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转帖]一座村庄的蓝色投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图)

[复制链接]
查看: 3617|回复: 1
发表于 2005-1-18 1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一座村庄的蓝色投影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图)
--------------------------------------------------------------------------------

海峡都市报  2005-01-17 10:46



一座村庄的蓝色投影


    公元1421年,在天安门城楼西侧,明朝永乐皇帝建造了铺设黄、青、白、红、黑的五色土的社稷坛。五色土象征疆域国土,象征映射在我们血液里的传统土地文化。那时,距离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仅仅16年。

    那时,中国的正统文化并没有把蓝色纳入自己的血液中。

    但不久之后,明代的中国,就普遍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海者,闽人之田”。即福建沿海居民,将大海视为衣食之源。不管明清两代统治者如何拒绝承认,福建人的文化血色,还是渐变为大海的蔚蓝。闽人,从陆地潜行的蛇族,蜕变为长风巨浪中腾飞的蛟龙。

    肇变之始,或者应该从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闽人说起。

   

    长乐海滨一座村庄的一位普通人,在跟随郑和下西洋的24年间,整个人生轨迹发生变化;他是书香门第中的“另类”,却成为后裔的荣耀与谈资;这座村庄、这个人,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至今的深远影响。

    582年后,李参故居仍然伫立在唐屿中谷山下。

    这座曾经承载了诸多荣耀的明代将军府邸已经残破不堪。木屋依山势而建,坐东朝西,为二进四扇结构,深度约为21米,宽度约为13米。大门已遗失,一眼就可以看到屋后的青山。走进去,是一个小厅,两侧各一房间,往前是面积约为25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两间过水房。踏上五级石台阶,是个深度约有9米的大厅,厅两侧共有四个房间。

    房屋如今只住着24代孙媳妇冯雪英与其小儿子一家人。

    改变命运的旅程

    时光溯回1409年,仲夏时节,长乐市黄李村。其时正当第一季稻谷收成之后,金色的稻谷已入仓中,绵黄的稻草在田间垛垛堆放。只要站在家门那棵大柿树下,22岁的李参一定可以看到浩渺碧波之上的座座巨舰,又恢复了忙碌的气息。

    这是长乐太平港,三保太监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唐屿中谷山下的李姓家族,也随之而骚动起来,因为他们的第四代孙男李参即将跟随郑和下西洋,在这个书香世家,可算是一件大事了。这一年9月,22岁的李参离开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成为郑和下西洋庞大使团中的一员,开始改变自己命运的漫长之旅。

    在之后的24年间,李参跟随郑和五下西洋。从一员普通水兵到忠武校尉(从六品官衔)、游击定远将军(从三品官衔)、总管府中官,比起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同乡,显然更为幸运的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自己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更在乡人的眼中、心底树立起一个全新的成功标杆。

    1409年,李参踏上郑和的海船。他的人生,从长乐港的风平浪静中向外面的世界劈开一条蓝色的轨迹。而他想不到的是:之后近60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成了后辈子孙开拓冒险、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榜样与精神力量的驱动源泉。五下西洋,李参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

    海洋带来

    皓封的荣耀

    明永乐二十年,即1422年,六下西洋的郑和携同他的庞大船队返回南京,接受明成祖的赐封。36岁的长乐人李参被封游击定远将军,他的父亲李师古也因儿子的军功,被皓封为定远将军,并赐中议大夫。

    第二年春,李参奏准返乡祭祖,回到黄李村。对于当时还只有几户人家的黄李村来说,李参的回乡省亲可谓一件大事,即便是在四里八乡,因子而贵的事情显然也是美谈与荣耀。36岁的李参返乡的心情已无从可考,据祖谱《唐峰黄李合谱》记载:这一年,李参在家乡盖起了二进府第。功成回乡的他,是否以这样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内心激动?

    据长乐市方志办原副主任李齐品先生介绍,李参故居其实包括元、明两代古屋,总面积达千余平方米,一是李参曾祖父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盖起的宅院并附有书院,俗称李氏祖厅和三峰书馆;二是李参在老宅前面续建的二进四扇房屋。

    李参曾祖父盖的房子已经塌毁,但从墙基可以看出,两代故居围墙紧连一体,三进大门位列同轴。

    书香门第中的

    “另类”

    李参的曾祖父李彰,是宋理学大师李桐的七代孙,因身处元代,隐居不仕,四处开馆,施教无数。他“谈经口若悬河”,明朝宰相福清人叶向高如此赞扬过李三峰:“斯文硕望,旷世之才。道德指归,学者赖哉。”

    1387年出生在这个书香世家中的李参,一开始显然也是被长辈寄予了求学然后步入仕途的良好愿望,其时朱元璋一统天下,世风太平,正是学子谋求功名的好时机,对因为乱世而错过求学良机的长辈来说,家中第四代的唯一男丁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李参所走的,是一条充满风险与未知的道路。在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料中,多次记载了航行过程中的艰辛危难。如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航行到锡兰国时,“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5万,围攻郑和船队,郑和临危不惧,率步卒,由间道乘虚拔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和头目等,于永乐九年(1411年)献于朝廷”。明成祖朱棣龙颜大悦,提拔了有功将士,作为普通士兵的李参也被擢升为忠武校尉。这样的经历,是黄李村中日复一日单调的耕读生涯所无法想象的。

    舍弃平凡而选择冒险,对于理学思想一脉相承的李氏家族来说,李参可谓是书香门第中的“另类”,然而,留给后辈最多、影响最大的却是他。许多年后,他的人生成为子孙的一种谈资,一份荣耀。

    他的后裔

    走遍世界

    长乐市首占镇黄李村,现有李姓族人200多户,黄姓族人20多户。黄李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登高而望,流经村旁的后门江活似一条巨龙,有民谣说:“吃米面前洋,烧柴对面山,吃鱼后门江。”

    在这样土地丰美的地方,略加耕作,就可以衣食无忧。但黄李村一位村委干部告诉记者:“黄姓那一支出国的比较多,仅在新加坡就有400多人。”李氏第28代后人李恭旭先生,也曾就此做过详尽的统计,自1957年到2004年47年中,李姓族人移居海外的,就有120多户,近300人,移居的地点有东南亚各国及美国、加拿大等十数个国家地区。李参血液中敢拼敢闯喜爱冒险的因子,在500多年里,传播到全世界的土地上。

    一个人的精神

    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的陈兴良先生也这样说:“李参身上体现出了长乐人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事实也是如此,13岁时李参就和下朱村朱省元的女儿朱淑人结婚,三年后,生下了儿子李金,在儿子仅6岁,正是一家四代共享天伦之乐之际,李参却投身下西洋的兵团,开始漫长的不可知的旅途,这份勇气以及之后所带来的荣耀当然会给后人带来强烈的冲击。

    家谱记载,明宰相叶向高与状元陈谨之后裔以及状元李骐之姐都先后与李参族人结为婚姻,这也不能不说是对李氏某种意义上的尊重。

    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的陈和栋和陈先良两位先生撰文称:“昔日太平港波澜壮阔的景观现在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目前,只能看到那极为狭窄的主航道。”

    沧海桑田,岁月可以改变许多,一个人的精神却不会消失,虽然李参的故居已经是残破不堪,但穿越时光的隧道,依然可见为这个村庄留下的蓝色投影。

发表于 2005-1-19 19: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家谱记载,明宰相叶向高与状元陈谨之后裔以及状元李骐之姐都先后与李参族人结为婚姻,这也不能不说是对李氏某种意义上的尊重。

.........这么风光.......[emb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