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市发现国内首例郑和彩绘泥塑神像

[复制链接]
查看: 5366|回复: 2
发表于 2005-9-2 09: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长乐市发现国内首例郑和彩绘泥塑神像





长乐市漳港镇仙岐村于1992年6月挖掘出土曾湮埋地下100多年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显应宫、大王宫、妈祖庙。庙宇坐北朝南,长26.4米,宽13.2米,四周土墙,两进结构,均四扇三开。庙中设有5个神台,前殿2个,后殿3个,每个神台上供奉一组神态姿势各不相同,面目栩栩如生的彩绘泥塑神像。其中前殿西侧神台上的一组神像,当地群众称之为“巡海大臣(神)”。早在几年前,有人通过对泥塑神像和当地历史的研究,推测这座庙宇可能就是郑和在长乐修建过的第三座妈祖庙,“巡海大神(臣)”可能就是后人塑造的郑和。这将是国内首次发现的被神化了的郑和彩绘塑像。消息传出,迅速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央视、英国Paladin影视公司、香港凤凰台均来此拍摄,福建电视台曾特地拍摄专题片《他是谁?》在《发现档案》栏目播出。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福建师大历史系的几位历史、文物专家专程来此考察,从塑像形成时间、雕塑手法、人物特征、服饰特征,以及当地历史、庙内供奉诸神的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证,得出结论:,这尊塑像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白玉带,脚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饰,确实就是统率庞大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一、“巡海大臣(神)”身着明代特有的太监服饰。  
据《明史•舆服志》关于“内使冠服”记载:“明初置内使监,冠乌纱描金曲脚帽,衣胸背花盘领窄袖衫,乌角带,靴用红扇面黑下樁……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次则飞鱼,惟入侍用之。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明代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及《金瓶梅词话》、《三才图绘》、《酌中志》等书中均有明太监的服饰描述。显应宫“巡海大臣(神)”塑像的服饰与《西洋记》第四十六回关于郑和服饰的描述完全一样:“头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  
    二、“巡海大臣(神)”与明朝后期郑和形象的记述和图像相吻合。  
明代袁忠彻所著《古今识鉴》卷八记载说,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罗懋登的《西洋记》第十五回描述郑和:“若论他的身材,正是下停短兮上停长……若论他的面部,正是面阔风颐……若论他的气色,红光横自三阳”。漳港显应宫“巡海大臣(神)”体形魁梧,面目端庄,表情慈祥,姿态优雅,人物特征与这些描述相吻合。明万历刻本《西洋记》每回都配插图,其中郑和插图有好几幅,如“大明国统兵大元帅(郑和)”、“元帅鞠恭复朝命”等。“巡海大臣”塑像与书中郑和插图比照,不但服饰一致,而且身材、容貌相似。《西洋记》中的郑和图像,为明人所画,他们距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最近,而且也很了解明朝的衣冠制度,显应宫“巡海大臣(神)”塑像很可能参考了这些明人画像。  
    三、“巡海大臣(神)”组塑的人物结构符合郑和下西洋的实际。  
根据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下西洋的领导班子成员,除都指挥朱真、王衡外,其他均为太监。“巡海大臣(神)”组塑中多为太监形象,与郑和下西洋的领导班子结构相符。组塑的主体即居中者为座像,像高88厘米,余为立像,像高均在80厘米以内,分两级台面错落置放。“巡海大臣(神)”的左侧是一高勾鼻者立像,形象特征属于元明时期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回民或阿拉伯人,人们称此塑像为“番人”;其他人均着明代太监服饰,其中一人手持“诏书”。有人认为“番人”是从第四次开始协助郑和下西洋的西安清净寺掌教哈三(有的史籍又作哈桑)。哈三为西亚北非人,早年曾数度赴天方朝觐,熟悉“危险海峡”航道,为郑和船队安全引航功勋卓著,与郑和一起被奉为“巡海大神”当是顺理成章。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巡海大臣(神)”神台上原先的10尊塑像中有3尊无论是大小还是风格都与其他7尊不协调。经深入了解后知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是:庙中后殿东侧神台上没有塑像,其他4个神台上均有塑像,因为前殿西侧神台附近的地面和墙外有几尊散落的塑像,有人就把其中的3尊小塑像加入到该神台上去,其他的则摆放在后殿东侧神台之上。由于庙宇湮埋和挖掘出土过程的破坏原因,“巡海大臣(神)”神台上的塑像原来究竟是7尊还是10尊,或是更多尊,已很难确定,但组塑以太监形象为主却是不争了的事实。  
    四、“巡海大臣(神)”与天妃妈祖、临水夫人一样,都是神化了的真实人物。  
