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39:08

淳熙三山志/卷18
諸廂、禁軍

○諸廂、禁軍

【(底本作「諸□禁軍」缺一字,庫本作「諸禁軍」,據崇抄及本誌「目錄」補「廂」字。)】

閩自無諸以兵從番君滅秦及助漢伐楚,非無兵矣。中更廢徙。建安八年,孫策始立南部都尉於建安。吳景帝時有都尉營,在今開元寺東直巷,蓋已分兵於此。晉因吳舊,既有典船校尉,又有溫麻船屯,舟兵往往有之,【(底本、庫本皆作「舟兵」,崇抄作「州兵」。)】然法制未立。唐興,宇內為一。高祖嘗以其子壽王為越、福十二州招討海賊使,雖升督府,【(底本作「雖升」,庫本作「雖進」,崇抄作「遂升」。)】開元十九年,始置泉山府兵。左衙營在州東百步,今東球場是也;【球場舊在州西北隅,元和八年裴次元始移於此。見《球場記》,今廣節營。】而右衙,莫記其地。二十一年,置經略使。史言:「有兵千五百人,刺史領之。」豈其數耶?至德二年,復置經略、寧海二軍,刺史為防禦寧海軍使。寇盜既平,易以觀察。至元和,二軍亦罷。乾符俶擾,陳巖置九龍軍。王氏繼之,竊立龍虎、天霸等六軍及拱宸、控鶴、宸衛三都以自衛,迄於五季,有曰全勝、百勝、橫沖、海路、捉生、護閩,營壘故號,斑斑猶在。【全勝營,今坊名;百勝營,今棣錦坊;橫沖營,今潤澤坊;海路營,今罾浦坊;捉生營,今仁慶坊;護閩營,今道山坊;而井樓門外百余步又有營墌,不知何營基也。】

國初兵制,尚詳西北而略東南。州有本城兵,曰崇節、【營三:保一、保二、保三。】曰水軍【營三:第一,今保四;第二,今雄略;第三,今全捷。】及牢城,【今營。】凡三千一人而已。外則自京或他路更番遣至屯駐、駐泊軍兵。【舊有屯駐建州營,今朱紫坊之南;街東駐泊杭、越、蘇營,今閩縣丞廨;屯駐西京營,今嘉榮坊,號南營;又有帶號戍兵:若驍騎,今坊名;驍勇,今太平坊西;駐泊廣勇,今利涉坊。】慶歷中,添置澄海、宣毅指揮,【宣毅營,今廣節。】嘉祐四年,併為威果。熙寧中,改本城兵為教閱廣節、不教閱保節指揮;牢城兵如故。元豐中,置壯城、作院指揮及巡檢諸寨土兵。仍分東南置第十將。紹聖五年,罷遣戍兵,置有馬雄略。【國初,未嘗增置兵額,惟歲時分遣出戍。故習險阻,忘顧戀,緩急征行,人皆可用。本州兵多戍二廣。鹹平五年,差借職厖翰往福州本城內抽差百五十人赴潮州屯駐;至和元年,四十人赴潯州,五十人赴桂、宜州;二年,四十五人赴藤州,七十三人赴賓州,四十八人赴融州。嘉祐六年,密院劄子:「福建路差本城兵士赴廣西屯駐,並二年一替。」熙寧六年,廂軍系轉運司,差往本路州、軍屯駐,置籍拘管,於合替前一季,檢舉差替訖奏。八年指揮:「廣西鈐轄司並宜州駐泊,已系就糧禁軍、教閱廂軍。全指揮並依舊替換。內福州系威果二十五指揮四百八十五人,其邕州駐泊。」福建等路畸零廂軍一千人。十年,克復廣源、思浪等州,要兵馬駐劄,內抽差福州廣節第一指揮一百一十人。此類是也。又有外來戍本州者,皇祐三年,差在京奉節第二指揮三百二人赴本州權駐泊。(底本作「奉節二指揮」,庫本、崇抄作「奉節第二指揮」,據改。)五年,本州駐泊雍丘懷勇第一指揮六十一人、忠節第十六指揮一百十二人,可往亳州抽押平塞弩手指揮一百七十三人充替歸營。六年,福州屯駐撫州騎射等指揮一百人,仍於撫州差人替歸。嘉祐二年,福州屯駐撫州崇節、蘇州牢城、潤州水軍等指揮各八十人,差人於逐州抽本城兵士前來抵替。七年,於滑州抽廣勇第二十三副指揮三百七十三人赴本州充替。駐泊陳留賡勇第十六指揮一百七十三人歸營。熙寧八年,差亳州雄勝第三指揮四百五十人、壽州勇捷第三指揮二百五十人、永城威武第一指揮二百五十人,赴福建路鈐轄司駐泊。此類是也。自熙寧元年指揮:「福建路將逐州廂軍揀選教閱,今後不得申奏、乞差禁軍至州防托。」八年,福建廂軍駐泊邕州一千人。內五百人,候邕州招填澄海士兵替換;五百人,令運司就整差撥替換。今後,福建承例,差赴廣西屯戍,更不差撥。至此,又以抽回虎翼軍歸營,遂置雄略。蓋兵額既增,自熙寧及今,始免出戍,然兵漸驕惰。大觀元年禦筆:「帥府、望郡各別屯兵,每二年更互出戍。」(底本作「更及出戍」,庫本同,據崇抄改。)終亦不能行。】大觀元年,升帥府,置全捷。紹興初,乃置萩蘆、延祥二寨水軍,兵籍甚眾矣。鋪兵、弓手猶不在是雲。【鋪兵,見《地理類》;弓手,見《版籍類》。嘉祐七年,知泉州關詠請籍福建槍杖手,雲:「每有盜賊,膽勇可用,然無事之時,亦能教誘鄉民為盜,是未有制禦之法。宜各簿籍姓名,若有功,與量免戶丁差役;敢結集作過,除死罪外,並加一等。」熙寧九年,本路提刑申明行之。如每年遇提舉司考閱弓手之際,(底本作「考閱乃平」,據庫本、崇抄改。)暫行勾喚,較試酬獎。十年,詔槍杖手有浮浪、兇頑、無家業。令逐州募充廂、禁軍。元豐元年,以舊管人數,於逐州、縣就整裁定,以為永額,隸提刑司;於農隙牒運司提舉,(底本作「牒」,崇抄作「隸」;底本作「捷舉」,據庫本、崇抄改「提舉」。)分往教閱:】

長溪三都零六大保,定九百人。

古田二都零五大保,定六百二十五人。

閩清七大保,定二百七十五人。

寧德、連江各六大保,各定一百五十人。

永泰五大保,定一百二十五人。

長樂四大保,定一百人。

福清、羅源各三大保,各定七十五人。

閩、侯官、懷安各兩大保,各定五十人。元祐元年,與免勾、集、教閱。紹聖二年,詔仍舊。政和六年,朝請大夫許縠劄子:「本朝聯保甲於西北,籍槍杖手於東南,深得寓兵於農之意。然經歷年深,浸失稽考,乞嚴括責,考正名籍。」宣和中,方臘反,乃募往衢、信州策應。紹興三年,臣僚以多聚群不逞剽掠,如範汝為之徒,乞行禁止。至五年,有旨:福建槍杖手並與蠲放。今姑記之。【(底本作「今始記」,庫本、崇抄作「今姑記之」,據改。)】

威果指揮

禁軍。隸侍衛步軍司。二十四指揮在永安橋北,二十五指揮在乾元寺西。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0:09

