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外赤子

[复制链接]
查看: 14071|回复: 5
发表于 2004-6-19 16: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海 外 赤 子 梦 萦 故 园



——记长乐市海联会顾问、新加坡长乐公会名誉主席李德全先生

刘品增

  长乐市海联会顾问、新加坡长乐公会名誉主席李德全先生,是一位世界福州十邑华侨华人社会的知名人士。李德全先生(图左)艰苦奋斗,事业有成,热心公益,深受人们的尊敬。




强烈的中国心 深厚的故乡情

  李德全先生常说,长乐市玉田镇琅峰村是生他养他的故乡。尽管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了60多年,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近10多年来,他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建礼堂、盖学校、奖教师、助学子、修侨联、帮邮协、编谱志等都慷慨解囊,捐献的资金不下300万元人民币。他的业绩被收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编的<世界福州十邑乡人创业史)。

  李德全先生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近年他体弱多病,经常在新加坡住院治疗,但丝毫也没有改变他的中国心、故乡情。他有时躺在病床上打针挂瓶,还同我通电话,商量要在家乡继续办好事、实事。尤其感人的是,有一次他病重休克,一醒过来就给我挂电话,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中国要走科技兴国的道路,令我兴奋不已。科技兴国,教育是基 础。过去,我在家乡奖学奖教方面做了一些好事。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做好。”说到这里,他歇一歇,吸口气,又说:“您知道,十几年前,我在长乐市西区买一间店屋,收租给琅峰村奖学奖教。现在我身体欠佳不能回故乡,想办我要办的事。这事就拜托您了。请您帮我把那间店屋(价值50万元以上)的产权移交给玉田镇琅峰村教育基金会,让它永远收租金奖教奖学吧!” 这是多么高尚可贵的精神风貌啊!


修谱编志 寻根访祖

  李德全先生青少年时代,在故乡私塾里接受过孔孟之道的教育。他以中国在世界上素有文明古国的美誉为荣,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著述,中国“历经五千多年的繁衍发展,姓氏已有大几千个,寻根溯源皆为炎黄子孙。对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感受更为亲切。他们背井离乡,生活在世界各地,只要见到黄皮肤、黑头发、黑眼 睛的人,就为之心动。要是知道彼此 都是炎黄子孙,祖宗都在中国,就会进发出‘血浓于水,骨肉情深’的思想感情,互相滔滔不绝地倾吐自己的心声。”
  他经常教育子孙后代,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组团携带第二代、第三代华裔回国寻根访祖、旅游观光,要在子孙后代心中植根树祖,要他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和中国。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李德全先生非常重视支持内地的修谱编志工作。当长乐陇西园李氏宗亲联谊会聘请他担任长乐李氏海内外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和《长乐李姓谱志》编委会顾问时,都愉快地接受了。在资金上也给李氏宗亲联谊会很大的支持,而且还为《长乐李姓谱志》作序。


勤俭节约 乐于奉献

  李德全先生是位事业有成的海外知名企业家。他的成功在于借鉴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中国古训,经过不断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实现的。
  李德全先生出身贫困,是从在香港当海员起步的。事业有成后,仍然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美好的印象。我和李德全先生在中国长乐和新加坡多次见面相处过。每次见面时看到他穿的都是那么一套深灰色的西装。在饮食方面,据说他非请客几乎不上酒家莱馆,过着平民般的生活。而对社会公益事业却非常热情大方,不管在新加坡,还是在中国故乡,都慷慨解囊捐赠,赢得各方赞扬。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6: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我 的 心 在 中 国


——美国华盛顿福建同乡会名誉会长郑锦筹先生访问记

刘品增

  美国华盛顿福建同乡会名誉会长郑锦筹先生,十多年来献资300多万元,在家乡长乐市航 城镇洋屿村办了很多好事。人们提起他,就怀着钦佩尊敬的心情, 滔滔不绝地传颂着他的许多动人事迹。




建亭颂志表心愿

  1997年 3月,郑先生为表达长期以来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也为了进一步美化家乡,又花 十多万元人民币,在洋屿村口建造了一座雄伟壮观的“思乡亭”。

  郑先生出生在贫苦的农家里,少年时代只念过3 年多的书。由于没有文化,他吃尽了苦头。他感叹地说:“没有文化太苦啦,我们不能让子孙后代再吃这个苦头!”