显应宫内祀奉的“神”,不属佛教,也不属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的,真实存在的人物。后殿正中神台祀当地家庙主神“大王”,东侧神台因挖掘出土现场时没有塑像而不明祀奉何人,西侧神台祀福州地区广泛信仰的临水夫人陈靖姑,前殿东侧神台祀天妃妈祖即莆田人林默娘,郑和塑像则位居前殿西侧神台。郑和仰赖天妃之神保佑下西洋平安,不仅在下西洋的海船上供奉天妃神,而且在长乐不只一处出资修建妈祖庙“设祭开洋”。妈祖信仰也由于郑和的大力推动在民间得以“发扬光大”。不仅如此,郑和下西洋庞大舟师屡次长时间驻泊长乐,极大促进了长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十洋成市状元来”就是例证。长乐民间因此产生许多郑和祟拜现象,如民间广泛流传郑和为长乐的“谊娘”兴建“母梦楼”的故事,市区、云门寺、三宝岩等处的“郑和”木雕、石雕像,明代以三宝太监郑和命名的风景名胜“三宝岩”等。这说明郑和在长乐民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取名为“仙岐”的滨海渔村,郑和被当作“巡海大臣(神)”供在显应宫里,与海神妈祖天妃并祀,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情理。  
    五、“巡海大臣(神)”成像于明万历年间。  
根据考古报告,显应宫发掘现场存在两套柱础,一为明代,一为清代。由此推测,庙宇至少始建于明代,清代在此基础上复建。挖掘出土的塑像完残可计的共有44尊,也是两个时代的作品,北京的罗哲文、河南的温玉成等许多专家都认为绝大多数属于明代作品。专家称,这些彩绘泥塑神像,无论是雕塑的手法还是塑像的风格,都让人强烈感觉到明代的气息。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专家万明更加明确指出,塑像很可能是在万历后期里巷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她认为,罗懋登《西洋记》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是在当时里巷传说基础上创作的,而塑像也应是在传说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郑和神化的过程,很可能与小说是同时,或在小说创作以后出现的作品。  
许多郑和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长乐市漳港显应宫挖掘出土的郑和塑像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的郑和彩塑,比国外发现的郑和塑像时间要早得多,同时也是国内首次发现与妈祖并祀的郑和塑像,意义十分重大。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即将到来,建议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进一步的鉴定。
   
   
 楼主| 发表于 2005-9-2 0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1992年福建长乐显应宫前殿左侧出土一批“巡海大臣(神)”群像,出土现场为11尊〖1〗,经整理后为10尊,再经考察后应为7尊。下面就有关塑像进行若干考释。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与长乐关系
  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均在长乐停留若干时间,候风出洋,或等待装备和补给。这七次分别为:
  第一次于永乐三年(1405)六月奉命,是年七月从南京宝船厂出发,到福建长乐,是年冬从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今越南)。在长乐停留约五个月。
  第二次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奉命,永乐六年春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经短暂停留后,从长乐太平港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
  第三次于永乐七年(1409)九月奉命,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是年冬十二月从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三个月。
  第四次于永乐十一年(1413)五月奉命,是年冬由福建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三个月。
  第五次于永乐十五年(1417)奉命出发,到福建长乐,是年冬由太平港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六个月。
  第六次于永乐十九年(1421)一月奉命,由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是年三月是由五虎门出海。在长乐停留约二个月。
  第七次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奉命,宣德六年二月由江苏太仓开船到福建长乐,是年十二月由长乐五虎门出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在长乐停留约十个月。
