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貌国公与夫人

[复制链接]
查看: 10568|回复: 9
发表于 2009-8-29 08: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貌国公与夫人


貌国公,姓张,城关高隍巷人。他幼时习武,十六岁官拜总兵,奉朝廷命令镇守云贵边疆。他驻扎的山城与番国仅一水之隔。有一天,他走上城楼,忽见对面番国火光冲天尘土飞扬鸡飞狗跑,老百姓扶老携幼奔走,喊哭之声直冲云天。总兵站在城楼上,见到如此情况,知道对面番国百姓遭到土匪侵扰。本当上奏朝廷,但山高路远。近邻有难,岂能袖手旁观。他紧忙下关召集将士。一声:"出发!"万骑如离弦之箭直驰向对面番国。

这总兵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只见他挥动大刀直扑敌阵,那刀光起处,贼兵一颗颗头颅象一粒粒西瓜滚落地下。他杀得性起,不知离开队伍,一个劲儿往敌阵中砍杀。在两军酣战中,他被敌兵隔开,身上连中数箭。他只身带伤搏杀,终因伤重扑倒在一条狭长的小巷之中。

番国百姓感念总兵恩德,用肉身塑了尊神像,并盖了座将军庙。后来朝廷闻报,感总兵战功卓著,追封太尉貌国公。朝廷曾三番五次下诏,要番国送回貌国公肉身神气像。番国官民深感国公救城之义,一次次婉言谢绝,并将将军庙改为国公庙。香火极盛。

且说国公有个侄孙叫张阮,曾多次到云贵边塞经商。他常到庙里烧香,祷告国公......是夜,国公托梦说你要把我运回长乐,必须如此这般......张阮梦中惊醒,梦景历历在目,他心中暗暗喜欢。

张阮按国公爷梦中说的去做。一个风雨之夜,他只身潜入国公庙,取下神像脑袋,用红布包好带回客栈,又在外头包了好几层油布。他会泅水,趁船开前,泅水到水底,用粗铁条把国公爷的脑袋拴在船底下。

国公爷的脑袋掉了,自然惊动了番国官民。官府派兵卒四处搜查。官兵也到船上搜查几次,都没有搜到。几天后,客船扬帆出海了。

一路顺风。这一天,海船开到闽安镇,快进太平港之时,张阮才把国公爷像从船底下捧出。解开一看,国公爷脸上流着浓浓的蓝色的血。血涌到闽江中,只见江中蠕动着一种小虫。这虫很象蚯蚓,成团成团浮在江海之上。这虫是一种美味,叫做"流蜞"。长乐有旬民谚:"国公诞,吃流蜞。"就是从这故事出来。

张阮把国公头像奉回,在高隍巷盖了一座国公庙。因国公没有结婚,所以只塑国公一尊神像。国公庙盖起来后,香火兴盛,善男信女常到庙中烧香上供。那年代,倭寇屡次骚扰闽海,杀人放火,烧城夺粮。县城有个千总带兵征剿,不幸被倭寇围困在一个海岛上。长乐县令上书求兵,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且说干总有个女儿,叫莺莺。她知书识武,想带兵杀

出海去救父亲回来。但此行危险,被县令劝阻。百般无奈,莺莺到国公庙行香。见国公无夫人,莺莺就跪下祷告:如果能救回父亲,自己愿意给国公当夫人。回去之后,莺莺当夜就梦见国公,对她授了一条计策,如此这般......定能救回她父。

次日,天一亮,莺莺准备了十几只大船,带了千总府中百余名亲兵悄悄地升帆出了海。围困海岛的倭寇见我方援兵开来,立即驾着船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过来。莺莺临危不慌,一声令下,箭如飞蝗直射倭寇船队。倭寇闪避不及,纷纷应声倒地。正在此时,倭寇船队后面杀出一支兵马,喊杀声惊天动地,站在船队最前头正是她父亲千总。内外夹击,倭寇顿时乱了阵脚,死的死,伤的伤,溃退而去。父女相见,千总爷给女儿讲出事情经过。他的兵马被围困在荒岛上长达半月之久,倭寇围得水泼不进。今天他忽然听见四方喊杀之声。他以为官军派兵救援,立即下令开船出击,只见喊杀之声震天动地,惊动波涛滚动,却不见官军影子。他心中甚是疑惑,竟没想到会在此处与女儿相会。莺莺听后,心知国公爷派神兵把父亲解救了,她也不说破。