  吃过没文化苦头的人,最懂得尊师重教。他应聘担任长乐华侨中学名誉董事长后,回乡探亲期间,给侨中赞助了一次又一次。最多的一次赞助了 5万元人民币。1996年春天,当他知道村干部想建幼儿园,欣然乐助25万元人民币,独资盖了一幢新苗楼。


饮水思源建水厂

  当我见到郑先生时,他爽朗地说: “我生在洋屿,长大在洋屿,我对洋屿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接着,他含着感激的目光说:“记得1946年端午节,我跟乡亲一起在闽江上划龙舟。两舟相撞,我受重伤落入闽江,是乡亲把我从江中救起来,送到医院医治救活了我。我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如今我虽人在美国,但心在中国。我在事业上有了一点成就,我应当为家乡多做奉献!”
  郑先生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是不可以三天不喝水。水对人的健康关系太大了。”80年代以前,洋屿村跟其他许多农村一样,也没有自来水,乡亲们吃的用的都是井水和江水。郑先生回乡看到这种情况,毅然献资25万元人民币,为洋屿建造一座自来水厂,造福骨肉同胞。1985年 8月,洋屿自来水厂建成了,不但洋屿村的乡亲喝上了自来水,连邻近琴江村的满族兄弟姐妹也喝上了自来水,大大促进了汉满兄弟民族的团结。

  郑先生在给洋屿村建造了自来水厂之后,又献资11万元人民币,也给岐头村亲家建造了一座自来水厂。


敬老集邮出大力

  有一次,郑先生回乡探亲,听说村中要集资筹建新的敬老院,他二话不说,马上献出美金1.5万元。

  郑先生对老年人情有独钟,特别是对贫祸交加的老年人,更是关心同情备至,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最近几年来,当他知道村中老年人有的生活还有困难时,每逢春节都寄回一笔专款,作为慰问金发给有困难的老年人,让他们也能很好地欢度春节。今年春节,还让从美国回乡探亲的胞弟郑锦华先生,用贺年发红包的形式,给40多位老年人献爱心,发了7800元慰问金。

  谈到集邮,郑先生也津津乐道。他说:“听说,长乐集邮在福建省很有名气,有部邮集在全国得了金奖加特别奖,我感到很高兴。我过去支持过集邮,出了一点力很值得。今后,我还要为发展长乐集邮事业做点好事。”



[本贴已被 天涯 于 2004-6-19 16:32:49 修改过][/COLOR][/ALIGN]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6: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拳 拳 爱 国 心 悠 悠 故 园 情


——记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副理事长郑存汉先生

刘品增

  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副理事长、香港伟中行董事长郑存汉先生,是我在长乐县委统战部工作期间有幸结识、交往甚密的诤友。他那爱国心切、故园情深、思想敏捷、胸怀坦荡、热心公益、待人诚恳的感人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往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为侨校不辞劳苦 


  猴屿村是长乐市的著名侨乡,也是郑存汉先生的故乡。80年代初期,猴屿村的小学仍设在单层破烂的平房里,采光不好。春天地上潮湿打滑,雨天漏水,师生叫苦连天。好多回乡探亲的华侨、港胞和外籍华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想出力为家乡建造一所比较象样的校园,培养教育好下一代。

  提起建校,猴屿村的国内外乡亲都不会忘记郑忠高、郑忠财、郑存永、郑茂桂诸位先生的功绩,而郑存汉先生更是功不可没。1985年春天,他为了建校不辞劳苦,丢下香港和内地的生意不做,由香港去美国,又从香港飞往新加坡,同旅外乡亲共商筹资建校的事宜。他到哪里都得到旅外乡亲的积极响应。众人拾柴火焰高,没有多久就筹集了120多万元人民币。

  建校资金一到位,他马不停蹄地返回猴屿,同村干部商量、解决选址、设计等问题。当时的猴屿村主干郑德盛、郑德兴等同志,也是开拓进取,很有见识的创业人。他们跟旅外乡亲紧密配合,果断地在下塘地方划出一片17.6亩的田地来建校。同时,郑存汉先生迅速向长乐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要求,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争取又快又好地建好学校。

