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闽通志 】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南靖县
  欧寮山在习贤里张仓社,又名大帽山,县治主山也。南北二峰峭耸,周回百余里。岁旱,邑人祷雨于此。 金山在永丰里。山形尖圆秀拔,堪舆家以为金星,故名。(上二山俱县北。) 鹅头山县治前山也。形如鹅头昂峙,故名。俗呼鹅觜山。 湖山下有黑潭。(上二山在由义里。) 琯山旧南胜县在其下14。 五牙山五峰尖耸如牙。山多产矾,又名矾山。南胜县初建于此。 三平山岩谷深邃,登者历三险三平,乃止其上,因名。唐僧义中建三平寺。上有龟蛇峰、仙人亭、和尚潭、九层岩、双髻山、高柯岭、煎茶坞、侍郎亭、虎爬泉、锡杖树、大伯山,凡十一奇。(上三山在清宁里。) 麒麟山在归德里。峰头高仰,若麒麟状。 大峰山在新安里。高大巉岩,顶多巨石。(已上七山俱县南。) 镜山在县西北习贤里。夕阳斜照,山崖入映目,光耀烨然,故名。 峰苍岭在县北习贤里天宝山之西南。山之腰,石磴盘回,路通汀、赣。其上有亭。 旧岩在县北习贤里。 双溪在县治前,合大小二溪而名。小溪发源永丰里龙岩县界,历金山涌口至永济桥下,与大溪会。大溪发源卢溪太平者,历赫潭而来,发源山布禾平社者,历西林寺等处而来,至县前与小溪会,是曰双溪。自是合为一大溪,经县治东,趋入龙溪县西溪。 深渡溪在县西永丰里。源出龙岩县界,趋龟洋,流入小溪。 三团溪在县西南永丰里。源出上杭县界,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下。 横溪源出小平山至溪口。 九团溪源出漳浦县,历洋头径下经后市15,出铜湖溪口。 山隔溪源出三峰,经侯山。 翠微溪源出翠微社。历三平寺,经圆济桥16下。(上四溪在县南清宁里,俱流入大溪。) 三脚涧源出峰苍岭。经三脚桥下,入源渡溪。 峰苍涧源出峰苍岭铜山寺前,至新寨,过得仙桥而入双溪。(上二涧在县北习贤里。) 思清井在儒学大门内。元时所凿,泉极甘美。 庙前井在城隍庙大门东。其泉清冽。 温泉在县北永丰里者二,在清宁里者一,泉深而热不可浴;在归德里者一。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漳平县
  仙帽山顶圆如帽,故名。昔乡人遭寇乱匿此,寇将逼,忽西偏大雾濛濛,寇不能及,故又名西雾寨。 石鼓山山有大石如鼓状。相传天阴雨则鸣。 凌家山峭拔而秀,无林木。山半地势平夷,凌氏居之,故名。(上三山在居仁里。) 九星山九峰迭耸,中有石窟,号“仙人插剑”,雨不溢,旱不涸。 碧凌山山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天柱山其山势屹立苍冥如柱。 花瓶山三峰峭立如屏状。 马头溪山上有二石,一大一小,如马之引驹。(上五山在和睦里。) 赖家山山高,而其巅平坦,赖氏世居之,故名。 虎山如伏虎状,故名。山麓有古寺,号水月堂。(上二山在聚贤里。已上十山俱县北。) 文笔峰山17去县五里许,为儒学前山,尖耸秀丽如桌笔然。 新山山之石可作灰,一邑皆取给于此。覆鼎山山巅突起如覆釜状。(上三山在居仁里。) 大壮山在永福里。其势宏壮。为众山之冠。(已上四山俱县南。) 银瓶山在居仁里。三峰秀峙,其状如瓶。 石门隔山两峰夹峙如门,又有石如将军然。 云峰山其势极雄壮,常有云气浮其上,故名。中有宝台岩。(上二山在感化里。已上三山俱县东。) 高岩山上有大小二石洞。 龙亭寨山山半有清泉一脉。旧有骑龙仙庙,今移置东关山。(上二山在县西居仁里。) 双髻山在县东北聚贤里,界漳平、龙溪二县间,以形似名。山有灵异,祷雨辄应。 牛头相触岭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立,中一坑,相去二丈余,深数十丈,水流轰响,峭削险隘,行者病之。乡人朱崇庆募众砌石为桥。人度之者,毛发森竦。 饮水岭在县北聚贤里。上有井,泉清冽可饮。 三重岭在县南永福里18。山极高峻,人迹罕到。中有三龙井,祷雨多应。山之上,三峰迭出,因名。 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邃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多逋聚其间。凭恃险远,易于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觜、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郡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官政易及,不复反侧。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 龙门洞在县东感化里。其洞如石室,冬温夏凉。中有盘石,可容百余人。 九龙溪在县治南。源出汀州上杭县界,历龙岩雁石,绕县治南,东趋华峰三硿,会下折溪,东南流入龙溪县九龙江。 下折溪在县南居仁里。源出永福里。曲折萦回而下。 九房溪源出汀州府连城县,历龙岩徐溪。 罗溪源出延平府永安县。历和睦。 溪南溪源出泉州府安溪县。历华口。(上三溪俱入于九龙溪。) 拦牛潭在县南。石壁险峻,牛马莫能渡,故名。 碧龙潭在县西。其水澄澈若鉴。相传尝有龙游于此。(上二潭俱居仁里。) 鳌池在县北聚贤里。周围二十余里,大涝不溢,亢旱不涸。池东有祠,朔望群鱼浮列而向仰之。 汤坑在县北聚贤里。其泉如汤。可澡浴。上有亭。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汀州府
  
长汀县
  卧龙山在府治后。为郡之主山,偃卧如龙。登山椒,尽见井邑,它山皆拱揖俯伏其下。一名无境山。宋郡倅郭祥正诗:“卧龙胜事堪图画,迥压闽南七八州。” 鸡笼山在府城北成上里。以形似名。旧传宋时王中正成道之所。郭祥正诗:“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濛濛。” 南山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府治前山也。其下坦夷,有文殊、同庆二寺。宋郡守陈轩诗:“呀然碧玉洞,屹立分双户。天生护佳景,常恐尘土污。”(上二山在左厢。) 圆珠山在右厢。形圆如珠。宋郡守张宪诗:“万迭层冈揖卧龙,一峰圆顶翠凌空。”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 玉女山在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之所。月明籁寂。隐隐有音乐声,下有通仙桥。 赤坑障山在□□里19。 灵蛇山在□□里20。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东山在府城内正东,卧龙山之首也。上有鄞江台,傍有五显庙,今废。 拜相山俯挹卧龙山,如人之拜。 莲花山在左厢。 笔山按《大明一统志》作“笔架山”,在归阳里。(上二山皆以形似名。已上四山俱府城东。) 展旗山在□里。以形似名。 濑溪障山在□□里。(上二山俱府城西。) 马鞍山在左厢。以形似名。 