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关天王寺:有一个99.99%的长乐人都不认识的字

[复制链接]
楼主: 11111
发表于 2011-3-22 23: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本帖最后由 九狮七条龙 于 2011-3-22 23:21 编辑
唯善呈和?

如果老东没有弄错的话,应该是这个词··················

中间的一个“ ...
东邪醉桃花 发表于 2011-3-22 21:49


天王寺座落在吴航西关。据《长乐县 志》记载:“唐大中七年(853年)建。初有桓木溯流而上,牧童取之,夜半发光。
里人林舒,梦其木谓:‘我北方吡沙门天王’,遂舍宅为寺。”廉帅杨公羹请赐额曰:“灵感天王寺”。在寺后大石上书“寒岩”二大字。曾标为吴航十二景之一“寒岩晚钟”

唯善呈和字于后刻

t2kb001.jpg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3-22 2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3-22 23: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呵呵,前段时间和“福人”和尚兄弟结伴同游。长乐境内大大小小寺庙已参拜过十之八九。。。。。

狮兄 ...
东邪醉桃花 发表于 2011-3-22 23:30



   九狮参拜的长乐古寺庙在十八乡中有名的也很多。九狮观了一寺联若你猜得到我请喝酒,一言为定。去找吧


世事本是空,何必以空为实事。
人生本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3-22 23: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3-23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原来如此、笑而不语!
发表于 2011-3-23 08: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多个字的合体
发表于 2011-3-23 08: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是 唯善呈和
发表于 2011-3-23 09: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不是一个字,而是几个字
发表于 2011-3-23 0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发表于 2011-3-23 10: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在重庆丰都鬼城的玉皇殿门口,立有两块石碑,左为海瑞为母亲祝寿所写寿字;右为四川原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的书法艺术画押组字,而这个大字,并非一个字,中间的一个“口”乃四个字共用,四个字连起来为“唯善呈和”(见图),意在劝人多作善事,善有善报。

西汉末年的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易理学家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博学多才,提出了著名的“书为心画”的论断。在扬雄的《扬子法言?问神篇》中有:“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唯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人对笔迹的最早论述。到了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在《墨池编魏钟繇笔法》中有“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的论述。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唐代书法家、书论家张怀在《文字论》中精辟地论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关于笔迹与性情、情绪的关系,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北宋时,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认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巧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覆也。…‘书有巧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覆也”,不但指明了笔迹的真谛,而且也辩驳了“某些人认为笔迹分析是从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来衡量的说法”的最有力的论据。宋朝的著名易理学家邵雍在他的《梅花易数》第四卷《指迷赋》中对笔迹也有过另一番独到的见解:“言,心声也;字,心画也。心形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定五行之贵贱,决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

在明代,书法家陈绎曾认为:“喜怒哀乐,各有所分,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这是论述人的情绪与书写的关系,见于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变法》。

到了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所写的《艺概?书概》中有:“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这就是著名的“书如其人”、“字如其人”的来历。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司法鉴定专家冯文尧在《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中认为:“笔迹不但可以直接观察其人之个性,更进而可观察其人以往之经验与判断其人之善恶及身心之健康状态。”

除了以上典籍中所记载的以外,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有关笔迹学方面的俗语、格言等,既精辟而又耐人思索。如:“相人不如相字”、“见字如面”、“见信如见面”、“笔迹乃心迹”、“心手相通”、“字如其人”、“人怪字也怪,字怪人亦怪”……

“书、心画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的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

清·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体。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徐季海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貌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手有仙气。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综合诸字论述,对“字如其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一)        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

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以拟人的描述来评论书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楷书像人“站立”,行书像人“走”,草书则像人“跑”。他在《论书》中更进一步用人体构成五要素来比喻书法的构成和书法的五要素,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这不能不说是对“字如其人”理论的一种创见。清人王澍又给苏轼补充了三项内容,他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

如果说,苏轼和王澍是从人体构成要素来比喻书法的话,清人刘熙载则着重从字的内涵来喻示人的内在素质。他说:“书,如也。”“如”什么呢?“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论述,而且更集中、更具体地从人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艺术水平来论述“字如其人”,这就把“书为心画”的说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仅如此,清刘熙载还更形象、更具体地把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的字作了进一步阐述,他在《艺概》中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学士的字,清俊秀丽。这真可以说把“字如其人”表述得淋漓尽致。

(二)        字,是书者志向的外化  

字,就是书写人的意志、情趣、追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写字者,写志也。”他并举出张旭教诲颜真卿的一句话:“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非有远大志向、高尚情怀,书法怎么可能做到精妙呢?

