道通行;南溪外有上港与下港,新中国成立以前未建文武砂斗门,海上船只可直航至下港或进入三溪灰炉头(今三溪派出所地方),经常有海山货(平潭水产品等)运至三溪。
  北溪可以通至克凤、五门闸与鼻山的三门闸。新中国成立前,三溪有几家米商,将大米由此航线用沟艚(每艘沟艚可载量3至5吨)运至闸外,转由福州渡船运到福城贩卖。清末民初福州台江最大米商就是三溪人合伙开的,叫“协源米牙”。福州下来的货物如木材等,也同样由此航线通行。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1: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第三章 文化教育
一、文化组织
(一)文化站
  2001年6月,建立文化站,配一个老年人管理,站内摆设有书籍,并订有各种报刊、杂志,供人阅读,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二)三溪实验闽剧团
  由新加坡华侨捐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成立。剧团成立后,演技誉满乡里,还曾前往福州演出。“文化大革命”时期,禁演古装戏,剧团被解散。1988年,三溪文化村成立后,剧团重新恢复,为专业性的演出团体,全年在福州各地演出。
  (三)三溪文化村闽剧票友活动中心
  是2002年初,以原三溪闽剧团为基础组织的。通常利用晚间,在村民集中的活动场所表演闽剧,很受群众欢迎。
  文化村还以3个老人院为基础,组织了门球队、太极剑队、太极拳队和老年妇女健身操队,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二、传统龙舟文化活动
  