  由于各书及碑刻记载奉命出使和返国的时间各有差异,但基本出入不大,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前均要在长乐停留。补给物品和等候季风到来,少则几个月,多则十来个月,然后经五虎门出海。
  几百乃至上千艘船只,2万7千多人口,长时间停留长乐,势必给长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带来巨大的影响,给长乐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福建的长乐、泉州还奉命为下西洋建造船只。由于各方面人士的汇集,西洋各国的货物也在此交易,故长乐有“人众成市”、“贸易如云”、“十洋街”之说。
  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在长乐有“龙峰书院”,传为“三宝修葺”〖3〗。甚至在长乐还产生了李琪等状元,当时就有“十洋成市状元来”〖4〗之说。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举动,给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留下厂深刻的印象和永远的怀念。下西洋一事在当时“委巷流传甚广,内府之戏剧,看场之评话,子虚亡是,皆俗语流为丹青耳。”〖5〗“三宝太监下西洋”七个字,成了当时戏剧、小说、杂记的专有名词,如《三宝太监征夷集》、《三宝太监下西洋》、《奉天命三保太监下西洋》以及《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等皆是。
  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中,多有以郑三宝为最受敬仰的人,把他当作神灵,修建祠庙来纪念,数百年来,香火不断,历久不衰。如槟城有纪念郑和的大伯公庙、三宝大神,爪哇有三保公庙,暹罗(今泰国)有三宝庙,曼谷有三宝寺,其中有石刻雕像,高棉(今东埔寨)有三保公庙等。
  在中国怀念郑和的纪念遗址也很多,南京有马府街(今南京市栏杆桥),说“郑和本姓马,家于此”。〖6〗南京静觉寺有“郑和题请其子孙世守之”〖7〗马府。长乐有三宝岩,太仓有海宁寺,南京有钟山书院以及北京的三不老胡同等,都是纪念郑和的遗址。郑和在福建被人视之如神,“呼和三宝大人,不敢名。今三山(福州)故家,间蓄异器,或发白地下伏藏,侈曰此三宝大人物,遗烈可知”〖8〗
  长乐显应宫所出土的“巡海大臣(神)”也应为当地人民纪念郑和所塑之神像,塑像时间应在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以后,万历末年以前。
  二、郑和下西洋之领导成员与塑像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其组织规模相当庞大,船只多达千万余艘、最少亦有48艘。随从人员从领导到民梢、余丁,最多时近三万人,少亦二万余人。
  第一次下西洋为27800余人,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等人。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不详,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候显(司礼少监)、太监李兴、朱良、杨真,右少监洪保等人。
  第三次下西洋为30000余人,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候显、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朱真、费信、马欢、哈三、蒲日和等。
  第四次下西洋为27670人,其领导为郑和、候显、王景弘、右少监洪保等人。
  第五次下西洋总人数不详,其领导为郑和、候显、王景弘、杨敏、李恺等人。
  第六次下西洋总人数不详,其领导为郑和、王景弘、杨敏、李恺等人。
  第七次下西洋总人数为27410人, 其领导者据长乐南山寺碑为11人。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使朱真、王衡。顾炎武所录太仓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为10人,其中无李兴。据记载在宣德五年奉诏下西洋名单里有李兴,只是南京到长乐这段行程及长乐停留期间不在,他是在宣德七年从泉州上船随之出使,故领导班子里仍为11人。但也有文献记载为10人及7人者。
  郑和出使人员不是完全固定的,就是领导者亦有变化,每次出使人员均有不问。从明初开始,出使异邦,多用宦官主其事,因之郑和下西洋亦以宦官为其领导核心,其重要之职务皆由宦官充任,其中宦官作过正使太监有7人之多。明朝宦官设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人,官居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官居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名,官居正五品。
  据此,长乐显应宫所塑的“巡海大臣(神)”应为11人,这11人是依据第七次下西洋所立在福建长乐南山寺“天妃灵应之记碑”立碑之11人为准。至于这11人里,所塑每个像的姓名难考,但11人中有9位是太监,2位是都指挥。由于显应宫清末遭风沙埋没被损,现出土整理后为7人。其中中坐抬头衣饰有花纹者应是郑和,下面再详述。
  “巡海大臣”神龛组像为今人排序,不一定准确。其中有一高勾鼻者,应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或者阿拉伯人,绝非欧洲人。
