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世鼎说文论文

[复制链接]
查看: 31625|回复: 1
发表于 2021-7-25 20: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目录

回眸黄河浪对华文文学的贡献          2
《黄氏诗选》编者按        11
洋洋数亿字??洒洒千百科——简说《四库全书》《辞海》和《永乐大典》         25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评《长乐历代诗词赏析》        29
剑气森森         49
梅逊雪白,雪输梅香——漫话《卧虎藏龙》        55
闽史话闽王——《闽都别记》中关于闽王王审知形象        61
“人生何处不相逢”三说        67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老子“道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70
诗人兴会更无前——寻韵琴江村        75
科举·司马·八股文——走访黄世鼎先生        79
《吴航乡情》        79
赋苑话赋 《吴航乡情》        83
如何运用近体诗格律克服方音障碍        86
如何运用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        90
楹联话侨中        94
福州话与近体诗的吟诵        97
碑文不会永远沉默         102
应为福州话“平反”        104
《百合花》——语文科教改的温度计        125
死后是非谁论得——写给《名作欣赏》编辑室一封信        128
鹿屏山下话楹联        131
也谈六平山门亭四副对联——与宁致远先生商榷        137
“林厝里”重铸辉煌        141








回眸黄河浪对华文文学的贡献

文/黄世鼎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作家,长乐城关太平桥人。1975年定居香港,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珍珠港》文学报主编。代表作《故乡的榕树》于1979年5月在香港发表后,荣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被海内外数十家报刊转载。

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
2012年7月18日晚,黄河浪与世长辞,终年71岁。噩耗传出,深感哀伤,世界各地文学团体和文友来函,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作家。著名作家章武在悼文《隔海遥祭黄河浪》中写道:“?作为世界华文文坛上的一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相当活跃的组织活动家,你的繁忙可想而知,但你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家乡的榕树和榕荫下的父老乡亲。多年来,凡福州有重大的国际文学交流活动,你总是千方百计自费赶回参加,期间,也总要抽空回母校福建师大拜望老师,并与在榕的老同学们聚会。家乡的进步,点点滴滴,渗入你的诗文;家乡的文事,丝丝缕缕,编进你的《珍珠港》。”当他听到黄河浪“因感染肺炎于香港病逝”的悲讯,凄怆动容地说:“今天,恰逢‘苏拉’飓风在闽东登录。窗外,风雨交加,你笔下的“故乡的榕树”也在哗然作响。泪眼模糊中,我仿佛听见太平洋上的风声浪涛声,看见一只勇敢的海鸥还在飞翔,像流星,像闪电......”
黄河浪是笔者的堂弟,191年8月27日生于六平(俗称鹿屏)山下、汾阳溪旁一间老屋里。从小我俩形影相随,夏天在太平桥面睡觉,在汾阳溪游泳。平时携手上学,有空就在“故乡的榕树”下弈棋、追逐、嬉戏,其乐无穷。
1993年3月,黄河浪回乡探亲,在听泉阁与与笔者切磋诗文,促膝谈心。临别笔者赠诗《寄语黄河浪》:“甘载分离梓里行,万干倾诉弟兄情。汾溪喜见春波绿,首石欣看夕照明。海外浪花诗有色,故乡榕树画尤精。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数日后,黄河浪从香港寄来《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云:“客地飘蓬万里行,故乡烟雨总关情。汾溪已伴格根老,首石犹衔月色明,往事萦怀频入梦,新诗掬意未能精。何时归卧松云下,小阁再听泉水声。”此诗以“次韵”和之。见诗之下,他古诗词造诣之深,令人钦佩。所谓“次韵”,即不但韵脚“字”与原诗韵“字”相同,而且与和诗押韵的先后位置一致。
是年8月1日晚,笔者在写《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悼文,见书架上黄河浪著作整齐排列着,“?何时归卧松云下,小阁再听泉水声”蒙绕耳际,但己阴阳两隔,听泉阁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窗外月色朦胧,窗下泉水叮咚,怀念之情难以自已。
为了纪念传承黄河浪对华文文学奉献精神。2014年5月14日至16日由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云南师大联合举办的“夏威夷华文写作的当代价值与文化影响暨黄河浪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二楼云轩厅隆重召开。夏华作协会长与《珍珠港》文学报主编叶芳、夏威夷电视台总裁张冬凝、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范士林、云南师范大学纪委书记沙万祥、学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和红军、国际全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孔怡、科研处张黎波、文学院党委书记谭超、院长胡彦一、院党委副书记毛志荣、副院长匡锦、李立、周春林:来自美国、韩国、新西兰、日本、俄罗斯、泰国、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中国上海、福建、广东、深圳等作家诗人、评论家、黄河浪同学、故交、好友及家人70余名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并一起赏析、评论、纪念和传承黄河浪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处世为人,对华文文学的奉献精神。
会议还探讨了更华作协成员创作文本之论述,?肯定了夏威夷华文写作的当代价值与文化影响,并增进夏华作协与世界各地文友的相互沟通。最后,以韩、英、德、法、俄、日文朗诵黄河浪获奖散文“故乡的榕树”。研讨会的圆满召开,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加强了海内外华文作家的交流,促进了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河浪开始撰写了大量诗文作品,发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故乡的榕树》1979年5月于香港发表后,获香港1979年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曾被海内外数十家报刊转载。这篇作品稍后被选入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作为课文,在大陆使用,有一些大学将之选为教材或补充教材。这样,黄河浪成为全国高中生、高校学子都知道的著名作家。于是大陆各种媒体对这篇文章点赞如潮。其中,林平乔的《榕树:乡土记忆和田园梦想的双重符码:对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深层解读》概括得很简练,值得参考:“《故乡的榕树》就是黄河浪饱蘸思乡的情感浓汁,以乡土为底色,借对闽东独特的自然环境、乡俗民情、纯朴人性的描绘,写就的一曲韵味悠长的乡恋情歌,从这恋曲中流溢出的,是难忘的童年记忆和浓重的田园梦想。”
《故乡的榕树》之所以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
1997年2月13日,长乐东华山馆举行“家山”第三唱折枝诗会。折枝诗以拈两个眼字,凑成十四字一联为主。“眼字”放在出句和对句的第一字即为第一唱,放在第二字即为第二唱,其它以此类推。这次诗会眼字“家”、“山”放在第三字,故称第三唱。笔者撰写的“历经山水黄河浪,道尽家乡绿树魂。”却无人问津,更没有人选取。情有可谅,因为“黄河浪”何许人也?人们是不知道的。笔者却认为这一首折枝诗,恰恰概括了黄河浪的生活道路和创作成就。
黄河浪出神入化地描绘了故乡的格树,情深意切,体现他对故乡的树,故乡的每一片树叶,特别古老传统、习俗非常怀念,字里行间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怀乡之情。
首先,采用触景生情、见物思旧的写法,描绘了故乡--长乐太平桥边的两颗榕树,“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这故乡多么令人向往的格树,在作者笔下是有一定生活真实性,而且比现实有所提高。
其次,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格树下迷人的夏夜,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宛如一幅朦胧的图画: “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 ……"嫦娥驾着白云,桂花飘着清香,月华如水,山披轻纱,睡意朦胧,如在梦幻。作者做到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洽无间的状态。
最后,作者对故乡和乡亲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赋予榕树以生命与灵魂。在一次暴风中,太平桥边“驼背”榕树被风刮倒,作者这样写道: “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说那棵“驼背" ,在一次台风猛烈地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地上,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
文中“挣扎”一词,按字面解释: “用力撑着”。过年杀鸡宰鸭时,就有这样体会;当血从鸡鸭脖子上流下来,血快要流尽时,就要紧握住鸡鸭的翅膀和双脚,因为最后“挣扎”力大无穷。作者把这个词赋子榕树,这不是道出榕树的绿魂吗?

黄河浪情怀故乡树,夏威夷手握太平洋
作为华文作家的黄河浪不仅只有创作,更肩负华文文学推广之使命。在他1995年移居夏威夷之后,便于1997年创立“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简称夏华作协) ,担任夏华作协主席及《珍珠港》报主编,编撰《蓝色夏威夷》 《握手太平洋》等。
《珍珠港》是夏华作协稳定发行的文学报,至2013年5月,此刊物已发行74期。此刊物由黄河浪创办并任主编,后虽由其女儿叶芳接任主编,但黄河浪担任会长期间,仍关心《珍珠港》发行事宜。《蓝色夏威夷--夏威夷华文作家选集》 ,分别于于1998年与2001年发行第一集与第二集。作为夏威夷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华文作家选集,不分地域、种质、宗教、流派。联合尽可能多的华文作家,促进文学创作和交流。
由于夏威夷地处太平洋中心,又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地方,长期以来,黄河浪就有一个心愿要在夏威夷举办国际性的文学交流会议,让太平洋两岸、亚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的作者、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交流创作经验和体会,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前景,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融会贯通的渠道等。当他的构想告知有关人士和本会成员时,得到各方热情回应,并纷纷出钱出力。于是决定在2011年8月在檀香山召开“世界华文文学夏威夷国际研讨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加拿大、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珠海、成都各地文化名人、著名学者,来电来函预祝“世界华文文学夏威夷国际研讨会”成功。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也发来贺电——
致美国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河浪先生
黄河浪会长:
欣闻贵会将于8月举办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并通过您向贵会同仁表示祝贺.....
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是世界华文写作者的共同愿望。相信这次国际研讨会定能增进交流、激励创作,为传承中华文化与文学做出贡献!
祝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2011年5月18日
夏华作协于2011年8月21日在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召开“世界华文文学夏威夷国际研讨会”。这是相当盛大的会议,使得会长黄河浪及协会的成员们费了很多的心思。会议之论文由执行主编叶芳集结为《握手太平洋》。
这场盛会会所举办的日期——2011年8月21日,也使得这一天成为“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日”。这次盛会会获得夏威夷政府的嘉奖。

文胆诗心黄河浪,华章佳句人间传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编入祖国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及大学教材,他另外数篇散文《春临太平山》《维园中秋夜》《爱石的人》等被选入2009年香港中学语文或教材,有的著作被多国翻译。他发表了许多部著作,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天涯回声》《香江潮汐》《风的脚步》《海的呼吸》《黄河浪短诗选》等;散文集《遥远的爱》《海和少女》《生命的足音》等;另外还有遗作《羽田集》等。
黄河浪逝世后,他的编辑作品仍然进行着,继续发挥着他的影响力。在74期《珍珠港》中,现任会长叶芳《忆父亲》一诗,巧妙地将黄河浪著作的名称,写成一首流畅的新诗,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你匆匆地起了/踏着风的脚步/化成海的呼吸/远离这/披黑纱的地球/从此我日夜倾听/香江潮汐/和蓝色夏威夷翻卷的/海外浪花/期待听到黄河入海的/天涯回声/与滔滔的长江汇聚太平洋
我以颤抖的双手/捧着你遗世的珍珠/到故乡的榕树下/寻找遥远的爱/和那羽田集里的/大地诗情
当年的海和少女/永远定格在/感人的诗句中/而你生命的足音/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
此诗提及黄河浪的著作,依序为《风的脚步》《海的呼吸》《披黑纱的地球》《香江潮汐》《蓝色夏威夷》(编辑)《海外浪花》《天涯回声》《握手太平洋》(编辑)《珍珠港》(编辑)《故乡的榕树》《遥远的爱》《羽田集》《大地诗情》《海和少女》《生命的足音》等。这些不但是黄河浪毕生的创作结晶,而且还有他的编辑成果。
黄河浪一生创作甚丰,其个人小传及文学成就收录于《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文艺卷》《香港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文学家词典》和《海外华文文学史》等数十部词典中。

写于2017年10月








《黄氏诗选》编者按
文/黄世鼎
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后代为“黄帝子孙”。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对世界的文明作出卓越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成的,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基本上根据血缘关系,历史上有一百多个姓氏的人组成(《百家姓》一书为据)。
姓氏有许多来源。周朝封疆赐爵,按国号建姓氏;也有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汉朝、唐朝因军功显赫,皇帝赐给姓氏。有的因忌讳、避嫌更改姓氏;有的避仇、避疑变更姓氏;有的羡慕富贵、名望而冒充别人姓氏;有的钦佩别人恩德情义而顺从别人姓氏,总之姓氏来源是较复杂,来源有多种渠道,不是一源本所能概括的。
黄,本是姬姓,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受封黄地,以后子子孙孙以黄为姓。黄氏子孙系黄帝直接后裔,它与其它各姓子孙,共同创造中华的历史、华夏的文明。黄氏子孙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不乏其叱咤风云的人物,不乏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名家巨匠,他们书写了黄氏的辉煌。
纵览各姓氏人口数,黄氏是比较少的。福建省长乐市充行一句谚语:“陈林应半,黄郑满街排”。(黄郑系水果黄淡的谐音)这说明当地黄氏人口不及陈、林二姓。但黄氏是中国八大姓之一,它播迁广泛,支裔遍及华夏及海内外各地域。少而精,黄氏一些精英,在创造中华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方面,在创造文化艺术、促进社会文明的方面,的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目的是“列门墙,策后人”,使人们了解黄氏子孙为中华的历史、中华的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
黄氏子孙中有的是漫长的封专制掘墓人,他们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的王朝,冲锋陷阵,矢志不移。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地主阶级剥削农民方式主要是收取地租。封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封建制国家。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逃走,官吏、地主照旧催收租税。同时山东、河南一带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官逼民反”,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带领几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转战大半个中国,第二年年初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大齐政权打击了大官僚、大地方,正如唐末韦庄在《秦妇吟》一诗所说:“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等朱门无一半”!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它和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一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诗言志”,黄巢在两首吟菊的诗中唱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的豪方壮语,体现农民阶级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与信心。他借菊花言志,使许多咏菊诗都相形见绌。
如果说黄巢以农民革命战争形式推翻唐王朝封建统治,那么明末的黄宗羲则从理论上把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批得体无完肤。
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度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皇帝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话是“金口银舌”,不容更改的。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他的父亲黄尊素参加反对宦官专权的“东林党”,被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至死,黄宗羲认识到不能希望明君圣主出世来扭转乾坤。他痛快淋漓地揭发封建专制的实质:“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他认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皇帝这一天下“大害”,为一家一姓的欢乐,对天下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妻离子散。黄宗羲的观点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以后, 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腐朽的清政府,从1840年到1901年,先后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签定了《南京条约》(1842)、《中日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等十多条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样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为了改变现状,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广东人黄遵宪(1848-1905)积极参加变法,但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
中国有志之士从戊戌变法失败中得到启发,只有推翻腐朽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于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过程中,黄门出三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即黄兴、黄乃棠与黄钟瑛。黄兴(1874-1916),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夏,赴日本留学。1904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的同盟会,是孙中山最有力助手。1911年与赵声领导广东起义(黄花岗之役),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以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他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乃裳(1849-1924)他是一位著名爱国华侨,出任过孙中山高等顾问。
黄钟瑛,祖籍长乐,辛亥武昌首义,慷慨励师,率舰辅孙中山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海军部总长,兼海军上将,为促进南北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多次非凡年代,如“春秋战国”、“东汉末年”、“靖康之耻”,还有宋元、明清移代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在这些非凡年代,都有黄氏子孙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立场上立身办事。当王朝易代时,他们反对血腥镇压,主持正义,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长期激烈争霸战争,“大鱼吃小鱼”,许多小诸侯国逐步被大诸侯国吞并,剩下七个诸侯国,即秦、齐、楚、燕、韩、赵、魏。它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步富强起来,不断向东方发展势力。当时楚国逐渐衰弱,楚怀王被秦王引诱,客死秦国,其子即位,为楚顷襄王。这时秦王有恃无恐,命令白起进兵,想一举消灭楚国。在这危急关头,出使秦国的黄歇就上书秦昭王,分析形势,痛陈攻楚必败道理。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引自《史记》)此书表说理透彻,利弊分析明晰,态度不亢不卑,终于说服了秦昭王,停止攻楚。黄歇为楚国的安全、人民生活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楚顷襄王卒后,太子完接位,即为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改封号于吴(江苏苏州),号“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公、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一样“方争下士,招致宾客”,门下食客三千多人。为了国家安全,黄歇对改封的领地——苏州进行彻底改造:修故城为郡邑,城内疏滩河道,贯太湖之水,四通八达。同时用宾客的谋略,兼管邹鲁之地(今山东境内),又启用贤士荀卿为兰陵令,修订政法,训练士兵,从此楚国又强大了,曾派兵救赵攻秦。
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黄香,祖孙三代同事东汉王朝。黄香之子黄琼(86-164),字世英,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令不就。顺帝永建(126-132)中,由于公卿推荐,被朝廷征辟,他素为李固所仰慕,固与书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至京师,初任议郎,后迁尚书令,官至太尉、司空。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发生了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出现割剧一方的军事集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189年西凉刺史董卓乘乱带兵进京(洛阳)。董卓骄横跋扈,废少帝(刘辨),立新君(刘协,即汉献帝)。年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凄凉景象,正如曹操《蒿里行》一诗中所说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董卓独断专行,携带几十万军民迁都长安。黄琼之子、官拜太尉的黄琬与司徒杨彪加以劝说阻止。董卓不但不听,反把黄琬、杨彪罢职为民。黄琬儿子黄奎又弼佐献帝,官为侍郎,与马腾共议谋诛曹操,因事败露,死于国难,忠烈可钦,值得表著。
1125年新兴的女真族(金),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赵佶)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赵桓)。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军攻陷国都开封,1127年,金军撤退时掳走徽、钦二帝。当时,赵桓弟弟康王赵构逃到长江以南,几经周折,最后在临安(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在建炎之初(“建炎”、绍兴“都是宋高宗年号),忠臣义士和广大人民坚决主张驱逐金寇,恢复国土,这是主战派。主战派与以秦桧为首投降派之间进行尖锐的斗争。福建莆田地人黄公度,不肯依附秦桧权奸之党,反对秦桧卖国投降路线,结果为桧所忌,被贬通判广州肇庆府,摄南恩守。他虽然遭际不幸,但还时时关心国家的安危:“丈夫感叹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诗《悲秋》)。
岳飞《满江红》说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的孙子岳珂(1183-1240),字肃之,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他一心想完成祖辈未竟之业。言为心声,写起词来,慷慨壮烈。与他志同道合的是浙江东阳人黄机,两人酬唱尤多。黄机在《满江红》最后唱道:“且莫令榆柳寒门秋,悲摇落。”奉劝朝廷,勿失良机,收复失地,不要让边塞扶老、人民失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灭了金,接着连续对南宋发动进攻。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的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宣告南宋灭亡。朝代覆灭,对封建仕大夫来说,何去何从,是严峻的考验。一种投降新皇朝,博得一官半职;一种不愿从事新朝,只好归隐林下。福建邵武的黄公绍是后者的典型的代表。黄公绍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在樵溪,宁愿过着“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的生活。(词《青玉案》)
民族气节如黄氏血脉一样,代代相通。明清易代时,江苏嘉定人黄淳耀,于崇祯年间进士。平时同情劳动人民,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小官吏深恶痛绝:“归逢吏胥狭路边,软裘快马行索钱。”(诗《野人》)他一生不受官职。但当国家危急之时,他挺身而出。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破南京,势如破竹,但在江苏南部松江、嘉定等地方,遭到人民起义军激烈反抗。嘉定城由黄淳耀与侯峒领导起义军守卫;松江一带则由夏允彝、陈子龙起兵抗清。嘉定城破后,黄淳耀与其弟渊耀自缢僧舍,为国捐躯。夏允彝兵败自杀殉国。陈子龙被捕,乘隙投水成仁。以后年仅14岁的夏允彝之子夏完淳继续举起抗清的旗帜,蹈义赴难。
黄淳耀、夏允彝、陈子龙、夏完淳等人的行为,正合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的含义,体现了民族的正气,永远激励着后世爱国志士。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何许人也?他就是明末在长乐任多年知县官的那个夏允彝。“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嘉善籍,华享(今上海市松江)人。幼颖悟,长文学,为几社(文学团体)巨手。崇祯丁丑(1637)进士,次年(1638)知本县(长乐县)事。始终七戴,诸弊悉除,百废俱兴,民戴如父母,钦若神明。岁旱,祷雨立应,四时考课,上下游士子咸就正焉,一时文风丕振。公余修纂邑乘,皆手自编辑,一秉之公,遂成信史。福藩时(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擢(提升)为吏部主事,晋礼部员外郎。长(即长乐县)之士庶如失怙恃,为立生祠。南京失守,公与兄子旭、子完淳举家投淮。经济文章萃公一身,而忠义孝友又萃公一门也。长(即长乐县)祀公于名宦祠,华亭(松江县)亦祀公兄弟父子于忠义祠”。(引自《乾隆贺志》今天长乐师范附小校园内月爿池旁石刻:“知长乐县事云闲夏允彝”、“明崇祯辛巳仲冬吉造”尚清晰可辨;长乐六平山上的摩崖石刻:“江山全揽”、“万松岭”还赫然在目。夏允彝苍劲有力的笔迹,令多少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另外,他撰写的优美散文《小有天记》、《灵泉观记》及《书杨都督梦斗忠烈》、《妯娌双节》等精巧的诗还有案可稽。夏允彝儿子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1631),其父在长乐任职时,夏完淳七岁,跟随父亲住在长乐县衙内。他九岁时经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贤祠一带游玩,写了《游五贤祠》一诗,对这里灵山圣庙情有独钟:“安昌千嶂合,绵亘复嵯峨。高峰隐云际,日照涧生波。驾言往东隅,祠宇倚山阿。青池映绿草,峭阁响鸣珂。肃肃瞻遗象,徘徊起啸歌。巍兹五君子,讲学潜幽坡,依师被谗逐,亮节不改初。苾芬永怀报,济济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长不磨。”(摘自《崇祯夏志》)夏完淳 “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倡议,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公事。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被杀害。所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夏完淳牺牲时才十七岁(1647),是我国历史上杰出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他民族气节形象搬上舞台。
黄宗羲曾经也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长期归隐,著书立说,用笔杆子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代黄氏子孙在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做了很大成绩,作出许多贡献。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到现在有近5万首诗歌,诗坛名家辈出,有如群星缀天、高林映日。然而黄姓诗人却寥若晨星,虽则如此,而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咏菊诗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高昂的基调、宏大的襟怀、豪迈的语言是“文如其人”的最好写照。
北宋的黄庭坚亦令人另眼相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我国文艺史上通才,诗词书法等有很高的造诣,文学成就很大,影响深远,是江西派领袖。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他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生活。他的诗博取唐人技巧,自辟门户,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他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他的书法,潇洒飘逸,遒劲稳重。他的草书变态纵横,势若飞动。他的作书经验之谈:“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有多种字贴传世。
“我祖诗可祖天下,凡能诗者宜当之。”这是清朝诗人黄景仁对上祖黄庭坚的评价,他自称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代,并引为为荣。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江苏武进人,是清代著名诗人,正如包世臣指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第一”。他的作品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而又含意深远,语言明快奇丽而又妥贴传神,富有表现力,因而称雄诗坛。
过了一百年,清代出现一位出类拔萃诗人,那就是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生活在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九岁中举,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对资本主义社会深有了解。他提出“诗歌革命”,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他视野扩大,题材广阔,气魄雄伟,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梁启超对他评价:“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
20世纪初,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有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太监制度、裹足的民约和律诗的戒律(所谓“三宝”)进行猛烈的攻击。其中也把律诗列入“三宝”之一,这说明旧体诗词格式不宜表现时代内容,于是就以胡适为首的部分诗人,尝试新诗写作。他们强调“诗体大解放”,提倡白话文入诗,以便冲破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在新诗创作方面有所建树。尤其是他与杨骚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中国诗歌会。这是“左联”领导下的新诗歌团体,该会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尤致力诗歌大众化的工作。1940年他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工作,除了反映农民的疾苦和反抗外,还有大量取材抗日战争的诗歌。他为新诗创作作出贡献。
对新诗情有独钟的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吴航镇太平桥边的一间旧屋里,黄河浪是他笔名。他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得好评。1980年6月福建出版社出版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在香港期间出版诗集《天涯回声》,最近又出版诗集《风的脚步》。他在散文、评论方面也有所建树,已结集出版的散文著作《香江潮汐》|《遥远的爱》等。其中《故乡的榕树》一文,写于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长期成为高中语文科教材。黄河流现定居美国,担任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及《珍珠港》报主编。
黄河浪及福建长乐等地区黄氏子孙的上祖黄榦,是朱子学的继承人。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学,江西婺源人,曾侨寓福建建阳、崇安、长乐等地。他将次女嫁给爱徒黄榦。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长乐青山乡(青山下)人。在朱熹死后团结朱熹门人,对朱子思想传播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此,《宋史卷四百三十》记载朱氏门人黄榦、李燔、张洽、陈淳、李方、黄灏等六人事迹,黄榦名列前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他们大量出卖国家利益,对内残酷统治,民不聊生,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终于在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序幕。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经过了几十年斗争,经历了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翻身作主。在革命征途上,黄氏一些精英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鲜血,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现略举几位先烈如下:
黄静源(1897-1925)湖南郴县人;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黄励(1905-1933),湖南益阳人,女;黄甦(?-1935),广东人;黄骅(1910-1943),湖南阳新人,原名金山;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
他们有的在白色恐怖时期的国民党屠刀下,英勇就义;有的身先士卒拼死在抗日战争的沙场上;有的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他们的名字同许许多多英烈一样,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垂不朽。
目前,省修省志,市修市志,县修县志,族修族谱,志书族谱如同雨后春笋般。由于创造中华历史,创造中华文明,不乏黄氏子孙。而这些黄氏精英大部分都有诗歌传世,于是我就以诗歌为纲,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部分诗词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研究者趋之若鹜,而本人则选自一篇自认为水平较高的赏析文章,以飨读者。