  三溪村有三溪贯穿村中,每逢端午佳节,就有数十艘龙舟在溪中竞渡,男女老少皆上船。这里的龙舟竞赛是在夜间举行。每年端午节夜间灯光辉映,溪中龙舟竞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加之岸上五彩灯光,两岸及桥上人潮如涌,热闹非凡。还吸引不少老外来此划龙舟。“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这里的夜赛龙舟是我省独有的乡土风情,也是三溪的特色。三溪龙舟品种很多,有一尺多的玲珑小舟,专供十岁左右孩童戏舟,有四尺长安上篷的,适用十六七岁少年在小溪中乘风竞斗,还有26座位的成年人竞赛龙舟。三溪龙舟竞渡活动,全民参与,至于女人赛舟,则别有风韵。
第二节 教 育
三溪早就有人居住,但风气未开,不知学文,民众都是在岸边捞取小鱼和山上狩猎为生。自唐咸通二年,金部郎中潘肇由南安迁居三溪,方见习文。潘氏以儒学名家,三世登朝,声名赫甚,远近歆羡。在他带动下,乡习改变,乡民致力学文。潘肇之子季翱建东壁精舍,让子孙读书。宋朝,理学家朱熹因爱三溪山水而来游,里人张一渔钦敬其学识,与其结为知交,在山旁建一书舍,称紫阳阁,让朱熹居住讲学。乡中子弟都得到启蒙。据记载,朱熹居住三溪期间,每年都有人中进士,先后连中进士13人。明清时期,不少大户人家建有书斋,重文之风甚盛。至清朝,三溪累计有进士74名,探花1名,其中有四世五中丞,三科十二进士。邦上村的仙峰书舍为潘炳年的读书处,现仍保存完好。民国初期,长乐第三区公立第二国民小学就设在潘氏宗祠。民国三年,由乡绅潘炳年、知事创办南区(三溪)公立道生初等小学校,校内附设道生单级小学校。同年,乡绅陈圣顺、潘茂樵借营田陈氏宗祠创办长乐第三区第七国民学校。民国二十五年,永安堂老板胡文虎、胡文貌兄弟投资在三溪建2座“工字形”仿西式学校,乡里还有潘茂堃、潘恒武各建一座礼堂、幼儿园,成为全县农村办学较先进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办公助盛世兴教,特别是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三溪现有中学1所,小学3所,幼儿园5所,学生总计2000多人,教员100多人。
一、序 记
(一)《朱熹为三溪潘氏修谱序》
  经书所以载道也,国史所以载事也,至于谱牒何为而作也?曰:所谓谱者,盖于一代之中,推其祖,以明其所本;第其次,以定其昭穆;叙其先人之功德,以表其所贻;录其贤哲之言行,以观其所守。是亦有道与事存焉耳。景惟潘氏世谱,始作于高齐颜公之手,至其后又随时得人而续修之,总之于图,详之于传,一以见世数之远,一以见族属之大,一以见人文之盛。为子孙者,或念其所本而追之焉,则孝之道以立;或知其昭穆而序之焉,则礼之道以立;或思其所贻而欲继之,则所以广其业者,无不至矣;或慕其所守而欲效之,则所以善其身者,无不及矣。视彼经书训诲之典,劝戒之规,盖亦得其万一者乎。夫其立谱之意,以为风化之助,同类是矣。至于世代之昌,诸公案出,类多才哲之士,暨今孟武英君,又以文字登科,则尤非他族之可望也。余时管冲佑,武君以荣归,来观于余,留数日,论及刘直馆之学,武君以直馆曾修其家谱,出以相示。余一一阅而嘉之,因为之题其首云。淳熙丁酉春王正月新安朱熹序。
  二、《祠 记》
  朱子曰: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正寝之东,盖世穷则泽熄,泽熄则亲尽。亲尽则疏,疏则无纪。祠堂之立,凡尊祖而继族也。潘氏居上谷,历泉南安。唐咸通二年,有祖著作郎纲,偕金部郎中肇,始家福之吴航三溪。宋祥符初,六世孙工部侍郎吉甫,首创报先以祀其祖。嗣后沿替不一。明景泰六年,司训仲晋公,更立于溪南。又八十有八年嘉靖癸卯,族人相厥庙狭隘,欲移今所,主祭曾孙澄、焰以为是,谂于众,无不允合。廼检祭帑,减粢田,会聚赀,约金百余。于秋仲兴事焉。孙某董材,某董么,某某协赞。澄与焰总督焉。历三月堂成,递献如初。以其涣而无统也,于是统以周垣,重以寝,扉以丹漆,布以砖石。事稍次第举矣。今上改元癸酉,余年友季选甫以诗经魁多士。越癸未,与余同成进士。祠有光矣。澄之子朝,后启诸父兄曰:堂宇饬,而外制弗隆,匪称也。张之若何?众曰可。爰是经土考费,度材凑工,越二月竣。工材不侵,众役不违,时为亭为庑为扃为除为屏为牖,穹如跄如,表如夷如,屹如言如,井如华如。神有奥,裸有位,器有藏,乐有次,宾有阶,众有地,庖有所,燕有私,制作大备。是盖祖宗之灵,子姓之忱,故三十年事耳,葺若瞬目也。祠之祭以春冬,荐以秋夏,展时思也。朔望必参,庆吊必告,明谱牍,约必会,善必劝,过必规,维族志也。继序其皇,于祠永无愧矣。宗人最之。祠址宿号冯巷贸梅堂,广袤各五十步,南接街,左右界墙,右附屋隙地,傍故里高堂厂三丈余,雨翼亭栱,较堂深半,广亦如之。庑接堂亭檐二丈四尺有奇。临鳌水,面甘泉、獬雁诸峰,尤雄峙云。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前选部考功司郎中兼浙江道监察御史年弟林材拜撰。
二、诗词摘选
  
