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和碑小记等六则

[复制链接]
查看: 2950|回复: 1
发表于 2005-8-31 17: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郑和碑小记等六则

郑和碑小记
  笔者小时在长乐城关小学读书时,就看到校内“月爿池”旁一个小亭阁内,耸立着一块足有一人高的“郑和碑”,并经常在老师带领下细读碑文,后来知道此碑又名“天妃灵应之记”碑,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此碑是七次下西洋郑和,立于公元1431年(即明朝宣德六年),距今有570多年的历史,碑上横眉书有“天妃灵应之记”六个苍劲的篆体字刻,旁边是海浪滔滔的精美浮雕。碑高133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文共1177字,现存字迹清晰可见,碑文历述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从碑记中可知,郑和奉使西洋的时间比哥仑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尚早半个世纪。
  郑和碑最早立于城关三峰塔寺内,由于年久失修,寺宇倒塌,深埋于荒土中,到了1930年,长乐知县吴鼎芬派人从三峰塔寺旧址荒土中刨出,置于县政府所在地内,以后碑石又被乱草掩盖。后福建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王伯秋驻长乐时,碑石才得以耸立;抗日战争爆发后,长乐沦陷,人们担心碑石会被劫盗,便转移闽北南平保存,一直到1948年,才从南平迁回,先后置于县民众教育馆和吴航小学一偏僻角落。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将“郑和碑”重新立于改名为城关中心小学内月爿池旁。1984年,郑和碑收藏于郑和史迹陈列馆内,供人参观。该碑是国内外研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文献实物资料。

  母梦楼的传说 李孝干
  老一辈人都知道,从前县城射圃崎地方,有座名宅叫“母梦楼”。此楼就在前国公庙附近,明代建筑,前有水井,清雅可爱,传说为郑和所建。那么郑和为何要建母梦楼呢?
  相传明初,郑和统领舟师,七下西洋。每次出航前,先驻师吴航。一次郑和生日,长乐知县设宴衙署,要为郑和祝寿。郑和乘小舟,自太平港沿文洽浦向上缓缓行驶,打算在下橹桥上岸,就近步入衙门。
  郑和一路行舟,荡荡摇摇,不知不觉,昏昏睡去。朦胧中见有一座屋宇,门前站立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呼他进屋,告曰:“今天是儿生日,娘烧了几道菜,你来吃了再走。”因郑和从小远离母亲,记不起娘是什么模样,听说是娘,自然十分高兴,就进屋吃起酒菜。那桌上摆一碗墨鱼炒韭菜,郑和最是喜爱,吃得津津有味。可是郑和不明白娘为何会在这里?正要问,舟已到了下橹桥,遂被摇醒,方知是梦。
  小舟晃荡了一下,郑和上岸。正要向衙门走去,忽然听得有人哭泣,那声音酷似自己刚才梦中见到的娘的声音。郑和心想此事蹊跷,刚才舟上梦见娘,上了岸又听娘在哭,不免疑团顿生,于是郑和便想探个明白,转身就顺着哭声走去。原来哭者住在下橹桥东头门楼里的“凤耕楼”。这凤耕楼也是从前城区名宅,乃龙台郑氏数房先辈专门建来赡养寡母孤儿住的。此时屋里住着一位孀妇,那孀妇有个儿子夭折,这日是“忌辰”,孀妇正在为死去的儿子作忌辰,哭得伤心。
  郑和走到门口, 独自迈进屋去。孀妇正一边哭泣,一边为死去的儿子烧纸钱。郑和不敢打扰,就站在一旁观看。此时郑和视线转到桌上,一看呆了:原来桌上摆的菜肴,竟与刚才梦中所见无异,其中也有一碗墨鱼炒韭菜,连酒壶、杯子也与梦中一样,看那孀妇也是白发苍苍,心想天底下怎会有此玄妙事?如此说来,老妇人不就是我的娘了?可是自己明明生在云南,这里怎会有我娘?
  此时孀妇已经烧好纸钱,止住哭泣。郑和因事出蹊跷,疑团未消,赶紧移步向前问道:“老妇人为谁悲伤?”孀妇因见郑和态度谦逊,遂哽咽说:“为死去的儿子悲伤。”郑和问:“你儿子几时死去?”孀妇答:“三十三年了。”
  他听了孀妇说儿子死去三十三年,便认定自己一定就是这位孀妇死去的儿子转世,前世是长乐人,不然怎会有这样的玄妙事?既然前世母亲还在人世,而且就在眼前,还在为死去的儿子悲伤,我那能无情无义,不认前世母亲?他此时心头一热,眼泪盈眶,便“叭”地一声双足跪下呼起“娘”来?
  孀妇被郑和下跪呼“娘”吓了一跳。于是忙说:“使不得,使不得,你是当官的,我怎能做你娘?这要折老身寿呀。”郑和见孀妇惊慌,也觉得自己唐突,遂细心向孀妇解释:“老人家不必惊慌,实话对你说,我乃舟师统帅郑和,因为从小远离母亲,思念母爱,早就想在此认个谊娘。今日不期遇见您老人家为儿子作忌辰,看得出你是一位慈母,我今年也是三十三岁,您就认了我这位谊儿吧?”
  孀妇见郑和情深意切,实在不好推辞,也就认了郑和作谊儿。郑和也真是有心人,因见凤耕楼已经很破损,不久就在射圃崎地方,为谊娘盖起了一座母梦楼。据称该楼也作过郑和的行辕。


