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百多岁的《福州方言辞典》

[复制链接]
查看: 3789|回复: 0
发表于 2006-2-16 13: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所有福州人都知道林则徐,许多福州人都知道严复,以及林琴南……鸦片战争之后,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引进外国文化,让福州乃至中国人明白应该“开眼看世界”,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他们誉为福州乃至中国的精英。
  只有极其少数的福州人知道麦利和这个名字。在致力于文化传播的研究者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许应该给麦利和一个恰当的位置。麦利和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对福州语言的全面和广泛的保留,在一本英文版的《福州方言辞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词典的成书溯源
  麦利和是谁?在简单的教会记载中,这位美国传教士于1848年来华,1859年返美,1861年再次来榕,1869年~1871年任福州美华印书局主理,1881年至1883年第三次来到福州。1897年死于美国,著有《生活在中国人中间》。这是鸦片战争及五口通商之后,早期来华的一批传教士。
  现在,我们只能说,麦利和一生中,3次来到福州,都没有浪费时间。1856年他在仓山创建了天安堂,而在这第一次驻榕期间,据说麦利和花了12年学习福州方言;第二次,穷10年之功,于1870年编著完成英文版的《福州方言辞典》的第一版。这本铅印的厚本福州方言词典,可能是利用他在福州美华印书局担任主理期间的工作便利印刷出版的。据说很快被抢购一空。
  福州方言,历来以语词丰富、语体多样、语流音变复杂著称,是汉语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但福州本土的方言记载数量极少,多年以后,福州的民俗专家郑丽生高度评价这部词典的水准“所编搜集方言语汇颇富”,点明词典的重要意义“福州方言语汇,前人纪录绝少,此等书为方言所保存之资料,有其文化意义”。而让郑丽生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我国人不予重视。除教会学校外,几无人收藏”。与“被国人忽视”的情况相反,“外人反注意及之”。
  麦利和之后,仍有美国人在前仆后继地继续他的文化搜集工作。1897年,由美国人夏查理编著出版了英文版《福州方言辞典》第二版;1929年,仍然是美国人黎天赐,继续编著出版了英文版《福州方言辞典》第三版。至此,这本词典搜集了福州方言词汇约56000个,单字9680字,厚度共计1850页,比较完整地保存了100多年福州方言词汇的面貌。以至于福州方言的所有研究者,都不得不在相关的书籍中历次提起它的贡献。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
  在这本词典的前言中,我们不断地看到这些老外对福州方言做了多么深入的研究。比如,对于福州方言的地理界限,他们如此描述:
  “很难指出福州方言确切的地理界限以及说这种方言的精确人口。以福州为中心,或许可以说它一直延伸,向西一直到30英里外的大海,向北一直到浙江省,向南直到70英里外的兴化辖区。很可能有500万人讲这种方言。”
  如果将它和1994年本地出版的《福州方言词典》的叙述对照:“分布在闽江下游及闽江口以北沿海和闽东山地。沿闽江上溯的南平市及尤溪、顺昌、沙县等县城关和部分乡镇也有不少人使用或兼通福州话,浙江省南部苍南、平阳、泰顺等县于福建连界处通行的‘蛮话’也属于闽东方言,只是口音和福州话相差较大。说这种方言的人口约有1000万。”方言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变迁,是十分明显的,这些美国人,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些老外显然非常明白福州方言与国语之间最关键的发音区别,在第三版的词典中,词典由3个部分罗马注音、方言语汇、英文注释组成。但他们明白罗马注音并不准确,他们试图用音乐五线谱来表现音调的音阶和长度。最后强调“音调的发音只能从老师的发音中学到”。
  再看看他们对汉字构造的叙述:“典型的汉字是由一个基部和一个本原组成,一个给出了不精确的意思线索,一个给出了不精确的发音线索。”他们所说的“基部”和“本原”事实上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象形”字和“形声”字,即使如记者这样,一个中文专业出身的人,恐怕也不能说得更简练精确了。
  在第三版的前言中,他们对待学写汉字的理由做了六大阐述:
  1.打开了中国朋友居住的朝着世界的大门。
  2.书写语言使人感到独立。
  3.可以和中国朋友在同时以同样的方式接触到新技术和现代思想。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各样的思想介绍到中国的时候,这点是尤其重要的。
  4.打开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和文学的国家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对世界的影响不低于古希腊和罗马。
  5.不断增加的从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日语翻译过来的作品,和其他原创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价值。而这期中大部分都没有英文版的。
  6.了解汉字书写提供了一个能在平等条件上和有教养的人接触的机会,理解甚至加入他们的日常对话,这种“冷静的对话”是没有界限的。
  在记者看来,这正是美国文化善于汲取别国文化精华,并为之所用的态度。事实上,在记者看来,那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低素质的侵略者是最容易打倒的,反而是这种合理、客观、公平和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态度,那才是最让人不能忽视的地方。
词典如何保存下来
  眼前珍贵的词典,属于陈兆奋先生,这位老人是一位本土文化的热诚保护者。这样可敬的福州人,为数不多。
  陈兆奋先生说,他收藏的这部词典,传自父亲陈为信,陈为信医生是上世纪一代福州名医,现在60岁以上的福州老人在幼年时多领其医德。陈兆奋先生猜测,这部词典应该来自同在医院工作的外国护士。在他成年后,父亲就把这部词典交给他保存。
  解放后,陈兆奋有多年都在外地工作,从东北调到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到西北、去河南,又从漳州返回老家福州,他说,当时以为多年都将在外地生活,怕外地没有福州话的语言环境,他又希望孩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福州话,所以一直把这部词典牢牢带在身边,想凭借这本词典,让福州话流传子子孙孙。
  那么,在十年浩劫中,这部写满英文的词典是如何逃过一劫的呢?
  陈兆奋先生说:当时,父亲曾被打成右派,又被红卫兵抄家,幸亏这本书早被他带了出来。但他自己也在“文革”时,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不久回到福州。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约是1967年还是1968年,他从漳州坐车去三明,有红卫兵来搜查行李,眼看行李包里的词典不保,陈兆奋灵机一动,赶紧掏出426厂工作证,“我是426的!这里的东西,你不能看!”
  426工厂是当时全国皆知的著名兵工厂,这张工作证一亮,那么包里当然是“国家机密”,红卫兵小将们立马被吓住,悻悻地作鸟兽散,以后碰到类似情况,陈老就例牌亮证吓人。
  这几年,老人家出国机会多了,就抓紧机会到美国的教会查根究底,令他感慨的是,国内缺失的许多历史材料,“外国人都保存得好好的”。回国之后,老人就把这本词典前言、绪论都译成中文。“这是我的任务”,老人说,他把寻回历史的责任,尽可能地扛在自己的肩上。
福州部分方言著作
■《戚林八音》,明末编成的福州话韵书,详尽记载了400年前福州话的语音系统,而且反映了许多当年的词汇现象。
■《说文闽音通》,清代谢章铤著。
■《福州通志·方言志》,清代陈衍著,也记录了不少100年前的福州语音和词汇。
■《操风琐录》,清光绪间侯官刘家镇所著。
■《福州方言词典》,1994年出版。收录3500个常用字的福州方言。
N本报记者 郭大路/文       杨阳/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