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所谓的嗨贼``````

[复制链接]
查看: 9461|回复: 11
发表于 2010-11-18 13: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qq6180868 于 2010-11-18 14:22 编辑

南洋黑鯛.jpg 中文學名:南洋黑鯛
拉丁學名:Acanthopagrus berda
日文名稱:ナンヨウチヌ
本港俗稱:牛屎鱲 / 白咀唇 / 黑鬼



由側線至背鰭間有三片大鱗及一片細鱗,腹部以上呈深灰色,但被釣獲時可能呈深黑或短暫性地變成灰白色等極端對比的顏色;而大型魚被釣獲時咀唇及附近位置會變為白色,「白咀唇」的外號亦由此而來。其吻部較為短小而牙齒則較粗壯,以同等身型來作比較,相信其顎力為眾黑鯛之冠,特別是成魚的臼齒更會呈半圓型粒狀,所以亦有釣友稱之為「波子牙」。



在各種黑鯛的成魚中,其身體的寬及厚度可說是最為突出,特別是老成魚更會呈橢圓狀。身上的各鰭肢並不發達,所以其泳速及泳力不算強大,反而因體型短而寬厚較有利於短程衝刺,所以中鈎後的反抗力多數為短促而沉實但並不持久。南洋黑鯛對淡水的適應力特強,其幼魚甚至能生活在全淡的水域中,反而在標準濃度或稍稍偏咸的海域較少見其蹤影。



一般情况下牠會撰擇有大量礁石或洞穴的海床居住及覓食,所以被釣獲時多數為離礁石區不遠 ( 很多時更只是在釣座足下的極近距離 )。由於牠擁有強力的顎及圓鈍而厚大的牙齒,所以即使極為堅硬的滕壺又或有硬殼保護的蟹類和貝類等,都是其攝食對象;反而因缺乏較高泳力和速度,所以不太願意追逐快速移動或逃跑的獵物,亦之所以在流速高的水域內較難發現其蹤影。



由於牠對海水咸度變化的適應力低、泳力亦不佳再加上生活範圍較局限於礁石區,所以在黑鯛家族中以牠的移動和迴遊能力較低,因此在條件合適的標點可經常釣獲。就所知本港最大紀錄為六斤正 ( 港斤 ),但長度卻不足五十五公分,南洋黑鯛的「短度闊鋒」可見一班。



南洋黑鯛的中、幼魚在近岸的人工建築物中不時會被釣獲,但超過五斤 ( 港斤 ) 以上的老成魚,郤多在礁石區被捕,特別是散石、洞穴多的標點,即使不足兩米的深度,亦常會碰上大形的成魚。由於在這種地型崎嶇的標點中作戰釣組的耐磨度必需加強,返正印象中牠不算十分的〝挑線〞,即使是 5 號碳線仍是照吞不誤;加上其顎骨特别厚硬,一般用鈎亦不能太小氣,所以想要與老成魚決戰者,不妨使用較粗壯的釣具組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3: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qq6180868 于 2010-11-18 14:01 编辑

澳大利亞黑鯛.jpg 中文學名:澳大利亞黑鯛
拉丁學名:Acanthopagrus australis
日文名稱:オノスラりアキチヌ
本港俗稱:白鱲




與南方黑鯛一樣由側線至背鰭間同樣有四片大鱗及一片細鱗,但不論大細被釣獲時體色較為偏白,背鰭及尾鰭的後緣均有一條黑帶,咀裂較其他黑鯛為大,牙齒及顎骨相對亦較巨型。在冬季正釣期時釣獲的白鱲體型都較為寬闊,特別是抱卵其間其掙扎力極為強猛,但到春季時特別是產卵期剛過的時段,其體型會變得窄長甚至於偏瘦,而力量亦減弱很多,不少紀錄魚都於這時被軟竿細線釣起。除了在產卵期的前後外,一般牠都比較願意生活於咸度較高及深度較大的外洋海域,事實上牠的迴遊路線在夏秋等季節都是遠離岸邊,即使在盛夏外礁夜釣時可釣獲較大型的成魚,也屬落單了的個體為多,只能算是特殊例子。


