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姓什么的最多》!林姓弟子进来报道!

  [复制链接]
查看: 45979|回复: 58
发表于 2007-6-18 02: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长乐到底是姓林的多还是姓陈的多,真是搞不明白!现在我只想知道论坛里面是林姓多还是陈姓多!
现在我们真的要开始讲讲历史咯!

全体论坛林姓子弟进来报道!!!〈请版主帮我置顶〉


本人网名-随风而来
真名-林~~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回复:《长乐姓什么的最多》!林姓弟子进来报道!


林氏受姓始祖——林坚《本来有照片》不过论坛功能太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em4][em4]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回复:《长乐姓什么的最多》!林姓弟子进来报道!

]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7位,在現今中國姓氏中排第17位。林姓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台灣,是兩地的第二大姓氏。海外華人中林姓也為大姓。

林姓其起源有五:
1出於子姓,為帝嚳高辛氏之後,始祖為比干,當時紂王無道,慘害忠良。他抱著救國救民之心,三日不出宮門犯 顏直諫。紂王恨之入骨,於是剖開比干之心,又派兵包圍比干府,欲滿門抄斬,比干的兩個妃子都懷孕在身,黃氏被捕立即處死,並剖腹取出胎中嬰兒,並將屍體以火焚燒。正妃盥媯氏,為了保住比干一脈,放棄殉葬,忍辱負重,被同情的士兵放走,並與四個婢女逃出朝歌,隱居長林石室(今河南淇縣西南)中,生下遺腹子:堅,成為林姓始祖,其子孫因以為氏,稱林氏。是為河南林氏。
2出自姬姓。《通志.氏族略.以氏為姓》記載,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子林,其子孫以祖父字為氏,亦稱林氏。是為河南林氏。
3為鮮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南遷到洛陽後,實行漢化,將原鮮卑複姓丘林氏一部份改漢字單姓林氏。是為河南洛陽林氏。
4滿族改姓。清朝時,滿族由滿州進入山海關,入了關後部分滿族改漢字單姓,滿姓的林佳氏改為漢姓的林氏。
5台灣原住民漢化時由當權者賜姓。臺灣原住民也有用其他姓氏。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回复:《长乐姓什么的最多》!林姓弟子进来报道!

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1]),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國人的敬仰。

林則徐曾多次粉碎英國人到中國海域進行武裝挑釁。雖然不少中國人視其「虎門銷煙」之行為為一次壯舉,但這同時亦是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近因。

林則徐多次抵抗西方的武力入侵,對於西方的政治勢力進行的艱苦的鬥爭,對於西方文化、科技和貿易,林則徐則持開放性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2][3][4],他至少懂得英語和葡語兩種外語,並且著力翻譯西報及西方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成《海國圖志》,此書其後啟發了晚清後期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5]。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軍事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革\"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省龍溪(現為漳州市平和)縣坂仔村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林語堂父親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他從童年時代起就是一個熱誠\的基督徒。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

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此為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著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1941年)等作品。

1944年到重慶講學。《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並是風行歐美的暢銷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新加坡南洋大學,並擔任首任校長,但後來由於與該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一段時間就離職。1966年定居臺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同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1947年,林語堂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1952年獲美國專利。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出生于杭州,祖籍中国福建长乐,现代中国着名建筑师,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

她与徐志摩的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感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段故事亦曾被拍成电视剧,如剧名出自林徽因笔下诗句的《人间四月天》,剧中林徽因一角由周迅饰演。
生平
1920年和父亲一起赴伦敦生活,开始对建筑感兴趣,并鼓励未婚夫梁思成学习建筑。

1924年和未婚夫梁思成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虽然她获得优异成绩,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

1928年与梁思成结婚。夫妇一起考察多处古代建筑,和诗人徐志摩、作家沈从文、学者金岳霖保持很好的友谊,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着作多篇,时人称为“才女”。

1931年由于受林徽因之邀请,徐志摩搭乘飞机由上海飞往北平(现北京),不幸意外坠机身亡。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林徽因与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与中共高层商谈,确保北京古城的建筑完整不受战火波及,得到中共中央支持,最后北平以和平方式获得解放。同年9月,中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林徽因获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组成员,与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员,共同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时林徽因身体健康状况已经欠佳,仍然继续为新中国政府做事,除参与设计国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成员,设计了纪念碑底座和花环图案。1955年因肺结核久治不癒而去世,安葬在其亲自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0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回复:《长乐姓什么的最多》!林姓弟子进来报道!

