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一主五次 方言

[复制链接]
查看: 9603|回复: 5
发表于 2012-9-14 1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长乐河阳桥 于 2012-9-14 11:16 编辑

长乐一主方言、五次方言。。。

  如今長樂縣以福州方言為主,此外還有河陽方言、閩南方言、琴江方言、梅花方言與福清方言為該地區五個次方言。

    一、長樂河陽方言又稱老長樂話,它形成於唐宋時期。原通行於長樂縣以及長樂周邊的琅岐、连江縣部分鄉鎮, 另有福清陽下、海口以及城門屬兼福清方言的雙語區。至清朝中葉河陽方言就已是瀕臨滅絕方言之一,該人群也使用福州方言。河陽方言是長樂縣清以前主要方言,也可說河陽方言是老長樂話。現在過八旬老人將稱之河陽話或老長樂話,本書中也為區分古今長樂方言異同,將老長樂方言稱河陽方言。時至今日使用該方言者為數不多。而今只在六平山裏過八旬老人口中才能聽到該方言音。
    二、閩南方言分佈在長樂西埔村以及周邊兩個村落,清末由永春遷到該村。介於大田片與泉漳片過渡帶。時至今日,該村上年紀的老前輩使用該方言。
    三、琴江方言俗稱旗下話,由東北五省移民帶來。清朝統治中國之後,於雍正七年進駐水師旗營,鎮守海疆。使用人口也不多,今有百餘人。並且其人群也能使用福州方言。
    四、梅花方言分佈在長樂梅花鎮,由明清駐軍形成。而今只有梅花腔,整體音律與福州方言差異小。梅花方言與河陽方言衰弱有著共同的原由。
    五、福清方言分佈在長樂松下鎮南部,該人群也使用河陽方言以及福州方言。

  當福州方言進入長樂時,趕巧是明末清初災難期,人煙稀少,由這幾個城鎮中心為落腳地向周邊鄉鎮村落擴散,而形成福州方言的中心點,逐漸消滅河陽方言,最終取代它。
  早在兩宋以前,從魏晉南北朝就有中原人入閩,至唐貞觀十一年,高祖之子李元祥因受封入閩,定居永安。李元祥後裔分別散居長樂、屏南以及閩清等地。時至今日李姓占小小的長樂縣總人口比例較多。又有安史之亂、唐五代北方人入閩定居長樂,於景福二年進入福州,王審知命其弟王想為長樂縣令,王想的隨從人員及子孫在長樂安家落戶。北宋時期,就有北方老百姓入閩定居長樂。南宋時期,福建更加繁榮,最初由北方向閩縣與侯官的移民,由於南寧政權以失敗告終,迫使這些移民再次遷往長樂,因此向長樂移民大大多過閩縣以及其他縣域。在這次移民中,其中還有趙宋後裔及隨從將領定居長樂,如南宋初年入閩始祖世居開封南宮石橋頭石德成遷長樂中街村。自唐朝起,歷史名流事件更是接連不斷。如長樂吳航到白田渡又曾是貢茶——方山露芽的主產地,朝廷享用“方山露芽”直至清末。明萬歷年間,長樂人陳振榮愛國心切,不顧禁令,從海外帶回番薯種植,逐漸改茶園而種地瓜,出茶量銳減,但“方山露芽”還是貢茶。到了清末,“方山露芽”徹底消失。又永樂年間,鄭和在長樂太平港(原名河陽港)起錨;長樂河陽港不過是唐宋時期建成,永樂帝為何將其選在長樂河陽港,許是長樂縣名聲早已蕩回中原,從這幾波移民來看,一是仰慕“長樂”而來,二是逃難而來,無論何種形式,他們對長樂河陽方言形成都有一定的間接性影響。 但明清兩代由於政治、地理、天災與人禍各種原因迫使老長樂方言逐漸成為小方言區,這期間發生四次毀滅性災難,早在明代由於倭寇劫掠沿海等原因,人口將近減少一半;又《榕城紀聞》順治十八年十月條雲:“長樂二十四都只剩四都,火焚二個月,慘不可言。”又載“老弱轉死溝壑,少壯者流離四方”該縣逃亡人數不在小數,又有大批百姓傷亡;最後一次,嘉慶二十五年發生過瘟疫,據縣誌記載 “吐瀉盛行,起自西門,漸移東門,人死極眾。至九月,遍南北鄉,十月始息。” 至清末馬江海戰,所戰之處危及長樂、馬尾與南臺島。明末石喜明叹長樂 “沃土繁市才文武,三災二難化為塵。我懷長邑比舉石,心余力窮山河落。”詩人的長樂情懷揭示了事發的淒慘與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由於長樂與閩縣地緣接近,又受到強勢用語福州方言影響下,到清朝中葉河陽方言已是瀕臨滅絕方言之一。時至今日使用該方言人數稀少。至民國時期,長樂經濟迅猛發展,人口占福州全市人口中處於劣勢,不得不學府城方言,這些各種原因使得福州方言替代河陽方言成為必然性。
    今長樂縣屬閩東語區侯官片,從《長樂市志》輔音角度上看,應該是松下方言泥來母不分,除此之外,其他地區嚴格區分泥來母,並且無論是長樂方言或河陽方言皆不存在舌間清擦音[θ],縣誌記音完全不符合核實結果,松下音實際上應屬福清方言區。
    