游朝元观
  
陈 省
  仙人绛节昔朝天,观号朝元驻列仙。 
   读史诸公分太乙,科名先后故蝉联。
  
  
破石潭
  
陈 省
  汲女蛟吞入水深,雷轰尸出见天心。
   相传阅历年如许,灵气犹存会作霖。
  
  
豸 石
  
陈 省
  一自雷轰豸角残,居然峰迥贵人冠。
   须知天意期英哲,莫负簪缨世代看。
  
  
三 溪
  
陈文沛
  岩扉白昼掩,杖屦到来稀。
  精舍临三溪,花丛坐六时。
  话宾壶里月,拨闷局中棋。
   九德劳相忆,松云系梦思。
  
  
游三溪
  
叶向高
  春入三溪曙色开,五云瑞气霭蓬莱。
  露浓椿翠明珠结,日暖萱丹昼锦裁。
  万里花封金榜客,两樽酒献介眉杯。
   鹿门自是神仙伴,不羡涵关紫气来。
  
  
纱帽山
  
陈 省
  吾家古槐上,峦巘纷如绮。
  开门见悠然,兹峰独雄峙。
  纱帽何所云?山形迥相似。
   吾已谢簪缨,留以待来祀。
  
  
搏纱潭
  
前 人
  管窥蠡测海天难,底事投纱欲测潭。
   遂使潜龙惊欲起,至今烟雾出弥漫。
  
  
赞三溪
  
前 人
  水羡三溪好,山尤胜景多。
  顶如圆釜覆,石似众星罗。
  卓笔斗堪贯,扬旌凯可歌。
   地灵频产杰,前哲尽巍科。
  
  
苏老涧
  
前 人
  时光迅望舒,灵濯疾羲御。
  所以耽游人,夜行秉烛炬。
  邈哉苏才翁,公余觅佳处。
  风尘不足娱,来作烟霞侣。
  涧谷有幽光,刻画见才胥。
  水决寺已颓,潭空龙亦死。
   独兹苏老名,千秋传不已。
  
  
朝阳石
  
前 人
  名德何年遁此间?高僧为主破愁颜。
  道心寂静朝而幕,世路崎岖去复还。
  望海眼宽穷隐岛,朝阳手勒寄兹山。
   经今无数登临者,共坐班荆笑佞奸。
  
  
鼎 山
  
林正亨
  祉山东嶂海门山,遥映湖头一鼎台。
  物象九州穷魍魉,天成五位卜盐梅。
  不妨蓬岛虚丹灶,为笑汾阳祀泰台。
   传器永存御国镇,更余王气铸卿材。
  
  
三溪道中
  
张学举
  山抱平洋水绕田,晚禾初刈薄寒天。
  丰年有象吾能绘,一带村场万灶烟。
  霜后山容不带岚,丹枫如火映黄柑。
   曾于赤日祈甘到,未得无情过石潭。
  
屏嶂铺霞
  
贺知俊
  列嶂如屏挂望中,流霞晚罩气熊熊。
  斑斓五色迷苍洞,盘郁千层拥碧穹。
  散绮遥连江练净,腾辉斜接日华红。
   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1: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第四章 历代名人  
  
  三溪文风极盛,从唐至清,有进士74名(1名探花),其中单潘姓就有进士50多名,曾出现了四世五中丞、三科十二进士,可谓人才辈出。历史上有潘季荀、潘衢、潘炳年以及当代有著名书法家潘主兰、爱国画家潘茂勋、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潘心城等。三溪凭借自然造化之力,文化积蕴之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素有海滨邹鲁、鱼米之乡的美誉。
第一节 人物传
  
潘 肇(生活于唐大和至光启间)
  
  潘肇,字国上。咸通初,从广平迁到南安。南安社会不安定,盗贼猖獗。曾祖父著作郎潘纲对他说:“方今豺狼当道,狐兔塞野,南安非久居之地,我辈当适乐郊”。为了躲避乱世。唐咸通二年(861年),潘肇举家迁到长乐。看到三溪山水优美,因而居此。刚到时,当地人不懂文化教育,还处于山栖水湄,兢逐禽兽之状态。潘氏独以儒学名家,三世登朝,簪缨赫奕,远近歆羡。后官至金部郎中,卒葬于灵石甘泉之原。生四子,长子季荀,仕至御史中丞;次子季翱,仕至太子司议郎;三子季雍,仕至司农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四季翔弗仕。
  
潘季荀(862~922年)
  
