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曾源的一家

[复制链接]
查看: 4034|回复: 0
发表于 2005-11-9 0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在《青岛遗老题名录》里载:不仕洪宪朝者,内录九人,其中便有“黄曾源,清监察御史,青州府知府,福建闽县人”。


    黄曾源(1857—1935),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字石荪,号槐瘿。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79)授翰林,曾任监察御史,耿直敢谏,遭受权贵排挤,外放徽州知府,后调至山东,任青州知府,两任济南知府,居官颇有政声。清帝退位后,举家来到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同姻亲刘廷琛为邻。黄曾源来青岛时,随身所带古籍内有《四部丛刊》等巨著万余卷。占居室一层楼,建立藏书楼称为“黄潜志堂”。与近邻刘廷琛的“潜楼”,及于式枚的“潜史楼”,并称为青岛“三潜”藏书楼。黄曾源治家甚严,注重诗书传家。他到青岛不久,便患偏瘫,子女随侍,“滨海一楼,朝夕相慰”,后为生活所累,只能将旧宅变卖还债。黄曾源于1935年病逝于青岛,黄曾源的夫人支氏带领子女迁居至观海二路3号。1995年始将故居出售。

    黄曾源居青岛时,注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多有文名。次子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号莡庵。少治经学,喜考据,精训诂,尤善国画。居青岛时,初入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即德华大学)。1924年,鬻画上海,旋主刘承干嘉业堂十年,遍读所藏书。其间从古典文学大师陈三立等人受业,结成“沤社”活跃于文坛,“隐然为东南大师”。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大、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等处文科教授,专于诗词与书画。著有《黄山谷诗选注》、《莡庵文稿》六卷等。以奉亲居青岛,对居青清朝官宦接触较多,感慨前事,而著《青岛流人篇》,内录寓青清宦三十人,颇有史料价值。三子黄孝平(1902—1986),字君坦,号叔明,长于词章之学,曾在北洋政府教育、财政、司法等部,和青岛特别市卫生局等处任职,还任日伪临时政府实业部参事兼工商局长等伪职。抗战胜利后赋闲,建国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校勘古籍工作,1961年9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病故,年85岁。著有《清词记事》、《宋诗选注》等作。并与兄孝纾、其弟孝绰(字公孟,为刘廷琛婿)著《黄氏三兄弟骈俪文集》,可谓诗书传家。

    黄曾源居青岛时,同当时居青的同僚多有交往,与积极策划复辟的刘廷琛等交往尤密。刘廷琛起初对张勋的政治态度尚不清楚,后来通过黄曾源结识了张勋幕中的涂绍光,又见到王宝田,才开始与张勋建立了联系。可以说,在刘张的结合上,黄曾源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在策划复辟接触面最广的陈诒重的《郇庐诗集》中,有一首写于1927年赠黄曾源的诗,其中有“遂坚张刘欢,使相为羽翼。窥济虽不成,人知德曾食”句,自注云:“知府(黄曾源)言王宝田在忠武(张勋)幕,又其幕中有涂知县绍光者,皆同志也。自是,潜楼与余往来兖州不绝。”

    秦翰才《满宫残照记·零缣断简中的秘密》有云:康德元年(1934)三月一日,溥仪开始做他满洲帝国的皇帝,满洲和日本各界人士都有贺表……陈夔龙等久为上海寓公,不知怎样也有下面一个贺表:“奏:太子少保前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臣陈夔龙等跪贺皇上天喜。康德元年三月一日。”下署十二人名字,其中赫然列有黄曾源和黄孝纾父子的名字。署为“前山东济南府知府臣黄曾源”和“前笔帖式臣黄孝纾”。令人费解的是:黄曾源患病卧床多年,怎能列名呢?其子清帝退位时,尚仅是十岁的学子,“笔帖式”难称官职,竟也向伪满皇帝称臣!此举真令人难以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