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市志》佛教.记载长乐古代寺庙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发表于 2013-4-14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来自: 中国福建
本帖最后由 家有4台私服 于 2013-4-14 21:10 编辑

                                          长乐龙泉禅寺

长乐龙泉禅寺.jpg

  龙泉寺位于林木葱茏,峰峦层迭的沙京莲花山,距长乐市区6公里。属于中国佛教协会直属管理的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原名西山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懿宗赐名龙泉禅寺,与鼓山涌泉、福清黄蘖并称闽中三大名寺。历史上龙泉寺有许多高僧主持,也曾几经衰落,如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沦为停柩场所,清初兵乱毁于战火,五十年代在寺院里办起畜牧场。现在的寺院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西归祠、观音阁、祖师堂、方丈室、瑞淼和尚塔等,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龙泉寺,自古香火鼎盛,僧侣最多时达二、三百人,现在仍有70多人。

  龙泉寺的兴盛缘于唐代百丈禅宗怀海。怀海本姓王,俗名木尊,长乐沙京村人,生于唐开元八年(720年)。传说王木尊幼年哑不能语,一天祖母带他到附近的龙泉寺烧香,突然开口说话,回到家里又成哑巴,于是落发寺中为僧。后来去江西南昌师从高僧马祖道一修禅,得道后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称百丈山)开山说法,因此世人尊称他为百丈禅师。他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订规章的现象,便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各派都接受的《禅门规式》,被寺院普遍推广,世称《百丈清规》。宋初《百丈清规》被定为天下禅林必须奉行的管理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风尚,最为著名。百丈晚年回家乡西山寺住持,重建寺院,于唐宪宗九年(814年)圆寂,享年95岁,谥“大智怀海禅师”。龙泉寺由此光芒四射,在中国佛界享有崇高声誉,倍受唐皇室重视,懿宗皇帝亲笔题写龙泉禅寺山门匾额。

  龙泉寺与日本佛教“黄蘖宗”关系密切。清顺治时福清黄蘖寺高僧隐元禅师应聘东渡日本前曾来龙泉寺住持,隐元禅师到日本后创建了“黄蘖宗万福寺”,成为日本佛教界“黄蘖宗”的开山鼻祖。 龙泉寺周围峰峦起伏的五座山峰分别是卧牛、贵品、莲花、仙冠和云梯峰。这“五峰岚横”自古以来就是长乐十二景之一。寺院依山而建,座落在五峰环抱的小盆地之中,山门对海门,山川灵气相通,世称“弥勒五福袋”。当初唐懿宗李崔皇帝亲书龙泉禅寺的山门匾额因战乱毁坏再也找不到了,现在山门和大雄宝殿上的匾额均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笔。

  正对天王殿的山上有一群岩石,活像一群小牛围着一头母牛吵着要吃奶。相传每当祖师开场讲经,群牛都会耸耳倾听。曾有一首诗赞道:“一心悟法此眠牛,风雨连天未转头。真得慈悲三味诀,不须水草又何求。”因为这群石头的缘故,山名叫卧牛峰。登上山峰可以看到大海。 天王殿前有一对直径约1米的空心石环,其中一个是唐代百丈禅师建寺时遗物,雅名“哪咤乾坤圈”,俗称“金刚戒指”。据说小孩子从环中穿过后晚上就不会尿床了,所以许多大人特地带小孩子来这里钻石环。大雄宝殿内前后竖立的16根双人合抱的大石柱,每株高6米,径围3米,重约4.5吨,这些石柱及柱础、础盘均为唐代百丈禅师建寺遗物。这么大的石柱,当时是怎么运来的,又是怎么竖立起来的?寺内现存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碑刻《龙泉重兴》记:“寺肇自梁承圣三年,原名西山,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道成创建法堂,咒立石柱,懿宗赐名龙泉,称大丛林焉,厥后兴废不一......” 石柱上还有北宋元符(1048年)户曹参军林君然、泰兴令曾升仲、节度推官方道辅等题刻。