洋洋数亿字??洒洒千百科
? ?? ?? ?——简说《四库全书》《辞海》和《永乐大典》
文/黄世鼎
中国文典繁多,但就其综合性和对后世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当属清代的《四库全书》和当代的《辞海》以及明代的《永乐大典》。
? ??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籍的中流砥柱,是承前启后的“百科全书”。清代出现了康乾盛世,为了宣扬文治武功,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古籍,经十年始成。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内容基本上保留了《永乐大典》内容,增补和删除明初一一清初的“百科”内容。当然增删目的,在于宣扬有利于清王朝统治和封建礼教。
? ?? ? “经部”是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的大类的名称。“经”就是经典,是封建统治者钦定的不违背的典则。“经部”所包涵的书,从学术角度来看,是应该分属哲学《易经》、文学《诗经》、历史《书经》《春秋》等类。
? ?? ? “史部”。《四库全书》把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第、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 ?? ? “子部”。《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称法、术数、艺术、谱汞、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 ?? ? “集部”。《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 ?? ? 《四库全书》承受《永乐大典》的精粹,并加以发扬光大。明成祖朱棣皇帝下令解缙、长乐籍的姚广孝编修《永乐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的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长乐的陈全(翰林院编修)、陈登、陈仲完和“闽中十子”中长乐的高、王恭等参与编纂工作。到了明嘉靖四十一年,《永乐大典》开始重录(现留下的《永乐大典》系重录本或称副本)。
? ?? ?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永乐大典》只是原书副本的凤毛麟角。嘉靖、隆庆间依永乐时所谱正本另缮另摹副本一份。正本约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也渐散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永乐大典》副本大部遭焚毁,未毁的几全被窃走。目前,《永乐大典》副本散落在八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总数仅存800余卷四百册左右。1960年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到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1986年再次影印,增至七百九十七卷。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永乐大典》副本还不到原书的4%,也就是说96%的《永乐大典》副本不知下落。
? ?? ? 无独有偶,《四库全书》也经历了同样的厄运。但《四库全书》却完璧归赵。《四库全书》撰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七阁。文汇、文宗后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所存亦多散失,经补抄得全。1934年,商务印书馆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83年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印了全书。
? ?? ? 清·乾隆纂修“承前”的《四库全书》功不可没。如果没有编纂《四库全书》,那中国历史将何以堪?
? ?? ? 清·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在“启后”方面同样功不可没。
? ?? ? 上世纪初(1919年)中国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应该说“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于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成了冲击、批判对象。但历史上人物事件、社会环境、文学艺术及词语解释等都有可借鉴之处,急需编纂像《四库全书》一样的“百科全书”,于是《辞海》应运而生。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辞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解释用文言文。《辞海》刊行以来曾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文化也有很大进展。建国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于1961年出版《辞海》修订本,按学科分为十六个分册出版。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不立传”原则,《辞海》的内容有所增删,补充了现代当代的内容。当前计有以下版本: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最近2009年版问世。
? ?? ? 长乐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国学的传承,挖掘长乐历史文化积淀,倾力打造长乐文化品牌,支持、指导编辑《文典中的长乐人》。经寻找和挖掘,据不完全统计,《四库全书》和《辞海》中收录长乐名人32位,编纂《永乐大典》有长乐六彦,以及各类文献中长乐名人130余名。正可谓海滨邹鲁,名人辈出。
《文典中的长乐人》一书序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评《长乐历代诗词赏析》
文/黄世鼎
现存自唐至现代长乐人撰写诗词及少数外籍题咏长乐的诗词计有四千四百二十多首。
从载籍宏富、汗牛充栋的长乐历代诗词中遴选区区百首,的确是件不易的工程。捧读《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之后,掩卷深思,翘首南天,感慨良多。这些凤毛麟角的诗词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尚能体现了“海滨邹鲁”的人文景观;颂扬了长乐人出外为官或外籍人在长乐为官(县令)的高风亮节;抒发长乐人爱国爱乡的情怀。
? ? 诗歌是抒情最强的一种文学形式,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就是说只有哀乐感于心,才有歌咏于声。因此凡好诗都能表达哀乐之感,都富有诗情。至于那些耐人寻味的佳作,往往又是诗情与哲理兼而有之,不但能以情感人,还能以理启发人。正如中共福州市委常委、长乐市委书记林彬与长乐市人民政府市长林文芳在序中所说的“无论是长乐人在本土传世吟咏,还是外乡人在长乐的吟诗作赋,抑或是长乐游子的羁旅之思,都深深感染着吴航后人。让生于斯长于斯的长乐儿女对这块故土家园倍感骄傲与自豪。”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编者发动长乐学者、专家,对百首诗词加以注释、赏析,让更多的人所接受、所借鉴、所弘扬。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多次非凡年代,如:“春秋战国”、“东汉末年”、“靖康之耻”,还有宋元、明清移代大变动时期。在宋元、明清移代时期中,生长在长乐的人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立场上立身办事。他们反对血腥镇压,主持正义,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灭了金。于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宣告南宋灭亡。当时坚决抗元的文天祥,只好退居福建。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理宗宝祜四年即1256年,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景炎元年(1276)正月,当元兵进入临安时,宋皇室益王、广王,及太后等逃往浙东,后乘船由海上到福建,联络抗元志士陈文龙(状元)、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即帝位(端宗)。为了抗元,两位状元,竟在福州谋面,年底,敌兵压境,端宗与文天祥等人退到广东海上。陈文龙临危受命,毁家纾国,变卖家产,抬募义兵,固守兴化城(莆田)。
    过了二年(1278)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在广东海丰北)被俘,不久陈文龙就为国捐躯,比文天祥还早6年殉国。元将张弘范写信招文天祥、张世杰,他们坚决拒绝。文天祥还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诗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力千钧,掷地有声,表现了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两句诗豪气横放,震古烁今,成了千古传诵不绝的名句。
    无独有偶,在之前惟有陈文龙的诗句“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可与匹配。陈文龙( 1232-1277),字君贲,号德云。他原名德刚,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二月十七日生于莆田县玉湖村。嘉熙四年(1240)九岁时,随父迁到长乐阜山访亲,出继于已迁居长乐阜山的同宗第六代族叔陈士伟为子,为正献公。他来到阜山后,就读于阜山明教堂,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得中状元。竟比20岁得中状元的文天祥后12年。不久兴化城破被执。陈文龙大气凛然,威武不屈。于1276年12月29日陈文龙及家人押解上送,软禁福州合沙(今福州大桥头闽江中小洲),写《寄仲子》一诗,表达了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今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同样,在明清移代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在长乐成长的夏完淳,义无反顾地扛起抗清的大旗。
? ?? ?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嘉善籍,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幼颖悟,长文学,为几社(文学团体)巨手。崇祯丁丑(1637年)进士,次年(1638)知本县(长乐县)事,始终七载,诸弊悉除,百废俱兴,民戴如父母,钦若神明。”(摘自《乾隆贺志》)今天长乐师范附小校内月爿池边石刻:“长乐县事云闲夏允彝”、“明崇祯辛巳仲冬吉造”尚清晰可辨。六平山上的摩崖石刻:“江山全揽”、“万松岭”还赫然在目。明·崇祯十一年(1638)夏完淳随任长乐县知事父亲,来到长乐,是年七岁。夏允彝在长乐任职七年。可以说夏完淳童年都在长乐度过,他经常随父游览长乐山水诸胜。《长乐历代诗词赏析》选取夏完淳的《首占峰》一诗,夏完淳对奇异的首石峰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使我们领略到长乐母亲山——首石超拔尘俗之外的风神:
? ?嵯峨首石,岩势峥嵘。洲岛回合,圻岸奔惊。
? ?清池碧涧,飞溜纵横。灵神发响,思皇以征。
(夏完淳《首石峰》)
    另外,夏完淳九岁时写了《游城东五贤祠》一诗,把六平山下的五贤祠的四周景色绘声绘影,并对五位贤人(即朱熹、黄勉斋、刘存庵、刘在轩、陈自修)敬仰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夏完淳( 1631-1647),他从14岁起,就跟随父亲夏允彝、堂兄夏完旭、老师陈子龙抗清。父兄、老师相继死难后,夏完淳便投身到抗清志士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后吴易兵败被杀,他只身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清·顺治二年(1645),他回乡探望老母、妻子,不幸被捕,押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的诱降,痛骂洪承畴,英勇就义,年仅16岁。他是我国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他事迹搬上舞台。“名邦管理属仙郎,海国蒹葭忆蚤霜”历代长乐出了900多位进士,根据封建王朝官阶等级,进士最小可任七品官县令。为此历代众多的长乐人出外为官;也很多进士出身的外籍人来长乐为县令。他们行仁政,省刑薄税,赈民救灾,对当地作出重大贡献。有关反映这方面事迹,在历代长乐四千多首的诗词中比比皆是。在《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一书中,只选取陈烈《题灯》、黄瑀的《乐山祷雨》、袁正规《见江亭》、吴遵《元日出郊》、陈省《旃山》、谢杰《水心亭》、贺世骏《梅城弄笛》、王伯秋《新长乐歌》等篇。文如其人,被选入《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一书中的诗词作者的政绩,就是最有力的印证。黄瑀(1108-1167),字德藻,古槐青山村人。宋·绍兴八年(1139)进士,知永春县,历两浙转运使、江西提点刑狱,后改主管台州崇道观。黄瑀于宋绍兴乙亥(1155)知永春县时,为民祷雨:
?直上云封表,云间蔼洞天。
?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
(黄瑀《乐山祷雨》)
这首寥寥数语,表现黄以民为本、恤民之心。更为人们乐道的,应为陈烈《题灯》诗:
富家一椀灯,太仓一粒粟。? ?? ?? ?? ???
贫家一椀灯,父子相聚哭。
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陈烈(1014-1091),字季慈,季甫,原居大宏里沙堤村,宋-景间迁到阳夏(今首占镇洋尾下),并在翁山营建读书之所。朝廷多次征召,欧阳修、陈襄等官宦贤人多次推荐,他毫无所动。宋·元丰三年(1080)侍制刘谨任福州太守。为了粉饰太平,刘谨就准备在元宵节大挂花灯,下令福州城居民不论贫富,每户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楼前屋檐之下,十盏花灯要二两银子。当时,陈烈正寓居福州城,在郎官巷租了房子设馆授徒。看到官府的告示,听了百姓怨言后,他拍案而起,以诗代檄。于大年三十晚上,陈烈制作了盏大灯,题上该诗,挂在鼓楼。太守刘谨怕激起民愤影响自己仕途,只好取消每户十盏灯的要求。这首“为民请命”的诗,千古流传!“书闲偶蹑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长乐县治始,先后出现955名进士,其中1位博学宏词科第一、10位状元、3位榜眼和5位探花。这在八闽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历代以来,长乐人才辈出,赢得“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首先,长乐仕子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其次,与朱熹影响密不可分。《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一书所选取的:陈洵仁《题东溪精舍》、马铎《题三宝岩》、李骐《登江山第一楼》、朱熹《游石马》等诗,是最好印证。
? ? 陈洵仁(1355-1416),字思允,江田人。明洪武乙丑年(1385)进士,拜中书舍人,擢刑部给事中。立朝敢言,诗学精深,文章、政事望重一时。罢官后,受知县王遵道的礼聘,到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学,学生十人。这些学生都陆续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陈洵仁要求学子:“诸君今日藏修息游此间,亦各有遭逢明盛之想,其事业可出晋公下乎?若徒曰通一经,治一艺,以自成其学古之儒,非余所望于诸子之意也。”(摘自陈洵仁《东溪精舍记》)意思是你等今日在这里攻读、游玩,应胸怀壮志,把开创明时盛世,作为自己的职责。如果只通晓一种经书,掌握一门技艺,成为一般的读书人,这不是我对你们的期望啊!从马铎《题三宝岩》和李骐《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诗中所表达情怀,就一目了然了。当马铎看到三宝岩龙峰时浮想联翩,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龙起墨潭千嶂合,风鸣阳德九霄来。举头自觉蓬莱近,满眼文星接上台。”(摘自马铎《题三宝岩》)他于明永乐十年(1412),得中状元,成为“替主效天”的“一日君”。无独有偶,李骐年轻时登上长乐二都龙门翁山的第一楼环顾四周,远眺江山,仰望苍穹,抒发了“独快先登第一层”的抱负:
?飞构巍然势欲腾,无边光景与时增。
?帘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凭。
?万壑松声来户牖,半天月色映银灯。
?书闲偶蹑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李骐《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写景与抒情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 ? 李骐兴致勃勃登江山第一楼。他把楼的四周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静态和动态,静谧与声响,搭配得恰到好处。经过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家山春晚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
? ? 为了实现抱负,他与吴实、马铎、陈全等十人,拜陈洵仁为师。他们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夜以继日攻读书史。这十人以后都陆续科举高中,长乐文风为此一振。
由于李骐在年轻时就怀有独占鳌头的凌云壮志。他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解元)次年赴京廷试又是第一名,于是“授翰林修撰,赐银带朝服,中外以为荣。”李骐在科举道路上一帆风顺。当李骐衣锦还乡时,写下石破天惊的诗句“曲江古迹依然在,踵武联芳尚千载。昼锦还家自有期,六平精舍生光彩。”(摘自李骐《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一诗)朱熹的影响更不能忽视。
? ?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号晦,晦翁,晚号遁翁。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宋属安徽,今属江西)。其父朱松曾任建州的政和、尤溪县尉,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尤溪。朱熹的童年是在尤溪度过。今尤溪县博物馆张挂的《神童问天》一图,表现朱熹从小好问多思。他也曾自称“建人”,更何况他的先人墓葬也在尤溪。为此,尤溪县当之无愧是朱熹的故乡。
? ? 半路杀出程咬金,在2007年省广播电台播放建阳招商引资会现场。建阳人大言不惭地说:??“建阳是朱熹的故乡。”这样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绍兴十七年(1147年)秋,朱熹贯建阳籍并中举,次年(1148年)中进士。以后朱熹在武夷山一带修筑精舍建馆讲学。住在崇安县五夫里。绍熙二年(1175年)朱熹卜居建阳西门外玉枕山之麓的考亭,设书院讲学。女婿黄榦也在朱熹宅居附近地方买地盖房子,安顿家眷。朱熹长期住在建阳,即使朱熹出外为官或罢职,他都是回到建阳。朱熹墓葬于建阳县庸石里大林谷(今黄坑)。在“伪学”之禁期间,朱熹才避迹无定,来到长乐、连江、闽清、古田等地。朱熹对女婿黄榦的故乡——长乐情有独钟。朱熹在长乐期间,流寓六平山、龙门、福湖、三溪、青山、沙京等地。宋庆元三年(1197)暮春,一个久雨后的阴天,朱熹与学生同游沙京龙泉寺右的石马山。当时的朱熹避禁寓居长乐县北湖村学生郑申之家讲学。朱熹描绘了石马山周遭的茂林、野径、寒流、峰峦的山川景物,抒发已被放逐的感叹。同时对友人、学生寄以厚望:
? ?抱病守穷户,闭户常罕出。坐见春风深,清阴昼蒙密。
? ??今朝积雨过,淑景回煦律。不有尘外踪,何由散愁寂。
? ??行行整中履,散漫委书帙。野径自萦回,前峰但蝤崪。
? ??婆娑茂树下,左右寒流入。乱石翳苍根,于焉憩腰膝。
? ??追游故才彦,逢遇亦奇逸。招邀愧深情,晤言永兹日。
? ??君有樽中物,我进沂上瑟。日夕不得留,余欢未云毕。
(朱熹《游石马》)
同时朱熹在长乐创办多处教学所。有龙峰书院、白鹿洞、读书处、湖坡书院、紫阳阁、紫阳楼、三官堂、朝元观、竹林精舍等等。还留下不少诗文墨宝和摩崖石刻。
? ? 对长乐影响最大还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一书。因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文体,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议论内容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相当于今日的高考考试大纲)。
“高题名字留千古,长待文英步玉街”
历代以来,在为长乐县令凡是政于民、关心民瘼、为民造福的,或对长乐关系密切、影响深远的,长乐百姓铭记于心。长乐人或建祠立庙以资纪念;或勒石为记,而垂久远,或托名人之笔弘扬事迹。
? ? 对长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朱熹。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时年23岁的黄榦(号勉斋),在刘清之先生的推荐下,到崇安县五夫里拜朱熹为师。因得到朱熹的赏识,于淳熙二年(1175),将次女朱兑许配黄榦为妻,现黄榦和朱兑夫妻俩的洞房仍在。近年,崇安县把它当作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供游人参观。黄榦的父亲黄瑀于乾道二年(1168)辞世,墓葬于怀安县(包括今闽侯、长乐部分区域)灵山乡长箕山,朱熹为亲家翁黄瑀撰写传记——《朝散郎黄公墓志铭》。《墓志铭》全文2395字,叙述了长乐董奉山下青山村“江夏黄氏”的来龙去脉,颂扬书香门第黄瑀的家风,尤其是对黄瑀的为人为官,给予极高的评价。此文(墓志铭)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具有很强逻辑性,又寓理于情,陈词委婉曲折,真挚动人。可以说,朱熹与长乐称得上是血溶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一书选取了朱熹《游石马》一诗,锦上添花,这进一步说明朱熹与长乐的关系。长乐人为纪念朱熹对长乐文化发展的不朽功勋,自宋·淳元年间至晚清,就设有学宫、社学处祀、朱子祠、朱子宇60多次。至今,在长乐境内还现存14处。新建的长乐博物馆的“长乐历史大观”展厅,正面竖立朱熹塑座像。儒者巾履,学者衣襟,手握书卷,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远方……
在汾阳溪出口处建造“忠义祠”,以祀夏允彝兄弟父子。体现了长乐人把好官,“戴于父母”、“钦若神明”。
? ???长乐县令万编。万编,字寅阳,江苏丹徒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任长乐县令。一日,儒学教谕举人袁文绍向县令万编报告:二刘岩发现朱子遗迹。万县令立刻前往踏看,感慨万端:“兹先贤遗迹,高山景行,孰无是心。奈何令芜废弗治,以为守吏辱!”万县令认为如此钟灵毓秀之地被废置,是一县之长的耻辱。于是他“遂出钱三十缗,鸠工庀材(聚集材料,开始动工),一新其旧,堂、庑、门、楹无不俱饬。又严禁樵,而以其隙地及请大参毕公(向上级毕公申请),得荒洲一区,俾守祠者得食其力。”工程告竣之日,刘氏之子弟聘请叶向高撰写碑文。文中叶向高表彰了长乐知县万编功不可没。因为万编这次修葺了晦翁岩,让“晦翁岩犹能使数百年后人之景慕不忘如此!”如果没有这次修葺,这一名胜之区就销声匿迹了。真是“宰相腹里可撑船”,数百年后今天,晦翁岩不但得到人们的景仰,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宰相预言,得以实现,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巧合”。
? ? 叶向高以先见之明表彰了县令万编,值得一提的是,闽县人,光禄寺少卿王鼎表彰为长乐百姓造福的县令王焕。
? ? 由于县城吴航地域三向靠山,一向临江,通往省城福州,惟有水路。大家知道:由河下道头轮渡(车船)起航,要经过漫长狭窄的水道,从琴江村旁洞口嘴进入闽江,然后经过营前道头、马尾道头、鳖头、魁岐到达台江码头。几十公里水道,花时三时半。如果靠撑杆打桨的帆船,更要费时。由于闽江及其支流受潮汐影响,江水有起落,给航运带来不便。再加上有人夜间行船,更是危难重重:??“舟工率夜乘潮以往,昼则事事,夜复乘潮而归,自昔及今皆如此。由是遭盗劫者,岁不上五六见,遇飓风而覆,溺者往往有之。”就在王涣任期内,壬戌(1502)冬天船工16人被贼杀死。癸亥(1503)正月,大风覆舟,死亡一百多人。岁时“群尸蔽江,见者寒胆。”责无旁贷,这位邑令说:“吾为民父母,不能善政以庇我民。民之遇害由我害之也,民之遭溺由我溺之也!”这两句话,震古烁今,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涣的《马江潮候图》与苏轼的《钱塘江潮信图》同日而语。
? ???他召集舟工会议,严禁夜航,以防不测。于是他观察闽江潮汛,测算潮汐内涵创立潮候图,张刻在道头处,防患于未然。他的举措,立竿见影,整顿长乐至福州的水道,乘船有时刻为准,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 ? 为了牢记他的政绩和永竖潮候图,吴航父老乡亲十几人,前往闽县,要求光禄寺少卿王鼎撰文记叙县令王涣政绩。
? ???令人惊讶的是叶向高于晦翁岩(三宝岩、二刘岩)摩崖石刻诗竞被选入:
? ?? ? 同万侯编、蒋膳部行义登晦翁岩,晦翁昔避伪学,设讲于此,有祠且废,乃修复之,爰赋二律。
? ?寂历岩扉昼不扃,昔贤曾此授遗经。
? ?年深但见松杉古,人去长闻俎豆馨。
? ?苍藓剔残余片石,白云踏尽出孤亭。
? ?一从凫舄飞来后,夜夜空山有客星。
? ?松径萧萧路几盘,芳祠瞻拜肃衣冠。
? ?天涯何代无逋客,海上千秋有讲坛。
? ?古戍梅花残月晓,荒村荔树早霜寒。
? ?怀贤莫起前朝恨,留得名山此日看。
(叶向高《登晦翁岩赋二律》)
    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福清人,万历进士。出仕后多次上书反对矿监、税监。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礼部尚书、东阁学士,四十二年辞职。天启元年(1621年)再为首辅。屡与魏忠贤抗争,被阉党指为东林党魁。四年因遭排挤去官。著有《说类》《苍霞草》。
    这两首律诗写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月,作者第一次致仕归里。来长乐同知县万编和曾任工部郎中的蒋行义,三人同游晦翁岩,瞻仰三贤祠,抒发作者对朱熹的缅怀之情。
? ? 《长乐历代诗词赏析》选取黄任《送张乾夫学举归里》一诗很耐人寻味。黄任(1683-1768),字莘田,永泰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后任广东四会知县,兼摄高要县事。辞官后住福州早题巷。由于他与长乐县令张乾夫至交,经常来长乐,对长乐乡土民情了如指掌。张乾夫,字学举,号雪舫,江苏如皋人,举人出身,于乾隆十三年(1748)任长乐知县官,但为期不长。张县令在治理“海滨邹鲁”、“文献之邦”长乐过程中,能深入民间,崇尚文明。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公余时间,走访吴航区域父老乡亲,了解民情民俗,深得百姓拥戴。
? ?有时吟卷束行旌,贪过茅斋缓出城。
? ?乡里皆知使君至,小楼深竹有诗声。
(《送张乾夫学举归里》第一首)
当他离职时,吴航区域万人空巷,夹道欢送。他虽然离职了,但思路仍有可鉴之处:“蓬门斗酒无人到,剩有君诗主客图。”(摘自《送张乾夫学举归里》第三首)
“每度女螺江上望,青山一发是吴航”
《历代诗词赏析》一书中,可以看出历代长乐的诗人把故土山川形胜、风光景物、名山秀水描写得绘声绘影。如:“每度女螺江上望,青山一发是‘吴航’”(黄任《送张乾夫学举归里》)、“灌木阴阴,惟石粼粼”的“筹岩”(京叔《筹岩诗赠林虔中》)、“龙泉一道水潺,佛祖禅林见此间”的“龙泉寺”(林诰《百丈禅林》)、“地产灵芝古道场,危亭陡起负重岗”的芝山“见江亭”(袁正规《见江亭》)、“凭栏试望日东出,蓬莱弱水疑登仙”的江田“龙峰山”(陈汉卿《龙峰书院歌》)、“遥怜春水生,凫雁满芳渚”的“严湖”(林谷显《严湖》)、“东溪远城烟,高崖结幽偏”的“东溪精舍”(陈洵仁《题东溪精舍》)、“松径萧萧路几盘、芳祠瞻拜肃衣冠”的“晦翁岩”(叶向高《登晦翁岩赋二律》)、??“丞相祠堂隐碧崖,森森乔木倚云栽”的洋屿“云门寺”(郑锡文《过云门山题亩忠堂》)、??“灵神发响、思皇以征”的“首石”(夏完淳《首石峰》)、“海云青带雨,峡水白为滩”的城关“塔山”(刘永标《塔盘山》)、“阁下溪声阁外山”的,“三溪村”(潘《南乡子》)等。
    古人说过“见景生情”、“无情即无诗”唐代自居易也说过:??“感人者,莫先乎情。”他还把感情比作过一棵树的根,感情是诗歌的支柱和灵魂。为此,历代长乐诗人们,通过故土人文景观,抒发情怀。长乐的人文景观不但吸引众多的游客,而且给天涯游子带来了无穷的眷念:
?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王恭《春雁》)
    王恭的《春雁》一诗被《长乐历代诗词赏析》编者选取,真是慧眼识珠,因为这首诗非同凡响!
? ? 古人以鸿雁传递书信,用“衡阳雁断”示意音讯隔绝。今湖南省衡阳市,南面衡山的七十二峰中有回雁峰,相传雁到衡阳而止,过春而过。本诗反其道而行之,着意翻新:一夜之间,春风吹到衡阳,大地呈现一片春色,连那楚水燕山,也被春色连成一片,万里迢迢。莫怪春天一到大雁便匆匆北归,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乡啊!诗人借咏春雁北归,感慨自己系身于天涯之外。
? ? 可以说:当前诗词作品,特别是近体诗浩如烟海。但不管是历代还是当代,他们的诗作不能超越唐诗,这样看法得到杜会人们的共识。当然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有关诗歌的题材千差万别,思想内容不能等同看待。但笔者却认为唐诗把人生情感(喜怒哀乐)抒发得淋漓尽致,表达得尽善尽美,后人无以超越,正如李白所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同样,有关怀乡之作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但王恭的《春雁》一诗,另辟蹊径,脍炙人口,影响极大,1988年被福建人民出版选入《一日一诗》台历内(该诗安排1988年2月I4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七日扉页上。这首诗被多家“古代诗词汇编”所收录。
? ? 王恭(1354—?)字安仲,自号皆山樵者,沙堤村人,为“闽中十子”之一。诗人在永乐初被召入翰林,在京城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事毕弃职还乡隐居不出。??《春雁》这首诗便是从京城回归故乡的途中写的。王恭许多有关故国、故土之情的警句,至今还为人们所传诵。明《诗综》云:“皆山善得中唐之韵,如:‘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他乡见月长为客,别路逢霜半在船。’‘ 鸟外明河秋一叶,天涯凉月夜千峰。’‘云归独树天边小,雪罢孤峰岛外青。’‘驿馆夜残明堠火,市楼霜晓度寒砧。’‘棕榈叶上惊新雨,砧杵声中忆故园。’‘几处移家惊落叶,十年归梦在孤舟。’‘家临故苑长洲树,钟度寒山半夜船。’均有大历十子遗音。”
? ?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因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优秀诗篇,就把两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在长乐历代诗词作品中,不乏其例,被选入的陈传《望江亭》一诗,就是最好的印证:
山蔼峨峨江岸深,望余亭影落江心。
无风万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
思远解邀无敌句,流清宜泻不齐琴。
仙槎一棹惊秋晚,此去银河尚几寻?
    望江亭,位于今西关外天王寺附近。宋·熙宁年间,知县萧建。亭俯临下洞江,故称望江亭。此江当时称为马江,明初郑和奏请朝廷,改为“太平港”。陈传(1137-1203),号竹溪,建安(今福州)人。宋·皇五年进士,有文采,著有《欧冶遗事》。作者在秋天的月夜,登临望江亭,或仰视亭后烟雾迷漫的首石峰,或俯视在月光照耀下金波万顷的“太平港”。不时,传来溪流潺潺,叮咚作响……作者浮想联翩:驾着仙槎神舟,乘着秋风,到达天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长乐来一位知县官贺世骏,字拔纶,号相皋,江西安福人.清·雍正己酉(1729)中举,乾隆己巳(1749年)派往福建处理盐务之事,任务完成后,历任德化、永定地方官,所至有政声。丙子(1756年)调长乐为县令。任职期间,政平讼理,百废俱兴。砌南坝,修陈塘港,清理东西二湖及长林、桃坑等湖。又增修文武圣庙,复射圃,设义学,移建书院,置膏火费,公余聚诸生讲论。主纂县志(《乾隆贺志》)。平时足迹踏遍长乐山山水水,确定了《吴航十二景》(即首石凝云、壶江泛月、龙潭晓瀑、寒岩晚钟、五峰岚横、七岩星绕、筹峰积雪、龙角含烟、屏嶂铺霞、灵峰迎旭、梅城弄笛、御国归帆。)每一景,配以一首七律诗。
《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一书》只选《梅城弄笛》:
? ?梅花丛中斗城悬,傍水依山面面妍。
? ?长笛一声倚画阁,清音几曲入云天。
? ??兴来掩抑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捐。
? ??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
    贺世骏曾作吴航十二景诗,《梅城弄笛》是其中之一。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别具一格。
梅花乡在长乐的东北,距城关五十里之遥,与定海对峙。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建造梅城(梅花城),以防海盗。梅花城山川形胜,得天独厚。《县志》载:??“岛屿错落,雉堞周遭,万顷鸿冥,渺不知其所际。遥望琉球,青烟几点。每值夜月晶莹,水天一色,数声风笛,如听龙吟。”诗人在诗中写道:??“长笛一声倚画阁,清音几曲入云天。”但该诗只写了“弄笛”,没有写出听笛的感受,用“楼中有句忆青莲”来结束全诗,含蓄蕴藉。青莲者即唐朝诗人李白号也,因为李白曾有闻笛感受的诗句。他的《春夜洛城闻笛》绝句可与本诗作同一欣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长乐领导高瞻远瞩,重新发现与打造《吴航十二景》即南阳曙光、杏林春暖、塔影云帆、世纪雄帆、琴江浩气、金刚濯足、溪山第一、龙泉含春、洞天听水、福寿南山、儒岩临风、翠湾月照。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诗歌配衬,因而达不到图文并茂的程度。
   《长乐历代诗词赏析》一书虽然只选区区百首,但能展示长乐历代诗词的豪迈雄壮的整体风格。究其原因何在?编者在《后记》中一段话,就是最好的答案:“长乐自唐以降,文风日盛,英辞蔓衍,鸿藻辉煌,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如群玉如玑珠.俯拾即是……历观诗苑,泛览词林,仔细品味前贤留下的佳作,用心体验他们深沉真挚的感情,未尝不俯仰流连,移晷忘倦。”

