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名人陈家骅

[复制链接]
查看: 8098|回复: 1
发表于 2005-9-23 18: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http://www.93.gov.cn/sncf/syfc/syfc9.htm

【陈家骅小档案:现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福建省主委。1986年留美回国后获省政府嘉奖晋升,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6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1959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一直在福建农林大学从事昆虫学及生物防治的教学、科研工作,擅长蚜茧蜂、茧蜂及害虫的生物防治研究。】

初春的麦田把原野染得一派青绿。然而,蜇伏在一株株青苗上的杀手却使这宜人的景致暗含杀机。

这小虱子一般的绿黄色小虫,密密麻麻,铺天盖地,贪婪地吮吸着植物的汁液。顷刻间,麦苗就会被它们疯狂蚕食;几天内,充满生机的绿野将变得满目疮夷。

蚜虫!这个植物世界无处不在的恶魔撒旦!

它有繁多的种类——千余种,几乎危害所有植物;它有旺盛的繁殖力——一只蚜虫昼夜间能生200多只小蚜虫,是世界最严重的三大害虫之一;它有超强的破坏力——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吸取植物而枯萎死亡,并传播多种“植物癌症”—病毒;它有顽强的再生力——一代蚜虫生存期一周左右,三代连续使用化学农药以后新的抗药种群便会形成,而对付蚜虫的各种农药从研制到推广应用至少要三年!┄┄

农药在它面前败下阵来。

但正像所有的生物一样,蚜虫有它的天敌。蚜茧蜂,是一种寄生在蚜虫体内的寄生蜂。它吃空蚜虫的体腔,变成会飞的蜂,再繁殖新的寄生蜂去吃蚜虫,它生活周期及繁殖比蚜虫更快更强。

依循物物相克的自然规律,人们找到彻底根治蚜虫的唯一办法——生物防治。



光耀美利坚

八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泛滥成灾、久治未果的蚜虫灾害令政府和牧场主们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加利福尼亚畜牧业发达,苜蓿是当地的主要牧草。但近年来苜蓿蚜虫猖獗,受害后的苜蓿长的又矮又小。曾经试用过飞机喷洒农药,虽然虫害暂时受到抑制,但污染了的牧草已经无法再喂牛羊。他们从国外引进了蚜虫的天敌—蚜茧蜂防治。可引进二三年后,作用就明显不行了。什么原因?牧场主和生物学家们疑团重重,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要求在给博士生开课的陈家骅教授合作承担这个难题。

陈家骅察看了大量资料,并到田间实地考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仔细观察了10000多号标本,终于发现了问题,原来是种属的混乱!

陈家骅发现,在该地引进的三种蜂中,有两种蜂并不是苜蓿蚜虫的主要天敌,只有一种从地中海引进的蜂效果较好,但种类混杂。他根据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超微形态研究,进行扫描用同功蛋白酶试验,作分类研究,又根据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在世界上尚未被发现的新种!·这个新种与原来的差别极其细微,就象抓老鼠的猫中间混进了变种的不会捉老鼠的观赏型猫一样,这种变种的猫虽然样子象猫,但不会捉老鼠。去掉变种的猫。同样多的猫捉老鼠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美国方面开始对陈家骅的发现颇有微词,强调他们把标本送到国外权威机构的专家鉴定过,认为没有“种”不纯的问题。可当陈家骅将提纯后的新种放到大田里进行试验,效果明显提高,基本控制了苜蓿蚜虫后,他们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深深折服。美方十分感谢陈家骅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他们的问题。加州大学当即不仅把陈家骅客座教授薪金大幅度增加,主动把聘期延长一年,还要为他办理家属入境手续,希望陈家骅能长期留下。然而这一切都被他为婉言拒绝了

美国非常重视生物资源研究,在生物防治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1982年,农牧渔业部在全国范围内招考生物防治学者赴美进行合作研究。陈家骅,这个来自福建农学院的青年学子,以其精深扎实的学术造诣和出色的语言功底,成为唯一的入选者。

美国的史密森研究院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昆虫研究中心,它有150多年的历史,专家云集,资料丰富完整。美方与陈家骅合作研究的是世界茧蜂、蚜茧蜂研究专家、美国天敌昆虫引进分类鉴定中心主任马歇教授他对陈家骅忘我的工作精神十分赞赏,而对陈家骅的实际能力如何,教授还要亲自试一试。一次,美国密歇根大学采集了200多个蚜茧蜂标本,请马歇教授鉴定。

“密斯特陈,我忙不过来,请你帮我鉴定一下可以吗?”很明显,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实地考验。