  殿后壁立巨石上刻有一尊“流米佛”,其特别之处就在佛的肚脐眼。相传当年百丈禅师主持建龙泉寺时,忙于各种建寺事务,为了解决粮食的运输问题,命人在这块岩石上刻出这尊佛像,借佛脐来运送米粮。说来也怪,在佛像刻好之后,那白花花的大米就从佛肚脐中源源不断地流出,据说那米吃起来特别香,人们就叫它“香米”。不过可惜的是,有一天寺内来了很多游客,煮了三大锅饭还不够,眼看第四锅的水就要烧开了,从佛脐流出的米还没满,一个煮饭的寺僧嫌米流的太慢,便用火钳捅佛的肚脐,结果再也流不出米来了。“流米佛”侧左右分镌字迹“皇帝”,“万岁”,也是唐代文物。 大殿西侧的祖师堂供百丈禅师怀海画像,取自《佛祖正宗道影》卷二。禅宗寺院祖师堂里通常供奉三位祖师:正中是东土第一祖又称初祖的达摩禅师,左方为“创丛林”的马祖禅师,右方为“立清规”的百丈禅师。可见百丈在禅宗中的地位之显赫。
长乐龙泉禅寺.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30 收起 理由
九狮七条龙 + 3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衣冠士族入闽”,佛教渐始传入长乐。南北朝时期,由于梁武帝萧衍大力提倡佛教,长乐仅梁一代,就建有灵芝寺、灵源寺、灵隐寺、竹林寺、县山寺、皇恩寺、法涧寺、龙泉寺、方山寺、光岩寺、兴国寺、长者寺。龙泉寺则为八闽大丛林之一,肇建于梁承圣三年(554),唐长乐沙径(沙京)人百丈大师怀海曾落发此寺,倡导“农禅并重”宗风,创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警训。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唐五代时期,长乐佛教大兴,龙象辈出,慧灯不断。据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清《福建通志》与民国《长乐县志》记载,长乐唐代建有文殊寺、天王寺、灵峰寺、崇圣寺、岐山寺、国德寺、广明寺、乾巫寺、宝林寺等46座,五代时期建有西禅寺、净林院、光岩寺、新安院、秀峰院、幽林院、广顺院、瑞峰院等26座,并涌现出天王寺的不空三藏、文殊寺的伏虎禅师、灵峰寺的如卓法师、竹林寺的法照法师等一批高僧。天王寺规模宏大,最兴旺时期僧众千余人。宋代民族英雄李纲曾在寺旁留下珍贵题刻,历代名人吟题甚多。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赐“文殊寺”匾额一面。长乐女子陈金凤则嫁与王审知儿子王延钧为皇后,进一步促进长乐佛教的兴盛。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宋代长乐大力兴修水利,发展水陆交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人口明显增加,促进寺院建设,建有圆觉寺、文京寺、资寿寺、金山寺、真元寺、德成岩禅寺、碧泉寺、晦翁岩禅寺、屏山寺、云顶寺、古灵寺、灵洞寺、朝元寺、营前大士殿、东渡大士殿等46座。其中建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的圆觉寺,朱熹曾来此造访礼佛,题写“大雄宝殿”匾额。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的文京寺,是当时高僧名士谈经讲学之处。宋代大学士郑丙开创的屏山寺,极具儒雅之风。

  元代,长乐的佛教活动渐趋衰落,唐五代时期兴建的寺院26座均破废。整个元代,只建1座佛塔寺。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明代,长乐佛教开始复兴,建有灵泉寺、文水寺、水月寺、普陀寺、初有庵、西兴寺、梅峰寺、宝贤寺、潮应寺、荣菊庵、青山寺、龙兴寺、锦鲤寺、狮岩寺、青云寺、凤翔堂、中境灵谷寺、鳌峰岩禅寺等28座。郑和七次下西洋,在长乐太平港候风,他既崇佛又尊道,尤其是郑和船队中的船员水手绝大部分是长乐人,从而促进佛教的发展。

  云门寺历代失修,破损不堪。郑和于永乐十年(1412),予以重建,有观音堂、弥陀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处等15处胜景。郑和船队人员驻扎城关,于永乐十一年同寺僧一起重修南山寺。永乐十三年三月十一日,郑和发心印造《大藏尊经》,奉施喜舍南山三峰塔寺流通供奉。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清代,佛教活动又有新的发展。顺治初到同治年间建有法雨寺、潭谷寺、云龙寺、银峰寺、梅花观音堂、广聚堂、般若堂、仙竹寺、太华寺、广义堂、致一堂、凤井庵、唐兴寺、弥陀寺、善仁堂、准堤堂、广积堂等45座寺院、庵堂。银峰寺系住山比丘结茅养母之处,他锄月耕耘,为人称颂。由家庭堂发展而成的唐兴寺,由原来的道观玄帝庙改为佛道双修、神佛共奉,建于道光年间的胪峰寺,都具有地方特色。

  民国期间,社会经济不振,农村破产,尤其八年抗战期间,长乐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寺院被毁,僧侣星散逃难,寺院无人管理,破败不堪。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政策得到贯彻,民间信仰得到尊重。但在“*屏蔽字眼*”时期,多数寺院庵堂被改作他用,有的僧侣还俗,佛事活动停顿。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建筑物和文物都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被破坏的古老寺院开始逐步恢复。1994年,全市寺院庵堂62座(恢复或重建54座,新建8座),僧众90人,尼姑60人,居士4500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家有4台私服 发表于 2013-4-14 21:01
长乐龙泉禅寺


