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探秘簪缨世家书香门第

[复制链接]
查看: 4400|回复: 0
发表于 2005-12-8 03: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探秘 簪缨世家书香门第

  每个家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上总有一些标志性的记忆。“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长乐市首占村岱阳郑氏诸子嗣后人数代相沿的励志苦读,特别是在家道多舛的情形下不改读书效国之志,这让后世无比景仰。如果说那些学富五车,经纶满腹的众多进士举人成就了首占村这个山乡人文华美景致,那么,跟随在这些学人之后的众多有知识的女性,矢志不渝相夫教子的故事更为世人惊叹,郑振铎曾祖母郭氏作《继声楼诗集》二卷;进士郑元璧的夫人陈夫人“一灯课读”;进士郑叔忱夫人陆嘉坤天津倡导“女学”……凡此种种无不鲜为人知,让人唏嘘慨叹,请看本报特别报道

  小引

  长乐市之西南10华里处有一沃野葱翠、坐北朝南的村镇,村之东南有起伏连绵的董奉山,登山西眺,鼓峰高耸云表,马江水奔流不息。这个南宋年间形成的村镇,古名“洲店”,音讹为“酒店”。民谚云“首石山鸣出大魁”。明嘉靖年间,居住于此的岱阳郑氏七世祖郑世威为了取其地灵人杰、出类拔萃之意改其名为“首占村”。

  在纪念中国文化先驱郑振铎诞辰105周年之际,记者前往郑振铎的故居首占村参观,这里群贤毕至,人文鼎盛:明清时代有进士6名,举人20名,还有众多贡生、太学生等;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博士8名,硕士12名,其中副教授级以上的44名,院士2名。

  为此,记者再次探访首占村,这个长乐市著名侨乡如今全部姓郑,3000多人口全部衍自同一先祖———岱阳郑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岱阳郑氏最大的精神财富便是教育与读书,比如,郑氏刚到首占村时根基浅薄,是个小姓,四世祖郑淑敦任山东教谕,其门生孙贤高中状元,巡抚闽疆时特意赠匾一方致谢,“邹鲁文衡”既是郑氏宗祠第一块大匾又是郑氏立足首占村开始繁荣的一个明证。在这第一次富有戏剧性的转折之后,首占村的岱阳郑氏门风大振还有赖于后来两次戏剧性的大转折。其一,七世祖郑世威高中进士,外出为官,为一代名臣,明宰相叶向高为之撰墓志铭,皇上颁圣旨赠其刑部尚书,谥“恭介”。其二,清代有榕公一门三代五进士、十举人,钦赐“祖父子孙曾、伯叔兄弟侄”世科甲金匾,殊蒙恩宠。

  下面记者以这三个时期为经线,以6位进士的故事为纬线,藉以勾勒曾发生在福州周边一个小村镇藏龙卧虎、聚英纳贤的传奇画卷。

  世培忠厚当自励

  郑世威(1503—1584)名钅戊,字中孚,号环浦。弱冠中乡试第六人,嘉靖己丑(1529年)中进士。在福州可见其墨宝。

  “晦翁岩”、“洞天山斗”以及重书朱熹“读书处”等。在首占村宗祠里,人们可以看到出自80岁老翁环浦手书的四个大字“世培忠厚”,笔力遒劲淳朴,直透人心。

  史载郑世威为人耿直,为官清正。在他中进士那年,正好遇上有个地方缺官员。进士们争先恐后去争取,世威却认为“才脱章句,遂猎司耳目,毋论躁,且虞旷也”。并不去争取。后来,被授户部主事,监通州仓。又补刑部,迁员外郎,恤刑陕西,之后一度任职于广西、广东、江西诸地。

  大学士夏言家居,许多官员去拜谒他,都由边门进去,世威叫来看门人,说:“相国固然十分尊贵,为什么让众官员从边门小心翼翼地进去呢?把名片还给我,我不进去了。”看门人听了大惊,赶紧把正门开了,世威这才进去。