嘉祐四年詔:「置就糧禁軍兩指揮,各四百人,以威果為名,除捕盜,不許他役。」五年,排次自荊南至州指揮,為第二十四、二十五。先是,慶歷二年,詔諸州置澄海兵士,大郡兩指揮各五百人。四年,又詔上州添置土軍二千人,為宣毅指揮。時知諫院蔡襄建言:「福、建諸郡近依廣南,置澄海兵士,尋又置宣毅,各系禁軍。昨因創選宣毅之時,多於澄海揀撥,今所余人無幾,並存,則兵冗,徒費廩食。」乃廢澄海,併歸宣毅。五年,立三百人為宣毅額。六年,續招三百人。八年,以選入京填補近、上禁軍,余兵士三百八十六人併為一指揮而已,其軍員十一人並發赴闕。嘉祐二年,前知福州曹穎叔奏:「宣毅一軍,累經抽撥及戍廣南,物故太半,無以備緩急。」於是,有詔招填。至是,既置威果;熙寧四年,遂以本州就糧步軍撥入,宣毅亦廢。元豐四年,詔增招五百一十人,隸東南第十將,分五都,都百人,將、校二人,指揮使以下五十一人,長行四百五十九人。今:

二十四指揮,三百七十一人。

指揮使、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共一百四十四人。長行,二百二十七人,缺一百三十九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寨)水軍名糧外,十四名未招。】

二十五指揮,三百四十八人。指揮使以下,三十七人。長行,三百十一人。缺一百六十二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外,三十七人未招。】

全捷指揮

禁軍,隸殿前司,在井樓門內之東。

大觀元年十二月,禦筆:「祖宗以來,人未繁盛。舊來兵數雖少,可以支梧。今承平百五十年之久,地大人眾,兵寡勢弱,非持久之道。可除現今兵額外,帥府別屯兵二千人,望郡一千人,常管在營,比諸軍加數教閱。每二年,令更互出戍。帥府五百料錢,以威捷為名;望郡四百料錢,以威勝為名;帥府望郡三百料錢,以全捷為名;並充步軍,隸殿前司管轄。」【時,本州升帥府。殿司續勘會:「近準宣命排置:淮、浙、荊、湖、福建等路威捷十指揮,威勝十一指揮,全捷四十一指揮。其逐指揮、部轄將校,依馬軍司現行條格與步軍司分擘,在京取揀一次十將、將虞候。內威捷、威勝下京東、西路一般料錢;軍額,禁軍取補。內全捷,令逐路於一般料錢取揀。其承局、押官,於招揀到營及半年無過犯人內排連。」】三年,有旨:將已隸將全捷十七指揮,別排軍分資次。帥府,福州全捷第三十改為第九,依舊存留外,其不隸將全捷及威捷、威勝四指揮並罷。【已招到人,撥填別指揮。】自此,全捷遂隸東南第十將,分為五都,都百人,將校二人,共五百一十人;指揮使以下五十一人,長行四百五十九人。

今三百四十二人。指揮使以下一百二十二人,長行二百二十人,缺一百六十八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四十三人未招。】

廣節指揮

廂軍,後升下禁軍,隸侍衛步軍司。在康泰門外之北。

熙寧六年,改教閱保節指揮為廣節指揮。先是,二年六月詔:「州郡廂軍,即前代本處鎮守之兵,宜料揀強壯,團結教閱,常留在城,以備盜賊。今後不得申奏乞差禁軍防托。」時本州團結二百人,置副都頭三人,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七人,以教閱保節指揮為名,依《威邊則例》請給。仍分為二番,差往本州界及本路州、軍巡檢下披帶,一年一替。五年八月,增以五百人為額,仍排為第一指揮,令教習弩、槍、刀、標牌、桿棒。【桿棒以備捕盜單鬥。時福建一路以二萬人為額,內教閱保節一千四百五十人。今定:四千人,為十指揮。興化為尾,第十;福州為頭,系第一。】至是,以諸路教閱廂軍名額不一,除「教閱」二字,改為廣節指揮。【其不教閱保節依舊。】元豐三年閏九月,升為下禁軍。【考《軍防令》:諸軍系教閱:人料錢滿一貫為上軍,五百以上為中軍,不滿五百為下軍。】四年八月,以三百五十人為額。元祐三年八月,添補一百五十人,復原來五百人之數。【福建路廂軍,原管二萬人。今裁減三千人,以一萬七千人為額。內教閱廣節五千五十人,除二千二百五十人充巡檢下土兵外,定立二千八百人。】大觀三年,撥隸東南第十將。分五都,都百人,將校二人,計五百一十人。指揮使以下五十一人,長行四百五十九人。

今三百八十四人。指揮使以下一百一人,長行二百八十三人,缺一百二十六人。【除一百二十五人充延祥水軍名糧外,一名未招。】

不教閱保節指揮

廂軍。第一指揮,金墉橋北;第二指揮,豐樂門外之南;第三指揮,豐樂門外之北,牢城營之西;第四指揮,廣節之東。

熙寧四年,改並崇節水軍指揮為不教閱保節指揮。先是,鹹平三年八月,敕本州崇節水軍三千一人,節次逃亡四百七十六人,可依數招填。

國初以來兵籍,大略如此。【本州始置歲月未詳。】熙寧元年宣命:【逐路諸州、軍兵帳,甚有冗占人數,比慶歷以前舊額,內福建現管二萬一千七百五十八人;景祐中,一萬九千五百五十人;今定存二萬人為額,福州系在數內。】「兩軍二千九百五人,減一百二十九人,以二千七百七十六人為額。」【崇節第一指揮四百六十五人,今減二十人;第二指揮四百八十人,今減四十人;第三指揮三百一十人,今以上件為額;水軍第一指揮四百三十九人,今減九人;第二指揮四百二十三人,今減三人;第三指揮四百九十三人,今減四十人。】牢城指揮二百四十三人為額如故。至是,樞密院奏:「諸路廂軍名額猥多,自騎射至牢城,凡二百二十三。其間,因事募人,團立新額,有事存而名未可廢,又有剩員及牢城、壯城例非差出者,又別為一軍。今逐路教閱廂軍已立定額外,欲將逐路不教閱廂軍並為一額,其余並從省廢。仍令逐路相度州、軍大小,排定次第,每指揮不得過五百人。」從之,遂下逐路轉運司。本路具申:「昨來撥並軍額之時,逐州只據現管均定,如泉、建州各得四千人以上。福州一路,都會內外十二縣差使,乃只得二千七百七十六人。願於畸零人數並就泉、建兩州額內量那。【(底本作「量郍」,「郍」為異體,崇抄同,庫本作「量那」。「那」與「挪」通,據改。)】兼福州水軍,自來與崇節一例差使,名存實亡,合一例並省。」於是,以不教閱廂軍重行團並,充為保節五指揮,每指揮五百人,與先來教閱保節一指揮及牢城三百人,共定三千三百人為額。【保節第一指揮改崇節第一指揮充,第二指揮改崇節第二指揮充,第三指揮改崇節第三指揮充,第四指揮改水軍第一指揮充,第五指揮改水軍第二指揮充,所有水軍第三指揮撥並廢罷。】至元豐間,福州一路軍額為一萬七千人,【(底本作「我伐一路軍額……」,崇抄同,據庫本改。)】而不教閱廂軍當一萬四千九百五十人。四年,復裁減定為一萬三千人。於是,移本州保節第五指揮於泉州,止以三千人為額。今:

第一指揮四百二十人。將校十四人,不管事將校八人,兵級三百九十八人,缺八十人。【外有鼓角將。祥符敕、開寶六年至至道二年敕:應州府主戶三萬戶,於本城抽差鼓角將二十人。(底本作「二千人」,庫本同,據崇抄改。)熙寧四年省併軍額,立為不教閱保節指揮,是時鼓角將二十六人不系入額數,依舊存留。今管兵級二十六人,系保節第一指揮名糧。】

