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人”到“神”的民间信仰历史兼谈长乐郑和石像

[复制链接]
查看: 2911|回复: 0
发表于 2005-9-2 00: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从“人”到“神”的民间信仰历史兼谈长乐郑和石像

长乐历史悠久,民间信仰十分广泛,许多名臣战将和有功之士,他们在生前以其非凡的毅力和业绩赢得众人的敬仰,死后百姓感恩戴德,为他们立祠建庙、雕塑神像,世代祭祀。
  长乐唐宋以来,民间信仰的俗神,多是从人化神(即神由具体人物衍化而来),许多是与民众利益有关的。
  唐大历间(766—779年)邑人林鸥夫妇舍田4000余亩,开发涧、二湖(后总称东湖),灌民田700余顷,四里民田涝不受淹,旱有所藉。乡人建庙纪念,并定每年春秋二祭;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返乡时,目睹水道年久失修,民生艰难,便挺身而出,组织乡民集资疏浚港道,使72洋之水,统归一道,受益108村庄,民感其恩,以港为名纪念他的功绩;抗元名将陈公荣、杨梦斗和不写降表的高应松等,乡人都以他的忠烈事迹建祠立碑,作为敬仰之神奉祀;明代县典史熊廷用,当倭寇兵临城下时,挺身出击,倭寇逃窜,民众感其恩德,在城隍庙旁建祠纪念。
  明代三保太监郑和七次奉使西洋,其数万舟师驻泊长乐太平港,长乐是他离国计程起点、航海驻泊基地,也是他带着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点,他的壮举也促进了长乐经济、文化的发展,给长乐人民带来许多实惠,并留下了他的许多遗物遗迹,乡人感其恩,雕塑郑和像来纪念崇拜他的业绩。比如:
  l、洋屿村云门寺郑和木雕像:
  洋屿地处太平港畔,这里地势险要,距县城5公里,依偎闽江口南岸,面对圆山水寨,与著名的马尾港遥遥相对,背负云门山。宋绍兴初,有僧居此,嘉定间始建云门寺。
  据《长乐六里志》记载:“明永乐十年,郑和出使西洋时,统领舟师驻泊江左(洋屿)、光俗(泮野)等处沿江和登云门山重建云门寺”。据此,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夕,其舟师停泊在此活动,见此有宋代古寺,便施财鼎建该寺,祈保其舟师往返平安。为了纪念他,乡人雕塑一尊木像,今在寺左边,下部宽40公分。这尊郑和像雕刻于何年,木质种类等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鉴定。
  2、漳港显应宫出土郑和泥塑像:
  1992年6月22日,漳港仙岐村显应宫出土泥塑5组40多尊神像。出土时,一进左边妈祖娘娘,右边是巡海大神,其中有一尊许多人提出是郑和泥像,是否为郑和泥像,有待专家学者进行鉴定落实。
  漳港仙岐乡地处长乐东南部,临海之区,是兵家必守之地,据史书载:郑和下西洋时在长乐修建天妃宫(庙),仙岐显应宫也是其中之一。
  3、二刘村晦翁岩郑和石像:
  二刘村翁晦岩,原系龙峰书院,故称龙峰岩,后乡人刘砥、刘砺兄弟读书于此,又名二刘岩。明永乐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率舟师驻泊长乐候风,尝瞻拜“三贤祠’,(朱熹、刘砥、刘砺)修建龙峰书院,乡人又称之为三宝岩。
  据有关史料载:郑和下西洋时同祖籍县北姚坑村人姚广孝同登龙峰岩,修龙峰书院,此岩原系朱熹流寓讲学之处,郑和崇尚儒家,见这里岩洞清幽,云雾缭绕,高与云齐,东望大海,南见双湖,西北诸峰层峦叠翠,人文自然景观极佳,施财鼎建殿堂、厢舍供学子就读,为弘扬祖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乡人为纪念郑和之举措,便将岩命名为三宝岩,并用青石精雕细琢郑和石像放在海天山月亭。明隆庆间,知县蒋以忠崇尚朱子,巡视斯岩,认为三宝岩其名不雅,下令改为晦翁岩,并将石像从海天山月亭高处调往读书处旁石岩缝中,但乡人仍作为敬仰之神供奉,并代代相传相敬。
  综上所述,我认为二刘乡龙峰岩是郑和石像,可从以下三点得到佐证:一从地缘上看,二刘乡古时临海,与文石港毗连,是长乐早期对外交往港口之一。因此,郑和七次下西洋时,这里也是舟师驻泊补给之地。二从人缘上看,龙峰岩是名人过化之地,宋朱熹避学禁流寓于此,内有白鹿洞、三贤祠,郑和为弘扬朱熹理学精神,至此朝拜并修葺他的遗址,二刘乡民众纪念他的功绩,为郑和建海天山月亭及雕琢郑和石像。三从褒贬上看,永乐帝死后,郑和处境十分困难,当时朝廷对下西洋之举,不但不加宣扬,反而提出“得不偿失”论,把下西洋档案材料全部烧毁,从中央至地方反对思潮四起,长乐知县蒋以忠下令三宝岩易名晦翁岩就是一例。但当地村民众仍然一如既往地敬仰郑和,传颂郑和。
长乐的老百姓最重感情,一个人做好事造福于民,人们就会长久敬仰、感念。从长乐有三个地方民间为郑和雕(塑)像,说明了从“人”到“神”信仰的历史并非臆造,而是当时一段历史真实写照,民心所向的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