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闽剧之乡、书画之乡、楹联之乡、进士之乡、华侨之乡、纺织之乡、航海之乡

[复制链接]
查看: 13882|回复: 8
发表于 2006-11-24 0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编者按:长乐又称吴航,这带有历史印记的称号,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在这片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长乐人民所创造的光辉灿烂历史文化,所呈现出的一个个“名乡”,已然成为长乐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诸如闽剧之乡、书画之乡、楹联之乡、进士之乡、华侨之乡、纺织之乡、航海之乡……对这些名“乡”的探访,可以进一步让人感知长乐这座城市所具有的“大爱暖千秋”历史文化的特质,培育吴航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从扬名京城到移师闽江畔,从大放异彩到再创辉煌,“闽剧”在长乐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一份珍贵的财富……

剪取航城半江水
浇灌闽剧一枝春
中国长乐——闽剧之乡

  彩袖舞动风云,鼓乐焕发精神,这是闽剧的不朽魅力。长乐是闽剧产生、发展、壮大的一方沃土,是闽剧的主要发祥地。明末清初,闽剧开始在长乐流行,到1955年,长乐全县业余剧团达53个,先后组织创作或改编数百个剧目,向各类群众文艺会(调)演选送数十个剧目。闽剧在长乐家喻户晓,遍地开花,全市几乎没有不演过闽剧的村落,闽剧团体极少不到长乐演出过。同时,长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闽剧演员,其中不少人成为大腕名角。长乐是名副其实的闽剧故乡。
  闽剧又称“闽戏”,亦称“福州戏”,孕育于明万历年间,是中华民族优秀戏剧文化中的一枝花,是福建省主要地方剧种之首,以福州方言为主要唱腔,曲调典雅、情韵深沉、雅俗共赏,来源于民间,植根于民众,深受城乡广大群众所钟爱。《番间祭》、《紫玉钗》是闽剧最古老的两个剧目,也是闽剧中的名作。而《紫玉钗》、《番间祭》两个剧目,是1924年由一代文坛巨匠、祖籍长乐市首占村人郑振铎先生出版的,并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从此,福州地方剧种始定为“闽剧”。
  素有“闽剧故乡”美称的长乐市,已成功举办过多届的福建省和福州市闽剧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闽剧,展示闽剧事业的繁荣景象,促进闽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让演出市场检验剧团,让群众选择剧团。1993年,闽剧界的一次大聚会、大检阅——“首届长乐民间闽剧艺术节”在航城拉开帷幕。从7月4日到8月2日,全省各地27个县级专业闽剧团和艺术质量最高的民间职业剧团齐集长乐,接受演出市场的考验,让观众检阅当时全省各县级专业剧团的水平。会演规模大、时间长,剧团阵容强,堪称福建省闽剧史上的一次盛会,也是闽剧界的大聚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历时一个月,演出29场,观众4万余人次。1999年,时隔6年后的“第二届长乐民间闽剧艺术节”又成功举办,本届共有18个专业、职业剧团自8月30日到9月18日在长乐同台献艺。
  近年来,闽剧在长乐更是十分火爆,其演出市场之庞大让众多的闽剧团感到欢欣鼓舞。全市大大小小的500多个剧场吸引了400多个演出团体在长乐巡回演出,常年在长乐演出的团体达200来个,一年下来演出达6000多场,城乡群众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消费达6000万元。有人称,长乐民间演出养活了全省一半的“戏子弟”(闽剧团),此话不管是否夸张,但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长乐农村演出市场十分的庞大,并充分体现了我市闽剧艺术顽强坚毅的生命力。
  近年来,我市还充分挖掘全市各级各类专业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的潜力,发挥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的积极性,运用专场演出、折子戏、票友晚会、乘凉晚会等形式,组织优秀演员、优秀剧目进社区,为广大社区居民开展演出活动,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的丰富活跃。
  闽剧在长乐根深叶茂,不少闽剧界知名艺人都来自长乐,其中不乏宗师里手。长乐籍名家名角,群星璀璨。闻名上个世纪的闽剧“四大名旦”长乐居二,分别是是郑奕奏和曾元官。特别是有“北梅(梅兰芳)南郑”和“福建梅兰芳”之誉的杰出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世称“闽剧泰斗”,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席、顾问等,1956年郑奕奏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同时,还涌现出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林祯藩,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陈乃春,国家一级演员李铭玉、李小白等。李铭玉1959年也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活力重现的“闽剧故乡”长乐,专业剧团的改革走在福州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大众闽剧团演出的《心灵的呼唤》,1992年参加福建省第四届民间职业剧团展演,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等多项奖,并作为全省唯一一台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的剧目,被选拔参加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的演出。1992年“新大众”一年演出场数402场。特别是创建于1956年3月的长乐市闽剧团,共获得五十多个奖项。其中1980年陈元挺创作的《遗恨姑苏台》获福州市第十四届戏剧调演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奖、音乐奖、舞美奖;张性贤、陈宝美、陈红、邹宗耀获演员奖。1992年该剧再次参加福州市第十六届戏剧汇演荣获六项奖项。闽剧《舞龙女》囊括了福州市第十九届戏剧会演暨福州市闽剧传统保留剧目所有大奖,并获得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今年8月,历时20天的第八届福建省民间剧团调演在我市人民会堂举行颁奖闭幕晚会,本届由我市闽剧二团演出的《救驸马》获得演出金奖、音乐优秀设计奖、舞美优秀设计奖等。
为突出表现长乐闽剧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华人中的地位,2004年12月,在举市欢庆长乐撤县建市十周年之际,标志着长乐地方文化殿堂的“长乐博物馆”对外开馆,馆内专列一个地方特色之馆——《闽剧馆》,该馆不但成为大家了解闽剧、学习闽剧的重要基地,而且为闽剧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


