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细说闽中十才子

[复制链接]
查看: 5448|回复: 1
发表于 2005-9-3 16: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闽中十才子

                              (一)

    明朝初年,闽地涌现出不少文坛俊杰,其中,以福清人林鸿为首的十位诗人尤为出色。他们不仅同为闽人,而且作诗旨趣相近,在洪武、永乐年间结社唱和,逐步形成闽中诗派,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故被时人称为“闽中十才子”。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载云:“林鸿,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训导,历礼部精膳司员外郎。性脱落,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鸿为之冠。十才子者,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及鸿弟子周玄、黄玄,时人目为二玄者也。”
      “闽中十才子”论诗,主张宗法盛唐,力求通过模拟盛唐诗的体格、字句,重现盛唐的“冲融浑灏之风”。所谓宗法盛唐,即要求诗作应重现盛唐诗的“文质”和“华实”,偏重于艺术形式的表现。《明史》云:“(林)鸿论诗,大指谓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少秋实。惟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声律大备,学者当以是为楷式。闽人言诗者率本于鸿。”由此可窥见明初闽派诗风和主张。
  闽派诗论的出现,与明初文风的转变有关,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明初提倡程朱理学,提倡朴实文风,政教合一,以“闽中十才子”为代表的闽派诗论与此不无共通之处,其对明朝文学流派影响巨大,如其后的三杨“台阁体”(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以台阁宰辅的地位,领导文坛三、四十年,形成台阁体)及前后七子(弘治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九思、边贡、康海、王延七进士结成七子社,人称前七子;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王世贞与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谢榛、宗臣相结社立派,人称后七子)。
    “闽中十才子”的诗论也屡遭后世的诟病,如称其墨守唐诗成规,缺乏个性与创新,创作成就不高;不能反映民间疾苦,不敢讽喻时事,缺乏思想性等。这些观点不无道理,虽有其主观原因(崇尚盛唐诗风),但也有其客观因素,明初文化思想禁锢极其严重,文字狱盛行,犯忌的后果不堪设想。朱元璋是位残暴的明朝开国皇帝,以杀戮的手段建立了独裁统治。他先后制造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光开国元勋。对文人思想的禁锢也是空前的,高启等一大批著名文人就是因为不愿与政权合作而被杀的。朱元璋钦定的《大诰》里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罪至抄劄”。同时,朱元璋还制造了许多起文字狱。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桂林府学训导蒋质,都因他们执笔的表章中有歌颂皇帝为天下“作则”一类字样,被认为“则”是影射“贼”,统统处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平心而论,让“闽中十才子”的诗也象杜甫那样讽喻时政,无异自寻死路。

                          (二)

    论及“闽中十才子”,必先谈十才子之首林鸿。
    林鸿(?~1383年前后去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15岁能论文,特别擅长诗歌,精通音律。洪武初年,被地方郡守以才人荐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林鸿出口成章,赋《龙池春晓》、《孤雁》2诗,为太祖所称许,授将乐县儒学训导,7年后官至礼部精膳员外郎。在京师,林鸿娶豪门闺秀朱氏为妻,朱氏亦能诗,夫妻俩常赋诗唱和。但红颜薄命,婚后不及三年,朱氏病卒,此变故令林鸿伤心欲绝,年未40,就辞官归里,从此潜心于诗,常与同道中人及弟子相唱和。林鸿主张诗学盛唐,诗之“神秀声律,粲然在备”,“骨气”与“菁华”并足,“春华”与“秋实”相兼,成为闽派诗论的纲目。其诗声调圆稳,格律齐整,一洗元代诗人纤弱之习,此种诗风被后人称为“闽派”。有《鸣盛集》4卷、《鸣盛词》1卷、《林鸿诗》1卷传世。
    当时闽人谈诗,必奉林鸿为宗,其才学远扬,不少当世才子慕名前来拜访。
    浦姓典故中有两对联:
    1.荣列闽中十才子;誉满建宁一清官。
    2.才人望重;御史风高。
    两对联的上联指明代诗画家浦源,下联指明代监察御史浦镛。这两人是浦姓最引以为豪的先人。
    浦源与“闽中十才子”的渊源,《明史》也有记载。浦源,字长源,无锡人,工诗善画,官晋府引礼舍人。因慕林鸿声名才学,越岭赴闽造访,苦无缘由,乃借收购书籍为名到林鸿处,将所作诗给林鸿弟子也是名列十才子的周玄、黄玄看,周、黄见诗中的“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等句,不禁赞道:“吾家诗也。”林鸿乃延之入社,浦源的名声由此大振。但蒲姓后人称蒲源与林鸿等合称十才子,则过誉也,蒲源并非闽人,也未曾列名十才子。