2009年11月。此文荣获长乐市第三届(2009年度)“豪生杯”我的“父母之乡”书评三等奖。



















剑气森森
文/黄世鼎
《长乐报》副刊“娱乐世界”编辑约我写篇稿件,八月底备用。写什么呢?苦思冥想,突然抬头,只见客厅中间挂一把没有名字的宝剑。触景生情,让我就写有关“剑”的文章吧!曾记得,二年前,二女儿去武夷山旅游时,带回一把寒光闪闪的剑,还配上漂亮的剑鞘,愈发令人喜爱。红花还需绿叶衬,我花了12元钱买了剑穗,加以修饰。接着又买《三才武当对剑》等剑谱,但毕竟没有名师指导,按图索骥,收效甚微,只掌握“劈、格、撩、点、缠,刺、扫、压”等简单技法,关于剑术套路一无所知。好几个月都没动过,宝剑静静挂在那里,成为客厅的装饰品。说来也没有什么奇怪!一九九六年五月,我在香港听了一件趣事:名扬四海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门庭若市,好武的青少年都认为金庸是武术大师,都想从他那里学些拳剑技艺。金庸笑着回答:“我手无缚鸡之力。你们找错门路了!”
剑在世界古代兵器中属于短兵器一种,剑术占非常重要地位。今天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还专门设立“花剑”比赛项目。1984年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建国后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这一盛会。体育健儿许海峰取得射击冠军,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天下第一剑的女运动员栾菊杰获得女子“花剑”比赛冠军,为祖国争得无限荣光。
中国的剑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况且,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尤加偏爱。琴、棋、书、剑是他们托物寄兴的象征;宝马、奇书、名剑,有的成为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剑迷”呢?这是与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推波助澜分不开的。
缘物体情
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在咏物托情中往往以剑作为咏物对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陆游生于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第二年,金人攻陷开封,纵兵烧杀劫掠,先后扣留徽、钦二帝。在那天翻地覆的年月里,陆游一家扶老携幼,在兵荒马乱之中流离转徙,终于回到故乡山阴(浙江绍兴)。陆游痛感中原沦入金人之手,渴望为国杀敌,驱逐金虏,但当时权奸当道,报国无门。1174年,陆游已50岁了,离蜀州通判任,寓居成都安福院僧寮。他在《长歌行》中写道:“国仇未报壮志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夜里仿佛听见宝剑鸣声,从侧面烘托誓报国仇的决心。
同时代的辛弃疾,把杀敌利器变成观赏器皿,抒发了他忧国忧民无可奈何的情愫,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生于1140年,山东历城人。他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后而渡江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对其不仅不予重用,反存诸多猜忌。他在《水龙吟》词中写道:“把吴钩(宝剑)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两位同时代、同命运的诗人词客,把剑拟人化了,成了爱国精神的象征。
成语典故
语言能工巧匠,以“剑”概括的历史故事、用“剑”比喻的成语,描绘人世景象,抒发人们情怀,阐述人生哲理。“刻舟求剑”系《吕氏春秋·察今》上一则寓言故事,说一人坐船过江,把剑掉到水中,他在船旁剑落处刻上记号。等船傍岸,他就按船上的记号下水去找剑。比喻说明拘泥匿执,不知变通。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在鸿门宴饮刘邦(沛公)时,范增叫项庄以舞剑为名,乘机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概括出生活中出现言行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形容环境充满紧张凶险的有“刀光剑影”、“剑拔弩张”;比喻两面派的狡猾阴险的有“口蜜腹剑”。其它如“剑胆琴心”、“剑气森森”、“剑树刀山”、“剑头一映”、“卖剑买牛”、“剑老无芒,人老无刚”等都有所指,均含意蕴。
石破天惊
文人墨客采用文学语言(这就是说必须选择那些最优美、最形象、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绘剑术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就是这样描绘:“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晴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意思是说:公孙大娘名声传播四方,她的舞剑姿势,时降时升,下降像后羿射日,九个太阳金灿灿坠落;上升,如群仙驾驭飞龙而行。她忽然而来犹如急雷震动,戛然停止,又似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激滟……据说确有其事。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后,他的草书大有长进。
比杜甫大11岁的李白志向:“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他出门时,宝剑随身,以剑为侣。他说:“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李白精于剑术,他的好友崔宗之说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李白一生漫游祖国大江南北,为我们留下八百九十余首诗篇,其中不乏咏剑的句子:“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梁甫吟》);“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侠客行》)
唐代诗坛上,李白和杜甫是同时并峙的两个高峰,他俩以生花妙笔、石破天惊语句描绘剑术、剑舞,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无独有偶,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绘赵云剑法的: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欲一举扫平江南。这时刘备势孤力单,只好依附刘表。不久刘表病故,其妻蔡夫人无力抵抗曹军,议献荆州,向曹操投降。刘备只得弃新野,走麦城,携带十余万军民渡江以避其锋,经过当阳县景山长坂坡时,被曹军团团围住。大将赵云单枪匹马,在乱军中将刘备儿子阿斗抱护在怀,施展剑法:“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将,直透重围……云左手持枪隔过画戟,右手拔出青□宝剑砍去,带盔连脑砍去一半。”
作者妙笔生花,剑法出神入化,赵云骁勇无敌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情有独钟
“宝剑”成为福州评话先生的口头禅:“剑气森森,刀光闪闪”、“吹毛得断,砍铁如泥”、“只见剑光不见人”、“刀如猛虎,剑似飞凤。”
他们所演讲的长篇小说《七剑十三侠》、《三侠五义》主人公几乎都是使用宝剑。家喻户晓的《三侠五义》中的南侠御猫展昭和双侠丁兆兰、丁兆蕙都是以剑法着称于世。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梁羽生等更是“人不离剑,剑不离手”。他们写剑术得心应手,显得那样优美潇洒,气势流畅。
前几天,在李杜白书斋阅览,该处设有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专柜,发现书名与剑结下不解之缘,仅仅陈列十一部,就有九部以“剑”为名,即《冰河洗剑录》、《广陵剑》、《剑网尘踪》、《游剑江湖》、《七剑下天山》、《幻剑灵奇》、《还剑奇情录》、《联剑风云录》、《萍踪剑影》。写到这里,我从客厅上取下宝剑,拔出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寒光闪闪剑面,铁锈斑斑,锋刃连草都割不断,原来是假货!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我立即到溪边磨剑霍霍,然后涂上红色防锈漆,再敷之银白色油漆,几可以假乱真,并赐其雅号:“文娱剑”或“健身剑”。
?1998年8月上旬写于六平山听泉阁? ?





