在靠岸期間由於要争取適合於覓食、交配及產卵的場地,所以較常出現於潮流通暢的沙石混合海床區,特別是有大量海藻的場合更是其最愛,但到夏季反而於沙泥或全泥底的海床較常見牠的蹤跡。而這段期間牠比較偏好於生猛的餌食,但於靠岸期可能由於要攝食足夠的養分,以備交配及產卵之用,食性會變成葷素不拘軟硬無妨。在各種黑鯛中牠算是較願意離開底部到中層進食誘餌的一種,這可能與牠所擁有較龐大的體型及較高之泳速所至,但對人工建築物及流速緩慢的場所不太有喜好,所以中大型魚都以在外礁的荒磯,及流水暢通的地方釣獲居多。


雖然不少漁民堅稱牠可擁有超過十斤的體型,但這種單靠口耳相傳的資料實難以盡信。目前被釣獲最大者仍未超過七斤,長度亦在六十五公分上下徘徊,不過在黑鯛家族中已算蠻巨型的了。

而牠亦是種完全不惧怕粗線的鯛,在進行浮游磯釣時,特别是產卵期的前後,只要餌身能吸引到牠,即使是 5 號、8 號碳線還照咬不誤,更離譜的是連夏夜石鯛竿沉底的粗勇釣組,子線都在 15 號以上,牠也毫不抗拒!所以根本不用拿軟竿細線與之週旋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3: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qq6180868 于 2010-11-18 14:06 编辑

南方黑鯛.jpg 中文學名:南方黑鯛
拉丁學名:Acanthopagrus siuicolus
日文名稱:ミナミクログイ
本港俗稱:不詳




不寫上本港俗稱是因為牠的外型與正黑鯛及南洋黑鯛都有著一些共通點,過往不少釣友釣上了牠卻誤判為後兩者。這是由於牠的幼魚被釣上時身上也會有間條紋,而老成魚也有吻部變白身體變黑的情况;更甚的是其體型既像正黑鯛般有點修長,但同時又帶點寬厚,所以極易讓人產生混淆。唯一在外表上可明確區分的就是其側線至背鰭間的鱗片只有四大一小,可惜極少有專業或業餘人仕加以分類,所以到目前仍未有本港專屬的名稱或叫法。


不過在生態上牠比較接近正黑鯛,兩者都能適應咸淡度變化較大的水質,亦能生活於各種地質的海床,但南方黑鯛更能生活於水流平緩的珊湖礁,而其因覓食或產卵而作出的迴遊路線及距離亦較廣,只不過牠較喜歡生活於水温偏暖的海域,所以在日本的魚類圖鑑中把牠編入為「南方系」的魚種,其學名亦因此而來。


由於牠身上的各條鰭肢都算發達,加上身型亦縱合了修長及寬厚兩者之大成,所以覓食及移動能力應在前兩者之上,而中鈎後的掙扎力及持久性亦會較強,可說是三種「黑」字輩中最強捍的一種。只不過牠的食性就沒有正黑鯛的「濫」,據知牠對非自然環境及非經常接觸到的食物較為謹慎,所以對誘餌的反應會較慢,亦以在外礁釣獲的機會較高。到目前為止本港並未有正式的紀錄,但曾親手製作過的魚拓中有過四斤五両重,拓吋為五十一公分。


由於少有正式統計,所以較難得到正確資訊來寫釣法,再加上其族群數量較少,所以暫時仍難有專門、針對性的釣法可言。下回釣上了一尾力氣比正常為大的黑沙時,不妨算算背上鱗片,攪不好就正是牠呢!