翠峰山在府城东北归阳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其上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卓午方见其顶。一本作“翠峰,在府城东南”,误。 七宝山在□□里。下有上宝场21,今废。(上三山俱府城东南。) 二老峰在府城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形,故名。 西峰在卧龙山之右。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 双峰山在府城东南□□里22。峰峦双耸,高入云汉。 横冈岭在府城内卧龙山之左。 白叶岭在左厢。上有白鹤庵。 枣木岭在□□里23。 分水岭在成上里。 簑荷岭在□里24。地产簑荷,故名。 桑溪岭在□□□里25。(上五岭俱府城南。) 东庄岭在□□里26。下有平田千顷。 枸木岭在□□里27。 大息岭在归阳里。(上三岭俱府城东。) 白头岭常有白云冒其上,故名。 新路岭峭险壁立,沙砾崎岖,行者病焉。岭下即隶江西,此天以限闽中也。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尝设隘于此,以备赣寇,名罗坑隘。(上二岭在古贵里。) 佛岭在左厢,今名通济岩。石壁间有佛庵,宋长史邓曾建。后人复创长史亭于庵侧。 湘岭流在□□里28。 流源大岭在□□里29。 归岭在□□里30。路通连城县。(已上六岭俱府城东南。) 宣岩在青岩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洪刍诗:“一纶涵碧磻溪钓,千穗垂黄谷口耕。” 石燕岩在古贵里。相传尝有飞燕数十,遇骤雨集石上,皆化为石。 云谷岩在南山之址。 朝斗岩在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瞰城市尽目睫间。下有祐圣祠。(上四岩俱府城南。) 通济岩在左厢。上有庵,祀伏虎禅师,祈祷多应。 霹雳岩在拜相山之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一声,岩窦划开,中有丹灶,后建祐圣道院于岩间。(上二岩俱府城东。) 狮子岩在府城东南青岩里。双石为门。相传定光佛初振锡于此。 苍玉洞在东禅寺前道旁。两石对峙如门,内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等石,清气逼人。宋蒋之奇诗:“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谢洵诗:“溪瘦玉声小,山横翠色深。”仙隐洞在云骧阁下。石径缘溪,嵚崟深窈。洞外两石阁,一小石,天然成门,内颇宽广。宋郡守赵宗模开辟,以发天秘,创溪堂及数亭。继守林岊复创洞天书院及白鸥亭,今俱废。(上二洞在府城东左厢。) 飞来石在府城内云骧阁之西。相传一夕随雷雨而至。 石壁在府城南□□里31。 乌鼻石在府城东惠民桥上流。 白面石在府城西□□里32。 鄞江在府城东,即东溪水。自翠峰发源会鄞坑水,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蒋之奇诗:“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 寅湖距府城二里许,周围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湖中一小山,虽水溢不没。宋长汀宰钱厚,濒湖创亭,今废。 子地湖在□□里33,居郡子位,故名。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 青草湖在归阳里。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色长青。蒋之奇诗:“地无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风波平地生。”(上三湖俱府城东。) 辛湖在府城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正溪在府城东南,又名大溪。发源宁化县界,出石含,历谢地、新桥、湘洪峡,迤逦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派自有年桥入,一派自济川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以达于海,即汀水也。详见《郡名志》。 东溪即鄞江水。 梓步溪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 小湘溪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上三溪俱府城东。) 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大原,过杉岭至南拔桥下,官引一派东至为城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一派又东至于西田,过富文坊,抵州湖庙前。 南溪在府城南。源流不一。经普济桥至南口。 北溪在府城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已上五溪俱流入正溪。) 曲潭在□□里34。 大潭在□□里35。(上三溪俱府城南。) 龙潭在左厢云骧阁下。东岸有龙祠,遇旱则祷雨于此。 白步潭在□□里36。 东庄潭在东庄岭下,今水徙于都教场之后37。(上三潭俱府城东。) 麻潭在府城东南右厢。郡之众流皆会于此。山势蟠亘,过此,折为九曲。 磜角在古贵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 磜头在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上二磜俱府城东。) 五百滩自汀抵潮,溪滩五百。 放生池因云骧阁下龙潭为之。 金乳泉在府宅堂东卧龙书院之右。旧为枯池,相传宋郡守赵遂良用定光佛偈投池中,得清泉,郡人因偈中语取今名。 汤泉一在府城南清泰里,周围数十丈,能熟物。宋绍兴间,郡砌石池,覆以两室,异向,则以别男女。旁结庵名“无垢”。县尉李格为记。一在府城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法林袈裟泉在府城西法林寺。旧传有老僧讲《法华经》,夜窗牖忽明,见一龙蟠石上,遂以袈裟覆之。翌旦,石裂一泓如袈裟状,清泉坌溢。 玉泉在府城东南□□里38。清泚而甘,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其品与建溪相伯仲。 邓长史井邓曾凿39至丈余,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杵撞穿之,泉涌出,四时不竭。 南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上二井俱府城南。) 鄞江井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深仅三尺,春秋潦而不溢,夏冬泉出不涸,溉田甚多。其水称之,重于它水。 弼星井在府堂西。 巨门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迁城之初,谓如斗形,故按斗象开七井,以七星名之。 禄星井在府治后园西北。 廉星井 武曲井 文曲井(上三井在府治东南。) 魁星井在府治仪门外西南。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宁化县