  有志者事竞成。1986年秋天,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一座雄伟壮观、布局理想、配套完整的现代化的华侨学校,巍然屹立在下塘大地上。校园里,有两座高四层、空气流通、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有一座堂皇富丽的礼堂和多功能厅,有一座单元房的教师宿舍楼和一幢厨房膳厅,还有一个有200米跑道的大操场……当时,福州市、福建省乃至中央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到校检查指导工作,也伸出大拇指大加赞美。

  猴屿华侨学校落成后,郑存汉先生为了绿化、美化、香化校园,给学校师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独自捐资从福州地区的著名花乡——建新,请来花匠,买了许多花草树苗,在校园四周和房前屋后种上桂花、茶花、白玉兰、三角梅、扁柏、银杏、银槐、榕树、木棉和竹子等十几种花木。花匠由他发工资,在校内工作服务了多年。如今校园里多姿多彩的花木四季飘香,令人陶醉;榕树、木棉、银槐已成参天大树。


为侨中不留芳名

  长乐市华侨中学复办于1984年。一贯尊师重教的郑存汉先生对她情有独钟,从1985至1990年的每个教师节,他又是写信,又是挂电话,通过统战侨务部门向侨中教师表示节日祝贺,而且每年都寄5000元人民币让教师过好节。随后,侨中的每一重大举措,他不知道便罢,要是知道了,都慷慨解囊相助。建科学馆支持25000元,买电脑赞助了30000元。

  更令人永志不忘的是,侨中校舍盖了多年,但校门一直没有建造。1987年春,他回长乐知道这件事后,马上要侨中请专家设计,由他捐资几万元,建造了一个别具一格,十分漂亮的校门。侨中和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之情,都建议把他的芳姓大名题刻在校门建筑物上,可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郑存汉先生,不管你怎么说都不点头。


境内外不负众望

  猴屿村与猴屿张村紧密相连,彼此没有明确的村界。两村群众虽然姓氏不同,但世代和睦相处,亲来戚往,关系非常密切。俗话说:“舌头和牙齿也会相碰”。80年代中期,两村群众因村名闹得脸红耳赤,互不退让,旅居海外的宗亲社团,纷纷向国内省市县统战侨务部门反映:“猴屿是我村的,对方不能以此命名。”国内有些群众也因此经常引起小磨擦。搞得人心惶惶,日夜不安。省市县有关部门都介入调处,但成效甚微,深感棘手难办。

  就在这时,郑存汉先生趁回内地进行商务活动的方便,邀请他的几位好友到猴屿旅游观光,我也应邀奉陪。猴屿村的猴屿岩,山上岩石千姿百态,森林茂密蔽天,风景十分秀丽,令人心驰神往,留连忘返。猴屿岩上有一奇景,就是在一块大石缝中长出两株树干相连枝繁叶茂的大树。登山参观时,日夜为世代和睦相处的两村群众一时发生不愉快争执而操心的郑存汉先生,此时住脚站在岩石大树旁,若有所思地向友人出句求对。他深情地说:“我的出句是‘一岩两树’,谁对得好,我一定给他奖励!”有位朋友答以“同根并茂”。他点点头笑了,并说对句不急,大家回去还可以再想,反正谁对得好就奖励谁。我回来后,就给长乐诗坛的一位老前辈说开了。他毫不迟疑地说“这很好对,猴屿岩也叫百洞岩,山上多峰,就对以&#39;百洞千峰&#39;吧!”我鼓掌叫绝,马上挂电话告诉仍在福州的郑存汉先生,我说“从平仄对仗来说,‘一岩两树’对以‘百洞千峰’很好很严谨,但不知尊意如何?!”他说:“我是取其意,因此还是要&#39;同根并茂&#39;比较好!”原来豁达大度的郑存汉先生寓意深长,是希望同是炎黄子孙的猴屿两村国内外乡亲团结起来,和睦相处,象岩石上的两棵大树一样,共同向上向外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不久,他便请友人题写,还雇来石匠,把“一岩两根,同根并茂”八个大字,镌刻在两株大树下的大石上。

