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线面夫妻琴瑟和鸣

[复制链接]
查看: 3535|回复: 0
发表于 2005-9-11 10: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线面夫妻琴瑟和鸣(图)

开面


    N本报记者  秦戈/文肖杰/图

    “汤饼锅中银白乳,牵丝如缕玉簪横”,这是目前可查的最早的关于福州线面的诗句,诗作者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如今,作为福州吃文化象征之一的线面,早已不再稀罕。曾经“十里八乡,院前院后晒线面”的情景早已隐到了岁月身后。而手工制作的线面时光,如今也已退缩成为极少数人的谋生活儿。

    因此,一直到那对“线面夫妇”出现在我们的取景框里头时,同去的那位“好摄”之徒才大呼:这是一整天来最大的收获。他指的是,镜头下,一对配合默契的“线面夫妇”让那些丝丝缕缕的线面在阳光下舞蹈的场景。

    发现

    这是7月24日,我们去闽侯南通镇采访,拐到一个很古朴的村庄时的发现。

    这是一个盛满了夏日阳光的农家小院落,不大,却干净。大石板铺的地面,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出一种远古的意蕴。用来晒线面的木架子一字排开,而成千上万缕的线面就在上头错落有序地展开,远看,明晃晃如布匹;近观,则慵懒成了古琴上的未经调过的弦。

    男主人在阳光下的“拉面”动作、女主人在阳光下的“开面”动作,犹如两名古琴高手在抚琴弄音……

    线面

    线面是福州吃文化的象征之一———结婚吃它图一团和气,生日吃它图寿命绵长,坐月子里吃它图益于肠胃。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平民百姓仅在过生日及生病的时候才能享用线面———许多上了岁数的人,至今还会记得,过生日时捧上一大碗藏着个鸭蛋或炖猪脚的“太平面”的美食经历(福州人把蛋叫做“卵”,鸭蛋的谐音成了“压乱”,“压乱”即太平长命的意思)。如今,随便走入一家小吃店,都能如愿吃到一碗顺滑的排骨线面,但从中咀嚼出的也许是机器成批制出的单调与麻木。所以,“手工”在如今成了温情、加意、罕有、珍贵的代名词。

    比如我们镜头下的那对“线面夫妇”。

    和面

    男主人不善言谈,但做线面却有二十年的历史,其线面活据说是祖传。女主人小了他许多岁,开朗健谈。夫妻俩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线面的手工制作程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开面、挽面、回潮等。多年的配合,早已达到默契的程度,劳作中,无须多言半句。

    “和面”这道工序多年来一直是男主人独自完成的。通常他在凌晨三点多起来。此时整个院落寂静而安详,虫子的鸣叫声成为他“和面”的序曲。有时女主人会被“和面”的轻微响动弄醒,打着哈欠起来,想帮男人一把,但总被心疼地劝回———睡回笼觉去。到男主人把揉条、松条、串面三个程序弄好时,天已大亮,甚至,已有同村的人进门,要买昨天新晒的线面……

    拉面

    现场看男主人“拉面”,你甚至可以把这当成一种表演来欣赏。

    这是线面手工艺的第五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在经过“和”、“揉”、“松”三道工序后,粗面条被“串”在细竹子“面筷”左右两支上。把一支“面筷”插在晒面架子的小孔上,然后,双手握住“面筷”的另一支上,一猫腰,把面往后拉伸,再拉,数次后,粗面就成了缕缕细丝……据说,这是很有技巧的,用的是暗力,不能蛮干,不能一下子拉到底,否则,“还未成丝面先断”,或者,拉不到位,呈现不出丝线的效果,那就成了“粉干”。

    开面

    女主人说,她曾拉过几回,但“都不成功”,只好死了“拉面”的心,死心塌地做她的“开面”这道工序活。“开面”紧接在“拉面”后面,把晒了五分钟的面丝“抖开”距离,免得干透时糊在一块。“开面”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须用一双“面筷”,交叉着从头到尾捋过去,动作轻、快、准,如素手抚琴。“开面”之后,线面已具有了轻舞飞扬的神韵,院里有风拂过,则白丝摇曳,看的人不禁有些痴———于是同行一女“好摄”之徒自告奋勇,征得主人同意,举“面筷”而上,意欲依样“开面”,哪知一下就把人家面丝折腾了一地。才明白,这“琴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抚得的……

    “开面”之后,小晒会儿,面已干爽,女主人把面收了,挽好,叠着放在一块。以为面线到此已大功告成,准备离开的我们,提出每人买两斤,让人意外的是,我们的愿望落空了:线面刚刚收起来,易断,所以不宜出售。

    才明白,等待我们的,还有线面的最后一道工序———等待回潮,以增加其韧性。

    民间作坊敬业如此,让人慨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