  翠华山在城里。山色苍翠,为邑人游览之所。 宝山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宝,故名。其石性刚,或磨以为珠,不堪用。 凤凰山崇冈峻陇,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上二山在龙上下里。) 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旧传有陶姓者结茅其上,因名。 梳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招得里。已上五山俱县北。) 南山在兴善里。其山中起一峰如笔架,为一邑之望。流水一带,环绕其下。 五灵山在县市。即五家山。上有普惠王祠。祠前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敕改今名。(上二山俱县南。) 龙须山在县东招得里。草生岩石如龙须然。 罗平山在县东北泉上里。旧传罗平者隐居于此,故名。 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以形似名。 鹫峰在县南新村里也。 登高山在城里40。重九日,邑人多载酒囊茱登高于此。 苦竹岭以所产名。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上有神王庙,乡人旱潦疾疫必祷于此。 南桥岭岭势高拱如桥,故名。(上三岭在永丰里。已上四岭俱县北。) 狮子岭岭有石,形如狮子,故名。 罗汉岭(已上二岭在县南新村里。) 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乡人求之弗得。 狐栖岭在县治西龙上下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于此,故名。 城门嶂41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卓立如屏嶂。元季寇敌,邑人多避兵于此。 瑞花岩在县北□□里42,旁有僧舍。又名下岩。 龙池岩在县南□□里43。旧传尝有龙蟠于此。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在县东北□□里44。石笋屹立如门。其中空洞,可坐千人。有数石室:曰宝陀石,中置观音像,曰乳穴,必烈炬然后可入,中有泉,乡人祷雨辄应;曰丹室,一小穴,匍匐乃入,其中宽明,有丹灶之属。其一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东岩在西岩之侧。其中亦有数石室。初入隐隐若有人形,谛视则无有,谓之仙影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其中。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之状。 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治平间,有僧祖庆者结庵于此,遂芟辟其地。洞前重冈迭,小涧横绝,烟云缥缈,群石奇诡,状类不一,野花殊草,香气蓊葧荔。又有一石,拔地而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满而不溢,病者饮之或愈,祷雨亦应。 黄连洞在县东五里。地多产黄连。县旧以此得而名之。 乌路峡在县南新村里。两岸壁立,水势萦回,深不可测。 狮子石在登荣乡田门。以形似得名。 危石在□□里45。突然一峰,四壁斗绝。宋绍兴间,有僧祖月者结庵其上,名曰翠峰。(上二石俱县北。) 狂波石在县东赤冈潭中。旧传有二龙蟠石上,水涨则波涛汹涌,故名。 蛟湖在龙上下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其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郡守赵映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侧。 柘湖在泉上里,去蛟湖不远。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在柘湖之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三湖俱县北。) 大溪在县南。溪之源凡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长坊来会。此三派,县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台田岭与邵武建宁县分水至县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侧潭来会,又至县东渡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然后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津,抵福州,而入于海。 龙门潭在在城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会大溪。 神头潭在兴善里神头岭下。水清澈极深。 版主潭在七里潭侧。多版主,故名。(上三潭俱县南。) 龙潭在县东□里46。旧有龙神庙,今废。 赤冈潭在□□里47。(上二潭俱县东。) 院子坑潭在县西在城里。遇久雨,水溢,接大溪。 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鼋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雷鸣磜在兴善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地,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讨平之,因置南平寨。(上二磜俱县南。) 七孤龙在县南乌路峡下。清流激湍,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地在县北□□里48。旧名水丰池,产藕最佳。 放生池在县南。 万斛泉在县北石洞中,坌涌而出,流为小涧,下溉田数千顷。 洁溪泉在县南□□里49。清泚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在鹫峰院。 光严井在县治后、光严寺前。其水清冽甘美,市人争先汲之不竭。 太平井在太平巷口。水极清澈。 周家井其水清冽,虽大旱汲之不竭。(上二井俱县治东。) 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或愈。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上杭县