  郑存汉先生是众望所归的社会活动家,他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家。他在京、沪、苏、浙、闽也都办有企业,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了突出贡献。尤其是80年代初,他在北京救活银燕闪光灯厂,让“银燕”飞遍全世界的事迹,轰动过首都经济界、新闻界,曾经召开记者招待会,《人民日报》海外版用很大的篇幅报道过他,早已名扬中外,我就不必多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6: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团 结 同 乡 报 效 祖 国


——美国长乐公会陈铨俤主席访问记

刘品增

  美国长乐公会陈铨俤主席,是美国纽约华侨华人爱国社团的知名人士。我趁他回乡探亲访友办公益事业的机会,慕名访问了他。



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左)合影


拼搏奋斗 事业有成

  陈铨俤先生,1945年 9月,出生于长乐市潭头镇泽里村。青少年时代,家道贫寒,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陈先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为了创业作奉献,他于1979年 9月,背井离乡,跟随胞兄赴港谋生。“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他在香港的两三年时间吃了许多人间苦头。但是,为了开拓进取,他始终是见难不避,有苦敢吞,在餐馆酒家打工,每天都要干十几个钟头。

  1982年 3月,陈先生离开香港到美国定居。开头几年,他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先给别人打工。随后,就用香港和美国打工积累的资金,同友人一起合伙经营餐馆。日积月累、步步登高,继而独立自盈餐馆。1987年最多时,他在纽约曼哈顿区、布朗士区经营了四家餐馆,为自己创造积累了财富。

  “金银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话题一转,他说:“有钱才能办好事。现在,我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几年前,为了给祖国和在纽约的乡亲办点好事,我仍担任餐馆的董事长,而具体的经营管理工作就让两个男儿去搞,自己脱身到福州泽里联谊会、美国长乐公会和其他爱国社团办点好事去啦!”


团结同乡 报效祖国

  陈铨俤先生思想境界高,热情且大方,胸怀豁达宽广,具有远见卓识。他深谙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道理。定居美国后,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十分善于团结骨肉同胞,特别注意团结凝聚乡贤名人,赢得祖籍在长乐的广大美国华侨华人的好评,荣任1998年 8月30日成立的美国长乐公会首任主席。

  长乐公会在他主持工作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他本着广泛团结乡亲,增进爱国社团交往,为振兴统一祖国服务的精神,只要是祖籍在长乐的乡亲,不管是南乡,还是北乡;不管是陈林,还是刘李;不管是老华侨华人,还是刚到美国定居的离退休老干部和其他新移民;不管是美东、美西德高望重、大名鼎鼎的老侨领,还是纽约、华盛顿初露锋芒、富有魅力的新秀,只要他们乐于参加长乐公会活动,积极为长乐公会出谋献策的热心人,他都热情欢迎。而且,还同公会其他侨领商榷,区别不同情况,给他们妥善安排相称的荣誉职务,使公会沿着一条正确宽广的道路迈进,影响力、凝聚力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地成为推动10多万长乐旅美乡亲情谊的纽带和促进家乡建设的桥梁。

  陈先生就任长乐公会主席,业绩显著,深得人心。2000年 8月,美国长乐公会改选换届时,又连选连任主席。当我提到现在美国长乐公会已经成为旅美华侨和华人温馨之家的时候,他很自信地说,美国长乐公会明天一定会更好!


情系故里 造福桑梓

  身离祖国越远,心贴祖国越近。青少年时代,在祖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陈铨俤先生这点感受尤其深刻。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祖宗在泽里。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我永远热爱自己家乡!” “生我养我的是父母,但也不能忘记青少年时代关心爱护我的家乡父老乡亲。如今我的生活宽裕了,应该为家乡做点好事!”陈先生这样说,也这样做。因此,1989年底,他就跟陈端国先生一起,积极倡议在美东地区成立一个泽里乡亲联谊会,在连续担任三届泽里联谊会期间,除筹资20万美元,购买会址外,还组织发动旅外乡亲共同关心支持家乡建设,造福梓里乡亲。