陈家骅观察了每一个标本,用模式标本反复对照,把200多个标本鉴定成三个属种,用英文简洁准确地描绘出各自的形态特征,相互对比,区别情况。马歇教授自己鉴定一遍,与陈家骅的鉴定分毫不差。这位在昆虫界享有极高威望的老人很震惊,以往的合作,各国的学者无一不是到这里来学习,从未有过真正意义的合作,而这个黄皮肤对中国青年学者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各个国家都把模式标本视为国宝,不肯轻易外借。而马歇教授以他的威望,向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借调来了对方馆藏的1000多号、500多个模式标本,供陈家骅研究、鉴定。

在史密森研究院,陈家骅把从国内带去的3000多号标本逐一进行了研究鉴定,确定了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的52个新种,35个新纪录。一天,在高倍显微镜下,他观察到一只蚜茧蜂背部有新的特征,“是个新种!”这是他看过的几种模式标本中从未见过的真奇属种,也是100年来资料中从未有过记录的先例。他的发现被马歇教授证实了。这一新属种是在中国捕捉到,也是由中国人鉴定出来的,它已应有的科学价值被载入昆虫史册。

陈家骅在全面观察世界各国蚜茧蜂标本过程中,发现有三个新种被外国科学家鉴定错了。被指出错误的学者都给陈家骅回了信,同意陈家骅的鉴定,并表示感谢。其中加拿大的一位生物教授,还特意把自己珍藏的一盒200多号标本寄给陈家骅,希望加强团结合作。

陈家骅在美的突出科研成绩,经新闻媒体曝光后轰动了美国生防研究界。1984年,4月的一天,在美国白宫,里根总统、布什副总统、舒尔茨国务卿等美国高级官员接见了中国10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旅美学者和留美全优生。里根总统倾听了有关陈家骅在美研究取得的成果后,旋即握住陈家骅的手,表示赞赏,并说:“密斯特陈,我们合影照张像吧!”

在十位被接见者中,陈家骅是被总统特别邀请而里根总统亲笔题名赠于合影的人。

天道酬勤。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使他厚积薄发,摘取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生物防治研究成果的金星,点缀在祖国的功劳簿上。



梦开始的地方

陈家骅1938年出生在福建长乐县。先祖陈见庵曾是明朝嘉靖年间殿试进士,官至广东海南按察使,因平定倭患有功,万历年间钦赐圣旨于长乐建“观察第”,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抵御外族侵略的英雄。他曾祖父为知府,外祖父早年留学法国,回国后为詹天佑的助手,也是著名的铁路设计师。父亲是教育家,曾任职教育厅,母亲任图书馆馆长、教师。

家乡的灵山秀水,丰厚的家学渊源,从小就孕育了陈家骅超人的灵性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童年时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书。从记事时起,陈家骅有空就钻进二楼。二楼上全是历代家里的藏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古今中外,应有尽有,把他领进了一个无限美妙的世界。看起书来,他把什么都忘记了,千奇百怪的奇趣大自然,磁石般地深深吸引着年幼的陈家骅。

儿时最喜欢的书莫过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看书累了,他就跑出去逮蚂蚱、挖小虫、捉青蛙,捕蜻蜓,带回家来,细细观察。

天资聪颖的陈家骅从小在学习上就一路领先。小学5年级直接考初中,初中2年级直接考高中。以他的学习成绩考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游刃有余。然而他却对生物学情有独钟。1955年,品学兼优的陈家骅考取了浙江农大。

他向往那绿色的原野。《金星英雄》等修多前苏联电影中描绘的集体农庄那完美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机械化农业的美好场景令他激动不已,无限神往。

浙江农大有一位教授,早在30年代就组建了当时中国最早的昆虫研究机构,是我国研究生物防治的开拓学者。他关于生物界物物相克规律的生动讲述,对陈家骅触动很大,使他萌发了利用寄生蜂来彻底治理害虫这一生防课题强烈的研究兴趣。

从那时候起,陈家骅就开始了在田野里采集标本的艰苦行程,节假日从未间断过,就连黑白完全颠倒的文革时期,一顶“白专道路”的大帽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时,也未曾出现过瞬间的动摇。他把儿时的幻想、青春的理想,变为永不懈怠的动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波在田野上,一干就是45年!