梅逊雪白,雪输梅香
——漫话《卧虎藏龙》
文/黄世鼎
在美国探亲期间,从电视荧屏上看到奥斯卡为中国两岸三地电影《卧虎藏龙》的颁奖盛况。好莱坞主导全球商业电影,它设奥斯卡奖当然成为中国电影导演进攻的目标。十年来中国曾有5部电影入围奥斯卡,但未得奖,而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一举中奖。这是奥斯卡影史七十三年以来中国影人第一次登上领奖台,格外受到人们注意。2001年3月26日洛杉矶雪兰剧院热闹非凡,众星纷纷精心准备盛装赴会:李安阖府衣冠楚楚,周润发伉俪礼服搭调,杨紫琼一身装扮值四亿台币,章子怡(玉娇龙扮演者)穿上白底碎花的旗袍,大方得体,光彩耀目。
饮水思源,他们获得如此荣光,理应感谢王度庐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王度庐一生共写十六部武侠小说,其中《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五部为既互相独立又藕丝相连的系列长篇。《鹤惊昆仑》主要情节是:江小鹤(亦称江南鹤)为了替父报仇,奔走江湖,寻师学艺及功成艺就,摧毁昆仑派。同时描述与仇人(昆仑派头头鲍振飞)之孙女鲍阿鸾爱恨交加的爱情。在小说后部插叙了江南鹤朋友李凤杰夫妇双亡,遗下一子李慕白。江南鹤惜友情重如山,带走李慕白,加以抚养并传授武艺,为下一部小说埋下伏笔。《宝剑金钗》主要塑造李慕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侠义英雄形象同时描述与皇亲铁贝勒王爷之间的友情及李慕白与俞秀莲的爱情纠葛。
即使是《卧虎藏龙》与前者也有藕丝相连。原来江南鹤师父九华山人,有一部《秘传拳剑全书》,师父去世后,江南鹤师兄哑侠携书下山,闯荡江湖,被碧眼狐狸耿六娘毒死。因耿六娘目不识丁,此书被她的情人、落第秀才高云鹤得去。以后高云鹤投靠驻守新疆将军玉瑞门下为书吏,教玉娇龙读书识字。高云鹤暗地里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将《全书》中的剑法、拳术、点穴传授给玉娇龙。把一个娴静有致的千金小姐,培养成身怀绝技的侠女。她随父驻守新疆期间,与响马半天云罗小虎有一段“野合婚姻”。而李慕白为了寻找《秘传拳剑全书》,明查暗访耿六娘下落。
《卧虎藏龙》是王度庐于1941-1943年创作。王度庐这五部武侠小说解放前就已数度出版,风靡一时。*屏蔽字眼*期间,香港出版王度庐武侠小说,但不知何故,把《鹤惊昆仑》改为《鹤舞江南》,作者另换别人。这五部武侠小说对福州地区影响尤为深远。40年代后期福州绰号为“曲蹄仔”(卑称船下人)评话员专讲这几部书,名闻遐迩。记得我小时候,福州评话员陈福生在长乐城关东门兜街上讲演《鹤惊昆仑》,一连三夜,夜夜人山人海,整个街道水泄不通。当时没有广播,桌前只挂一盏风灯,许多听众站着几个小时,不忍离开。可能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王度庐作品改写本同样受到青睐。四川人聂云岚,这位文化人把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进行改写,更名为《玉娇龙》。1987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该书,第一次印刷21.5万册,确有洛阳纸贵之感。聂云岚兴趣倍增,把《铁骑银瓶》也进行改写,更名为《春雪瓶》。2000年6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再度推出《玉娇龙》、《春雪瓶》,书市掀起一股“玉娇龙”旋风。喧宾夺主,几十年来,原著《卧虎藏龙》束之高阁,作者王度庐更是名不经传,1977年2月12日王度庐先生默然去世。一直到1987年10月吉林文史出版社,为了研究晚清民国小说向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的需要,出版了《卧虎藏龙》五部系列小说,封面上才堂而皇之写上“王度庐著”四字。
改写本《玉娇龙》,编著者对原著进行取舍、修改,大量增加边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画面。同时细致的心理描写,丰富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功不可没。但文学毕竟是语言艺术,编著者采用现代语体改写,旧派武侠小说文句(夹有古白话)的简洁语言特色,荡然无存,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王度庐先生的语言功力。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卧虎藏龙》,大放异彩,捧走了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票房价值高达1亿美元。电影《卧虎藏龙》虽以玉娇龙、罗小虎为主线,但加入《宝剑金钗》里李慕白和俞秀莲情感,插入《剑气珠光》中罗小虎一家遭遇(回忆),这一部《卧虎藏龙》等于囊括四部。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丰富反映生活的手段,由于受时间制约,电影故事情节一般遵循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阶段。其中关键之处是高潮。因为在高潮中主要人物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电影编剧者(李安、王蕙玲、蔡国荣)为了强调高潮份量,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忠肝侠胆,不惜把李慕白作为牺牲品,毙命于碧眼狐狸耿六娘毒针之下。这样处理是严重的败笔。王度庐《鹤惊昆仑》、《卧虎藏龙》等五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江南鹤、李慕白、玉娇龙等在五十年代就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们“秘传”拳剑全书,是所向无敌的侠义英雄,他们在爱情受到挫折后,看破世情:有的奔走江湖,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有的归隐青山古寺,修身养性,与世无争。他们是不会死的,这也是作者愿望。而电影剧本把李慕白安排死于非命。这样处理强行转变人们意念,违背了原作者的意图。当我看到李慕白毙命时,兴趣尽失,这好比吃了大撮花生仁,最后吃一臭粒,食欲全无。我相信看过有关这五部武侠小说的人,可能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所以说《卧虎藏龙》原著与改写本、电影比较,如梅雪争春,各有胜负。
广大读者对王度庐《卧虎藏龙》等作品及改写本的兴趣之所以久盛不衰,我认为是由于作者王度庐奇特构思、巧妙安排。作者把小说主人公的纯洁爱情与传统伦理道德相碰撞。因为两者碰撞所产生的火花,足有燎原之势,有时能烧毁人世间幸福的爱情。江南鹤与杀父仇人的孙女鲍阿鸾,虽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传统伦理判定两人命运自然是悲剧结局:“爱恨不能相容,鹤鸾悲而失侣。”俞秀莲的未婚夫孟思超,在李慕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献出生命。李慕白与俞秀莲虽然情情相因,但传统道德驱使他们终难成连理,两人命运自然也是悲剧结局。边帅玉府千金玉娇龙与其父要捕捉的大盗——半天云罗小虎谈情说爱,难道他们能逾越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这一道门槛吗?最后只能改写“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了。所以这五部小说,处处充满悲剧柔情。但它们毕竟是武侠小说,不乏剑拔弩张、打斗杀伐场面。这些场面很有特色,不仅比试武艺的高低,其中还渗杂爱恨交织的情愫。使入读来,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无巧不成书。正当《玉娇龙》捧得热热闹闹、火火红红之际,一位老者再也坐不住了。她是85岁老人、王度庐遗孀李丹荃。她状告聂云岚等人:“《玉娇龙》和《春雪瓶》的改编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出版时亦未署原著者姓名,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并指责:“这套书不仅在故事背景、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方面与《卧虎藏龙》、《铁骑银瓶》十分雷同,而且还随意对其进行歪曲篡改与肢解,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署名权和原告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同时也将湖北人民出版社推上被告席。被告一方振振有词:“《玉娇龙》、《春雪瓶》是演绎作品,享有完整著作权。”目前,《卧虎藏龙》诉《玉娇龙》、《春雪瓶》一案正由北京海淀区法院受理。有关署名权问题的交涉,好比梅雪争春,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现我把有关《卧虎藏龙》所见所闻诉诸笔端,以飨读者,不妥之处,望指正。
2001年6月初稿写于美国纽约,12月中旬修改于六平山听泉阁。此文荣获四川省第四届“难得杯”大赛特等奖,并被《放歌六十年——闽都作家诗文集》收录。





















闽史话闽王
——《闽都别记》中关于闽王王审知形象
文/黄世鼎
王审知,字信通,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咸通壬午年(862年),因为他在统一八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为此,在其兄王潮去世后继任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又被唐王朝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春天,有一日乃课期,王审知节度亲临九仙山(于山)书院,考试各生文艺毕,步上鳌顶峰,游目骋怀:“见那万峰一碧,周围环绕,数道长江屈曲潆旋,将福州城池包裹当心,乃天下之第一江山。惟惜城垣卑狭,主不胜宾,遂欲改造州城。”扩建城池决心已定,回衙后“随令管城丞将福州原建置根由,并现在城池形胜,绘图填说献进。”他审阅地图后,“在屏山前九仙、乌石山之间朱笔写一圈,批云:‘照此建城’。”在建造过程中,他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即令确估工料细数,以便发银兴工‘即传宦匠首林保来估木石砖灰工料,约共需银二十万零,造成册数呈阅。’”他亲自督修,安排工程。他常蹑麻履,深入工地。工程告竣之日,王审知“亲临关验,心中大喜,随颁出新名号,其城总名曰:‘罗城’,北门曰:‘永安’,南门曰:‘利涉’,东门曰:‘海晏’,西门曰:‘丰乐’,又东南曰:‘通津门’,西南曰:‘清远门’,又内门曰:‘金斗’又曰:‘安善’,门共九座,水门四座,周围四十里之远。”
王节度不修府第,兴修城池。罗城雄伟险要,称得上龙蟠虎踞之地。同时他执政期间,宽刑薄赋,发展经济与文化,搞好睦邻关系,福建呈现升平景象。这时很多人劝他称帝,而他力排众议,掷地有声:“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他一生尊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年年进表纳贡。这一策略体现王审知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为了使福建达到长治久安必须采取这一策略。自后梁·开平一年(907年),朱温夺取唐政权建立新王朝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鞭长莫及的边远地方分裂成十国。王审知凭借了唐、后梁声势,阻塞了别国兴兵犯境的口实。这样远隔中原的福建,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闭塞的海隅地方变成“海滨邹鲁”。后人拂如氏参观罗城遗迹通津门时,写了《唐罗城》一诗,对王审知的策略,心领神会:“罗城百雉接云衢,拜剑贤侯启瑞图。定作开门节度使,不为闭户帝王都。千家灯火读书夜,万里桑麻商旅途。王气虽湮佳气在,通津楼上晓烟舒。”(摘自《闽都别记》第九回)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王审知病逝,终年六十四岁。王审知逝世后,他儿子们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篡夺相继,他们早把父王治国方略,忘得一干二净。于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审知第三子王延钧发动兵变杀死长兄王延瀚夺取王位。王延钧(后改变为王鳞)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改元龙启,国号闽,立五庙置百官,正式称帝,尔后几个儿孙,衣钵相传,内不修政治,外不搞好睦邻关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闽国易帜指日可待。
罗城修后,尚剩银一万两。王审知同时兴修许多寺塔。在后唐·天元年(904年)王审知又创建定光塔(白塔)。定光塔七层,莲座立住塔顶。至今还挺立在市区的中心,成为福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始拂如氏《白塔诗》所云:“定光塔白灿玲珑,月照空明八面通。玉笋凌云龙角现,兔毫出汉雁排空。清高有节夺天共,直净无瑕多宝同。乃是前王遗胜迹,万年不改镇闽中。”(摘自《闽都别记》第一四回)
他仿效唐·德宗时,福建观察使常衮办乡校的经验。常衮京兆人,在福建期间办乡校,亲自授课。针对“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特编俗谣:如‘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过,侬仔掌船来接郎,等数句,并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月光光,等字教之识,如识一字,即以一金钱与之。”王审知对他这样结合实际启蒙教学方法,大加赞赏,并以推广。他大张旗鼓兴办乡校,物色教授。如进士出身吴朂,在任别驾之职数年,因重武不重文,数载不升。王审知为节度使,就招纳其为文士,论才擢用。出身书香门第、学识渊博的周启文为管城丞、吴大受为尤溪县佐。“又立四门学校,招四方之子弟读书,于九仙山鳌顶峰设一大书院,以吴朂为大教授。”作为政治家的王审知善于求贤,积极招纳贤能之士。
王审知知人善任,“屡闻罗源巡检刘杞判如神,欲将疑难之案发与审断。”原来有一次王审知遣一武弁豆馨,给千金去贵州买马,回半途被盗劫去,空手回闽。王审知大怒,将以玩误军政正法。但他从宽处理,只令赔出马价,立限归缴饬委购买,如过期无缴,仍以军法从事。豆馨仍罗源人,于是发交刘巡检依限追缴。奈豆家贫如洗,无处筹集款目。一家寻死无门,限期已满,首领难保。他妻子到刘巡检衙门哭求转请宽限,刘巡检深表同情,欲代之赔垫,但官囊如水……正好此时,家庭殷实的童家父子反颜,告上衙门。原来其父童奎赌博成瘾,每日拿去财银输完又回家抢取。他夺去完粮银两,他的儿子监生童大章加以阻拦,推来扯去,不觉头磕父唇,父之牙本来摇动,遂磕门牙两个。童父以殴伤家父的“不孝罪名”上告。刘巡检命差役传话童大章,要他缴交一千两银票,以便摆平此事。接着,差役附耳交待童大章如此这番,并大口将大章耳用力咬裂,耳血流出满腮,不洗血迹,用帕布包扎。庭审时童大章叙述其父童奎抢夺粮银,将银抱胸前不拾。一时因催粮急迫,遂要取回银两,其父不肯,还将口把童大章耳朵咬住不放,童大章耳痛难忍,将头一摆磕落父亲门牙,不是挥拳打落,现在耳被咬裂了。刘巡检验看解开头帕的耳,然后又看过落齿。刘巡检做如是判决:“你子平素并无不孝,都是你以大压小,拗虐,要用银,等一会便作不得,就去抢夺。钱粮乃朝廷国课,,岂容迟缓。你子要拿回,你不容,便咬他耳,咬至痛疼,怎不挣脱?你老齿摇动,被头磕落,便诬你仔挥拳打落,意欲以此为证,置你子于死地。自古虎强恶犹不食子,讵知你比虎更恶。(摘自《闽都别记》第四二回)令责四十板,童奎无言再辩,只好保证改过自新。最后责打童大章二十板,替父授刑。童家自此父慈子孝,长住久安。刘巡检亲自押革弁豆馨并银至福州王府报缴。王审知是个深明大义、胸怀若谷之人,遂升豆馨为龙骧骑尉,赏还原赔之千金。银送巡检衙门,刘巡检不收,豆馨亦不收。刘巡检令还童家,于是豆馨将千金送还童家,童大章不敢收,又送还豆家。彼此送来送去,数处皆不敢收。最后童大章有女配与豆馨之子为妻,将千金为聘仪,童家便收受了。因此豆童两家遂结姻亲,门当户对。由于重用罗源巡检刘杞,刘杞不负王审知知遇之恩,审断了十多起奇案,替平民百姓洗雪冤情,为政治清廉作出贡献。
王审知不但知人善用,而且明察秋毫。《闽都别记》第四五回有这样一段记载:“适漳州详解一命案,凶犯张杉,经坐大堂复讯,皆照原供招认无异。案情既实,即绑押出斩。张杉将斩,被押出辕门,仰首向天叹曰:‘苍天,苍天,汝的两眼安在也?’时天晴霁,忽然云腾雷震,顷刻雨电交加。闽王异甚,以此案必有冤枉,即令犯吊回头松绑。张杉一松绑,刻即雷收雨歇,太阳当空矣。闽王不再问讯,将犯张杉并原详案由令发解去罗源,委刘巡检细加研讯,有无冤枉,详报察办。”原来张杉打死人,由解差李试奉解张杉至都审决,李试吃长斋心软,不忍正犯张杉披枷带锁,沿途吃苦,尽将刑具解脱与松绑,惟头上犯帽不脱,为之标记。一日投宿泉州饭店,张杉侦解差李试酣睡,李杉将犯帽与李试的帽子对换,并将包裹盗去,将详文存在李试怀内,然后脱逃。李试即报官,但物证俱在,有口难辩,于是被判处死刑。这是张冠李戴的命案。刘巡检接案后,查清明情细底,抓住真凶张杉,为李试洗雪冤情。
王审知还在发展生产、开辟外贸、广招财源等方面多有建树。正如《闽都别记》第五五回开宗明义地评价他:“王审知为闽王,俭约爱民,常蹑麻履,府库卑陋,未尝营葺:宽刑薄赋,公私富足,境内安恬。”
此文被1911年出版《闽都文化研究文集》收录。? ?















“人生何处不相逢”三说
文/黄世鼎
“人生何处不相逢”是哲理性诗句,它告诉人们:为人应宽洪大量,处世要留有余地。这是长乐流传的《夹竹桃》一诗中的句子。《夹竹桃》一诗的作者是谁呢?
据传陈复升,字以见,号见庵,明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进士,万历初擢广东按察司副使,分巡海南兵备副使。于万历四年(1576年),准许带职返乡。还乡后,他礼聘屿头蒋恪为“西宾”(家塾先生)。当时,姻亲首占村郑世威,号环浦,在家休憩,前往城关观察第拜会见庵。见庵宴请贵宾,蒋恪为陪。入席时,见庵请环浦坐首位,环浦谦让,不肯就位,转请蒋恪首坐。蒋恪坦然应允。见庵见状,怫然不乐。“席间,寒暄过后,环浦询西宾尊庚几何?蒋答云:‘虚度三十有七。’见庵早已蓄怒在胸,无处发泄,闻答哈哈大笑曰:‘此乃下官致仕之年。’蒋明知讥讽,只得容忍。但见庵余怒未消,故意出示名家工笔画一幅,画面是一丛夹竹桃,浓红深绿,设色非常调和。大家看后都赞不绝口。见庵请环浦题诗,郑素积学,不轻落笔,转请西宾先题。蒋恪生性豪爽,欣然搦管。正欲下笔时,见庵恼怒已极,竟然夺笔题曰:‘竹桃二树不相同’,寓意自己清高如竹,蒋不过是逐水的桃花,二者不能相比。这时的蒋恪忍无可忍,遂不顾礼节接笔续句云:‘万绿丛中一点红’,言下之意,万绿不过是衬扶、仆从,以‘一点红’比喻自己的高贵与自负。照理该轮到环浦接续,可是见庵暴躁,不能克制,气势汹汹地拿起笔来续句云‘我已化龙君作浪’。这一续句使席间气氛更为紧张。环浦见二人笔墨相轻,各不退让,急忙插手圆场,乃奋笔疾书‘人生何处不相逢’。勉强予以调停和解,宴会不欢而散。”(引自陈和栋《县城“二第”及其传说》一文)
梁章钜的《燕居笔记》则另有一说:
长乐人郑宪未考取时,在本县一户大姓人家教馆就职。这大户人家有一亲戚名叫省祭,来自京都。东家置办酒席,为亲戚洗尘。登席时,主人邀请郑宪参加。就座时,省祭虚让说:“先生请坐左边大位上。”郑宪慨然就位,毫无谦让之意,省祭衔恨在怀。酒饮数巡,省祭看了看墙壁上的画说:“郑先生高才,为各画题诗一绝,以助雅兴!”东家接着说:“我也有这样的意思,不敢言明!”郑宪说:“不难!请给题目。”东家指第一幅图,画面“乃杨太真醉卧于地,二阉宦扶起之不胜,明皇顾笑之状。”郑宪提笔题上一绝:“龙颜回首顾红颜,醉卧东风上马难。不是侍儿扶不起,只因恩爱重如山。”第二幅“乃朱卖臣挑柴读书”的画面。郑宪题诗:“一担荆薪一束书,且行且读乐何如。担头自有经纶策,堪笑糟糠妻妇愚。”第三幅“乃韩信乞食漂母”的画面。郑宪题诗:“乞丐当年事不虚,英雄未遇古谁无。临题恨杀丹青手,不画登坛拜将图。”第四幅“乃桃竹间植”的画面。郑宪题诗:“竹桃二树不相同,万绿丛中一点红。我去化龙君作浪,人生何处不相逢。”诗题完以后,主人和客人叹赏不已。后来郑宪“联登科甲,历官巡按御史,省祭为典史,为其所属。果一龙一浪,真诗谶欤!”
根据民间传说,《夹竹桃》一诗是出自叶向高之手
叶向高(1559-1627年)?福清人?字进卿?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他屡与魏忠贤抗争,被阉党指为东林党魁,遭排挤,隐居故乡。朱由校(熹宗)登基后,魏忠贤阉党逐渐失势,最后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并凡是与魏忠贤有书信来往的,都严加惩处。偏偏这时有人告发:叶向高在隐居期间与魏忠贤有书信来往。于是熹宗派巡按使前往福清获取真凭实据,无巧不成书,这位巡按使却是叶向高的门生。因为当时应进士科举的士子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便推荐给主考官(礼部侍郎)。于是这位巡按使那时以举子身份拜东阁大学士叶向高为“座师”。这位巡按使奉旨赶赴福清叶向高住宅时,就命令随从在门口等候,自己直闯书房。在书架上魏忠贤来函赫然在目。他立即把书函掇起,塞进鞋靴内,然后命令随从进房搜查……事后叶向高感慨良多,写下了这一首诗。
“诗无定论”可见一斑。《夹竹桃》一诗是谁创作,我认为无关大局,但“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深刻含义却要记取。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老子“道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文/黄世鼎
只阅读《小说技巧》、《描写词典》的人,肯定写不好小说,成不了作家,同样只读《诗词人门》、《读诗常识》、《读词常识》的人也成不了诗人。读中文系的人绝大多数成不了作家,反而有的没有上过“斋门”的人却成为作家。如解放初的高玉宝、胡万春。前者《高玉宝》,后者《骨肉》。这两部作品影响极大,两人成了作家。目前为止,长乐市省级作家仅二名,偏偏这二位同志,不是中文系学生。古代也不乏其例。唐朝诗坛,李白和杜甫同时并峙的两个高峰。但这两人都不是“科班”出身,一个鄙视功名者,一个科场失意者。在平时文娱生活也会遇到类似现象:长乐海滨诗社举办过十几场诗会,在折枝诗竞赛中,水平高的诗友,不可能场场名列前茅,有时一些名不经传的诗友,异军突起,佳句连篇,取得好成绩。这些文学(亦称语言艺术)创作上扑朔迷离、令人费解的现象,从老子“道学”中不难找到答案。
老子在《道德经》21章这样说“道”:“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精,其中有信。”“道”作为物体,恍恍惚惚,难以触摸的物象,不是人们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也不是人的理性能穷其究竟。但于恍惚未分之际,似可见无像之像,似可见无物之物,似可见其中纯真的精气。“心有灵犀一点通。”对老子“道”的感悟就表现诗人对环境的“妙悟”而产生的“灵感”。在诗歌创作过程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创作能力,在诗人对客观环境妙悟、启发下,促使创作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这就是“灵感”。老子说过:“它有善为道者进入恍恍惚惚的境界。”当然严肃勤奋的劳动态度和负责精神,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浓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的掌握,是获得灵感的前提。
诗歌的上下之分、优劣之别,并不完全代表诗人的学识,而是老子道学和佛教禅道所主张的“感悟”、“妙悟’程度的高低深浅。宋朝严羽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且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韩愈)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引自《沧浪诗话》)
唐朝张继在江南作客,有一次路过苏州,停船枫桥,写下一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留下诗歌不多,《全唐诗钞》只录二首。但少而精,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捕捉灵感,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畀。“夜半钟声”响彻大江南北,传遍寰球。一千多年来,旅游者纷至沓来……。以后诗人词客也写了许多有关寒山寺钟声,但都不及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清朝中叶有一个书生鲍珍,泊舟枫桥,也写一首七绝“路近寒山夜泊船,钟声渔火尚依然。好诗谁嗣唐张继,冷落春风六十年。”鲍珍认为:有关寒寺诗越写越不行了。
的确,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领略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那晚,河面空阔而沉静,几星渔火闪耀,岸边枫树隐约可见,月落夜深,繁霜暗凝,栖乌啼叫。在这万籁俱寂的半夜里,诗人愁思萦绕,难以入梦。这时相距一里之遥的寒山寺钟声响了,一声声送到客船来。羁旅之感,油然而生。
诗人能感悟到诗“道”的高低深浅,擅长写诗的人领悟诗的境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简直是传说中先见之明的神仙。
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正欣然命笔,抬头一看,崔颢《黄鹤楼》一诗在其上。李白感慨万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黄鹤楼》诗脍炙人口,作者从黄鹤楼上眺望,只见绿树芳草,江上烟波,不见乡关,日暮欲归,不知归何处?再联想黄鹤楼历史传说,鹤去楼空,把“乡愁”淋漓尽致表达出来,艺术上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奇。”(引自《唐诗别裁》)严羽在《沧浪诗话》写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高棅(1350-1423)长乐航城街道龙门村人,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明诗人,系“闽中十子”之一。论诗主唐音,选编唐人诗为《唐诗品汇》,引申宋朝严羽之说,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对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主张颇有影响。他对唐诗意境的感悟是很深的。事实正是如此,唐朝是诗歌黄金时代,是以后几代所不能企及的。今天“唐诗宋词元曲”的提法就是有力的佐证。同时他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好多充满“唐味”的诗篇:《六平山》、《吴航览胜图》、《紫薇峰》、《吴航渡》、《龙门渡》、《阜阳亭》、《龙泉寺》等。
“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仙李白、漫士高等都属于先见之明行列。
对诗歌创作中三种感悟境界,经王国维形象比喻,更是栩栩如生,深得人们共识与乐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自《人间词话》)
唐代文学家司空图认为诗应“有味”,贵在“味外之味”。诗味是甜是咸?人体感觉器官感知不出的,而意境是可以感悟到、捕捉到的,但又不能穷其究竟。现我就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一诗为例,加以说明。正确与否仅供参考。魏晋年代,许多诗人人生观,是把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对立,不断发出哀伤感叹:“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生天地间,忽如远客行”(《古诗十九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陶渊明深受老子“道学”影响,强调人与自然一体性,反对以对立态度看待人与自然关系,他把老子“道学”寄寓在形象之中。在《采菊东篱下》一诗中,描绘隐居生活情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南山何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面对如此良辰美景,陶渊明领悟到生命真谛、人生价值……。刚要想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出合适语言,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啊!
2001年8月上旬写于六平山听泉阁。此文被《老子研究》《老子故里话老子》收录。





