  世威不畏权势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临海中津桥“增盐额,岁以数千计”。世威议削商籍,以所增税与民。当时严嵩专权,族党胆大妄为。副使熊楫是严嵩亲戚,也买了废寺田千亩,世威估平直,鬻田赈饥民。熊楫拿了严嵩的手谕给世威看,要他照顾一些,可世威执意不从。

  郑世威一生两次辞官还乡。第一次是任四川参政时,因考虑到严嵩父子会报复,辞官返乡,教授门生。《四书答问》、《诗经答问》10卷书即在那个时候创作的。严嵩下台后,朝廷诸官力荐,郑世威再度出山,任南京右通政。隆庆元年(1567年),“一岁四迁官”,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改北刑部。他曾经向皇上上《举真儒崇正学以隆圣治》疏,条分缕析,至为周全。张居正为政时,世威谢病归。

  郑世威居家简朴,回乡后他喜欢与村民话桑麻农事,时常下田耕作。一次,一位访客在田间遇到荷锄的郑世威,便对他说:“请通报你家主人翁有人拜访。”世威应允而入屋,不久穿戴整齐来见客人,客人发现就是先前田间的那位老者,主客相视而笑。

  世威一生秉直而行,无芥蒂是非利害,深得人们的敬重。他去世后,皇上曾颁圣旨,赠其刑部尚书,谥“恭介”。此事明朝宰相叶向高在其所撰的郑世威墓志铭中有所记录,其并以乡里晚进的身份说“知公深矣!公不谥而谁谥者”?

  郑世威在80岁时曾给家人留下一块墨宝“世培忠厚”,藉此可见其一生孜孜以求的道德与学养。他的儿子应晓,字昌昇,向来跟随其父,性耿介。“凡辞受取与,必衷诸义,亲朋不敢干以私。”当时的相国李廷机每每对人说“我见郑公,如不见麟而见趾也。”应晓曾奉檄督盐运于广东,其法如官市率,用母钱三万八千余两牟子钱,佐广西费,应晓兑价用原封识,不名一钱。提举胡某曰“旧例督运官私市盐附船偿往来费,郑公自裹饭来乎?”其后飓风大作,没盐运,直三千金,往按船人及押官等所私市,几二千金,犹缺千金,应晓为众祈免,得报可。应晓笑曰:“若如旧例,能使众听我偿乎?”

  首占村现保存有郑世威故居,乃世威生前所建,号“官厅里”,六扇五间,前后两进,尤以前进为宏敞,深有七柱,木构严谨,是首占村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名居。

  一门五进士

  岱阳郑氏义房传至十三世善彰,善彰有四个儿子,从长至幼分别取名“必恭”、“必敬”、“必惠”、“必德”。最小的儿子“必德”,字惟润,号厚斋,为人与其名一样忠厚仁爱,他曾“让产诸兄”。惟润生了五个儿子,依次为“道东”、“道夏”、“道商”、“道玉”、“道植”,五个进士就出自惟润这一门之后。

  惟润长子“道东”,其长子郑廷珪中式道光甲午科举人,甲辰科进士。是郑氏第三位进士。

  郑廷珪的孙子郑叔忱在清光绪十六年中进士,这是郑氏第四位进士。祖孙进士成为佳话。

  惟润三子“道商”早逝,五子“道植”将自己的第三子郑元璧过继给道商,郑元璧是道光庚子科进士,也是郑氏第二位进士。

  惟润五子“道植”的长子郑元模中道光丁酉科举人,他的三个儿子都是读书出身,其中第三个儿子宏轩的两个儿子允展和允铿就是郑氏有名的“兄弟进士”。下面详述其轶事。郑元璧:三慈苦节的进士