第二指揮三百三十九人。將校四人,不管事剩員一人,存恤一人,兵級三百三十三人,缺一百六十一人。

第三指揮三百二人。將校四十八人,不管事半糧五人,長行二百四十九人,缺一百九十八人。

第四指揮四百四十八人。將校三人,不管事剩員一人,兵級四百四十四人,缺五十二人。

有馬雄略指揮

禁軍,不系將,隸本州駐泊司。今麗景坊內之東。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0:48

元符元年敕:「東南要郡宜添置馬軍,如不該增,許減步人額數,易以騎卒。」本路相度:「福州鈐轄所在,最當沖要。前差在京虎翼、龍騎兩指揮皆是騎兵,赴州駐劄;紹聖三年,直抽歸京;至今,馬軍差使,其缺可添置有馬雄略一指揮,排次為第十二,以四百人為額。其合用馬,聽於有馬地分收買支填,仍不得過七分。【閩中皆山,道路所出多險且狹。於戎事,或棄馬用步;水戰,則利舟楫。歷代鎮多,馬政不講。唐柳冕為福建觀察使還奏:「閩中本南朝畜牧地,可息羊、馬。」置牧區於東越,名萬安監。又置五區於泉州,悉索部內馬五千七百匹、驢騾八百頭畜之,人情大擾。不經時,死耗略盡。本朝嘗於福、泉、興化置監牧,然馬皆低弱,不堪披甲。惟以給本州廂軍及江、浙諸處鋪馬。福州四牧,曰永靖(底本先書「崝」字,旁校改作「靖」字,他本皆作「永崝」。)、龍湖、瀝崎、海壇。然不久亦廢。】自此循襲,無他廢置。至建炎之初,馬二百九十匹,宣撫司選可用者九十八匹以歸軍前,余耗死殆盡。乾道六年,本軍所管僅存二十三,遂以隸省馬院,使就芻秣馬。

本軍今四百八人。將校二十三人,兵級三百八十五人。缺四人。【初創馬軍,置駐泊一員,與州都監通管。紹興八年,緣兵官與駐泊忿爭,安撫張給事致遠專撥隸駐泊。後來有離軍大使臣經朝廷陳乞添差駐泊一次,遇有添差,即與正官同管。】

萩蘆寨水軍禁軍名糧

紹興九年四月,遷都巡檢寨於連江縣管下,地名萩蘆門。

先是,慶歷四年,逐路留都巡檢兩員,改為提舉捉賊。內漳、泉、福、興都巡檢、內殿崇班林克勤管軍員、兵級二百九十一人,置廨宇於泉州惠安,後分置永泰縣辜嶺。熙寧五年就整,差撥巡檢下廂、禁軍,而福州、興化都巡檢始定二百人為額,從福州差撥步軍。元豐二年十月,提刑閭丘孝直有請沿海州、軍控扼地分,移置巡檢。於是辜嶺都巡檢寨移閩縣方山渡北岸置,仍以三百人為額,巡警賊盜兩州、軍。三年閏九月,巡檢下例招土兵,惟都巡檢以地分闊遠,仍舊輪差就糧禁軍、教閱廂軍。宣和令格,復以一百七十五人為額。【六年,京東安撫使董正封條具收捕盜賊利害:「應都巡檢下土軍,乞依一指揮以上三百人為額,庶幾些小賊徒,會合縣尉,可以同共捉殺。」從之。】紹興六年七月,安撫司奏置水軍三百人,分隸福、興、漳、泉都巡檢兩寨,每寨一百五十人,仍存留禁軍五十人。【方山北岸,即閩縣吳嶼也。時多海寇,(底本作「時□海寇」,庫本作「時有海寇」,據崇抄補。)始議遷寨近海。】

至是,乃以安撫使司水軍統領兼福興都巡檢使為名,仍移巡檢寨於萩蘆門置立。二十八年九月,安撫司奏:「本路海道,北連兩浙,南抵廣南。自前盜賊多寇掠僻遠,及人船稍眾,即突入本路。本司所管萩蘆、延祥兩寨水軍人數不多。乞各以三百人為額。」從之。【內,萩蘆寨昨以一百五十人為額。至紹興二十四年,捕海賊蘇安等,以合決配二十人,刺充本軍。二十七年,廣南賊船作過,遂急添募二十人,(底本作「城船作過逐急添募二十人」,崇抄作「賊船作過逐急添募二十人」,據庫本改。)又捕得劉巨興等,選強壯二十七人,共管二百二十七人。今更招七十三人,湊三百人為額。】三十年七月,有旨令安撫司籍募土豪、水手。漳、泉、福、興積募到船三百六十只,水手一萬四千人,仍於瀕海巡檢下土兵內取七分識水勢人,每月一次,同土豪、水手船出近海港口教閱三五月,復歸本處。本州九寨,共揀土兵六百三十一人,而本寨選取一百五十四人。乾道七年三月,以沿海州、軍諸寨巡檢下,土軍人數甚少,措置增招。時現管三百六十八人,添招一百八十二人,計五百五十人。

今四百四十五人。

延祥寨水軍禁軍名糧

紹興六年,安撫司招到鄭廣、鄭慶等人船,存留強壯一百七十人,內撥五十人充萩蘆寨水軍,一百二十人充本州禁軍缺額,於延祥寺置寨。【今侯官縣西南。】繼而萩蘆五十人復取回隸之。十五年,莫尚書將奏招五百人為額。【自後節次募到一百七十人。又二十四年,捕獲海賊蘇安等,以合決配一十四人刺充本軍。】二十六年四月,詔分本軍之半隸統制陳敏於泉州。時去老弱,惟二百五十九人而已,命鄭廣領其半以往。【紹興間,朝廷命劉寶分兵駐閩中以備盜賊。至十八年,泉州士民以狀請於朝,乞更留劉寶收捕余黨。於是詔本路帥司統領陳敏下奇兵並汀州駐劄;(底本及庫本皆作「……統領陳敏卞奇兵……」,疑卞奇為姓名,但下文不見提及其姓名。今據崇抄改「……統領陳敏下奇兵……」,仍疑「奇兵」為「騎兵」或「官兵」之誤。)翟臯、溫立漳州駐劄;周皓、盧真下官兵改充殿前司左翼軍,以陳敏為統制,漳州駐劄;盧真充統領,汀州駐劄;並權聽劉寶節制。翟臯、周皓、溫立發赴殿前司。劉寶更住半年,候回日,專令陳敏等彈壓盜賊。時陳敏下管官兵四百人,及交割周皓、溫立下官兵一千九十人、馬六十八匹,汀州翟臯下官兵一千二百八十五人、馬七十匹。十九年,以陳敏所部兵數少,令帥司於本路系將、不系將兵內揀選少壯一千五百人,每一百人差將校一名部轄,付陳敏下使喚,二年一替。二十五年,復令陳敏招刺吐渾一千五百人,替回諸州將兵。二十六年,並赴泉州駐劄,汀、漳、建三州各差將官一員、軍兵三百人屯戍。是年,延祥寨鄭廣水軍亦分擘一半前去泉州。】存者一百二十八人。本軍兵數既少,尋復增募為二百五人。【時再募四十九人,及捕獲劉巨興等,剌強壯二十八人充本軍,共二百五人。】二十八年,復募九十五人,充為三百人額。三十年六月,有旨:「廣州、泉州、福州三大寨水軍揀選強壯各一半起赴明州。」時,現管將佐、使臣、效用水軍二百九十七人,除分往外,存留在寨惟一百四十九人。三十一年,安撫司措置增招三百人,分撥延祥、萩蘆兩寨,本寨計四百五十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現管四百八十七人,再招一百十三人,計六百人。