  潘季荀,字宗道,潘肇的长子。力学善属文,尤长于《礼》、《春秋》。唐中和初年(881年),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既中第,授下邽尉。辟州司马,移陇州司马。节度使李茂贞任命潘季荀为节度使掌书记。平定李昌符叛乱后,改复州长史。郡境经常发生盗窃案,他招收境内有勇有谋的农民为耳目。凡恶少无赖,都记录在册,盗窃案件一发生就迅速破案,百姓以为神。昭宗即位,除右补阙,前后所陈凡二十余章,皆婉而不曲,直而不讦,退必焚稿,虽子弟莫得闻。顷之除太僕卿,复迁御史中丞。第二年,出任五岭推勘使。岭南去中朝既远,吏皆苛敛以希进。公独务宽厚,职虽推勘,略无文移追逮之扰。每行部,輙语剌史曰:“今中外弗靖,赋重役烦,民不聊生。诸公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若箠械剥肤,取及锱铢,非部使者之所望也。”时皆称为长者。居无何,遂抗表辞禄,归老于家。龙德二年二月卒,享年六十有一。初,公所居之南山,有石嵚欹突兀,形如獬豸,俗呼为獬豸石。及公生之日,石忽有声焉。故公慨然以台省自任。中和初赴阙,至北十五里,顾山旁道之左右而言曰:不为中丞,不復经此。及公以独坐推勘五岭,昼锦而归,復憇于石。邑人荣之,遂刻“中丞”二字于石以志。至今呼为中丞石。
  
潘季翱(875~939年)
  
  潘季翱,字太冲,金部郎中肇之次子。生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幼而敏慧,七岁能属文,十五通经史。乾宁二年(895年)以延赏补新恩丞。时草寇窃发,群僚皆惊。公毅然曰:“公等俸人之禄,当死人之事,岂狐疑首窜哉!”乃前勒尉兵,身先士卒,贼闻风奔溃。后调任枣阳县令,信义不移,人皆畏服。案无留讼,狱无宿囚,路不拾遗,盗奔他境。迁诸暨令,任满为怀州推官。有啇馆于邸,既他适,啇之子疑,邸翁不能自直,已分就死,公诘之无状。为明其冤,而缓其讯拷。时同僚与公牴牾。以飞语中公。怀守失出之屡促。公确然不移改。月余,商自他州归。幕属惭伏。怀守益服公之明。剡章于朝,诏入见,除太子司议郎中。未踰年,丁内艰返里。奉丧事于灵石甘泉之原。哀毁踰礼,弃家庐于墓侧。复捐田入浮屠,用报罔极之恩,非佞佛以求福也。天祐二年服阕,朝廷欲复擢用,公悯世代陵夷,不欲浮沉宦海。虽齿发未衰,慨然远引,无复仕进之心,天福三年(939年)五月一日卒于里第。
  
潘季雍(生活于唐乾符至天祐间)
  
  潘季雍,太常寺少卿,讳季雍,字太甫。金部郎中肇之三子。自幼敏悟,长通经史,长于词赋。尝曰:军旅之事,不能学也。年方十六,随兄中丞季荀仕所,读书不倦,加百倍之功,继二兄之志。唐乾宁四年(897年),请乡举,授新恩县丞。天复元年(901年),任巴东县令。秉以忠厚、爱民如子、政无冤滥、狱无宿囚,奸雄屏息,良善获安,一邑晏然。天祐元年,改光禄寺丞,通判渝州。因丁内艰,同兄季荀季翱辞官归于故里,奉丧于灵石甘泉之侧,哀毁逾礼,庐于墓侧。三年反阙,蒙朝廷重加矜赏,改中散大夫守司农大卿,判长乐府司录参军上柱国,赐紫鱼袋,抚安郡邑,里人咸羡,生而查绮,老则首丘,桑梓称荣,遂为鼎族。
  
潘仁杲(906~974年)
  
