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福建海员的故乡

[复制链接]
查看: 3128|回复: 0
发表于 2005-9-2 09: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长乐--福建海员的故乡

从福建省省会福州乘车南行,经过雄伟的乌龙江大桥,往南拐,就到了与马尾港隔江相望,被人们誉称为福建海员的故乡--长乐县了。
  1、海员出国的原因与历史
  长乐是个海员众多的县,在全县二百个大队中有相当数量侨户的大队占一百一十个,除少数在各埠从事多种经济生活外,大部分都在各国海轮上当水手--海员。近代升为船主、大付、二付等职位的颇不乏人,长乐海员为什么有这么多呢?有其地理和历史的原因。
  长乐地处闽江南岸,濒东海之滨。在一百三十多里的海岸线中,由于人们多在水上生活,对风浪险恶,习以为常。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国曾在这里创办航运事业,到了三国东吴都督周瑜训练水师,大造海船,\"以舟楫为舆马,巨海作夷庚\",养成了人民对舟楫活动之兴趣。由于这个缘故,长乐县遂有\"吴航\"之别称,尤其到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统率官校旗军数万*4舟于航城太平港,建天妃行官于南山,累驻避风,伺机放洋,更予我县人民对航海事业以极大之影响。1409年(明永乐七年)第三次行军中有一忠武尉名黄参,系长乐塘屿人。在其举荐下邑人从之者众,随师远航,开近代我县人民外出充当海员之先声。猴屿乡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海员郑土土说,他于1900年随同乡人接水郑油弟出国,步行到厦门坐船,先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做挑水洗米之类的杂工,以后到新加坡,由水手馆馆主介绍到一艘德国轮船上当海员,航行于汕头、香港、新加坡和泰国之间,他的一本工作证是1902年5月19日在新加坡签证的,至今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又查郑油弟说:在他旅外三十多年前,长乐就有不少人出国了,有的当杂工,有的行船,有的开水手馆。当时介绍郑土土下船的水手馆,就是长乐海员合股开张的,由此推算,长乐海员出国历史是远在一百年以上的,不过,开始时为数不多,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如荷兰的\"万福士\"轮船等直接到马尾港以廉价招收劳力,当时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人民,踊跃应招。随着现代航海事业迅猛发展,不少地方父携子、兄带弟、亲随戚、友与朋,相继申请出境,又因为每个人都是赤手空拳,乏人帮助,只好出卖劳力,承当风险,落为船上的水手了。
  2、海员分布情况及其特点
  我县侨居于世界十九个国家(还有德、法、老挝、印度……等国华侨未统计及),总人数约计四万人,海员重点在于星、马和香港一带,年来港方对我新批准入境的居民条例控制甚严,下船工作不易得到签证。因此海员工作颇受影响。
  海员多,会起什么特殊作用呢?请看民间传颂着一首童歌:
  \"好海员,好海员,你对祖国真热肠,走遍五洲与四海,都把共产党大名扬,侨务政策人人爱,碰到同乡就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听了喜洋洋!同心协力来建设,争取外汇转家门,四化建成生活好,谁人不说你是一个好海员!\"的确,海员足迹遍天下,他能够勾通各国和去国数十年的老华侨联络乡谊,促膝谈心,起了很好的桥梁联系作用。所以说,人们不要轻视海员劳动者,他是一个真正义务的国际宣传员。
  3、争取外汇  支援建设
  \"四海流踪时怀祖国,三山系梦最忆亲人\"。这说明海员家属多在国内,海员在外心里却总是想念着家乡。他们虽工资不丰,大部分每隔一至两月都要有瞻家汇款。滴水成河,成绩是可观的。海员因签证落船工作的时间有定律,一般在一年以上至三年左右即放字一次(期满解约),他们多乘此机会回来探亲。所以对祖国的新面貌新形势最理解,最欣赏,也最愿意大力支持家乡建设。我县侨乡各项重要建设,如农田水利、交电工程、生产机械、文教卫生、礼堂影院、队办企业、修桥铺路等。他们各尽其力,踊跃输将。他们的爱国爱乡表现,引起广大群众热烈好感。他们在旧社会内为孽子,外作 孤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苦对谁诉!今日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内外形势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员身历其境,感受最深,地位提高,扬眉吐气。怎么不饮水思源,爱党爱国哩。
  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七十多岁老海员回到故乡联新大队探亲,看到家乡江山多丽,面目全新,回忆昔时苦,体会今日甜。兴奋万千地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变化太大了,使我拜服倒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