  金山50邑之主山也。峦嶂,苍翠如画。宋康定间尝产金,因名。山之上有三池,名曰胆水。其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池,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铜。后县治既迁,则其水遂变,不异常水,而浸铁亦不复可成铜矣。山之侧有百丈磜,高可百丈,一溜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山之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大明一统志》云:“据金山之阳,故名。”近山有岩,名曰宝兴。 灵蛇山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出没,人过其处必祷之,故名。(上二山在平安里。)
   七峰山在城里,为邑之后镇。七峰岌并,翠丽可爱。堪舆家谓上应北斗故又名七星山。(已上四山俱县北。) 袍山51为邑之前镇,以形似名。旧志云:“未县之先,林木森蔚,有术者过之,谓其民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未几,迁县于此。” 横琴山横亘县前之溪南,平广延袤如横琴然,亦名横琴冈。冈之后有井,凡有疾者,多取其水洗之,云有验也。以其上有观音庵,因名观音井。(上二山在县南,在城里。) 冷洋山在在城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旧有道人结庵其上。
   乱石隔山在古田里。其上乱石巉岩,故名。(上二山俱县东。) 展旗山在在城里,为邑之右镇。数峰联属,迤逦若展旗然。 石狮山在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 铁嶂山在胜运里。石壁峭拔,势若平嶂52。山之西产铁矿。(上三山俱县西。) 覆箩山在县西北在城里。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 高唐山旧传有姓高、唐者二人,年皆九十余,一日登此山,遂不复归,因名。 羊厨山高可百丈,盘亘百余里,据汀、潮二州之界。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其巅常有群羊栖止,人迹罕到。(上二山在县西南来苏里。) 插笏峰在县南□里53。其峰有四,葱蒨秀丽,故名。又名美女峰。 双髻峰在县东□□里。为邑之左镇。双峰并耸,若双髻然。 三层岭在县南□□里54。岭三级始至其脊。成化元年,邑民李时英夹道植松五百余株,行者便之。 罗括岭旧传有罗括者结庐于此,因名。 双溪岭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隔界。(上二岭在平安里。) 炉背岭在□□里55。乡人尝建炉于其前,故名。 石冷羊岭在在城里。岭多石,密迩冷羊山,故名。成化十二年,邑民丁质植松数百株,以荫行者。 香岭在白砂里。旧有檀香木数本,因名。新志谓上产木乳膏,居人采而爇之,故名。(已上五岭俱县东。) 大磜岭在□□里56。路通武平。 石牌岭下有巨石,方正如牌,故名。 灯笼岭上有石若灯笼状。 蜈蚣岭岭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千株,以便行人憩息。 棉岭在棉村,故名。景泰间,邑民唐常夹道植木千余株,人赖以荫。(上五岭在县西胜运里。) 管公岩在县北平安里。深广数丈,内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有管姓者修行于此,故名。 仙女岩在县东白砂里。负冈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尝有仙女居此。 黎公岩在□□里57。旧传尝有黎姓者修炼于此。 青峰岩在来苏里。尖耸苍翠,故名。(上三岩俱县南。) 东安岩旧传定光佛尝栖息于此。 石燕岩天顺间,乡民建庵于其上。(上二岩在县西胜运里。) 赤面石上圆下方,峭直如壁,其色赤。 石龙横亘大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涨,荡去沙石乃已。 观音石在大溪中。其石有三,以形似名。前有观音潭。(上三石在县北平安里。) 乌虎石在□□里大溪中58。俨然如虎之蹲踞。 狮子石在□□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高数十丈,长称之,状若狮子之卧。 香炉石在白沙里九曲水口,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县东。) 鬼湖在县北平安里。广丈有奇,深不可测,旁无寸草,人莫敢狎。相传下通大溪,乃蛟龙窟宅。 天井湖在县南新运里59。阔五十余丈。旧传深浅莫测,一日水忽涸,而复涌出于十五里之外。今春盈秋涸为常。 大溪在县南。发源于长汀县界,众溪汇合,入县境,与旧州语口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西流,又南经潭口,抵广东潮州入于海。 九曲溪在县东白沙里。源出新坊口,萦纡九折至语口。 黄潭溪源出龙岩县石门,至汉漈硿。 安乡溪源出东安岩山涧中。(上二溪在胜运里。) 濑溪萦纡至展旗山下。(已上三溪俱县西。) 南宝溪源出南宝山下。纳矾水,会金山下溪,至钟寮场,与南桥小涧竹林坊水合而东流。 矾溪赤水出钟寮场之东,与南宝溪合。 新田溪在钟寮场西。与南宝溪合流,过灵蛇山,会语口溪,南流至旧州。 金山下溪流数里,渗入沙石中,号干坑,数百步外复涌出长流。 水浦溪源出武平县界。经岩头铺至水布滩。(上五溪俱县北。) 苦竹溪在县东北。源出白沙里山涧中,合众流至水西渡。(已上十溪俱流入于大溪。) 草鞋潭在□□里60。延袤数里。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 黄土潭在平安里。潭旁土皆黄色。(上二潭俱县北。) 相公潭在县南三里。 滩头潭在县东一里。 石壁潭在县西石壁寨之下。 县溪诸滩高车滩。旁置高车,转水溉田。 马尾滩。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上二滩在县在城里。) 逃船滩。滩势甚险,舟至此,必避溪旁,齐力备器,然后敢过。 掺篷滩。 上徐滩。 下徐滩。 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此七滩尤险。上五滩在县西胜运里。) 大孤滩。在县南来苏里,众石槎牙,船不可下,行者至此,必易舟而去。 回龙滩。有石如龙渡江。 白石滩。 禾滩。滩侧有石平坦,农者往来,常顿禾其上。 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畏视之。 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上五滩在县北平安里。) 御天池在县南塔院前。蓄水备旱,宏深不竭。 放生池在县西驷马桥下。 佛岭泉在县东□□里61。水自石孔中出,清澈可鉴。往来行人饮之,未尝少减。 瀑布泉自山巅直泻而下,如飞链然。 里田汤泉其热可熟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 小拔汤泉其泉性温可澡浴。(上三泉在县西胜运里。) 碧泉井在县南三十步。 观音井在县治西北。 吴公井宋庆元间,有龙见于水中。 射圃井在射圃前。 东门井在昭场门62内。(上五井俱县治东。) 灵源井大旱不涸,霪雨不溢。 普济井 甘泉井在进士坊北港内。其水重于它水。 石固井在石固庙前。(上四井俱县治西。) 应星前在县治东北。 所前井在县治西北千户所前。 新开井在县治西南。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武平县
