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州的地方曲藝:福州伬藝`~~

[复制链接]
查看: 9118|回复: 2
发表于 2005-9-11 10: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州伬艺

福州伬艺,原名伬唱,历史上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酬应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这样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俗称伬唱或唱伬。1943年,艺人们组织\"福州伬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伬艺。伬艺发端于福州省城,流行于福州市城乡,乃至古田、屏南各县。抗日战争期间随着福州人口大量流徙闽北,行艺达南平、建瓯等地。有些艺人前往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福州人聚居区演出。

伬艺源于唐宋的百戏。清初,福州有\"洞中春\"、\"景国风\"等伬社。嘉庆、道光年间专唱江湖调的\"江湖伬\"和唱逗腔的\"儒林伬\",有\"小蓬莱\"、'紫云山馆\"、\"白雪春\"、\"五凤吟\"等伬社。咸丰、同治年间,出现\"十欢(番)伬\"和\"老虎伬\"等。著名十欢伬有\"鹤鸣皋\"伬社等。\"老虎伬\"是由一些职业道士把道曲与民间小调融合,编成劝世文,在举行\"上座\"、\"召请\"等法事时演唱,由打金革乐人兼唱,亦称\"清音十欢伬\"。有程道士组织的\"步广寒\"等伬社。光绪中期,\"洋歌伬\"盛行。\"洋歌伬\"曲调活泼,风格粗犷,语言通俗生动,演唱民间小故事。有\"达云霄\"、\"贺云天\"、\"寒月宫\"、\"雅乐天\"、\"同乐轩\"等班社,他们以小唱盘答参加社火游行,扮演\"陆地行舟\"、\"地下坪\"、\"台阁\"、\"马上\"、\"肩头驮\"等或以《和尚讨亲》、《迎白佽》、《墦间祭》等小故事酬应堂会、坐唱。不久,出现\"平讲伬社\",这种状社同时演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四大声腔的曲目,以后在一个曲目中共用四大声腔。所谓\"平讲\"意即采用本地土话。平讲伬社在伬唱中逐渐成为主流。

民国时期,特别是30年代,平讲伬著名伬社有\"游月宫\"(女班)、\"步蟾宫\"、\"胜三
乐\"、\"筱龙凤\"、\"小小龙凤\"、\"林依银\"、\"郑桢记\"等。它们形式多样,各显神通。应堂会的\"全堂伬\",原是16人组成,这时也出现8人组成。原来\"半堂伬\"为8人,此时也有4人的,甚至出现\"筱龙凤\"、\"郑桢记\"等双档形式,\"林依银\"等单档形式,更有些伬社兼演\"挂衣伬\",即穿戴比较讲究的演出服。男的长衫、高帽,女的滚边旗袍或滚边对襟女衫裤。有些伬班兼演小戏,广拓谋生门路。这一时期著名艺人有郑世基、牟金凤夫妻组成的\"筱龙凤\" 伬班,双档自拉自唱,唱腔优美,形式活泼。以及林依银的单档自拉自唱;郑桢记父女双档,第一个在伬艺中引进扬琴。

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前夕,大量闽剧艺人和社会失业游民,上街卖唱糊口,伬艺从业人员激增至300人以上,总体水平下降,行内竞争激烈,谋生艰难。加上国民党军警和地方恶势力的欺压榨取,连著名演员也不免常被\"召书\"索取\"红包\",拦途要税,拷打拘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伬艺人陈润春、郑世基、牟金凤、黄连官等又先后退出,恢复伬艺曲种。他们尝试改革旧的艺术形式和行艺方式,陈润春引用评话说表,把散曲、套曲及传统折子小曲目串成完整故事,改变坐着闷唱的习惯,增大虚拟指意性的表情动作,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动感,发挥伬艺自拉自唱,讲究唱工的优势,进人书场和高台演出,为听众所接受.被誉为\"润润伬唱\",渐在行内推广,修整定型,参加 1956年市曲艺会演。

伬艺在音乐唱腔方面,多自拉自唱,也可以轮流前台演唱、后台伴奏。唱腔在伬艺曲种中占主要地位,能够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感情。伬艺音乐所采用的声腔与闽剧基本一致,即:逗腔、洋歌(飏歌)、江湖、小调以及啰啰、板歌诸类。但唱法不同。伬艺更注重唱词、唱腔的通俗化。节奏明快,减少过门,咬字清晰,行腔流畅。此外,伬艺还有采自民间和外地的一些曲调,如《贺年歌》、《数落调》、《无锡景》等。

伬艺的乐器,以弦、管乐为主,以六角胡为主弦,配以小快板、小扁鼓,伴奏乐器有双清、三弦、琵琶、椰胡、逗管、小唢呐等。

现代伬艺中以唱腔知名的林依银、筱龙凤、黄连官、月莲花、陈润春、陈贵英等有唱片及录音卡带行世。


发表于 2012-10-26 10: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来自: 中国福建
{:soso_e183:}
发表于 2012-11-5 10: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地传统曲艺应当传承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