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转帖]馬鐸李騏異姓兄弟皆大魁(五之一至三)

[复制链接]
查看: 4414|回复: 2
发表于 2004-5-10 15: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books87b.php?nt_seq_id=981919●「居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譽。」這是世人對明代狀元馬鐸一生的評價和讚譽。馬鐸在永樂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壬辰科大魁天下,他有一個弟弟叫李騏,雖為同母異父所生,但兄友弟恭,相處極為要好,亦於永樂十六年(公元一四一八年),戊戌科狀元及第,這在當時成了人人稱羨的曠世奇聞。
馬鐸(公元一三六八至一四二五年),字彥聲,號梅岩,福建長樂縣嶺前村(今潭头岭南)人。他的先世本居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至南宋宰相馬廷鸞(亦是較正直的官員和詞人、史學家)的弟弟馬廷龍遷居長樂後,始定居於此。馬鐸的父親馬谷進,據說是個販賣夏布的商人,娶妻卓氏,因卓氏多年不育,便趁經商之便,在外地娶了一位姓黃名夢蛟的女子為妾。這女子出身貧苦,自幼忙於餉耕拾穗、攀山砍薪、採摘桑葉,歷盡艱辛困苦,歸馬家時才十六歲。不料,一進門便卻遭到大婦卓氏的虐待,每天早起晚睡,洗衣燒飯,忙裡忙外,寒暑不輟,還經常忍飢挨餓。

黃氏是個有血性又有心計的女子,勇於承受苦難與折磨,從來不與大婦爭吵,祇是努力做好份內的事。數年後生下一子,這使馬谷進喜出望外,他感到老年得子是人生之大樂,便給兒子取名為馬樂。黃氏原以為這下熬出頭了,殊不知卓氏內心卻更是氣妒。黃氏漸窺其意,便暗中小心提防,一刻也不敢讓兒子離身。一天,黃氏懷抱幼子站在樓梯邊上,冷不防卓氏來到身後,趁勢將她母子往樓下推。夢蛟母子摔下去後,曲蜷著身子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卓氏以為母子二人已經斃命,便想製造黃氏不慎失足墜樓的假象,於是裝模作樣地大聲哭喊:「快來救人啊,有人跌死啦!」但是,事與願違,夢蛟母子雖然摔得不輕,卻都沒有死,大人僅頭臂受傷出血暈了過去,小馬樂則在襁褓中熟睡未醒,安然無恙。

馬谷進發覺卓氏如此歹毒,深受刺激,以致憂憤成疾,臥床不起。為了不讓兒子再受到侵害,他特地雇了個保母來照顧孩子,並將他的名字改為馬鐸。鐸,為形如大鈴的古樂器,宣教政令時用以警眾。取之為名,其意是要好好保護,不能掉以輕心。至於夢蛟日後生活如何安排,也很讓馬谷進揪心。

在這當口,正巧他的同邑好友李元善從外地販布回到長樂,前來看望,馬谷進便將家中的情況如實相告,並說:「我恐怕不久於人世了,想要保全我這點血脈,必須得先讓夢蛟另有個依靠。我知道你斷弦未續,家室尚虛,夢蛟是個好女子,望你能收納她,使她也有個好歸宿。此為兩全其美之策。你我至交,請千萬不要推辭。」李元善也同情夢蛟的遭遇,見馬谷進主意已定,言辭懇切,也就答應下來。不數日,黃夢蛟便離開了馬家,改嫁李元善。一年以後,黃氏又生一子。李元善為紀念老友贈妾之誼,特為孩子取名為李馬。

馬鐸自幼聰穎異常,讀書又十分踏實,每日埋頭窗下,誦讀不輟。十三歲那年,到縣裡參加儒童考試,才思敏捷,對答如流,且有文采,本已內定為案首,由於考官特別欣賞他的考卷,將它示之於人,大家爭相傳遞閱覽,不料卻把這考卷弄丟了,反倒使馬鐸名落孫山。馬鐸有苦難言,三年後方才跟其異父同母之弟李馬同時進學。(李菁)
馬鐸 李騏異姓兄弟皆大魁(五之二)

馬鐸最初從鄉先生鄭孟宣學《禮記》,逐漸旁及《易經》、《詩經》、《尚書》,並對子史百家多所涉獵,為文不假思索,下筆即成。不久,與李馬等人一同到本縣東溪精舍拜名儒陳洵仁為師。陳洵仁也是長樂人,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進士,官至給事中(六科官員,從七品,掌規諫、稽查等事),因直言敢諫,得罪了皇帝,便退隱田園。其文章有名於一時,長樂知縣王遵道特聘他講學於東溪精舍。馬鐸進入精舍不久,父母相繼去世,家道一天不如一天。
八閩地狹山多,人口又稠密,出產不足以衣食,很多人都從讀書科舉等方面找出路。一般來說,正如曾鞏所言,「人少則求進易,人多則求進難。少而易,尋常碌碌,可以自奮;多而難,非有大過人之功,莫獲進矣。」在成千上萬長年累月不分寒暑苦讀死讀的考生們爭上科舉的角逐中,馬鐸是個落伍者,他屢次鄉試不利,漸至燈火不濟,祇能望場興嘆。他一度靠賣卜算命度日,但由於沒有一張利嘴,不會打謊扯白,也不善於曲意逢迎,更不願意蒙哄顧客,所以這種生意也做不下去。他和妻子勉強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永樂三年(公元一四○五年),馬鐸在東溪精舍的同學陳全(字果之)鄉試中舉,翌年又奪得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這個陳全為人謙和誠\實,是馬鐸妻子高若珠的表兄。高若珠望夫成龍心切,央求陳全替馬鐸在京城納了監。困頓中的馬鐸受到極大的震動與鞭策,讀書更加發憤。