  交椅山在□□里63。山两脉交加,形如交椅。 鹅头山在□□里64。山上有石若鹅头然。(上二山俱县北。) 天马山在□□里65,以形似名。 梁野山《大明一统志》作梁山。在信顺团里。高五千余仞,凡十二面。绝顶有白莲池。旧传乡民采茗至一岩,内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焕然如新。后再往,遂失故道。唐开元中,有福僧卓锡此山,毒蟒恶兽为之驯伏。(上二山俱县东。) 双廌山在□□里。双峰高插云汉。 灵洞山在□□里66。山有仙人上马石、蛟池、汤泉、石龟之类。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灵洞院、洞元观,今俱废。又有石井凡三,旧传为葛真人炼丹井。(上二山俱县西。) 石径岭在□□里67。高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界。 当峰岭在□□里68。凿石为路,其长五里,下接永平寨。上有泉两泓,自石眼出,名双井泉。 黄公岭在□□里69。与长汀县分界。修阻二十余里。上有圣公泉。旧传定光佛过此,偶渴,因而卓锡,泉迸石中,仅杯勺许,虽千人饮而不竭。(上三岭俱县北。) 伏牛岭在□□里70。岭有石,高广百丈,状如卧牛。 狮子岭在县南□□里71。上有石若狮子状。 桥背岭在县东北五里。路接太平桥。 南安岩在县南□□里72。其形如狮子。旧为龙鼋窟宅,俗呼龙穿洞。后定光佛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旷,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又有石鼓、石虎、石龙、石龟、石猫,俱以形似名。宋郭祥正诗:“汀梅之间山万里,南安岩窦何玲珑!青瑶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前有十二峰,森然并峙,若拱揖然。宋孙章诗:“苍峰十二碧岩隈,岂是飞从海上来。灵境莫将巫峡比,但令云雨下阳台。” 象洞在县南□□里73,接潮州界。其初林木深阻,后渐次芟辟为聚落。萦纡环抱之地,凡九十有九,号九十九洞。宋时尝置寨于此。旧传象出于其间,故名。 绿水湖在南安岩前。相传定光佛创院时,水色深绿,可以彩画,妆饰院宇所用大绿,皆取于此。及其化去,则水色遂变,不异常水矣。 化龙溪一名南安溪,在县治前百步许。源出清平乡,南流合归顺乡小溪,入广东程乡县界。 千秋溪在县东。源出梁野山。 武溪 濠坑溪在丘留东里。源出江西安远县界,西南流。(上二溪俱县西。) 渔溪在县北丰顺平里。源出当峰岭,下会禾丰溪,合径口水南流。 黄沙溪在县东南。溪多沙少石,故名。 禾丰溪在县东北。源出当峰岭下,南流入渔溪。(已上六溪俱流入化龙溪。) 大顺岭小溪在县东信顺团里。流自露溪保北入长汀县界七里河。 顺明溪在县西顺明里大岭下。西流出江西会昌县界,入大溪。 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 九潭在县东北。众水所聚。今淤塞已平。 龙溪潭在县西□□里74。旧传龙穴其间,祷雨辄应。 云磜溪在县东□□里75。色如白练,又名白水磜。 县溪诸滩剪刀交滩。在县西归郡里。 白鹭滩。在县南丰顺平里。七里滩。在县北大湘亭里。 大顶滩。 弩牙滩。 钩丁峰滩。 小笼钩滩。(上四滩俱在县北归郡里。) 放生池在县治西门外。 热水泉在县南□□里。 龙泉井在县南禅果院殿后。相传定光佛所凿。其水澄滢甘冽,后有以污浊触之者,一夕,龙斗于井,飞腾而去,自是色味俱变。宋庆元间,龙复见,水复其旧。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清流县
  屏山在坊郭里。屹然特立于县治之后,苍翠如屏。 象形山以形似名。 莲花山中有莲池。(上二山在永得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龙山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一脉蜿蜒而来八十里许,至是顿伏,低昂盘旋回顾,乃县之左山也。堪舆家有“左龙右虎”之说,因名。山腰一峰高耸,陟其巅,则邑之风景,俱在目睫,名南极山。上有二小庵。龙山之左有铜锣山,其顶平圆如锣状。又有塔山,盖龙山之支山也。山巅旧有塔,今废。下有万寿寺。 东华山高大而长,林中郁茂。上有二庵,一据绝顶尤胜。 笔山层峦迭嶂,盘亘数里。中耸一峰如笔。(上二山在坊郭里。) 莲叶山 斗笠山上二山以形似名,在仓盈里。(已上四山俱县东。) 方山在大溪之西。山形方正,故名。 西灵山县之右山也。旧有西灵庵。(上二山在县西坊郭里。) 贵人山 梦溪山 铁石山多石,坚黑如铁。或云旧产铁。(上三山在梦溪里。) 丰山在罗村里。山极峭绝。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秋霁方露全体,人迹罕到。宋有道士刘姓者,尝与其徒五、六人,裹粮攀跻,凡六日乃至其巅,坦夷可坐数十人。上有田地,又有棋局、丹灶、础石散于地,如故居废址,疑为神仙窟宅云。(已上四山俱县东南。) 拜龙山在坊郭里。与南极山对峙,状若人拜。 渔沧隔山 枫隔山多枫木。(上二山在四保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向阳岭一名激阳。 玉华岭上有玉华西洞,石峰矗立,翠色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中有石窗、石龛、石观音、石莲花、石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玉华洞之西有三穴。旧传一道人秉炬赍粮,行一日余,出洞口,乃宁化县境,名石燕洞。玉华洞之东,又有灵龟洞。 高地岭在大山中。其地最高。(上三岭在县北永得里。) 高阳岭在县东,岭之上先得日光,故名。 高风岭在县东北坊郭里。宣德间创亭其上,匾曰“高善”。 长空岭在县东南仓盈里76。 蒋公岩在□□里77。丛石嵯峨,外险中宽,宋绍兴初,有蒋道人居此,能辟谷,后不知所终。 七峰岩七峰突然聚于一处。 清溪岩中有一水流出,清莹异常。 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上三岩在永得里。) 狮子岩在归仁里,以形似名。(已上五岩俱县北。) 马儿岩在县东梦溪里。一名马子岩。旧传有马生驹,化而为石。 灞涌岩在县东北坊郭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旧传定光佛游憩于此。