   从书院文化到精英教育,从唐代开科取士长乐第一位金榜题名林 到清代近千名鼎甲,“进士之乡”长乐声震八闽,名扬朝野……

盘点人文历史 擦拭航城记忆
中国长乐——进士之乡

   长乐从最初偏安于闽越一隅的蛮荒之地,演化为后世称颂的“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承载着“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历史文化的迁移,长乐的先人在“农耕”时代牢牢把握住了“耕读”机遇,使得千年吴航始终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当时,耕读传家的氛围十分浓烈,“学而优则士”的观念深入人心。自唐开元二年(714年)长乐开科登第林姓(石壁村人林 )开始到清代,先后有959名长乐学子考取进士,在号称历代全国10万名进士中,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名长乐籍进士。这些佼佼士子都是当时朝代政坛上或社会上的风云人物。宋明清三朝,科举题名者、功业立世者的长乐人不绝于史册,“进士之乡”实至名归。
   
  长乐在科举时代,鼎甲之盛,声震八闽,其文苑佳话,俯拾皆是——
  一村两朝百举人。洋屿村(含琴江),从明洪武五年(1372)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百二十五年间,全村中举100人,其中文举64人、武举36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据说,昔郑板桥镌一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常吟之书画中,时人十分艳羡。翻开长乐县志,长乐亦有3人:郑鼎,古槐人,康熙秀才、雍正元年举人、乾隆元年三甲进士;吴浣安,感恩人,康熙秀才、雍正四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林有道,蓝田人,康熙武科秀才、雍正十三年武举人、乾隆元年连捷武进士。
  同科一元十三士。宋淳熙五年(1178),长乐13人掇巍科,姚颖正奏第一名,卓杰、卓云、陆王介等12人登姚榜进士,长乐一时名声大噪。
  七世二元十二士。宋大观三年(1109),姚坑人姚能举登进士,此后从1175年—1253年,姚家一脉子孙七代相继十一人登进士,其中姚能举孙姚颖、七世孙姚勉状元及第。
  四世九进士。林邦俊,古槐人,宋元礻右六年(1091)进士,长子次融、次子次龄、三子次崇,分别于绍兴十八年(1148)、二十一年(1151)、二十四年(1154)次第连捷中进士;次融长子惟宁、次子尧辅分别于淳熙二年(1175)和八年(1181)登进士;次龄子林镒亦于嘉泰二年登进士;而林镒长子林浩、次子林沆,又分别于嘉定元年(1208)及四年(1211)再连捷登进士。
  三代十三钗皆娴吟咏。明工部主事晋良女昙生,婚配固安县令郑善述(玉田人),生子郑方城、郑方坤,雍正年间皆中进士;孙郑天锦乾隆年间亦中进士。郑善述母、长女、次女,方城女,方坤九女——三代十三钗皆有诗文集问世,《全闽诗话》辟专节介绍。
  三世三翰林。明永乐年间,江田人陈仲完,以儒士中式,召试擢第一名,官左春坊赞善兼翰林编修;从子陈登,以篆书独步,召为翰林;侄孙陈全,以廷试第二(榜眼)擢侍讲,权翰林院事。
  父子两解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邑人林赐膺乡试榜首(解元),正统三年(1438)其子林侨亦登乡试榜首。
  父子同探花。南宋十一都邑人张羽中,嘉定四年(1211)中探花,其子张镇亦于绍定五年(1232)中探花。
  父子两尚书。南宋东隅人赵彦,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尚书郎少保,其子赵以夫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明朝古槐人陈瑞,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兵部尚书,其子长祚,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工部尚书。
  “五桂联芳”。 唐咸通六年至乾符二年间(865—875)前后十年,长乐大宏村林升生五子进思、景思、普思、勤思、慎思,兄弟五人先后俱登巍科进士榜,世誉“五桂联芳”。唐懿宗赐匾书“兰桂同芳”。
  兄弟同榜进士。宋乾道八年(1173),邑人陈百揆与弟百昌同榜进士;宋宝礻右四年(1256),东渡人杨琦与弟梦斗、胞弟叔济、胞侄次郑四人同榜进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邑人刘建韶与弟建庚同榜进士。
  八子五登科。明中叶,鹤上人陈德隆生八子,有五子登科,其中陈谈、陈言赞为进士,陈让为举人,陈銮出任霍邱知县,陈瑾出任东昌同知。
  历代尚书、宰相(宰辅)“三鼎甲”中的长乐人。宋、明两朝共有陈诚之、韩敬等状元11人;唐、明、清三朝有卓云、陈全、吴文焕榜眼3人;宋、明两朝有黄桂、陈景著等探花5人;宋、明、清三朝有郑丙、郑怀德等8人尚书;宋朝有陈诚之、林摅等9人宰相。
  参修《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长乐学者。《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巨著是我国传世之作。《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字数共三亿七千多万字,这部巨著长乐学者参加修撰的有姚广孝、陈仲完、陈全、陈登、王恭、高秉等;清乾隆开馆编篡《四库全书》,长乐人林慎思、郑丙等共达37人分别参与了子部、史部、集部、经部和儒家类、正史类等58部(类)著作的修撰。从唐朝到清朝历代长乐人著书立说的更是不计其数。
   此外,还有“一门三学士”、“叔侄七进士”、“一街两状元”等教育神话。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4 0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侨是历史、侨是优势、侨是力量、侨是形象。先辈们飘洋过海、勇闯五洲地开拓创业历史,让侨乡长乐影响深远……