诗人兴会更无前
? ?? ?? ?? ?? ?? ?? ?? ?? ?? ?? ?? ?——寻韵琴江村
文/黄世鼎
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1999年被列入我省首届历史文化名村。琴江村与福州马尾隔江相望,处在闽江、乌龙江汇流南岸。由于这段江面宛如一把琴而名琴江,江边首当其冲的村落,自然而然名曰“琴江村”,俗称“旗下里”,地道险要,系闽都福州的门户。清·雍正六年(1728年)镇闽将军阿尔泰奏请朝廷,从老四旗中抽调513名官兵携眷进驻此地,成为海军世家。琴江村民讲满语(旗下话),姓氏繁多,长乐城关一带流传一句谚语:??“肝(甘)肚(杜)肺(费),五脏俱全”,但贾、黄、许、蓝诸姓居多。由于“满汉不通婚”,只好村内门户互为儿女亲家。 1884年农历七月初三,中法马江海战。驻防三江口的水旗营,同仇敌忾,凭着火枪土炮、木帆船,以血肉之躯奋勇抵抗法国侵略者坚船利炮,三江口水师旗营指挥官、琴江村人黄恩禄功勋卓著。在这场海战中琴江村牺牲了七十多名将士。
琴江村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文化,坚持走科举之路。他们之中,为官在外或文化素质不高者的家庭,都把孩子由教席先生传授“四书”、“五经”。他们到处网罗举人或精通经书者,高薪聘为西席先生。这样举措,代代相传。为此从乾隆初年(1737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在短短的一百六十七年中出十多名进士,三十多名举人,县试的秀才比比皆是,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长乐县锦上添花。诗文本是一家,吟诗作对是琴江村人家常便饭。他们经常在洋屿鹤山上的云门寺举办诗会。光绪初,琴江村聘请闽县人施梦周为教席先生。有一年秋末冬初的一天,在云门寺举行唱和诗会。施梦周为词宗,由他出诗并决定唱和的形式。
现将他们作品抄录如下:
施梦周原诗《云门寺宴集》:“山绕禅房列翠屏,开樽促坐忆曾经。功名潦倒头先白,棋酒盘桓眼尽青。群从谢家多玉树,风流晋代有兰亭。就中自笑过人处,齿序居前老惭形。”
黄曾源(字石孙,光绪十六年进士)《云门寺宴集诗次韵》:“记得当年醉翠屏,座中曾共几人经。即今樽酒知谁健,依旧溪山照眼青。往事那堪供剧论,秋风况复到荒亭。同来此会能多少,身世应嗟枉役形。”
张朝熙《云门寺宴集诗次韵》:“愧无佳句可题屏,强效推敲忆昔经。满座衣冠皆月旦,一帘山水傲丹青。浮云作祟藏秋月,好鸟呼群过野亭。浊酒三杯增壮气,共君休话老情形。”
张国俊《云门寺宴集诗次韵》:“小集云门面翠屏,放怀诗酒胜穷经。秋高倍觉群峰净,霜冷难教万木青?列坐尽分前后辈,寻幽闲憩短长亭。宾朋投契筵丰美,量广何曾有醉形?”
唐以梁《云门寺宴集诗次韵》:“群贤高会赋诗屏,屈指也曾几度经。琴剑浮沉秋水白,峰峦回合暮烟青。山中岁月千杯酒,镜里乾坤一草亭。薄宦空羁情已淡,芒鞋休日可忘形?”
张朝弼《云门寺宴集诗倒次原韵》:“惨淡秋山露瘦形,兴怀不见吸江亭。江声向晚流尤急,涧草入秋色尚青。三径黄花留客饮,满林红叶认霜经。悲哀一曲一杯酒,半醉半醒倚石屏。”
黄运亨《云门寺宴集诗倒次原韵》:“雅爱云门抉胜形,群酣诗酒坐空亭。烟浮岸草晴还绿,雨洗秋山瘦更青。树绕钟楼鸦接饭,茶烹禅院鹤听经。一声风笛江城晚,归路模糊指翠屏。”
黄曾源《云门寺宴集诗倒次原韵》:“茫茫世事总劳形,载酒何人到野亭。有客皆为东道主,开樽环对远山青。交酬杯岂辞千遍,唱和篇多许再经。异日倘缘修禊事,就中早为设诗屏(诗坛)。”
大家知道,一般说所谓和(he)诗,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大多因事而发,一问一答,大致不限定音韵。唐代朱庆余与张籍的“和诗”是千古诗坛的佳话。和韵,要求和诗与原诗韵脚相协。其中有三类:其一,依韵,即和诗与原诗同在一韵中则可,而不必用其原字;其二,用韵,即同原诗脚韵,不必依照其次序;其三,次韵,所谓“次韵”,即和诗押韵各字的先后与原诗的韵脚位置相同。还有一种诗叫“倒次韵”,意思把原来的韵脚次序颠倒过来,即原来第一韵脚,变成最后韵脚,原来最后韵脚,变成第一韵脚,其它韵脚以此类推。施梦用的《云门寺宴集》一诗征集和诗,要求次韵和倒次韵即可。参加者诗学精深,作品堪称精品,让人读后口齿生香。
2008年2月? ?
























科举·司马·八股文
——走访黄世鼎先生
《吴航乡情》记者? ?林??锋
日前,我市出版发行了《长乐进士》、《长乐历代诗词赏析》的两本书,得到了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科举制度确定以后,长乐出了955名进士,其中11名状元,这在八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一章。为此,本报记者就有关“科举制度”、“八股文”、“司马官名”等话题,走访了黄世鼎先生。
记者: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建立?如何选拔人才?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对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入选该书的炎黄子孙共有7人,其中隋文帝(杨坚)名列82。哈特的评语是:“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隋文帝废除了以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除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等诸科,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童生参加县试,得中者称为秀才,第一名为泮元;秀才参加省城乡试,中举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赶京师参加会试,中举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然后选一甲案卷入选参加殿试,确定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建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在1300多年中,大约每三年开一科。仅“明一代276年间共举行过88次会试(其中有一次会试后举行过两回殿试,共出89名状元),平均约3.14年一次,共录取进士24603人,平均每科约录取280人。而清代267年间共举行会试112次(有两次满汉分榜,状元共144名),平均2.38年一次。共录取进士26432人,平均每科236人。”(引自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一书)。
科举制度考生不受年龄限制,至于每科进士人数不但各朝代不同,而且同朝代各科次也有不同。唐朝每科进士人数最少,只有十来人。同时把得中进士的姓名刻在长安慈恩寺内的碑石上,以示殊荣。白居易,唐·贞元进士,他得中后春风得意,溢于言表:“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诗中了解到白居易这一科只录取十七名进士,而当时29岁的白居易还是最年轻的一个。
记者:什么是八股文?
中国确定科举制度以后,各朝考试文体有所不同。唐朝“以诗取士”,诗歌成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能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中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也称“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议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准作者自由发挥。
八股文规定了议论内容,规定了文章结构形式。这种文体内容空泛,形式呆板,严重地束缚人的思想。“破题”只能两句话说破题目意义。考生多用设问句开头,于是出现了许多文理不通的句子,令阅卷者啼笑皆非。有道文题《鸡》,一考生写道:“其为公鸡耶?其为母鸡耶?其为不公不母之鸡耶?”阅卷人评语两个字:“阉鸡”。又一考生写道:“其为黑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黑不白之鸡耶?”阅卷者在下面写上三个字:“芦花鸡”。另有一道文题《父母》。有一考生开门见山写道:“夫父母,何物也?”阅卷者评道:“父亲是阳物,母亲是阴物;阴阳配合,生下你这蠢物!”
记者:长乐城关有座名闻遐迩的“司马第”。究竟司马官有多大?
不同年代,对官衔有不同的称呼。汉、唐、宋把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官称为“相国”、“宰相”、“丞相”。明代却把“独相十三载”的叶向高,官名“东阁大学士”。“司马”官衔始置于西周,春秋战国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明代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长乐城区的司马第主人陈省之侄陈培所官拜兵部尚书,称为“大司马”。陈省本身授兵部侍郎之职,侍郎亦称“小司马”。唐朝把州郡的佐官称“司马”。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
该文刊于2007年10月11日《吴航乡情》? ?





































赋苑话赋
《吴航乡情》记者??临风
不久前,长乐市的西郊建了赋苑。馆内琳琅满目,张挂由省市书法家撰写的古代名赋,书法有真、草、篆、隶各体,韵味无穷。但有关“赋”这文体形成及其特点了解甚少,为此我们走访黄世鼎先生。
记者:什么叫赋?
黄先生:“赋”,在《诗经》中,是“风、雅、颂、赋、比、兴”的“六义”之一。原来“赋”在这里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创作过程,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在古代君臣、父子对话或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常常引了几句大家熟识古诗或警句。为了更打动人,自己话中采用诗的语言、讲究排比、对仗形式,以增强说服力,于是把“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写。为此“赋”的特点语言简朴、句法较整齐,既有押韵的格律诗(即骈文),也有无韵的文(即散文),是诗文的混合体。
记者:“赋”是一种文体,它与诗、词、散文有何区别。
黄先生:赋与诗、词有明显区别。清·乾隆间蘅塘退士(孙洙),编一本《唐诗三百首》,这本影响极广的诗歌总集,分体编排,不管是古诗、乐府或近体诗律诗绝句,每句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更加严格。律诗分为五律(四联八句,每句五字)、七律(四联八句,每句七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不能换韵,更不允许重韵。
词原为曲调服务。词的黄金时代宋朝,词的格式有一两千种。今天乐调早已失传,只留下词调(词牌),词按词牌规定撰句,也称“填词”。清·康熙时,舒梦兰(字白香)编了一本《白香词谱》,书中选录唐至清初五十九家名作为代表,凡一百首,排次以调为主,先小令,次中调、长调。这本书是我们今天填词的准则。由于“赋’’是诗文混合体。为此有人把“赋”归入散文体裁。《古文观止》是影响巨大一部文集,它是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选辑古代散文二百二十篇,也把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富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赋体文章收录在内。“赋”中的骈文,大多采用四、六字排比或间隔交错的使用方法,为此“骈文”又称为“四六”文。由于“赋”有诗的语言,讲究排比、对仗、音律。它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裁亦无异议了。
记者:写“赋”应要注意什么,你对今人写的“赋”有何看法?
黄先生: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主要表现语言的高低升降上,把这种高低升降不同声调区别有意识地用到文艺创作中就会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了艺术性。今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中句式来说明:不管是四字句或六字句,都做到平仄声调相间或同一声调(以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为准,至于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平)千里(仄),旌旗蔽空,酾酒(仄)临江(平),横槊(仄)赋诗(平)。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引自苏轼《赤壁赋》)在判断句式中,为了强调主语(四字)平直响亮,多采用平声调。如“明星(平)荧荧(平),开妆镜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平)雾横(平),焚椒兰也;雷霆(平)乍惊(平),宫车过也。”(引自杜牧《阿房宫赋》)流传千古的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但词采绚丽、对仗工整,而且平仄搭配,合乎格律。大家知道西晋文学家左思在洛阳写《三都赋》收集了很多资料,花了十年功夫才写成。许多名人为他作序作注,名重一时,以至洛阳的纸价突然昂贵。此《赋》除了内容翔实广博、辞采宏丽飞扬外,紧抓汉语音调特点,清浊搭配分明,朗读起来,音韵铿锵,满座哗然,洛阳才为之“纸贵”。
当今以“赋”体撰文方兴未艾。“新瓶装旧酒”,令人惊讶不已!但从福州地区“赋”体文章来看,本人冒昧说一句“文采有余,韵律不足。”如果“赋”体文章,再讲究了韵律,定会锦上添花。
2009年8月15日?



如何运用近体诗格律克服方音障碍
文/黄世鼎
“乡音未改鬓毛衰”。这说明乡音的顽固性。福州人受乡音的影响,说起普通话来有几个缺点:语音方面,an与ang、en与eng、in与ing分别不清;在语调方面,阳平声和上声字也经常混淆。现在我根据诗词格律,就如何分清an与ang、en与eng、in与ing以及辨认阳平声和上声的问题,谈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诗词格律主要指两方面:一、押韵、二、平仄。从近体诗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写诗,是严格依照韵书来押韵的。用今天汉字拼音来检验古代韵书的韵目分类,就可以发现an与ang、en与eng、in与ing泾渭分明,这给我们今天辨别an与ang、en与eng、in与ing带来了方便。再从流传下来近体诗押韵情况来看,律诗绝句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一般说五律五绝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七绝第一句多数是押韵。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必定要押韵的。在一首诗中,如果发现一个韵脚字的韵母是an,那么其他的韵脚字的韵母必然都是an;如果一个韵脚字韵母是ing,其他韵脚字的韵母必然也是ing。如“青”是读qin,还是读qing;“平”是读pin,还是读ping。我们只要记得文天祥《过零丁洋》(初中第六册)一诗,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第一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声青韵),韵脚是“经”“星”“萍”“丁”“青”。在这五个字中,我们只要辨认一个字的韵母是ing,其余四个韵脚字韵母必然也是ing。比如懂得“经”的读音是jing,那么“星”必然读xing,“萍”必然读ping,“丁”必然读ding,“青”必然读qing。再由这个5韵脚字的偏旁推理(同旁字一般是同一韵母)就能确认下面这些字的韵母是ing:
经刭颈劲胫泾轻茎痉
星惺猩醒腥
平萍坪枰评鲆苹
丁仃叮订钉盯酊顶疔
青清蜻鲭情请晴睛精菁圊
这样上下串通,左右逢源,仅仅背诵一首诗,可以辨认41个常用字韵母是ing。再举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韵脚是“间”“还”“山”。“山”音shan,这是我们熟悉的,既知道“山”字韵母an,其他两字的韵母就可推知了。
同样,我们也根据诗词平仄规律来分清阳平声和上声。声调是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简称四声,随着时代的变迁,语音也起了变化。古代入声这个声调逐渐消失,分派到普通话里的四个声调,即阴阳上去,但许多方言还保留着入声调,像我们福州话里就有许多入声字,那么入声调跑到哪里去呢?大部分变为去声,这就不成问题了(因为去声属于仄声),但少数化阴平、阳平声。这少数的入声字要引起注意。我们只要用福州方言读音,就很容易辨认出来,更何况为数不多,整本《汉字拼音检字》字典,总共8000字,这类字还不到200字。
从以上叙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调基本上等于古汉语平声调,上、去声调基本上等于仄声调。
我们只要掌握诗词的平仄规律,联系自己记忆的诗句,就较容易辨别阳平调和上声调。当然律诗绝句记忆得越多,辨别能力就越强。现为了叙述方便,先将近体诗七绝七律第一句入韵的规律抄录如下:
七绝: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号即可平可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
只要我们掌握平仄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平声字和上声字。如“晚”这个字是wán还是wǎn呢?对我们福州人来说,确有些困难。如果我们记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就可以断定读wǎn上声调。因为《山行》这首诗是平起式的七绝。??“晚”这个字是在这首诗第三句第七字位置上。根据上面平仄规律,必然是不押韵的仄声字,再根据结论推理,就可以断定“晚”是上声调了。“苦”这个字是读kú,还是读呢kǔ。只要记起《过零丁洋》一诗中的句子“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句子,就可以断定是读上声调kǔ。因为《过零丁洋》这首诗是仄起七律,这个“苦”字是在第一句第二字位置上。根据上面格式及“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必须是仄声字,再根据上面所得结论,就可以断定是读上声调kǔ。我由于多年语文教学及写作实践体会到,用这样简便方法,可以很容易辨别部分常见字的阳平调和上声调。
反之,我们掌握普通话的声调,也可以检验人们抄写背诵古诗词句子时有否差错。有一位同志在一把白扇上题写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其中第二句写成“千里江陵一日返”。我指出不是这个“返”,应该是“还”。为什么呢?大家晓得,这首诗是平起式七绝,第一、二句押韵,是押平声调的字,不能押上声调的字:“返(fǎn)”是上声调属于仄声字,如果用“返”字,违背了七绝的格律,所以应该用平声字“还”才妥当。其他以此类推。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还要熟练掌握诗词格律,才能分清an与ang,辨清二三声还不如查字典为好。我国自唐代以后,产生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今天的报刊杂志上这种形式的作品依然屡见不鲜,这些诗词都是严格遵守格律的。为了更好地发掘文学遗产,掌握古诗词格律也是必要的。事实上很多同志已掌握了,既然掌握了诗词格律,再花费不多时间,了解古今韵书的异同点及汉语声调发展情况,用来克服方言的障碍,不是一举两得吗?
1987年4月。该文荣获福州市语言文字优秀论文奖? ?