  郑元璧是首占村的第二位进士,也是我国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的高祖。

  郑元璧的父亲道植名郑榕,自幼生而颖异,刻意励行,习为古文词,精书法,乾隆己酉科举人,留在北京10年,由镶蓝旗觉罗教习转任广东琼山知县,后来升同知。在广东任职期间深受庶民拥戴,“公余则多与士说诗书,敦礼乐,公堂之上,济济如也。”郑元璧的母亲陈氏自幼与兄弟一起读书,四书五经都能背诵。郑元璧出生时,三伯父道商已去世,父亲道植命如夫人程氏带元璧回长乐首占村归道商夫人范夫人抚育。郑元璧因之过继给三伯父作儿子。

  一年后,道植在广东会城去世,陈夫人扶柩回闽,与范夫人一同居住。

  自此,陈夫人一灯课读,范夫人程夫人纺织相佐,每念及三慈苦节,元璧潸然泪下,更加发愤苦读。

  据说陈夫人对嫡、庶子一视同仁,督课甚严:孩子从私塾回家,她一定用经书考问他们,如果背诵不熟,马上呵责他们。她曾说“经术者,文章之本,作文不先通经,是犹无源之水,其流必竭。”

  元璧又叫用苍,兄弟4个,除老四早丧外,大哥用赉,学名元模,二哥用翰,学名元经,均中举人。

  郑元璧也是一位美誉度极高的郑氏后人。

  在郑元璧中进士之年,“时夷氛正炽,全闽震动。”元璧“偕当事密筹方略,众以无恐。”在他当陕西道御史时,才刚上任“即弹劾夷务,不避权贵。”“旋以母艰归,主讲凤池书院,训士有方。”其时,“士匪不靖”,郑元璧会同地方官办团练。在他授湖南长宝道时,他大修水利,造福于民。他曾被委以筹饷局务,他“设法招徕商贩,定厘税济军需,并协助邻省。”“楚省求忠书院少藏书,他特捐购群籍,以资诸生讨论。”在他升任山东盐运使司时,曾钦加按察使,赏二品顶戴。然而,他还未及赴任便因操劳过度在任上过世。在他病重时,有官员曾亲自到他病榻前问视,看见他蚊帐是旧的,被子是布做的,特别朴素,出来后对人说“我没想到他清俭如此”。59岁那年,郑元璧过世。诰授资政大夫,入祀凤池名师祠。

  兄弟进士

  进士郑元璧的大哥郑元模,文章向好,进京会试时,因交卷过迟未中,但他的文章好得出奇,主考官十分赏识,破格将这位举人选进翰林。咸丰十一年恭遇覃恩,驰封中宪大夫,掌教吴航书院,入祀名师祠,著有《唧唧斋》文集。

  郑元模有三个儿子,长子宏鸿,次子宏观,三子宏轩。三子宏轩“敦气谊,能文章,慷慨以古自期”,邑附生,咸丰辛亥恩科中式第七名亚魁,后到甘肃任知县,敕授文林郎。38岁那年在陕西临潼去世。宏轩的夫人李氏是举人李鸿诗孙女,四川典史李彦通的女儿。李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字允铿,次子郑筹字允展,就是后来的“兄弟进士”。

  郑,号肖彭,幼颖敏,善属文,未冠,籍闽县学第一。光绪乙酉(1885年)举于乡,己丑(1889年)成进士。签分刑部,改知县,权丹阳。当时城里有积压已久的案件,不好查处,郑去了以后很快就解决了。有一年,气候不好,收成不多,郑让自己所辖的城邑提早储粮,当邻县闹饥荒时,他的城邑没有饥民。郑一度担任中西学堂汉教习。当时西学初兴,年轻人热衷于怪异之说,郑力持正论,学者们肃然起敬。之后他又到无锡做事,当时已经生病了。有人状告儿子不孝,郑加以处罚,并写了判词,判词沉痛悱恻,读的人不免泪下。

  不久,郑返乡,由于其特别孝顺,对待朋友特别诚恳,所以家里尽管非常贫困,但亲朋好友还是喜欢到他家串门。福建的风俗是不喜欢女婴,回乡的郑会同朋友请当局严厉禁止抛弃女婴的做法,并设立育婴局,收养贫孩。