他乡似故乡  故乡变侨乡
中国长乐——华侨之乡

   长乐地处东南沿海,闽江口南岸,与台湾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环境,锻造了长乐人外向、崇商的品格和开拓、冒险精神。古往今来,许多长乐人为图生存发展,飘扬过海,异国谋生,使长乐有了中国著名侨乡之誉。据不完全统计,长乐现有境外人口40多万人,其中华人华侨26万多人,港澳同胞4万多人,台湾同胞10万多人,归侨侨眷25万多人,分布五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长乐籍社团43个。据悉,2005年从境外通过正常渠道汇入长乐的外币高达6亿美元,人均储蓄接近2000美元。

  长乐别称“吴航”,简称“航”。吴航之名,与“侨”有着不解之缘。南宋宝庆元年(1225),长乐江田漳流人陈日照,又名谢升卿,少有大志,常怀才不遇,后流浪广西安南国(今越南)边界,以其文武双全,被立为安南王,在位三十五年,陈氏王朝共传十六世,至明建文二年(1400)为黎氏所代。今闽人侨寓越南者,大部分自陈日照时起。元朝,长乐城关人王宜星移家高丽(今朝鲜),与高丽王子王源结为莫逆,并被收为子。后王源为王,王源死后宜星以王子名分袭位为王。今朝鲜王姓,已繁衍百多户。宜星曾遗使回长乐,葬其先祖于县治南利洋山,墓碑曰:“高丽王祖墓”。

  五代时,长乐城关东门王彦英举家浮海避难投奔新罗(今韩国)王,以其才干被封为宰相。彦英死后,其子王仁品继任宰相。孙王彬十八岁时,以宾贡入太学,宋淳化三年(992)中进士,累官至太常少卿,后奉旨归籍长乐。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向琉球“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三十六姓中,长乐有梁、郑、潘等。祖籍福湖(今古槐北湖村)郑义才,受命任琉球明人特别地域“久米府”最高长官“总理唐荣司”。先后任该职的郑氏族人有9人。今郑氏家族已传22代,发展到1700余户、7000多人。梁边人梁嵩,任中山王府长史司,其后裔成为日本冲绳县兼岛氏望族。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七下西洋,舟师累驻长乐太平港。在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的航海事业中,长乐大量船匠、水手以及不少的能人贤士随之远航,更有洋屿、猴屿、霞州、文石等地先民应募出洋,有的定居海外,拓荒创业。郑和七下西洋直接促进了长乐海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的发展,最终成为著名的侨乡。从长乐首占镇等地的调查来看,民国时期长乐华人华侨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约在120年前,一位姓石的长乐古槐人就在新加坡定居,后来又有24位石姓人“过番”到新加坡闯天下。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旅居吕宋(今菲律宾)的长乐青桥人陈振龙,看到福州所属各县常常闹旱灾、遭虫害,稻谷无收,百姓吃糠咽菜,生活十分困苦,陈振龙不顾判刑坐牢的危险,冲破道道关卡和艰难险阻,从菲律宾引进番薯种,并推广栽种技术,经其子孙五代人,历时170多年,到了清乾隆年间,番薯已遍布全国各地。后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著有《金薯传习录》,福州乌山建有纪念陈振龙的“先薯亭”,长乐闽剧团特创作演出《金薯传奇》等。

  明末清初,为避战乱,福州各地商人、船主、士大夫及船员,移居日本长崎、鹿儿岛等地。据日本学者宫田安调查统计,至今遗存在长崎崇福寺后山的唐人(华人)墓,有碑者计277人,其中长乐59人。清初,长乐北湖村人郑会,因“大清入中国,不堪变服剃头之令,留发南投,客寓边和(今越南)。”其孙郑怀德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安南(今越南)应举,历官至户部、礼部尚书。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沿海以诱骗手段招收所谓“契约劳工”,运送到海外从事苦役劳动。法国商人魏池开设的喇伯顺洋行、英商亚西亚煤油公司油库、美商美孚煤油公司油库、英商祥泰锯木厂等曾以招工名义,诱骗劳工出国。据不完全统计,至民国6年(1917),长乐输出劳工达1万多人。直至民国21年,还有“卖猪仔”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不少长乐人为避兵灾战祸而背井离乡,前往海外谋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横征暴敛,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又有许多人被迫流落国外,以求生存。