如何运用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
文/黄世鼎
近年来有同事及过去教过学生谈及一事:“家藏有《戚林八音》字典,但不知如何查找,该书只好束之高阁。”笔者谈不上对该书的研究,但平时接触较多,今把对该书运用杳找的门路简述如下,仅供参考。
《戚林八音》为《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简称戚本)与《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简称林本)二部韵书合订本。前者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宇形不能然提示读音,形声字80%声旁与读音不完全相符,多音字大约占通用字10%,这些都要求汉字另有注音方法。汉语如何采取注音方法呢?约定俗成,采取了反切法。意思是用两个汉字相切,根据喉、唇、齿、牙变动自然发出声音。这样方法与今日汉语拼音由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音节的原理一样。《康熙字典》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每字都是用这样方法,确定读音。
《戚本》把汉字根据福州方言字音确定了“声母”与“韵母”。“声母”十五字(亦称十五声):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非。“韵母”三十六字: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聚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两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内“金”同“宾”,“梅”同“杯”,“遮”同“奇”这实为三十三字母。如声母“柳”与韵母“春”相拼合,就得出“陇”“垅”“垄”“龙”“伦”“纶”“轮”等字的读音。声母“求”与韵母“春”相拼合就得出“公”?“蚣”“功”“工”“攻”“军”诸字的读音。
时过一百多年,清康熙年间福州人太守林碧山编成另外一部福州方言韵书《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林碧山另起炉灶,另挑选福州方言“声母”、“韵母”字相拼合,发出与《戚本》相同的音,而且字义(注释)比《戚本》更为详实。声母也是十五字:柳边求悉声波皆之女授亦美鸟出风。其中只有“柳”“边”“求”与《戚本》雷同。韵母三十五字:恭公光庚干交朱姜坚娇圭高江正纲官勾姑佳街周箕瓜迦乖京龟哉车盃催梳女风柳。
殊途同归,乾隆十四年(1749)署名晋安的人将两本书汇成一集,取名《戚林八音》或《戚林八音合订本》。这本书是福州方言正音字典。安排另有特色,每页上半截为《戚本》,下半页为《林本》,一一加以对照。为了查找方便,书后列有部首笔划索引,部首下边注明检字的页码。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主要表现语言的高低升降不同声调区别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就会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了艺术性。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简称四声。所谓“四声”是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明代真空和尚编撰的《玉钥匙敬诀》,概括四种声调的念法:“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平声声调平直舒徐;上声上扬高亢;去声低沉宛转;入声短促,声调不能延长长。”“平”专指平声。“不平则仄”,所以“上”、“去”、“入”都是仄声。
福州方言指长乐、福清、闽侯、平潭、连江、罗源、古田、闽清、永泰、屏南十个地方清一色讲福州话。这一方言独树一帜,它把汉字“平上去入”四声(音)以清浊音(以声带颤动与否)为限,增加四声计八音(声)。清音即(上平)声带不颤动,浊音(下平)声带颤动。但其中“上平”第二字与“下平”第二字读音雷同,实为七音。为抄录几例,供练习之用。

上平        上        去        入        下平        上        去        入
因        永        荫        抑        人        引        泳        逸
兵        炳        并        毕        平        秉        病        癖
卑        彼        蔽        必        脾        比        痹        弼
真        整        正        即        秦        振        静        疾
思        始        恕        宿        辞        死        事        熟
欢        反        泛        法        凡        返        缓        乏

欣赏或撰写古体诗词,要讲究“声律”。“声”指的是平仄而言;律指的是 平仄布规律。汉言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不平则仄”,上去入都是仄声调。《戚林八音》以清浊音(以声带颤动为限)增加分辨平仄声的筹码,这是任何方言所没有。反之亦然,如果某汉字,会读福州音,根据《戚林八音》“顺口溜”,就能断定该字的“平仄声”
由于福州十邑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宝书,明、清以来产生了大量诗词作品。




















楹联话侨中
文/黄世鼎
2008年11月16日,长乐华侨中学举办五十周年校庆。在办公楼正面垂挂一副楹联:
侨乡创校风雨沧桑时半百
中土树人桃李茂盛岁三千
当日就有老师请教笔者:“你如何仅用22个字浓缩了“长乐华侨中学?”笔者一时语塞,难以回答。
为了庆祝2010新的一年的到来,我市举行第四届读书节活动,推进“书香长乐”、“人文长乐”建设,特举办“我爱我家,我爱长乐”为主题的征文大赛。“可以选择一村一企一校,一人一事一景或者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某一领域,从独特的角度说明长乐的新气象。”笔者把撰写这副楹联的一些感受叙述如下,权当作为参赛的作品。
楹联,也叫“楹贴”,“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叫“春联”。楹联字数多寡无定。最短二字句,如“国富”对“民强”;“山明”对“水秀”。最长九十字句,如清·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楹联。这副上下联各用九十个字,合起来一百八十个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楹联虽然长短不一,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楹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它对偶的形式与骈文律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它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同样可以状物写景,咏物言志,抒情寓意,警世喻理等。
楹联是汉民族(汉字)所特有的、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文苑中占一席之地。寺庙园林、亭榭楼阁许多对仗工稳、清新隽永的对联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婚丧喜庆更是楹联满堂,美不胜收。长乐华侨中学举行50周年隆重的校庆,当然要撰写几副楹联,加以点缀。
关于文学创作,正如清人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的卷首所论及的:“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暮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这段文字说明了文学创作或所谓“灵感”,首先立足于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熟识,那么词句即可随手拈来。由于笔者长期在侨中任教,对学校“风雨沧桑”,了如指掌;对“三千桃李”情有独钟。
1958年5月,县侨务教育部门接办的城关补习所,改为长乐华侨中学。设初一1个班和附设初中预备班(小学程度)1个班。1958年9月,设3个班,学生156人,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3人,学校由吴航公园芝厅迁入司马里民房。1959年7月,学校暂借城关天主堂为校址。1961年秋,学校迁龙台郑氏宗祠。1966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东方红中学。1967年3月下旬,学校开始“斗批改”。1969年2月教职工往玉田进县办的学习班学习,11月结束,学校停办。1979年9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创办长乐县航城中学。1984年9月,长乐县人民政府要求复办“长乐县华侨中学”,经福州市教育局同意批复,将“长乐县航城中学”改名为“长乐县华侨中学”。2006年8月12日华侨中学迁址新校园。新校园占地133亩,建筑面积45506平方米。学校按省级一类学校的标准进行校园设施的高标准配备。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图书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和标准的塑胶运动场。长乐华侨中学新校园的建造,充分体现了作为推动长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者们前瞻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目前学校共60班,其中初中24个班,高中36个班,计学生3000多人。
长乐华侨中学风雨沧桑五十年,追寻奋进五十年,当今三千多莘莘学子在校园接受教育。
当然这副楹联是经笔者思想感情、艺术构思筛选、提炼出来的结晶体!
2010年2月。此文荣获长乐市第四届(2010年)读书节“我爱我家,我爱长乐”征文大赛三等奖。







福州话与近体诗的吟诵
文/黄世鼎
诗的吟诵,早在唐朝之前就已存在。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有句“曲水流觞”,记的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诗人分列在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涧两旁,溪的上游放置斟满酒的杯子,酒杯顺流漂浮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把酒喝了,并赋诗一首。“赋诗一首”,就是吟诵自己写的诗。
初唐产生了近体诗(绝句、律诗)。近体诗因其内在的音乐性与节奏性同当时流行的乐曲韵律较为接近,常被当时民间的伶工歌妓披乐传唱。它们共创造了四个乐谱,即五绝(四句,每句五字)曲谱、七绝(四句,每句七字)曲谱、五律(八句,每句五字)曲谱和七律(八句,每句七字)曲谱。今天我们传唱的歌曲都是一曲谱配上一歌词。而唐代传唱近体诗(绝句、律诗)是同一曲谱配上不同人写的(不同内容的)律诗绝句。“旗亭画壁”这一典故讲的就是唐朝吟唱近体诗的情景:
唐开元(玄宗年号)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焕齐名,他们写的七言绝句多被伶工歌妓传唱。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到一旗亭喝酒听唱各人诗歌,看谁的诗被唱得多,并以壁上画线作为记号,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乐谱虽然像宋词的乐谱样早已失传,当时如何唱法,不知所云。不过,我们今天可以从近体诗“声律”的节拍中领会吟诵之法。
近体诗的音律不但为今天的吟诗提供蓝本,而且还是当今写近体诗的准则。文革后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主张用格律形式,抒发情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诗社遍布神州大地,律诗绝句更是经常见诸各地报刊杂志,浩如烟海。“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按近体诗的“声律”创作,韵脚还是以“平水韵”为准。
所谓“声律”,“声”指的是声调,主要指平仄而言:“律”指的是平仄分布规律。近体诗(律诗、绝句)平以都有固定分布规件。韵脚以“平水韵”为准。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主要表现语言的高低升降不同声调区别,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就会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了艺术性。古汉语有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简称四声。所谓“四声”是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明代真空和尚编撰的《玉钥匙歌诀》,概括四种声调的念法:“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平声声调平直舒徐;上声上扬高亢;去声低沉宛转;入声短促,声调不能延长。”“平”专指平声。“不平则仄”,所以去”、“去”、“入”都是仄声。今天普通话只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就没有了入声字了。那么入声调的汉字跑哪里去呢?原来入声调汉字,分派普通话四种声调阴阳上去(常用入声字不过五百余,变阴平10%、阳平34%、上声4%、去声52%。分化之后,仍保持“厌声”的字上、去两调占56%,而变成平声的阴平、阳平两调占44%。)其中大部分转入去声。这就不成问题,因为去声属于仄声。部分入声字化为阴平声和阳平声,这少数入声字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混淆视听,给辨别汉字的平仄声带来一定困难,造成诗词难学的困惑,如“竹”、“菊”、“局”、“橘”等字,按“福州话”读音,声调短促,不能延长,是入声字,而普通话,却把这些字属于第二声阳平调。
普通话(以前叫国语或官话)即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福州话即以福州音为标准音。福州是八闽政治、文化中心,以福州语音为主的闽东方言,历史悠久,语汇丰富,特别是保留上古入声字,如果按方言来读入声字,声调都是“短促急收藏”。历代以来,福州地区的文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写诗填词,另外诗人们以八音口诀辨别平仄声,并有《戚林八音》字典可查。这是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腔调所没有的。只要用福州话吟诵近体诗,如果吟转不下去,?就能断定“平仄”有失。
诗的吟诵,由于没有固定的曲谱,各人在节拍间歇及停顿时间长短不同,往给人以莫衷一是的感觉,需要在变化中有所规范。一般来说,吟唱声调原则是“平长仄短”。如果是“平起”绝句,如:唐朝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着重点“.”标记的意思是吟唱时音要延长)
第一句中的第2字,第二句中的第4字,第三句中的第4字,第四句中的第2字,即“二四四二”声调要延长:如果是“仄起”绝句,如唐朝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着重点“.”标记的意思是吟唱时音要延长)
第一句中的第4字,第二句中的第2字,第三句中的第2字,第四句中的第4字,即“四二二四”声调要延长;不管“平起”、“仄起”,韵脚字的声调也要延长。绝句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最后一个字都有押韵,有的第一句最后一个字也有押韵。按以上声调处理,就能找到吟诵诗歌入门的基本路径。
诗歌吟唱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深入诗歌的基本门径。诗歌本来就是写来供歌唱,特别是近体诗(律诗、绝句)。那么要欣赏诗词,不通过吟唱怎能品出其中韵味?虽然曲谱早已失传,但各地诗社,吟唱不乏其例。原来诗人们是根据声律(声指平仄,律指平仄安排的规律)予以吟唱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盛事国人扬眉,举世瞩目,长乐市广播电视台邀请海滨诗社社员笔者等七人,按近体诗韵律吟唱自己的诗作并被录音,电视台及时播放,影响深远。近年来,传统节目“元宵”、“拗九”?等节日市广播电视台也有播放笔者吟诵的近体诗、折枝诗。我们希望这种文学活动形式不至于中断、流失,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碑文不会永远沉默
文/黄世鼎
长乐市吴航镇东关村太平桥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对象。桥旁矗立着两块石碑,碑文因几百年来风雨侵蚀,字迹磨损不堪,碑文内容更是不知所云。近日,乡人认真描红辨认碑文,且喜且惊。原来这是珍贵的文物,它如实记载太平桥两度受到洪水冲毁的过程。它是警号,是为我们而鸣。
一块《太平桥记》记载了明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九年)洪水肆虐:“长乐之东门,旧有观音桥(桥建后易名“太平桥”),为邑人往来要津,而芝山、六平小有洞天诸流,俱会其下。昔年淫霖暴涨,冲激崩裂,居民架以浮木,苟为济渡,木又就圮,行者病涉。”
另一块《重修太平桥碑记》记载了清乾隆甲寅年(甲寅,即一七九四年)洪水造孽:“中秋后九日夜,飓风狂雨煽发,化龙冈、小有天两溪水并出,冲上汾阳庙后,下荡太平桥,东西两岸崩坏,不利行人,……。”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山洪危害不浅。长乐解放前夕,也发过几次洪水,太平桥以下成了汪洋大海。
不知底蕴的人,一定会问:这是为什么?只要浏览长乐城区图,即可一目了然。长乐城区北面为高山峻岭,著名的有首石山、六平山、芝山等;南面是一片沉积平原。汾阳、资圣、铁炉等溪涧顺着山势而下,直通南面平原内的河渠。其中流量最大的是汾阳溪。汾阳溪发源于六平山,汇集了许多条溪涧,源远流长。
日前,随着城区的扩大,汾阳溪下游溪面、两岸平地及土沃,都盖起了高楼大厦,这为水灾埋下了隐患。一到黄梅雨季节,大雨滂沱,汾阳溪、资圣溪、铁炉溪奔腾鼓浪,直泻而下。尤其是农历五月划龙舟期间,每当亭午夜分,闽江涨潮,江水倒灌,出现了冲涨现象,此时洪水无路可走,只好逼上堤岸,漫溢街衢,泛滥成灾。一九九零年暑期下了一场大雨,长乐侨中操场一片汪洋,水没过膝。这是水灾初次的示威。
我市党政负责人,眼光远大,早看出洪水作祟的隐患,采取果断措施。在洋屿洞口嘴建造水闸,以控制潮起潮落及洪水吞吐。为了保护环境,市环保局三令五申严禁在溪河上乱倒垃圾。最近街道巷闾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清理和运载垃圾。长乐市各级领导为保护环境尽职尽责的确作出了可喜成绩。但是水灾警号还未消除,眼下刻不容缓的是疏通和拓宽河道。
从太平桥碑文中,我仿佛看到波浪滔天的汾阳溪水,听到轰然作响的涛声,此为水灾的警号。从警号长鸣中,我不禁想起了很多很多……
1997年6月15日。此文刊于《长乐报》。时隔不久,即9月7日晚,大雨滂沱,汾阳溪波浪涛天,涛声轰然作响,整个城关陷入没顶之灾。