  塑像的时间应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后,即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以后至万历末年,具体讲可以将塑像时间定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为当地民间艺人所塑。
  三、显应宫群像中的郑和
  郑和原姓马,回族,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郑和的先世是西域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朝进军云南时随之迁入昆明定居为民。郑和的家庭世代信奉回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天方“麦加”圣地,故被尊称为“哈只”。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进军云南,打败了占据云南的元梁王。十二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带回了南京,被阉割为太监。朱元璋把他分给了燕王朱棣做侍童,郑和来到了北平。郑和来到燕王府后,受到朱棣的器重和培养。郑和成年后非常能干,很有抱负。朱元璋死后,郑和随朱棣在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功劳,受到朱棣的赞赏。朱棣即位后,于永乐二年赐他姓郑,并提升为“内官监太监”,为诸监之首。
  有记载说郑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9〗另一记载说他“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法反此者极贵。眉日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
  永乐皇帝欲通东南“夷”,  问袁忠彻,“以三保领兵如何?”忠彻对曰:“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10〗
  据记载郑和虽是一个体态魁伟,非常精明能干的人,但是由于他十二岁就受阉割,因此对他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变态,所以显应宫出土的其中郑和塑像显为太监形象,虽着官袍,但面目不像威武雄壮的兵团司令,也无男子汉刚强形象。其他几尊也显为太监形象。
  郑和所穿衣服、腰带及帽子是什么样子?据载他“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中官帽),身上穿一领簇锦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11〗所戴帽子为“中官帽”,因为它后列三山,也叫“三山帽”,这是明朝宦官所戴之帽,明人所塑太监戴的帽子均为此形象(图—)。到了清朝太监就不戴这种帽子了。出土郑和座像的衣服上有“蟒龙”纹饰,腰间也有白玉腰带,与上面记载也吻合。明朝万历年间的罗懋登,写有一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万历年刻本),其中有好几个郑和形象,并已标明为“大明国统兵大元帅(郑和)”(图二),而且早已被朱契《郑和》、李露露《妈祖信仰》、刘如仲《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明代》等书所采用。其他如“元帅鞠恭复朝命”、“它船经过罗斛国”、“南洋叶土著人向郑和贡献方物”等诸图中,也都有郑和的衣冠形象。长乐显应宫出土的郑和塑像的衣冠容貌与这些图中的郑和形象非常相似。这几幅图像中的郑和,都是明朝人所画,他们距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最近,而且也很了解明朝的衣冠制度,显应宫之郑和形象很可能参考了这些明人画像。
综上所述,显应宫出土的“巡海大臣(神)”坐像就是郑和,其他6尊像均根据每个人的身份、地位表现其不同的形象,具体为何者,有待继续研究。
  四、郑和与天妃神
  天妃(妈祖)是宋朝以后航海的保护神,凡是出海的船,都必须在船上供奉妈祖神,以便在遇到海难时能受到保护。《东西洋考》载:“凡海船舵楼上均设有神龛,龛中除设天后牌位外,并且备有木制小介爷、铜凿等物”。陈侃《使琉球录》亦有“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书,尊师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祈求天妃保佑,第一次“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至广州火星洋遭风舟将覆,内工请祷于神。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且数万人之命,悬于吸呼,奈神妃救之’,俄闻喧然鼓吹一声,……风恬浪静。”〖12〗归国后,郑和往南京龙江重修天后宫。在泉州也有“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重新其庙(泉州天后庙),……以祭告为常。”〖13〗?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及指挥陈庆等在西洋遭遇海风不利,危急万分,陈庆等祷告天妃保佑,于是化险为夷。〖14〗永乐十年“郑和等奏建长乐南山寺行宫(天妃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15〗第七次下西洋时在此立纪念碑,即南山寺碑。
  第四次下西洋,郑和等率舟师往苏门答腊等国、“苏门答刺国王苏寇侵本国,……率官兵剿捕,神功默助,遂生擒伪王。”〖16〗?