  旅居各国的华侨,许多人都加入了所在国国籍,他们与所在地人民友好相处,并积极参加居住国反殖、反法西斯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居印度尼西亚的长乐籍华侨伍小明、陈珠等纷纷参加该国的抗日游击队,抗击日军;下洋村华侨李修翼,发起筹集资金、医药、寒衣等支援抗日战士和救济受灾群众。日本投降后,又全力支持印度尼西亚人民的独立战争。旅居越南贡南和缅甸仰光等地的长乐籍华侨,组织起“三山青年协会”、“义乐社”、“文艺协会”、“清芬阁”等进步团体,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发起募捐活动,支援抗日战争。二战时,旅美猴屿华侨郑孝成参加盟军,在欧洲战场英勇战斗,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许多长乐籍华侨还投身到祖国的解放事业。民主革命时期,印度尼西亚突天县华侨组织“十字路军”,成立“益智书报社”,宣传革命,并秘密筹款,支援革命活动,组织青年回国参加起义、讨袁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长乐籍华侨在纽约成立“华侨抗日救国会”,举行万人游行,声援祖国抗战。在缅甸,“旅缅华侨长乐公会”秘密组织“各界抗日后援会”,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动员青年回国参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积极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号召,募集捐款,支持抗战。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旅美长乐籍华人华侨举行集会、游行等庆祝活动,并在美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长乐籍华人华侨走向世界,既融入当地社会,又心怀祖国、情系桑梓。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积极投身和热情支援祖国的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以满腔热情,参加和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同时,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华人华侨从香港、国外寄回化肥、农机具,捐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支援家乡农业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华人华侨又回乡投资兴业,参加家乡经济建设,创办各类企业300多家。近年来,为参与家乡公益事业,他们又捐款捐物,捐助各项公益事业资金2.23亿元。国家、省、市领导人出访,所在地长乐籍华人华侨都热情迎送、接待。

  自唐末至今,各代都有长乐人出国,他们或航海、或经商、或避难、或谋生。改革开放后,我国放宽公民因私出国的限制,简化审批手续,出国人数猛增。他们通过团聚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自费留学、劳务输出、旅游探亲、涉外婚姻等途径,播迁世界各地,并与当地人通婚,全面融入当地社会,积极参政议政,艰苦创业,为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长乐华侨刘文善、郑忠高获美国纽约州颁发的“亚裔杰出人物奖”。

   祖国与家乡时刻牵挂海外游子,制定和落实侨务政策,宣传华人华侨事迹,关心侨眷侨属的待遇与生活,简化出国审批手续,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每逢春节、中秋传统节日都召开回乡华人华侨座谈会,邀请华人华侨参加家乡重大庆典,热情接待回乡华人华侨,向海外乡亲通报家乡建设发展情况,聘请他们在长乐各团体任职等等。


“文苑生华辉,楹坛新语开泰运;联乡崇韵事,吴航逸气振文风”。楹坛大师、联乡长乐,享誉九洲……


人文荟萃吴航地 诗书楹联文化乡
中国长乐——楹联之乡

   “历宦海两朝身,万顷惊涛仗忠信;借他乡一廛地,卅年此屋亦辛勤”。“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殊可愧;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这是清代中后期文坛领军人物,大学者,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有楹联开山祖之称、中国楹联大师、长乐江田人梁章钜的自题联。

  梁章钜于1840年开始,陆续撰著出版了《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接着又与其子梁恭辰撰著出版了《楹联四话》、《楹联剩话》,以及《巧对录》、《巧对剩录》等“系列联话”。梁氏父子首创联话体例的同时,颇有见地总结了中国历代楹联创作的成果与经验,保存了丰富而珍贵的楹联史料,确立了楹联分类原则,至此楹联学诸要基本大备,从而为中国文学新学科——楹联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当代学界公认,梁章钜开创了我国楹联史之先河,对楹联发展“作出划时代贡献”。

  楹联,又称楹贴、楹语、楹句,也称联句、对句、俪句、对联、对子等。它勃兴于对子、流行于文林,融汇于坊间。其对仗工整,平仄谨严;精粹凝炼,深蕴淡出;名联佳对,震对烁今,全面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功用性。长乐之于楹联的发展,有着引为自豪的历史和贡献,足称楹联之乡。不独邑人梁章钜身膺中国楹联学开山祖之尊,抑且名家迭出,名联荟萃。散见于邑境名胜古迹、姓氏宗祠、里巷民居中的联句,以及地方历史文献中的名人题联,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美不胜收。

  楹联从起源至今,分布之广泛,种类之繁多,创作之多样,可以说洋洋大观,随处可见,无处不有。如明永乐十年进士廷试第一,授翰林修撰的长乐潭头岭南人马铎自题仙岐聚远楼联:“楼临绿水青山上,人在祥云瑞日中”。马铎状元府荔香圃联:“荔有八株,日涉效陶潜成趣;香余半炷,晨兴同苏轼燕居”。

  长乐被誉为“楹联之乡”,不仅仅因为长乐是楹联开山祖之尊梁章钜的故乡,而且在长乐境内的名胜古迹、宗祠祖厅、府第民居、寺观庵堂、庙宇洞馆、园林亭阁、院宫礼堂、纪念构筑,以及有关庆贺寿赠、哀挽陵墓等随处可见名联佳句,民间吟诗作对更是蔚然成风,楹联已经渗透到了长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如长乐旧县衙大门联:“鱼盐饶利今长乐;凫绎遗风古福唐。”旧县衙大堂联:“堂古瓦稀、赖巨栋屹然,四面海风吹不动;树深烟渺、幸重门洞若,当头天日照无私。”县前状元坊联:“七载两抡元,天颜志喜;十洋重应兆,地脉钟灵。”又如,玉田东渡村杨梦斗忠烈祠联:“公凭江北孤城,铁骨冰心,且藐狂飚存劲柏;祠缅河东四凤,高风亮节,长留浩气启来人。”中共长乐第一支部(玉田桃源支祠)联:“桃红柳绿锦绣山河谁做主;源清流洁革命事业我与君。”

