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名人有多少

[复制链接]
楼主: vincent
发表于 2004-4-20 09: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北大人陈大鵾(1930-1949年)
  陈大鵾,祖籍长乐县人,民国19年(1930年)出生于福州。33年进福州格致中学就读高中。他多才多艺,见多识广,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写文章、绘画都有一手;为人热情、豪放、诙谐。他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班上发动声援省福中同学的反迫害斗争、反对会考制度等几次\"学潮\",他都积极参与组织、动员。民国36年(1947年)6月,他从福州格致中学毕业,成绩优异,到上海能加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的联合招生考试。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他的三哥说过:\"看大鵾那股满不在乎的神态,我们几个兄弟都为他捏一把汗,想不到他竟然那么有把握。\"
  他一上学即投身斗争洪流,成为北大四院(新生院)的一个活跃分子。除上课外,他还参加许多课外活动,主编壁报。他参加了进步的文学团体\"十二月社\"、木刻家李桦指导的木刻创作学习会,还有规模壮观的千人\"黄河大合唱\"。1948年初,加入北京大学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1948年暑假,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到家乡,走上人民解放事业的第一线。不久,党组织派他和两战友一起到林元照领导的福(清)长(乐)林(森)中心县委去。
  9月初,大鵾到了长乐,要求到最艰苦的斗争第一线去。县委领导分配他去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10月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大鵾辗转在福州、长乐、闽侯一带农村,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斗争中刻苦磨炼自己。为了建立、发展武装队伍和党组织,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在农村,住在山上草寮里,三餐吃地瓜米,晚上连盖的东西都没有。1948年冬,连地瓜米也没有了,他脱下毛衣,变卖买粮食,身上只穿两件单衣,毫无怨言。即使是十分艰苦的环境,他依然保持书生本色,总是抓紧时间,看书学习,经常提出问题与大家讨论。他深受同志和革命群众的获重与爱戴。
  1948年年底,在解放战争向全国胜利发展前夕,福长林中心县委召开\"林开会议\",部署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以配合大军南下,迎接解放,大在会上做了组织工作的发言,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会后,为了贯彻会议决议,他不畏艰险,为组织武装队伍而日夜奔忙。县委还做出创办《解放报》的决定,他经常关心办报,从福州带来可供采用的报刊资料。
  1949年3月17日,他和组织部副部长林坡同志一起在执行一项重要任务的途中,落入敌人的魔掌。在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下,他们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声色俱厉地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深夜里传出他们洪亮声音,震撼着周围群众的心,大家都为这两个正气磅礴的共产党员所深深感动。
  就在第二天(3月18日)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陈大鵾和林坡两位革命志士,高呼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他们壮烈牺牲的事迹,至今还在长乐、江田一带群众中流传。
发表于 2004-4-20 09: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清末民初中国造船专家 黄聚华
马尾海军艺术学校首任校长,福州人,祖籍长乐,其堂兄黄钟瑛为民国海军总长,对其影响颇深。
发表于 2004-4-20 09: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著名鸟类学家  郑作新
祖籍长乐县首占镇,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三(1906年11月18日)生于福州。父郑森藩在外省任中学校长,幼年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自幼聪颖勤学,喜欢运动,体魄健壮;成绩优秀,两次跳班,故15岁考入福建协和学院生物系,为该校破例招收的最小年龄学生。1926年,提前半年毕业,得亲友资助,赴美考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动物系,主修胚胎学,以勤工俭学坚持学业,一年后因成绩优秀被提拔任研究院研究助教。翌年获研究院奖学金,同时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的研究助学金,于是潜心研究动物学,主要攻读胚胎学。1928年,取得硕士学位;1930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林蛙生殖细胞发育史》在德国权威杂志上发表,为此,密歇根大学校长亲自为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并授予他\"科学金钥匙奖\"。他是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中最年轻的一个,以成绩卓著,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学会会员。
发表于 2004-4-20 0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  陈清泉
今年49岁的陈清泉先生,在纽约华埠已有近30年的居住历史。他祖籍长乐营前,从踏入纽约华埠的那一天起,当然就成为以长乐人、连江人为主的美东福建同乡会的一分子。他开餐馆、搞贸易、经营地产,胼手胝足,创出自己的事业。祖国改革开放后,他强烈地感到,应该成立一个团体,为促进中美贸易做一些事情。于是,美国福建商会成立,他被推举为创会会长。在他的领导下,商会积极沟通美国与家乡福建省的经济往来,成为家乡在美国的一个重要的招商和经贸的窗口。陈清泉先生也因此在纽约华埠声誉鹊起。也由于他待人诚恳,助人为乐,在乡亲中深孚众望。2001年底,美东福建同乡会换届,陈清泉被选为主席,走上了更高层面的社团领导岗位。
发表于 2004-4-20 09: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郑懿德,福建省福州市人(祖籍长乐县)。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专门组,1965-1977年任教于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1978年 1月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任教,曾任留学生二系学术委员、教研室主任,1987年起任副教授,并担任研究生导师。1994年起任教授,1989年10月应邀出席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22届国际汉藏语言和语言学会议,1991年8月应聘赴美国文达大学任教。1991年11月、1992年11月先后两次应邀出席在华盛顿以已、芝加哥举行的美国中文教师学会学术年会,1994年12月应邀出席在台北市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应聘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任教,1998年4月应邀赴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任教。著有《中国现代语言学家》(合著,共五个分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出版〕、《多音字汇览》(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汉语语法难点释疑》(中美合作项目,华语教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例解》(合著,北京语言学院印行,上册1982年,下册1986年)、《汉语集稿》(合著,论文合集。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大陆版〕等。所著论文《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 1期),1987年获1978-1986年间“北京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发表于 2004-4-20 12: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世风堕落文风丧,海滨邹鲁黯光芒。马李鸣后六百岁,大魁有谁能继响?
发表于 2004-4-20 14: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想知道我们长乐有多少名人,那还不简单去长限环岛旁的“名人公园”看看不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04-4-20 16: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13][emb13]
哪里呢?\"名人公园\"我都没去过啊~
包括长乐所有的名人吗?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
发表于 2004-4-22 14: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 刘宜伦--(1)