  第六次下西洋,往榜葛刺(今盂加拉),“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17〗?
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修刘家港天妃宫,立碑刻。郑和率舟出海,一日舟至中流,忽见有岛,数十士兵登岛展望,又见旁有小岛,一女子提筐踩螺,竞赴岛迫视,于是上前呵止,“女子忽不见,回首大屿已没,方知前所登屿即巨鳌浮现,其女乃天妃现身,救此数十人也。”〖18〗
郑和十分信奉天妃,每次出海都要祭天妃,而且航海中的船只也要供奉天妃神,求其保佑航海平安。刘家港天妃碑记:“(船)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回国后,不但奏请修建天妃庙,还对天妃进行加封,如永乐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封天妃为“护国庇民普济天妃。”据长乐学者研究长乐漳港显应宫,是郑和重修和祭祀天妃的庙宇之一,也是长乐较早的妈祖庙。
  郑和下西洋祈求天妃保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信仰,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心理安求,精神寄托。明人说“国朝永乐间,内官郑和有西洋之役,各上灵迹,命修祠宇。己丑加封弘仁普济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岁以为常。册使奉命岛外,亦明騁惟谨。”〖19〗?
  不但郑和对天妃虔诚敬奉,老百姓,尤其沿海一带人民也十分敬奉天妃,甚至还把郑和当成神灵来虔诚敬奉,且与妈祖等神同供一宇。所以长乐漳港显应宫内供奉“巡海大臣(神)”——郑和等神像完全符合于当时的历史情理。
注:
  〖1〗1《神奇的显应宫》
  〖2〗2弘治《长乐县志》卷三,《祥异》。
  〖3〗乾隆《长乐县志》卷一。
  〖4〗同〖2〗。
  〖5〗钱曾《读书敏求记》。
  〖6〗《金陵志•地录》。
  〖7〗《江宁府部汇考•祠庙》。
  〖8〗黄景日方《国史唯疑》卷二。
  〖9〗袁忠彻《古今识鉴》卷八。
  〖10〗同〖9〗。
?  〖11〗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46回。
〖12〗《敕割•天后忐》卷下。
  〖13〗《泉州府志》卷十六。
  〖14〗同〖12〗。
  〖15〗《明史》卷326,《柯枝传》
  〖16〗《吴都文粹续集》卷下、28。
  〖17〗《天妃显圣录》
  〖18〗同〖12〗。
  〖19〗张燮《东西洋考》卷九。
 楼主| 发表于 2005-9-2 09: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一)
  据《明史•郑和传》和福建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等记载,郑和自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二十八年内,七下奉使西洋,“宣德化而柔远人。”
  同上记载,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重要成员还有正使太监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张达、吴忠,都指挥朱真、王衡等人。他们率数万之众,先后七下西洋,“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中外关系史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
  1992年6月,在福建长乐漳港镇仙岐村,发现“显应宫”(天妃宫)遗址和五组计五十余尊泥塑神像,以及瓷器、钱币、木匾等历史文物,引起社会民众和学术界、艺术界许多人士的关注。我曾看过出土情形的照片,阅读过有关简报、论文和其他资料;最近应邀到漳港实地考察塑像和遗址,参加长乐市漳港显应宫郑和塑像研讨会。我作为一个文物战线的老兵参加这些活动,觉得很有兴趣,也很有收获。尤其在因为一个英国人编写一本有关郑和事迹《1421:中国发现世界的一年》著作,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可说是引起轩然大波的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更有价值。
(二)
  在显应宫遗址出土的五十余尊、分为五组的泥塑彩绘群像中,有一组神像被称之为“巡海大臣(神)”。这组群像,目前安放有十尊。但按型式,可截然分成两组,一为七尊,一为三尊。后者不仅型制小且风格与手法均与前一组有明显区别,姑且作罢。我们讨论是前一组七尊塑像,即“巡海大臣(神)”群像”。
  (一)显应宫里五个神龛的五组神像,内容不一样,布局、造型、雕塑手法、衣冠服饰有区别。但从总体可看出,七尊“巡海大臣(神)”群像,同其他妈祖群像、大王群像、临水夫人群像等一样,都是被当作祭祀与膜拜对象。中国是一个多神、多信仰的国度。民间信仰多种多样,很多的民间神就是神化了的人。显应宫对妈祖等五组民间神的祀奉,反映了中国民间崇祀的多元一体的特点。