中文學名:黑鯛、正黑鯛.jpg 中文學名:黑鯛、正黑鯛
拉丁學名:Acanthopagrus schlegeli
日文名稱:クロダイ
香港俗稱:黑沙 / 黑沙鱲 / 沙鱲



由側線至背鰭之間有五片或以上的大鱗及一片細鱗。腹部以上普遍呈淺灰色,三十公分以下的幼魚被釣獲時身上有明顯間條紋,但體型越大則條紋越不明顯,吻部較為尖出而牙齒亦較為尖銳。在黑鯛家族中牠的體型屬於較為修長,各鰭亦頗為發達,所以其泳速及爆炸力都有不俗的表現,但牠卻是沿岸性很強的魚種,一生都是依靠在岸邊生活較多,雖起好生活在偏淡及稍為混濁的海水中,但在咸度極淡的河口或咸度較濃的外海中都不難發現其蹤影,所以相信對鹽份高低的適應力很強。對聲音、光線及氣味等極為敏感,平常以警戒心強見稱,但卻有極大之好奇心,亦有强烈的雜食性,加上對人類的適應能力高( 包括人工建築物及非自然性的食物等 ),反而令牠很接近我們,可說是種頗願與人為鄰的魚種。


整個黑鯛家族中只有牠擁有「雌雄同體」的特殊生態,一般一週歲以下的幼魚均為雄性( 但未具繁殖力 ),至到兩歲前開始出現「雌雄同體」的現像,即同時擁有精囊及卵囊,而兩歲後雄性部份會發育完成並具繁殖能力;而雌性部位則要到三歲後始成熟至具繁殖能力。大部份魚體到三歲後開始慢慢變回「雌雄異體」,即其已成熟的精囊或卵囊只會有一方留下,不過變成雌性的比例較高,所以五歲以上的成魚中以雌性居多。


在三種常被統稱為「黑鱲」中的黑鯛類中,以牠的移動性最強,覓食範圍亦較大,純沙、泥或礁石以至縱合性地質的海床都有機會發現牠的蹤跡。由於擁有較高的泳速及尖銳的牙齒,所以具備捕捉有逃跑能力的小型魚、蝦、蟹之能力;但對於固定的各種貝類或未接觸過的新奇食物,幾乎可說是能吞下的都不會錯過,難怪在日本有學者會冠以「惡食家」的稱呼,意思即對食物不太挑剔,只要能能入口的都來者不拒。


亦可能跟其貪吃的食性有關,在一眾〝黑鯛族〞中就以牠的釣法最為豐富。釣場由人工防波堤、水產養殖場以至裡裡外外的荒磯孤島;釣法更是可浮可沉;能接受的誘餌極度廣泛,全蝦、拌粉以至全粉的,通通都照單全收!所以現時針對牠的釣法,實在很多。由於牠的狡黠,在垂釣過程中常會引申種種〝鬥智〞的樂趣,這一點也許正是其最引人入勝之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3: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本帖最后由 qq6180868 于 2010-11-18 14:00 编辑

真鯛.jpg 中文學名:真鯛
拉丁學名:Pagrus major / pagrus auratus
日文名稱:マダイ  /  ゴウシュウマダイ
本港俗稱:赤鱲


向來較少朋友去研究的一事,就是大家所慣稱的赤鱲其實有兩種,兩者在幼魚及中型魚身上的特徵極為近似,要到老成魚的階段才能較有効的辨別兩者。牠們從幼魚至老成魚身上都帶着濃淡不一的紅色,整個身軀兩邊皆零星地散佈著籃色的斑點,兩者的尾鰭未端有一條幼細但明顯的黑色條紋。日文名稱中前者「真鯛」在成年後,眼睛上方的額部仍然圓渾;而日文名稱中的後者「澳大利亞真鯛」,在成年後前額則明顯突起,因此至老成魚時令身型接近菱形。

牠們的巨大身型及特別發達的尾鰭,已表明俱有强大的泳力及迴遊能力,而磯釣或近海船釣會碰到的多數是「真鯛」,因其在冬至春季間會有靠近岸邊交配及繁殖下一代的習慣,而「澳大利亞真鯛」縱其一生絕大步份時間都在外海渡過,甚少迴遊至淺海區。但由於兩者對水温及咸度變化非常敏感,所以即使因要繁殖或被誘餌吸引而靠近岸邊,但停留時間一般不會太長,這亦是釣期短促及釣況不穩定的最大主因。