岩前尝有金莲涌出,故又名灞涌金莲岩。 白云岩在县东南永得里。相传国初漳州有江姓者栖此岩后,惟见白云冒其上,访其人已化去矣。乡人因像而祠之。金乌石在龙潭桥东78,今没于水。 廪石在仓盈里。高大圆尖,若廪米然。(上二石俱县东。) 玉兔石在凤翔桥北。色莹白,春夏或变青红色,今坠溪中,惟见其底。 狮子石以形似名。(上二石在县西坊郭里。) 大溪在县治西。源接宁化大溪,环抱县治三折,经渔沧潭,出九龙滩趋沙县而东。 芹溪源出归化县至安镇。 沙溪在归仁里。 连城县溪自连城至县东六十里罗口。(上三溪俱县东。) 清溪在县北。发源宁化县至嵩口。 梦溪在县东南山涧合流。 三港溪在县西南。源出宁化县。 半溪在县东北。源出高地岭至白石桥。(上七溪俱流入大溪。) 渔沧潭在龙津桥南。三潭相属,深不可测。西岸有巨石对峙,渔人多萃于此,故名。 长空潭 秋口潭二潭俱以滩名,皆深不可测。(上三潭俱县东。) 长空滩在县东。其中屹立一大石,水势汹涌,舟人惮之。 九龙滩在县东南。内三滩在永安县境,故又名六龙滩。详见《永安县志·山川》。 放生池在县西登真观前。 东峰泉在晏公庙下。邑人架竹引过龙津桥,利济甚多。 东庵泉在庵山之麓。泉甚清冽,宜作茗饮。(上二泉俱县东。) 汤泉在县东南,凡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其热如汤,发源处可熟鸡卵。 泗圣井在县北平山。 仓前井 真武井石岩四围,中一穴,泉味清甘可饮。一名圣堂井。今亭于其上。(上二井俱县南。) 县前井水清冽而美。尝覆以小楼,水即涸,因撤去之,泉水如故。 城隍井水味淡,以煮茗则有矾气。(上二井俱县治东。) 东岳井在县治东南。水甘而冽。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校 注
  1 乾隆《龙溪县志·山川》作“凤山”。
  2 乾隆《龙溪县志·水利》作“在城西西湖天妃院”。
  3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圆峰山在梁山之南小尖之麓。”《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又称圆山。按梁山崇而不圆,亦未闻以圆称者,所谓圆山疑即此矣。”与此所记不同。
  4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及《闽书·方域志·漳浦七都》注云:“屿曰竹屿,湖曰蜡湖。”然则蜡湖故在七都也。并存以俟考。
  5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宋令傅希龙所凿也”。
  6 应作“杜佑《通典》”。
  7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上》引沈存中《笔谈》,以证此水不会致瘴,可互考。
  8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将浴投十钱”。
  9 康熙《漳浦县志·方域》作“在二十八都”。
  10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九侯山又名九猴山。”
  11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无三台峰,只有三尖峰,并谓在州东百里。不知是一是二。
  12 乾隆《长泰县志·舆地》作“梁冈山”。
  13 乾隆《长泰县志·舆地》作“在石铭里”。
  14 按同治《南靖县志·建置》载:元至治申割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设治,曾一度徙治于此。原名南胜,后名南靖。
  15 同治《南靖县志·山川》作“历洋头,经下里、后市”。
  16 同治《南靖县志·山川》作“历三坪寺,经圆渚桥”。
  17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作“文笔山”。
  18 道光《龙岩州志·封域》作“在县南三十里居仁、永福之间”。
  1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峰障山”,乾隆《长汀县志·山川》称:“赤坑障山,县南五十里。又名赤峰障山。”
  2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百八十里”。
  2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南二百里”。惟前者作“下有上宝场”,后者则作“下有七宝场”。
  2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2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二十里”。
  2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南百里”。
  2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南百五十里”。
  2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五里”。
  2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长汀县志·山川》均作“县东二十里”。
  28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南三十里”。
  29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东南四十里”。
  30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东南五十里”。
  31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南二十里”。
  32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作“县西五十里”。
  3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东十三里”,《长汀县志·山川》及《方舆纪要》作“名子湖,县东十三里”。
  3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南十五里”。
  3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南六十四里”。
  3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县东十里”。
  3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今水仍复故道”。
  3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城东八十里”。