(1913— )

   刘宜伦,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长期从事通信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培养和造就通信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主持和参加了数字通信设备的研制工作,并研制出8448千比特/秒的脉码调制数字复接式设备,推动了我国通信技术向数字化发展。

     刘宜伦,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潭头镇的一个从事小商的普通家庭里。7岁就转入长乐县金峰镇庐峰小学读高小。1926年考入英华中学。由于该校学费昂贵,家里负担沉重,于第二年转入设有奖学金制度的马尾海军艺术学校。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免交学费和膳食费的待遇,直到毕业。1930年考入南京海军雷电学校无线电工程班学习,1932年毕业后分配到海军上海江南造船所,继后又到上海电台等处工作。1933年冬,因其在校成绩名列第一,在职工作突出,由当时政府海军部选派送往美国留学深造,先在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插班学习。1936年毕业并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因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哈佛大学奖学金后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并于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的5年中,他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良好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发奋学习,还常常利用暑期补修学分以缩短在学期限。在1936至1937年间,先后被接纳为电工(ETA KAPPA NU)、工程(TAU BETAPI)和研究(SIAMA XI)荣誉学会会员。在他取得硕士学位后,本有条件在哈佛继续攻读博士的,政府海军部也拟派他前往英国再度深造,但因国内已爆发抗日战争,他爱国心切,便毅然决定放弃深造机会,不辞辛苦地乘货轮绕道从马尼拉回国。
  1938年,刘宜伦回国后,先后在常德海军水雷制造所和恩施湖北省建设厅工作,并兼任李四光先生创建的鄂西科学馆评议员,担任抗战时期后方军需生产、通信建设和科研审议等工作。1941年,他被聘为重庆大学教授,在电机系任教,负责电信组开设的主要课程,后兼电机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被调至北京邮电学院任教兼教务处处长,后兼任院长助理。当时,他感到能在专门培养邮电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工作而无比兴奋,于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1963年,又奉命调至刚成立不久的重庆邮电学院任副院长,他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无条件地服从调动,全家又从北京迁至重庆。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庆邮电学院改为邮电部第九研究所,他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曾主持并参加数字通信设备的研制工作。1980年,重庆邮电学院恢复招生,刘宜伦任院长。1983年任该院顾问,仍担任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报编委会主任等职。在50年(1941—1991)的岁月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他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献身于祖国的通信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今,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级通信技术人才。
  刘宜伦在任教期间,还兼任了大量国家邮电通信管理、开发和研究工作,以及全国性和省市级学会的主要工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北京市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1977年,当选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78年起,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83年,参加九三学社,后任该社四川省顾问。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后,更关心我国通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提出建议。其中关于加强对博士生的培养、关于国家投资应向通信事业倾斜、关于增加邮电教育投资并充实教学设施、关于加速改变重庆通信落后现状等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一位记者采访他时,他十分感喟地说:“我这个搞了一辈子通信的教授,有生之年别无他求,就是希望全国的通信,特别是重庆的通信能长期、稳定、协调地发展下去。”这就是刘宜伦的一颗拳拳热爱祖国邮电通信事业之心。

现代网络理论教学的开拓者

  刘宜伦在电信网络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早在30年代他留学美国期间,对当时刚形成的电信网络及其应用就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在那时就注意和收集了有关材料。40年代初,他在大学执教伊始,就积极投身到电信网络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之中。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收集材料越来越充实,其教学讲义也便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更新。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就在北京邮电学院开设“网络综合”新课程,又在网络理论新分支——有源网络综合方面从事研究工作,并招收了研究生,为我国早期培养网络理论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主编了《网络综合理论》一书,于1962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成为本科加选课与指导研究生的不可多得的教科书。1968年,邮电部在重庆邮电学院开设高校网络教师提高进修班,也选此书为教材。他亲自讲课,对推广新学科和培养师资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他还在有关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网络理论论文,推动了该学科向前发展。
  刘宜伦除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网络理论课程外,还担任了数字通信处理等通信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他一向主张,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要适应今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重视实践的同时,特别强调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在他领导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中和他所担负的基础课教学中,以及在担任邮电部专业基础课学科委员会的顾问时,都认真贯彻这一思想。所以,他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大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适应通信技术的发展的需要。当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往往会念念不忘刘老师的谆谆教诲。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建国前重庆大学电机系电信组的一位学生,由于电信网络课不及格而延缓毕业。这位学生现已是重庆一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不仅没有埋怨老师当年的严格无情,反而经常来看望老师。每当谈及基础理论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时就流露出对老师的深深敬意。



发表于 2004-4-22 18: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1][emb2][emb2][emb2]
终于看到潭头的名人了[emb6][emb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