应为福州话“平反”
文/黄世鼎
乡土奇葩??孤芳自赏
为了充分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作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科学院在1955年召开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 会议,确定将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从前称为国语或官话)。后来又确立了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规范标准,即: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为什么把普通话定为国语呢?有它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以北方方言为代表点的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其次,北方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占汉民族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包括地域最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差不多长江以北的汉族地区在内,在全国各地影响最大。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央政权的施政工具,亦称作“官话。”
运用方块汉字作为书写形式的汉语以达到书面语的统一。但由于我们国家区域辽阔,人口众多,口语千差万别。历代各地举子进京会试及第以后,就仕途腾达,有的还要到地方为官。于是,统治者对举子特别严格要求,要学会“官话”。现以清代为例:
“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延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福建省城四门设立音书馆……令州县与士民相见,及教官实心教导,保荐时列入政绩……”(摘自清·俞正燮《癸巳存稿》)
福州话(闽东方言)以福州语音为基础,主要流行于十邑即闽侯、连江、罗源、长乐、福清、闽清、永泰、平潭、古田和屏南以及辐射周围福鼎、柘荣、周宁、寿宁县和浙江的苍南、平阳、泰顺等边界县。福州话是我国八大方言之一,在八闽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州话远在唐末五代时期即已定型,经一千多年来的繁衍传承,不断充实,成为今日十邑乡亲的共同语言。
由于福州话语音独具特色,应运而生的民间娱乐的模式:评话(弹词)、折枝诗、伬唱、十番伬等。它们长期来活跃在福州地区各乡镇舞台上,经久不衰。
由于福建地处边隅,旧社会经济落后,交通阻塞,我们福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很大的距离。解放前,长乐县能讲“国语”的人寥若晨星。刚解放长乐县政府负责人都是北方人,当地叫“南下干部”,他们在台上报告或宣读文件,旁边都站着“翻译”,把普通话翻成福州话。台下听众对台上“翻译”称羡不已,视为能人。解放初,我在长乐城关培青小学读书,学校只好去福州特聘会讲国语的老师来校执教。建国不久,有两部闽剧《炼印》、《钗头凤》赴京汇演,得到北京观众的赞许。但他们都说唱词听不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只好用打字幕,这说明闽东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是多么遥远啊!
这些文艺的奇葩只能孤芳自赏。
方音阻碍??难融一体
福州地区推广普通话热情最高,政府办公室、公共服务场所都讲普通话。学校一律进行普通话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还把“讲不讲普通话”列入班级评比的项目之一。当今以讲普通话蔚然成风,偶尔只能在乡村老人活动中心、祠堂、祖厅落成庆典时,才出现用福州话叙述建造过程。很多年轻人都说:“我们福州人不会讲福州话了!”喧宾夺主,的确有很多人不能用福州话朗读诗文。
但福州地区的人们平时交际充斥着方言土语。人们置身于这个方言气氛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语言定势。“乡音无改鬓毛衰”,一旦讲起普通话来,显得“半咸半淡。”当地形容讲不好普通话的人为“半咸淡橄榄”。
为什么福州人普通话讲不好呢?究竟原因何在?现试以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加以探讨。
“斯大林同志逝世了!”
1953年3月5日,苏联领袖斯大林逝世了。当时中苏关系如胶似漆。全国各地都开追悼会,闽东地区不例外。中心会场设在福州,长乐县属于分会场,人们佩带黑纱,收听有线广播。主持人大场宣告:“斯(cī)大(dā)林(lín)同(tóng)志(zì)逝(cì)世(cì)了(lè)!”一句话,就把庄严肃穆的气氛冲淡了。显然主持人受了乡音的影响,把“斯大林同志逝世了!” (sīdālín??tóngzhì shìshìle)的正确读音读错了。究其原因,道理很简单。普通话根据发音部位,有舌尖后音(zh、ch、sh)和舌尖前音(z、c、s),俗称翘舌与不翘舌。而福州话有舌尖的前音而没有舌尖后音,或者说:“只有不翘舌音而没有翘舌音。平心而论翘舌音是福州人学会普通话的拦路虎。这地区的人往往把zh、ch、sh做声母的音节,读成z、c、s做声母的音节。有的人对舌尖前音(不翘舌)中的z、c、s三个字母也混淆不清。所以把“斯大林同志逝世了”这句话的语音读错了,经人以半咸半淡的感觉。
“把缸盆拿过来!”
五十年代,福州大专院校较少。长乐县教育办得很好,升学率高,大部分学生奔赴北京、上海就读。有一次听同乡同学讲及一事,福州地区学生刚去北京。这位学生要同学拿大碗过来盛面,就冲口而出:“把缸盆拿过来!”福州话把“大碗”叫“缸盆”。北京同学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福州话与普通话的表现在名异实同,也就是说用不同名称来称呼相同的事物:一、词素不相同:厝(房子)、日头(太阳)、犬(狗)、风抽(打字筒);二、结构形式不同:鸭姆(母鸭)、闹热(热闹)、鸡囝(小鸡);三、字相同而意义不同:嫩(小)、乖(又老又韧)、肥(胖)。从最近新出版的《福州方言词典》收集闽东方言与普通话汇差异方言词6833条。要把这些词汇用相应普通话词汇来表达,谈何容易,必然会出现“把缸盆拿过来”的句子来。
“今天钓了三头鱼!”
福州话没有后缀,也就是没有普通话的儿化与子尾。桌(桌子)、月(月儿)、被(被子)、桔(桔子)。福州话与普通话在量词运用上大相径庭。一只人(一个人)、两头鱼(两条鱼)、三落房子(三栋房子)、四兜树(四棵树)、五把针(五根针)、六条稻草(六根稻草)、七张信(七封信)、八架车(八辆车)、九题歌(九首歌)、十样东西(十件东西)。
另外,动词构成、形容词构成与变化、副词与助词用法及状词和补语的位置,福州话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方言口语的习惯,会反映到书面上来,在学生的习作中,有时会出现下面的句子:
老师叫我搬桌。
月在云海里沉浮。
这只人很肥!今天钓了三头鱼。
汝面有红,伊毛红(你脸红,他没红)。
有订报纸来登记!(要订报纸来登记)。
显然福州话与普通话语法相差甚远,这也是半咸淡“国语”的根源。以普通话标准来衡量以上例文,简直是贻笑大方。播音要求“正宗”的普通话。播音员从来不收生长在福州方言区的人。1993年,笔者参加福州市语言文字学学会召开的会议,听说会员中有一位会讲福州话的省台女播音员,顿感惊讶,后经落实,原来她系北方人,随父母来榕工作。福州话一无是处,可以打入“冷宫”了。这样不禁使人想起“粤语”(广东话)来。建国以来,方言区推广普通话工作成绩显著,但粤语敢于普通话(国语)“分庭抗礼”。上世纪后期,广东地方广播电台除了新闻用普通话播放外,其他节目都以粤语播放。翻开广东省地方出版的报纸,都是采用许多地方文字,广东人把“粤语”成了“官方语言”。这为什么呢。广东环境位置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其它地方,人口流动量大,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粤语”随波逐流,广为移植,如国人更好地在香港工作和生存,非懂粤语不可,而我们的福州话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寻找差距??推陈出新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说明乡音的顽固性。我们福州人受乡音的影响,说起普通话来有几个缺点,在语音方面尤为明显,an与ang、en与eng、in与ing分辨不清,另外z、c、s与zh、ch、sh为声母的字也分辨不清。
我们可以通过近体诗的押韵和偏旁类推加以分辨。诗词格律主要指两方面:一、押韵,二、平仄。从近体诗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写诗,押韵是严格依照“平水韵”的。用今天汉字拼音来检验“平水韵”的韵目分类,就可以发现an与ang、en与eng、in与ing泾渭分明,这给我们今天辨别an与ang、en与eng、in与ing带来了方便。再从流传下来近体诗押韵情况来看,律诗绝句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一般说五律五绝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七绝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必定要押韵的。在一首诗中,如果发现一个韵脚字的韵母是an,那么其他韵脚字韵母必然都是an,如果一个韵脚字韵母是ing,其他韵脚字韵母必然是ing。如“青”是读qīn还是读qīng?“平”是读pin还是读píng?我们记得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第一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声青韵),韵脚是“经”“星”“萍”“丁”“青”)。在这五个字中,我们只要辨认一个字的韵母是ing,其余四个韵脚字韵母必然也是ing。比如懂得“经”的读音是jīng,那第“星”必然读xīng,“萍”必然读píng,“丁”必然读dīng,“青”必然读qīng。再由这个韵脚偏旁推理(同旁字一般是同一韵母)就能确认下面这些字的韵母是ing:
经刭颈劲径胫泾轻茎痉
平萍坪枰评鲆苹
丁仃叮订钉盯酊顶疔
青清蜻鲭情请晴睛精菁圊
这样上下串通,左右逢源,仅仅背诵一首诗,可以辩认42个常用字韵母是ing。再举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场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韵脚是“间”“还”“山”。“山”,音shān,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既知道“山”字韵母是an,其他两字的韵母就可推知了。
同样可以利用形声字的偏旁类推,以分辨z、c、s与zh、ch、sh为声母的字。
如:祖(zǔ)、组、俎、阻、诅;
苍(cāng)、舱、仓、沧;
司(sī)、嗣、饲、伺;
朱(zhū)、珠、铢、蛛、茱、诛、侏、洙;
场(cháng)、肠、畅;
式(shì)、试、拭、轼、弑。
一种现象值得注意。ua、uai、uang这三个韵母只跟翘舌(后音)的zh、ch、sh声母相拼,不跟不翘舌(前音)的z、c、s声母相拼。
鼻韵母(鼻韵母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计有十六个:
an,en,ang,eng,ong,ian,in,iang,ing,iong,uan,uen,uang,ueng,üan,ün.凡是由以鼻韵母组成汉字读音,在阴平调和阳平调中不存在入声调字,可以断定凡是鼻韵母组成汉字,阴平调和阳平调的字属于平声,上、去调的字属于仄声。
现把入声字(除少数冷僻字外)混入阴平调或阳平调的200余字加以整顿归类,以便对照。除这200余字入声以外,其它字就可断定普通话中阴平调、阳平调即平声字,上、去声调即仄声字。
??i逼(bī)滴(dī)敌嫡狄荻笛涤(dí)迹积绩击激唧(jī)及极汲吉集疾急楫(jí)劈(pī)七柒漆(qī)剔踢(tī)吸淅惜息易夕(xī)昔席锡檄习袭(xí)一壹揖(yī)揖(yí)失湿(shī)识十什拾实石食蚀文(shí)只织汁(zhī)直值侄(zhí)
u出(chū)读渎牍独毒(dú)拂佛服幅福蝠辐缚袱(fú)忽(hū)斛鹄(hú)哭窟(kū)扑(pū)仆(pú)淑秫孰熟塾赎熟(shú)俗(sú)秃突凸(tū)屋(wū)竹烛(zhú)足卒(zú)
ü局菊桔橘(jú)屈(qū)
a八(bā)拔跋(bá)插锸(chē)察(chá)答达(dā)发(fā)乏伐筏罚(fá)拉(lā)撒(撒手)(sā)杀(shā)塌(tā)塌扎(zhá)杂(zá)
o??剥(剥削)钵拨(bō)勃渤伯泊舶箔帛博驳薄[薄弱](bó)
e??额(é)得德(dé)割鸽(gē)革隔格阁骼(gé)劾合盒涸盍(hé)舌什(shé)折(zhé)则责帻箦泽择(zé)
ia??鸭押压(yā)夹(jiā)挟(挟带)颊(jiá)瞎(xiā)峡挟侠硖辖匣狎(xiá)
ua??刮(guā)??滑猾(huá)??刷(shuā)
uo??铎夺(duó)??郭(guō) 国(guó)??活(huó) 说 (shuō) 捉 (zhuō)??灼酌卓琢斫濯擢浊镯茁(zhuó)
ie??别蹩(bié)??跌(diē)??喋堞蝶碟谍牒垤迭(dié)??接结(jiē)节洁结杰竭碣捷睫劫截(jié)贴 (tiē) 歇蝎 (xiē)??协作(xié)
üe??约(yuē)蕨决诀谲绝爵觉(jué)??薛削(xuē)??学(xué)??缺阙[阙疑](quē)
以上混入普通话阴平调和阳平调的200余字的“入声字”,如果用福州话(音)衡量,它们都是声调短促,不能延长的。可以这样说,福州话是断定“入声”字的“火眼金睛”
继承传统??语言瑰宝
社会上一些人喜欢填词和写近体诗,但他们“格律”“平仄”声评定的标准都以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为平声字;“上声”、“去声”为仄声字。结果大相径庭,不合格律,给他们带来了填词写诗的困惑,为什么呢?现我把语言发展的情况述叙一下,以飨读者:语言是发展,语音在变化。普通话声调是由古代汉语的四声发展而来的。所谓四声是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明代真空和尚编撰的《玉钥匙歌诀》,概括四种声调的念法:“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意思是:平声声调平直舒徐;上声上扬高亢;去声低沉宛转;入声短促,声调不能延长。“平”专指平声。“平平则仄”,所以“上”、“去”、“入”都是仄声。
古代汉字声调与普通话声调最大区别就是普通话没有“短促急收藏”的入声调。事实上北方语言的入声调在元朝就消失了。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方语音编制,为北曲押韵。每韵再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就没有入声韵。
那么入声调的汉字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入声调汉字,分派普通话四种声调(阴阳上去),其中大部分转入去声,这就不成问题,因为去声属于仄声,部分入声字化为阴平声和阳平声,这少数字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混淆视听,给辨别字的平仄声带来一定困难,造成诗词难学的困惑。如“竹”、“菊”、“橘”等字,按“福州话”读音,声调短促,不能延长,是入声字,而普通话,去把这些字属于第二声阳平调。
也许有人提出福建方言与普通话距离遥远,为什么历代以来福建省会出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呢?
福州是八闽政治、文化中心,以福州语音为主的闽东方言,历代悠久,语汇丰富,特别是保留上古入声字,如果按福州话来读入声字,声调都是“短促急收藏”。历代以来,福州地区的文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写诗、填词,另外诗人们以八音口诀辨别平仄声,并有《戚林八音》字典可查。
所谓“八音”,即根据汉语声调,按福州话来读,可采用“八音口诀”,把汉字高低升降接近字可分别按八音顺序读下去,可以找出每一个字的平仄声调。“八音口诀”是闽东方言(福州话)的瑰宝,是分辨汉字平仄声的法宝。大文豪郭沫若对“八音口诀”及福州话保留上古入声调赞叹不已:是福建人诗歌写得好的原因所在。为了避免“失传”之嫌,在此一提,仅供参考。现以图像说明。
永《上声》? ? 阴《去声》? ?引《上声》? ???泳《去声》
因《上平声》? ?抑《入声》??人《下平声》? ???逸《入声》
从图中看出平声只有二个“因”上平声、“人”(下平声),其余“永”、“荫”、“抑”、“引”、“咏”、“逸”均属仄声。上声“永”、“引”是属同音,实际上八音只有七音。掌握“八音口诀”要花一定工夫,要不断熟悉。为此抄录几例,供练习之用。
上平        上        去        入        下平        上        去        入
因        永        荫        抑        人        引        泳        逸
兵        炳        并        毕        平        秉        病        癖
卑        彼        蔽        必        脾        比        痹        弼
真        整        正        即        秦        振        静        疾
思        始        恕        宿        辞        死        事        熟
欢        反        泛        法        凡        返        缓        乏
一树傲立??枝繁叶茂
由于福州话语音独具特色(八音七调),应运而生了评话(弹词)、折枝诗、闽剧、伬唱、十番伬等文娱模式。
评话:偶尔在街头巷尾看见简陋的台上放置一张桌子,评话员在台上指手划脚讲述故事。但听众寥寥无几,而且多是年近古稀之人。看来福州评话艺术,已成为明日黄花,不受人们欢迎了。
评话是福州十邑的特产,有它繁荣昌盛时期,并以独特的说唱艺术,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评话场道具再简单不过了,一桌、一椅、一筷子、一铜钹、一醒木和一月戒指。评话员主要根据评话书演讲。评话书来源自两方面:唐章文等少数评话员,讲述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经过评话员艺术加工,语言通俗化,再加上简单手势,人物就显得栩栩如生了。另一种根据专人或评话员编的评话书。如解放前名闻遐迩的《忠臣血》、《冤海仇》是专人编的;《英雄泪》则是评话员黄天天编的。解放初,评话书500万字,可以称为世界上最长小说《榴花梦》的发现,无疑给福州地区文化抹上耀眼的光圈。
评话书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语音以福州方音为本,语句平仄相间,特别强调的是:奇句末字(上句)一定要用仄声字;偶句末字(下句)一定要用平声字。福州话保留不能延长的“入声”字,给确定平仄声带来了方便。由于福州方言音平仄声分明,所以福州评话调抑扬顿挫,委婉动听,尤其是到达顶点(高潮),主人公叙述苦难的过去或描述生离死别的场面,加上铜钹伴奏,更是唱腔圆润,韵味无穷。
由于评话调平仄要求不严,作者创作评话书(按评话调填词)有充分自由,宜于排比。《英雄泪》中采用这种手法,就把和尚、尼姑虚幻的人生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弟子一心皈依佛教(仄),二目紧闭口念弥陀(平)。
三宝金莲焚香顶礼(仄),四大皆空斩断情由(平)。
五代宗祥莫将留念(仄),六根清净看破红尘(平)。
七情不染付之流水(仄),八曾受戒佛祖面前(平)。
九戒亦空看经食菜(仄),十指合掌礼拜如来(平)。
由于评话调句无定字,平仄限定不严,动词运用,更是得心应手,如《英雄泪》中叙述英雄侠女奔走天涯:
走不尽乡村和市镇(仄),过不尽峻岭和山林(平)。
受不尽风霜和雨露(仄),踏不尽池泊和凉亭(平)。
“走”“过”“受”“踏”等动词运用,恰到好处。
今天影视普及寻常百姓家,歌舞厅星罗棋布,福州特有说唱艺术——评话,要想争一席之地,看来是困难。但既是一门艺术,就不会灭绝,只要大胆创新,就会焕发出新的艺术光辉。
折枝诗(亦称诗钟):所谓折枝诗,顾名思义,是从一棵树中折一花枝。如果把七言律诗比作一花树,折枝诗就是从七言律诗格律中摘取有对仗两联的声律。
折枝诗一般拈两个“眼字”(亦称诗眼)凑成十四字一联为主,“眼字”放在出句和对句的第一字即为第一唱,放在第二字即为第二唱,其它以此类推,一般说“眼字”可以对调,有的规定“眼字”不能对调,那就按规定办事了。诗句为一对子,共14字,内容方案要求工整。“眼字”就是题目。有了题目,就按七言格律诗颔联或颈联的声律造句。出句末字一定要用仄声字,对句末字一定要用平声字。折枝诗创作系当场出题,以钟声为号,限时完卷,所以又叫诗钟。有关折枝诗创作,清徐北丰《风月谈馀录》有记载:“构思时以寸香系缕土,缀以钱,下承孟,火焚缕断,钱落孟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曰诗钟云。”
由于福州话的优势和辨别平仄声得天独厚的条件,历代以来,福州十邑诗社遍布,如今福州十邑诗社如雨后春笋般……如“三山诗社”、“融光诗社”、“海滨诗社”、“百六峰诗社”等,他们都以写折枝诗与近体诗为主。
折枝诗是福建省特产,它以独特的诗歌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可比文艺园中一朵奇葩,供人们品尝、玩味。当前诗社遍布八闽大地,活动内容,以写折枝诗为主(当前有的折枝诗创作大多数把“限时完卷”改为“限日完卷”)。
折枝诗短小精悍,在短短的十四字,可以抒怀、咏史、赋物、言情、说理。本人结合自己创作的折枝诗,加以说明。
一、抒怀: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的示意,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四化建设。
新腔永唱民情笃??明曲高歌党德隆(明新第一唱)
月光普照三通道??溪水长歌四化功(溪月第一唱)
二、咏史: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的启迪表示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鞭挞封建帝王的冷酷无情。
骓马乌江还恋主??赤龙云梦不亲臣(龙马第二唱)
《中国历史》第一册是这样叙述《楚汉战争》的:“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刘邦经常打败仗。但是刘邦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又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因此汉军逐渐由弱变强,反败为胜。后来,刘邦入大将韩信等率大军进击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项羽被迫自杀。”据蔡东藩的《前汉演义》叙述到随项羽征战多年的乌骓马,在主人死后,不饮不食,不久也死了。而“赤龙”下凡的刘邦称帝后,为了排除异己,剪除异姓王,就假装游览云梦泽。把为西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擒拿,并处以极刑。
三、赋物:用折枝诗格式,根据表示事物或表示性质和状态的“眼字”来描绘八闽的武夷山、鼓山的绮丽风光及家乡下沙海边、城关塔山、汾阳溪等景色优美的角落。
五岳有山皆胜地??八闽无水不桃源(八五第一唱)
石鼓重峰凭槛立??武夷九曲绕魂来(重九第三唱)
泉过家门清似洗??竹笼山壑翠如流(家山第三唱)
汾溪九曲凝新旭??圣塔重光接彩霞(重九第三唱)
双涧泉声流笔底??春山树影漾灯前(双春第一唱)
依岭原知山乐趣??临溪何碍水长喧(长乐第六唱)
晚秋枕听前溪水??晴晓亭看圣塔山(晚晴第一唱)
月台云淡宵如昼??溪涧风清夏若秋(溪月第一唱)
曾恋山溪寻胜景??每翻书卷找名诗(书山第三唱)
新地同游君作画??明轩独坐我吟诗(明新第一唱)
风波世路寻常忆??光景家山仔细吟(风光第一唱)
奇石吻涛依海立??彩云恋月傍天飞(海天第六唱)
晓日片时红海角??春风一夜绿天涯(海天第六唱)
梓里山牵游子梦??天涯家系故园情(家山第三唱)
四、言情:用折枝诗格式,结合“眼字”的诗情画意,勾起对古典名著《红楼梦》、《西厢记》及《故乡的榕树》最精彩场景的回忆。
竹影潇湘诗侣节??月光普救玉人情(眼字“诗人节),分嵌上下句)
晴送兰舟游子梦??晚凉榕树故乡心(晚晴第一唱)
五、论理:用折枝诗格式,根据“眼字”的含义,体现事物典型意义。
走马看花浮面景??飞龙破壁点睛功(龙马第二唱)
运当盛处须长省??境到穷时要乐观(长乐第六唱)
折枝诗以最经济手段表现最完整意境和感情见长,但目前写折技诗的人为数不多,折枝诗处于奄奄一息状态,这朵奇葩面临枯萎的危险。我们都有责任来扶持它、浇灌它,让它茁壮成长,使我省特有产物、独物诗歌风格继续生存下去,大家都来写折枝诗。
闽剧:同样利用福州话的“八音七调”和“平仄相间”的原理,为此闽剧唱腔圆润流畅,音调铿锵,别具一格,深得人们青睐。尤其是与福州一江之隔的长乐,闽剧迷比比皆是。从古到今,婚丧喜庆、传统节日和神明华诞都聘请福州闽剧团来。解放前福州“善传奇”、“赛天然”、“三赛乐”等闽剧团长期活跃在长乐各乡村舞台上。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今举二例足以说明。
其一:马山顶演戏一舂臼
长乐县与闽剧结下不解之缘。几乎每个乡村每年都聘请福州闽剧团演几场戏。大乡如此,小村也不例外,甚至几户人家也不甘示弱。离城关八里之遥,有座山叫马山顶,半山腰住五六户人家,主要靠种植番薯和豢养牛羊收入。为了相互呼应起见,他们将房屋围绕一块平场起盖,只有南向为通道。这里从来没有演过戏。有一年,地头神黑面元帅华诞,这几户人家就筹集巨款,聘请福州闽剧团来演一本戏。闽剧团演员、伴奏几十人,随带行李、道具二十多箱,只好乘轮渡来长乐县城关码头。当时潮候是上午11时,经过四小时航程,下午三时,才到达长乐县城关码头。他们扛着戏箱,翻山越岭,五时半赶到马山顶。这时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他们只好草草吃过饭,匆匆地化妆登台了。台临时搭在偏南向,台前悬挂两盏打气汽灯,把平场照得亮堂堂的,但平场上空无一人,只是在各家各户门前廊下舂臼墘坐着二三个人。闽剧团在演出前要闹三次台,目的等候观众,这也是闽剧演出的夹板花(规矩)。当敲锣打鼓闹了一通后,不见来者;第二通闹罢,依然如旧;第三通闹毕,毫无动静。这时一位青年从舂臼墘站了起来,大声说:“时间不早了还不演出,今晚要演到什么时候?”帮主(剧团负责人)理直气壮地回答:“没观众,我们演的戏,给谁看呀?”这位青年说:“我们村只有这几户人家,早就来了!”剧团演员大受感动,全身心投入演出,他们洪亮的唱腔,冲破夜色,山下附近乡村都听到。“马山顶演戏一舂臼”成了长乐县一桩趣闻。
其二:“‘皇帝’躲藏桌下”
在长乐市六平山下、汾阳溪旁有座庙宇,内祀汾阳王郭子仪、王第六子驸马太傅郭暧、王第六子长孙御史中丞郭铸,及王的部下张、杨二将军和赤面将军等,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汾阳王庙。
汾阳王庙修建多次。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雨溪涨,庙宇损坏,乡人修建了后殿并前楹。汾阳王庙为直进三大殿,典雅雄伟,水阁重楼蔚为壮观。春秋佳日,六平山万壑松涛,汾阳溪千岩映月,擅一方之胜,游人香客络绎不绝。1935年,看庙人不戒于火,付之一炬,仅存后殿(祖殿),废墟上搭盖简易的戏台,长期成为露天戏院,同时又是冬初吹干“番薯米”的好场所。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郭子仪神诞日,举行庙会,演戏三日,十分热闹。有一场场景堪为离奇!
《资治通鉴》45卷记载:驸马郭暧与公主夫妻争吵,郭暧出语不逊犯了欺君之罪。郭子仪知道事态严重,自绑进朝谢罪。后人把这一史实编写《打金枝》一剧。《打金枝》是闽剧传统节目,久演不衰。有一年冬初,汾阳王庙的戏台演《打金枝》剧目。当“郭子仪”跑在皇帝面前请罪时,突然一阵狂风,掀翻幕帐,吹倒公案桌上的陈列品。“皇帝”惊慌失措,连忙躲到公案桌下……场景属实,但事出有因。戏台座南朝北,时在冬季,不时朔风乍起,实属巧合。此后,《打金枝》与汾阳王庙的戏台绝缘了。
我们意识到母语——福州话的濒危状态。年轻人他们即使会说会听一些简单的福州话,但对福州话的特点失之交臂,可以说标准福州话的年轻人近乎绝迹。
由福州话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话、闽剧、折枝诗、十番伬等也成为明日黄花,至今闽剧团在长乐市还是有一定市场,但每场演出观众几乎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为了保护这一份“历史的深沉”,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如民俗专家方炳桂5年前在乌山顶上开设了“闽都乡学讲习所”(进行了100多场演讲)。同时还主持福州人民广播电台《左海之声》栏目。十多年来,他每周都在电视台用福州话向广大电视观众介绍福州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但毕竟影响不大,今后要提倡讲福州话,要把福州话与普通话并驾齐驱,多宣传福州话独具一格的语言优势,拂去尘埃,还“福州话”的真实面目。
2014年1—2月写于六平山汾阳溪听泉阁










《百合花》
——语文科教改的温度计
文/黄世鼎
目前中学语文教改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今年秋季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本就采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回顾建国以来,语文教材进行好几次改动,因为语文教材是政治的“喉舌”,是最敏感的部位,要紧紧配合政治。《百合花》选定与否,与政治气候息息相关,是语文教改的温度计。
茹志鹃的《百合花》发表于1957年,当时正是反右斗争,文坛上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这篇小说如百合花一样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沁人清香。《百合花》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解放战争期间的军民鱼水情,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它突破了当时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显出清新俊逸的风格。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法,塑造两位人物。一位是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天真有趣:“只见枪筒里多了枝野菊花,肩上破布在晚风中飘动。”平时关心战友、关心群众。在一次战斗的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献出年轻的生命。另一位就是过门才三天的媳妇,“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对小通讯员骨肉情深,当小通讯员牺牲时,她把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洒着“百合花”的被面拿出来,作为棺材的垫底。
这篇小说以“洒满百合花”的被面为线索,贯穿几个平凡生活横断面,深入挖掘,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源泉。小说构思巧妙,战火纷飞的场面及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的壮举则通过民工叙述侧面表现出来。另外作者善于细腻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茅盾对这篇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我最近读过几十个短篇小说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百合花》以她独特的清香吸引人们。她问世以后,立即被选为大学、中学教材。但好景不长,横遭批判,矛头主要针对小说结尾几句话:“卫生员让人抬来棺材,动手要揭掉那床被子。新媳妇这时脸发白,擘手夺过被子,半铺在棺材底,半盖在通讯员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上。”什么“小资产阶级人性论!”什么“新媳妇轻佻呀!”帽子满天飞。当所谓“革命样板戏”出台后,文艺创作上“三突出”,甚嚣尘上,鼓吹英雄要像《红灯记》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杜鹃山》的柯湘那样“高大”,你小小的通讯员算老几?于是这篇小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作者茹志鹃也受到迫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文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于是《百合花》又受人们所青睐,这篇小说又被选入语文科教材。
严兆鹤曾这样描述百合花:“自怜人世多难合,未称庭前种此花。”可以说是小说《百合花》最好的写照。百合花是顺心合意的象征,偏偏“人世”,以来,倍受坎坷,横遭责难。然而纯洁的百合花,依然袅袅多姿,花光耀眼。为此建议语文教材编写室,再度编人中学语文教材,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鉴赏《百合花》的绰约风姿。
2001年1月



















