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各乡镇地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查看: 12123|回复: 24
发表于 2006-10-29 21: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face=黑体]根据天涯所提供的“福州地情网”(http://www.fzdqw.com/)中的《福州市地名志》整理,并有细微修改。并未考据更多资料。以前在省图书馆有见过一本很厚的《中国地名志》(好像是这个名称,太久了,都记不清了),里面有提到长乐很多地名的由来,有机会再去查一下。[/face]

[face=黑体]一、        吴航镇[/face]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及三国时期孙吴都曾在此造船,因而得名。民国时期一度分为汾华、河金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改称城关镇,1982年复称吴航镇。

[face=黑体]二、        航城镇[/face]
1992年1月由乡改镇。地名由来同上。

[face=黑体]三、        营前镇[/face]
《长乐六里志》有释:以浮峰山为主,环山有村曰营前,又称营田,又呼瀛洲。据载,明代戚继光入闽平倭,曾屯兵在营前。所谓营前,指地在戚参将军营之前。因为,军营前的地域,是一片田地,依靠闽江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一年稻有两熟,确保旱涝丰收。于是这片田被称为营田。在营前临江的地方,古有瀛洲寺。时因地名而立匾,而地名因寺而传布。

[face=黑体]四、        玉田镇[/face]
原名白田、俗忌“白”字而改玉,取“玉种蓝田”之意。

[face=黑体]附:白田渡、白田、玉田地名由来[/face]
  《榕城考古略》载:“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始置郡,太守严高狭视冶城规制,将移白田渡,嫌为南向……”究竟白田渡在哪里呢?《长乐六里志》释及,白田山在闽县钦仁里,即晋郡守严高欲徙郡治处。地产蕉草,可以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闽都记》载,白田渡在白田山下,有马江之左次港,称上桐江,潮通龙门、坑田、琅尾、东渡、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
  白田渡作为一个古渡口,舟人咸集候潮,30年代有小火轮,称“白田轮”,从福州过马尾,入营前港,顺上桐江直抵白田渡,每日依潮汐往返,上行福州,下行白田,各开一趟。40年代,还有“坑田轮”,方便水程交通。白田山和白田渡之间,村庄鳞次栉比,为白田村,民国23年(1934年)划归长乐,设第七区,据民国24年元旦户口普查统计,全区10614户,人口49382人,其中白田村300多户,一千余人。
  白田村俗称“白田”,至今仍在口头流布,而书面写的是“玉田”,显然属地名的雅称。《长乐六里志》有“玉田即白田”记载,便为佐证。
  玉田村,又是今玉田镇所在地,商市繁荣,交通便捷。当地人们口头仍称“白田”,而书面通用“玉田”,似已约定俗成了。

[face=黑体]五、        首占镇[/face]
古称洲店,意讹为“酒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名首占,意为出类拔萃。

[face=黑体]六、        漳港镇[/face]
位于市境东部,因处港湾地带,原有漳江通此,故名。

[face=黑体]七、        金峰镇[/face]
原名甘墩,别称炉峰。一百年前,境内古刹皇恩寺(已毁)有“鸦池通王井,镜石照金峰”楹联,遂雅称金峰。

[face=黑体]八、        梅花镇[/face]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因种植梅花而得名,称梅花坊新开里。明代称梅花所。

[face=黑体]九、        湖南镇[/face]
境内土地多由泥沙冲积而成。旧时沙浪变迁,村无定居,多以原祖地或姓氏随迁为村名,称“涸”。(具体待考)

[face=黑体]十、        潭头镇[/face]
因处在江水拍岸首当其冲的港湾,故名“潭头”。

[face=黑体]十一、文武砂镇[/face]
境内原为荒漠沙滩地带,俗称“凤母沙”。1956年国家投资在此修筑堤坝,建立国营农场,取方言谐音为文武砂农场。1971年改农场为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1992年撤乡建镇。

[face=黑体]十二、文岭镇[/face]
民国期间,取文美,岭兜两村首字而名。

[face=黑体]十三、江田镇[/face]
俗称“康田”。宋为良田里,民国间叫松江镇。(具体待考)

[face=黑体]十四、鹤上镇[/face]
原名鹤峰,宋为昌化乡,明代因筑一湖纵横两港道之间,登鹤峰山俯瞰,形如“上”字乃称鹤上。

[face=黑体]十五、古槐镇[/face]
旧称古县,因槐树多,故称古槐。唐武德六年(623年)长乐设县时,这里为县治所在。

[face=黑体]十六、松下镇[/face]
(具体待考)

[face=黑体]十七、罗联乡[/face]
相传,唐贞观三年(629年)罗林两姓迁入定居联姻而得名。

[face=黑体]十八、猴屿乡[/face]
据《长乐六里志》载:“猴屿又称侯封”。
  猴屿的地名来由,《闽海》复刊第109期有释:这个面临闽江,背负高山的乡村,昔日穷山缺水,是难以留人居住生息的。传说古时村后的屏山,栖息着一群猕猴,由于水源紧缺,溪涧干涸,不得不迁徙他山去了。有一只老猕猴不忍离开祖辈居住的山陬,独自呆在那里,早晚登高啼叫:“水啊,水啊!”万唤千呼,何曾见滴水滋润?老猕猴渴死了,屹立山顶,故山形似猴。这就是“猴屿”地名的来由。

[本贴已被 雨山 于 2007-01-17 21:54:38 修改过][/COLOR][/ALIGN]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20: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怎么没人顶啊[emb3]
发表于 2007-1-27 1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14][em13][em3]
发表于 2007-2-12 2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喔,原来每个地方的来源是这样的啊,受益了.[emb2]
发表于 2007-2-21 15: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松下镇原来是不是镇名,  具体古时叫什么俺现在不知道,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改 “首祉乡”为“松下镇”
  松下村是因村后的山上古时都是松树,因而得名,松下的那片海以前就叫松江
发表于 2007-2-27 22: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受益了要不要交钱啊
发表于 2007-3-27 19: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2][emb2]
发表于 2007-3-27 19: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hh
发表于 2007-4-10 21: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瞎编的吧
发表于 2007-4-24 17: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顶下走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