龙泉寺

  八闽大丛林龙泉寺位于长乐沙京之莲花山麓,据碑记:寺肇自南北朝梁承圣三年(554),原名西山寺。唐百丈禅师落发于此,道成,建法堂、立石柱,传说有二龙戏寺井中,唐懿宗时赐名龙泉禅寺。初创时,有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堂等,香火极盛。五代后晋天福,普明禅师扩拓寺基。宋淳化间潘宗(博士)与族人建蟠龙池、戏龙亭,寺院兴旺逾前。元朝至明初,寺院荒芜,及明天顺,沦为兵舍。明万历四年(1576)老僧叶宝丰与叶运丞(明海)又倡修寺院。清顺治二年(1645),首创日本黄檗宗的隐元禅师来寺住持,寺又重光。后遭兵燹,寺遭毁圮。乾隆间先后礼请黄檗智幢和尚,鼓山常明禅师入主,僧众二三百人,并修《龙泉寺志》。有寺田600亩,寺山百亩。民国,寺复式微。抗日战争时期,长乐两度沦陷,僧散寺虚。光复后,乃延海济法师继主,因战事频仍,生灵涂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受“文化大革命”冲击,一度沦为畜牧场。后来雪峰崇圣寺瑞淼师见祖庭荒废,率徒来寺兴复,不久瑞淼师入寂,广禅继志戮力,历经20年,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兴修堂宇,渐复旧观。在西山寺旧址建大悲殿,新塑观音像,高3.2米,扩建放生池,使西山旧址与新寺连成一片,雄伟壮观。

  千年古刹,虽屡经兴废,尚有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列县级文物保护。如大殿的16根大石柱,每根高6米,重约4.5吨,系百丈祖师遗物,石柱旁刻有施者姓名。当年龙井至今犹存,露松桥和金盆顶山通道是百丈禅师留下的遗迹。大殿后面,还有“出米佛”一尊。相传当时石佛脐部,每日流出食米,足够住众食用,因有人希图多出,凿大其脐,自是不再出米。还就西山寺旧址改建山门,续建玉佛殿、法堂、钟鼓楼、禅堂和百丈纪念堂等,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

  1994年,由释广禅住持,长乐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华清兼监院,和尚36人,居士600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航城镇洋屿村鹤山上。建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云门寺禅宗是中国佛教南宗五大禅宗之一,高僧大慧宗杲禅师在鹤岗上筑室修持,为纠集云门法系,故把禅寺定名为“云门寺”。禅寺规模宏伟,僧众颇多,著称左江第一。宋乾道间(1165~1173)孝宗题“石门”。宋宰相郑昭先的父亲曾在鹤岗山腰地开辟园林、建亭榭,宋嘉定间(1208~1224)扩建寺宇。

  明永乐间(1403~1423)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驻泊太平港时,常登云门山观览,并捐俸修葺云门寺、重塑佛像。后经清咸丰元年(1815)重修。尚存清代青铜钟一口。

  1978年,雪峰瑞淼禅师之女弟子广学、广妙、广证、广端等20人来云门寺复修。建筑物尚保留明代建筑艺术风格,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大雄宝殿、观音阁、文昌阁、客堂、亭阁等建筑物,寺院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前有院庭,左右有钟鼓楼,寺宇雄伟壮观。

  云门寺风景秀丽,有普陀岩、泗洲岩、狮子岩、坐禅岩、仙掌岩、五色泉、石琴屿、双鱼屿、楞家室、吸江亭、临江台15处胜景。



 楼主| 发表于 2013-4-14 2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兴国寺

  航城镇泮野村般若寺,南北朝陈太建五年(573)始建,后圮。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寺院,赐额“兴国寺”。立石碑载有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寺僧在象界建造水井饮用,井环是花岗石琢制,保存完好。井环周边刻字“太平兴国院僧在象垒造甲寅岁记”,里人林加用等舍田地供寺香火(见重建兴国寺碑刻)。兴国寺和营前的文殊寺、玉田的乾巫寺是同宗的。兴国寺代出高僧,著名的有肉身坐化于乾巫寺的春松法师,就是出家于兴国寺。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藏经楼、文昌阁等建筑物,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景点有平地尖峰和泮野水两头涨。明代,闽侯县尚干乡名宦林大茂曾在此读书;清代学者陈应驹曾在此开堂授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德芳法师为住持。1994年由泮野人陈凤英住持,信徒200多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