  潘仁杲,字弥明。太子司议郎季翱之子也。开运后晋,钱氏兼有闽越。以俊才充郡文学,任功曹参军,累迁至秘书郎。宋兴,仁杲认为钱氏外虽忠顺,内实奢僣。遂解组还里,笑傲泉石,左琴右书,淡如也。其父先有精舍,著于溪潭之上。公暇日,则角巾藜杖,徜徉其间,仁杲加以修葺,名以报先。复捐金四十万,构寺于溪之南,晨钟夕板,皆所资给,意为子孙福之所兴焉。里谚曰:“二寺方张,植福穰穰,嗣世其昌,于潘有光。”公闻而笑曰:“福田施报,理或有之,若施而必求其报,非余所敢知也。”长子吉甫举端拱元年(988年)进士,委质中朝,故曰福兴,果跻通仕。祥符初,有双笋生于报先寺殿砌,是岁公之孙徵、衢联名登第,桑梓改观,人咸异焉。皇祐五年,整继登进士。熙宁九年,鲠又登进士。元丰八年,震又登进士。震因为诗遗弟季曰:“长乐闽中郡,吾宗一派强。瑞呈双筍竹,名显二难乡。子孙相继出,祖道此重光。”仁杲于开宝七年五月三日寿终正寝。祥符五年封太理寺评事,七年赠太理寺丞,九年赠殿中丞。娶林氏,累封安远县太君。有三子吉甫、吉士、吉询。
  
潘吉甫(946~1021年)
  
  潘吉甫,字干臣。殿中丞仁杲之长子也。宋乾德五年,公年二十有二,释褐除闽清县丞。时令长脂韦自营,模稜无断,邑之词讼,皆诣公求直。公每以挠椎辞,而来者日众,充褒市挞,政声蔼然。钱氏归命圣朝,转运使以公持廉能干,辟充福州司理参军。莆田草寇侵扰福清,命公知县事。公坚壁厉秣,邑民安堵。明年,勅均赋,公据籍量财,先期集事,官办私恬,为诸邑最。改录事参军。踰年,召试学中院中,选授蕲州黄梅簿,以能声闻,郡奏充司理参军。公究心谳狱,口多所平,及廷辩在直,不希风旨,濡首文牍,颠末七年,朝廷念掌狱至烦,为岁滋久,授太理评事,通判钦州,兼知州事。蛮寇入境,公奉宣命,持糗粮、严版筑,修如洪屈步二代,拣汰老弱,威势益张,牒者惊慑。会有旨选武臣御边,公入为芦州观察推官。丁太君忧,服阕授河阳节度推官。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幸山陵,被命往西京,一路排顿,大驾往复,了无旷遗。真皇嘉之,锡以锦袍,优诏奖谕。除太理寺丞,出知蜀州新聿县。大中祥符元年改太子洗马,赐章服。知临川县,擿伏发奸,抑强扶弱,凡矫虔猾吏、武断豪民,莫不重足。西祀朝散郎守殿中丞,迁真州通判,真为江淮孔道。公素履刚朴,加以清俭,凡将迎赆尽遗色又从简。当政者怒公所为,屡加捃摭,公浩然不挠。由是谪池州监征。公乃上章乞骸骨。就转国子博士致仕。天禧二年春归故乡,谢绝宾客,闭门观书,闲与弟吉询引觞自娱,号榕溪逸老。明年,皇帝有事于圜坛,转朝请大夫。五年十二月初八日卒。太史陈公从易刻其墓碣云:“先生清节贯神祗,五十余年组绶垂。物故也知无避处,身闲犹赖得时多。趋庭二子抛官哭,结社诸贤送碣词。寂寞新阡应有表,一章遥记有铭时。”公以儒术传家,义方尤笃。二子徵、衢同登祥符进士第。每自治所还家,未尝假诸辞色,以勉事君使民之道,故二子服膺严训,皆为闻人。公累赠至工部侍郎。娶林氏,累封万年县君。葬于本邑昆由里桐山岭。
  
潘 衢(993~1060年)
  