   楹联作为一种语言、书法艺术,不但为名胜古迹增辉添色,也给旅游者以知识兴趣,一对联句,字数不多,却把当地的景色,过去的历史,有关的人物,美丽的传说,表现得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使游兴顿增,流连忘返。如鹤上千年禅寺龙泉寺大雄宝殿联:“寺建梁朝,佛藏金粟;禅传日国,井现青龙。”再如,古槐叠翠岩联:“岩幽护竹田;径曲山藏寺。”潭头晦翁岩联:“讲席聚贤人,一派源流通阙里;芳祠先圣世,千秋俎豆在闽山。”市区“六平胜景”山门联:“鹿屏山麓英才必钟灵气;汾阳溪旁桃李正绽芳菲”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0 13: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千百年来,长乐大地上养育了许多蜚声画坛的大书画家,悠久的文化传统为长乐书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秋笔墨承继载道 丹青妙手代代相延
中国长乐——书画之乡
也许是得益于吴航山水的滋养,古往今来,长乐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一批批丹青高手。从宋代陈容开始,书画艺术在长乐这块土地上绵延不绝,代代相传。
  长乐别称吴航,在千县如林的中华大地上,不仅以闽剧艺术名闻天下,而且以其繁荣发展的书画艺术饮誉海内。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数百年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光彩夺目。仅我市美术馆记载的历代长乐籍书画家就多达92人,他们在海内外书画艺坛,领尽风流——
  时称“画龙第一”的陈容是长乐西关村人,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宫廷画师。他诗文豪放,吟唱之暇游于翰墨,尤善画龙,泼墨成云,喷水成雾,富有变化之感。传世作品有《九龙图》、《云龙图》、《霖雨图》、《墨龙图》《六龙图》等,其中《霖雨图》、《墨龙图》、《六龙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云龙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九龙图》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闽中十才子”之一、时誉“诗、书、画三绝”的高廷礼是长乐龙门村人,明永乐元年(1403)以布衣召入翰林院为待诏,其山水画十分精妙,笔力苍劲,气韵秀润。更有驰誉画坛的风流人物——明代宫廷画师林景时、周文靖;独辟画理,自成一家,列入《闽中书画录》的林宏衍、林之蕃父子。而林之蕃更因山水笔力奇恣,画作每为皇室青睐;以及书画皆通,图成每录为贡品的清代陈春树。
  迨近当代,长乐书画之风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以陈子奋、潘主兰、周哲文、黄葆钺、蒋颐堂、潘懋勋等长乐书画名家为代表的一个书画家群体——
  20世纪最卓越的国画白描大师陈子奋是长乐玉田秀凤村人,他是我国专业篆刻、书画名家,是近代最为杰出、最具影响、最有成就的画家,其艺术造诣精湛,名播海内外。1928年夏,福建省举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邀请南京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大师徐悲鸿来指导,大师慧眼识贤,对陈子奋作品独表倾注,并躬亲造访,两位画坛巨匠一见如故,促膝谈艺,留下千古佳话。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奋的白描花卉长卷《百花齐放图》赴京参加全国美展,此画被国家列为珍品收藏,上海美术出版社曾先后三次出版《陈子奋白描花卉册》,后又创作《蔬笋红蟹图》参加国际文化交流,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抽选出版;1958年,他画了四合屏《万寿无疆图》,制成雕漆屏风,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1961年,福建省美协在北京举办“陈子奋国画作品展览”;1962年在南京、杭州两地举办陈子奋个人画展。陈子奋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双钩花卉画法让海外国画界人士普遍领略其高超的技巧,公认为“当代画双钩的,陈子奋可列第一。”陈子奋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为后代留下数以万计的金石书画作品,极大丰富了中国艺术宝库。其中不少佳作先后参加巴黎、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绘画展览。其著述宏富,有《福建画人传》、《颐谖楼印话》、《颐谖楼诗话》、《陈子奋读画札记》、《三代文偏旁释例》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著名书画篆刻家、诗人潘主兰是长乐江田三溪村人。他16岁时就开始了书画印的创作,在诗书画印、文字学以及寿山石文化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尤其深谙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他对甲骨文研究根底甚深,在识用不足千字的甲骨文领域进行艺术再造,常集甲骨文为联、为诗、为文,并于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为甲骨文书法研究者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潘主兰一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80余年,留下无数精品,为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位学识博大精深的学者,建树突出,深受学界、艺界敬仰。其著作有《潘主兰印选》、《潘主兰诗书画印》、《近代人印录》、《闽中画人春秋》、《谈刻印艺术》、《寿山石刻史话》、《甲骨文字类》等。在学术界、印学界,潘主兰享有很高的声望,2001年荣获中国文联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奖——“中国书法兰亭成就奖”,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称为“占主导地位的老书法家、代表着今日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不愧为我国的书法大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书法篆刻家、艺术家周哲文是长乐文岭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周哲文陆续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福州市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地举办书法篆刻展,多次应邀赴日、美、新加坡作展和学术交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完成了《毛泽东诗词43首印谱》、《怀念敬爱周总理诗词印谱》、《出访美、日印谱》、《星洲之旅印谱》等多部篆刻作品,声名远播。出版篆刻专集有《周哲文篆刻选集》、《周哲文从艺六十年》、《艺海藏珍》等。周哲文篆刻艺术或工、或放、或巧、或拙,使刀如笔,分朱布白,精湛隽永,溯汉、魏,融丁、黄,超然独到,自成一格,尤其边款更具特色。其治印之多,印语之广,都是书法篆刻艺术领域所罕见;其精力投入程度和所取得绩效,都是一般技艺守成者所难以比拟的。
  其余诸如长乐古槐青山人的近代书画家黄葆钺,以金石书画闻名于世,其隶书宗秦汉,更是独具一格,自成一家。长乐江田三溪人潘懋勋,其作品《群乐图》,入选《周总理藏画》一书。长乐文岭阜山村人陈礼调,擅长用鸟瞰透视、写实的技法作画,书法有板桥遗风,等等。
素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长乐,积淀深厚,雅韵绵长。千百年来,从朱紫缙绅到青青子矜,对文化艺术追求日盛,一代代美术大师涵濡孕育传世名家,不胜枚举,风格嬗递,各领风骚。