回到县城后,过了三天,莺莺告诉父母,国公爷迎娶她来了,叫她父母不必伤心。下午,她沐浴之后,穿上风冠霞披,端端正正地坐在厅堂上。这时,只听天上鼓乐喧响,府中人正在惊奇之时,只见千金小姐无疾而终。后来乡中人把她肉身塑成神像,与国公爷并排摆在一起,从此貌国公庙中才出现一对男女塑像,即貌国公与夫人。朝廷听到此事,甚是惊奇,派专人送来凤冠霞披,封莺莺为一品夫人。因为国公与夫人都是肉身塑像,威灵得很。香火不断,名气闻遐迩。"文革"中,红卫兵破"四旧",将县城的神庙统统砸烂,却不敢碰貌国公与夫人一根汗毛。至今,貌国公与夫人这两尊肉身神像还高高地耸立在塔坪山下。神也,神矣!
发表于 2009-8-29 08: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神奇啊!
发表于 2009-8-29 16: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貌国公,姓张,城关高隍巷人。他幼时习武,十六岁官拜总兵,奉朝廷命令镇守云贵边疆。
发表于 2009-8-29 16: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来自: 日本
发表于 2009-9-16 07: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西班牙来自: 西班牙
传奇
发表于 2009-10-22 08: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西班牙来自: 西班牙
顶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00: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来自: 中国上海
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12-8-31 09: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来自: 中国福建
流蜞蛋


图片:流蜞.jpg

4 天前 上传
下载附件 (100.43 KB)




  传说长乐县城高隍巷有个习武的人,16岁官拜总兵,英勇善战,奉命镇守云贵边疆。一次番国发生叛乱。总兵奉命前去平叛,不幸以身殉国。番国百姓感总兵恩德,用肉身塑了尊神供在庙中,朝廷封总兵为太尉国公,但国公思念乡土,不愿留在番国为神,托梦给他的亲人,让他们砍下神像脑袋装在麻袋中用粗铁链拴在船底下运回长乐。船到闽安镇,亲人把国公爷从船底捧出。只见他脸上流着浓浓的蓝色的血,血涌到闽江中,就成了流蜞。《八闽海错录》中第一次出现流蜞的名字。每年阴历六月廿八“国公诞”期间,闽江水面蠕动着一种水虫,很像蚯蚓,成团成团浮在江海之上。闽江两岸百姓纷纷驾起小舟到江中或稻田里捞流蜞。从吴航到东门兜,十里长街弥漫着煎流蜞的香气。至今长乐仍流传着一句谣谚:“国公诞,吃流蜞。”

  流蜞 据民国版的《长乐县志》记载:流蜞本名“禾虫”,形状像小蜈蚣,腹下两旁紧密地生着软脚。只在夏末秋初大潮的暗夜,趁着北风涌到水田里。形态较小的叫“本港流蜞”。另外还有一种形态大一点的,栖息在沙洲里的叫“洲蜞”。村民们事先就在稻田和沙洲下网等待。潮退起网,每每大获丰收,百试不爽。因而人们把这种天气叫“流蜞北”。在本地上长乐出流蜞--下长乐出玛蛭之说。

  “流蜞”是方言里的叫法,它的学名叫疵吻沙蚕。广东称之禾虫,是南方沿海一带的特产。其生活在咸淡水交界处稻田的表土层里,为自断自生的环节动物,以腐烂的禾根为食。身体扁平,须状肢,比蜈蚣体形略小,体色有红、红黄、淡黄、绿、黑褐等色,随流水自稻田流动。农历八、九月最肥美。 加盐、蒜即可吐出膏状物,蒸熟如蛋糊,含丰富的蛋白质,入口鲜甜,不肥不腻,还具有滋阴、健脾、暖身、去湿之功效,为不可多得的海鲜佳品。有一首禾虫诗:“小虫出禾根,潮退游莘莘;误投薯莨网,农家席上珍。”概括了禾虫成为席上珍的过程。

  清人檀萃所著的旅游见闻录《楚庭稗珠录》描写它“其状可恶,似百节虫、蚂蝗、蚯蚓”,比较逼真。但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就不够确切了。至于说禾虫“大者如筯(筷子)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禾虫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四月和八月是禾虫出海的高潮期,称为春造和秋造。民谚云:“天红红,沤禾虫。”“灯光闪闪似火龙,清明夤夜装禾虫。”还有一首《竹枝词》描写捕卖禾虫的情景:“夏云积雨暮天红,落网安兜趁晚风;晨早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诗人黄廷彪有《见食禾虫有感》,诗曰:“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之;庖制味甘真上品,调来火候贵中和;王侯佳馔何曾识,让与农家鼓腹歌。”品尝过巧制的禾虫,方知其甘美确非鲈鲙鲥鱼可比。

  人们把捕到的“流蜞”用清水洗净,装入木桶,用鲜蛋清饲养。当“流蜞”吃饱喝足,肚子鼓胀时,加入少许精盐和醋,用小木棒搅拌。把“流蜞”和蛋清拌匀后,放到油锅里,用温火烤熟,压成扁饼状。煎熟的“流蜞蛋”,在淡黄色中,微显红、绿线条,煞似缎锦;在浓烈的蛋香中,微带蚶蛤气味,配酒下饭均宜。

图片:流蜞蛋.jpg
发表于 2012-8-31 15: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好贴~!
发表于 2014-7-13 1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来自: 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具体地址在哪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