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分享]长乐出了这样出色的人物,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楼主: 溪上刘师禹
发表于 2004-6-23 14: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就是嘛,谁能说得清呢?所以,就算刘宜伦与造反派有关系或者说得到造反派的照顾,那也是过去的事了,我们不必放在心上。
发表于 2004-6-23 19: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不清楚,呵呵~~~~~
发表于 2004-6-24 14: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还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家乡人不知道[emb13]
 楼主| 发表于 2004-6-24 15: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就是嘛,我们应该多宣传长乐的杰出人物,不要让外人以为长乐只是个出偷渡客的地方。象刘宜伦这样的人物长乐还有很多,比如郑作新,郑贞文,林素园,高鲁,柯凌汉等等,明代著名的闽中十才子,我们长乐就出了四个:高棅,王恭,陈亮以及郑定。我们长乐还出了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位思想家——林慎思,在唐朝,林慎思是和韩愈一样的著名。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因为这些杰出人物的奉献,才使长乐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难道他们就不该给予宣扬吗?难道我们还要往他们脸上抹黑而令长乐蒙羞吗?
这么喜欢抓人小辫子,这么喜欢给人扣上小帽子,如果是在文革时,也许他就是个批斗人的积极分子。
发表于 2004-6-25 05: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不认识啊
发表于 2004-6-25 10: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14楼的,你怎么“这么喜欢抓人小辫子,这么喜欢给人扣上小帽子”,人家只不过提出质疑供大家讨论,你就说人家““喜欢抓人小辫子,喜欢给人扣上小帽子”。唉! 唉!唉!“如果是在文革时,也许你就是个批斗人的积极分子”。
 楼主| 发表于 2004-6-25 14: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对不起,我一时忘了这条潜规则,大家以和为贵,不要再作无谓的争论了。
发表于 2004-12-11 10: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回复:[分享]长乐出了这样出色的人物,你知道吗?

不知道,但现在知道啦。
尊敬!
发表于 2004-12-11 16: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刘宜伦从不满足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时刻关心邮电通信的发展。对于新知识,他不仅仅自己尽快掌握,而且积极加以传播。70年代中期,他介绍了数字滤波与数字信号处理等新技术,还为青年技术人员开设通信系统知识讲座。80年代初期,他建议重庆大学招收开关电容网络的研究生,并帮助北京邮电学院网络理论的青年教师,对网络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开关电容网络理论开展研究。他还与其夫人王孝谦教授合编了一本《开关电容网络》的讲义来指导研究生。目前,他正密切注意神经网络的发展方向。他不但重视网络理论的纵深发展,而且关注其横向领域的渗透,表现了他对网络理论学科的发展一往情深和执著追求。

我国脉码调制新式设备的奠基人

  以24路为基群的脉码调制设备,50年代后期,在美、日等国已开始使用。70年代初,欧洲的英、法等国家又相继研制出30/32路为基群设备的新制式并投入使用。1973年,为了改变我国通信的落后面貌,加强数字通信的研究,邮电部决定,在原重庆邮电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我国专门研究数字通信的专业研究所——邮电部第九研究所,负责脉码调制系列设备和专用仪表、元器件的研制工作。
  建所初期,首先遇到的就是设备的制式问题。60年代后期,我国对24路设备曾引进和试制过,具有一定的基础,而具有一定特色的30/32路设备则是一项新的开发项目,要从头开始,因而在制式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迟迟未决。当时,邮电部第九研究所技术领导小组受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委托,精心组织科技人员去收集中外文资料,并结合我国实际,对采用不同制式的美、英、法、意、德等10国设备资料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初步确定了方案。在1975年4月的全国邮电脉码通信技术研讨会上讨论制式问题时,刘宜伦提出了从整个数字通信长期发展来衡量,采用30/32路A律2048千比特/秒为数字基群的数字系列,要比采用24路μ律1544千比特/秒的系列更为有利的论点和充分的证据。大会经过热烈讨论,一致通过了这个方案,明确了我国采用30/32路的欧洲制式,解决了长期争而未决的我国数字设备系列标准化问题,奠定了今后研制各次群脉码调制设备的基础。
  在着手脉码调制系列设备的具体研制时,碰到了很多实际困难和阻力。刘宜伦主持和参加了科研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他除了收集和翻译大量的资料外,还亲自与科技人员共同攻关。当时,原材料奇缺,他就组织人员自己动手制做零件。经过3年的刻苦钻研和共同努力,克服了小信号信噪比偏低和电源干扰影响等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终于在1977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通过部级鉴定,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指标CCITT标准。经北京市电信局现场试验后,这套设备转由重庆通信设备厂生产,并推广应用于市话中继线路上,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刘宜伦从促进我国邮电通信发展和加速我国通信数字化进程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刚拉开数字基群攻关序幕之后,根据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的要求,立即又精心组织人员向高次群进发。1978年,我国第一套采用正码速调整技术、数码率为8448千比特/秒的二次群120路数字复接式设备研究成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为我国数字通信向高次群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78年6月,刘宜伦作为代表带上研制成功的设备去上海参加科技合作项目试验,在上海虹桥卫星地面站与法国、德国共同研制的设备一道在美国发射的“交响乐”通信卫星上联试,在二次复用业务上作了载报、真迹传真、电话等试验,性能良好。这套设备转交给重庆和上海通信设备厂生产,用于武汉、上海和天津的光通信试验段上,各项性能指标符合CCITT国际技术指标。
  对脉码调制通信设备和配套仪表的研究取得成果后,刘宜伦受邮电部委托,举办了30/32路脉码调制通信技术短训班,来自全国21个省市邮电部门的学员参加了学习。刘宜伦除亲自组织培训外,还讲授了部分课程。对脉码调制设备的研究,也使原重庆邮电学院的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形成了较强的技术骨干力量。
  由于在较短时间内,对脉码通信技术的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1978年春,刘宜伦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其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并同时获得四川省和重庆市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奖。他本人还获得四川省和重庆市科学技术工作优异成果奖章。
  如今,刘宜伦仍然老当益壮,勤恳地工作着。虽然现在不再担任教学和科研的具体任务,但他仍竭力关注通信发展的新动向,关注社会的向前发展。愿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祖国的通信事业。
发表于 2004-12-11 18: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国脉码调制新式设备的奠基人......地位这么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