                              (三)

    林鸿为人谦和,且风流倜傥。他与当时艺妓张红桥感情甚笃,留下一段佳话。
    《中国历代名女》名妓卷之《张红桥痴情成幽怨》有详细记载。
    张红桥是闽县张氏女,本名秀芬,家居西门外洪山桥,因“洪”“红”同音,去掉山字,取名红桥。她虽因生活所迫沦落风尘,但其自幼聪明博学,善写诗文,且生得娇艳无比,远近才子,无不慕名前来,欲得佳人青睐。无奈红桥非常清高,扬言要以诗才取夫婿。“闽中十才子”为当世俊彦,他们之中有人闻讯后自是不甘落人后。
据说十才子中最先造访的是闽县王恭,他的求爱诗如下:
    重帘穴见日昏黄,络纬啼来也断肠;
    几度寄书君不答,雁飞应不到衡阳。
    但张红桥嫌诗浅薄,始终不置一辞,不为所动。
    不久,另一十才子永泰王偁游学归来,途经闽县,在拜访王恭时闻知此事。王偁号称 “闽北风流才子”,既知此事岂能不动心,就在红桥屋旁赁房租住,并写一诗,托张家丫鬟送予红桥。诗曰:
    象牙筠簟碧纱笼,绰约佳人睡正浓;
    半抹晓烟笼芍药,一泓秋水浸芙蓉。
    神游蓬岛三千界,梦绕巫山十二峰;
    谁把碁声忽惊觉,起来香汗湿酥胸。
    张红桥见诗意不俗,颇有才气,但诗中的“梦绕巫山”、“汗湿酥胸”等语过于轻佻,故认定其不是可托终身的理想人选,因此仍不予回复。
    不久,乡居无事的林鸿适来拜访王偁,留宿王宅,因窥见红桥在庭前焚香,艳羡不已,托邻媪做媒,作《投赠张红桥》诗一首:
    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花如水点银屏;
    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
    红桥一见此诗,不觉心动,援笔答诗一首,仍托邻媪转交林鸿:
    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
    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
    从此两人你唱我和,十分相得。王偁见状,逐托言家中有事,暂回永泰去了。不久,林鸿住进张家,与红桥日夜相伴厮守。
    王偁在家乡住了些时日,心中仍忘不了张红桥,又返回闽县原居所,常暗窥张红桥的秀姿,并写下了堪称淫诗的《酥乳》:
    一双明月贴胸前,紫晶葡萄碧玉圆;
    夫婿调酥绮窗下,金茎几声露珠悬。
    不想此诗竟被张家丫鬟传到红桥闺阁中。张红桥见诗大怒,痛斥丫环,王偁也深感没趣,只好再返家乡。
    过了一年,林鸿突然接到旧日岳家来信,要他赴京师金陵(今南京)重谋官职,临行前,林鸿把自己行止两难的心境写成了一阙词:
    钟情太甚,人笑我到老也无休歇;月露烟云多是恨,况与玉人离别!软语叮咛,柔情婉恋,熔尽肝肠铁;旗亭把酒,水流花落时节。
    应念翠袖笼香,玉壶温酒,夜夜银屏月;蓄喜含嗔多少态,海岳誓盟都没。此去何之?碧云春树,今晚翠千叠;图将羁思,归来细与伊说!
    张红桥也依韵填词一阙:
    凤凰山下,玉漏声恨,今宵容易歇;一曲阳关歌未毕,栖身哑哑催别。含怨吞声,两行珠泪,渍透千重铁;柔肠几寸,断尽临歧时节。
    还忆浴罢画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渡头,河水千里,合冻云叠叠;寒灯旅邸,荧荧与谁同说?
    林鸿去后,张红桥深居简出,望眼欲穿,后林鸿托人捎来一阙《摸鱼儿》词:
    记得红桥,少年冶游;多少雨情云绪;金鞍几度归来晚,香靥笑迎朱户。断肠处,半醉微醒,灯暗夜深语;问情几许?情应似吴蚕吐茧,撩乱千万缕。
    别离处,淡月乳鸦啼曙,泪痕深,红袖污;深怀遐思何年了?空寄锦囊佳句。春欲去,恨不得长缨系日留春住;相思最苦,莫道不消魂,衷肠铁石,涕泪也如雨。
    词后还附有七言绝句七首:
    其一:
    女螺江上送兰桡,长忆春纤折柳条;
    归梦不觉江路远,夜深和月到红桥。
    其二:
    骊歌声断玉人遥,孤馆寒灯伴寂寥;
    我有相思千点泪,夜深和雨滴红桥。
    其三:
    残灯暗影别魂消,泪湿鲛人玉线绡;
    记得云娥相送处,淡烟斜月过红桥。
    其四:
    春衫初试淡红绡,宝凤搔头玉步摇;
    长记看灯三五夜,七香车子度红桥。
    其五:
    一襟拥恨怨魂消,闲却鸣鸾白玉萧;
    燕子不来春事晚,数株杨柳暗红桥。
    其六:
    伤春雨泪湿鲛绡,别燕离鸿去影遥;
    流水落花多少恨,日斜无语立红桥。
    其七:
    绮窗别后玉人遥,浓睡才醒酒未消;
    日午卷帘风力软,落花飞絮满红桥。
    林鸿的七首诗虽一连提到七处红桥,但红桥细细品味《摸鱼儿》时,却觉得开头那句“记得红桥,少年冶游,多少雨情云绪”中透出几分轻漫的心思,似乎把她张红桥当成了路柳野花,聊取一时之乐。张红桥顿时心乱如麻,茶饭不思,不久就忧虑成疾,长逝不归。
    一年后,林鸿重返闽县,得知张红桥已死,悲痛欲绝。在检点红桥遗物时,忽见她床头玉佩上系着一封信缄,有一副诗笺,上面写着半阕《蝶恋花》:
    记得红桥西畔路,郎马来时,系在垂杨树;漠漠梨云和梦度,锦屏翠帽留春住。
    下半阕似乎已不敢写下去,后面接着又有七首绝句:
    其一:
    床头络纬泣秋风,一点残灯照药笼;
    梦吉梦凶都不定,朝朝望断北来鸿。
    其二:
    井落金瓶信不通,云山渺渺暗丹枫;
    轻罗泪湿鸳鸯冷,闻听清宵嘹唳鸿。
    其三:
    寂寂香闺枕簟空,满阶秋雨落梧桐;
    内家不遣同陵去,音信何缘寄塞鸿。
    其四:
    玉筋双垂满颊红,关山何处寄书筒;
    绿窗寂寞无人到,海阔天空怨落鸿。
    其五:
    衾寒悲翠怯秋风,郎在天南妾在东;
    相见千回都是梦,楼头长日妒双鸿。
    其六:
    半帘明月影瞳瞳,照见鸳鸯锦帐中;
    梦里玉人方下马,恨他天外一声鸿。
    其七:
    一南一北似飘篷,妄意君心恨不同;
    他日归来也无益,夜台应少系书鸿。
    张红桥的七首诗,一字一泪地倾诉着她的痴情与幽怨,时时挂牵着林“鸿”,鸿却高飞天际,只留下痴心怨女空闺写愁。林鸿睹诗伤怀,写下一首《悼亡》诗:
    柔肠百结泪悬河,掩玉埋香可奈何!
    明月也知留佩玦,晚来长怨画青蛾。
    仙魂己遂梨云梦,人世宣传薤露歌;
    自是忘情惟上智,此生长抱怨情多!
    王偁闻讯后,也来吊祭,并作一首诗悼念:
    湿云如醉护轻尘,黄蝶东风满四邻;
    新绿只疑销晓黛,落红犹记掩歌唇。
    舞楼春去空残月,月榭香飘不见人;
    欲觅梨云仙梦远,坐临芳诏独伤神。
    同时,当地的另一位“闽中十才子”之一的周玄,闻讯也作了一首五言绝句凭悼张红桥:
    梦逐梨梦远,歌传薤露愁;
    只吟桥上水,亦作断肠流
    林鸿与张红桥的故事在古书中有很多记载,以上诗词均摘自《铜琶金缕》一书。《全闽明诗传》说张红桥是林鸿的“侍儿”,清代福州小说《闽都别记》写的“敏红桥联句赘乘龙” 说的就是林、张的故事。当然,这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再附林鸿诗两首:
    1. 《无诸钓龙台怀古》之二
    瓯闽古夷服,无诸汉英雄.
    秦鹿既已死,却辞隆准翁.
    组练照海色,旌旗来故宫。
    赫矣茅土业,大哉开辟功。
    事往沧海变,龙飞霸图空。
    昔日钓鱼台,空余江水中。
    桂殿苔色古,空陵云气红.
    朝夕卷寒潮,隐隐闻雷声。
    登临毕余景,感叹无终穷。
    2.《采石山》
    断矶缥缈驾危亭,栏槛孤高见冥冥。
    牛渚波涛通海白,历阳烟树入淮青。
    骑鲸夜忆游仙月,泛○(益鸟)春浮奉使星。
    万古凭高一回首,玉壶清酒莫教醒。