  潘衢,字子庄。工部侍郎之次子也。少颖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登进士甲科。时福唐儒风未盛,而公与徵兄联名,闽人以为创见,遂改乡安时为二难、里归义为同荣。公初任南雄州判官,次任宣城幕,一职教官,三任知县。天圣四年除殿中丞,赐五品服,出通判安州。闻者相语曰:此乃世为中丞潘氏乎。先是,公之曾伯祖季荀任唐为御史中丞。公之祖仁杲累官宋殿中丞。祥符中,公之父吉甫復守殿中丞。至是公又除殿中丞。四代通籍乌府。故时论为之歆艳。未几,召入祠部员外郎。满岁改职方郎中。通判黄州。以覆狱失出。罷归田里。皇祐二年大享明堂,公复为屯田郎中,出知永州。属夷獠侵扰湖湘,公应办军事,夙宵尽瘁。秩满改知汀州。公自念宦游日久,欲得便郡为过家计。乃上表乞泉州。得旨知建州,廪禄足以振亲旧。秩满,东归,囊无余赀。惟衣被书籍数箧而已,当路慨其清廉。辟知兴化军。以疾作,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七。嘉祐五年八月葬于甘泉寺侧。公自幕府以至典麾,凡三十余考,所至称治,民讼寝息,政声洋溢。去皆见思。虽古之良吏,不能过也。
  
潘炳年(1844~1919年)
  
  潘炳年,字耀如,晚号退庵,邦上人。其父潘茂架迁居福州都司巷。炳年幼处父丧,16岁中秀才。同治三年(186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光绪八年(1882年),充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不久,任国史馆协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光绪十五年,炳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七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后任文渊阁校理,以京察一等记名道府用。光绪二十三年,特授四川夔州府知府(治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炳年请求回乡修葺祖茔,至翌年才上任。夔州是外国传教士活动频繁的地方,炳年在处理教案时,极力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据理力争、折服外人。当时有余姓匪首率众时时骚扰夔州地界,他亲自率领水陆两军扼守军事要地,全力围歼。光绪二十五年,夔州夏旱,秋天又发大水,田园、房屋遭毁甚多。炳年日夜监守,防止大水蔓延。当地长有野生橡树,百姓多砍作柴烧。炳年认为橡树可以饲养山蚕,重金聘请善于饲养山蚕的贵州人前来传授饲养法。不到一年,百姓获利无数。时政府裁兵,散兵游勇路过夔州,到处滋扰生事,炳年亲自领卫兵出外巡逻,恩威并济,使百姓免受侵扰。光绪二十六年创设中学堂,为全蜀设立学校之始。后来,调署龙安府知府,龙安恶人马正荣,一贯为非作歹,勾结土匪,危害百姓,潘炳年命令县衙会同营兵,捕获马正荣一伙,依法严惩,地方遂得安宁。三年后,又回到夔州任知府。光绪三十一年,调署成都,时国事已不可为,乃称病辞职。回到福州后,与陈宝琛等人赋诗论文,也做些乡间公益之事。辛亥革命后,炳年以清朝遗老自居,隐居不出,意志消沉。民国8年(1919年)4月病逝,遗著多散失。仅存《使粤日记》二卷。
  
潘主兰(1909~2001年)
  
潘主兰,原名鼎,祖籍长乐三溪。生于福州。自幼在父指导下习书法,16岁之前就开始书画创作。20世纪30年代,撰成《说文校勘表》,并撰有《古印文字考究》、《古泉文字考》。同时致力于甲骨文研究,撰有《甲骨文字类》。民国26年,与同好共同创立福州金石书画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艺术造诣日臻精湛,享誉海内外。1953年,加入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1956年,执教于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任福州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会长,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州书法家协会顾问,福州美术馆艺术顾问,福州书画研究院首席学术顾问。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也是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1982年11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9年3月,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6年5月举办平生第一次书画展览。2001年2月20日在福建省协和医院病逝,享年93岁。2001年6月荣获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奖“书法兰亭成就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书法界首次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奖。其著作有《潘主兰印选》、《潘主兰诗书画印》、《近代印人录》、《现代闽中画人春秋》、《谈刻印艺术》、《寿山石刻史话》、《寿山石雕讲授提纲》、《素心斋诗稿》、《浅谈诗学入门讲稿》及散见于各报刊、未刊学术文稿。
 楼主| 发表于 2008-3-6 21: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第五章、三溪文化村历代进士、诸科表
  