今五百五十二人。

壯城指揮

廂軍。舊在威果二十四指揮之東。乾道九年,改為忠順官舍。今散居廂軍營。

元豐三年五月敕:「諸路已置壯城兵士,其有城壁、樓櫓去處,以城圍大小分為兩等:大城五十人,小城三十人,專充修城,不許招、揀填別軍分用。」熙寧八年樞密院之請也。時本州差五十人。後崇寧五年,河東提舉李公年以潞州城壁頹圮,申乞諸路州、軍招置壯城兵士。工部檢準元符「令」:「諸城池軍器及應幹軍政或訓練,有陳請者,申總管安撫鈐轄司專行,唯以所用物料,責轉運司應副。」下其說於諸路。至大觀元年,復奉禦筆:「東南城壁土惡,易於淪塌,往往作磚城、石城,或為木柵,或施瓦為屋以覆城身,非西北比。可令帥府置壯城兵士四百人,望郡三百人。依元豐法制,以土起築,仍開壕。如土惡,乃以磚石,隨宜施行。」繼有旨罷。政和三年,因陳光弼【光弼時為編修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建請,於是,帥府、望郡及沿邊州、軍量數興復。州原管五十人,復置三百三十人。今八十一人。將校一名,兵級八十人。缺二百五十人。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1:27

牢城指揮

舊營,豐樂門外之北。

牢城指揮,以待有罪配隸之人。本路唯福、漳二州為然,余郡雜以召募,非本法也。間因廂卒選補他額,如本指揮內原以杖罪到營,及二年無過犯者,亦許充焉。熙寧元年,裁定兵帳,遂以二百四十三人為額。六年,復省併諸軍,據現管人為一指揮,仍量留缺額以為備。內,權管軍軍員一人,軍頭、將級二十九人,各系招補。尋定為三百人。元豐四年,裁減一路軍額為一萬七千人,而牢城指揮當一千五百五十。本州復以二百人為額。

今管四百四十七人。副都頭一人,十將十一人,將虞候、押官三十人,小分曹司四人,不管事剩員一人,朝廷配到不應差使三人,長行四百人。

剩員指揮

大中祥符四年,敕諸路轉運使、副,巡行屬郡,同知、通、都監、監押揀選本城牢城人員、節級、兵士。慶歷五年,乃差內臣往福建等路揀選。其就糧禁軍及本城兵士如病患可醫者,減充半分;剩員,久或不堪,與給放停公據;若曾有戰功及陣亡人弟侄子孫,令仍舊。自後,歲委監司分揀,於是有剩員指揮。【《嘉祐編敕》:「轉運、提點刑獄、巡歷與當職官,據本處、本城牢城節級、兵士,當面揀選。其老病久遠不堪征役者,即揀充剩員;若年七十以上,或病患不任醫治,即給公憑放停訖奏。以天聖四年、嘉祐三年敕詳定。」】然非疾病或衰老不任戰禦,視歲數有減切法:諸廂、禁卒,自十將至押官,六十五減切,七十放停;長行,六十減切,六十五放停;惟副都頭以上,獨免減切,至七十,則放停而已。【熙寧二年,樞密院劄:「本城牢城節級、兵士揀選,其老病稍堪征役者,即減充剩員。若年六十五以上,並病患久遠不任醫治者,不問年甲,即便給公憑放停訖奏。」元豐「令」:「諸揀軍:將校稍堪部轄,軍人稍堪征役,及年六十者,減充剩員,內節級仍依舊職例,惟軍頭改十將。其病假滿,不堪醫治,及年七十者,並放停。廂軍剩員,年六十五,準此。」淳熙「令」:「諸揀軍:將校稍堪部轄,禁軍報所屬,(底本作「報所為」,據崇抄改。)廂軍減破請給。兵級稍堪部轄征役者,並減充剩員。長行雖堪征役而年六十,節級雖堪部轄而年六十五者,亦同。其病假滿不堪醫治或年七十者並放停。廂軍剩員,非節級而年六十五歲者,準此。」】凡減切及歲時揀汰,疾病稍堪役者充剩員,兵級嘗有戰功應放停者,亦減充看營不管事剩員,其衣糧等,各得原來之半,終其身。

熙寧四年,改崇節水軍為保節五指揮。其剩員凡一百五十八人。十年,敕逐州就糧禁軍、廂軍,通計十分,立一分為剩員額。聽於舊營居住。遇出軍,每指揮留守營,常二十五人。仍著為令。

元豐元年,本州申:「廂、禁軍剩員,現管二百八十九人。」時州就糧禁軍、廂軍共九指揮,四千三百人,當以四百三十人為額。【時合揀四百三十人。本州申:「合銷差使剩員已足,乞以現管人數為額。」】

今禁軍、諸寨土軍、廂軍、壯城、作院、鋪兵、水軍、牢城,剩員共六百七十一人。【四百六十六人,減切剩員。二百五人,不管事剩員。】

都作院指揮

舊營浦尾,今鬥門之北。

國初,州有作院,以待朝廷拋造及州自制軍器。本州工匠,舊四十人。熙寧六年,詔諸路置都作院,凡四十一所,【十七處系上供軍器,二十四處系應副本路及緩急泛拋軍器。】而本州居其一,以三百人為工匠額。【七年二月,福建路申不銷置監門官。九年正月,樞密院劄子:「諸都作院原額工匠三百人以上,置副、正指揮使各一人,都頭五人,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五人。二百人以上,置都頭一人,副都頭三人,十將以下各三人。一百人以上,置都頭各一人,十將以下各二人。不滿一百人,置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一人。仍編入《軍防令》。】時,本路福、建兩郡並置。九年十月,軍器監奏:「近以諸郡各有作院,役匠既少,復無監官拘轄,雖非出產材料之處,一例造作,般請勞費,遂就要便州、軍團併差官。今聞一路乃數處並置,止以三五十人為額,舊弊仍初。其福建路,可止於一處存留。」於是,都作院獨置於建州。而本州仍為小作院,兵匠七十人,習學十四人。【熙寧九年,差計置軍器官秘書丞朱伯虎、左侍禁張敏往淮、浙、福建路計會制造軍器。元豐六年,差入內殿直鄭居簡往兩浙、福建路刷催促軍器。】大觀元年十一月,禦筆:「東南州、軍軍器,以承平日久,全不修治,亦多缺數。仰帥府封樁三將軍器,望州兩將。非軍須、盜賊,不得支用,仍三年一修訖,申提刑司。帥府、望州未有都作院,各許一處置立,工匠,帥府二百人,望州一百人。若帥府、望州人工、物料不足,許拋下出產諸州小作院分造。所造軍器:東南土俗不同,春夏氣暖,筋膠不可施用。可三分中計以一分置土俗所用器仗,如:偏架弩、紙皮甲之類。令本路官取索,講求便利、輕捷可用。各件制造,【(庫本、崇抄作「名件制造」。)】仍具圖樣名色聞奏。」時州升帥府,復置都作院,以二百人為額。原額七十人,習學十四人。遂招募一百十六人,共二百人,為一指揮。四年,都作院罷。依舊為小作院,存留八十四人,自余工匠一百十六人,權寄保節等指揮。政和二年十月,以戶部侍郎張杲獻議,復置都作院,仍依舊封樁三將軍器,及刷原初撥退工匠,湊二百人額。宣和元年,臣寮有請:「福州都作院額管兵士二百人,舊以福州都監管轄,逐時制造朝廷降下外路軍器,或修葺本州團結及將下教閱軍器。本作工匠卻與兵馬司混同,差以防護、送迎。在院者,不過三、四十人。」於是下提刑司,申嚴違制之法。時額管二百人,習學四十人,分為三都,都八十人,正都頭一人,副都頭三人,將級二十四人,【左右十將六人,左右將虞候六人,左右承局六人,左右押官六人。】長行二百十二人。至靖康間,諸作院多物料不備,匠人移占他役,諸州、軍遇有調發,軍器皆從京支降,乃令提刑司專一管幹,有作院州、軍招集匠人,轉運司別應副材料。紹興以來,皆仍舊額。

