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现代农业催生“新农民”:“大学生农民”不鲜见

[复制链接]
查看: 1554|回复: 0
发表于 2012-9-9 22: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职业农民”“大学生农民”在长乐已不是新鲜词

  现代农业催生“新农民”

  福州新闻网讯 位于闽江口的长乐是个工业强市,但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长乐不忘大力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发展。长乐以高端品牌农业为引领,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职业农民”“大学生农民”在长乐已不是新鲜词。

  “职业农民”领工资

  “你领了多少钱?”“我2500,你呢?”“我比你出勤的天数多,有3000。”昨天是长乐古槐镇屿头村金菜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工资的日子,农民郑珠英、林玉珍和陈美容干完地里的活回到合作社后,领到了8月份的工资。

  在田间,郑珠英、林玉珍和陈美容浇水、拔草、收土豆和西红柿……与普通农民干的是一样的农活,不同的是,她们挣的是工资。如今在长乐,像郑珠英3人这样不在责任田里干农活,而是在“合作社”各司其职挣工资的“职业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身份称谓,而是一种职业。

  带来这种变化的,是长乐快速发展的设施农业。

  郑珠英3人都是古槐镇屿头村人,2002年,她们将自家的土地转租给金菜地农业合作社搞设施农业,成片的蔬菜大棚从田间长了出来。她们则受雇于合作社,在这些大棚里干起了活,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按时上下班。

  “以前我们夫妻俩自己种地,刨去种子农药化肥,一年到头基本没什么收入,现在领工资,一年我一个人就能挣3万多元。”郑珠英向记者讲起了身份转变前后的差别,夫妻俩现在当上职业农民,土地租金和工资加一起,每年能存上不少钱。

  “我们就管干活,丰年灾年一样拿工资。”陈美容也搭上了话,往年遇到灾年不仅没收入还要亏,现在省心多了。

  金菜地农业合作社生产基地3500亩,农忙时,郑珠英这样的“职业农民”需要300多人。目前,长乐有23家农业企业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建成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5600多亩。可年产蔬菜4万多吨,销售总收入1.1亿多元。农业的加速现代化,带动大批传统农民转变为领工资的“职业农民”。

 种粮大户培养大学生儿子“接班”

  “现在要给晚稻打药了,预防水稻卷叶虫和稻飞虱。”昨天上午,长乐江田镇石门村的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种粮大户陈国平正手把手地教儿子陈颖种地的本事。今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陈颖没有留在城里当白领,而是回到家里跟着父亲学习当农民。

  陈国平在石门村承包了1000多亩地,早稻已经收割,300多亩晚稻正是施药除虫的时候。陈颖已经跟着他在田间地头跑了好几个月,种田笔记也记了一大本。

  陈国平是江田村人,之前在江田村开食杂批发店。2002年,他在石门村承包了300多亩地,买了几台农业机械,当上了农民。

  此后的几年里,年年丰收,陈国平承包地的面积越来越大。2006年,他在村里盖起5层豪华小洋楼。

  陈颖大学学的是体育管理,看着老爸的地种得风生水起,每年纯收入都有60多万元,他决定回家“接班”。

  陈国平说,前不久他的承包地又扩大了100多亩,下个月打算种马铃薯,这次准备锻炼下儿子,让他独自到东北去进种子。

  陈颖对“当农民”充满信心:“我是学体育的,有身体,种地有什么难,我肯定能比老爸种得好。”

  像陈国平这样的种植大户长乐还有不少。这些年长乐以土地流转为契机,促进规模化农业发展。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5.12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9.7%,承包耕地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64户,共承包耕地6.65万亩。大学生回乡当农民,在长乐早已不新鲜。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