无棉之乡铸纺城,一向敢为天下先的长乐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产业奇迹……
机杼之声遍吴航  细纱织出一座城
中国长乐——纺织之乡
在不少外地人的心目中,长乐最具知名度的当是纺织业,偌大的滨海新城宛如一座“纺织城”。目前,长乐纺织业已实现了从“产品→产业规模→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
  长乐并不拥有棉花资源,但纺织产业在长乐国民经济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长乐的经济支柱主导产业,形成集棉纺、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长期以来纺织业在为长乐国民经济、资金积累、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长乐各类纺织企业674家,从业人员13.1万人。2001年,长乐与晋江一同列入国家十五纺织规划中福建省两大重点区域基地和福州市八大地方区域性特色产业。长乐纺织业中的化纤业、棉纺业、经编业已形成在全国颇具竞争力的规模,是全国三大针织面料重点区域和三个百万纱锭基地之一及福建省棉纺、化纤原料生产基地;经编产量占全国经编总量五分之一;化纤年产量居福建省第二位。2005年,长乐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荣誉称号。2006年,长乐市金峰镇被授予“中国经编名镇”荣誉称号,松下镇荣获“中国花边名镇” 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肯定了长乐纺织的成绩,丰富了长乐纺织的内涵,打响了长乐纺织的招牌。
  长乐纺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郑和舟师带去的丝绸相当部分就在长乐加工选购。到清代中叶,长乐乡村将生物麻织造夏布作为家庭副业。那时金峰华阳村还出现一支“闯苏州帮”的农民推销队伍,到江浙一带开展促销活动,在当时中国纺织业中争得一席之地,后来又流传“八大帮闯苏杭”,金峰夏布蜚声中国东南达100多年之久。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金峰街及三星村等,出现家家户户机声轧轧的情景,他们所生产的夏布、吉贝(木棉)布、爱国布等,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大量远销邻近各县。
  民国时期,长乐在积极抵制日货,发展民族经济的大背景下,相继自发创办起毛巾厂、专业的织布作坊、纺织合作社等,民国18年(1929),长乐已有专业的织布作坊26户,织布机75架,纺织从业人员1100多人,并出现了众多从事麻布生产的专业作坊。解放初期,长乐纺织业从单纯的织布业发展到纺纱业、染布业以及抽绣、刺绣业,出现了纺织行业体系发展的雏形。
  改革开放后,成为长乐纺织业腾飞的重要转折点,纺织业从8台有梭织布机与2台经编机的两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开始起步,短短几年时间,便迅速遍及全市16个乡镇,形成遍地开花、满天星格局。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来航考察时,称其如同自然界的草根一样,遍地繁衍,体现出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将之形象地喻为长乐经济特色“草根工业”。1985年,福建省、福州市行业管理部门和长乐县委、县政府为引导长乐纺织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在长乐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纺织行业管理部门——长乐纺织工业局,随后又组建了长乐市纺织工业同业公会及行业协会,进行服务协调,沟通政府与多种经济成份纺织企业之间的各项工作。在长乐历届党委、政府的积极扶持及福建省、福州市纺织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长乐纺织业根据“抓两头(纺织原料业、印染业)、促中间(织造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依托机制灵活、市场经济程度高、信息反应灵敏等特色,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异军突起,迅猛发展。
  近年,长乐纺织业积极实施“规模立业,品牌兴业,科技强业”发展战略,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改造技术设备,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区域产业名牌,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大产业指导、市场导向、运行分析的力度,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形成自有特色。在优化整合工业园区资源过程中,一批传统纺织专业镇、专业村基础、人才、技术优势开始发挥,吸引一大批同类或配套项目向其聚拢,促进了纺织产业链条的延伸,增强了相关联企业间的配套需求和产业联系。目前,以金峰中心片区工业走廊、漳湖工业走廊、垅下工业集中区为主的经编、服装产业板块,以凤阳、松下为主的印染产业板块,以滨海工业集中区、峡漳工业走廊为主的棉纺、化纤产业板块,以城关里仁工业集中区为主的针织产业板块已经渐成规模。2003年长乐纺织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3.6亿元,顺利实现“百亿纺织城”的建设目标,今年1-10月(不到两年时间)?纺织工业总产值比2003年又翻了一番,达到204.2亿元,实现“双百亿纺织城”目标。
为做大做强纺织产业,2003年12月长乐建成了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金峰纺织市场以及中国长乐纺织馆,并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长乐)纺织服装博览会。2005年9月,又建设了纺织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长乐纺织网,为企业提供便捷的行业资讯和商务信息。2006年长乐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继续延伸纺织产业链,推动PA66、CPL、大型聚力芳烃等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使化纤行业向上游延伸;促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加快经编园、花边园的建设;加快创建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目光盯上了更为先进的差别化、功能性纱、丝产品技术的开发应用上。今年“9·8”期间,福建省软件行业协会、长乐市纺织协会、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三方代表在厦门签署了《闽台纺织产业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书》,为纺织企业信息化破题,以信息化提高产业效益。加强与中纺院、东华大学、江南大学、闽江大学等纺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引进纺织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增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提升纺织业发展水平。(长乐市政府网)

