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振铎对福州俗文学的贡献

[复制链接]
查看: 2257|回复: 1
发表于 2006-1-27 12: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郑振铎对福州俗文学的贡献
虽然福州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晚。但福州因为出了国家级的民俗文学研究大师郑振铎,而使福州的民俗学研究沾了很大的光。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1898年12月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福州长乐。大师是“五四”运动的先锋、新文化运动领头人之一。建国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兼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等国家科学文化机构职务。由于领导和研究工作的需要,他不辞劳苦,奔波于全国各地,并多次带团出国考察、交流、讲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1958年10月17日,率我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联、阿富汗等国,不幸因飞机失事因公殉职。大师是文学家、民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他的不幸遇难,是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但他的名字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尤其是我国文化界和福州人的心中。大师著作等身。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提,他的巨著《中国俗文学史》(上下册)的出版。1938年这部大师著作的问世,是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福州文化界的荣幸和骄傲。我们之所以骄傲,不完全因为大师是福州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师的这部著作中,有不少对福州民俗学研究的内容。


  福州的弹词———评话,是大师论述中国俗文学的部分素材。《中国俗文学史》第12章《弹词》篇里,大师对福州的评话就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弹词为流行于南方诸省的讲唱文学。在福建有所谓‘评话’的,在广东有所谓‘木鱼书’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里去。”他又说:“福州传唱最盛者为‘评话’,也即弹词的别称。其中多杂以方言,但多为抄本,很少刊印出来。闺阁中人往往向专门出赁这种‘评话’的铺子去借问。有《榴花梦评话》最负盛名。闻有300余册,可谓冗长的一种了,惜未得一读。”大师直到1957年回榕公干,才有机会一睹《榴花梦》的芳颜,以及作者、故事梗概等。大师指出:“弹词为妇女所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她们是需要这种读物的。”由此可见大师虽长期在外工作,但他对家乡的民风民俗,以及群众的文化的需要是相当关心和了解的。


  大师虽然生长在异乡,但对福州故乡的感情很深。首先因他母亲一直讲福州话,饮食方面也保持福州的风俗。因此大师不但会讲福州话,而且对福州的民间歌谣大加研究。1926年9月14日,大师与同乡、出版家高梦旦(后为大师的岳父)在浙江莫干山度假,二人饶有兴趣地唱起福州民歌《月光光》来。接着高唱了一首《共歌相约月出来》。第二天,二人余兴未尽,谈到了福州民歌如何能让外地人接受的问题。福州民歌的推广的最大障碍是方言不易让人听懂。于是郑试着用普通话与福州话对照的办法,翻译了一首《真鸟仔》。


  高郑二人反复地唱了这首民歌的原文和译文。一致认为:“这个译文意思未见得错,但音调的美却没有了。所以要保存民歌的绝对的美,似非用方言写出来不可。”他们二位真是家乡民歌的有心人和实事求是对待学术研究的典范。这也和近年来有人主张用普通话来唱福州戏一样,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可行的。原来两位大师在近80年前就已作过试验,并根据试验下了结论。石良
发表于 2006-2-15 03: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emb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