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院士馆中看古代长乐造船与航海

[复制链接]
查看: 3060|回复: 1
发表于 2005-12-9 16: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古代中国的科技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形成了以实用经验知识为主的独立体系,主要体现在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这四大学科,以及建筑、纺织、冶炼、制陶等工程技术方面,古代长乐的科技发展大致与之相契合。长乐院士馆对古代长乐科技史已作粗略介绍,本文限于题旨与篇幅,只就古代长乐的造船航海谈谈感想。
  虽然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普通以地域取中而自命优越不凡,视边陬海讠筮为蛮夷之地,然而恰恰这一点是长乐的优势所在——靠海常有弄潮儿,长乐除了得益于历史上多次中原移民,得以将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海域文明和长乐本土文明冶于一炉而相得益彰,从而在农、医、数、天文及工程技术等诸方面取得不凡的成就而外,尤其是得益于枕江面海的地理区位优势,成就了造船航海科技发祥早、居于领先地位。

  长乐别名吴航,可是由来与造船航海结下不解之缘。郑和七下西洋均舟次于斯,当然绝不仅仅看中这里地理区位和气象条件优越;这里拥有发达而先进的造船技术及雄厚的航海人才积贮,当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不妨摘录几种史志片段来说明问题:

  “迁治吴航头,为旧吴王造战舰处,因号县吴航。”——《福建通志》

  “在县西北马江,汉吴王濞反,独东瓯王摇从之,故濞於此造战舰,名吴航头,固名县曰吴航。”——《闽书》

  “三国吴凤凰三年(274),孙皓遣会稽太守郭诞,造船建安,又责侍中张浩赴建安造船。”(注:三国时长乐为建安郡地)——《宋书·郡县志》

  “永乐七年(1409)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重纂福建通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任何科技的发明和应用,总是决定于生活的要求和生产的需要。生活在沿海的长乐先民,世世代代与大海打交道,播海耕鱼,是海上贸易已凸显繁荣。毫无疑问,对“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先民来说,造船航海,是他门必需面对的选择。那么,生产实践必然造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造船航海的技术的人才。

  明人张瀚在其所撰《南夷记》中叙及当年长乐制造福船的规划:“长十六丈,阔三丈六尺,桅与船等”,桅杆上有“望斗”、“可日夜寝其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船舱从甲板到底部有四层,全船可承载500多人,甲板面宽平,船底尖如刃,具有阻力小、避免风浪颠簸的优势。这在当时可谓超级客货巨轮,就造船技术而言,不管从哪一方面考量,都谈得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还在郑和舟师“累驻于斯”期间,长乐就被辟为工部直辖的造船巨坞,“宝船”和福建都司巨舶——福船,均在此制造。永乐帝曾两次诏令在长乐造船,有资料表明,这两次共造海船142艘。上述张瀚,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相去郑和航海已一百余年,但长乐仍在造巨舶,可见长乐发达而先进的造船业历久不衰,且张潮官拜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亦曾总督漕运,职司所在,长期负责全国营造,监督造船及船运,因此他对长乐造船技术水平的评价,应该说最具客观性和权威性。

  谈到造船与航海,长乐人应把谢杰引为骄傲。谢公是我们长乐人;稍谙长乐历史的人们大凡耳熟能详,不过居多谂知谢公“却金”及其名言“贿而后荐干戈之盗,荐而后贿衣冠之盗”,对其居官清廉,高风亮节,钦敬不置,而对其乃有明一代戛戛独秀的造船专家和船海家,庶几鲜有与闻。谢杰,万历二年(1574)进士,除行人,册封琉球副使。“从前册封以造舟为重事”,正使萧宗业评价道:“谢君为闽中人,素晓畅其事……舟之   也,大都谢君持画焉。”谢君以其特有的造船航海经验,主持营造一批批远洋巨舶,指挥一次次远洋航行,履职过程犹勤于著述,撰有《使琉球录》、《琉球录撮要补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造船与航海文献资料。(郑忠南)

[本贴已被 溪上刘师禹 于 2005-12-13 8:09:48 修改过][/COLOR][/ALIGN]
发表于 2005-12-12 23: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看了许多斑竹的文章,知道斑竹一定是从事长乐地方史的,功底极端深厚。领教了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