永樂九年(公元一四一一年),馬鐸以歲貢生的資格直接赴京,參加應天府鄉試。馬鐸經濟拮据,盤纏都是向親友籌借來的,所以祇能腳穿草鞋,身背包囊,有時搭乘便車,有時則要步行。有一天,他正趕路時,見一女屍暴露在路旁,於心不忍,便脫下身上的衣服將屍身蓋住,然後設法將屍體移至一荒廢古墓中,並撿磚石將破墓壘好。這樣一來,就耽誤了不少時間,眼見夜幕四垂,曠野茫茫。

正悽惶間,忽見遠處有微微一點燈光,走過去一看,疏林中有間茅屋,就大著膽子叩門求宿。不料開門的卻是個素裝少婦。那少婦詢明來意後,便頷首答應借宿。馬鐸探知屋內除這少婦外別無他人,倒有些猶豫了;但回頭一看,外面已漆黑一片,而自己奔波了一天又十分睏倦,祇好硬著頭皮跟少婦進屋。他低著頭不敢看那少婦的臉,也不多說話,默默地按照少婦的安排,放下行李,納頭便睡,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及至醒來,天已濛濛亮,馬鐸起身匆匆告別少婦準備上路。少婦也不說什麼,祇是口占一絕道:「寒夜多蒙到妾家,爐中缺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無聲鼓子花。」馬鐸一邊聽著一邊低頭向外走,覺得頭三句都好懂,唯有末句難以理解,想問問清楚。一回頭,令他猛吃一驚:哪裡有什麼茅屋?哪裡有什麼少婦?祇見樹木扶疏,一土不黃土,昨夜睡處則是古塚旁邊的一塊大石頭!

馬鐸對著古塚深深一拜,便急忙離開疏林,頭也不回地趕路。(李菁)

馬鐸 李騏異姓兄弟皆大魁(五之三)

走過了一個村又一個村,越過了一個縣又一個縣。有天清晨,馬鐸抄了近路,穿行在一條水田間小徑上。這小徑窄窄的祇能容一人行走。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對面有一個村姑走來。馬鐸想退回去避讓,但退則要退半里多路,那姑娘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動搭話道:「先生大概是進京趕考的舉子吧?想必滿腹文才,我出一句上聯,你對得上,我就涉泥蹚水讓路;若對不上,那你祇得屈尊或下田或回頭了。怎麼樣?」馬鐸心想:被你一個農家姑娘難住了,我還進京趕什麼考?便爽快答應了。那姑娘指了指自己腳上穿的繡花鞋問:「先生請看,我鞋上繡的是什麼?」馬鐸低頭一看,回答說:「繡的是菊蕊。」那姑娘嫣然一笑,說:「花蕊遇露水不就應該開了嗎?我天天清晨出門,路草中多露水,可我這鞋上的菊蕊遇露水卻從來都不開,因而戲成一聯句:『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可是另一對句卻老想不好,先生是飽學之士,今日有幸相遇,請以對句賜教。」乍一聽,馬鐸覺得這聯句並不難對,但認真推敲起來,確實還不那麼容易。這些時日每天急於趕路,形同腳夫,思路也枯澀不靈了。想了一會,覺得一時還對不好,又不想多耽誤時間,正打算脫鞋下水讓路,那姑娘卻比他搶先了一步,早已把繡花鞋脫下放在田塍上,跳下水田忙活去了,嘴裡還說道:「先生上路吧,耽誤了你的時間,實在對不起。請先生記住: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假的畢竟是假的,成不了氣候。要有真才實學,還得繼續努力,不能鬆勁啊!」馬鐸小心翼翼地走完了田間小徑,快步折入大道,一路上追憶當時的情景,玩味那農家姑娘的出句和她那一番話,覺得頗有深意。自此,每天白天趕路,無論如何疲倦,晚上歇息前總要抽點時間溫習一下功課。
馬鐸到了京城,立即參加應天府鄉試,順利地中了舉。翌年參加壬辰科會試,在錄取的一百零六名進士中,名列前茅,時年四十六歲。到殿試交卷的時候,主考見他兩鬢霜斑,長相跟永樂帝十分相似,心中暗暗稱奇;讀過他的文章之後,又覺得筆力雄健、火候純熟,頗有深意,便力薦此卷;成祖親覽了試策,亦稱馬鐸氣象博大,便擢為狀元。