发表于 2012-9-14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我只想知道为什么要用繁体看的真心累!
发表于 2012-9-18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长乐一主方言、五次方言。。。

  如今长乐县以福州方言為主,此外还有河阳方言、闽南方言、琴江方言、梅花方言与福清方言為该地区五个次方言。

    一、长乐河阳方言又称老长乐话,它形成於唐宋时期。原通行於长乐县以及长乐周边的琅岐、连江县部分乡镇, 另有福清阳下、海口以及城门属兼福清方言的双语区。至清朝中叶河阳方言就已是濒临灭绝方言之一,该人群也使用福州方言。河阳方言是长乐县清以前主要方言,也可说河阳方言是老长乐话。现在过八旬老人将称之河阳话或老长乐话,本书中也為区分古今长乐方言异同,将老长乐方言称河阳方言。时至今日使用该方言者為数不多。而今只在六平山里过八旬老人口中才能听到该方言音。
    二、闽南方言分佈在长乐西埔村以及周边两个村落,清末由永春迁到该村。介於大田片与泉漳片过渡带。时至今日,该村上年纪的老前辈使用该方言。
    三、琴江方言俗称旗下话,由东北五省移民带来。清朝统治中国之后,於雍正七年进驻水师旗营,镇守海疆。使用人口也不多,今有百餘人。并且其人群也能使用福州方言。
    四、梅花方言分佈在长乐梅花镇,由明清驻军形成。而今只有梅花腔,整体音律与福州方言差异小。梅花方言与河阳方言衰弱有著共同的原由。
    五、福清方言分佈在长乐松下镇南部,该人群也使用河阳方言以及福州方言。

  当福州方言进入长乐时,赶巧是明末清初灾难期,人烟稀少,由这几个城镇中心為落脚地向周边乡镇村落扩散,而形成福州方言的中心点,逐渐消灭河阳方言,最终取代它。
  早在两宋以前,从魏晋南北朝就有中原人入闽,至唐贞观十一年,高祖之子李元祥因受封入闽,定居永安。李元祥后裔分别散居长乐、屏南以及闽清等地。时至今日李姓占小小的长乐县总人口比例较多。又有安史之乱、唐五代北方人入闽定居长乐,於景福二年进入福州,王审知命其弟王想為长乐县令,王想的随从人员及子孙在长乐安家落户。北宋时期,就有北方老百姓入闽定居长乐。南宋时期,福建更加繁荣,最初由北方向闽县与侯官的移民,由於南寧政权以失败告终,迫使这些移民再次迁往长乐,因此向长乐移民大大多过闽县以及其他县域。在这次移民中,其中还有赵宋后裔及随从将领定居长乐,如南宋初年入闽始祖世居开封南宫石桥头石德成迁长乐中街村。自唐朝起,歷史名流事件更是接连不断。如长乐吴航到白田渡又曾是贡茶——方山露芽的主產地,朝廷享用“方山露芽”直至清末。明万歷年间,长乐人陈振荣爱国心切,不顾禁令,从海外带回番薯种植,逐渐改茶园而种地瓜,出茶量锐减,但“方山露芽”还是贡茶。到了清末,“方山露芽”彻底消失。又永乐年间,郑和在长乐太平港(原名河阳港)起锚;长乐河阳港不过是唐宋时期建成,永乐帝為何将其选在长乐河阳港,许是长乐县名声早已荡回中原,从这几波移民来看,一是仰慕“长乐”而来,二是逃难而来,无论何种形式,他们对长乐河阳方言形成都有一定的间接性影响。 但明清两代由於政治、地理、天灾与人祸各种原因迫使老长乐方言逐渐成為小方言区,这期间发生四次毁灭性灾难,早在明代由於倭寇劫掠沿海等原因,人口将近减少一半;又《榕城纪闻》顺治十八年十月条云:“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又载“老弱转死沟壑,少壮者流离四方”该县逃亡人数不在小数,又有大批百姓伤亡;最后一次,嘉庆二十五年发生过瘟疫,据县誌记载 “吐泻盛行,起自西门,渐移东门,人死极眾。至九月,遍南北乡,十月始息。” 至清末马江海战,所战之处危及长乐、马尾与南臺岛。明末石喜明叹长乐 “沃土繁市才文武,三灾二难化為尘。我怀长邑比举石,心余力穷山河落。”诗人的长乐情怀揭示了事发的凄惨与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由於长乐与闽县地缘接近,又受到强势用语福州方言影响下,到清朝中叶河阳方言已是濒临灭绝方言之一。时至今日使用该方言人数稀少。至民国时期,长乐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占福州全市人口中处於劣势,不得不学府城方言,这些各种原因使得福州方言替代河阳方言成為必然性。
    今长乐县属闽东语区侯官片,从《长乐市志》辅音角度上看,应该是松下方言泥来母不分,除此之外,其他地区严格区分泥来母,并且无论是长乐方言或河阳方言皆不存在舌间清擦音[θ],县誌记音完全不符合核实结果,松下音实际上应属福清方言区。
发表于 2012-9-18 11: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我想说这是谁论证的。 而且这也只是较片面解析。
发表于 2012-11-29 22: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来自: 中国福建
河阳方言 是什么话。。。
   河阳,好像是姓石的
发表于 2012-12-2 16: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