                              (四)

    在十才子中,王偁、王恭、王褒三人都参与了修纂世界上最早、最宏伟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命令纂修的。初由解缙率领一百多人,用一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文献大成》。成祖以其内容不够宏广,于是又加派了姚广孝、刘季篪为监修,共动用了三千多文臣,重加修辑,前后共用时五年,于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由明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全书辑入图书七、八千种,共分22877卷,外加目录等60卷,装成11095册,每册高502cm,宽298cm,厚7至 10cm不等,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其内容“上溯虞夏商周之奥,下及濂洛关闽之传”,“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成祖《永乐大典.序言》)。元朝以前的佚文秘典、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及其他各种技艺,尽在其中。这部巨著全部用毛笔工楷书写,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即使后来清乾隆帝主编的《四库全书》(耗时十五年,动用四千余人,收录1503种图书,共79337卷。36304册,230万页,总计约九亿九千七百余万字)也远不能与之相比。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制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博的百科全书。
    王偁(1370~1415) ,字孟易攵,又字密斋,永福(今福建永泰)人。父王翰仕元,入明时为元朝殉节而死。时王偁方九岁,由父执吴海抚养成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入国学,陈情养母。母殁,庐墓六年。其博学多才,工诗善书,诗质朴清新,不落窠臼,成为“闽中十子之一”。永乐初,被荐授翰林检讨,参修《永乐大典》,任副总裁,深为总裁解缙所推重。王偁恃才傲物,唯独推让同官王洪。
    王洪,字希范,钱塘人。八岁能文,十八岁中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永乐初,改翰林检讨,与同官王偁等共修《永乐大典》。据说有次家中旧屋上盖新楼,有人见景生情,作了一上联:
    地楼上起楼,楼目无地;
  联内连用三个“楼”字,首尾两“地”字,一时无人能对。王洪巡视四周,见院内天井里有口井,于是对出下联:
    天井中开井,井底有天。
    大家一听,无不叫绝。有书将王洪称为“闽中十子之一”,实无稽之谈。
    王偁曾三过武夷,因公务繁忙,皆未成游,曾留下《过武夷约游未果》的诗一首:“……半生慕山名,十年阻登临。长悬紫宫恋,未遂沧溟心。岂伊真仙源,避我尘迹侵。回桡发出啸,起坐鸣长琴。” 后解缙因开罪于汉王朱高煦,被谮告泄露禁中密语而遭贬官交阯(今越南北部),任布政司参议,王偁也坐累随谪交阯,但两人并未丧志,仍不辞劳苦,一同到大庾岭南北调查勘测,经数月艰苦跋涉,终于作出开凿赣江、北江运河的规划,上疏明成祖“请凿赣江通南北”。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又被汉王诬私谒太子而入狱,王偁再受株连,十三年(1415)死于狱中。著有《虚舟集》5卷。
    附王偁诗一首:
    《重登岳阳楼望君山》
    南湖烟水接天流,天际青螺掌上浮;
    欲吊湘君何处是?不堪重倚岳阳楼。
    王恭(约1350年~?年),字安中,长乐县人,明洪武间隐居筹岩山,自号皆山樵者。永乐四年(1406年),以儒士荐起待诏翰林3年,年六十余,参修《永乐大典》。书成,授翰林院典籍,弃官返里。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王恭诗集》7卷及《凤台清啸》等。
    附王恭诗一首:
    《冶城歌》:
  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
  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
      。。。。。。
    此诗追忆福州建城历史。无诸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亡后,无诸迁徙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秦统一六国后,无诸降为君长。楚汉相争,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有功,汉高祖得天下后,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之始。
    王褒(?~1416年),字中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之兄子婿也。明洪武时中乡荐,历瑞州、长沙学官,迁永丰知县。永乐初,被召升翰林修撰,参修《永乐大典》,擢汉府纪善。其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10卷及《王翰林诗》。