  3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郡人正已开凿”。
  4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4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城门障山”,谓卓立如屏障。
  4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灵隐山东北十里”。
  43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南四十里”。
  44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45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六十里”。
  4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一里”。
  4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4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蓝布池”,应改“地”字为“池”字。又“在县北二十里”。
  49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北四里”。与此不同。
  5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紫金山”,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亦作“金山”。
  51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挂袍山”。
  5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势若屏障”,宜据改。
  53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南十里”。
  54 乾隆《长汀县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南十五里”。
  55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箩峤山下”。
  5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西十里”,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十五里”。
  57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西二里”。
  5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志“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59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胜运湖,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新”字宜改为“胜”字。
  60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山川》均作“在县北长汀界”。
  61 民国《上杭县志·山川》作“在县东十五里”。
  62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昭阳门”。
  63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十里”。
  64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十五里”。
  65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东二十五里”。
  66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十里”。
  67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八里”。
  68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三十里”。
  69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北一百五十里”。
  70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五十里”。
  71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石狮岭,在县西十里”。
  72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八十五里”。
  73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南一百里”。
  74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西六十里”。
  75 康熙《武平县志·山川》作“在县东二十里”。
  76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与此不同。
  77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县东坊郭里”。
  78 乾隆《汀州府志·山川》作“在龙津桥畔”。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卷之九

地 理
    
山 川

汀州府
  
连城县
