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呼吁有条件的各省市也开始接纳地震灾民

[复制链接]
查看: 1856|回复: 0
发表于 2008-5-23 16: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民经受的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和心理伤害。中国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一致抗灾救灾,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以人为本最生动最广泛的体现,凸显了中国人民崭新的人文精神和崇高感人的公民风貌。
  最新的数据显示,遇难者超过5万人,3万多人失踪,受伤者超过27万人,500多万人无家可归,现在多住在帐篷或简易临时建筑中。另外灾区由于地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还形成了34个堰塞湖,对当地形成了很大的威胁。随着抗震救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灾区急需大量帐篷,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等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在此,我希望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若干建议。



1.  应该紧急呼吁有条件的各省市接纳灾民



  四川省共设立了3506个救助点,临时安置灾民人口为500多万人。但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凸现的两大难题是卫生防疫和灾民安置。数百万灾民滞留在城市的广场、体育场、空地上终非长久之计,他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乃至精神生活若未安排妥当,这些流动人口可能引发周边城市一系列社会问题。拿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来说,目前这里的灾民安置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虽然灾民相应的衣食供应可以保证,但卫生状况堪忧,安置点的医疗、防疫工作将面临极大的考验。据初步统计,除了安置在救助点的500多万灾民外,还有大量灾区群众自行撤到了在外地的住所或亲友家中,紧急疏散总人口达800多万。这相当于在一周内,向“成都-德阳-绵阳”一线增加了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数,无疑,对于这些城市的物资供应、医疗教育、治安管理等问题,均构成了严峻挑战。   

  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向其他省市转移地震灾害中的受伤伤员,这个措施很及时,能极大缓解四川灾区医院面临的严峻设施和医疗不足的问题。此外,全国目前有超过10万的大量的部队官兵,上万的各省市参加救灾的人员和成千上万的自愿人员都集中在灾区,因此,灾区的设施和供给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短时间可以,长时期会对整个灾区的恢复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延缓恢复的进程。很难想象500多万人长期居住在帐篷或其他临时建筑之中,因为重建工作并不是短时期可以奏效的,而且有些地方环境太危险已不适合重建。灾区需要重建,也必须重建,但需要一个很好的规划,需要优化、安全和宜居的选址等的考虑来花好国家、社会和国际援助的捐款。据报道,灾区重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这个时期不是一个短期。

  由于全国各地对这次灾难都异常重视,都纷纷表示愿意支援,因此,我建议除了这些不愿意离开灾区的灾民外,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全国各省市分散部分愿意外迁的灾民,特别是向沿海发达宜居的地区,应该鼓励各省市开展一个接纳灾民和伤员的活动,这样可以很快缓解当地500万灾民的灾情,避免灾民长时间处在不安定状态下可能带来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对于接收灾区移民的地方政府,中央财政可以给予补贴,全国各地的捐款也可以有针对性对这些新安置的灾民对口使用。

   此外,各地的政府,企业和社会也可以考虑伸出温暖的双手,优先安置、帮助和雇用来自灾区的灾民,用全国和全民的力量来化解这样罕见的一个中华民族的灾难。



2.很多灾区已不利于灾民回去,移民已经成为最佳选择



  关于灾民到底要安置在哪里,无非是留下来重建家园,要么就转移到其他地区或者移民。当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而重建唐山的规划是:立足唐山,就地建设。唐山是平原,靠近沿海,即使如此,重建工作也非常困难,从原来规划中的5年时间变成了10年,原计划的25亿重建资金也扩大到50亿。相比较而言,移民成本会低些,而且更直接,对灾民的生活将更有利。

    汶川位于地壳活动频繁地带,且地处崇山峻岭,边远山区,交通条件差,出行不便,不适宜人居,即使在当地重建家园,即不经济,也仍面临地震的威胁,影响百姓生活质量。此地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来维持,生存生活条件较差。重建汶川灾区的困难非常多、非常大,而且成本也非常高昂,所需时间也相应很长。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考虑对灾区民众采取大规模异地安置和永久移民。中央和四川政府对当地部分受重创的不利于人居的灾后拨款,也可以更有效地使用在新接纳灾民的其它省市,可以大大提高救灾的效率。

    此外,我国沿海地区很多地方已经发生劳工荒,四川本来也是中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此时移民,既可以解决灾民安置问题,从长远看还可以缓解沿海地区的劳工短缺问题,可谓事半功倍。此外,从国际上的经验看,一些国家发生天灾人祸,其他很多国家也主动接受了很多灾民或难民,这是国际上经常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除灾难解救灾民的方式,有很多这样的先例和惯例。



3.  中国有很成功的异地移民经验可以借鉴



   在异地移民方面,中国有很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这次灾害移民上来。原来属于四川,现在属于重庆的三峡地区,在修建三峡工程时,共移民近200万人,这里面涉及了迁移,安置和重建等众多问题。不过,这次地震灾害移民,不存在拆迁问题,没有什么阻力,各地接纳的积极性也非常高,这样很快就能安置大量的灾民,能够及时安顿灾民,稳定局面,真正解决了灾民的困难。在移民时,可以借鉴三峡库区移民经验,发挥各省各地优势,迅速妥善安置灾民,在全世界树立更加人道和关怀的形象,成为政府组织救灾高效新的表率和中国体制的优越性最好体现。当然,对于不愿离开的灾民,不希望离开的灾民,政府应为其拨付生活费和资助,鼓励他们在当地自救。

    除了灾民外,孤寡人群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各国地震灾难及唐山大地震后的统计资料分析推算,5.12地震有可能造成3千名左右的汶川地震孤儿无家可归。另外,因地震夺走了子女的生命,震区还可能出现成批的孤老甚至伤残孤老。孤儿、孤老、伤残孤老,被联合国减灾组织统一定义为因灾生成的“三孤”。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城市纷纷向四川及国家民政部表示愿意安置地震孤儿;无数城镇家庭或个人则通过各种途径向当地民政机构申请认养地震孤儿。在广州和上海,申请认养地震孤儿的市民家庭均已超过数千户(人)。

    但仅认养孤儿并不够,“三孤”群体我们都应该照顾到。民政部门在当下如何安置好地震孤老尤其是地震伤残孤老,与安置地震孤儿都一样迫切。但认养地震孤老尤其是地震伤残孤老,光靠家庭并不合适,亟需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站出来——通过出资的方式替国家分忧。建立福利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接纳这些。

    我建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建立各自的地震灾民孤儿院、伤残院和养老院,用全国各地区的力量来迅速分担灾区的已经面临的灾民安置的巨大挑战。



4.灾民异地移民可以迅速缓解和减少心理损伤



   地震过后,重建的不仅是家园,心灵家园的重建也应该给予重视。大地震过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心理重建过程也艰巨而漫长。抑郁通常是地震危机中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触景生情,极度悲伤的人容易进入抑郁状态,失去爱人亲友的强烈悲痛对生还者来说更是难以忍受,感到极度失落而无助,甚至产生自杀冲动和自杀行为。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

   心理学家把迫切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分为三类: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针对不同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关怀方式。我认为,当前情况下有必要将愿意从受灾地区移民出来的灾民从灾区转移出来,让他们换一种新的环境,接受各地热烈的欢迎和良好安置,这样十分有利于灾民更好地迅速地恢复心理创伤。接纳地当地也有足够的心理和医疗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以利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

  

    目前,国家和政府已经做了很有效的灾害伤员异地转移和治疗,我想,异地转移和移民部分愿意去其他省市的灾民,也应该尽快成为有效抗震救灾的国家战略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