  陈先生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有感情,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从哪里入手? 他运筹帷幄,全盘考虑。他觉得国内在抓旅游业建设,这对家乡的繁荣发展很有好处。他知道,泽里山上的鳌峰岩是长乐的名胜古迹之一,从抓鳌峰岩建设入手,带动村中其他建设是个好主意。在一次联谊会乡亲会议上,他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开了。他的话音未落,博得与会乡亲喝彩叫好。发动大家搞,自己要带头。他率先赞助2500元美金,其他乡亲紧跟其后 一次就赞助20多万元美金,迅速汇回家乡,要国内村干部乡亲,抓好鳌峰岩和鳌峰书院的修恢建设,把鳌峰岩建成山明水秀的避暑山庄和旅游胜地。

  陈先生对家乡建设可谓不遗余力,对潭头镇的建设也非常热心。1993年,潭头镇为了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困难,发动海外乡亲,筹资办起宇泉自来水公司。陈铨涕先生闻讯,与几位乡亲投资 500万元人民币,圆满地解决了家乡人民的饮水困难问题。

  饮水思源,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铨俤先生为家乡出力所作的宝贵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4-6-19 16: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诚 信 创 业 美 誉 远 传


——记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副监事长黄炳祥先生

刘品增

  港胞黄炳祥先生,以“诚信厚道创大业,无私奉献造福祉”誉满香港福州十邑同乡和祖籍长乐吴航家乡。




为人重信誉 拼搏创大业

  黄炳祥先生青年时代远离长乐市文岭镇沙头顶村,赴香港定居谋生。经过几年的辛勤打拼,终于脱颖而出,1970年迈入商界大门,首创恒昌贸易公司。本着信誉第一、真诚待客的宗旨,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使贸易公司日益发展壮大。1978年,同友人一起又创办了宾廊集团,承办香港回归前皇家香港警务处饮食部,以服务热诚取得香港各界人士的赞誉和支持,为宾廊集团的发展壮大铺设了一条阳光大道。宾廊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拥有烧烤大王、欢乐城酒家、宾廊贸易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省投资有限公司、宾廊地产(香港)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下属机构的集团公司。
  香港回归祖国后,身为宾廊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的黄炳祥先生抓住机遇,适时地创办了香港汇创置业有限公司、汇创装修有限公司等公司。由于他信誉好,服务热诚,深受港胞欢迎,生意越来越红火,事业越来越兴旺。

  香港回归前,黄炳祥先生在社会上身兼多职,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地区顾问、香港公务员总工会顾问、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理事等职。香港回归后,黄先生名望更高了,荣任香港回归祖国庆典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政府文员会顾问、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副监事长等。广大香港同胞夸奖黄炳祥先生是“著名的企业家,也是热心的社会活动家。”


人在香港 心系故乡

  黄炳祥先生是1966年赴港定居的,3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特别是发家致富以后,总想寻找机会报效祖国,答谢故乡亲人。
  沙头顶村地处高山之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携眷回乡探亲期间,看到家乡亲人仍然采用原始的挖井吊水的办法解决饮水问题,便主动献资五六万元,修起厂房,建起自来水库,装上自来水管,让各家各户用上自来水。

  1994年10月,长乐撤县建市,要搞好市政建设,美化城区环境,需要很多资金,国内外宗亲闻讯纷纷慷慨解囊赞助。黄炳祥先生一次赞助76万元人民币,名列榜首。

  黄炳祥先生和太太郑燕玉女士一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从村中建学校到长乐华侨中学盖综合楼,从建设旧侨联大厦到支持长乐中医院进口先进医疗设备都留下了他们慷慨相助的事迹,十几年来,他们累计为家乡捐资近300万元人民币。

  黄炳祥先生还关心家乡经济建设。他投资1200万元,在武夷山创办祥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也投入巨资在长乐同友人合资建设航辉花园。

  黄炳祥先生为人楷模,受到福建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敬重和赞扬。他现任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福州市政协委员……


教子有方 前程似锦

  黄炳祥先生不仅是善抓机遇的著名企业家、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而且也是重视教育,关心儿女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家。
  黄炳祥先生有6个儿女。他深谙信息时代科技兴国教育为本的道理,十分重视抓子女的教育培养工作。他秉持“养不教,父之过”、“幼不学,老何为”的古训,从小启发诱导儿女好学上进,勤奋拼搏。如今,孩子们个个学有所成,在各自的领域都发展得很好,使黄先生夫妇异常欣慰,不断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开拓进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6-20 22: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