今,現管一百九十四人,將校四人,將級二十四人,糧典一人,兵匠一百六十五人,分十一作,【箭作、弓弩作、甲作、皮作、銅作、漆作、旗作、絳作、木作、磨鋥作、鐵作。缺四十六人。後別置鐵作於清遠門內,兵亦分隸。】

養老寧節指揮

紹興十一年,揀汰諸軍中傷、老、病軍員三百七十八人,下本州養老,充牢城指揮。乾道九年閏五月,樞密院奏:「諸州揀汰養老將校,合均撥補外處廂軍,內有補充牢城指揮收養,名稱未當。」遂改為寧節指揮。淳熙五年,移居合沙門外新寨。【乾道中,汪樞使澈創新寨,屯駐上四州軍兵。至是為寧節指揮。】

《三山誌》卷第十八終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2:29

淳熙三山志/卷19
諸寨土軍

○諸寨土軍

福、興化、泉、漳於一道為控帶山海之國,往往依險為守。本州四境:東、南薄海,聯絡上下數百裏,囊寇橐奸,少失巡察,則相挺為盜;西、北負山,窮崖絕嶺,一夫執梃,莫有誰何,則亦將無所不為。是以風帆浪舶往來沖集要害之處,與夫去城邑為遠地者,莫不置寨巡檢,牙鉤股附,氣勢相犄角,一旦有急,合以從事。蓋一郡之藩籬也。

異時,直北四縣競送鹽課,販鬻西走,淵藪萃焉,故警備尤密。【天聖九年,嘗移福、劍巡鋪使於白沙渡巡捉茶鹽,有兵士五十人。景祐二年廢。寶元二年,連江北交頭置巡檢一員,差本州屯駐兵級一百人守把。慶歷四年廢。舊又有北嶺巡鹽寨等十人處巡檢,(底本作「十人處巡檢」,崇抄同,庫本作「十以處巡檢」,疑是「十處」或「十八處」之誤。)如關隸寨之類是也,差兵級一百二十六人分布巡防,景祐三年廢。】其後,運額專責三倉,豪黠竊發,復多見於東南。其置寨之近遠,宿兵之少多,一隨其時與事之緩急而已。

今,寨存者十有一,因革廢置,始末具在,觀者亦足以見其故雲。

甘蔗洲巡檢今侯官

四州同巡檢之名,舊矣。【鹹平以後文移多見之。】慶歷四年二月敕:「逐州留巡檢一員,專管本州界內巡警,於要害處安置廨宇。」時本路同巡檢五員,都巡檢二員。而漳、泉、福、興同巡檢刁德忠廨宇在甘蔗洲,蓋其一也。【嘉祐四年,知福州蔡密學襄奏:「福、漳、泉、興化,各是邊海,與外界水路通接。其巡檢下兵士多不習舟船,緩急不足使令。今除已行下逐處修葺刀魚船、各取現管數目排籍外,其兵級常切教習舟船、諳會水勢,以備差使。」】其兵額舊管一百八十人。熙寧五年,更定一百人,州差步軍充填。元豐三年七月,閭丘提刑孝直奏:「諸巡檢下兵級,皆雜攢諸指揮廂、禁軍或屯駐客軍,其間多西北人,與本地分不相諳熟;差到年歲,稍能認辨道路、山川、人物,又迫移替,至於海道,亦不慣習,使之相敵,終無必勝之理。請於逐處令招置士兵,以一半招收新人,一半許廂、禁軍舊人投換。庶幾,新舊相兼,習熟使喚。仍就整於廂、禁軍內對行除豁。」【時本路八州、軍,舊管創添巡檢二十八員,兵級三千五百人。除四處都巡檢八百人,地分闊遠,依舊輪差廂、禁軍外;二十四處,二千七百人及續添巡檢四員、三百五十人,共三千五十人,一概招募土兵。以額定人數一半,許廂、禁軍中舊人投換,於本路廂、禁軍內豁除。消減威果八百人,教閱廣節一千二百人,並創添招置未到廣節一千五十人,除七州、軍消滅外,本州惟廣節減一百五十人。】於是,巡檢下兵級並易以土兵。而同巡檢仍置招一百人,立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各一名,押官二人,長行九十三人。七年三月,以五縣巡檢疆界闊遠,私鹽透漏,用提舉鹽事司奏,移廨宇於懷安雞菜鎮。仍別差使臣一員充巡捉私鹽,依舊駐紮甘蔗洲;於同巡檢下一百人內,撥與巡捕土兵二十人,及差禁軍三十人。

元祐二年,或言招置土兵,歲月既久,間多親戚鄰裏,故相遮庇。乃以其半復差禁軍,俾半年一替。政和二年,臣僚復言:禁軍所至,往往一心惟望替期,又不諳習彼處道裏,宜依元豐法一概招土兵以代之。仍於禁軍指揮內就整豁除,以替回兵充補。【時,本路巡檢,除四處都巡檢及建州、崇安,專提舉擺鋪,合差禁軍。其余舊置及添置巡檢、巡鹽寨共三十六處,共三千五百十五人,內一千五百五十三人系土兵外,其一千九百六十二人系差禁軍。今並招土兵,替禁軍回營,仍於本路禁軍二十二指揮,計九千三百五十人內就整,豁除一千九百六十二人,卻以替歸禁軍充補此額。】宣和二年十二月,頒下《福建路格》,本寨兵額以一百人。五年,敕土兵許依廂、禁軍例,於本寨架造營房。六年,敕巡檢,遇小盜,與縣尉會合捉殺。乾道七月三日,本路沿海州、軍諸寨並巡檢下土兵例行增招人數:本州十一寨,一千五百五十四人,增招四百四十六人,為二千人;而甘蔗洲除現管五十七人外,更招十五人。【今數同。】

海口巡檢今福清

海口去鐘門不遠,巡檢廨宇移置不常。寶元以前,治鐘門,從本州抽差屯駐本城軍員、兵級一百人。皇祐、至和、嘉祐之間,又移海口,尋復舊。嘉祐四年,蔡密學襄奏:「沿海州、軍兵士不習舟船,無以備海道。福州鐘門巡檢一員,掌海上封樁舶船,其令出海巡警。」治平元年,議者復謂,「蕃客多由海外徑入兩浙海澳,四畔皆魚業小民,不宜使諸卒重擾之。」於是,復歸海口,管軍員、兵級四十八人,仍兼本鎮煙火公事,兼沿海巡檢。

熙寧二年,提刑司有請:「本鎮去鐘門往復二百余裏,別無陸路,賊盜緩急,不能劃時捕捉。宜依舊移鐘門。」時寨兵額一百五人。五年,現管七十四人,尋以七十人為額。元豐二年,以閭丘提刑孝直之請,徙置巡檢於控扼去處,遂移止馬門。三年九月,添招土兵,置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押官各一名,長行六十五人。五年,巡檢康詵脅所部寇海道。既平,移蘇澳。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兵數不改。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三人。乾道七年,又增招土兵,以八十四人為額。

水口巡檢

大中祥符五年四月,本路王運使贄奏:「建、劍、邵武搬鹽南臺倉,程路隔遠,唯水口嵩溪驛得福州、南劍之中,創鹽廒為便。然舊無寨鋪,若監當只委縣官,恐無以防守巡察,宜差強幹使臣一員專監。仍於本州量差屯駐兵級三十人、員僚一人巡防,一年一替。」從之。景祐二年,轉運司奏復鹽倉於南臺。以水口路當要沖,最為透漏私販地分,依舊存留兵級三十人守把,仍移福、劍州巡馬遞鋪史允元廨宇於水口安泊,都大管當,來去部轄巡捕。元豐元年八月,蹇運使周輔措置鹽法利害,復水口鹽倉,仍舊差巡鹽使臣,抽撥兵級七十人,與前三十人,共一百人為額。三年,巡檢下例招土兵,置都頭、副都頭、十將、將虞候、承局各一名,押官二名,長行九十三人。紹聖三年,以二十人撥隸五縣巡檢,止以八十人為額。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七十人。乾道七年,增招人數:現管九十四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十三人。【外倉峽巡檢,系福、劍州巡鹽寨,有步軍八十額,系南劍州差。】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3:06