45年,近半个世纪的光阴啊!它蹉跎了有志青年的华发,然而它磨砺了可圈可点的人生。

60年代初的武夷山区。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20岁出头的陈家骅,背着行军水壶,揣着几个馒头,艰难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从邵武到武夷山的中心地区挂墩整整走了两天的路程。这是他利用暑期自己给自己安排的无数野外采集作业中的一次。挂墩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被世界生物学者认为是研究中国生物宝库的“Key”,那里的物种资源丰厚而又有代表性,在苦再难也要实地考察。

山路泥泞。他裹着绑腿,手拿竹竿,艰难前行。有时蹲在地上采集标本,冷不防窜出一条五步蛇,吐着鲜红的信子向他示威,吓得他一身冷汗。

晚上住在山里农家。一群拖着鼻涕的孩子围着他吃饭。点着油灯整理标本。山里环境又湿又潮,尽管不断往身上喷洒DDT,跳蚤、蚊子还是咬得他无法入睡。

就这样,为了调查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陈家骅经年累月的坚持采集,他踏遍了祖国的崇山峻岭,许多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寸草报春晖

迄今为止的45年来,陈家骅采集、保存了近20万号(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集的标本为一号)茧蜂、蚜茧蜂标本。这些专项标本约占全国蚜茧蜂标本的90%!这些宝贵的标是可言的重要物质基础。海使陈家骅感到欣慰的是,他发现了1000多个新种,获得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支助,已分卷出版原创性系列专著10卷计500万字左右。这一切,都为后人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

陈家骅深知世界性系统资料对于科研的重要。他要做开拓性的工作,要让从事昆虫研究的人们有依据、有资料、有标本。除去自己身体力行采集标本外,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资料和标本。在美国期间,他把所有的休息日都用于在图书馆里收集资料。他搬到比较简陋的住所,经常用方便面充饥,用节约下来的美元搞回了52箱资料,复制了一套世界型系统的寄生蜂方面的文献资料。这套时间跨度达300年的系统文献供15000份,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套完整的世界性寄生蜂文献和大量等模标本,是寄生蜂分类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研究物质基础。

1985年底回国后,陈家骅组建了福建农学院益虫及引进研究室,90年代以来,多次访问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英国、俄罗斯、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

在基础研究方面,陈家骅担任了国家和省科学基金的重要课题,迄今已经正式出版了《中国反颚茧蜂族》、《中国悬茧蜂》、《中国蚜茧蜂》、《中国甲腹茧蜂》等专著4部,令有2部已经脱稿,编著5本,共约100余万字,并在各类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这些专著填补了国内该类群的空白,缩短了我国昆虫分类领域与国际水平的距离。

在应用领域,陈家骅先后承担部、省级科研课题约10多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约200多万。其中应用课题的研究主要涉及水果、蔬菜、烟草、花卉等重要作物的主要害虫及杂草生物防治研究。这些年来共有8项成果获得部省级奖。他主持的防治荔枝龙眼上重要害虫荔枝蝽蟓,生物防治已连续推广应用达十几年;应用蚜茧蜂、蚜霉菌防治烟蚜和蔬菜蚜虫、斑潜蝇生物防治等有效降低了化学农药对水果、蔬菜和烟叶的污染,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他由于在农业科技及推广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得多次升级科技奖。

1987年,由陈家骅牵头首次在中国主持召开了“中美害虫生物防治科学研讨会”,邀请了世界生物防治著名学者来我国研讨,作学术讲座,国内20个省市的50多位专家参加会议,促进了国内外专家的交流。近年来,他经常给中美校际合作及人才培养牵线搭桥,作促进工作。他曾担任国际食虫学会理事、国际膜翅目学会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等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陆续培养的十几位博士生,有的已经在美国大学承担重要的研究课题。

  

神圣的职责

陈家骅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它伸向社会的触角和思考问题的广度不仅仅限于生物防治领域。作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主委,多年来,他带领九三学社成员认真履行职能,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他政协副主席分管经济科技委员会。为搞好参政议政,发挥科技的特点和优势,他经常对经济和科技中重点、热点的问题参与调研。如“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创新”获得省政协一号提案。结合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对“三农”问题写出多篇提案与建议。在今年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全会中写了6篇大会书面发言和口头发言材料,其中有的被有关领导批阅作为重要的建议案。又如结合他40多年从事与农业安全食品生产有关的工作经验和国情了解,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国要抓好食品安全的号召,他今年的提案和书面发言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为此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时段作了专访报导向全国播放,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发挥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陈家骅承担的工作头绪很多。政协、民主党派、学术团体、研究所、科研与教学……

心有千千结。然而再忙再累。他仍然坚持利用休息时间采集标本,至今从未间断。为了绿色的明天,为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陈家骅矢志不渝地奋斗着。
发表于 2005-9-23 18: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祖籍鹤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