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方的诗画关系与中国的诗画关系

[复制链接]
查看: 4449|回复: 9
发表于 2009-9-5 14: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西方与中国在很长时间里对诗画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西方的美学基础是摹仿论,强调诗与画的不同。中国的美学基础是表情论,强调诗画一律。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较注重研究诗与画的相同之处,早在古希腊时期,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提出“绘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绘画”
开了研究诗画关系的先河。
但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更多的是探讨诗画的不同处,出现了三个高峰期,即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启蒙运动时期的莱辛,古典美学时期的黑格尔。
达芬奇提出绘画的“镜子论”,其美学基础仍是“摹仿自然论”,在此基础上必然产生诗与画的区别,他认为绘画是视觉艺术,而诗歌是听觉艺术,视觉高于听觉,因此绘画高于诗歌,这一切都是从他的“形似”(摹仿自然)角度出发的。

莱辛从美学高度对诗与画的界限做了更细致的探讨,他的著名著作《拉奥孔》就是对古希腊的拉奥孔雕像群(他所说的“画”是包括雕塑等造型艺术)研究得来的。
他以《伊里亚特》里描写海伦的美丽作为例子,指出绘画是“自然的符号”,是空间上的艺术,而诗歌是“人为的符号”,是时间上发出声音。
黑格尔也继承了达芬奇的“摹仿论”,提出了诗歌与绘画的不同,但他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形式,他从精神观念的角度出发,得出了诗歌胜于绘画的结论。

虽然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关于诗画问题都是探讨它们的异质,但不等于说没有艺术家强调二者的相似处。我们说西方的诗画关系的美学基础是摹仿论,这就其主流而言的,其实,在后来许多西方现代派艺术家大多抛弃了摹仿论。

诗情画意是中国这个民族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此思想上必然产生诗画一律的观点。中国艺术家不是不懂诗与画存在差异,陆机的“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让诗与画互相吸收优点,彼此渗透。

诗与画关系的问题,较有影响的应该首推苏轼,苏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条艺术评论的标准风靡古今,成为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所以,中国绘画不注重外形的酷似上,注重以形写神,表情达意,欧阳修在《盘车图》中写道:“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强调就是以形达意。
表达情感是中国诗画一律的美学基础,创造意境是诗画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无论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他们追求的都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带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所以,中国是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美学,在艺术创作上必然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而西方以摹仿论为中心的艺术美学,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物体描绘的酷似与对象的质感,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18 收起 理由
违章 + 10
东邪醉桃花 + 8

查看全部评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9-9-5 15: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东邪醉桃花,久仰大名,额慕名而来
发表于 2009-9-5 20: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其实我最怕论文。

今天很认真地读了LZ的文章,见识了。还是喜欢咱们东方的诗情画意。
发表于 2009-9-5 21: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研究真深啊,佩服下.
发表于 2009-9-5 2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来自: 新加坡
楼主对西方艺术家挺有研究嘛!

东西方文化可谓各有千秋,我还是喜欢中国的琴棋书画
发表于 2009-9-6 01: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爱尔兰来自: 爱尔兰
难得,对美学有此兴趣理解的朋友!问好!

关于东西方诗画美学研究最透彻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有宗白华,朱光潜。

楼主此篇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概括性的介绍了东西方诗画艺术的特点和区别。这些在美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曾在解放前在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朱光潜美学论纲中已有研究!

作为上层建筑中的艺术范畴,东西方诗画艺术的美学区别其实可以折射出西方和东方各自不同的哲学观念根源。

就“摹仿论”来讲,可以说明古希腊人及后来的西方人在哲学上自古就是比较注重客观物质世界的探索。所以,摹仿自然,效法自然。(18世纪西方绘画中还运用了三维透视原理和光影艺术及数学几何定理,就是佐证)科学由此打下童年的基础。

就中国艺术的情感论来讲,中国古人哲学比较注重的是人的心灵和自然的关系。以诗画为例,元朝的水墨画是代表中国诗画艺术的最高审美水准。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难得,对美学有此兴趣理解的朋友!问好!

关于东西方诗画美学研究最透彻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有宗白华,朱光潜。

楼主此篇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概括性的介绍了东西方诗画艺术的特点和区别。这些在美学界较为普遍的观 ...
风儿飘飘 发表于 2009-9-6 01:59


在论坛上难得能找到对美学与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也问好下风儿飘飘!

西方诗画与中国诗画的美学基础不同,也造成他们在诗画时空上的不同特征,西方在文艺复兴创立的透视法,中国早一千年就有提到了,早期山水画的创作指出:“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追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就是一个例证。
二者的区别在于西方的绘画采用定点透视法,而中国画运用的是动点透视法。前者是定点来观察自然界,目之所及,所以带有局限性,但也逼真酷似,
后者运用动点透视法,空间上是流动的,因此,也带来时间上的连续性,在西洋画中,时间只是一瞬间,在中国画里有连续时间的意蕴在里面,如表现北宋都市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西洋画里,诗是不能入画的,诗是一纬的时间艺术,画是二维平面上的空间艺术。
中国画则相反,诗不仅能入画,而且还给画平添几分情趣。宋代画院考试经常用诗作为母题来考画画的学生,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等。
正如风兄所言,中西方艺术视野表达方式不同,也造成一定哲学观的不同。
中国绘画里黑白画面,留有空白等,正如庄子的“道”“虚无”,儒家的“天”等。
体现了中国哲学里“虚”与“实”是辩证运动关系的。

不知风兄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意境”感兴趣不?
发表于 2009-9-6 2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爱尔兰来自: 爱尔兰
8# 莫狸精


谢谢楼主的探讨。楼主的这些观点,是在前辈们的研究中所归纳出来的比较普遍的美学观念。其实,最主要的是,我们个人的理解。

总之,一句话,东西方地理形态的差异培育了各自不同根源的哲学体系,艺术美学从哲学中分解出来,单独成一系统,解释人类审美趣味和艺术心态。

中国的哲学是偏重唯心的,所以,影射在诗画艺术上,古典诗画是心灵的写意,是表现艺术。宋元水墨画是极致的表现。

古希腊人及后来的西方人的哲学从神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以后渐渐的偏重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映在诗画艺术中,就表现为与科学

数学相互结合的艺术结构,即古希腊人最初的美学观点:属于再现艺术的摹仿论。(在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形成了西方浪漫主义艺术风潮,又是另一种质的发展:表现艺术)

对于“意境说”,我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哦,愿与朋友共同探讨!
发表于 2009-9-8 09: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莫锂精是燕归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