其实,好的书法都有深刻的含义,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而且往往能一目了然。唐张怀在《书艺》中说的很清楚:“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只要认真观察,从好的书法作品和文章中,都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作者的思想、志趣。宋黄庭坚盛赞林逋的字如何写出高洁的志向。他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林逋的字清气照人,笔劲有骨,同他的处世为人是很相似的。

(三)        字,是书者心境的表白

字既可以“外师造化”,又能“中得我心”。若仅能反映外物,而不能表达自我心意,表达外界物像在内心引发的启示和感受,就失去了写字的意义。这就是清代周星莲在他的《临池管见》中说的,“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也说到,“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象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书法作品的构思、布局、变化,是意念感情集中在笔尖上,还未形成实在的形象;而书法的造型,回旋转折,进退往复,严容神姿,笔毫随着作者的意念、感情而动,是已经见诸实在的构思。说明书法是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相”的辩证统一,颇有独到见解。  

(四)        字,是书者情绪的流露  

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介绍张旭怎样借草书来抒发他的思想情绪,有这样一段话:“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他说,张旭有什么高兴的事、生气的事,或窘迫穷因、忧伤悲痛,或愉悦闲逸、怨恨、思慕,或酣醉无聊、心中不平,只要有动于心,必借草书加以抒发。说明张旭作草书,总是凝聚着多变的心绪、复杂的心态,有着浓重的感情色彩。苏轼在《送参惮师》中用短短四句诗对韩愈这段论述作了概括:“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聘。”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王羲之的六篇名作,来说明作者善于随着书写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书发不同的思想情趣,那就是:“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他说,王羲之写《乐毅论》多抱着抑郁的心情;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念中涉及到许多瑰丽、奇妙的想法;写《黄庭经》时,对道家崇尚的虚无境界感到愉悦;写《太师箴》时,又感到世情的变化多端,争斗曲折;写《兰亭序》时,则是思绪奔放,神情飘逸;写《告誓文》时,则是心情沉重,神志惨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涉及欢乐,方能发出笔声;谈到悲哀的事,就不由得要长叹了。足见王羲之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对书者情绪同书法的关系讲的同样很精彩:“情有重轻,即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怎么变呢?具体说就是:“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人欢喜时,心气和谐,写出来的字就舒放;人发怒时,心气粗闷,写来的字就险绝;人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来的字就内敛;人高兴时,心气平和,写出来的字就秀丽。总之,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趣、向往追求都会从字的神采、风格上反映出来。  

(五)        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

王羲之说过:“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提笔写字,始于或体现人的本性。苏轼对这个问题也有论述,他说:“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意思是看一个人的字就可知道他的为人,甚至还可以看出是君子或小人。这话说的未必完全正确,但说书品和人品有密切的关系,还是有道理的。怎么从字看出作者的人品呢?

一是人品高,书品自然高雅。清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品格高尚的人,书法肯定脱俗。

二是品德清纯,书法就潇洒。李白有一首诗叫《王右军》,其中有这样两句:“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赵孟又把它加以演绎,成了下面两句:“右军潇洒本清真,落笔奔腾势入神。”都是一个意思,首先称赞王羲之品德清纯,风韵潇洒;接着赞扬他的书作如他的人品,清秀超逸,气势奔放,精妙绝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品和他的人品的高度统一。

三是忠臣烈士,字则端正、刚毅、厚重。宋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特别推崇颜真卿人品同他的字的一致,说:“予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颜鲁公写出来的字,刚毅奇雄,结体严谨,法度完备,像是一个忠臣义士,满脸正气挺立在朝廷之上,大义凛然,威武不出。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同样对颜真卿书品与人品的一致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一生忠义;他的字也方正刚劲,像他的人品一样,挺然奇伟。有的说得更明白,颜真卿的字,“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颜字,一看就知道他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参考借鉴了一些有关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