发表于 2007-4-25 1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有点小储蓄,就可称为“**”之乡,真是可[em1]
发表于 2007-4-26 18: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华侨之乡 !!!!!!!!
    好多什么呢?????????????[emb4][emb6][emb6]
发表于 2007-7-15 0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不说不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3: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最新的  博物馆之乡

长乐博物馆之乡  
   
长乐新闻网讯:编者按:长乐,作为省会窗口,在品牌塑造城市理念引领下,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深化和提升我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各界的瞩目。日前,由省委书记卢展工作序、福建行政学院海西品牌带动研究课题组编著了《品牌带动原理、方法和海西实证》一书。该书以“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一典型例子作为文化事业品牌带动的实证,精辟地阐述了我市文化事业品牌带动所起到的政治效应、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现将这一精彩章节予以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一、长乐博物馆之乡品牌的基本情况
  长乐市地处福建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长乐市面积仅658平方公里,却拥有各类博物馆40多座和大小公园200多个,是中国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县级市,有“中国第一博物馆”之称。它拥有全省第一个县级市博物馆——长乐博物馆,第一个水利馆——中国长乐水利馆,第一座华侨博物馆——长乐市华侨博物馆,第一个纺织馆——中国长乐纺织馆,还建成了长乐历史馆、长乐民俗馆、长乐中医馆、长乐绿化馆、长乐海洋馆、长乐院士馆、长乐八旗文化博物馆、长乐创业馆、长乐集邮馆等,并为长乐众多的名士建造了一批个人专馆,如郑和航海馆、冰心文学馆、郑振铎馆等。不久前,全省最具规模的县级天文馆——高鲁天文馆又在长乐建成开馆,2007年国庆期间,长乐旅游馆开馆。据了解,长乐进士馆也已开馆,另外,长乐地球馆也在建设中。长乐市政府依托众多的博物馆资源,打造“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个文化品牌,挖掘“大爱暖千秋”的文化内涵,致力于长乐博物馆之乡的品牌建设。
  二、长乐博物馆之乡的品牌培育
  一 长乐博物馆之乡品牌的产生
  1.以众多博物馆资源为基础
  长乐博物馆建设工程是200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博物馆主体建筑4层,总建筑面积7105平方米,总投资1830万元。博物馆占地20亩,主馆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开设有“长乐历史大观馆”、“郑振铎馆”、“闽剧馆”、“楹联馆”、“美术馆”等近10个展馆,另有600平方米综合大厅及茶艺轩亦可作为大型会议、茶话会、座谈会、时装表演、临时展览的场所,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交流、休闲于一体。如此规模,在全国的县级市中也属少见。此外,长乐市还有院士馆、影视馆、冰心文学馆、中国长乐纺织馆、中医馆、水利馆、绿化馆、海洋馆……这些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展馆,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吴航大地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使长乐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具体的体现和生动的展示。
  2.挖掘“大爱暖千秋“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脉的挖掘和传承。长乐从古至今先后诞生了11名状元、近千名进士、4位将军、5位院士,各种文化艺术名人不胜枚举,长乐市巧妙地把源远流长的大爱文化与全新的发展理念相融合,通过博物馆这个舞台,使长乐优秀传统文化和文艺创作及各类文化活动得到彰显,并从中挖掘出“大爱暖千秋”文化内涵。“大爱暖千秋”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五位长乐历史上的名人和最具长乐特色、最受世人称道的栩栩如生的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二 长乐博物馆之乡的品牌培育的主要做法
  1.政府扶持,重点投入
  长乐市以“挖掘、盘整、弘扬、创新”的工作思路,通过市场运作、多方引导、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广纳民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最近3年投资5亿大力发展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事业,并逐年加大博物馆建设的投入,立足浑厚的文化底蕴,打造“长乐博物馆之乡”文化品牌,从而使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辐射带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全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谐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长乐博物馆之乡”文化品牌。
  2.市场运作,绩效兼得
  长乐市从2002年组建市土地发展中心专门从事土地收购储备工作至今,长乐市已筹集到城市建设资金3亿多元,而且使长期闲置或低效运营的国有土地被激活,引来成倍的开发建设资金。长乐博物馆位于城区爱心路西侧,这里原来是一片近40亩的废旧厂房,长期荒置,杂草丛生。土地发展中心于2002年底回收后,将其中的20亩地出让给开发商,收回土地款1700多万元,这就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筹措了90%以上的资金。
  3.民间融资,多方参与
  长乐市在推进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根据长乐的民营企业发达、华侨众多、民间资金丰富的特点,长乐市政府努力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建立企业家回归创业致富的平台,调动并引导企业家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热情,发挥他们资助公益事业、共同建设美好长乐的积极性,运用多种形式吸收民资支持博物馆建设。据统计,长乐市在投入文化设施的近5亿元中,三分之一是政府投入,三分之一是市场运作,三分之一是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捐赠。
  4.城乡并举,共同发展