辜嶺巡檢

元豐二年十月,閭丘提刑孝直奏:「沿海州、軍控扼地分,乞添置巡檢,防遏盜賊。」時永泰縣辜嶺都巡檢一員,遂移於閩縣地名方山渡北岸置,以二百人為額,給與舟船,往來巡警兩州、軍地分。卻移南臺巡檢一員於辜嶺,以七十人為額,管認福州永泰縣、興化軍興化縣地分巡警。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本寨七十人。今九十二人。

峰火巡檢

【(底本、庫本於本誌中各卷皆記作「峰火寨」、「峰火門」等,顯非書誤,崇抄則皆作「烽火×」。疑古或作「峰」,今仍從底本不改。)今長溪】

元豐二年詔:「移長溪等六縣巡檢一員於長溪縣海名峰火澳,管長溪、寧德海道,兼就近陸路盜賊,兼本澳公事。」【陸路七十五裏至縣。】

先是,鹹平二年六月指揮:「長溪縣四向最遠,去州城或七、八百裏,山川險隘,盜賊多竄入溫、處等州,而兩浙州、軍盜賊卻入長溪縣界,雖有都同巡檢,不能依時會合。乃用建州浦城例,選差使臣一人充兵馬監押兼知長溪縣事,抽兵士七十人,給與衣甲,在縣把守。」【是歲九月,兵馬監押兼知縣事呂懷謀奏:「準宣:『抽撥兵士七十人赴縣』。今只差到三十八人。」有旨:「令本州疾速發遣,不得少著一名。」】至慶歷後,始差文臣,以知縣兼兵馬監押。會提刑司奏:「長溪、羅源、寧德、連江、長樂、福清六縣皆邊海,盜賊乘船出沒。」乃添置沿海六縣巡檢一員,撥兵級三百人於長溪縣置廨宇,仍造刀魚船十只,往來海上收捕。是歲,嘉祐八年也。熙寧五年,更定以一百人為額。至是,閭丘提刑孝直復奏:「沿海州、軍控扼地分,宜添置巡檢及移置廨宇於卓望去處。」故亦遷焉。時兵額復定七十人。【宣和二年,《福建路格》數同。】三年閏九月,巡檢下例增招土兵,乃復熙寧一百人之數。元祐七年五月,州以寧德寶瑞、寶豐場新發,集聚千余家,距縣隔遠,乃以峰火澳巡檢兼長溪、寧德兩縣巡捉私煎、販鹽,兼管當兩縣盜賊公事。紹興三十年八月,取七分土兵識水勢者,每月一次同籍募到水手、海船出近海港口教閱。本寨五十六人。乾道七年,州增招土兵二十八人。時現管六十二人,遂增招一十五人,為七十七人。

南灣巡檢今羅源

元豐二年,閭丘提刑孝直奏:添置巡檢。內一員,連江縣海名西洋,管連江、羅源海道,從兵士七十人為額。西洋在巨海中,四顧驚濤,莫知畔岸,自廉山駕舟,兩潮始達,風或逆,旬月莫至。七年,李提刑茂直行部,知非便。奏移羅源縣海名南灣,尋置廨於廉澳。【(庫本作「廉溪」。)徐師文為《記》。】紹興九年白劄子:「南灣巡檢卻離十裏置廨,甚非朝廷設官巡警之意。其行下依祖宗舊法,仍歸南灣。」三十年,揀七分水手五十六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現管九十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八人。

南匿巡檢今福清

元豐二年十月,閭丘提刑孝直奏添置巡檢一員。初置連江官澳,轉運鈐轄司相度:以迫西洋、閩安,遂置南匿嶼,以兵士七十人為額,管福清縣海道。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土兵七十人。紹興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三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原管九十三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一百九人。

松林巡檢今福清

元豐二年七月,賈運使青奏添差使臣兩員,內一員於海口鹽柵地名松林置,管海口、福清、長樂三處,專以巡鹽為名。仍於本州廂軍、禁軍內差人巡防,以五十人為額。紹聖五年五月,州奏:「海口鎮居民余二千戶,所管官物、倉庫浩繁,而於海口、南匿兩寨各隔大海,又二十余裏乃至本縣,遇有盜賊,不即捕逐。惟松林寨相去三裏,可就巡防。請於今巡檢高士達銜內添入『兼福清縣就近陸路地分巡捕盜賊』一十四字,仍於本州差撥威果指揮兵士二十四人與舊管兵級共七十五人。」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遂以是為額。紹興九年,安撫司措置海道,移寨於地名松下置。三十年,揀七分水手六十人。乾道七年,例增招土兵,現管七十八人,再招一十五人。今九十九人。

兩縣巡檢今寧德

元豐三年,賈運使青奏乞添使臣兩員。內一員於長溪縣邊海鹽柵置立,管長溪、寧德、羅源、連江四縣,以專切巡捉私煎、販鹽公事為名,仍差兵士,以五十人為額。元祐七年,寧德兩場銀寶新發,聚落既多,宜行分布巡防。乃以前四縣巡鹽,與免羅源、連江兩縣巡警,治寧德水漈裏,令管長溪、寧德兩縣盜賊。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本寨土兵一百人。紹興九年,以寧德巡鹽寨移管下地名蛇崎。三十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人。乾道七年,現管六十二人,增招一十五人。今六十人。

五縣巡檢今懷安

州管界同巡檢一員,舊止【(底本作「舊正」,據庫本、崇抄改。)】十二縣水陸巡捕。元豐三年,移置五處巡檢,乃分認長溪、寧德、羅源、連江、長樂、福清、永泰七縣。四年六月,以本路提刑之請,復以沿江閩、侯官、懷安、閩清、古田五縣隸焉。同巡檢自此始分矣。七年,提舉鹽事司奏:「甘蔗洲,大江津要。下通產鹽之地,【(底本作「十通」,據庫本、崇抄改。)】上抵建、劍、邵武,私販所由散入支路,正須據要把截;而同巡檢所管五縣,疆界闊遠,巡捕所不能及。其懷安雞菜鎮,私鹽小路湊會之處,【(底本作「私小路……」,庫本同,據崇抄改。)】可移彼駐劄。」舊土軍一百人,除二十人分撥甘蔗洲巡鹽外,存留八十人。紹聖三年,增二十人,用本路提刑之請也。【時以古田水口巡檢管一縣地分,尚一百人,而五縣闊遠乃八十人。故增。】宣和二年十二月,頒下福建兵數:本寨一百人。今一百一十人。

劉崎巡檢今閩縣

紹聖二年,詔添置巡檢一員,駐劄劉崎,巡捕長樂、連江、閩縣私鹽盜賊。【閩縣東南百二十裏。(庫本作「二百十裏」。)】

先是,天聖七年,本路轉運司奏:「閩縣界有閩安鎮,枕居海門,為舟楫往來沖要之地,宜用使臣一員監納商稅,兼沿海縣分巡檢。仍於本城及屯駐、駐泊指揮內,抽差軍級員寮六十人往彼巡防,量給衣甲器械。」至是,本州復請:「閩安鎮,客旅興販廣、浙往來經由之處,監官每月三往巡鹽,商旅滯留,課額虧失。」始於劉崎添置巡檢,仍以閩安鎮原管兵級六十人盡隸之。其鎮官專一收稅,卻從本州輪差禁軍三十人往本鎮守把。宣和二年,頒下《福建路格》:土兵六十人。紹興三十年,揀取七分水手五十九人。乾道七年三月,增招土兵,除現管七十九人外,招三十一人,為一百一十人。今,一百十六人。