人口分布情况

林姓在大陆人口为1416万,排在第16位,南方排在第4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人口密度最高为闽南、粤东,其次为闽北、台湾、粤中、浙江、江西东南、海南东南。
林姓为海外华人华侨四大姓之一,和陈姓,李姓王姓都是海外华人华侨世界影响力巨大的姓氏。


史版有活动!参与投票!有奖励!

发表于 2007-6-18 06: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户籍人口分析显示王姓为中国最大姓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悉,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发表于 2007-6-18 07: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7大姓氏的分布
   七大姓氏在全国的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第一大姓是王姓,在山西、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3%,12.7%,10.1%,5.8%和5.6%;在甘肃、湖北、四川、浙江、江西五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1.6%,9.1%,7.6%,6.1%和6%;在陕西和河南二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和7.8%;在广东和湖南二省中为第五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4.5%和4.1%:在福建省仅为第八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5%;而广西的王姓仅仅排在第十二位,占省人口2.2%。王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从北向南其占人口的比例逐步地减少。
  李姓为宋朝第二大姓,在陕西、四川、湖南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2.2%,7.8%,7%,在河北、广东、山西、河南、江苏五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0%,9.5%,8。4%,8.2%和5.5%,在甘肃、山东、湖北、广西、江西五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0.2%,8.4%,8%,7%和5.6%,在福建、安徽、浙江中分别为第五、第六、第七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4.5%,4.1%和2.5%。李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向东部地区逐步地减少。
  张姓为宋朝第三大姓,在甘肃、湖北、河南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2.3%,10.2%,8.4%;在山东和陕西二省中为第二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0.2%和10.1%;在湖南、山西、江苏三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4%,6.1%和5.5%;在河北、广西、安徽三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8%,5.5%和5.1%;在四川省为第五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5.7%;在广东省为第七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4%;在浙江、江西和福建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八、第九和第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5%,3%和2.7%。张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在中原地区特别密集,然后向东南部地区梯度地减少。
  赵姓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广西省中为第一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8.8%;在湖南省中为第二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6.8%;在河北、广东、浙江三省中为第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6%,8.1%和5.2%;在甘肃、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湖北六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9.2%,6.7%,6.7%,5.9%,5.9%和5.6%,在江西和江苏二省中为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7%和3.5%:在安徽省为第七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9%;在山西和福建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八和第十一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6%和2.4%。赵姓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和两广地区。
  刘姓为宋朝第五大姓,在江西省中为第一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7.6%;在广西省中为第二大姓,占省人口的比例为7.1%;在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四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5%,4.7%和4.3%;在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五省中为第五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6.3%,5.6%,4.2%,4%和3.2%;在陕西省中为第六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4.2%;在湖北、甘肃、四川三省中为第七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5%,3.4%和2.7%;在安徽省排在第八位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3.5%。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原和东南地区。
  陈姓为宋朝第六大姓,在福建、广东、浙江三省中为第一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13.1%,9.7%和6.3%;在江西和江苏二省中为第四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5.4%和4.8%;在湖北、湖南、四川和河南四省中为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3.8%,3.7%,3.7%和2.9%;在陕西省中为第十二位大姓,占省人口比例为1.5%;在安徽、山东二省中为第十三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和1.5%;在河北、湖北、广西、山西分别为省中的第十五、十六、二十、三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4%,1.4%,1.1%和0.6%。陈姓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向西北的方向逐步地减少。
  杨姓为宋朝第七大姓,在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分别为省中的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大姓,分别占省人口的比例为6.4%,6.7%,5.7%和4.8%;在湖南和河南二省中为第八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9%和2.1%;在广西、河北和湖北三省中为第十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2.8%,2%和1.9%;在福建和浙江二省中为第十三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9%和1.8%;在安徽、江苏、山东、江西、广东分别排在省中的第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和二十位大姓,分别占省人口比例为1.8%,1.4%,1.1%,1.4%和1.1%。杨姓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逐渐向东南方向梯度地减少。
  在每个省份中也表现出某些地方性特点的高比例的姓氏。比如,江西的曾姓和胡姓;四川的苏姓和何姓;河南的韩姓和郭姓;山东的晁姓和孔姓;河北的曹姓和贾姓;浙江的吴姓和徐姓;福建的林姓、黄姓和郑姓;安徽的汪姓和程姓;湖南的谭姓和唐姓;陕西的宋姓、韩姓和高姓;山西的薛姓、郭姓、侯姓和折姓;江苏的朱姓和孙姓;湖北的吴姓;甘肃的郭姓、马姓和董姓;广东的黄姓和冯姓;广西的蒋姓、田姓和石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