姓 名
字 号
中进士时间
官 职
附 注
潘季荀
宗道
唐中和元年(881年)以人才举
官太仆寺卿,御史中丞
诸科。旧志有为季翔者,有误。季翔乃其四弟,并未中举。
潘季翱
太冲
唐乾宁二年(895年)以延赏补新恩丞
历任枣阳、诸暨令,迁怀州推官,太子司议郎中
诸科。季荀弟
潘季雍
太甫
唐乾宁四年(897年)应举
任新恩丞、巴东县令、光禄寺丞、渝州通判、中散太夫、太常寺少卿,上柱国。赐紫鱼袋
诸科。季荀弟
潘 则
促臣
五代
殿中丞
诸科。《谱》载进士,但未注明其登科时间
潘吉甫
干臣,号榕溪
宋端拱元年(988年)
太常博士、钦州通判
潘 徵
彦中,又字子述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著作郎
吉甫长子,改名循。《三山志》载:字先之
潘 衢
彦卫,又字子庄
同上
同安知县,累迁检校屯田郎中,历知兴化军、建州军事,终知黄州
潘徵之弟,徙黄州
潘 整
孟文
宋皇祐五年(1060年)
主簿,迪功郎
陈居扆
文举
宋熙宁九年(1076年)
潘 鲠
昌言
宋元丰二年(1097年)
初调蕲州蕲水县县尉,后知江州瑞郡,监楚州都盐仑,吉州军事推官、通判、摄守事,监汉阳军酒税,奉议郎
潘衢孙。传载:由黄州归闽,从周希孟学,登元丰二年进士,致仕后仍居黄州。《闽书》《八闽通志》列诸科,官宣议郎,知石康县。《三山志》载:永水谷
潘 震
宋元丰八年(1085年)
同安县主簿
潘志道
天随
宋绍圣元年(1094年)
奉议郎
衢孙,徙洪州
潘 潜
彦渊
宋绍圣四年(1097年)
朝散大夫,知南剑州
衢曾孙,旧志字彦深
潘 辟
彦廊,又字郭如
宋崇宁五年(1106年)
朝散大夫,知汀州、绍州,广东运使
衢曾孙
潘师孔
圣时
宋大观三年(1109年)
宣议郎,建州教授
潘 绶
宋政和二年(1112年)
特奏名
潘宗孟
养浩
宋政和五年(1115年)
建州教授
潘飞英
元杰
宋绍兴二年(1132年)
朝奉郎,肇庆知府
陈佐尧
朝弼
宋绍兴五年
朝散郎,广州通判
潘冠英
仲举
宋绍兴十五年
提举福建路市舶
旧志字仲灿
潘德裕
宋绍兴二十七年
特奏名
林光大
宗显
宋隆兴元年(1163年)
著作郎,右司郎中,知漳州
特奏名
潘子春
宋乾道八年(1172年)
改名震元
潘必胜
孟武
宋淳熙二年(1175年)
朝奉大夫,汉川知县,主管汉阳军营田司公事
陈 枢
周之
宋淳熙二年
迪功郎,莆田少尹
陈 丰
道卿
宋淳熙五年
衢州府通判,朝散郎
陈枢侄
陈 椿
元老
宋淳熙五年
《通志》《闽书》作陈椿年
潘 麟
信仲
同上
潘 凤
仪仲
同上
潘士表
伯仁
宋淳熙八年
潘子仪
行父
宋淳熙十一年
潘子直
宋淳熙十三年
迪功郎,郁林教授
潘子震
伯威
宋淳熙十四年
武进士
丁 悫
行实
宋绍熙元年(1190年)
太常博士
潘显伯
隐之
同上
寓福州
潘颢伯
肃之
同上
朝散大夫,徽州通判
显伯弟
潘景伯
仰之
同上
淮东提举
显伯弟
陈景年
道卿
宋绍熙四年
吏部架阁
潘子礼
和中
同上
武进士
潘子寓
同上
同上
潘子京
贵阳
宋嘉泰二年(1202年)
丁 谦
同上
特奏名
林实孙
同上
同上
丁 似
式翁
宋开禧元年(1205年)
博士
丁悫之子
潘子则
宋嘉定元年(1208年)
迪功郎
特奏名
陈子愚
若愚
宋嘉定四年
荣道知县
旧志登赵大建榜
潘继伯
远谟
宋嘉定十年
字溪县令
特奏名。一作继昌
陈子诚
若虚
宋嘉定十三年
官直秘阁,朝议大夫
潘可叔
公献
同上
宣教郎,淮西运干
旧志字公猷
潘 津
必登
宋宝庆二年(1226年)
岳州教授
陈 绂
若晦
同上
兴国县尉,韶州司户兼司法,摄知仁化、东昌,再调提刑司干办公事,惠安知县
谱名子绂
潘立本
伯植
宋绍定二年
汀州清流尉,廉州佥判
潘泰享
公泰
宋绍定二年
丁亨泰
式国
宋绍定二年
特奏名
潘 牥
延实
宋端平二年(1235年)
宣教郎,大学正,潭州通判
探花。初名筠
潘中亭
子通
同上
《通志》作午亨
潘 辰
高卿
同上
原名应庚
潘朝伯
同上
陈子炎
若师
宋淳祐元年(1241年)
特奏名
潘 荣
安卿
宋淳祐七年
宁化县丞
特奏名,谱字安世
潘 泾
公渊
宋淳祐十年
潘德远
同上
潘福翁
同瘦
同上
潘彦益
同上
监丞
特奏名
丁 焯
明裕
同上
同上
潘文卿
安之,又字约之
宋宝祐元年(1253年)
监察御史,给谏
陈景俊
有卿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试中刑法出身,官奉直大夫,大理寺少卿
诸科
潘善应
伯仁
明洪武二十一年(1334年)
礼部员外郎
本名旻,以字行
陈 骥
致远
明永乐四年(1406年)
广东阳山、乐会知县,浙江海宁知县,迁御史
本村莲池房,徙浙江新城
庄维春
元卿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户部主事,员外郎,南昌知府
潘仲徽
克典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潘 桂
季选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建平知县,改济南府学教授、国子博士,刑部主事
陈 琦
乾德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堂邑知县
潘炳年
耀如
清同治十年(1860年)
翰林院编修,广西主考,授四川夔州府知府,署成都
二、处以上、高级职称及知名人士表
  