《三山誌》卷第十九終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4:01

淳熙三山志/卷20
郡守

○郡守

封君、諸使附(周至隋)

閩自周季立國以王。【(庫本作「稱王」。)】秦雖置郡,猶棄不屬,獨降號君長而已。漢興,既詔復國,綿及三世。顧無城郭邑裏可以郡縣,一經徙廢,曾有孑遺。三百余年,生聚日蕃,自相臣仆。孫氏崛起,謀有江表,乃拓平內地,剪莠鋤荒。然猶六十余年,僅克開郡。又至於晉,始建治此州。渡江之後,壤地既狹,分部益多。更宋、齊至陳,此州始為刺史。唐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為刺史,大小莫辨,此州又始為都督。開元分道,置使采訪,惟在邊鎮,首謹兵防,此州又始為經略。乾元,內外悉治軍戎,大府、要藩,許專節制,此州又始為防禦、節度。大歷以後,寇難略平,思弭甲兵,向意風俗,此州又始為觀察。王氏僭偽,固不足言。皇朝改為提舉,若提轄本路兵甲等事。嘉祐中,改為鈐轄。大觀初,又改為安撫、總管。因時廢置,隨事立名,輕重不同,要皆總統一道兵民之寄。比年,府望益顯,來蒞者,率宰執侍從之臣。

今自周、秦以來,封君而下,至為諸使,編年以見之,其余列職本末悉著焉。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4:44

淳熙三山志/卷21
郡守

○郡守

封君、諸使附(唐至後周)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7:06

淳熙三山志/卷22-----(转载没录)

淳熙三山志/卷23

【(底本於此卷首書名作「長樂誌」,蓋原始抄本來源已有異名,今統一用「三山誌」。)】

安撫司官

州司官

安撫司兵官

州司武官

○安撫司官

參議官一員。紹興十一年置,隆興二年省,乾道五年復置。【隆興二年,臣寮奏乞減罷諸路帥臣參議官。遂令除京西、江東、湖北、四川暫許依舊外,其浙東西、福建、江西、湖南、夔州等路應有參議官並罷。乾道五年,安撫司奏:「本司舊管參議官二員、主管機宜文字二員、幹辦公事三員、措置招捉盜賊一員、準備差遣差使一十二員,通計二十員。節次準朝廷指揮裁減外,今存主管機宜文字、幹辦公事各一員,余外並無官屬,欲置一兩員。」有旨:權復參議官一員。】

添差參議官一員。紹興十一年置,厘務。隆興二年省,乾道九年復置,不厘務。

主管機宜文字一員。大觀元年置,四年並帥府罷,建炎三年復置。【時升帥府後,幹辦公事、書寫機宜同。】紹興十年增一員,【張丞相浚除安撫大使,奏增辟一員。】二十七年省一員。【先是,二十六年,中書門下省以「現任已註下知縣□。今人往往幹求舉辟,(底本作「於求舉辟」,據崇抄、庫本改。)以圖辟免。今後不許諸處差辟。」】

幹辦公事一員。建炎三年置。紹興八年,於準備差遣五員內,將一員改作幹辦公事。【折樞密彥質乞辟一員。(底本作「彥質乞□□員」,缺二字,庫本作「彥質乞辟五員」,據崇抄補。)】十年,又增置一員。【張丞相浚乞增辟。】二十七年省一員,隆興二年又省一員。

主管書寫機宜文字建炎三年置一員,辟差親屬。隆興二年省。

準備差遣紹興元年置五員。【系奏從本司差。五年,今始差過文臣□□滿日差武臣。六年,張待制致遠奏:「福建□□全藉材武使臣,(「準備差遣」條之下原註文,底本、庫本同樣存在數處缺文。所缺處,崇抄或有字,或徑接下文不報缺。如:「五年□□差過文臣」,崇抄有「今始」二字;「□□滿日差武臣」,崇抄不示缺;「福建□□全藉□武使□」,崇抄作「福建全藉材武使臣」。今取崇抄可補者補之,缺者仍存缺。)本司有準備差遣五員,請依員數從本司時暫選辟。」八年,折樞密彥質請依張致遠,辟五員。九年,張丞相浚奏彥質所辟官滿,依員數再辟。十一年程顯學邁,十三年葉觀文夢得,(各本皆作「十一年程顯學邁」。按:程邁之知福州,「秩官」表中作「十二年」,當有一誤。又,底本作「□□年,葉觀文夢得」,崇抄、庫本作「十三年」,與「秩官」表葉夢得知福州時間相同,據補。)並依例差辟。】八年改一員作幹辦公事,二十七年留二員,隆興二年盡省,乾道八年復置二員,淳熙二年又省。

準備差使紹興元年置五員,紹興二十七年省二員,隆興二年盡省。乾道八年置三員,淳熙二年盡省。

措置招捉盜賊官紹興十五年置一員。【七月,莫尚書將請依江西從本司辟一員。九月,薛殿撰弼以莫將改除,其所辟官,今隨府罷。乞別辟一員。】二十七年省。

○州司官

通判軍州事二員。乾德中,上州置一員。紹興五年,增置一員。淳熙五年,添差一員,厘務。【乾德初,藝祖下湖南,始置諸州通判。乾德三年,命刑部郎中賈玭等充湖南道諸州通判。大藩或置兩員,小郡或不置。建炎三年,令諸路添差,限日下鹹罷。內福州添差通判宇文師爰以其父虛中遠使,(底本作「內福山添差」,據崇抄改。)不罷。】

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節度推官、觀察推官各一員。唐大歷六年,福州刺史兼都團練觀察等使。觀察使有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團練使有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巡官。元和八年,判官武自和,觀察判官朝請郎試大理評事楊郇伯,【(各本皆作「楊邵伯」。按,出土的《球場山亭記》殘碑所鐫,當是「楊郇伯」。正之。)】觀察支使試秘書省校書郎盧昂,觀察推官試秘書省校書郎馮審,【(各本皆作「試秘書郎校書郎」。按,出土的《球場山亭記》碑末所鐫,當是「試秘書省校書郎」,正之。)】團練巡官登仕郎前率府倉曹參軍權幼公。【(按,出土的《球場山亭記》碑末所署職名中,只有裴次元、劉元弼、楊郇伯、馮審四人,失武自和、盧昂、權幼公三人名。)見《球場山亭記》。】大和初,團練副使李貽孫,觀察判官侯勣,團練判官李敬彜。【見《聖泉寺碑》。】會昌五年,福建路判官止留五員:團練副使、判官、觀察判官、支使、推官。乾寧三年改威武軍節度,有節度使幕。【(崇抄作「巡撫軍節度節度使慕」。)】國朝,兩使各置判官、推官一員。節度置掌書記。觀察置支使。鹹平元年,觀察推官曾、觀察支使杜。【見碑誌,皆失其名。】景德元年,有:觀察推官、節度推官、節度掌書記。【見碑誌。】天聖元年,按籍載職官只三員,蓋其後六員亦不並置。天聖中,有「知節度判官權發遣本廳公事王珪」。【見《題記》。】猶未有以簽書系銜者。慶歷《記》惟言本府幕官三。嘉祐三年,董汶簽署節度判官廳公事。八年,避禦諱,改「署」為「書」。治平四年「簽判陳公琰、觀察判官沈唐,觀察推官李思義」。【見治平「圖記」。】大觀二年,簽判改司錄,節推改戶曹兼兵曹,察推改刑曹兼工曹,並參軍。政和三年,分曹建掾,改正官名:司錄參軍改司錄事,戶曹、刑曹參軍改為司戶曹、刑曹事。建炎元年,詔司錄依舊為簽判,曹官依舊為推、判官。