  长乐市在加大城镇博物馆建设的同时,重视对乡镇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博物馆的布局上,长乐把郑和航海馆、纺织馆等众多展馆都建在了农村,就是让农民参观更方便,让农民们和市民们一样有文化活动阵地,享受着丰富的文化精神食粮。乡村是长乐文化建设的重点,政府文化投入的大头投向了农村,全市18个乡镇街道 全部建有设施独立、设备齐全的文化站,80%以上的城镇社区和村建有文化活动阵地,很多村子,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村礼堂,不少村子还自发建设了公园、灯光球场。
  三、长乐博物馆之乡的文化事业品牌带动
  一 政治效应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会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长乐博物馆通过大量图片,比较直观、形象、集中地介绍长乐概况及其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设市1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使人真切感受到长乐这座海滨新城在建市10年里前进的足迹,看到长乐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富足安康的新景象,一方面,市民通过参观展馆,接受更多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相关信息,增强了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提高了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能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展馆,为民办实事,把更多的政务信息向市民公开,能提高政府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体现政府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取得较好的政治效应。
  二 文化效应
  有了如此多的博物馆,长乐市民的去处就多了,出门多了,去展馆学历史、看演出成为很多长乐人的休闲新方式。长乐人口不足70万,去年有200万人次到博物馆观看了各类展馆和演出,市民的文化生活变得很充实,很多彩。博物馆开馆一年多,单是到馆的团体就多达100多个近20万人次。长乐大大小小的各类展馆吸引了400多个演出团体进出长乐,一年下来演出达6000多场。加上民间乐队表演,演出总场数超过上万次,吸引长乐的观众近200万人次。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市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另外,长乐的大多数场所以“中国长乐”作为统一的品牌命名,不少海内外的参观者说,“中国长乐”四字让海内外长乐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三 经济效应
  长乐博物馆文化是长乐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它反过来成为长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长乐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人们崇尚文化,追求文化,向往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经营历史文化资源,使城市土地增加新的价值内涵,产生级差地租,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在市区长山湖附近,原来一亩地仅为30万-50万元。随着长乐博物馆、人民会堂、图书馆、文献中心相继落成,这里的地价飙升,房地产开发商竞相追捧。三年前,周边的“阳光花园”楼盘售价仅为每平方米1000多元,到2004年国庆节“城市之春”开盘时,这里的房价已达每平方米3000多元,而且马上被抢购一空。而去年“吴航商城”楼盘的地价,竟攀升至每亩590万元,相当于福州市繁华地段的地价,政府从该地块的拍卖中就获益7000多万元。同时,随着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随着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个文化品牌的形成,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 社会效应
  通过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个文化品牌的打造,展示长乐悠久厚实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培育着长乐精神,锻造着政治文明,改善着机关作风,匡扶着社会风气,提高着市民素质,凸显出这座滨海新城的无限活力和无穷魅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长乐本土企业家队伍和海外华侨,他们为这种文化的传导与传承树立了榜样,一颗颗感激之心、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和永续积累的民资成为推动长乐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块适天时、倚地利、藉人和的热土上,一个文明和谐的省会窗口城市正傲然崛起在海峡西岸。
  四、品牌建设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长乐是中国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县级市,已初步形成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个文化品牌,接下来通过5年的努力,加大融资渠道,动员社会参与,扩大品牌宣传,立足长乐市情,巩固充实已有的博物馆,建设新类型博物馆,使全市各类博物馆再增加一倍,博物馆总层位面积再扩大一倍开展“长乐博物馆之乡”文化品牌和地理标志的保护宣传,使“长乐博物馆之乡”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区域文化品牌,从而真正把长乐市打造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博物馆之乡。
  一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需要政府、社会、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长乐在打造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个文化品牌时,正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和市民是基础。
  二 区域文化品牌能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
  长乐博物馆之乡的打造,有效增强政府执政为民的意识,提高了政府形象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质增进了社会和谐。
  三 区域文化品牌重在文化建设
  打造长乐博物馆之乡这个文化品牌,须使文化真正成为品牌建设的灵魂,因此,博物馆不仅要能提高使用价值,更需要提高品牌的文化价值,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文化品位。
题图石  勤 (长乐市政府网)
发表于 2011-7-27 17: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全国钢铁冶炼之乡
发表于 2011-7-27 17: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