死后是非谁论得
——写给《名作欣赏》编辑室一封信
文/黄世鼎

编辑室:
贵刊创办以来,对提高读者欣赏文章能力有一定帮助,我也受益匪浅。但今年第二期刊载郝宇民《朱自清散文挑剔——兼论《背影》的散乱》一文,值得商榷。
作者把朱自清散文说得一无是处,说什么朱自清散文《春》的想像力“只能在小学生智力线以下,是根本够不上精品水准的。”对《背影》的指责,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首先,作者“挑剔”《背影》一文,“所包含和杂糅着的诸多情感点的散乱”、“毫无合理布局地随意拼贴在文章的各个角落,这就违背了正统散文要求‘神不散’的基本原则。”接着作者以数学函数图像,来证明以上的看法。大家知道,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阶级的社会里,文学具有阶级性。作者总是站在一定阶级立场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宣传本阶级思想。而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两者不仅在认识对象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作者以数学函数图像,对文学作品进行“挑剔”,显然思维方法是不对的。
朱自清在南京车站送别场面中,对父亲的“背影”作以下具体描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场面,充分表现父爱子的深情。朱自清以“背影”为线索命题组织材料,“背影”在文中一共出现四次,这怎么能说这篇文章违背“神不散”的原则呢?
其次,作者“挑剔”《背影》一文“情感基调不相统一。尤其是把属于‘哀’、‘怨’、‘嫌’、“冷’等相互差异很大的情绪材料毫不规则地串在一起,使人读来容易感到作者情绪捉摸不定,飘忽不定。”文学艺术所认识所反映的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及人的生活,所以文学也称“人学”(高尔基语)。人的性格,因人而异,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时而异。朱自清当时思想动态只能扪心自问,谁也说不清!他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句话道出本文写作缘由。这怎么能说作者朱自清“情绪捉摸不定,飘忽不定”呢?恰恰相反,“文笔潇洒,飘忽不定,意之所至事已随之,”正是优秀散文的特色。
最后,作者对《背影》中开头加以“修改”。《背影》全文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郝宇民同志认为应改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两年前我们在南京一别时,他那蹒跚的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怀的。”并认为这样改“更准确些,也更具美感和深情一些。”到过苏州的人都会领略一种风光,园林内九曲回廊,游人移步换形,给人以“道虽近而似远,境虽小而变大”的感觉。在文学创作上有“悬念”一词。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每回结尾都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小说中惯用的“悬念”手法,为何不能运用在散文创作上?事实上散文创作上的“悬念”运用也是司空见惯。初一语文课本开篇《一件珍贵的衬衫》首句:“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如果按郝宇民同志意图,也应该改为“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周*屏蔽字眼*派人送给我的的确良衬衫。”这样修改,不但枪毙“悬念”,而且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朱自清(1889-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抗战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是有民族气节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毛主席对他评价很高:“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别了,司徒雷登!》)他的散文《背影》写于1925年,影响很大,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每读一遍,我都被朱先生的真情实意所感动。看了郝宇民同志的文章后,不由地想起陆游一首诗来…
蔡邕东汉人,官至中郎将,故称蔡中郎。他是文学家、书法家,是陆游崇拜的偶象。时陆游年逾七十,隐居山阴达六十多年。一天他乘小舟出外游玩,来到一处斜阳古柳的村庄,看见艺人正圈地演出,把蔡邕说成背亲弃妻的负心汉。陆游心目中的偶象被打碎了,感慨良深: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论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贵刊是全国核心期刊,影响颇大,现正长篇累牍地刊登否定名家作品。如今年第三期又登载否定茅盾《白杨礼赞》的郝宇民文章“概念淹没的白杨——重评茅盾的《白杨礼赞》。”我认为这样下去,会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给人以莫衷一是的感觉。我与郝宇民同志天各一方,素昧平生,希望通过《背影》一文的不同看法,相互了解,成为朋友,而不是论敌,但愿如此!
1996年7月底写于六平山听泉阁。《名作欣赏》编辑部欣然接受这封信的观点,以后出版的《名作欣赏》刊物,取消“名作求疵”这一栏目。




鹿屏山下话楹联
文/黄世鼎
有的同志对鹿屏山(亦称六平山)的楹联(对联)“胜迹踞吴航……”对“摩崖冠长乐”有疑义,认为“踞”(j )与“冠”(gu n)都是仄声字,怎么能谈得对偶句呢?“冠”读二音,①gu n解释帽子,是平声调;②gu n解释“第一”意思,如冠军,读仄声调。“摩崖冠长乐”的“冠”,理解“第一”意思,应读gu n,是属仄声。但这里一定要用仄声字,才能合乎声律(“声”指的是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律”指的是平仄分布规律。)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主要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升降上。把这种高低升降不同声调区别有意识地用到文艺创作中,就会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增强了艺术性。所谓平仄声,就是不管写诗(格律诗、折枝诗、对联)、填词都要按照一定规律把平声、仄声调配好。今天写楹联虽然不要求像古人那样严格使用平仄,但也不可能完全不讲究声律。本人结合自己学习写对联的体会叙述如下,仅供参考。
难怪马铎百思不解
曾在鹿屏山东溪精舍攻读诗书的马铎,长乐岭南村人。据《长乐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永乐九年,马铎入京会试。一天,正沿着一条狭窄的田埂赶路,半途见—农妇挑柴过来。谁让路难以解决,农妇把脚上绣着菊花的青鞋一翘咏道:“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要马铎应对。马铎犯愁了,越想越觉得实在对不上,最后只好涉水让路了。
这则故事在长乐家喻户晓,不管是真是假,最主要是把对联特点体现其中。
对联的定格是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上下两句对称,是对联的最主要特点。所谓对称,是指对仗要工整,音韵要和谐。其中内容要相关,词性要相同,字数要相等。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文苑中占一席之地。寺庙园林、亭榭楼阁许多对仗工稳、清新隽永的对联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婚丧喜庆更是楹联满堂,美不胜收。
—般对联上句末字是仄声字,下联末字是平声字。马铎进京考试,路遇农妇,她吟的句子最后是平声字“开”。这说明农妇咏出了下联句,要马铎对上联句,难怪马铎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涉水让路了。殿试时,永乐帝摊开扇子,出了上联:“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发”,马铎才把农妇的联句对上:“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这一难题才算迎刃而解。由于不理解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声安排,以致街道店铺、住家门槛,上下联颠倒现象比比皆是。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本世初,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有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太监制度、裹足的民约和律诗的戒律(所谓“三宝”)进行猛烈的攻击,其中也把律诗列入“三宝”之一。这种看法是否过火,另有别论,但客观上说明律诗的清规戒律多了些。
何谓律诗也?律诗是在五、七言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最后形成却在唐初。首先,律诗因字句不同,分为五律(八句,每句五字)、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其次,律诗一般押平声韵,不能换韵,更不允许重韵。律诗有严格的平仄声规则,失粘失对均为律诗之大忌。
最后,律诗的颔联(第三句与第四句)和颈联(第五句与第六句)要对仗,即要求这两联的出句与对句的句式、词性、词义一 一对应,而且其平仄声也须相反对立。
对联多以五字句及七字句为主,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包含、概括对联的特点,可以说对联是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延伸与缩短。对联长短不一。最短二字句,如“国富”对“民强”;“山明”对”水秀”。最长九十字句,如清·孙髯翁题昆明大观楼楹联。这副上下联各用九十个字,合起来一百八十个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
唐朝苦吟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是大家熟识的。他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的锤炼,刻苦求工,对诗句的每一个字进行细心的提炼和斟酌。有时,为找—个最妥切的生动字,常常反复修改多次。他咏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表明他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写楹联何尝不是如此。对联要抒人生之真情,要取一方之奇胜,要撷山水之精英,而且还要符合声律,有时也要像贾岛一样耗费艰辛劳动。写好对联,一定要经过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观察揣摩,进行细心的斟酌。那种应付局面、一挥而就的对联,一般是达不到声调和谐、含蕴深厚的目的。
由于对联长短不一,在词性、词义和声律对仗方面,没有律诗那样严格,词性宽对是家常便饭。所谓宽对,一般词性相对,句型相同就可以了。从收集古今对联书上,发现一些现象如:夜(时令)对天(天文);泪(形体)对愁(人事);万(数目)对白(颜色)等不一而足。至于词义意对更是屡见不鲜。所谓意对,就是从字面上看不能构成对仗,但字义是相对的。“百鸟”对“春风”(“春”有“一”、“起始”意思)。杜甫七律《曲江》中的颔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联中“寻常”对数目字“七十”。从字面上看不能构成对仗,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寻常”在某一意义上说也是数目字。
古代音韵一拍最多两个实音,即两个字,如平平、仄仄。对联在平仄声搭配上有更大的自由,允许上下联同声字连用两、三个以后再换用不同声的字(即:平平平仄对平平平平),但如果连用四个或更多的同声字后,再换用不同声的字就不行了。因为那样就显得单调,失去节奏感了。
苏轼、陆游等精于此道
也许是律诗声律过于严格,甚至以“律”害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于是诗人墨客对格律有所冲破,规定了一些宽容、补救的办法。
其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五律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也就是说平仄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但这句话不够严密。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不能一概而论。
其二、拗救。所谓拗救,即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必须用“救”,加以补偿,意思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于仄声,后面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字。拗救有两种,对句相救和本句自救。唐朝诗圣杜甫拗救技巧,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正如语言学家、北大教授王力说的:“拗救的作家,以唐诗较为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引自王力《诗词格律》)
既然对联是由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引伸出来,律诗中的本句自救格式,自然会运用到撰写楹联上。
五言“平平平仄仄”,本句相救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相救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拗救办法,在历代楹联中司空见惯。
现举二例加以说明
万态幻云烟,只有溯游鸥自在,
孤怀对山水,几回清浅鸥归来。
(江西九江甘棠湖水亭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扬州小金山联)
“孤怀对山水”、“扁舟过桥下”都是“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仄声字“对”和在这里读仄声字的“过”来救平声字“山”和“桥”。现言归正传吧!鹿屏山楹联“胜迹踞吴航……”对“摩崖冠长乐……”因为“吴航”、“长乐”地名,不能随便更改,吴航(平平)声而长乐(平仄)声。按对楹联正格来说就是“平平平仄仄”对“仄仄仄平平”。由于“长”(平)声调关系,只好采取拗救办法,即用“平平仄平仄”来对上。“冠”字用在这里既合乎词义,又救平声“长”的作用,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 ?? ?? ?? ?? ?? ?? ?? ?? ??










也谈六平山门亭四副对联

? ?? ?? ?? ?? ?? ?? ?? ?? ?? ?? ? ——与宁致远先生商榷
文/黄世鼎
偶尔在第六期《长乐文艺报》上,读到宁致远先生的评论《且慢恭维待榷商——析“六平胜景楹联浅析”》一文,对六平山门亭四副对联提出“管见”。本人有不同见解,为此特向宁先生就某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其一、“最难忘北涧留诗东溪精舍;莫辜负千岩映月万壑松涛。”宁先生批评说:“‘莫辜负’对‘最难忘’都是音律不协的拗句。”宁先生去过杭州西湖没有?我想你如果去过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杭州西湖的灵隐寺大雄宝殿前柱镌刻一副流传极广的楹联:“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辜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其中“最难忘”对“莫辜负”难道也是“音律不协的拗句”吗?
其二、“鹿屏山麓英才必钟灵气;汾阳溪旁桃李正绽芳菲。”对这一联,宁先生说道:“请问‘鹿屏山麓’能对上‘汾阳溪旁’吗?上下句开头三字(首字不论)均是‘平平平’,岂不犯了为诗撰联之大忌?”“工对要求严谨,‘宽对’可以放松些,如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论’。”我认为宁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代音韵一拍最多两个字,如平平、仄仄。对联在平仄搭配上有更大的自由,允许上下联同声字连用两、三个以后再换用不同声的字(即:平平平仄对平平平平),这样给楹联创作带来些自由,特别是在楹联中嵌上地名更为方便。古今楹联、不乏其例。“六平山”和“汾阳溪”是地名,不能随便更改,只能用第四字“麓”(仄声)和“旁”(平声)来体现音律。不知何故?宁先生单独提取“鹿屏山、汾阳溪”加以分析,却把音律标志的关键字眼“麓”与“旁”丢在了一旁!更有甚者,有的五字一句,只看最后一字的声韵。如影响极大的《章太炎刺西太后》一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山省,痛赤县邦圻益戚,每逢万寿祝疆无。”“今日到南苑”对“五十割琉球”,对句中音律只从最后一字体现出来。宁先生又说:“偏正词组‘英才’对联合词组‘桃李’。这样对偶,会贻笑大方。”“桃李”是指两种水果,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确是联合词组。偏偏“英才”也是联合词组,《说文》是这样下定义的:“草,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才,草木之初也”。“英才”指草木两种状态,引申为杰出人物。宁先生“大意失荆州”,把联合词组“英才”与偏正词组“天才”、“蠢才”等同看待,令人啼笑皆非。
进而宁先生又谈到:“楹联的‘必’与‘正’是赘词,在字字珠玑的联中,无疑是多余。”写楹联字字珠玑,应惜墨如金,说对了。但宁先生却忘记了“文章繁简”之论。大家都知道,语句在表情达意上,该简就简,该繁的还要繁。鹿屏山人才辈出,明朝时,东溪精舍走出状元、榜眼及多名进士;汾阳溪旁长乐一中培养了许多人才,誉满省内外,这个“必”能省掉吗?
每天从鹿屏山麓看到长一中操场热闹气氛,听到教学楼传来琅琅书声,这个“正”可以少吗?如果按宁先生的意见,联句变成“鹿屏山麓英才钟灵气,汾阳溪旁桃李绽芳菲。”稍有文学修养的人,也会判断比原来句子逊色得多。
宁先生又说:“把‘灵气’改为‘灵异’便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解决什么问题!宁先生语藏玄机。“灵气”解释为“悟性”;“灵异”解释为“神奇、奇异”(见《现代汉语词典》)。“灵异”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怎么能与“芳菲”相对?
其三、对狮子岩、无底谷一联,宁先生说“:‘深’字不曾由形带动与动词‘吼’是不好相对的。”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语法吧。“深”是形容词又是动词,“深”放在名词(当主语)前面是定语,就是形容词,”如“深水……”。“深”放在名词(当主语)后面是谓语,就是动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宁先生又道:“吼”是动物的叫声,只能“拟物”不能“拟人”。不!人也会“吼”的。记得*屏蔽字眼*时期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写的“工人阶级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由此看来,宁先生对这一联没有从整体来看这一楹联。下面,让我们一道来欣赏李白《送汪伦》二句诗的意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千尺”与“送我情”从单独看风马牛不相及,从整体看,“不及”一词把他们化为一体,以比物手法形象表达真挚纯洁的深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形象,空灵而有余味。
2001年6月写于六平山听泉阁? ?




































“林厝里”重铸辉煌
文/黄世鼎
“林厝里”位于长乐区和平街(128号),是座二进宅第。一进头门厅与二进大厅屋之间有一宽阔的天井。天井两旁小巧玲珑的阁房,相对成趣。该宅第坐落在汾阳溪(简称汾溪)太平桥旁,刚好黄河浪“故乡的榕树”广阔的绿阴蔽着屋顶。为此,把一进临街头门厅设立黄河浪文学馆。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黄河浪在黄世鼎《心迹集》序言中写道:“黄世鼎是我的堂兄,只比我略长几岁,小时候一起在古榕树下,太平桥边游玩,听评话、讲故事、下棋、‘盘诗’。至今忆起还如在眼前。”
“往事如烟”意谓过去的经历像过眼云烟一样。但我并不这样理解,往事并不如烟,有的事至今还依稀可见。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一文中写道:“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的榕树 分外有感情,把他中空的那段凹槽当做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的划着。”在几个小伙伴中,我总是站着,担当敲锣角色。在闷热的夏夜,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在栏杆,一头搁在长凳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和黄河浪经常在此过夜。由于太平桥两头设置床铺,中间只留一米多宽的通道,后半夜经常被梅花、漳港村“赶鲜”渔民的货担碰撞长椅振醒。下象棋是我教会黄河浪。对弈时他把“象”走过河,我说:“‘象’不能如‘马’一样走过河!”他说:“为什么?”我说:“这是棋谱规定。”他智力惊人,以后每次对弈,我都是他手下败将。
1993年3月,黄河浪回乡探亲,在汾阳溪畔听泉阁与笔者切磋诗文,促膝谈心。临别笔者赠诗《寄语黄河浪》:“廿载分离梓里行,万千倾诉弟兄情。汾溪喜见春波绿,首石欣看夕照明。海外浪花诗有色,故乡榕树画尤精。黄河自古源头远,浪迹天涯也有声。”数日后,黄河浪从香港寄来《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云:“客地飘蓬万里行,故乡烟雨总关情。汾溪已伴榕根老,首石犹衔月色明。往事萦怀频入梦,新诗掬意未能精。何时归卧松云下,小阁再听泉水声。”此诗以“次韵”和之。见诗之下,他古诗词造诣之深,令人钦佩。所谓“次韵”,即不但韵脚“字”与原诗韵“字”相同,而且与和诗押韵“字”的先后位置一致。
“林厝里”不同凡响,是北宋中书侍郎林摅故居。始建于宋代。长乐罗联镇东林村,地灵人杰,历代出了二十四位进士。更令人称羡的事一户一门祖孙共出七位进士。故东林村称为“进士之乡”。“一门七进士”在长乐有口皆碑。“一门七进士”之一林邵,字才中,北宋仁宗(赵祯)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累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其子林摅(1068-1127)字彦振,号彦福,竟离乡背井,在城区太平桥边、汾阳溪旁起盖府第。明·万历年间于原址重建(大厅檐下还留明朝建筑的标志一双“柱眼”)。清、民国重修。“林厝里”坐东朝西,建筑面积430平方米。林摅后裔多迁居福州等地,“林厝里”几度易主。我的祖父黄敦昌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购其中部份房屋,后由家父黄天祥继承,再后由笔者黄世鼎继承。
林摅系北宋神宗(赵顼)皇朝中书侍郎。中书官署名,亦称中书省或中书门下简称。不同时代,对官阶有不同称呼和不同权限。由于元丰一年(1078年)改制,赋予中书省最高权限。国家由中书省与枢密院掌管政务军事,并称“二府”,同为最高政务机关。掌管政务的中书省,另置中书侍郎为次官。为此,林摅实际上是副“宰相”。
由于“林厝里”显赫的历史渊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长乐区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运营指挥部在“林厝里”内设立黄河浪文学馆,达到进一步宣传长乐名人文化,提升和平街文化的印记。
设计思路:文学馆以黄河浪描绘长乐情怀的故乡的榕树为主线,移步换景的榕树绿魂,对标阐释长乐的家国情怀,提取春、夏、秋、冬四季的榕树特色,结合互动设备进行演绎。
相关链接
黄河自古源头远 浪迹天涯也有声
——黄河浪的文学之路
黄河浪系黄世连笔名,1941年3月27日出生。1960年长乐一中高中毕业,1964年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福州高级中学任教。1975年赴香港加入香港作家联会,从事美术广告及文学创作。1995年移居美国,1997年发起组织夏威夷作家协会,并任协会主席,兼任《珍珠港》文学报主编,曾出版《海外浪花》等诗集及《遥远的爱》等散文集。散文《故乡的榕树》获香港首届中文文学奖冠军,并被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及一些大学教材。另外,散文《春临太平山》《维园中秋夜》《爱石的人》被选入2009年香港中学语文教材。并被韩、蒙、英、德、法、俄、日等十二国翻译,影响深远。
2012年7月18日晚,黄河浪与世长辞,终年71岁。噩耗传出,深感哀伤。世界各地文学团体和文友来函,深切悼念这位伟大的作家。现任《珍珠港》文学报主编、黄河浪的女儿叶芳以《忆父亲》一诗,巧妙地将黄河浪著作的名称,写成一首流畅的新诗,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你匆匆地起了/踏着风的脚步/化成海的呼吸/远离这/披黑纱的地球/从此我日夜倾听/香江潮汐/和蓝色夏威夷翻卷的/海外浪花/期待听到黄河入海的/天涯回声/与滔滔的长江汇聚太平洋
我以颤抖的双手/捧着你遗世的珍珠/到故乡的榕树下/寻找遥远的爱/和那羽田集里的/大地诗情
当年的海和少女/永远定格在/感人的诗句中/而你生命的足音/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
此诗提及黄河浪的著作,依序为《风的脚步》《海的呼吸》《披黑纱的地球》《香江潮汐》《蓝色夏威夷》(编辑)《海外浪花》《天涯回声》《握手太平洋》(编辑)《珍珠港》(编辑)《故乡的榕树》《遥远的爱》《羽田集》《大地诗情》《海和少女》《生命的足音》等。这些不但是黄河浪毕生的创作结晶,而且还有他的编辑成果。
黄河浪一生创作甚丰,其个人小传及文学成就收录于《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文艺卷》《香港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文学家词典》和《海外华文文学史》等数十部词典中。
发表于 2024-3-26 20:13: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