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香港马拉松:“草根”盛事还是“城市名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116|回复: 1
发表于 2011-2-21 1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新华网香港2月20日体育专电(记者 沈楠)前期宣传中,“亚洲最强”是香港马拉松的口号之一,最初这个口号给人的印象有些不自量力:论历史、论水平,东京赛、北京赛等等,都在其之上。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近百分之一的本地民众参与率足以令香港赛独树一格。
    香港有近710万人口,20日举行的2011年香港马拉松6.5万个参赛名额在两个星期内就告满额,其中逾6.1万人来自本地。也就是说,香港的每11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报名参加至少10公里的长跑。
    如今的红火场面其实是不容易想像的。香港山多路窄人多楼高,而且民众自认这个城市体育运动氛围不浓。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而举行的“港深马拉松”只有约千名跑手参与。此后,香港马拉松的规模几乎一年一大步地扩张。2003年开始,组委会尽管年年增加名额,但总有人报不上名。此外,在香港办马拉松还是相当麻烦的事情。道路不能说封就封,否则市民的大量投诉会让交通运输部门吃不了兜着走。组委会主席高威林说,尽管投诉年年有,但近几年越来越少了。
    他说,希望通过马拉松赛唤起香港人对长跑的兴趣和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希望它成为一项真正的“全民运动”。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这个赛事不是为少数人设立的,是让香港人都来参加的。”他的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香港赛的“草根”取向,也是它能够有今天这般红火的原因。
    按照很多地方流行的“城市名片”观念,办任何赛或事,一定要有“向外”的眼光,吸引了多少“外人”,他们的评价怎样是成功与否的标尺。但香港马拉松,却恰恰是“向内看”。
    前段时间香港曾有一场关于是否申办亚运会的讨论,民众对于提高国际影响力这样的好处并不感冒,他们关心的是本土的体育水平和氛围能否提高,自己的社区体育设施能否改善,其他切身的迫切需求是否会受影响。概括说就是,他们不愿借自己的宝地独让他人表演,不愿花自己的税钱给他人做嫁衣裳。
    主办方香港业余田径总会主席关祺说,香港马拉松完全是市场运作的赛事,没有向gov-ern-ment要一分钱。即便是这种不动用公共财政的赛事,仍然坚持立足本地,以服务好本地民众为第一要旨。香港马拉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为一年一度的“全城盛事”。
    长跑运动的草根性和香港体育以大众为先的传统,固然是“向内看”的先天条件,但其经验足以令人思考和借鉴。
    “向内看”并不是要放弃宣传城市,也不是放弃以国际化标准来办世界高水平赛事,而是要根据赛事的不同性质、不同特点,在组织办赛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本土民众的诉求和需求。这不仅是一个成熟的gov-ern-ment和组织对本地纳税人和服务对象的责任,也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12: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全民健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