  (二)五组神像中的绝大部分塑像为明代作品。无论是其造型与艺术风格,还是衣冠制度,均与明代风格与制度相符合。特别是七尊巡海大臣(神)塑像,无论面部表情还是衣冠服饰,更是具体地、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所塑像的身份和地位:六人为清一色的明朝服饰,一人为元明时期所见中国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形象或“番邦”人形象。七尊像可明显分出主次。主像为坐像、居中,穿蟒袍、戴中官帽,另五尊和着少数民族服饰者分列两侧。这种服饰与组合,当是以崇祀对象原有的身份为依据的。
  (三)主尊像的面像为太监像,衣帽为太监服饰。据查,此与明朝万历刻本中的郑和像十分近似。郑和虽为太监,但他七下西洋,有胆有识,不辱使命,功业辉煌。他七次远航,均从今天的长乐太平港“开洋”。他每次“巡海”均获成功,胜利返航。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已非凡人举动,郑和就是一个神,一个伟大的海神。他死后,长乐的人民崇敬他,怀念他,神话他,进而为他和他的“左右”造像,供进神殿与妈祖神并列,进行奉祀,当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
  鉴于以上,我对于七尊“巡海大臣(神)”彩绘塑像的基本看法是:他们是表现郑和下西洋的一组群像,位于中间的主神坐像是郑和。成像的年代在郑和之后数十年之内,可能就在万历年间。
  至于这五组塑像丰富的内涵,郑和塑像及相关的问题,还应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包括:
  (—)五组塑像之每一组塑像内涵的探讨。如目前所见“巡海大臣(神)”——郑和组像中的“神像”都是那些神,他们是否就是正使太监王景弘、副使太监李兴……。或许有朝一日,我们可以根据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尤其是对每一尊塑像特征的研究,提出比今天更进一步看法。
  (二)五组塑像相互关系的探讨。比如,从总体看绝大部分塑像成于明,但有的可能早到元,或晚至清;即使是都是明代完成的,也存在早晚之别。又如,按记载郑和曾多次重修妈祖庙,显应宫及其妈祖群像,与郑和这些举动有无关系?
  (三)显应宫将五组民间神和谐地奉为一殿,尤其是将郑和崇拜与妈祖崇拜,左右并列,目前仅见此一例,具有独创性。其涵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五组彩绘泥塑,妈祖、大王、临水夫人、郑和……每一组群像,一人一面,表情丰富;衣纹流畅,造型生动。据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肯定地说,它们在明代雕塑艺术中是有自己位置的。尤其是时间如此早、如此鲜活的郑和形象,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我们应对它们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作进一步探讨。
  (五)最后,还应将显应宫和郑和、妈祖等群像,,放在中国人的信仰崇拜、传统观念以及海洋文化中去进行探讨。
(三)
  显应宫遗址和五组神像的发现,尤其是郑和一组群像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考古工作者和其他业务人员、地方领导和当地群众以及关心郑和七下西洋和中国海洋文化的人,已经作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有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当然,如上所说,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为利于资料积累和探讨的深入,谨借此机会提出如下希望。
  (一)希望对长乐地区的郑和史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经调查研究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不仅是对即将迎来的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的最好纪念,而且有助于郑和研究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希望对长乐地区的郑和史迹与民间传说资料,搜集整理,公诸于世。
  (三)希望保护好长乐地区的郑和史迹与海洋文化、传统文化史迹和文物。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很好地加以宣传和利用。它是我们长乐的一笔永久财富。
  我们自豪地说,郑和是人类弄海戏洋的骄子,他空前的航海规模、探索与发现,使他成为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他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巨大贡献与影响,又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和平使者。
  今天,人类在更广更深地走向海洋。祝愿背靠祖国山河,面向世界海洋的长乐人民,为着新的理想,扬帆远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