姓 名
单位及职务
备 注
潘其武
中央情报局中将局长
民国时期
潘 锦
广西南宁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民国时期
潘心城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潘心雄
中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潘时中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潘秀珍
福建省立医院院长
消化科专家
潘显灿
国家石油部地球物理勘定研究院教授、总工程师
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潘茂勋
国画大师
潘主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潘德祥
福建省招商银行行长
潘春喜
湖南省长沙市有色冶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潘受雄
厦门大学教授
潘传禄
高级经济师
天津市
潘振忠
研究生、留美硕士
上海
陈学坤
长富集团董事长
潘命贤
美籍生物博士
潘云钦
新加坡财经博士
潘威廉
美籍博士
潘受希
中共长乐市政法委书记
发表于 2008-3-6 2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楼主辛苦了,只是太多字了,偶倒杯咖啡慢慢看。。。
发表于 2008-3-10 16: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好长,先保存下来再看看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8-3-13 22: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0-7-27 08: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加分也分主客场。。哎。。。
发表于 2010-9-16 12: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第五章、三溪文化村历代进士、诸科表
  
潘炳年


耀如


清同治十年(1860年)


  
流浪滴浮云 发表于 2008-3-6 21:17


http://zh.wikipedia.org/zh-cn/Te ... 6%E9%87%91%E6%A6%9C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应该是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 得的进士。。。而不是1860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