 楼主| 发表于 2005-9-3 16: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五)

    “闽中十才子”虽诗趣相近,但遭遇却迥然相异。
    唐泰(约1410年前后),字亨仲,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 进士。永乐中,历官陕西按察司副使。著有《善鸣集》10卷、《唐观察诗》。
    唐泰最有成就的当属其办学兴教。唐泰辞官后返长泰乡里,倾其所有,结草庐百余间,兴办学堂,四方好学之士云集其间。其弟子中,就出了一位漳州府唯一的状元、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长泰人林震。据《漳州掌故大全》所载,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秋闱,唐泰送八个门生赴省参加乡试,除一个经朝天岭时,被猛虎噬死以外,其余七个均考中举人。林震即其中一个,名列第六。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春闱,林震进京参加会试,中式为贡士,又参加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即状元),赐进士及第。但《漳州掌故大全》把唐泰写成康泰,误也。唐泰死后,就葬在长泰,迄今此墓仍在,成长泰一景。
    郑定(1383年前后),字孟宣,号澹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善击剑,曾从陈友定,为记室。《续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元纪三十七》记载:“8月,戊寅,以李国凤为中书左丞,陈友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以农家子起佣伍,目不知书,至是尽有福建八郡之地。数招致文学知名士如闽县郑定、庐州王翰之属,留置幕府,友定遂粗涉文史。”
    陈友定,一名有定,字安国,福清人,徙居汀州清流县。《明史》列传第十二有云:“(元朝)至正中,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讨贼,友定应募。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砦巡检。以讨平诸山寨功,迁清流县尹。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等陷汀、邵,略杉关。行省授友定汀州路总管御之。战于黄土,大捷,走克明。逾年,克明复取汀州,急攻建宁。守将完者帖木儿檄友定入援,连破贼,悉复所失郡县。行省上其功第一,进参知政事。已,置分省于延平,以友定为平章,于是友定尽有福建八郡之地。”
    陈友定事元精忠,后朱元璋兴兵入闽,遣使至延平,招谕陈友定。友定杀明使者,沥其血于酒甕中饮之。至城破被擒,械送京师,朱元璋诘之,陈友定厉声道:“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遂并其子海被杀。
    陈友定败亡后,郑定浮海逃亡交、广间,后返居长乐溪上。他工古篆、隶书。明洪武中举明经,授延平府训导,又征为齐王府纪善。永乐中,迁国子助教。著有《澹斋集》。
    闽侯县有十八重溪,溪流两岸危崖叠嶂,林木苍郁。山上有许多岩洞,最著名的当属“罗汉洞”。郑定曾有诗云:“天乙岩头发长啸,云散天高秋杳杳。石室凉生六月寒,海天望断三山晓。”
    高棅(1350~1423年),字彦恢,别号漫士,仕名廷礼,长乐县人。性善饮,博学能诗,工书画,书学汉隶,画学米芾父子,世称“三绝”。明永乐初,以布衣徵入翰林院,为待诏,后迁翰林院典籍。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传世。其所选《唐诗品汇》90卷、《拾遗》10卷、《唐诗正声》22卷,引申宋严羽之说,首次将唐诗依诗体分类为初、盛、中、晚四期。其作品多摹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不少应酬之作。
    陈亮(约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长乐县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沧州储玉楼,郡县累征不仕,作《读陈搏传》以见志。与福州耆彦结“九老会”,唱和为乐。著有《储玉斋集》6集、《沧州集》3卷。
    黄玄(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将乐县人。工诗,林鸿为将乐学官,乃从林鸿学,林鸿雅重之。后林鸿弃官归里,黄玄遂携妻子居闽县,从林鸿深造,师事终身。后以岁贡生授官泉州训导。著有《鸣秋集》、《黄博士诗》。
    周玄(约1398年前后),字又玄,一字微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与黄玄同为林鸿弟子。明永乐中,以文学征,授礼部员外郎(一作礼部尚书郎)。曾挟书千卷,在长乐高棅家读书,十年后以尽记所读,辞去,尽弃其书道:“在吾腹笥矣。”著有《宜秋集》8卷及《周礼部诗》。
    黄玄与周玄皆为林鸿弟子,时称二玄。时人赵迪、林敏、陈仲宏、郑关、林伯璟、张友谦亦以能诗名,都是林鸿弟子,但能列名十才子的只有黄玄与周玄。
    十才子传世之作尚有《闽中十才子诗》10卷等。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