  郑的儿子宝菁曾在民国时期任福建省政府代主席。

  郑筹,是郑的弟弟,号鹤卿。郡附生,光绪丙子(1876年)副贡,己卯(1879年)举人,癸未(1883年)进士,点内阁中书,钦加内阁侍读衔,敕授文林郎,诰授奉直大夫。

  祖孙进士

  首占村的第三位进士名叫郑廷珪,在郑元璧中进士4年之后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的进士。

  郑廷珪,字用桐,号桐侯,系道植的大哥道东的长子。中式道光甲午科举人,甲辰科进士,即用浙江知县,补安吉县,调补慈谿县,历署象山、金华、江山各县知县,所至多惠政卓异。道光丙午升同知,钦加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晚年他退居村下,好佛乐善,常曰“此吾所以遗子孙也”。著有《桐花书屋诗文集》四卷。

  郑廷珪的孙子郑叔忱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祖孙进士成为佳话。

  郑叔忱字扆丹,自幼生而颖异,笃学,为祖父用桐所称许,祖母尤其钟爱。他兄弟4人,9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即约束诸子出外,家里兄弟姐妹莫不敬慎友爱,而读书益邑勉有加,日夕无懈,岁以为常。

  郑叔忱12岁那年经史皆成诵,应童子试,学使以他年幼不肯给他题目。光绪己丑年,他在乡里中举人,第二年(1890年)即中进士,在北京翰林院任职,后曾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做教务提调。

  郑叔忱家境贫寒,他本想周济在老家的两位哥哥。可就在他于北京供职期间,两个哥哥和在江西供职的弟弟先后去世。正当他准备将母亲接到北京时,母亲也去世了。家庭接二连三的变故使郑叔忱伤心悲恸,身体备受打击,一度重病缠绵。既如此,仍广召子侄来北京,导以政事或诏以学问。郑叔忱一生最喜存书,见善本辄典衣购之,家蓄数万卷,暇辄手一篇,终日讽诵。尤为笃于新学,一时,时政之籍,縻不罗致。平居课子侄,亦谆谆勉以新知。

  丙午年皇上取消所有乡会试,多派学生留学欧美,广设学堂。郑叔忱认为福建几年来留日学生不过50人,全省学堂亦仅20区,和其他省相比悬殊较大。于是他“上奏历陈,并恳于本省铜圆局赢余及水灾善后,科场诸费中,岁筹银20万两,以为扩充学校添派出洋学生之用。”郑叔忱的意见被朝廷采纳,而他的病愈发严重。弥留之际,依然交待“增费办理闽省学务”一事。郑叔忱去世时年仅43岁。

  郑叔忱原配吴夫人,先他11年而卒。继配陆夫人也是个奇女子。她是我国“女学”的先驱。

  陆夫人名嘉坤(1869—1906年)字荇洲,广西桂林人,10岁起,陆嘉坤随进士父亲至山东粮道任,见识较广。

  1905年郑叔忱死后,家境清寒,陆嘉坤不顾亲友反对,1906年春携幼儿往天津教书。时海内外初倡女学,但女子还很少到社会上工作。傅增湘在天津创办北洋高等女学堂,自任监督,聘陆嘉坤为该校总教习,负责筹办校务。

  陆嘉坤到天津后即召集全体学生讲话,认为“女学不兴,不仅徒害一身,实且贻害于家族社会。一国之内,女居其半,女学不兴,与教育普及者较,盖无不败者。……”陆嘉坤博取各地女学及男学章程,参考日本女学之大要,亲自厘定校规、课程、自习、赏罚等,一时尚称完备,各地女校竞相借鉴。

  郑叔忱笃于新学,关注福建留洋学生事务,这是他一生爱乡爱教育的明证;陆嘉坤倡导“女学”,并亲力亲为。郑叔忱夫妇应当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创始人。(左莉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