兩者的成魚體型在全族中最為龐大,均能成長至超越十公斤及長俞一米,但大型魚以船釣時遇上較多,磯釣時能碰上十港斤級的已屬難能可貴。可能因體型龐大食量亦高,所以很易被誘餌吸引到,但明顯鈎上的餌身越大越能吸引到牠們。由於體型偏大相對其口裂亦巨大,牙齒及顎力都屬於超重量級,所以用鈎方面要選擇較粗壯及硬身為原則,這點與勝敗攸關。

在老一輩的漁民口中,沒有五港斤以上的,根本沒有資格稱得上赤鱲,當時對此等體型以下的只稱為「紅鱲仔」,但近年已少有聽見這種分類式的叫法。從發黃的照片中見過重達十四公斤的巨物,但都是以船釣擒獲,而磯釣時一般遇到的多為一至五公斤左右的體型。香港區的紀錄魚,為 2001年在西貢釣起的一條十三港斤巨物,其長度接近一米。

赤鱲非但不怕粗線,更非常容易被大量誘餌吸引而改變泳層!在筆者的經歷中,於 2009 年時增在一個水深超過 20 米的標點上,成功的把牠引至水面下不足五米的表層,並以一柄十多歲的 1.5 號竿,配以上下均只有 3 號的線組,釣上了 80 cm 級的收獲數尾;所以對付牠的方式絕對不止〝貼底〞這一套。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14: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黃鰭鯛.jpg 中文學名:黃鰭鯛
拉丁學名:Acanthopagrus latus
日文名稱:キチヌ
本港俗稱:黃腳鱲





背鰭至側線間有三片大鱗及一片細鱗,因在身體下方的腹、臀及尾鰭上會帶有濃淡不一的黃色,因而得名,不過這些黃色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退減,到達老成魚時一般都會退至極為淺淡,但其臀鰭的第一根硬棘與同體型的其他鱲魚比較,明顯粗壯很多,這可作為分類時的其中一個參考點。在各種黑鯛中牠算是最為謹慎,經常出現咬著獵物四處「遊車河」但卻不願吞食的試餌情況,亦因警覺性特高,除了在外海的深水排位中;或岸釣碰到幼魚群之外,難以一次大量釣獲。


由於對海水咸度的適應力很強,迴遊能力亦屬上佳,所以本港從東至西的水域;以至到南面外海的深水排位都可發現其蹤跡,但在外海時通常族群數量較多,到淺海的岸邊時則會分散為數量較少的單位。對於自然或非自然的環境都能適應,所以不難在碼頭或石泊等人工建築物發現牠們。唯其對聲音、光影或震頻都極為敏感,較安靜的環境相對更有利於釣獲牠。


早年牠屬於整年都能釣到的魚種,大型魚多集中於夏末秋初時出現;但近年卻有不定時不定點出現的特殊情況,春末初夏時幼魚的數量亦明顯減少,相信與水質變差、魚卵出現白化 ( 死亡 ) 導至孵化率降低,及毫無節制的商業撈捕有關。


本港釣獲的為半斤至不足兩斤之體型居多,確實有超過三斤接近五十五公分的老成魚被擒獲的紀錄,不過已屬極端例子,但在中國厦門一帶某些水域內,這體型卻只屬稍為偏大,應為水質及環境影響所至。


相信不少釣友都應領略過其精巧的〝口技〞,與及膽小如鼠的個性,經驗上,纖細的子線確實能有效提高就餌率,把釣組的「殘存浮力」盡量降低,亦能有效減低其介心。除了以南極蝦為主的誘餌,像是紅蟲、生蝦、重皮蟹等天然餌,對牠仍是有至命的吸引力。
发表于 2010-11-18 19: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发表于 2010-11-18 19: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来自: 中国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10-11-18 2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明天钓黑鲷去~~~
发表于 2010-11-20 18: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来自: 中国广东汕头
好帖,好帖!
发表于 2010-11-20 19: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来自: 德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