不料,馬鐸狀元還未做穩,卻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十分尷尬。原來,和馬鐸一同參加此科會試的,有一個叫林志的人,是馬鐸的同鄉和同學,其才學高出馬鐸一籌。福建鄉試林志即為全省第一,此次會試又是會元,馬鐸亦自知不如。殿試結束之時,林志逐個問詢別人的答題情況,覺得皆不如己,更是認定此科狀元非己莫屬。但在傳臚之夕,林志夢見有馬踏其首,醒來後滿腹狐疑;待到傳臚唱名,得知馬鐸被欽點為狀元,自己卻屈居第二,大失所望。接連幾天,他一直怏怏不樂,心中那種滋味彷彿是到嘴的肥肉被人叼走,特別煩惱苦澀,對於自己屈居於馬鐸之下尤為不服,常當面奚落馬鐸:「你一個十足的草包狀元,何以居我之上?豈不是老天沒眼?」馬鐸受不了這樣的嘲諷辱罵,因而回嘴辯誣,不肯退縮。二人唇槍舌劍,爭長論短,有時甚至不惜於朝堂上爭得面紅耳赤。(李菁)


2004-05-09












[本贴已被 溪上刘师禹 于 2004-5-10 15:58:38 修改过][/COLOR][/ALIGN]
 楼主| 发表于 2004-5-10 15: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books87b.php?nt_seq_id=982446

馬鐸 李騏異姓兄弟皆大魁(五之二)

馬鐸最初從鄉先生鄭孟宣學《禮記》,逐漸旁及《易經》、《詩經》、《尚書》,並對子史百家多所涉獵,為文不假思索,下筆即成。不久,與李馬等人一同到本縣東溪精舍拜名儒陳洵仁為師。陳洵仁也是長樂人,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進士,官至給事中(六科官員,從七品,掌規諫、稽查等事),因直言敢諫,得罪了皇帝,便退隱田園。其文章有名於一時,長樂知縣王遵道特聘他講學於東溪精舍。馬鐸進入精舍不久,父母相繼去世,家道一天不如一天。
八閩地狹山多,人口又稠密,出產不足以衣食,很多人都從讀書科舉等方面找出路。一般來說,正如曾鞏所言,「人少則求進易,人多則求進難。少而易,尋常碌碌,可以自奮;多而難,非有大過人之功,莫獲進矣。」在成千上萬長年累月不分寒暑苦讀死讀的考生們爭上科舉的角逐中,馬鐸是個落伍者,他屢次鄉試不利,漸至燈火不濟,祇能望場興嘆。他一度靠賣卜算命度日,但由於沒有一張利嘴,不會打謊扯白,也不善於曲意逢迎,更不願意蒙哄顧客,所以這種生意也做不下去。他和妻子勉強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永樂三年(公元一四○五年),馬鐸在東溪精舍的同學陳全(字果之)鄉試中舉,翌年又奪得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這個陳全為人謙和誠\實,是馬鐸妻子高若珠的表兄。高若珠望夫成龍心切,央求陳全替馬鐸在京城納了監。困頓中的馬鐸受到極大的震動與鞭策,讀書更加發憤。

永樂九年(公元一四一一年),馬鐸以歲貢生的資格直接赴京,參加應天府鄉試。馬鐸經濟拮据,盤纏都是向親友籌借來的,所以祇能腳穿草鞋,身背包囊,有時搭乘便車,有時則要步行。有一天,他正趕路時,見一女屍暴露在路旁,於心不忍,便脫下身上的衣服將屍身蓋住,然後設法將屍體移至一荒廢古墓中,並撿磚石將破墓壘好。這樣一來,就耽誤了不少時間,眼見夜幕四垂,曠野茫茫。

正悽惶間,忽見遠處有微微一點燈光,走過去一看,疏林中有間茅屋,就大著膽子叩門求宿。不料開門的卻是個素裝少婦。那少婦詢明來意後,便頷首答應借宿。馬鐸探知屋內除這少婦外別無他人,倒有些猶豫了;但回頭一看,外面已漆黑一片,而自己奔波了一天又十分睏倦,祇好硬著頭皮跟少婦進屋。他低著頭不敢看那少婦的臉,也不多說話,默默地按照少婦的安排,放下行李,納頭便睡,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及至醒來,天已濛濛亮,馬鐸起身匆匆告別少婦準備上路。少婦也不說什麼,祇是口占一絕道:「寒夜多蒙到妾家,爐中缺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無聲鼓子花。」馬鐸一邊聽著一邊低頭向外走,覺得頭三句都好懂,唯有末句難以理解,想問問清楚。一回頭,令他猛吃一驚:哪裡有什麼茅屋?哪裡有什麼少婦?祇見樹木扶疏,一土不黃土,昨夜睡處則是古塚旁邊的一塊大石頭!

馬鐸對著古塚深深一拜,便急忙離開疏林,頭也不回地趕路。(李菁)


2004-05-08
发表于 2004-5-10 18: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只知道马铎是潭头人,而李骐是鹤上沙京莲花村人(老乡)[emb2][emb6]

没想到他们还是同母異父的兄弟[emb13][emb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