  郑和重修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距市区5公里的洋屿村鹤山上。山上多奇岩怪石,修竹茂林掩映,尤为秋阳烈日之际,入其间,顿感酷暑全消。山上有普陀岩、狮子岩等15处胜景,历代以来,无数名流士绅在此留下歌咏题刻。1986年,云门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琴江志》记载,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航海家郑和率船队驻泊太平港时,常登鹤山观览,并捐资修葺云门寺,重塑佛像。至今寺内堂供奉其神位,并保留着一尊清朝红木郑和刻像。同时现存建筑保留有明代风格,大殿为单檐悬山顶,木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庭院,左右钟鼓楼均为攒尖顶,寺周有历代摩岩石刻,寺后有宋丞相郑昭先之父郑硅墓、墓道及石雕。
  近10多年来,云门寺多次修建,还增建了许多新景点,殿堂焕然一新。

  郑和题改塔名
  因位于城区中心南山之巅俗称“南山塔”,塔身二层,南向主匾刻有“圣寿宝塔”四字。该塔宋绍圣丙子三年?1096年?始建,政和丁酉?1117年?十月二十二日落成。塔身石构八角七层,仿楼阁建筑、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于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大力士基座八面环饰牡丹、狮等图案石刻。底层塔壁浮雕文殊、普贤、五十罗汉、十六飞天乐伎及佛教故事,一至六层有25塔壁浮雕莲花座佛,分列2排,每排四尊,共二百尊。八棱各刻一尊执械肃立的护法天王。每层叠石出檐,檐角饰有龙头咧嘴式斗拱。塔内曲尺形石阶盘旋而上,与顶层的四门相通。
  《长乐县志》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驻泊长乐时,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同寺僧重修古塔和寺,竣工时题其额曰:“三峰塔寺”。从此,三峰塔始传于世。


  文石天妃庙
  文石天妃庙位于潭头镇文石村,临海而建,二进三间型式。《长乐文石志》记:“文石天妃庙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太监郑和往西域取宝,厥后朝迁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俱在此设祭开船”。嘉靖四十一年?1562?文石天妃庙重修碑载:“旧传自永乐内监下西洋始创”。庙宇墙壁为泥拌碎瓷瓦夯筑而成,因庙宇年久失修,1956年倒塌。2001年9月当地村民筹资在原址上复建天妃庙,将原庙尚存两堵残垣镶嵌在新墙之中。文石天妃庙,是研究郑和在长乐活动的一处重要遗址。

  毓秀南山——郑和活动的中心
  南山位于县治之西南而得名,山上有隐屏、香界、石林小三峰,亦称三峰山,山巅有塔,又称塔山,面对“一港两江”?马江后改太平港,上洞江、下洞江?,山高45.8米,方圆仅里许,颇有名气,自唐、宋以来,曾吸引过不少诗人骚客,游览登临,咏诗作记。
  南山因早年筑有天妃宫,遂成为郑和舟师数万船员朝拜祈诵之所。由于历次驻泊航行平安,永乐十年?1412?,为酬谢海神天妃庇佑,郑和奏请明成祖准在长乐南山建成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行宫”;永乐十一年?1413?,郑和同寺僧重修三峰塔与三峰寺;永乐十三年?1415?郑和印造大藏经,奏施于三峰寺流通供养;宣德六年?1431?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再次续建天妃行宫,并率领全体船员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座,为祝圣之所;宣德六年?1431?仲夏,在南山为三清宝殿铸钟一口,供奉殿中;宣德六年?1431?仲冬,在南山为海神天妃立碑,称《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