錄事、左右司理、司戶、司法參軍各一員。州在唐為中都督府。唐《職官誌》:「中都督府:錄事參軍一員,錄事二員,功、倉、戶、兵、法、士六曹參軍各一員」。國朝,諸州有錄事、司法、司戶、司士、司理參軍。當時,置立、增、省、缺、備,未能詳也。「慶歷記」惟言有六曹官及左、右司理院。「治平圖」具註知錄、左右司理、司戶、司法廨宇所在,即與今所置員數無異。大觀二年,錄事改士曹兼儀曹,並參軍;司戶改治獄參軍,管州獄;司法改議刑參軍;左司理改左獄參軍;右司理改右獄參軍。政和三年,以參軍名稱未正,改正之。分曹建掾:大藩,七員、八員;處置,十員;司錄司、士曹、戶曹、儀曹、兵曹、刑曹、工曹事,各一員。士曹、儀曹、刑曹各置掾一員:士曹掾,主左推勘;儀曹掾,主右推勘;刑曹掾,主檢法議刑;又改左、右司理院為左、右獄,福州置十員。宣和三年,詔福州省工曹,以刑曹兼。建炎元年,詔依舊為錄事、司理、司戶、司法參軍。

州學教授一員。皇祐中,詔陳烈教授本州。嘉祐二年,復詔以周希孟為教授。元豐元年,福建路惟建州置教授一員。【《中書備對》。】二年,州奏乞置教授,乃令州舉曹官或職官一員兼。三年,孫覺奏差司法王裕。元祐二年復授陳烈,是時特使掌教,未為員缺。崇寧元年,詔大郡或舉人多處置二員。五年,教授二人,【莊柔正、張讀。】尋減一員。大觀元年,詔東南州郡養士至六七百人處添置一員。既而,提學司以福州養士至千人,請添置一員,為三員。政和「學制」:「福州教授兩員,弓馬教諭一員」。宣和減罷,留一員。紹興十四年,州乞特添差陸佑,【時州人鄭南等請於郡。】從之。十八年添差一員,二十六年省。

○安撫司兵官

福建路兵馬副總管一員。建炎四年置,以路分鈐轄為之,後罷路分鈐轄,【(底本作「後為路分鈐轄」,崇抄同,與上句重復,據庫本改。)】紹興五年復置,【(底本作「紹興五年□置」,缺一字,據庫本補。)】惟添差一員,自十二年馬泰後,不除人。【時馬泰乞辟差隨行、指使二員。】乾道九年,添差蕭鷓巴。【時賜錢造宅,今羅漢寺後。】

福建路兵馬鈐轄一員。大觀元年置,建炎四年改為副總管,後復以副總管為路分鈐轄。紹興十二年,始置添差。自魚澤、李貴始,至十三年黃庠後,不差人。

福建路兵馬都監慶歷四年,詔置一員。元豐二年,轉運使蹇周輔奏:「本路鈐轄司及路分都監並在福州,欲乞移挪一員建州駐紮。」乃令福建各立路分都監一員。【周輔原申請,不曾載「路分二員」字。元祐三年,路分周士隆申明卻檢會前奏,有「福建路分二員並在福州」字。紹興十三年,葉夢得奏:「本路兵馬都監欲移汀州駐紮。」有旨:「依」。】

夜游人 发表于 2014-1-8 10:47:46

東南路第十將、副各一員。元豐間置,福州駐紮。紹興九年,移副將建州駐紮。

準備將領一員。紹興九年,詔於邵武軍置,管汀州、邵武軍不系將兵。

隊將二員。紹興十年置,一員福州,一員建州駐劄。

押隊三員。一員福州,一員建寧府,一員泉州駐劄。

訓練官三員。一員泉州,一員南劍州,一員興化軍駐劄。於逐州、軍現任都監內差兼。

延祥寨水軍正、副統領各一員,紹興六年置。

準備將二員。

提轄官二員。

訓練官二員。

指教官二員。

錢糧官二員。

萩蘆寨水軍統領兼福州、興化軍都巡檢使一員,紹興八年置。

緝捕官一員。【紹興十一年,張丞相浚乞辟差一員,充福州、興化軍沿海緝捕。】

準備將領二員。【紹興元年置。】

○州司武官

福州兵馬鈐轄一員。建炎四年,嘗差廖虞弼充,任滿,更不差人。紹興十年,復置。

駐泊兵馬都監一員,景德二年始置,以右司禦率劉文質為之。【(「右司衛率」職名,見《宋史》。今底本、庫本作「禦率」,崇抄作「銜率」,疑皆抄誤。)】提舉本路諸州、軍兵馬、巡檢公事。【四年,西頭供奉官閤門祗候張舜臣為之,提舉福建路諸州、軍都同巡檢、捉賊兵馬司公事。時太守袁逢吉銜帶此。同見《閩光門合沙石橋記》。】慶歷《記》載:「主佐府侯,【(底本作「王佐府侯」,據崇抄、庫本改。)】總甲卒,若漢都尉,唐監軍。」蓋任一道兵事也。其後,州各置就糧禁軍。元豐,分路置將,至紹聖罷戍卒,【(底本作「罷成卒」,據庫本、崇抄改。)】駐泊之職始廢矣。元符初,創馬軍指揮,詔置一員。【(崇抄作「招置一員」。)】福州駐泊兵馬都監,主州禁卒一營而已。紹興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添差凡五人。【元符元年,置雄略第十指揮,駐泊一員。紹興八年,兵馬司乞與駐泊通領。以是軍原以在京虎翼軍置,久隸駐泊,遂不與通領。時安撫張給事浚有換授離軍大使臣,(底本作「張給事俊」,庫本、崇抄皆作「張給事後」。按,本誌「郡守」篇所記是「張浚」,正之。)乞添差駐泊一員,並正官為二員。紹興三十二年後,止正官一員。】

兵馬都監四員。兼在城巡檢小使臣為監押。景德二年,詔本州置。舊二員。【四年,一、左班殿直,一、三班奉職,並監押兼在城巡檢。見《閩光門合沙石橋記》。】建炎三年,添小使臣宗室一員充監押。紹興四年,添大使臣宗室一員充都監。【天禧中,嘗令南臺監倉兼管四城門外巡檢公事,後廢。】

監裏、外鹽稅務三員,舊監在城茶、鹽、商稅務二員。【見天聖中案籍,舊惟有都稅務、臨河務。】天聖七年置,監閩安鎮稅兼沿海地分巡檢一員。熙寧中,用嘉祐敕鈐轄司奏舉選人、使臣各一員,監福州裏、外務。後止令合屬官司選差。紹聖二年,置劉琦巡檢。於是,閩安鎮監官更不兼管巡鹽。獨與在城都稅務、臨河務監官分輪管幹。紹興十年,本州奏:「三處止蒙朝廷差到大、小使臣三員,欲各增置文臣一員,更不分輪。」不行。

監作院三員。【內添差二人。】作院舊系本州都監兼管,宣和二年置一員,差小使臣。添差二員,系用紹興三年指揮。【依《元豐法》:一州十縣以上,通縣下其差經監當宗室,不得過五員。】

監甲仗庫一員。【天聖編敕:「諸州甲仗庫,並令知州、通判、(崇抄作「同判」。)都監、監押同管幹,不得委幕職官。」政和八年二月指揮:「甲仗庫,未置監官處,專置一員。」】

福、劍州巡轄馬遞鋪一員。【天聖九年,運使俞獻卿移廨舍於閩安鎮西北三十裏白日渡,巡捉茶鹽,有兵士五十人。景祐二年,既廢水口鹽倉,乃移於本口安泊,(崇抄作「水口安伯」。)仍鈐轄一帶水路,巡捉茶鹽。後移橫山鋪前。】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淳熙三山志》明代称为《长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