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豪宅”难替亲情 侨乡“空巢”老人盼天伦

[复制链接]
查看: 2975|回复: 1
发表于 2014-10-10 12: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豪宅”难替亲情 侨乡“空巢”老人盼天伦
2014-10-10 08:18:00|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和煦的阳光下,一位老人诵读着一本《圣经》,口齿有些不清,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她的虔诚,颤颤巍巍的手上,簇新的手表、硕大的罗马金戒指和鎏金的手镯显得格外耀眼。这一幕并没有发生在国外,而是一位安徽歙县槐塘村老太太的日常生活。而她的手上这些“洋货”,都是身在国外打工的儿孙们孝敬她的。
  居豪宅 用洋货
  槐塘村的“出国潮”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大批村民先后前往荷兰、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闯荡。
  槐塘村村民经常说道:“我们在欧洲拿的是三把刀,菜刀、皮刀和剪刀。”据《欧洲时报》称,村内2000人中,近千人曾务工经商闯荡西欧,村内约80%以上的农户家有亲人在海外。全村有400多人常年在欧洲开餐馆,做皮革和裁缝生意。
  凭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奋,这些海外移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据称,当地的中国银行里储蓄的欧元几乎都来自这个村。他们都选择把钱、礼物等寄送回国。
  整个槐塘村随处可见欧式的别墅,院子里甚至还有游泳池和车库。家里的家具极为讲究,洋牌子家用电器也很多,没有懂外语的村民,只能自己摸索着使用。
  勤俭了半辈子的老人身上也能穿金戴银,甚至使用自己根本看不懂说明书的护肤品。留守在村子的其他村民也已习惯使用洋酒和西班牙火腿来招待客人。
  但是,这些豪宅的常住人口却仅仅是几位老人。
  目前,在中国,儿孙在海外务工、打拼,老人留守村中的情况不在少数。在福建、浙江等中国传统侨乡,不少村镇“家家是侨户、人人是侨眷”。
  在著名侨乡福建长乐,比比皆是西式“豪宅”,然而整个村子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只有老人们在晒太阳,打麻将。村里土地大半荒芜,“豪宅”则交给农民工打理。

至垂暮 盼天伦
  由于长年在外打拼,多数华人的事业和家庭都在国外。他们既没法抛下一切回国定居,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回国。于是,很多旅居海外的子女就简单地把赡养老人演变成了定期汇款、定期问候身体一类的应付之举。
  相比我国大多数因儿女进城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海外华人的父母拥有更宽裕的物质生活,居豪宅,穿金戴银;而在精神生活上,他们却比国内的空巢老人距离儿女们更远,更为孤独。
  据西班牙欧浪网报道,旅西侨胞阿洁很早就和姐姐、姐夫来到欧洲,已经5年没有回去和父母过年了。“我和姐姐都已经成家,都有各自的事业,过年也会寄钱回去,但我们也知道即便是这样,我们能为父母做的事情也很少。”提到自己的父母,阿洁感到很是内疚。
  槐塘村村民邱海燕的儿子从16岁离开家到西班牙读书,至今已12年。“孩子毕业了,就留在了西班牙工作。”邱海燕说,“现在孩子有两个汽车装饰店,赚不赚钱不清楚,也没有去过问,只要安全就是最大的安慰。”想孩子的时候,邱海燕就一遍遍看手机里存着的旧照。
  对很多空巢父母来说,平日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子女从海外打来电话。由于很多空巢父母在家整天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加之思念远方的子女,往往心情抑郁、寂寞难遣,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阖家圆 抵万金
  实际上,国内的父母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关怀,情感上的交流才能真正地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种情感上的沟通是双向的,不仅来自父母对子女的挂念和“唠叨”,更取决于子女能否理解父母的心情。事实上,孝敬父母不只是一张汇款单,更是一封家书、一条短信、一个电话或者一段视频。
  一方面,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海外华人在外努力打拼的同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事业和孝敬老人之间做出合理的安排,常回国看看,千万不要等到老人不在的时候再去追悔莫及,慨叹“子欲养而亲不在”。
  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华侨父母们应该放宽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子女不要过分牵挂,不要和有子女陪在身边的家庭去做过多的比较。老人们应该常出去走走,和处于同样情境的人一起逛逛公园、打打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孙少峰 张奕璞)

发表于 2014-10-10 19: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无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