  后龙山在县北在城里。山之脉自清流县半山东南逶迤而来,至县境,为旗石峰,为西宝山,为三军山,至是屹然峙于县治之后,实县之主山也。 金鸡山旧传尝有人至山中,见一庵有金鸡飞鸣,因寄宿庵中,及觉,遂失庵所在。 银屏山磅礴屹立,每冬睛雪霁,若银屏然。 笔架山三峰联属状若笔架。(上三山在南顺里。) 云山峰峦峻耸,势凌霄汉,时有云气出其上。 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上二山在河源里。) 白云山在表席里。棱层奇崛。高入青苍。时有白云覆其顶,故名。(已上六山俱县南。) 西宝山在县西南顺里。相传尝夜有白光发林麓间,或者以为金银气,故名。 莲峰山旧名东田石。峭壁攒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坦夷,石泉流衍,宋彭孙尝居之。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官置三寨其上,遇寇警则移民以避于此。又有定光道场,号“白云洞天”。元马周卿取山间奇胜,命题凡十三,以隶书刻石,曰“苍玉峡”,曰“云栈”,曰“天梯”,曰“豸冠”,曰“桃源”,曰“清如许”,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云深处,曰“天光咫尺”,曰“苍谷”,曰“灵虚”,曰“小崆峒”。 金柜山山形方正如柜。 天马山怪石昂藏起伏,若天马争奔。旧传遇风雨夜则嘶,嘶则乡里不靖。元末雷击其首。 狮子山怪石嵌呀蹲踞,状若狮子,故名。 三仙山旧传尝有三人聚会山中,优游谈笑,一日皆乘鹤而去,因名。 上峡山两山夹立,中有一路达北安铺。(上六山俱县东北安里。) 文笔峰在县南表席里。尖耸如笔。 分水峰与长汀县接界。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南入连城,故名。 彭地岭相传宋开国侯彭孙尝驻兵于此。(上二岭在县北北安里。) 垂珠岭在河源里。相传宋文天祥起兵勤王,经此岭回首垂涕,邑人因表之曰垂珠。 远水岭在表席里。路接上杭县界,行人遵此岭以避重滩之险,故名。(上二岭俱县南。) 塔背岭在县东在城里东塔寺之左。 虎忙岭在县南南顺里,陡峻而长,谓虎过之亦苍忙也。岭半有庵。 灵峰岩 南峰岩中有佛庵。(上二岩俱县南。) 石门岩两石相峙,壁立万仞,中有宿云庵、总宜亭、悠然阁。 鹫峰岩势如腾云,旁有瀑布泉及石仓。(上二岩俱县东。) 滴水岩在县东北□□里。有水一线出石窦,直泻岩下。相传定光佛尝驻锡于此。 七星冈在县南南顺里,冈凡七,环列如星文布。 龙子冈在县南南顺里。因后龙山脉过此,故名。 迎春石窠在莲峰山上,邑民遇立春日,皆诣迎祷。 龙爪石在县南表席里两山之下,形如龙爪。 香炉石在莲峰山玄真堂前。圆仰如香炉状。 文溪在县治前。旧名清溪,源出长汀磜1,经新林寺,回环屈曲,到县凡九折,东入清流县界。 莒溪在河源里。源出龙岩县山中,下接汤家渡,入长汀县界。 新泉溪在表席里。源出上罗地,下抵汤泉溪,合流入上杭县界。(上三溪俱县南。) 石门潭在县北北安里乌石岭下,夹溪两石对峙,潭居其中,深不可测。 杨花潭在文溪之下,夹岸多杨树,故名。其下有莲花潭,相传渔人没水,见潭底有石如莲花。其下又有龙潭,旧传有龙居之,岁久湮塞。 杨梅滩在县北北安里。滩之源出长汀县界,合虎忙岭及清泰里,从流而下,滩流险隘,上多植杨梅,故名。 莲塘在县西一里。泉水所潴,旧为放生池,今多产莲,故名。 沙水池在县南南顺里,冬涸夏溢,姚坊之田赖其灌溉。 瑞泉在县治前东畔。 汤泉在县南表席里。 三龙井在县南□□里。有云腾井上即雨。旧传有三龙居其中,岁旱祷雨辄应。 福仙井在县西福仙观侧。 古佛井在县西南。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0: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归化县
  龙西山在柳杨里。其山奇峭,高约千余丈,中有圣水岩,泉出石中,深尺许,不盈不涸,虽百十人饮之不竭,俗传人或涴其水即雷鸣。 娥眉山2在县治前。群山联属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娥眉然。(上二山县北)。 楼台鼓角山数峰连属,有高耸似楼台者,有圆而似鼓者,有长而似角者,实邑之主山也。 印诰山山形高而平正,故名。(上二山俱县北。按今县治北向,而此二山实县治后山也。) 象山以形似名,即南山也。 屏风山方正而高,若屏风然。 龟山一在晏坊,一在石珩村。其形如龟,下有甘潭,深可三丈,水极甘冽。(以上六山在归上里。) 莲花山在中和里。峰峦皆石。若莲花瓣然。(已上四山俱县东。) 小三台山在县学之前。三峰联属如台星,故名。 响石山其山皆石,以语则响应。(上二山在县西归上里。) 飞凤山在县东北归上里。望之若凤之下平原。 五马山有五峰周遭联属,其中土地平衍,居民殷富,俗谓之“五马归槽”。 云台山高入云霄,故名。(上二山在归上里。) 旗山在归下里。高约三百丈,其形如旗。(已上三山俱县东南。) 银瓶浪盏山在县西南归上里。四峰联属,中一峰圆尖如瓶,余三峰圆小如盏,故名。 笔架峰在县东□里3。三峰联峙,形如笔架。 仁寿峰其山最高,云起即雨,人以为候。 五雷峰峰之旁有石如雷,因名。(上二峰俱县西。) 大黄岭在县南归上里。其土黄色得名。 铁岭在县东□□里4。路通延平、将乐县。 滴水岩在县北□□里5。有水滴下,亢旱不竭。西有洞,阔可数丈。其石扣之韸韸然,下有水流地中,约数十里,俗传仙人堂滚水即其所出也。 圣隐岩在中和里。悬崖峭壁,樛木联阴。相传尝有异人栖息于此,后隐去,故名。(按此见《将乐志》。盖旧属将乐县,今分属本县。) 狮子岩在晏坊。状如狮子。一石室约阔数丈,里人建庵为游赏之所。 凤凰岩在龙湖市。内有一石形如凤凰。(上三岩俱县东。) 黄杨岩在县东南□□里6。去岩二里许有侍郎岩,旧名翠云岩,其旁又有观音洞,并界归化、永安二县间。(详见《永安县志·山川》。) 腾云嶂在县东归下里。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其顶常有云气。 玉岩洞在县西□□里7。岩石光莹如玉,洞内虚明。相传尝有金鸡夜唱。 狮子洞在县西北□□里8。怪石蹲踞,状如怒猊。中有数石室,虚明深邃,一柱屹立,文如雕镂。洞外草木葱茏,风景殊胜。 紫云台在县东□□里9。高约千丈,周回二十里,其顶平夷,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家。气候多寒,虽盛夏无暑气。每日色岚光相掩映,紫气氤氲,故名。 碁盘石在□□里10。平正而大。 八卦石在桂山下11。涧中一巨石状如龟纹,又有八小石龟绕之。故名。 门槛石在珩溪12。有石沿渚夹峙一里许,水从中流,如门槛状。 金盘石在□□里13。形圆色黄,状若金盘石。(上四石俱县东。) 印石在县西北罗汉寺溪口,以形似名。相传创寺时每月朔旦其石自能浮动。 儒冠石在县东南归上里太平桥外。状若儒冠,俗呼秀才石。 明溪在县东象山下,自腰带水而来,流绕福林庵侧,经龙湖涧,接珩溪。又有瀚溪,在县东兴善里,源出龙湖涧,流接雷霆溪。又有布溪。在县东归下里,源接吉溪。(已上诸水俱流接沙溪。自是溪始大,可通小舟,奔汇于岩前而去。) 腰带水在县学前。源出五通凹,流至黄溪头始大,环抱学前,形如腰带。 珩溪在石珩村。 雷霆溪在兴善漈头。沿渚十里,乱石礸砊,声激如雷。 沙溪在归下里。 石硖涧在县西南二里许。源出山下石硖间,流至惠利桥与腰带水合。 龙坑潭在县东兴善里山间。深不可测,有龙居然祷雨辄应。 百丈漈在县东□□里14。源出山巅,喷如雷花。 白水漈在县西□□里15山巅。流下如瓶之斟,高约五丈。 滚水在县东仙人堂小溪自水底石隙喷出,高一二尺,如散珠然。 水帘在县东中和里张源漈石崖间。一派流下,状如垂帘,高约十三、四丈。 鉴池一在布政分司堂后,一在漳南道堂后。成化八年参政赵昌、佥事周谟凿。 泮池在儒学棂星门前。成化八年建学时所凿,形如半壁。 砚沼在儒学门东。成化八年,教谕陈冠、训导张恂节缩廪饩,买地凿之,以便诸生。 白莲塘在县西觉林寺,广可五丈。 甘泉在县西五里叶舍坑山。石窍中溢出,四时不竭,味冽而甘。 汤泉在县东南中和里。源出漈头,热可熟物。) 东泉井在东泉阁下。 西泉井在儒学后。(上二井水泉皆佳,虽旱不竭。) 仙人井在县东太平桥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